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生态范文

河道生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生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生态

第1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生态护岸、设计原则、植被

Abstract: strictly abide by the safety, ecology, hydrophilic 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s, overall restore original natural ecological structure,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plants and animal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water landscape aesthetic feeling and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make the city give full play to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u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riverbank, design principles, veget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护岸的定义及功能

生态护岸是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将护岸由过去的混凝土结构改造成为能使水体和土体、水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命栖息和繁殖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岸。一方面生态护坡满足防洪抗冲标准要求,构建适宜植物生长的生态防护平台;另一方面生态护坡满足边坡生态平衡要求,建立良性的护坡生态系统,形成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鱼巢、水草、动物沿滩地、迎水边坡、坡脚及近岸水体组成的河坡立体生态体系。生态护岸可以分解成堆岸、铺设层、护岸和缓冲带等几个主要部分,其功能可以概括为: (1) 通道作用,生态交错带可作为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生态流的通道;(2) 过滤器作用,河岸带可以过滤和截留沉积物、水分和营养物质;(3) 源的作用,生态交错带为相邻生态系统提供物质、能量和生物来源;(4) 汇的作用,与源的作用相反,生态交错带能吸收积累某些组分; (5) 环境作用,生态护岸的坡脚部分具有高孔隙率, 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其他两栖类动物以及水生微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

2.河道生态护岸设计原则

2.1符合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生态护岸是护岸工程的一种形式。它首先须满足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在此前提下,兼顾生态环境效益与其他效益,切不可轻重倒置。因此,应符合工程设计的相关技术要求。在满足护岸工程稳定与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其人为改造,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以及拥有可渗透性的自然河岸基底,以确保河岸土体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自动调节功能。

2.2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

河流及其周边环境本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河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关系相当复杂,水和泥沙是滩岸和河道内各种生物生存的基础。按传统护岸方法,河岸被衬砌、硬化之后,阻隔了河流与滩岸植物的水气循环,造成了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护岸把河水、河岸、河滩植被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护岸的岸坡植被,可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和避难的场所。在生态护岸设计时,应通过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耐淹、成活率高和易于管理的植物物种。为了恢复和保持河流及其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避免含有大量添加剂的对水质、水环境有不利影响的材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此外,在岸坡上设置多孔质构造为水生生物创造安全适宜的生存与生长空间。

2.3体现人水和谐理念

生态型河道应是亲水型河道。因此,营造人水和谐的河流环境,必须考虑市民的亲水要求。可设计修建格式多样、高低错落、水陆交融的石阶、栈桥、长廊、亭榭等亲水平台,使城市河流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2.4构建自然与美学结合的水景观

城市生态河道建设中的水景观设计’要遵循城市历史文脉,并与提升城市品味和回归自然相结合。河流滩岸的景观效果,应按照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河道形态与断面的规划设计,避免防洪工程建设的园林化倾向。

2.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投资。

城市生态河道建设,通常是以防洪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其效益不仅体现在防洪安全上,还要体现在社会公益性上。规划建设时,要妥善协调好各有关方面的矛盾,处理好投资与利益的关系。注意就地取材,尽可能利用原有和当地材料,节省土地资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管理维护费用。

3.河道生态护岸工程应用

3.1 植被生态护岸

植被护岸是采用发达根系固土植物进行护岸,发达根系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发达根系固土植物不仅可以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 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以进行景观造景。对于河道水域宽,岸坡较平缓,水位变化不大的河段可以采用。采用这种护岸型式关键在于植被品种的选择, 所选取的品种的生长条件必须与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土壤的湿度条件。目前,这种护岸方式在我公司设计的大学城堤岸防护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工程目前已实施多年,其防护效果和生态效果获得行业内外一致好评。下图1大学城堤岸防护工程设计横断面图。

