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结合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挖掘素材,寻找读写“生成点”
根据一定的语境以及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素材,实现阅读文本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里的“任务”,需要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生成点”来共同合作,从而完成特定目标。
这里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以下设计:假如现在全班正在进行“城市和农村,哪个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这一辩论赛,你会选择哪一方?请从课文中选择素材来支持你的观点,并把主要观点以及理由写下来。这一设计,正是抓住了文本的“生成点”――抓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孩子的生活对照这一“突破口”作为“生成点”。这不仅仅考虑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考虑到学生对《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属于创造性灵活性地运用文本,超越文本,从而有效做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真正表达出来。
二、有效设计,寻找读写“结合点”
由于任务型读写结合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本或者加深习作训练,更是为了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因而针对这一类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阅读材料来设计题型,在“任务”中,让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得到最大的阐释。
比如针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评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这对地震中的父子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结合课文给他们写一段颁奖辞。这一设计,正是抓住了文本与生活相接轨的“结合点”来开拓生成的。它与传统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改写不同的是,这种任务型读写结合目标明确,动机强烈,而且形式有趣,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更多紧密联系,能够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创造综合运用能力。针对这一课,教师正是有效抓住了文中的读写“结合点”作为“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三、加强整合,寻找读写“交融点”
任务型读写结合,需要创设一定的交际情境和设计任务,从而促使学生尽可能创造性地运用原有的阅读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发展,相互交融。
比如针对《鲸》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鲸是鱼还是哺乳动物,如果请你给他们去介绍鲸鱼,你会选用文中哪些素材?请你好好思考一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一段文字写下来。或者可以这样设计:“请你为鲸设计一份读书卡片配一份解说词,从文中搜寻素材,重新组织文字。这一任务型读写结合,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指向不谋而合。这种形式正是为了结合一定的语境,共同搭建平台,在文本与训练之间寻找一个“交融点”即一条读写有机结合的捷径,从而创造性地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新课模式。
随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综合课型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进行多项教学任务,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等各个方面。音舞结合教学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能够更好地利用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特征进行教学,避免单方面进行音乐教学枯燥乏味或单一进行舞蹈教学而忽略音乐的灵魂作用的情况。
二、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发音舞结合教学资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中外优秀音乐、舞蹈作品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将音乐与舞蹈教学充分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营造更为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充分结合小学生好动、热情的天性,弥补传统音乐教学中单纯进行音乐教学而限制小学生伴随着节奏自然舞动的不足。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在融入音乐节奏时,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容易随着音乐自觉打拍子、摆动肢体等。此时积极利用音舞结合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学生同时享受音乐与舞蹈的需求,如果科学、合理地对舞蹈进行设计,结合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能够得到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性地开发音舞结合教学资源:
(一)根据音乐作品创编舞蹈,突出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在生理上仍无法达到高难度舞蹈动作的要求,在心理上则对内涵深刻的音乐、舞蹈无法充分理解,多依赖主观认知作为其发展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在音舞结合教学下,应注重结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避免过于死板以至于约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学生动作与神情的协调进行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果园中摘水果的情景,教师可根据这一过程配合一段生动活泼的音乐并设计舞蹈,使学生能够基于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舞蹈,既满足了小学生对音乐、舞蹈乐趣的追求,又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围绕小学生特征,合理改编国标舞
国标舞作为音舞结合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塑造学生仪容仪态、提升艺术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国标舞以国际规范为基准对舞姿、舞步要求十分严格,完全遵循国标舞的要求进行教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与小学生的舞蹈基础相脱离,因此,教师应对其进行相对灵活地调整与改编,从而适应小学生的舞蹈学习特点。另外,音乐教师可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游戏性,促进学生在练习舞蹈动作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加强团队意识,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游戏化的比赛规则,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歌曲与动作,完成音舞结合教学。
(三)充分挖掘民族舞资源,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均形成了独具自身民族特色的风格与表现方式,如乐器、舞姿、音乐及舞蹈风格、服装等均展现出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与人文风俗。这为小学音乐音舞结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将各民族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将区域性的艺术风格深刻地呈现出来,更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其音乐与舞蹈的协调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以蒙古舞蹈配合《草原就是我的家》进行教学。当然,由于小学生在音乐、舞蹈两方面积累的学习基础十分有限,对艺术内涵的领悟能力也处于初期阶段,因此教师应合理取材,灵活进行改编,选择一种舞蹈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几个动作结合小学生的动作能力进行创作,如蒙古舞中典型的甩肩、仰头、骑马步等动作,既能够将蒙古舞的特点突显出来,也符合小学生的动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中感受各民族舞蹈的魅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构建音舞结合教学情境
关键词:工学结合;制冷专业;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162-02
职业教育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共同取向,比较成熟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学交替制”等模式。中国职业教育采用何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模式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国外的办学模式。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专业为例,介绍制冷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和效果。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1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学校的教学过程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本院制冷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全部通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测试,在具体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制冷原理、空气调节、制冷控制、热工流体力学等等课程均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学校根据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制定出制冷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专业教师通过访问企业工程师以及和企业技术专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确定了具体课程的实施项目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制冷专业通过推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思,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打了坚实的基础。
