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教学范文

药理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理教学

第1篇:药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护理药理;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为最终目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求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为了解决目前传统的高职护理药理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院引入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本文将对高职护理药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现状进行分析,并着重介绍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护理药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1高职护理药理学生的学习现状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尔曾指出,教学成功与否跟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和教学手段有关,更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密切相关。学生的主动学习及其花在学习上的有效时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影响着其他的因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理药理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重中之重。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才能推动学生的内在力量,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然而,学习动力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密切相关,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与情绪状态。强大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力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倾向于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动力,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当前的高职护理药理学生的学习现状暴露了很多教学问题,老师经常会面对一些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学生束手无策,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学生缺乏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成绩普遍较差,导致厌学和自卑心理。学习动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高职学生学习药理的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不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职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的同时,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并未相应增多,因此学生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大大减少,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扩招降低了学生的入学标准,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智力水平差异性变大。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心理,很容易受挫进而失去学习自信心,低估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导致学习落后,失去学习动力。高职教育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对相关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教学方法还需要多多实践才能得到转变和完善。②药理学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老师在药理教学不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对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要求,导致学生懒散学习,敷衍了事,也失去了学习兴趣。③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社会缺乏准确的把握,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也理解不到位,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大降低。④有的学生高考前抱有太大希望,进入高职院校后顿感前途暗淡,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结果荒废度日,不求进步,滋生厌学情绪。

2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必要性

行动导向法教学起源于德国,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该模式具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其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人类是通过自身的参与与体验来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个体在与外在世界交往中,通过顺应 (accommodation )和同化(assimilation)两个过程来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行动导向法教学对于解决当前高职护理药理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大有裨益。

2.1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密切结合 在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中,不是成绩排名第一,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教授知识不是学科体系,而是职业活动行为;教材模式不是有限的知识陈列,而是如何去引导;教师的作用不是知识灌输,而是行为的指导或咨询;教学方法不是单向地灌输,而是双向地传递和互动;效果控制不是靠分数激励,而是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教学目的实现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实施需要服从正确的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密切相关,行动导向法教学能通过更加生动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其他非专业能力,如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也能得到提升[1]。

2.2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中之重 ①行为导向教学法适应能力本位的教育方向。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新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依托,脑手并用,行知结合。②新教学法有利于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从我国技工教育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需要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教学法最适合技工教育的特点和条件。总之,为了建立与我国技工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创建具有我国技工教育特色的现代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推广迫在眉睫。

3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药理教学中的应用

3.1高职护理药理课程性质与定位 护理药理学是阐明药物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学科,是医学各专业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基础,因此也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护理药理学的前修课有生理、人体解剖、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后续课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本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知识技能铺垫。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是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

3.2高职护理药理课程培养目标 ①让学生熟悉"三查、七对"工作,掌握药物的药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实验操作水平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德医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3.3高职护理药理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药理作为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教学服务的,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现代护士不仅仅是护理患者身体,还要对患者开展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护理工作。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方法来接受药物、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护士的职责之一就是利用所学的药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和宣传咨询,使患者及家属理解并能够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方案的正确实施。

因此,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岗位为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另外教师要强调"用药监护"内容,通过"知识链接",突出教材趣味性、专业性、职业化教育特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遇到重点和难点,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或通过实验、医院实践活动来解决。

3.4高职护理药理课程教学过程

3.4.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创设护理用药情景,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对接。按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导入教学。

3.4.2任务实施 探究新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本着"自主探索、适时指导"的方针,给学生留相应任务独立完成。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节省重复操作的时间,可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3.4.3总结反思 畅谈感悟:通过案例分析、分组测试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采用组间评和组内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优胜组;教师参加讨论,对于有创新思路的同学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3.4.4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通过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比如药店里抗感冒药种类繁多,但药效各有不同,大家可以结合所学护理药理学的知识,对抗感冒药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合理的选用药物,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

3.5高职护理药理教学效果评价 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中,高职药理课程开展"以任务"为引领,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和改革,符合高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效果良好。高职开展的药理学教学改革工作很有必要性,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学生掌握护理药理学知识可大大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水平[2]。

3.6高职护理药理教学特色 将行动导向法教学特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创设护理情景,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对接。开展开放性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是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3]。

4结论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学校护理药理课程的教授,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值得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一定会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怀珍,张俊霞,赵丽娜."行动导向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04).

