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家文化范文

国家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家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家文化

第1篇:国家文化范文

人的生存,不只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功能。当这种文化功能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时,它就成为国家的重要象征和重要内容。在现代国际文化体系中,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就是这一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维护文化,就是维护国家利益,而这种利益就是在文化上确认“我是谁”的根本文化认同。正因为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制度必然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除了物质力量、国防力量之外,另一个能够改变国家间力量对比关系的就是文化。一个国家不仅要有足够的物质力量、军事实力保卫其疆土安全,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文化实力保障其文化精神领土的神圣性。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力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尤其是通过文化产品形态输入的文化,拥有一种改变人们精神世界和文化行为、进而改变现存的文化关系和文化秩序的能力。这就使得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具有一种战略意义。对一个大国而言,它不仅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且还要把文化产品的进口,控制在一个与国家文化战略力量相平衡的范围内。

提供价值系统和内容系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虽然文化产业也创造巨大的货币价值,是现代经济发展与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但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全球性扩张,在获得巨大的货币财富的同时,推行和输出价值观体系却始终是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国家文化战略。对文化产业市场准入的限制和对市场准入制度的挑战,都不只是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文化政治行为,是以市场经济的名义实施文化外交与文化扩张的国家行为。因此,一个国家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拥有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除了它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实现方式就是他的文化产业实现国际文化贸易顺差的程度。一个拥有巨大的国际文化贸易顺差的国家,一定是拥有在国际事务中最大话语权的国家,也是具有国家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一个国际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的国家,不可能拥有巨大的国家文化力量。所以我们看到,《决定》当中,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在引进国外文化资源时,特别强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2篇:国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 科学发展 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等。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发展及其运用过程看,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运用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以及运用文化资源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发展路径和发展水平等对提升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运用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以及优化运用文化资源的内外部环境等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文化的科学发展,突出文化发展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的科学发展提升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基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影响他国的潜在文化能力。文化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消长。增进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大力提升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突出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们的文化资源在数量上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质量上与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当在保持文化资源数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结合时代精神和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适宜形式,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夯实文化资源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升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而提升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同时,积极创造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艺家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间吸取乳汁和养分,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够鼓舞人民、教育人民、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发展文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建设;另一方面要立足整体推进文化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全面均衡,实现文化系统自身的全面发展,以此促进文化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文化的协调发展既要求理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发展关系,又要求加强文化领域内各子系统的引导与管理,使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实现文化系统自身的协调发展。文化的协调发展既可为文化资源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提供更为宽阔的发展领域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将使文化资源发展的规模更大、种类更全、数量更多、品位更高、质量更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着眼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兼顾各方要求,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立足延长文化资源的开发周期,尽可能节省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使用,不断增加可再生文化资源,统筹、优化文化资源使用过程,着力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努力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文化的有序发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连续性、永续性的角度强调了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和保护,不但使文化资源在数量上能持续增长,还将使文化资源在质量上得到不断提升。文化的科学发展提高运用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推动文化的科学发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要求,这是新形势下党的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科学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也是文化执政模式的转型,科学地运用文化资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文化执政的重要内容和执政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文化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只是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前提条件,而能否使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资源的运用及其效果最为关键。

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化的全面发展内在包含着各种文化资源的全面建设和全面运用及其整体效应发挥,有利于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协调发展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与运用,通过优化既定数量、质量文化资源的运用过程进而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形成文化资源运用中的最大合力,使文化软实力得到尽可能大的提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资源的可持续运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运用要求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主动调整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有效运用为基本原则,既要考虑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又要关照今后文化发展的必需,既要满足当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更要有利于今后文化软实力的持续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文化持续发展的潜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提供资源保障。

文化的科学发展优化运用文化资源的内外部环境

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文化资源及其柔性运用,而运用文化资源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文化资源运用的效果。运用文化资源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文化系统内部环境和文化系统外部环境。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包括文化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而且也包含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文化发展的局面和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环境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心理、军事、安全、自然等因素,运用文化资源的内外部环境包含了社会文化环境,而良好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科学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我们要把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和衡量标准,通过大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统筹协调区域文化发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措施促进文明社会风尚、健康人文环境的形成,优化运用文化资源的内外部环境,提高文化资源运用的效果。

文化的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发展文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的全面建设,让文化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发展经济、建设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局面,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及运用文化资源提供良好环境。

第3篇:国家文化范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提出推广武术文化采取的措施,应注重培育和形成武术市场促进武术产业化措施,坚持武术改革,推动社会化群众习武健身活动,尤其是在年轻人之中的教育传播,武术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软实力

一、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概念

1990年初,美国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三种资源,第一个就是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的吸引力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

(二)世界各国软实力发展的举措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有线电视,流行音乐和快餐四架马车在全球进行疯狂的圈地,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电视剧,韩国的服装在中国刮起了韩流,俄罗斯则提出了“文化扩张战略”,在体育方面美国的NBA浪潮席卷全球,瑜伽在世界各国十分风靡,跆拳道在韩国成为“国技”,这使跆拳道具有激发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责任感的能力。