图1

3.2 笼石结构生态护岸技术

笼石结构护岸工程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的古代都江堰工程就曾运用竹篾石笼护岸。由于竹篾及一般钢材较易腐烂或腐蚀生锈,导致笼石结构破坏,因此目前国内已很少用于永久性河岸防护工程。新型的笼石结构复合种植基主要由镀锌或喷塑钢丝网笼装碎石肥料及种植土组成。在国外笼石结构作为永久性护岸工程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国外流行的护岸采用镀锌240g/m2 的专用镀锌钢丝网笼作为永久护岸的建筑材料。笼石结构生态护岸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笼石挡土墙,而另一种是网笼垫块护坡。笼石结构生态护岸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和柔性,既能够抵御水流动力的拖拽,又能够适应地基沉降变形;在不降低使用功效的同时,有利于自然植被的生长、改善生态和景观、施工方便,材料费虽高,工程总费用却不高,甚至比传统护岸更为经济。我公司设计的广东连江渠化工程中,河道岸坡防护较多的运用了宾格石笼垫块护坡新技术。该工程已运行两年,该护坡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3.3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最早由日本引进,近年国内水利工程中已有多宗实例。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应具有合理的孔隙率,给植物根系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以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其次还应该保证孔隙间的贯通程度,以确保植物根系的发育扩展和养分补给的获得。实用的植被型混凝土必须提供简便易行的播种、补种、复种作业条件,使各种适用植物均能发芽生长,最主要还是要提高表面及孔隙内的附土、滞土、保土能力。目前,该技术在我国主要应用于河道护坡和大坝坝后护坡。施工时,在混凝土砖块的孔隙中充填腐植土,种子、缓释肥料、保水剂等混合材料,草籽生根、发芽,并穿透到土壤中生长,养护一段时间后,护砌的混凝土上就长满郁郁葱葱的嫩草。下图2为由我公司设计的正在施工中的海南某堤防工程的照片,该工程在设计洪水位以上采用了混凝土材料的水工植草砖进行护岸和绿化。

图2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生态护岸工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提高生物措施的技术水平以减少对工程措施的依赖,加强植被品种的适应性以及组合应用研究,特别是乡土植物品种;进一步加强植被根系与其载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的研究;加强生态护岸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生态护岸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继红等.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型护岸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土保持,2004(3):20-21.

第2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 河道 生态技术 生态建设

0 引言

随着人类对河流改造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与河流的关系由最初的原始依赖,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与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走向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进而由于人类的对防洪的错误认识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河道空间发生畸变,引起水环境质量下降,威胁人类的生存。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人与河道的关系,提出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河道的新理念。

我国河流众多,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加之过度的开发、错误的防洪理念,导致河道生态多样性减少、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中断、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河道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吸取了国外经验,在河道整治中注重河道的生态保护及景观效应,并鼓励相关技术研究。

1 国内外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研究

河道生态建设在许多国家已不是新兴的课题,它已成为一个十分系统的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有欧洲的瑞士、德国,亚洲的日本,还有美国,他们所取得的经验和技术,是值得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借鉴的。

2 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内容

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提倡尽量少采用人工建筑材料,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建立水.土.生物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自然的河道生态景观。当前已形成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社会措施3个方面技术。

2.1 工程技术

2.1.1 河道平面及断面改造依照自然规律,将直线化的人工河道恢复原来蜿蜒曲折的自然线形,丰富水流形态,为水生植物创造丰富的水环境。同时,在河岸修筑丁坝以减缓水的流速,为丁坝之间进行软质材料护岸创造条件。修筑的丁坝基本与岸线垂直,将河水流向朝河心挤压,降低水流对河岸的冲刷。

河道的断面改造可分为横断面改造和纵断面改造。河道横断面采用复式断面,断面因地而异,不强调对称。这样河道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主槽。当洪水期流量增大,洪水可以漫滩,这样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不需要建高大的防洪堤。同时,次槽尽量采用缓坡,其特点优于斜坡和直立式护岸墙,因为在保证土壤安歇角的同时,方便护岸工程的施工。河道纵断面的改造体现在落差工程上。在河道中修建横向构筑物以降低河床纵向坡度,同时形成水面高差,造成跌水以降低河水流速。

2.1.2工程护坡材料工程护坡材料是在不改变原设计坡度、高程的情况下,对坡面用生态材料防护,保证上下土层水文的联系沟通。目前该领域内主要有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机织土石笼袋、天然麻椰固土毯、生态护坡袋等技术。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材料的渗透性结构构建水文联系通道,保证水与土层的联系,为水生、湿生植物提供良好的土壤基质.

生态护坡袋被视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应用于河道生态建设的软体生态护坡材料,它的出现取代了混凝土、石块等硬质护坡材料。其优越性体现在施工的前、中或后期可根据需要进行生态植被的修复,被人们誉为一项集生态、环保、节能、工程于一体的生态护坡系统。

2.2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河道生态建设的主流。常见的措施是在河道的驳岸、河道水位变幅区、水中种植各类植物,利用植物有效吸收水中富余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净化水质。同时,在水中放养适量水生动物,使水.土.生物形成生物链,利用生物链的生态平衡功能,使水体达到自净的效果。目前常用的技术有:植物净化、动物净化、微生物净化等。

2.2.1植物净化根据人工湿地净化水体研究显示,植物净化技术是目前河道生态建设中最低碳环保、最高效的净化技术。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很难建立通用的植物目录,目前河道生态建设中常用的植物有以下几种。