第2篇:药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 药理学 PBL教学法 心血管药理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13-0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以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和科学思维方法,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由于药理学涉及面广、内容多,加上目前该科的教学一般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讲授方法为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因此学生经常反映药理学难学、难记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心血管系统疾病常相互关联,其机制、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治疗也常相互穿插,因此心血管药理覆盖的章节广、内容多而复杂,且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历来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PBL简介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指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将传统授课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设置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自己针对问题进行自我学习,促进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的兴趣,启发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并且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追踪学科发展新动向,促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二、心血管药理PBL教学模式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找到与所学药物联系比较紧密的临床常见病例,并且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将病例稍作修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课堂教学。例如讲到抗高血压药,我们所找到的病例很多都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这样的病例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学习,有时还会使他们产生混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授课要点将病例进行修改。

2.自学解疑

教师根据所选的病例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寻找答案,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组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进行相互讨论,组间还可以相互提问并作出解答,教师在旁可稍作指导或给出建议。然后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得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药物,并说明用药理由和不宜选用的原因。例如高血压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选用%[受体阻断药,因其可进一步抑制心功能而使病人症状加重。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防止讨论内容过于凌乱或超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新的问题。

三、讲授评价及效果分析

1.讲授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身学到的知识对本节课进行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小组根据个人在本组的表现以及团队合作情况作出评价。

(3)教师评价。教师以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效果分析

通过PBL法的应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加;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有了很大提高;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的欲望。通过PBL法的开展,提高了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PBL法在药理学教学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第3篇:药理教学范文

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一门研究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桥梁”学科,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作为枢纽学科,药理学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下游学科,也是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专业学科的上游学科;即是药学基础学科的下游学科,也是新药开发工作不可或缺的上游学科。为了加强药理学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药理学教师有的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力求学生能够学好,使用好相关知识,有的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讲解[1],有的采用PBL教学法提高互动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2],有的采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边讲解理论知识边进行相关实验操作等[3]。上述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水平,我们创造性得将“跳高式”机制引入药理学教学,目前来看效果更加突出。

“跳高式”机制介绍:

“跳高”是运动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运动员在跳过一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最后跳不过去为止。放在药理学学习中,“跳高式”透着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不断创新的学习内容,不断探索的学习机制等。“跳高式”药理学学习机制目前尚处在探索期,前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傅永春教授曾提出为每个老师设定个高度,让老师去“跳高”[4],当跳过这一高度可以引入新的高度,同时观察身边的老师是不是跳的比自己高,即:不仅仅要和自己比赛,也要和别人比赛,校内比赛,国内比赛甚至国际比赛。“跳高式”机制的理论来源于体育运动跳高。众所周知,作为一个跳高运动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动作要领,进行相应的训练,不断地刷新成绩,同时学习和借鉴别人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术和优点,融入自己的训练中,再次创造好的成绩,只不过药理学“跳高式”和真正的跳高相比,真正的跳高会有运动的极限,成绩可能到达一个高度后不再有进步,但是药理学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且真正的跳高一般教练员的理论素质很高,而运动能力可能已经过了状态的最高峰,作为运动员来说理论可能不是很高,但是身体素质应高是最高点。相比较而言,药理学学习中的“跳高式”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部分的喜爱,无止境的进步和学习,同时由于教师在某一部分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讲解起来可能会更有深度,因此我们说药理学学习中的“跳高式”不仅仅是老师的“跳高”比赛,当然也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跳高”比赛,更应该说是一种互动式的进步,互助式的督促,并且各尽所长,不断前进。学生要不断的与自己对话,我可以提高吗?学生可以以同学为镜子,看看别人身上的强势,学生也可以看看身边的老师(不局限于药理学老师),发现自己有那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同样的对于老师而言可以问自己――我今年比去年提高了多少?今年的讲台是不是更具有挑战性?

