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突发公共事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公共事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公共事件

第1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然而,笔者发现这些公益广告大多将焦点放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全民拯救的行动上和全民团结的思想上。这类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大致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立即进行大规模、高频率的真实再现和呼吁全民手拉手、心连心。在一番“狂轰乱炸”之后,它们尤如昙花一现消失了。

这是值得反思的,为什么如今我国的公益广告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难道事件是突发的,公益广告也要实行“突发”式运作吗?

笔者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在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下,媒体为了谋求生存发展,走上了“政策跟风”的道路。一旦政府出台一个文件或指令, 媒体就追随而去,这就造成我国公益广告虚假的热闹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之前事件的记忆渐渐淡去,公益广告又被人忽视。

有学者提出“正常的公益广告的运行模式应该是配合和谐社会建设,形成稳定长期的公益广告制作机制。央视奥运系列公益广告活动取得良好反响,且带动了各级媒体公益广告活动的,它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国家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注重社会公益的作用,将公益广告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①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公益广告,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全民思想的统一,也不只是呼吁全民要为国家、集体利益而奋斗,而应该教育全民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面对,如何保护自己以达到最小的伤害。其实,这并不是在教育全民展现自己自私的一面,而是由小处见大利。笔者认为,从行动上给予公益广告预警和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就拿抗击“非典”来说,笔者认为,在“非典”逐渐远离的时候,要不断地警醒人们不能忘记它曾经带来的巨大伤害,要教育人们加强个人行为规范,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笔者在搜索资料时试图找到一个例子来佐证我国公益广告在抗击“非典”上给予了预警作用,却发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由华泰保险公司与央视广告部联合制作的公益广告《抗击“非典”华泰保险篇》,将唐山大地震、1998年洪水、“非典”这三次灾害串连起来,呼唤人们在大好形势下也要有一定的灾难意识和“备灾”措施――积极投保。这条公益广告纯粹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化宣传,在“备灾”方面并没有给予任何值得学习的知识。②

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发公共事件,我国媒体也渐渐认识到公益广告的预警作用,只是这些公益广告像蜻蜓点水一般浮于表面,如同昙花一般瞬间即逝。对于去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央视用滚动字幕的方式播出了10条预防地震的小知识,随后播出了一个防震公益动画广告。然而,这些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正如有人说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将事关百姓安危冷暖的应急常识,做成公益广告制度化、常态化播出呢?要知道,改善民生、重视民生,才是最大的效益”。③

1997年《关于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中规定电视媒介每套节目用于公益广告的时间应不少于全年商业广告时间的3%,电视媒介在19:00~21:00时间段每套节目公益广告的时间应不少于该时段商业广告时间的3%。显然,由于缺乏法规的强制性与监督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并没有太严格的约束力。④

因此,要使我国公益广告真正走出窘境,除了建立相关的体制和法规,最关键的是如何平衡政府强制实行和媒体主动履行。从本质上看,我国公益广告的窘境是由于政府、媒体和公众都缺乏一定的公益广告意识造成的。因此,根本的就是从思想意识上找到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加强社会公共意识,全社会对公益广告的关注度自然会相应地提高。

注释:

①陈元:《国内公益广告的发展思考――由央视奥运系列公益广告谈起》,《青年记者》,2008年5月下,第89页

②崔传祯:《电视公益广告运作实例》,《沟通与传播》,2004年第1期,第87页

③陈文祥:《由防震常识想到公益广告》,《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7期,第65页

第2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各镇办、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分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分别汇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情况以及分类别事件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对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从组织领导、机构编制及人员配备、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原则,从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各选择2个典型案例,对防范应对工作各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的组织工作

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行业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部门在各有关部门报告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类别突发公共事件总结评估报告。具体分组如下:

(一)自然灾害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参加。

(二)事故灾难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市工发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林局、市质监局、市电力局、市环保局、市文物旅游局、市气象局、市电信局参加。

(三)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农林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四)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发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办、市局、市民族宗教局、人民银行分行、市银监办参加。

三、总结评估的有关要求

(一)各镇办、市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要安排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