湿生植物:旱柳、垂柳、水杉,马蔺,狗尾草等。

挺水植物:无苞香蒲、水烛、水芋、马蹄莲、水葱、芦苇、荷花、千屈菜、菖蒲等。

浮水植物:浮萍、水葫芦、睡莲、大藻等。

沉水植物:金鱼藻、水车前、黑藻、狸藻、狐尾藻、茨藻、细叶眼子菜等。

同时,植物的应用多结合园林景观的需要,施工人员对植物品种合理搭配,从季相变化、空间形态方面形成自然生态的河道景观。

2.2.2 动物净化动物净化通过水生动物的投放,弥补被损坏的河道生态链,修复水环境生态平衡。

通过投放当地鱼苗,不仅有效降低河道水体中的蓝藻含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措施修复了被破坏的生态链,在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重新建立河道的生态平衡。目前人们将鱼巢与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结合,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有效地提高了鱼类成活率,为构建河道生态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类似方法还有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的投放,同样修复了生态链,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2.2.3 微生物净化目前应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净水微生物分为3类: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

土著微生物是本地水域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相对于其他微生物,它们有着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水环境,净化水体。技术人员将土著微生物大量繁殖,投放到河道水体中,有效降低其中富余元素。如光合细菌具有固氮、脱氢、固碳、氧化等作用,把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加以利用,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还可以降低水体的COD,稳定水体的pH值。

由于水陆环境差异,一些有效降解水中氮、磷、硫系污染物的菌类最初生长在土壤中,随着河道受到陆地环境的污染,水环境发生改变,使该菌类在河道中的生存变为可能。相对水体而言,它们是外来微生物。

此外,为了为微生物创造更有利的水环境,技术人员利用人工技术改造水体含氧量。例如利用叶轮增氧机带动水层交换,进行富氧对流交换将湖底废气带出,使底层处于富氧状态,污染物被降解,最终水体达到无异味、异色的理想状态。

2.3社会措施

2.3.1政府政策河道生态建设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这就要求政府牵手各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规划设计准则,强制要求河道建设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完善的河道生态系统,满足河道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的需要。同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最大限度控制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的点源污。

其次,政府对不同级别的河流治理,应从流域抓,从源头抓,先小流域,后大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从小河到大河进行生态建设。

此外,政府应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大力扶持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材料的开发,并鼓励在河道生态建设中综合应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以水系长久的自净能力为建设目标,切忌大搞形象工程,盲目强调“多、快、省"的错误口号。

2.3.2 社会宣传河道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有着直接联系。在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宣传的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对生态河道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尊重自然、关爱河道生态健康,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主要源于人们对于利益的盲目追求与环保意识的薄弱。因而,加大河道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同时大力宣扬并奖励保护河道生态的优秀典范。

3 小结

人们对于河道生态建设的研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对于中国河道的永续利用以及世界河道建设的未来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设 河道 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大目标,即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由于工农业生产、人类活动等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重大河流生态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我国许多河流水质恶化,水面萎缩甚至断流,河道及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河道及河岸许多生物物种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积极开展河道生态建设技术研究,推游夜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对河道生态建设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1.河道岸线

必须重视河势,河道宜保持现状自然岸线,避免直线化、裁弯取直,以利于河道浅滩和深潭的保护,河道能宽则宽。已构建的人工河道,若条件允许尽量恢复自然河道形态以利于生态系统恢复。当确有需要对河道裁弯取直时,应充分论证其对防洪、河床稳定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尽可能保持原有水面率,同时应因地制宜适当扩大水面率。

2.河道的断面形式

河道断面型式应按照因地制宜,满足河道功能、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选择,保持河道形态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协调性,提供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河道断面应避免规则化,保留自然的断面形式,以利于保持多样的水流环境。除自然断面外,还有人工非规则断面、矩形断面(直立)、梯形断面、复式断面、双层断面等形式,宜按以下顺序选取:自然非规则断面、人工非规则断面、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双层断面。河道断面设计时,应在满足河道的主导功能前提下,结合土地利用和其它因素,确定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主槽河底高程、滩地高程、不同设计水位对应的河宽、水深和过水断面面积等。河道断面型式选择,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体现不同城市的特色风貌,结合城镇建设、城镇绿化,兼顾市民休闲、近水亲水,与城市沿岸景观相融合。横断面较宽、水位变幅较大时,宜结合景观、亲水、河滩地的利用,此外河道断面设计应考虑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方便,设置必要的埠头、台阶等。