1.2突出实践课程
传统的教学中,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很大。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学生都很重要。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达到1∶1。下面以制冷1021班为例,说明制冷专业的实践环节安排,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制冷专业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的获取率达到100%。
1.3“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
我校制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3.1暑期社会实践模式
由于制冷行业用人的特殊性,夏季(学生暑假)是制冷企业用人高峰期。利用该时间段,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大多数学生的暑期实践都在生产一线或者室外工作,天气炎热,劳动强度又大,特别对于初次实习的学生来说,出现苦闷情绪,甚至想放弃实习的想法都很正常。此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采取谈心,开展座谈会等方式,多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并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1.3.2“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模式
工学交替的实施的顺利进行,需要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互赢。学校在满足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要尽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切实达到共赢。经过几年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学院选择了多家讲信用,负责任,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如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苏宁等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下面具体说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专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维护企业利益。现阶段,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难以成功实施的部分原因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由于: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过短,企业刚刚把学生从生手培养成熟练工后,学生就回校学习了;②部分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怕吃苦,消极怠工,不服从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培养出优秀高职毕业生后,有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些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降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实践,我院制冷专业与企业找到了合作方式。具体如下:①首先时间安排上把顶岗实习与暑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完,继续在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其次,螺旋式培养,学生大一期间在企业当学徒,大二期间到具体的一线岗位实习,大三期间,部分学生继续一线岗位的实习,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部门实习,如到实验室从事实验员岗位,到开发部从事绘图工岗位等。上述措施延长了学生在企业的时间,降低了企业培养学生的成本。②顶岗实习采用学分制,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给,把实习期间的表现与学分挂钩,从而达到制约学生的作用。③顶岗实习前期工作的准备,联系多家企业参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模式,在具体分配学生时,以就业为基础,采用双向选择,并且学院,企业,学生3者签订协议,一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兴趣,二来降低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流失的风险。④教师下企业,在实习期,学生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安排上,学生听从企业的工作安排,遵守企业的厂纪厂规和一切规章制度,教师在企业负责检查督促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安全情况。
(2)维护学校与学生利益。近年来,制造行业出现了“用工荒”,部分企业为了得到廉价的劳动力,主动要求学生顶岗实习,但是实习期间忽略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榨取学生的劳动力。学校要把好关,选择讲信用,负责任,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并与之签订实习协议,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如我院制冷专业与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产学合作过程中,制定了如下措施保障维护学校与学生利益:①公司为每位学生聘请一位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具体岗位制定实习计划和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意愿和学生特点,企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②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生产一线顶岗实习期间,做到让学生在各个岗位轮岗,每位学生至少轮6-8个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③学生从事学徒工时,企业发放学生基本生活费,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做到学生和企业员工同岗同酬,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期工作的积极性。④企业安排学生宿舍,给学生买保险,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
1.3.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在和学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过程中,在和苏宁的合作中,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签订就业订单,降低了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流失的风险。同时学生的大部分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较好的利用了企业资源,降低了办学成本。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外聘教师,同时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料,将企业先进的制冷技术和制冷工艺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培养优秀的制冷毕业生。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制冷专业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后,取得了如下显著效果:
(1)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对学生在实习期工作情况进行考查和评价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得到优先录用,通过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缩短了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期。此外,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经验的累积有益于学生的毕业就业。采用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后,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缩短了生产一线的实习时间,很快进入技术员岗位。
(2)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系,并且可以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无法获得工作经验,工作态度,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顶岗实习期间不仅有脑力劳动还有体力劳动。由于制冷专业性质决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学生在企业完全同企业员工一样服从企业管理,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加强。学生工作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对学生毕业工作后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3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它最大限度利用了社会资源,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达到校企双赢。目前工学结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学校要加强“双师”建设,服务社会,为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促进工学结合的和谐发展,为职业教育培养出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戴路玲,涂中强.高职制冷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9,(05).