第3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党委中心组要把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要深刻认识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意义。有专家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的严峻局面。一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正进入新的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重大灾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和重大生态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对着很不安宁的世界。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各种破坏和干扰,来自国际上的不稳定的因素始终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居安思危,清醒认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破坏性社会后果,始终把提高应对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课题,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应对各种危机的知识,不断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要了解和把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般要求。一是必须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加强主管部门的协调能力,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处理有关事宜。三是必须加强应急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信息报告的责任、标准、程序、时限、渠道、协作等具体要求,以保障能够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应急管理信息。四是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引起波动的抗衡能力和缓冲作用,未雨绸缪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五是要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提高市民自救意识、救护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防灾抗灾的警觉性。

三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法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根据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加快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我国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一些地方开始了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党委中心组成员作为各单位的领导者,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要求和办法,熟悉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学会运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反应灵敏、及时有效的应对能力。

四要切实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把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抓好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和重点部位的贯彻落实,抓住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新苗头和薄弱环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做好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工作。要积极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把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4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1.1资料内容

1.1.1化学品信息收集与整理

对本地区的34家化工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包括企业的地址、联系人及电话和危险化学品种类等,对本地区化工企业中使用的76种主要有毒化学品按名称、危害性质的类别、毒性、毒理、中毒机制、中毒的表现和诊断、中毒的抢救治疗要点、有无特效解毒药及文献报告的外院治疗经验、科研进展等十几个方面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1.1.2医院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修订

结合本地区有关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我们对医院的应急预案进行了重新审核、研究、修订和补充,使其更为具体化,可操作性更强。参照国家和卫生部等分级应急响应条款,根据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应对不同规模的突发事件的分级响应机制,以使预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分三级:三级响应为初级响应,应对规模较小的事件,响应中以职业中毒科和急诊科为主体;二级响应为应对中等规模的事件,响应中以大内科、急诊科为主体,其他科室酌情配合;一级响应为应对较大及以上规模的事件,实行举院机制,全院参与,取消一切休息、休假,全院动员。

1.1.3医院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

对本院的应急物资、药品、人员和床位等均进行清理登记,其中包括医院科室信息、医务人员信息(含医生和护士)、床位、场地、药品、器械和器材(名称、数量、存放地点、负责人、联系方式及地址等)等信息库,建立特效解毒药品库、抢救药品库、设备物资库和救援小组人员信息库,以备在平时及时采购补充,应急救援时查询、调配,保证抢救工作的需要。

1.1.4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及相关资料本地区主要化工企业库及其空间分布。

1.2方法

1.2.1医疗应急管理系统支持系统结构

系统是采用VS2008开发的WEB程序,并采用Oracle9及SqlServer2005数据库,主要技术有ExtJS4desktop无刷新客户界面,MVC数据查询架构,GoogleMapsAPI(独创可在内网环境下使用缓存地图,查看地图空间数据)。系统与医院HIS系统无缝结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仅仅提供救治和医疗信息,更全程参与整个应急过程,在院领导信息及响应级别后,系统可开启绿色通道,为多例患者同时挂号,方便医生和护士立刻展开救治。在软件的界面上采用ExtJS4desktop技术,仿WINDOWS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使用户的操作过程更加清晰简单。扩展性强,在开发过程中,本系统考虑多种扩展接口,系统将来不仅在化学品突发事件上,也可以在其他公共事件上使用。

1.2.2医疗应急管理系统子系统

主要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动态跟踪、统计、查询子系统以及开发能与上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数据共享子系统,子系统主要对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过程中医院各科室进行救治的动态情况,能随时进行救治动态统计汇总。并预留了与当地政府安监部门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接口,使本系统有更强大的数据或信息共享平台。

1.2.3软件数据的录入、调试与应用

在计算机平台上,按设定的格式要求,依次录入有关资料,如本地区危险化学品急救治方案数据库、医疗救援组人员信息数据库、特效解毒药和抢救药品数据库、医疗器械器材库、本地区化工企业数据库、参考文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学习园地等,录入完成后,专人核实、修改资料并进行调试。通过模拟演练,对有关功能的完善与否,咨询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进行修改,同时结合原来设计目标与原则,按数据库功能进行调试。

2结果

2.1系统主要内容

2013年底开发完成“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管理系统”,并与医院HIS系统进行无缝衔接。