3.河道河床形态及切滩、疏浚

保持河道的天然坡降,当河床坡度难以稳定时,可适当调整河床纵向坡降,充分考虑河床的冲刷及淤积,防止重复性切滩、疏浚。慎重进行切滩与疏浚,对于河道中的浅滩、深潭、绿洲宜保留,以利于河道水流流态的多样性及生物系统的多样性。河道切滩、疏浚过程中,应分析其对护岸的影响,避免塌岸及对原有护岸结构的破坏,同时对切滩、疏浚产生的废料做好利用的规划,可考虑本工程及附近其他工程的使用,疏浚产生的有毒有污染性的废料应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护岸工程措施包括丁坝、顺坝、防冲护底等,宜采用透水材料如桩式坝、石头坝、毛石坝、抛石护底、柴排护底等。为防止河床下切侵蚀,采用块石、框格、石笼、大卵石、柴排等天然、多孔、透水材料,不宜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对河床进行封闭护砌。根据河道调查的结果,必要时结合岸线恢复河流中的浅滩、深潭、绿洲,深潭布置在河道的凹岸,绿洲的恢复应充分考虑其对防洪的影响,布置在开敞河道处。对于河道中存在影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0的原则,制定清障实施方案,原则上恢复到设障前河道原貌。

4.堤防、护岸

堤防、护岸工程等级及防洪标准、顶高程应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确定,体现生态性、景观性、亲水性。堤防材料应优先选用当地材料,优先采用土堤及土、石混合堤。堤防护面、护岸材料不宜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阻断河道与河岸物质交换的渠化、硬化材料,优先采用多孔、透水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以利于保护河道、河岸的生态系统。若条件有限,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护岸时,应考虑其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生态护岸材料优先选用植物、松木桩、黏土护坡、砂砾护坡、干砌石、堆石、野山石、卵石、石笼、多孔隙预制块(六角空心预制块、荣勋挡墙等)、生态混凝土、柴排、生态土工带、土工织物等,或其多种组合形式。

根据平原、山区性河流的特点选择护岸类型。平原河流一般水流流速小,水位涨落幅度小,宜选择植物措施护岸,松木桩、干砌块石、叠石、卵石、石笼土工织物(如生态袋、土工格栅等)及各种组合护岸;山区性河流一般流速大,水位暴涨暴落,宜采用干砌块石、石笼护岸、生态混凝土(预制块、植生混凝土)及各种组合护岸。河道护岸工程应兼顾改善河道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条件。同时,不能忽视护岸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及生态护岸对阻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云清,范逸峰.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与治理探讨[J].中国

水运(下半月).2012(01)

[2]高青峰,王欣. 试论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

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01)

[3]王易超,李正魁,周莉,范念文,冯露露. 伊乐藻-固定化

第4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河道;水利;生态建设;景观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平湖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杭嘉湖平原东端,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东经121°16′和北纬30°35′。南临杭州湾,东北及东部与上海市金山区交界,西与嘉兴市南湖区接壤,西南与海盐县为邻,西北与嘉善县相接,土地总面积537km2。

平湖市属太湖水系,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水域类型为河流与湖泊,河流总长2259km,受黄浦江潮汐顶托,全市河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潮性,以西北部尤为明显。市域范围内的河道大部分为散布于农村的平原河道,其特点为集水面积、年径流量小。平湖市多年平均水位0.86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77m,多年平均最低水位0.18m。

由于平湖市河道护岸、生态护坡等工程建设滞后,加上常年受雨水、船行波冲刷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岸坡水土流失较大,部分河道存在淤积现象,引起过水断面缩小,导致水域的蓄滞能力和引排水能力降低。

2传统护岸型式分析

传统的护岸型式只考虑工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故多采用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等材料修筑硬质护岸,隔断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导致河流失去原本完整的结构和作为生态廊道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传统的护岸型式在外观上较为单调生硬,“白化”、“硬化”严重,多数情况下与周边的景观不协调,与目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相违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河道建设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河道建设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功能外,还应具有生态、休憩、景观等要求。因此,做好河道的生态护岸工作为实现碧水蓝天、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景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生态护岸概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现在,“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护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措施或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型式。旨在创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以及绿色的自然景观,同时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满足水利和行洪需要,即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

4生态护岸研究和探讨

在平原河道中,生态护岸功能(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程效益、生态效益。首先,行洪、排涝功能是生态护岸的基本属性,要保证岸坡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防止岸坡的水土流失;其次,生态护岸是个开放式的系统,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护岸自身的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关系,是一个循环的、有生命的体系。

护岸材料的选择是护岸实现生态化的重要步骤,且护岸工程具有用材量大的特征,所以,生态护岸的用材的生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鉴于平湖市河道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河道特征采用不同的生态护岸型式,以满足河道的综合运行要求。

4.1 固土植物护坡

即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固土护坡,既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同时还可以人造景观。根据河道不同的水位采用不同的植物,如常水位下可选择种植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净化水质非常有利;在坡上种植香樟、广玉兰、红叶李、紫薇等乔灌木,构造沿河林带,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该型式适用于护坡角度小、流速平缓、防洪需求低等河道。该护岸对坡岸平衡生态体系影响较小,自然融合能力较强,完整的保留了陆地与河流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能力,也为多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栖息地。