[2]王永利.高职学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障碍分析和对策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策略
阅读和写作不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驾驭力,帮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分析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阅读量是进行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书籍。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以鲁滨逊在荒岛求生28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生活磨难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挑战自己,才能品尝胜利的美酒;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英雄主义情结,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感受一个人只有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和自己,才能成为钢铁战士,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创造有利的条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建立读书心得交流会和举办图书交换活动,或者利用QQ和微信等建立讨论群,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互相交换阅读资料,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又便于学生围绕阅读书籍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读完《哈利波特》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你认为这个人物身上那个优点最吸引你?你觉得作者哪一个章节写的最引人入胜?等等。
初中语文教师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量,又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开展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练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之作,是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而精心选择的,作为学生的范文最为合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教材,并鼓励学生勤于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朱自清《背影》时,需要重点讲解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片段,“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文章中对父亲的穿着和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父亲宽厚、笨拙和臃肿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在这些细微之处,如果作者没有与父亲的深厚感情,就不会观察的这么仔细,也不会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从而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语文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仔细向学生剖析,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充满真挚情感,就可以吸引读者和打动读者。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勤于练习,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内化于心,从而增加学生写作文章的可读性和耐读性。
三、注重阅读的效果,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是为学生写作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学生阅读后的思考和体会感悟,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的效果,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教师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也以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写作素材,如打篮球、做饭或者打游戏等,借鉴作者的描述方法,以准确的动作刻画将这一生活小事进行还原,在模仿作者表现手法的同时,提高自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和掌握。学生只有经过这样坚持不断的模仿练习,才能逐渐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把握运用,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为己所用。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鼓励学生勤于练习,指导学生模仿写作的教学措施,真正可以使学生将阅读的效果应用于写作中,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凌竹. 初中语文读写现状调查及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李宏柱.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尝试[J]. 语文学刊,2014,17:160-161.