如果说大学要有培育大师的土壤[5],那么它更应该是培养优秀学生的摇篮。

第4篇:药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翻转教学理念;影响;借鉴

一、翻转式教学相关概述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已经逐渐应用于教学任务中,以此为基础,翻转式教学模式由此产生。翻转式教学主要内容为: 将材料中的理论知识制作成一定的视频课件,之后将视频课件传到互联网上,学生则通过互联网等移动设备实现课外主动学习的目标[1]。在该种学习模式之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解答由学生提出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进一步探究理论知识的目标。换言之,该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再通过课堂进行提问等,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在药理教学中应用翻转式教学也会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很难接受翻转式教学方式,更加难以灵活运用该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式,使得翻转式教学方式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药理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一旦教师无法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药理知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可实际上,很多教师在教学期间,都无法认真考察与了解翻转式教学的意义与作用,甚至一些教师认为翻转式教学的实际作用不大,因此忽视翻转式教学的应用。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药理教学工作的实施。

二、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翻转式教学的途径探究

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翻转式教学的途径主要有:首先,需要实现布置教学任务的目标。教师在每次授课前,都需要将下堂课的自学任务布置好,同时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移动设备下载与下堂课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料,并且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要求该自学活动能够在下一堂课的课上得到真正的落实。其次,教师还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在教师提问环节能够展开相应的交流与探讨,通过互动交流将教学内容落实,从而提升团队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最后,教师在总结与评价工作实施环节中,需要一同布置课后需要巩固练习的学习内容[2]。在此期间,为了能够将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充分落实,学校还可以聘请医学临床医生参与到实际课堂教学工作中,针对药物的使用情况,向学生解释具体的实践说明,从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

三、翻转教学理念对药理学教学的影响分析

首先,翻转式教学理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翻转式教学模式可打破传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交流与探究实现对课堂理论知识点的吸收,这为药理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之下,还能够通过主动搜集资料的方式,总结学习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期间,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

其次,翻转式教学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药理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而学生采用翻转式教学模式,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这在帮助学生学习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最后,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翻转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用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有团队合作意识,以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等。翻转式教学模式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教师在药理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将其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第5篇:药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医药类院校专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药理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已经取得共识的今天,各高校及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结合学科发展情况,转变教学模式,及时更新实验内容,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总结经验、培养兴趣,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导致有些医学生重视理论,轻视实验。针对以上情况,实验课的开设要更加面向科研、面向实际应用,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操作能力。

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一个好的实验习惯

药理是个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所有理论的来源和对理论的验证都要靠实验,同一个实验由不同的人做,结果有的相差很远,原因是什么?关键之一是要求实验者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粗枝大叶,它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本条件。历史上已有很多事实说明,不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最终可能会获得很大的成功,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教师上实验课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形成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好的实验习惯,详细、完整地记录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及出现的问题,主动把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看是否相符,不忽视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2、开拓思维,丰富教学内涵

为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采取自愿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成立药理学兴趣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献,选择实验路线方法、编制实验程序,拟定观察项目及指标,计划所需试药仪器动物等。先由每个人写出各人的实验设计方案,交老师审阅,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思维及创造性,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全过程,最后写出完整的小结论文,教师结合设计、操作技术、报告撰写等综合评定成绩。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发挥自身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空间,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3、优化实验课程编排,增强学习效果