4.2 排桩护坡,零置景观石

以紧密的杉木排桩代替传统的块石挡墙来护坡固土,杉木桩顶露出水面20cm左右,在坡上零星抛掷景观石(黄石、太湖石、卵石等)。通过植被与木桩、景观石相结合,使坡面既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又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基质,岸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该型式施工工艺简单、方便,速度快,而且避免了土方大开挖及围堰问题。加上排桩后种植各种固土植物,视觉上得到了很大的享受,比较适宜布置在公园、广场、社区集聚点等场所。

4.3 生态孔护岸

该型式采用干垒成墙,允许水透过挡土墙,有效降低了挡土结构后水压力作用。同时设置有效孔径满足植物根系生长,其具有很好的保土、附土、滞土能力,能适应植物生长。通过植物的覆盖作用可以为河流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植物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该型式较适用于农村坡度小、流速平缓、防洪需求低的河道。通过生态预制块的建设,在坡面上结合草、灌木的实施,可有效地消截、拦截了污染物。

4.4 鱼巢护岸

该型式采用干垒成墙,允许水透过挡土墙,有效降低了挡土结构后水压力作用。同时利用挡墙外河水与挡墙内地下水交换,提高了河道、渠道的自净能力,是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挡土墙结构。同时设置有效孔径(生态窝)满足小型鱼、虾类隐蔽和栖息、繁衍,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大了,加上两岸新设的多层次绿化带,逐渐形成了良性的河流生物链。

该型式对基础要求不是很高,可以承受一定的位移与沉降,可以在一定的松软地基上应用。该型式施工时无需砂浆混凝土,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速度,缩短建设工期。

5结语

生态护岸是现阶段及将来护岸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同时也是预示着我们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到“要还自然于河道”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大力提倡崇尚自然、重塑生态河道的工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越来越多的河道护岸工程建设中被要求,做到既要满足行洪防洪的最基本需要,又要尽可能地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处理河道护岸工作。同时,在生态护岸建设中要尽快地融入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要用生态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的问题,在护岸的建设当中要切实落实和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在推广生态护岸技术的过程中,使得河流重现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之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雷.关于水利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

[2] 雷雨,冉春旺,马瑛.河道生态治理初探[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

[3] 韩玉玲,岳春蕾,叶碎高,等。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第5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生态河道;建设必要性;措施

河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纵横分布的河网将水分以及养料输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河流极其周边的环境往往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局部生态系统,对于周边生态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历史上人类的早期文明就是发源于河流的两岸。除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之外,河流还为人们提供饮水、灌溉、运输、发电等便利,维系这人类经济的发展以及正常的生活,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河流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河流的使用也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过度取水、水质污染都严重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导致河道干涸、萎缩、污染。人们开始反思河道建设工作,从而提出了生态河道建设的新理念。

1 生态河道

1.1 内涵

生态河道就是河道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可以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从而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处。在河道建设过程当中,充分贯彻生态河道的理念,在使河道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于河道所处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河道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我恢复的功能,从而使人类和河道以及周围的生态系统能够和谐共处。生态河道的建设涉及到多个学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生态河道的建设,使河道既具备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2 建设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生态河道的建设正是符合上述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恢复河道的排涝、航运功能,从而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同时还要改善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升水质,使河道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3 建设特征

1.3.1 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河道建设中应该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建设之前通过科学的论证,防止盲目建设带来的各种浪费以及污染问题。通过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河道所带来的经济上的便利以及生态环境上的益处。

1.3.2 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

传统的河道建设无论是施工过程还是日后的维护和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生态河道的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于周围环境的破坏,保证整个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尽可能的减少硬化工程。使用本地常见的植物进行绿化,从而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1.3.3 提倡渐进式的生态河道整治

河道的生态恢复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生态河道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律,不能够急功近利,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功能,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投资,同时也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避免人为干涉所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

2 生态河道建设基本要求

生态河道建设要求在河道治理中注重生态效应建设,形成具有生命力、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既要适宜人类生存,又要适合动植物生长、栖息。一是必须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积量。水面率和水体容积量是水环境和水体承载能力的最基本条件,足够的水面率是保证空气、水分流通、能量交换的条件,足够的水体容积量既是行洪输水、航运等的需要,也是进行水体流动、循环与交换的必要条件。二是对水质的要求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流势必须富于变化,动中有静,生动和谐。三是河道两岸有适合不同水情的多种类共存的自然植物群,注重保留原有野生植物,保持环境自然气息。四是河道横向要有保持空气与水分流通、交换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创造人水关系协调的亲水河岸,避免“三面光”河道。河道纵向应尽量保留原有蜿蜒曲折的形态,体现其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避免“裁弯取直”。五是生态河道必须有抵御洪水冲刷的能力。

3 生态河道建设措施

3.1 提高河道管理水平

生态型河道管理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经费。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2 加大河道综合治理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疏浚、河流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注重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要当前特别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和建设进行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

3.3 河道建设投入多元化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这部分投入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带有公益性意义,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其他受益企业和个人按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参考文献:

[1]徐芳,岳红艳. 生态型护岸及其发展前景[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 (05) .