[3]刘文颖. 立足课本 夯实写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一、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材、修订教学大纲、修改多媒体教案和电子课件
大学物理学中的力、热、光、电、磁、量子基础等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作为教学内容,往往在取材和设计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和理想化条件下的讨论,如果某些工科学生对抽象理论和物理模型理解不深,理想模型和实际应用相互联系的思维习惯和意识缺乏,就会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对物理学知识和应用方面的感知模糊,进而影响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材、修订教学大纲2009年我们已开始结合各院系专业的特点,探索制定菜单式的分类培养模式,经过教师、专家多次共同研究讨论,制定面向不同学院的大学物理类课程的授课方式、教材和教学内容。2010年起按专业分类精选多种面向应用型工科高校的大学物理课程教材,包括程守洙《普通物理学》、张三慧《大学物理》、吴百诗《大学物理基础》等“十一五”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深度分层次分专业配套使用,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根据不同工科院系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相应增减和调整部分章节,合理设置和优化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在保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加强部分与专业相关度大的基础课内容,避免重复同一知识点的讲解。
2.修改多媒体教案和电子课件多媒体教案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师个人风格编写,除供课堂教学使用外,还共享于课程网站。电子课件每年进行更新,逐渐删减一些松散的陈旧的内容,增加一些与本学科实际应用紧密联系、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结合的例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和新发展充实到课件中并结合物理原理详细讲解,减少灌输式、平铺直叙式教学,增加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图表,包括科研前沿成果、学术会议热点、实验室自拍照片录像等,内容丰富,涉及到热学部分的激光冷却,振动与波部分的超声波、次声波及应用,电磁学部分的大量电磁现象及磁应用,光学部分的光学薄膜、光学设计、X射线分析等技术及其应用,量子基础中的纳米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原理等及其应用,利用多媒体优势,声图并茂、生动有趣地把学科前沿科研新成果和现代气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开展知识联想,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模型,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把握,拉近与学科前沿的距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更了解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应用,开拓视野,同时,还十分注重适时穿插科学历史人文背景和科学发展观,在基础知识传授和科学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启迪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纸质教材、电子课件、仿真实验和物理演示实验等资源
建立了教材、网络、课堂、实验室等大学物理多元结合教学平台,这个平台以建设大学物理校级精品课程(含课程网站建设)和优质课程群为切入口,处处与大学物理多元教学紧密结合,如上述纸质教材、电子课件与专业特色菜单式教学相结合,授课过程注意与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原理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如仿真实验、演示实验等与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多元结合将使大学物理为龙头、研究型公选课为延伸的公共物理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不断扩展,使学生通过软件模拟、远程问答、资源共享、前沿动态交流等,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也能更快的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物理多元结合教学平台的建立,多方面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和物理模型,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三、开设研究型公选课群
除了原有的自然科学概论、纳米材料制备与测试、现代测试技术等公选课,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利用大学物理实验室新配备的设备,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陆续开设综合物理实验、激光光谱、光电检测、天文学概论等研究型公选课。这些课程不仅与大学物理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紧密结合相连,而且普遍针对专业和学科特色(菜单式)教学开设,面向全校公选,普及面大,课程注重前沿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突出专业和学科特色(菜单式),更加贴近新技术发展实际,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吸引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物理教学层次和水平,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
四、结合第二课堂教学,课内课外培养学生的综
合科学素质与应用能力大学物理教研室的教师除主讲大学物理外,还承担物理实验、物理类公选课的教学,同时还指导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大学物理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与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大学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重要环节,它检验了大学物理教学在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果,同时有效地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元结合教学丰富了大学物理教学在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涵。目前参与物理课外活动小组和产学研实践活动的同学越来越多,学生节假日不休息、不怕累,积极主动参与学术竞赛、学生科研、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或产学研课题,仅2009-2010年,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师人数增加一倍以上,获批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和学生科研立项等共21个。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能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是一般学生可培养的一种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功底浑厚、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来培育;而培养过程反过来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和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 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服装制作工艺;结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大学毕业后的两年时间内,我在服装公司和工厂实习和工作过。主要从事服装制版和跟单的工作。07年进入学校工作后,一直从事着《服装CAD》和《服装制作工艺》的教学工作,在这七年多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这几门课程的对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平时教学中的分离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有阻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统一的趋势。为改变这一模式,应该把这几门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教学才能有利于改善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弊端,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和《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本来就是密不可分。《服装结构制图》课主要是解决《服装CAD》制图操作和《服装制作工艺》的裁剪、缝制两个环节。《服装CAD》课着重解决学校与企业接轨,达到快速制版、便于保存、传递几个环节。这几门课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因而,在教学上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学生很好的掌握服装结构制图、排版、裁剪、缝纫、整烫工艺技术。