实验课程的编排,通常是根据理论教学的章节次序安排的,遵循“基本技能训练一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层次安排,但较少从实验技术操作难度方面考虑。实验基本技能安排的课时通常较少,学生缺乏足够的训练,许多实验技术并未掌握。在进行随后的实验时,常由于实验技术不过关,导致实验无法完成或出现阴性(或相反)结果的情况。反复失败产生的挫折感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要提高教学效果,应兼顾考虑实验所需基本技术的难度,遵循技术难度“从易到难”的原则。可在进行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实验中,穿插实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各种实验基本技术,最终具备完成难度较大、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的能力,使其在实验中不断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4、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加快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设置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室、模拟病房、重症患者抢救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心肺叩诊触诊多媒体仿真教室、ICU室等,还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科实践训练模型。并与多家县、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5、引进临床实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

在教学进程不同阶段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引人相关的临床实例,边实验边让学生思考、实验完后进行讨论、提问、讲解。如在传出神经系统药对血压影响实验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患者在医院注射室肌注酚妥拉明后刚刚走出注射室就昏倒在门前,请问此患者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应如何处理?能否用肾上腺素来解救?为什么?这样的临床实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创造性思维能力。诸如此类问题,很受学生欢迎。

6、培训提高青年教师,建立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技能培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验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为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素质,各校高学历的实验教师也逐年增加。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一些年轻的教师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水平提高缓慢。因此,年轻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借鉴“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由高年资教师一对一负责培训、指导低年资教师,也被证明是年轻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良好方法。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将优秀教师讲课过程拍摄并制作成录像上传至校园网,供有需要的教师进行下载观看,方便于不同校区间教师观摩学习。

总之,以上方法是为了提高药理教学效果,不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创新改革寻找两者之问的最佳结合点,力争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对药理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及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春风,粟坤,朱秋双,等.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促进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1):86.

[2]李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5):53.

第6篇:药理教学范文

导入式案例的运用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巧妙地运用导入式案例,将所讲授的新知识、新理论的重要性融入其中,通过对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程的知识点才是教学的重点。成功地运用导入式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社会危害时,给学生播放“3•15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专题报道,广州市聋人学校的516名学生一半以上是不合理应用抗生素造成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抗菌药物研究专家指出,未来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减慢,细菌耐药将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文献报道,中国临床抗生素应用方案中4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通过运用这种导入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严重后果进行讨论,分析引发抗菌药物滥用的各种因素,充分认识到防止全社会抗生素滥用的紧迫性和学习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重要性。

注解型案例的运用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后,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加以解释和佐证,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深记忆。如在讲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后,学生很可能对各条原则理解得不够深刻,如针对“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这一原则,列举1个临床选药不适宜的医院处方进行点评:普外科医师为1名青年男性丹毒患者开具的处方为注射用0.9%氯化钠250mL+硫酸依替米星300mg静脉滴注,qd。请学生分析一下这张处方,回答如下问题,丹毒是一种什么疾病?是由哪种细菌引起的?硫酸依替米星是哪类抗菌药物?对哪些细菌有抗菌活性?硫酸依替米星的抗菌谱是否能够覆盖导致丹毒感染的细菌?此张处方违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的哪一条?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丹毒是一种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真皮浅层淋巴管感染,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医师开具的硫酸依替米星系半合成水溶性抗生素,属氨基糖苷类。体外抗菌作用研究表明,硫酸依替米星抗菌谱广,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抗菌作用,其中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及葡萄菌属等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部分假单胞杆菌、不动杆菌属等抗菌药物具有一定抗菌活性,但对链球菌的作用效果较差,并且氨基糖苷类药物还具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对于丹毒感染选用硫酸依替米星抗菌治疗未能覆盖导致丹毒感染的链球菌,不能取得痕好的治疗效果,这明显违背“根据病原种类选用抗菌药物”这一原则。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深刻了解在选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行选药,确保临床有效。