第6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生态河道 城市河道景观 鸟类栖息地 鸟类景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中国人的未来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同样是绿地公园,发达国家与我国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拥有种类丰富的动物活动的参与,尤其是野生鸟类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这几年政府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与民间爱鸟人士的共通努力,这样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市民自发组织的观鸟、鸟类识别、鸟类摄影等活动也日渐增多。在城市观鸟环境中,洁净的天然河道因其视野的开阔、倒影的映衬和安全的观鸟距离而成为内陆城市的首选。这就意味着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必须由单纯注重空间与种植造景的初级层面提升到同时兼顾动物活动的生物多样性塑造层面。有别于通过人工放养鱼虾和水禽逐渐改变生态环境的城市河道,本文着重论述打造可以吸引与驻留野生鸟类的生态型河道的方法,以及从实际案例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

1.携带时代特征的城市河道

城市河道总是带着典型的时代印痕,在水利工程主导的年代留下的是截弯取直,断面统一,水泥护坡横行的河道景象,甚至河床也被纳入硬化范围。这些工程直接导致了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最糟糕的是这种破坏具有不可逆的特性。

澧河一期所处段落位于城市核心向居住区过渡的区域,因而早晚市民在此活动频繁。澧河拥有宝贵的优质河水和上游自然驳岸,一期7公里长范围内河道的天然形态依稀可辨,除了急坡、桥头堡及河流拐口处有少量硬直护坡外基本都是软质夯实护坡,但亲水驳岸大部分都做了垒石硬化,河边尚存一定面积水草旺盛的滩涂,管理的疏漏造成钓鱼、游泳的市民随处可见,如何维护现有的II级水质标准可谓任重道远。

2.自然河道的启示

澧河一期在上一轮规划中被定义为“生态段”,“生态”不是简单地种树造绿,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种什么树,怎么种甚至比种得好看更有意义。

由于必须充分考虑市民活动需求与生态性打造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又受限于造价控制,澧河一期无法去做完整全面的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将软化河床、植树与“引鸟”作为生态性塑造的主要工作内容。

经过两轮社会调研和多轮相关部门研讨商议,并通过对当地上游自然河流生境的调研,积累了更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并总结出以下几点参考依据:

2.1 软质河床:软质河床,是多种水草、螺蛳、鱼虾以及爬行动物生活的区域,尤其是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区域,这些河洼和漫滩因为河水带来了富裕的物质流动,不同的动物和昆虫都能找到适宜的生存空间,并且自觉在生物链中占领相应的位置并与整个系统和谐依存。

2.2 多种地形特征:上游自然河道的多种地形,如缓坡、河口、凸出与凹入等,是水流长期冲刷与潮汐涨落带来的自然运作结果,水流雕塑河道也无形中改变着河道,所以自然河道的地形及其包含的整个生命系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2.3 人的活动范围与强度较小:上游周围没有经历过度开发,基本都是自然村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河道影响很小,河边野树丛生,农民的房屋结构也吸引了燕子、麻雀等鸟类的筑巢繁衍。人在河道中虽然进行原始的捕捞、垂钓、淘洗等活动,但是由于区域相对固定,活动范围毕竟有限。河中芦荡、菖蒲、茭白等挺水植物也为鸟类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河道中动物活动的安全性有了保障,所以鸟类品种和数量必然具有明显优势。

2.4 有适合鸟类生存的环境:上游的农民在种植樱桃、苹果、梨等果树时,都要采取防鸟措施,农民告诉我们浆果是鸟类非常喜欢的一种食源。当地居民在河边自然野树以外种植的桃树、梨树、樱桃、核桃等多是为了自给自足,但无形中提供了鸟类丰富营养的美食。自然河道中不仅有丰富的水产为鸟类提供支持体力的高蛋白,水生植物同样也是鸟类的植食性食物来源,水草、枯枝等还可以用于筑巢, 这些因素都构成了诸如古人描述的“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样的鸟与水交融的美景。

上游自然河道的特质,对于澧河一期的“生态性”打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依据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被完全融入理念与策略中,为工程效果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与保障。

3.引鸟策略:

在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 为了以上游河道的依据为原则,,在地形塑造、种植设计、后期维护等多个方面投入最大的精力与人力,并且在规划部门、水利部门、园林部门、拆迁办、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以及当地群众多方合作之下,才在三年后完全竣工。