一、现状分析
首先是所用的教材问题。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大都是中职学校的教材,这些教材相关课题,知识老化偏重理论。已不适应服装飞速更新变化发展的今天。有的知识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而且与社会脱节,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例如,我们现在课程的安排,还是以学生的制作为主,像会做多少件衣服,会不会做西服,能不能拿到技能鉴定证,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这个前提的教学下,学生学起来费劲,老师讲起来费神。其次.在教学安排上不合理。目前所用的教材。教学内容多,消耗的教学时间太长,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先课堂理论教学然后再实践教学。这样做的弊端是:a.理论课和实习课相隔的时间太长,对原来学的知识有遗忘;b.由于把几门课程进行独立教学,就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不能紧扣实践教学,显得盲目和随意。c、教学无创新,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采取措施及对策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我们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法:
1.科学整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专业课本的内容并不是太适合学生的学习。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对《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服装制作工艺》这几本教材进行了优化整合。每位代课老师都根据课程的特点,整理知识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相应的制定新的课程安排。改革的课程具有这样的几个特色:对原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去虚留实,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基础理论明了扼要,对操作技能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学校的具体安排是:派专业教师到外地学习,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培训,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
2.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分析等五个层面。要想把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好,首先应该对服装生产环节有基本了解。服装生产一般都要经过制版、裁剪、缝纫、整烫几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又有不同的制作工序。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每位老师在课时安排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多少来安排的,互不照应,各自为战,很不合理。对以上弊端我校采用以下几个办法解决:
(一)根据不同的年级,选择针对性强的模块教材进行教学。
(二)授课形式是“一步到位”,即制图―裁剪―缝制,一个流程。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是:讲、示、做、练、纠。讲就是老师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要精讲;示就是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上机演示;做就是学生按照要求做,不懂不会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帮助;练就是反复实际操作,强化训练;纠就是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好指导工作。
三、改革教学法
1.联系实际教学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裁缝店老师傅却能熟练地看懂你画的结构图,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学起来也很快。这就说明:对学习服装专业来说,理论基础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兴趣和实际应用经验却是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所以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注意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其学习理论的兴趣。例如:在服装CAD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和老师都认为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会更好的学习。其实,对于这点我并不是太赞同。因为,服装CAD课程与服装制图和服装制作是直接相连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课程相通外,还应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证明,采用这种结合实际例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记得牢,学得快,教学效果好。
2.突出基础、重点内容
教学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上课前认真备课,找出重点、难点,使每堂课都有明确、合适的目的。如:服装CAD制图中的第一件裤子一西裤,学生要了解裤子中的基本点和线。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则以它为基础的后继内容(牛仔裤、喇叭裤、裙裤等)的完成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教学效率自然就很低,学生学不懂,必然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质量就更无从谈起了。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了这部分内容,不光为后继内容打好基础,而且能在此下装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三,创新设计。
3.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驱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对服装教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所孜孜以求的。我的做法是除了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和技巧外,在设置课程的准备阶段就要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课余生活中的活动兴趣中心,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新颖有创意的目标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每个人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欲望。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想方设法的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也可以把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并评出各种奖项(优秀奖,进步奖,提高奖等),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作业变化训练。
变化式作业训练,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学完基本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新款,也可以自己设计新款,并自己制版、缝制。最终制作出一件有创意,且实用的服装来。当别的专业的同学看到时,也会很羡慕。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体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发现和证实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我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与服装缝制工艺结合教学措施的实施,学生对服装专业课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对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难和缺陷,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更正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富怡服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服装制作工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总是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上课的时候一味地以教师为主,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方法都是按照既定的模式传给学生,但是学生是否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又或者这些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每个学生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将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来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计算机拥有十分庞大的信息量,学生可以逐渐地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成。