课后总结式案例的运用是指在教师讲解结束后给出相应案例,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对案例分析讨论,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复习、巩固和总结的作用。如在讲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与疗效的关系后,列举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会诊遇到的1个病例:患者,男,57岁,因上消化道出血入住消化科。入院前,患者下肢患有丹毒,应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拉氧头孢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有间断发热,下肢红肿疼痛。会诊前的治疗方案为静脉滴注青霉素400万U,bid。临床药师和患者交谈得知,患者上午9:00开始静脉点滴青霉素,中间输注氯化钠注射液100mL,然后再静脉点滴第2批青霉素。同时,患者主诉17:00后,下肢开始疼痛。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调整治疗方案,静脉滴注青霉素240万U,q6h。经过1周治疗后,患者的丹毒感染治愈。阅读完此案例后,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丹毒是否可以选用青霉素治疗?青霉素的半衰期是多长?青霉素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还是浓度依赖型抗生素?青霉素每日2次的给药方案,仅中间隔氯化钠注射液100mL是否合理?临床药师调整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运用前面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加深了对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疗效关系的认识,复习并巩固所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点

在授课前,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素材进行阅读分析,并根据教学目标,从中精心挑选能够突出教学主题、内容生动、紧密联系实际的真实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重案例的收集积累。要想案例教学取得好的效果,仅靠好的案例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和学生尚需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教师而言,需要根据教学目的设计问题,制定讨论提纲,对于讨论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预计,以便更好地把控课程进度;对于学生而言,课前需要阅读案例,通过信息检索,与小组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旁观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参与者。课堂学习也不再只是听课和记笔记,而是独立思考,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而更多地是作为主持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善于倾听;对于正确新颖的观点,要给予肯定,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各自的理由、依据、逻辑推理和判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第7篇:药理教学范文

1.1案例教学法

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共18周,每周3节课)的英文案例教学,每次课提前1周将下次课将要教授药物的英文临床案例布置下去,让学生先通过字典查找英文案例当中的专业词汇尤其是药物的词汇,要求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后对案例当中的病情进行分析并且根据病情及诊断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案,列出可以选用的各种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每组6~7名学生,每次上课先用10min时间让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讨论然后由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该组陈述讨论结果及理由,如果有疑问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辩论.最后授课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与总结以及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解释其理由,全面梳理教学内容,使之本小节中的各种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内容成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1.2传统教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教师课前准备讲义,课堂上运用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重点知识为主,学生集体听课,课后不止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内容相关练习.统计学方法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为期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同时进行期末测验,题目完全相同,题型包括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考试成绩见表1、表2.从表1可以看出,为期一学期的药理学授课完毕后,期末成绩比较,实验组各种题型以及平均成绩较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2成绩的分布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不及格人数低于对照组,成绩在80分以上的人数实验组也高于对照组,总平均成绩实验组也远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8篇:药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改革

实验教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结晶。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其操作容易、方法简单,内容单一,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因此加强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在掌握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开设设计实验课,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本学科几年来在中药系进行的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一、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于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始终停留在验证性实验阶段,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设计。加之在课程安排上,中药药理学紧排在药理学之后开课,学生不能把中药药理学和药理学很好的区分开来,认为中药药理实验仅是药理实验的简单重复,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较差,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有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已经很难跟上当前科技术的发展步伐,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意义

设计性实验(designing experiment)又称探索性实验(exploring experiment)或模拟性科学研究(simu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针对未知或不全知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大胆设计、探索研究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实验实施的基本程序与科研过程是一致的。设计性实验的科研思维教学是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它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格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成长主要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而任何外在的影响因素要想发挥出驱动力,都必须首先转化为内在的需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诉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其个性得到的发挥。而设计性实验教学就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设计性实验中要起到引导、提示、帮助作用,而不能全部包办。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考虑到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并提醒学生注意,预测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制订解决办法;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评估、总结整个实验过程,并指导撰写实验报告。

四、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课的具体实施过程

1.指导与组织。设计性实验课前,教师首先介绍实验目的、选题的原则与方向、实验内容的范围、实验的要求与注意事项等。教师还要就设计性实验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开展讲座,讲述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提供科研思路。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将被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2.选题。题目的产生共有三条途径:①从自拟《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中选题。②从教师在研项目中选题:选择项目中某一部分,具体内容的确定与教师联系。