2.1.1主页面组成

主页面由首页、数据库、应急预案、地图和医院论坛组成;首页主要有新的突发公共事件、公共消息管理系统、突发事件信息、历史公共事件、GIS系统、开启绿色通道、门诊列表、留观列表、进入门诊HIS、进入住院HIS、住院列表和系统设置等子系统组成。

2.1.2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

医院科室信息、医务人员信息、应急药品、器械器材、急救治方案数据库,可及时更新完善。

2.1.3医院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流程,明确每个责任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2.1.4本地区主要化工企业及其空间分布

利用GIS,将本地区的主要化工企业分布、每个企业生产、使用和存储的化学品标记在电子地图上,点击企业就能显示上述相关信息,有助于应急救治的快速反应。

2.2系统与医院

HIS系统实现了无缝衔接2013年底开发完成“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管理系统”,并与医院HIS系统进行无缝衔接,运行良好。通过医院内部网络,平时可以学习相关危险化学品知识、法律法规、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中毒事件的应急救治经验以及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等。在医院任一电脑上,输入服务器地址,即可打开软件,首页内容简洁明了,显示当前有无事件、事件状态、响应级别、最新公告以及各项导航菜单等;开启绿色通道后,医生可在医院HIS系统对患者进行开方诊疗,进入医院门诊HIS系统,可在门诊患者列表看到本次患者列表,并可查看患者诊断信息、处方信息和收费信息,可设置患者严重程度,并可设置留观或住院治疗;进入医院HIS住院系统,可查看本次事件住院患者,查看严重程度、诊断信息等本次事件基本信息,可快速查看化学品信息、救治信息和患者统计,便于负责人掌控全局,全力指挥救治,并可及时向公众信息,安定人心。

2.3应急救援演练

开展实战演练,验证“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管理系统”,2013年12月参加了本地区组织的“突发事件演练”,演练模拟了某化工厂发生了化学品泄漏,导致十余名工人中毒的事件,医院在接到报警后,立即启用了“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管理系统”,向全院信息,并启动了医院应急“三级响应”,各有关部门立即按照预案,展开了医疗救援工作,十余例患者迅速完成挂号、就诊、诊断和治疗。其中3例收入住院,1例留观,1例入住ICU病房,实时就诊人员的信息统计也可以即刻查询,达到了研发的预期目标。

3讨论

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发展成为社会,激发相关矛盾,影响社会稳定[6]。因此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开发能够提供化学中毒应急救援技术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目前世界各国应对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已建立,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的三大体系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化学中毒应急救援技术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预先了解在化学品突发中毒事件救治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订相应专业技术预案,完成相应的应急救治物资和管理方面的准备,医疗救治应急能力建设是医疗救治体系的重点工作[9-10]。近年来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曾经多次成功的处置了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治疗工作。但是在处置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治疗工作中,我们也深切感到一些困惑和不便:(1)医院现有电脑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时为成批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完成挂号、登记等工作。更不能实时对这批特殊患者进行统计汇总,造成医疗工作程序的混乱。(2)化学品品种繁多,而临床医生并不熟悉每一种化学品的毒理、毒性、中毒机理和抢救治疗要点,一时间常常手足无措。(3)医院应急救援资源不清,紧急调配渠道不清,影响抢救治疗工作。(4)发生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时,难以提供快速、准确、完整的信息化服务。本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以县市二级医院在特定工业园区针对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而开发的全自动信息管理系统,在化学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医院可以立即启动应急管理系统,向全院事件信息,并决定医院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并可快速查询化学品的各种特性和救治方案,快速展开救援工作。本系统在软件的开发上采用先进的WFMS工作流管理技术、GIS空间地理信息化分析技术,结合面向服务SOA的应用理念,更好地支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管理工作中复杂的业务。特别是系统将所有能为应急救治的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为医院进行快速应急救治提供了强大资源充分利用的可行性,有利于进行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处置。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模式从面向数据库转向面向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可以突破异构平台和各种软件应用环境的制约,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本项目中系统能与现有的县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医药现有数据库进行充分地共享,使系统有更强大的可用数据,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提供保障。

第5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完善路径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

从广义上来说,突发事件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害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二、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我国已建立了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我国应急预案逐步完善2001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我国已编辑了各项应急预案达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突发事件。

3.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我国应急管理主要问题

1.预防意识薄弱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气候,地形地貌各不一样,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不胜枚举。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现场,大多数人不知所措,虽然各项工作都迅速的投入抢救当中,但很多人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期。