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就是一味地以教师的讲课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授,学生在下面只是听着,当师生之间没有互动的时候,课堂时常会显得没有活力,学生也很容易走神;但是当现代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动态图、图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开始独自地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改变课程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选择最有效的授课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有所收获。
(三)培养学生的视听说能力
数据显示,在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能够十分有效地以放映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使得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再适当地加人说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阐述所看所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视听说能力,三者结合使得课程学习更加丰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一)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尽管比传统的教学有很大优势,然而也不可能完全的替代传统的的教学模式。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利用自身在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通过语言、声音、动作等形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并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授课程的特点,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如在对于电子商务进行分类介绍时,教师可把按交易对象划分为三大类的有形商品电子商务、服务商品电子商务、数字商品电子商务在黑板上列出,在多媒体教学时,结合各大类依次介绍,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对于三大类别的内容进行把握,同时又能让学生对每个不同的类别特征及与其他类别的区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力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有好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较好的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也不能忽略自己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师要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得矛盾转化,也就是通过创造外部因素来诱导学生的内部因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学活动向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或引导式的教学等多种手段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如在对于网络广告的多种类别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先把目前网站中常看到的一些网络广告向学生进行演示,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来对各类演示网络广告对应的具体类别称谓进行说明。这种引导式的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画面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的体现,而学则强调的是学生要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更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利用多媒体开展电子商务教学时,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对于难点问题,学生表现很费解时,教师可考虑如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讲解这个问题或者通过逐层分解的形式对每一层设置一个小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一方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会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同时还能针对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是在那个环节碰到障碍。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
电子商务的应用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成熟,而在实际交易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教师可抛出一个话题“你上网购物过吗,你的担忧有那些。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予点评总结,让学生对于安全隐患的方方面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最新的知识一并传递给学生,实现教与学的同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服装专业 教产训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46-02
当前,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因受到课时量及中职学校教育特殊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课教学中服装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衔接性不够好,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对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不够熟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校企合作下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作的形式,在每学期的最后3个月,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服装成衣生产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大流程生产实训。在生产实训过程中,由教师与技术人员对四大生产流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或示范,将专业教学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有效衔接,以岗位轮换的形式,通过流水线作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产实训机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磨炼和提升,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教产训结合教学目的。
一、中职学校服装专业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装制版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服装制版课的授课流程一般是专业教师对某款式进行款式讲解、设定制图规格、画部件结构图、放缝、裁剪纸样等。在授课中制版内容是就单件成衣而言,缺乏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可鉴性,学生对成衣的结构钻研不够深入,对工业放码的要求熟悉程度不高,相关制版岗位介绍涉及较少,制版授课仍然停留在量体裁衣阶段,学生今后从事制版工作还要从头学习,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企业制版师岗位的意识。