3.1 地形引鸟: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因为多样化地形有利于打造河道的生态性,所以必须改善现状同坡度同剖面台地过多,亲水空间硬化面积过大的特点。经运算需要外运土方才能塑造规划中的自由缓坡,为了就地平衡土方节省造价,通过(1)河滩挖方形成内湖长堤,并设步行桥使内外水系连通(2)局部软化驳岸形成湖滩(3)将已抬高夯实的12米宽缩窄至最小宽度5米的多宽度断面形式等方法产生了大量土方,并就地堆坡,调整了1/2的硬化亲水驳岸为多样素材的亲水形式(包括堆石、石滩、草滩、木桩等),尤其是通过工程由陆地向水体过渡的水深不足2米的洼地面积增加最为迅猛,这样的大型地形改造不仅为种植造景打下了良好的骨架基础,也为引鸟提供了环境基础。

3.2 种植汇鸟:在种植设计过程中,根据当地园林局和野生保护部门建议,在岛屿、滩地附近种植了鸟类喜欢筑巢的香樟、腊梅、槭类、苦楝和柳树,中层增加鸟类喜爱嗜食的樱桃、梨、桃等果树,同时考虑乔木向地被层层过渡的种植形式,从而发挥阔叶林灌丛的边缘效应,以吸引更多的鸟类物种。

附表1:鸟类喜厌树种一览表

3.3 空间护鸟:鸟类需要安全的栖息地,为了设置人与鸟之间的安全距离,规划利用河道现有的一处大角度拐口河滩,经挖方塑造出一处2公顷的孤岛。在小岛竣工完全阻断与外界联系仅半年,便有二十多个鸟窝在岛上筑成。而后期管理与宣传的跟进使群众对鸟类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加,使得小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鸟天堂”,而漯河当地也多了一处人与鸟类共生共栖的景观。

4.成果评定:

漯河市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于2014年组织了一次专项调查,主要用于检验整个沙澧河区域的生态保护成果,同时摸清了区域的主要鸟类情况(见附表2)。经生态保护单位专员在澧河一期的观察,该目录中Gf科、鹭科、雁科、鸥科、翠鸟科及雀科中多个品种均高频率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

5.结语:

从澧河一期的整个建设过程以及后期效果来看,城市生态河道的打造有其可行性,而鸟类身影作为一道景观,不仅需要我们着力去塑造也更需要精心的保护和留存。从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逐渐重视,希望更多的野生动物能够出现在城市居民的视野当中,这需要景观设计师更加宏观的视野与跨界的交流合作,也需要媒体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使更多有用的设计被采纳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唐云梯,刘人和.环境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第7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全面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使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为产生的破坏无法避免,但是对破坏以后的合理生态进行修复却是可以的。对河流的生态进行破坏以后的修复是一项复杂而耗费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复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项功能,还能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等等,对河流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的修复,显得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关规律、河道的规律,从河流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的调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保证河流的灌溉、航运等功能的发挥。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极其容易造成只注意治理而忽视了河道治理的同时河流生态的保护问题,使得河流的生态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这种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使得河流内部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补给受到威胁,河流沿岸的气候产生变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曾经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可以恢复河流曾经的活力,改善被破坏的河流的生态,还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人们在看到了河流生态遭受到的破坏,体验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开始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开始审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对河流生态修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破坏了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2.保证河流的功能,促使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河流进行治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证河流发挥它的最大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航运、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达到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这些功能的长时间、不打折扣的发挥,生态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同时重视河流生态的修复不仅对合理发挥功能无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态修复了,从灌溉的角度来说,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都能保证灌溉。从防洪的角度来说,既满足了河流航运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时候,无法承担排水压力。洪水来了,因为生态比较好,植被覆盖有保证,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果河流不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还不能减少灾难的发生,更谈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复河流的生态,在保证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促使河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在河道治理的同时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困难重重。河道修复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过程那样比较容易掌握,而是一个涉及各种地形地貌、弯曲的河道、变化的河床、已有跨河桥梁、取水建筑物、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个立体的工程。所以要修复好河流的生态,要先规划好河道治理的标准和规模,再进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还要从多方面探讨修复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1.河道、河床修复,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现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运用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材料来进行河道的治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固然的坚实有力,但换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种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河水是难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复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体流动就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水体流动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样性的,这对修复河流的生态具有积极的意义[2]。同样,在河道治理当中,修复河床也要体现对修复河流生态的意义。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栖息环境,生态河堤不仅可以防洪,还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复河流的生态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态回到曾经那个多样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生态的问题,在治理的时候就着手于恢复,一举两得。