2.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我国的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够完善,很多方面存有缺陷,如危机潜伏期的科学预测及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及负面影响等。

3.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应急处理教育工作还不够。

三、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

(一)美国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是目前世界应急体系建设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使其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逐步增强。

1.不断完善组织结构。美国的应急管理体制近年来不断完善,其他的专业应急组织,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应急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已经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机动队伍和一套运行高效的规章程序。

2.健全的应急法制体系。目前美国形成了以国土安全部为中心,下分联邦,州,县,市,社区五个层级的应急响应机构,通过实行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的机制,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的灾害事件。

(二)日本防灾减灾体制

日本是世界易造自然灾害破坏的国家之一,在长期与灾害的对抗中,日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性防灾减灾对策体制。

1.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作为全球较早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的国家,日本制定了应对灾害的基本法,还有各类减灾法50多部。包括基本发法,灾害预防和防灾减灾相关法、灾害应急法、灾后重建与恢复法、灾害管理组织法五个部分,使日本在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

2.良好的急教育和防灾演练。日本政府和国民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公民的防灾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进行防灾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灾害管理组织机构协同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灾害演练,检验决策人员和组织的应急能力,使公众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3.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日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政府为地震保险提供后备支持和政府再保险。

4.严密的灾害救援体系。日本已建成了消防、警察、自卫队和医疗机构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灾害救援体系。

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路径

从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状的分析,以及通过对比其他国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的法制体系。我国应该继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这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为应对各类危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如对主动参与救灾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进行立法,规范紧急危机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等。

2.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以切实做到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

3.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将巨灾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综合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从立法保障、制度设计、组织推动、风险分担等方面推动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

4.完善社会参与救助机制,建构社会应对网络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训练及管理,以便在应急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强,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免了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4]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宋俭,王红.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变“结果问责观”为“过程问责观” 将问责理解为“责任追究”,属于“结果问责观”;将问责理解为“对责任的监督过问”,属于“过程问责观”。前者强调对履职结果给予“事后追究”,后者强调对履职过程进行“监督过问”。问责的全面理解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但目前普遍流行的观念和流行做法都倾向于前者,对于特别强调“预防”重要性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而言,坚持“过程问责”显然更有价值。而且,这也使问责成为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建立“问 ― 回应”的问责管理机制对于问责主体而言,尤其应当强调对责任的“监督过问”;而对于问责对象,则应强调对“监督过问”予以“回应”,这样形成的“问―回应”机制具有以下优点:

1. 问责是双向行为,允许(或需要)责任主体主动汇报或解释自己的行为,问责是一种常态机制,一种适应管理需要的例行公事,而不是“运动式”的静态追究责任的手段;当问责主体和问责对象处于互动状态时,问责就伴随管理过程始终,成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2. 当问责成为动态管理过程的一部分时,容易形成”责任对接“,即当问责对象的责任与问责主体的责任在同一件事情上会有合理分担,尤其当问责主体同样对这件事享有一定控制权时,通过“问―回答”的机制,无论是被动地回应“问”,还是主动地以“回应”来推动“问”,都会导致“各尽其责”、“责任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当然这也符合行政伦理。因为,一个不考虑责任分担却需要责任承担的问责机制毕竟有碍于公平。

3. 当责任主体时刻需要为“过问”寻找“回应”的合理理由时,这种状况有利于责任主体提高“部门诚信和工作绩效”,因为他不能等到批评时才来解释,不能让工作的每一步成为下一步的绊脚石。

4.问责成为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应对问责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原则 构建应对问责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应急管理和有效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此,应对问责制的构建应遵循三项原则,即问责与改进工作和落实责任相结合,过程责任监督与结果追责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五大问责关系的制度构想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应关注四种类型责任:政治责任,职务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四类责任即为应对问责的客体,而对这四类责任的承担就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客体;“承担”行为的主体即为应对问责对象,而有权对这种“承担”进行监督过问者即为应对问责主体,应对问责主体和对象共同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四类责任可构建以下五大问责法律关系:(1)基于政治责任的政治问责关系。即执政党, 派,选民等政治权力主体问责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2)基于职务责任的行政问责关系。即行政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即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3)基于职务责任的社会问责关系。即全民、政党、媒体、宗教团体等社会权力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4)基于行政责任的法律问责关系。这是在行政问责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职责设定未给予落实措施这一现状,通过拟定具体“制裁”条款来保证这些责任的落实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5) 基于道德责任的伦理问责关系。即社会权力主体通过谴责的形式问责相关义务主体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应对问责程序制度设计 以“责任的实现”为中心来设计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第7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第一条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突发性是由各类不正确因素导致突然发生的集体性群众上访、斗殴、阻碍交通妨碍正常办公秩序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为了有效应对处置突发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群体性涉及对社会治安秩序、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办公秩序、交通、危害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或重大损失的案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置乡辖区内。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第三条组织机构