(二)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在纸样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纸样平铺在面料上,再用画粉画出纸样轮廓,最后用剪刀对面料进行裁剪,学生只需要一剪刀一画粉一锥子就可以完成单件款式的裁剪。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校设备的有限,学生与教师比例一般是几十比一,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学生排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逐一进行指导,进而在裁剪的过程中面料浪费较多,学生学习成衣的单件裁剪显然也和企业大批量生产相矛盾,授课中对裁剪师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及裁剪设备的使用方面涉及也较少,对提升学生的裁剪技能效果不够明显。
(三)服装缝制方面。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受家庭经济的影响,学生在实训耗材使用方面有一定限制,学生实训机会相对减少,缺少大量的实训来提高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学生在实训中一般先看老师示范,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对某款成衣的缝制基本是第一次实训也是最后一次实训,加上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差异,教师示范及指导过程中的局限性,成品效果不理想也大多数在情理中。而在实训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般是重在学生短时间内对某款成衣缝制技能的掌握,除讲解某款成衣的工序、工艺要求外,对于成衣化生产中的工艺文件、流水线操作、车间岗位等讲解内容会偏少,没有注意到技能后期的延续性和上升性。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作为生手,在缝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缝制用时较长,身心都会比较累,进而影响学生对成衣化缝制的认识偏差,产生学习服装就是反复缝制衣服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服装后整方面。传统教学中后整是在学生完成成品的基础上,利用专业实训室配备的后整设备对服装成品进行熨烫、剪线、钉扣等工序。在传统教学下,学生对熨烫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比较低,学生熨烫技能水平停留在单件服装成品的熨烫上,教师对服装企业中后整车间工作岗位讲解较少,学生没有很好地系统了解后整车间的工作流程,在加深对职业岗位的了解方面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实训中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二、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的运用
(一)服装制版方面。在教产训结合教学中,服装制版通过改变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某单一款成衣的讲解,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对某成衣款进行工业纸样制版讲解,讲解内容上涉及制订商品规划书、绘制款式图、制作纸样、试制样衣、绘制基样板、系列工业样板推板等整个制版生产流程。在制版流程过程中,会涉及款式设计(助理)师、制版(助理)师等岗位的讲解和岗位职责要求,从而可以实现知识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
(二)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的教产训结合是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货单号,组织学生完成制订裁剪方案、领样制样、排料、填写裁床铺料记录和裁床生产报表、运用现代电动设备进行裁剪、分包捆扎等裁剪生产流程。在整个裁剪过程中,明确裁剪师岗位要求和职责,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单色插色服装裁剪方案制订方法、样板领用细则、单排套排基本排料法、填写裁床记录和生产报表的方法和要求、电动工具使用、分包捆扎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对裁剪师岗位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裁剪师等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
(三)服装缝制方面。服装缝制在教产训教学中,通过学生定期的流水线轮换作业形式,在车间班组长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制订流程工艺文件、设计和制作生产工序工艺卡、组织生产缝制流水线、流水线场地安排、前中期原辅材料收发等缝制生产流程。在生产实训中,学生通过与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检验员、机工、付工、设备维修人员等岗位人员的了解、接触、认识,不断地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职责和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岗位能力,逐渐形成职业岗位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缝制车间工作打下基础。
(四)服装后整方面。在教产训教学下,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根据生产进度,带领学生一起制订后整车间生产流程、编写整烫流程、制订装箱配码方案等生产流程。学生在不同的生产流程中,会不断地接触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在制订整烫流程中,介绍企业对小烫、中烫、大烫的岗位职责要求;在装箱配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排组织能力和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都对学生今后从事后整车间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当服装成品打包装车投运到市场后,这无疑是对学生参加企业实训工作成绩的最好肯定,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给予学生今后从事服装行业以最大的鼓舞。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在扩大学生知识量、提高学生技能、提供学生实训机会、增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岗位水平和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蕾,傅月清.服装生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倪伟国.新加坡“教学工厂”办学模式的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6(2)
关键词:点面结合 知人论世 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积累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因此,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一般都是以《诗词五首》的课文形式出现的,并且这五首诗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一般教学都是利用两到三个课时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此好像并不十分感兴趣,毕竟单纯的对一首诗的学习实在过于单调乏味,学生只是见一首学一首,学一首背一首,背一首忘一首。怎样让学生想学、乐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学古典诗词效果显著。所谓点,指对课文中某一首诗或词的学习,面则是对这首诗词的作者和作品方面知识的了解,点面结合就是指在教学中以这首诗为点引出一系列的与之相关的知识来。那么,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教学呢?实践中,我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产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如果当时的背景知识不了解,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可能似是而非,可能牵强附会,可能断章取义,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作者和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去理解、欣赏诗歌。当然,很多语文教师也经常这样做,但大部分情况下只是简单的介绍作者及作品。我觉得,了解作者作品不能只是浮光掠影、蜻蜒点水式的介绍,而应该是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去了解背景、认识作者、探究作品及创作思想。例如,学习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首先应认识李清照,我们不仅仅要了解她的姓名字号,还要了解她的生平事迹,了解她与丈夫赵明诚的夫妻恩爱、兴趣爱好,了解她一生的两个时期,了解她南渡以后的不幸遭遇,甚至了解她的奇闻异事,否则,就无法赏析这首词。众所周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为什么这首词却又如此豪放呢?应该明白: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在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消沉愁苦之作,唯独这一首却是例外。近代梁启超评价:“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而这些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