2.缓冲带修复,降低河流的压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脱离于陆地之外的一个存在,河流和陆地之间有一个缓冲带,这个缓冲带把河流和陆地紧紧地联系起来。河流的生态破坏包括缓冲带的破坏,缓冲带一般是由河边湿地,河谷等组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流缓冲带的修复,这对修复河流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两个岸边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专门设立一个足够宽度的缓冲带。缓冲带的作用在平时显现不出来,一旦洪水发生,它不仅可以起到减弱洪水冲击的作用,还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来,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压力。缓冲带承担着给河流降压的作用,还发挥着维持河流生态多样性的作用,它的湿地、河谷等等可以给生物提供一个生存的环境,还能净化河流的水质,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3.植被景观修复,保持生态平衡

过去一直认为,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指植被的修复,今天虽然人们的认识已经发生极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植被的修复在合理生态的修复当中还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破坏的植被导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报复,在治理河道的时候,修复破坏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在科技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修复被破坏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盖能够恢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植被覆盖水平。植被的修复、恢复可以极大的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可减小洪水的峰值,有利于河道的畅通,是一种根本的、生态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复了,毫无疑问的将会对生物的多样性有益,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一直以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效果[3]。

三、结语

认识到了问题就要积极的去解决,即使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也要积极的探索、实践。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是顺应时展的,虽然至今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其重要性已经体现了出来。合理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长过程的修复,涉及面广、问题多,比较复杂。虽然如此,进行积极的探讨,找到修复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对河流的生态进行修复,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灵峰,张玉萍,邓建绵,吴波,明海涛,王哲.河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生态学意义[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7)

第8篇:河道生态范文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第9篇:河道生态范文

【关键词】河道;综合治理;修复

一、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二、城市河道整治和修复的设计理念

1、恢复河道自然形态

弯曲的河道通过漫长的时间形成,弯曲是河道的本性,裁弯取直改变了河道原有的水流状态,势必造成河道冲刷。在整治河道过程中,天然河道该弯就弯,不要裁弯取直。而是根据现有的河道走势,在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修建蜿蜒曲线的河道边线,使河道的水环境更为丰富,改变原来渠道化的河道岸线设计模式,为鱼栖息和水生植物生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促进河道水质改善。

2、促进水体与岸坡的水体交换

我们在河流治理中经常大量采用了现浇混凝土、钢筋砼挡墙、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这些工程措施阻断水与岸坡、水与底泥之间的连通,使水生植物无法生长,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没有栖息的空间,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要尊重河道自然的水体循环,采用软化的河底及护岸,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体交换,营造更多动植物能够栖息的空间,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河底做法可以采用自然河底,对有防冲要求的,可以采用干砌石护底,护岸可以采用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抛石护岸,也可以采用生态袋护坡。

3、保护湿地,营造生物多样性

自然河道宽窄不一,形成了许多自然湿地,对于湿地我们要尽量保护。不能为了追求短暂的利益,圈出更多的用地,去占用湿地。湿地作为一个生态圈,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能够促进河道水体自然净化。在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河道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湿地、浅滩,尽量减少人为改造河道,让水生植物得以生长,鱼类得以繁殖。

4、河道两岸建绿化带或公园

城市河道随着城市的发展,必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河道两岸拥有住宅、商铺等,是人类活动的区域,属于动的范畴,河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属于静的范畴,两者一动一静,要相辅相成。在规划中要确定好河道的控制红线,建筑物的控制边线,河道两岸预留绿化范围,营造景观休闲带,打造沿河绿色走廊。

5、控制污染源,让水动起来

城市河道治理首先是截污治污,还河道于清水,再让水活起来,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个道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域或湿地,提高河流本身水体自净能力。城市河道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等。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沿河截污,将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同时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防止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倒入水体污染河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水动起来,必须向河道注入新鲜的水体,可以采用补水,有条件的上游利用水库补水,没条件采用从下游向上游抽水补水。

6、以人为本,人水和谐

在城市河道为了与水更加亲近,需要雍高河道水位,通常采用了橡胶坝、拦河闸、溢流堰等布置水工建筑物,满足亲水、景观、改善水质等要求。在住宅区或商业街,营造水景观,并设计亲水平台、亲水广场、亲水台阶、亲水栈道等亲水建筑物,让人与水有交流,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的“亲水、戏水、赏水”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水、爱水、节水”的思想意识。

7、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

在一些城市郊野地区的河流,人类足迹较少,受污染程度较低,对于这类河道,我们要打造生态清洁型的河流。在河道治理设计过程中要重点治理河道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加强房地产开发的水土流失监管,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河道淤积,保持流域范围内湿地、溪流、山林等多样化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增加水土保持功能,提高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标本兼治,从源头控制,提倡全流域清洁生产,减少污水排放,还自然以原生态。

四、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和修复中的应用

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涵养水源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2、优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复式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对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手段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