(一)乡处置突发性小组。

乡成立处置突发性应急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乡党委委员任副组长,成员有。领导小组在综治办设立办公室。

(二)乡处置突发性事件应急工作队,队长:(党委委员,副队长由乡综治办主任、司法所所长担任,成员由各村场支部书记、乡机关干部及巡逻队成员组成。

第四条职责分工

(一)乡处置突发性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协调、组织在本行政区域内各村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使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2、收集、汇总、分析有关稳定信息,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和县政法委维稳办汇报,与县相关部门交流信息。

3、协同县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做好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

4、排查能引发突发性的纠纷和调处上报工作。

5、负责组织协调建立人员、物资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二)应急处置工作队职责

1、乡应急处置工作队负责协助县级部门对乡域突发性的现场处置。

2、对重点部位进行监控、坚决防止势态的进一步恶化,事发地村两委领导要立即赶赴突出事件现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并将处置情况随时报告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处置领导小组。

3、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控制势态发展,并确定事件的根本起因和主要人员,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

第三章监测与报告

第五条监测

(一)加强对民间各类纠纷的调处力度,做好回访和监控工作。

(二)对因各类非正常因素引发的具有群体性性质的突发事件要及时报告政府。

第六条责任报人与报告程序

(一)责任报告人

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组长、党小组长、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时间

对突发性必须报告及时乡政府巡逻队和派出所,报告电话,乡巡逻队:,乡派出所:,实行24小时报案制度。

第四章应急处置

第七条建立乡、村两级应急分队,乡上成立一支由20名基于民兵组成的应急分队,各村、场乡和企(事)业单位要成立8—10人组成的应急分队,由民兵连长、治保主任、保卫科长等任队长,确保人员落实。

第八条当发生群体性闹事、械斗、围攻等事件时,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要迅速赶赴现场并立即调动乡治保巡逻队和各应急分队,控制事态发展,盯死看牢首要分子,并及时上报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公安派出所,协助上级或有关部门搞好善后工作。

第九条当发生严重抢劫案件时,乡综治办、司法所要迅速出击,同时报告派出所,并协助公安机关迅速追捕,必要时要调用应急分队进行围捕。

第十条当发生严重火灾时,乡综治办人员要迅速赶赴现场,组织应急分队和群众抢救物资,人员开展灭火工作,同时应及时报警,请求消防救援,并协助受灾单位或群众恢复家园。

第十一条当发生严重车祸时,乡治保队要迅速赶到现场,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并报告交警,协助共同处理善后工作,确保交通畅通。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都带突发性,我们应认真面对,沉着、冷静、有组织、有秩序,忙而不乱的将各类情况处理好,保证乡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从而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五章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统一对外宣传口径,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多种宣传形式,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处置程序的正面宣传。教育群众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克制不理智的行为,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劝解旁观者并对突发性中主要责任人和主体事件进行分析并做好工作,防止因不理智而引发更大的损失,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是否有操纵者和组织者。

第十三条对确认的操纵者和组织者必须予以单独教育直至依法处置,并将处置结果通报,以教育后者,成功处置突发性事件。

第六章技术培训与后勤保障

第十四条技术培训与后勤保障

1、各企事业单位、村组,要组织学习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知识和技术,政府要组织搞好巡逻队的集中训练,组织基干民兵集中训练。

2、统一指挥,统一调配,多方协作,作好后勤保障,快速、准确、高效配合现场工作。

第8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1.1编制目的

提高学校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学生及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上级各类文件制定本方案。