③学生自由选题:学生报名,带教老师根据目前机能实验室基本条件认为可行后确定。

3.收集资料及设计实验方案。选题确定后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写出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综述。进一步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写出开题报告。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促使学生认真查阅文献,积极思维。学生们也始终保持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前来同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或者就某个设计中的难点进行咨询。由于实验方案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因而他们的好奇心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期盼着通过实验找到答案。同时,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也使学生加深了认识,在思考中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过程了然于心。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实验方案都进行评阅,就其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教研室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就学生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了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4.实验操作阶段。在与教师沟通确定实验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包括动物实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实验数据的整理、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步骤。要求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提取实验结果,按论文形式书写研究报告。设计性实验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操作课前认真备课,以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还要预先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课堂引导,正确进行所有的实验操作的演示,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纠正。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因为设计性实验不可能一次完成,要进行多次操作,这就需要开放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每次开课前都要认真检查并调试仪器设备以确保正常运转。实验最终成功与否,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期间,学生们完成了多项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认真,勤于思考,积极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充分体现了他们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研作风。在实验结果后,基本取得了与预期一致的实验结果。

5.考核体系。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实验动手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及论文文字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定。

五、对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课的评价和意见

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是一个连续的、紧凑的过程,其所融汇的知识面更广,相对难度和操作复杂性增大。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亦可能涉及多种实验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更新,做到知识丰富、技术全面,既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和科技动态,又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还要跟踪相关领域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设计性实验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性实验课还破除了学生对权威的迷信,树立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都是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做实验,实验结果也是预先知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从实验试剂、材料、仪器的准备,到操作实验、记录结果、撰写论文式实验报告均自行完成。每个步骤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都充满了挑战,结果也是不可预知的,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结果必须自行进行分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药理教学范文

1教学方式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加强,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但由于临床药理学学科的特点,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我国医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中采用的普遍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占有主导地位,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应用简单,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刻。最初的临床药理学讲义为18课时,内容较为简单,传统的板书模式即可完成教学任务。随着教材的发展,为了适应逐渐增加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任课老师自制了教学挂图,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强度。随着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增多,任课老师携带大量的教学挂图成为负担。于是该院专门组织绘制、印刷了相关内容的彩色幻灯片,用于教学,在当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随着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增加,在编写新版教材时,在每一章节中增加了英文的Keyconcepts和课后的思考题。不但便于同学们预习和复习,也督促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对临床药理学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的应用,为教材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声、色、光、动”的优势,在新版教材中增加了课件光盘,使应用教材的学生可以充分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教材中平面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和动态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促进知识的理解。

2课外科研活动增进对教材的理解

随着《临床药理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难度在逐渐加大。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对教材上字句的死记硬背,而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发现很多知识似是而非,又重新翻书“烫剩饭”,极大影响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实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笔者充分利用本身的科研优势,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开展了一批高质量的业余科研项目。比如,在开展临床用药处方调查中,带领临床医学高年级学生,对4所医院的8141张门诊处方进行临床用药处方调查。通过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的讨论,分析处方中的问题,使同学们从具体病例中学习和检验教材中的知识和规律。另外,笔者依靠自身优势,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近年来,共带领学生完成了100多种新药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参与研究的学生超过2000人次。在研究过程中,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个体间的药动学差异,如:峰浓度Cmax、半衰期t1/2、曲线下面积AUC等数值的不同,详细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学生自己作为受试者,亲身体验新药临床研究的过程,了解了不同个体的药动学差异,加深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11]。又如,在对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药动学研究发现其在人体血浆中的半衰期为15h左右,从这个角度出发,现有说明书上注明的每天三次口服的给药方法是值得商榷的。因此,笔者将结果反馈给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建议对该药物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修改。学生们也在此过程中巩固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