我们不能为学习某首诗词而去学习它,课本选取的诗词只是一个窗口,应该透过这个窗口去察看更大、更美的古典诗词的世界。因此,我在教学这首《渔家傲》时,先指导学生自己去通过预习了解李清照人生经历,而在备课时则查看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如《宋词鉴赏》、百度百科上李清照简介、百家讲坛康震副教授讲李清照等资料,经过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整合出李清照人生经历的两个阶段:幸福的青少年时期和凄惨的中老年阶段。前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幸福的少女生活和甜蜜的婚后生活。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期便能工善词。这一阶段她的词有:《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多写少女情态和女儿情怀,词风清新自然。后来,她与太学生赵明诚两情相悦并且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志趣相同且能诗善词,共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这一阶段她的词有:《减字木兰花》《醉花阴》《一剪梅》等,多写二人快乐生活、在丈夫面前撒娇情态和别后的相思。南渡以后,二人漂泊江南,情况逆转。尤其在丈夫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更是无倚无靠,孤苦伶仃。这一时期的词作有:《武陵春》《声声慢》等,多抒写背井离乡之愁,寂寞孤苦之状,词风哀婉沉痛。另外,南渡初期,她写过《夏日绝句》,在诗中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生要轰轰烈烈,死也壮怀激烈,以此讽刺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了解了作者的这些人生经历,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李清照,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的这首《渔家傲》词。当然,我们介绍作者不同时期的诗词最好是学生学过的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这样更易于唤醒沉睡在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引起他们的关注,更能调动他们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否则,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渔家傲》这首词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图。通过梦境设想与天帝问答,寄托自己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据《金石录后序》载,南渡时,她曾经在海上航行,历尽海上风涛之险,词中写到的景象应该是这一段生活的外化。她从闺阁中走出来,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写出这样的词也易于理解了。如果不了解李清照的这些经历,或者说是简单介绍,学生如何能够理解?当然,要把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搞清楚,可能需要半节课或者一节课甚至更多的课堂时间,有的老师不愿意“牺牲”这个时间,但我觉得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是尽一切可能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而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正好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也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人的发展”。
学习古人的诗词,要了解古人的志向抱负和人生经历。诗言志,他们的诗词都是在他们远大的志向抱负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创作的,同时又以此来表明他们的志向和情感。如学白,我们应了解他“济天下”的抱负和高傲的个性,了解他漫游的经历和长安的阅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才能理解他“行路难,行路难”的慨叹,才能理解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学习苏轼,我们应了解他早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思想性格的影响,了解他宽大如海的胸怀和济世报国的人世精神,了解他人生经历的两个阶段尤其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他“鬓微霜,又何妨”的执著,才能理解他“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伤感,才能理解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
这样,学习了一首词,学生不仅仅对这首词有所认识,还对词的作者和当时的社会也有了较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了。这个过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的知识,培养了探究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广博的知识储备在有形和无形中熏陶感染了学生的情操,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更大的启发,他佩服教师的学识水平,羡慕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要去主动追求,去了解更多的知识,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则又是自觉的、主动的和有序的,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弄清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和现象时,当他们把新知与旧识融
会贯通时,他们又为自己的所得而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如果中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教学还是单纯的就诗讲诗、就词论词的话,恐怕这种教学方法太过于呆板单调了。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某一首诗词,而应该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联系已经学过的同一类型的尤其是同一题材的诗词,对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而运用比较阅读教学古典诗词可以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拓宽学习的领域,构建知识的体系。
例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可以联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陆游和文天祥都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人士,都历经“山河破碎”的沉痛和“身世浮沉”的坎坷,都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愤懑和老骥伏枥的志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表现了陆游年龄虽老、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这两者都有英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便只有在梦中去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爱国热情如此执著!《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表现出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与辛词“赢得生前身后名”异曲同工。三位诗人的诗词见证了南宋王朝的穷途末路、苟延残喘,比较阅读了这三首诗词,我们不仅对辛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而且更加为他们坚定地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之感,而南宋末年的那一段屈辱历史更加让人刻骨铭心!三首诗词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如一剂强效针注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为他们点亮了爱国的心灯,而单纯的学习其中的任何一首也达不到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是爱国题材诗词的比较阅读。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题材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教学,如边塞诗,唐代边塞诗是贯穿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始终的,并且出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王翰、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学习王翰的《凉州词》时,可以比较阅读已经学过的诸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还有送别诗,学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等。另外还有山水田园诗、悲秋词等等,只要用心于教,致力于学,许多诗词都可以找到同一题材的熟悉的诗词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