1.3分类分级

本方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师生的交通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引发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具有连锁性、复杂性和放大性的特点,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1.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新城子乡小学涉及一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方案指导新城子乡小学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保障师生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分管人员责任制,充分发挥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班主任及教师的作用,依靠全体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师生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6应急方案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体系包括:

⑴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总体应急方案是新城子乡小学应急方案体系的总纲,是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⑵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方案。专项应急方案主要是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应急办)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方案。

各类方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在沈北新区教育局领导下,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2执行机构

学校安全保卫处(学校应急办)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负责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学校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向区教育局安全教育科报告。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方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3.2.3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总结本次应急事件的处理情况并向教育局安全教育科报告。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4应急保障

4.1通信与信息保障

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通讯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加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以及手机等通讯运营企业的协调,必要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向师生播发、刊登或以短信形式。保证学校对讲机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4.2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武警部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络,并组织必要的教职员工应急抢险队伍,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的人力支持。

4.3物质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的物资需要。

4.4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并加强与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络,筹措重大突发事件所需资金,做好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资金的使用、发放。

4.5技术保障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络,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6治安保障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治安工作。

4.7避难场所保障

提供本地区的避难场所,设立标志,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处于危险区域的师生能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4.8交通运输保障

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人员、救灾物资运输和车辆调配。

4.9医疗卫生保障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学校公共场所消毒等工作。

4.10后勤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所需物资、交通工具、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后勤保障。

5监督机制

5.1方案演练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方案进行演练。

5.2宣传和培训

学校要通过黑板报、宣传栏、课堂教学、班队会、广播、升旗仪式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师生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6方案管理

6.1本方案由新城子乡小学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由学校安全保卫处(学校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各村小、学校各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

第9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关键词] 救援; 交互; 信息

文献分类号:X9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城市日益成为地区性政治经济和交通等中心,也成为人口密集地区。一旦该地区爆发突发公共事件,就会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失。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威胁,亟待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做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在部分领域已经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其在实际运行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平台建设分散、系统功能不完善、信息传输手段单一、共享能力低下、统一平台缺乏等,难以适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需求。因此,必须建设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并完善其功能,构建全国、区域和部门之间应急救援信息联动平台,形成指挥统一、协调共享以及运行畅通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统一指挥,提高政府处置能力。统一的信息平台具有完善的通信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多渠道快速获取相关数据,分析、综合和更新实时信息,形成科学准确的判断,提供决策参考。

2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及其构成、基本功能

2.1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

快捷反应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首要要求,反应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应急管理的成败。应急处置的快捷反应要求决定了政府必须借助信息平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存在严重的信息条块分割的问题,这给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带来了很大麻烦。因此有必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应急救援信息,建立纵、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平台能通过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大信息透明度,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信息资源重组共享,促进合作交流,保证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高效组织应急行动,减少全社会损失。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急救援管理部门、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公众,都必须掌握全部相关信息。因此,在利用媒体、互联网络、人群等渠道或途径进行信息交换的同时,更需要利用现代无线与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集成信息平台,保障信息运行各个环节互联互通。

2.2 信息平台构成与基本功能

依结构划分,应急平台可以分为硬件支撑系统和核心应用系统两部分。硬件支撑系统包括通信系统、数据接入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移动信息平台等;核心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智能方案平台、指挥调度平台等。依功能划分,信息平台可以分为信息获取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决策生成系统等。从主体构成和基本功能来讲,除此3项模块功能外,还包括:⑴事件的接收报送,应急救援现场信息实时获取与处理;⑵研判事件发展态势及其影响;⑶适时优化、确定与启动应急救援方案;⑷应急救援动态决策指挥;⑸反馈信息处理;⑹应急救援行动能力与绩效的阶段性、总体性评价与相关信息。

综合来讲,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关键构成及其对应主体功能(如图3.2-1)如下:

⑴综合信息工具集 相当于综合信息和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子系统,由平台管理员负责。综合信息工具集构成了全方位指挥平台,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受理来自外部的音频、图像等信息,为指挥提供数据支撑与辅助决策。

⑵信息处理平台 由数据分析工具、外部数据接口及其外部数据源、信息报送接口及其部门信息员、内容管理平台及其门户信息员等组成。负责存储、分析、整理输入信息,并将批处理信息输入综合数据集。

⑶信息门户 利用信息访问工具及通过信息共享接口形成的综合数据库所生产的数据,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提供相关指令。

3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

3.1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途径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目标,是构建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快速分析海量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判断依据,辅助下达决策指令的集成通信系统。此系统中,各执行部门既独立运行,又互联共享。其建设原则是:第一,资源、技术整合原则。结合大中城市现有相关部门的信息平台,整合与应急救援信息平台直接相关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利用现代网络及“3S”技术,建立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更新与输出系统,为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部门和群体提供实时信息。第二,规范管理原则。将现有在目标和需求上有差别的应急救援相关系统,按照统一平台建设要求将其基础平台、功能加以完善,使规范一致,实现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部门协作、联合作战的横纵一体化功能;实现管理统一,以权威的方式将综合性、公用性的数据库,进行统一汇集、分析整理和维护更新。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有以下途径:

⑴整合现有信息平台 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可以结合现有资源,依托网络,整合与应急救援相关的业务系统,实现统一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达到节约资源、协同应对目的。

⑵标准化建设 完善应急救援信息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信息交换流程。建立包括术语、标识、数据、流程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在不苛求硬件设施一致的同时,注重应急救援信息业务流程统一规范;规范网络共享、数据接入等建设,统一使用权威数据,保证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互联互通[1]。

⑶强化技术支撑 信息平台建设要强化技术运用,通过加强数据库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平台的实际功能;加强信息源建设,保证其实时性、全面性和精确性;建立信息更新机制,实现信息的适时更新和动态维护[2]。

⑷提高通信水平 应急救援机构、队伍应配备适用的高科技通信设备。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加强应急救援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通信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通信提供技术保障,实现全国性、区域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应急救援现场之间高效的信息传递。

⑸加强公用通信“战时”保障能力建设 公用通信是事发时承担着更大的通讯负担,保障通信畅通,必须确立应急通信优先权。要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参与机构之间建立稳定、安全的通信网络,完善通信系统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控制优先、接通优先和相互连通等功能。

3.2 Multi-Agent System的运用

Multi-Agent System(缩写为MAS)是多个Agent智能集合系统。该系统中所有Agent成员既自主运行,又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系统目标是将大而复杂的系统建设成小的、彼此相互协调、易于管理的系统[3]。其工作机理是通过多个Agent组成的交互式团体来解决超出Agent个体能力的复杂问题。MAS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6个方面优点:第一,单元Agent具有自主性,独立解决给定的子问题;第二,MAS为分布式应用,具有良好的模块性、扩展性,能克服建设庞大的系统所带来的管理困难,降低系统总成本;第三,MAS通过构造多层次Agent,降低了系统复杂性和单元Agent的复杂性;第四,MAS是集成系统,将各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强调协调,各Agent通过互相协调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第五,MAS中,众Agent互相通信,彼此协调,并行处理问题,能有效地提高问题处置能力;第六,MAS处理问题具有异步性。各Agent的自治性,使得单元Agent都有自己的进程,按照自己的运行方式异步地解决问题。

MAS运行中,多个互联Agent合作完成系统赋予的庞大任务,同时单元Agent实现各自功能,所以Agent之间的通信和协调是为关键环节。据此工作机理,在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中,首先应确定单元Agent的功能、Agent之间的协作、协商和交流等。所以,可以将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同层级的应急救援信息平台设置为单元Agent加以构建(如图3.2-1),在确定其主体功能之后,进行MAS集成建设,共同完成信息支撑功能。该平台构建方式可以借鉴国内外信息平台建设的经验,如将110、119和120等信息平台进行远程整合,构建统一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实现系统联动、资源共享,依靠现场数据传输和可视化设备,保证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应急救援过程的科学进行。

4 结语

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与日俱增的需求,与权威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上的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严峻的挑战,政府有必要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形成迅捷、可靠、互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同时以应急救援信息平台为纽带,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信息高效重组,增强信息透明度,促进交流合作,保证有关部门及时做出科学决策,高效组织应急救援行动,从而不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2] 范维澄 等.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006(9):14-17.

[3] 刘追 等.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企业资源集成与优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8(12):108-111.

[4] 谢建国.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2):81-83.

[5] 张琪 等.城市区级应急信息平台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8):107-109,113.

[6] 王波 等.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信息平台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2000(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