二、武术文化

(一)武术文化的内容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属于文化传播的内容,重要的是武术融合了中国的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众多的文化要素,其传播内容更为厚重,可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文化传播的组成部分

武术与汉字、中医,汉语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四大法宝。武术的竞赛,武术表演,武术影视等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和少林武剧的全世界巡演,都说明了武术的交流作用。

三、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一)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武术赛事的利用状况

武术项目中,格斗类项目的商业赛事较多,如“散打王”“功夫王”“武林风”“武林大会”“武术职业联赛”“康龙武术大会”,等等。武术的商业赛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官方主办;二是电视台主办;三是两者结合。武术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方面的参与程度与日俱增,已经进入了亚运会,太极拳在08年得北京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进行了世界巡回演出,并以此为契机,向世界展示了国家实力和民族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2.武术的发展状况

在“地球村”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融合已成为必然。然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却如潜流暗涌。国外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体育文化,就武术文化而言,这种内敛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极富攻击性的竞技体育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大量的西方体育项目为国人所推崇,当世界杯、NBA等体育赛事为国内人数众多的群众所接受,当铺天盖地的西方体育每天充斥着我们的媒体时,我们的主流文化阵地可能被动摇。所以,政府,社会和学术届对武术文化的塑造,对武术项目的推广的充分重视则势在必行了。

3.我国武术项目和武术文化国内的推广现状

据统计:在中国,常年在馆习武者达到1000万人,仅河南省在册的武术馆校就600多所。我国武术人口近7000万,武术馆校12000多所,100多家武术器械制造厂和武术服装公司,每年约有4000外国人专门到我国学习武术。武术的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八极拳、通背拳、披挂拳、翻子拳、少林拳、戳脚、地趟拳、象形拳等。器械类分为短器械、软器械和暗器四大类。

4.我国武术项目和武术文化的国际推广现状

我国的武术项目数量众多,从理论上讲,其国际推广成功的概率很高,但迄今为止,我国能为他国知晓并接受的武术项目屈指可数;同时传播速度较慢,传播受众面较窄,很多传播主要是集中于海外华侨,而且,很多武术项目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由此看来,我们武术项目的深度研发改良和包装的缺位,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国际推广和对外渗透。

(二)推广武术文化采取的措施

1.加强武德修养,提高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我国传统武德的精华,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武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些都成为武修养的主导思想。任何一名习武者都必须把武德修养视为练武者的首要任务,武德修养也是武术行为的必须规范。

2.以全民健身为纲,推动社会化群众习武健身活动

武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要,要努力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武术工作。学校教育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推行武术段位制的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城乡居民就近就便提供和适当的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的武术锻炼方式为主,广泛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3.加大武术的改革力度

我们发展武术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地向世界传播一种文化,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实这种民族文化的“一方面具有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具有世界体育文化共性”为出发点,来设计我们发展武术的运作模式。

第4篇:国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觉;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自觉的涵义及提出

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结果,它最生动、直观的表征着人类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含量,记录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文化作为“人化自然”,作为特定民族改造世界的成果,世代相承不断积淀、融合、扩展与进步。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①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贵在自知之明,贵在自省,贵在自我更新。

文化自觉理论的提出,是在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交融的形势下,需要对社会的变革、转型和发展在文化层面上做出新的解释和定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深入发展,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交通的便捷、媒体迅速的传播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各民族共同和谐地生活,就必须要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自觉现状

(一)思想上未能形成文化本位意识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许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生活方式进入我国,不同的思想与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不但对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人们产生价值选择与追求的困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一场反思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争论。而这些观点都缺乏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正确认识,都陷入了文化的不自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不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

“文化作为人类进化的标志,是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文化一旦形成就有其自身独有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成为一种对人和社会发生影响的客观力量。”②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对于文化的认知程度,因此我们要以文化自觉为旗帜,以建设和谐文化为目标,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实现真正的文化发展大繁荣。

(二)实践上缺乏文化创新精神

缺乏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文化建设的生命和灵魂,是文化自觉的落实和实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力量。缺乏文化创新,就不能破除阻碍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旧思想和旧观念;缺乏文化创新,就无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不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缺乏文化创新,就不能为人民提供思想信仰,科学知识,社会主义事业将失去精神动力,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创造也就缺乏基础与依托,社会难以进步、经济难以发展。

对文化及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而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未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文化产品的原创力不足,缺乏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科技水平较低。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不足,无法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方向上缺乏发展目标

“文化为谁”的问题是文化自觉的核心认识和归宿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涵义和不同的面貌。而我们当前的文化发展缺乏方向性和目标性。我们的文化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最高价值取向。树立文化旨归意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全面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调整文化结构失衡现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调整文化市场膨胀无序。不断创造优秀的、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三、坚持文化自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与中国化相链接,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前的文化价值观构建有机相结合。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并注重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功能。

(二)加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中国的国际形象取决于我们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如何采用政策把这种价值观向世界传播并使其被认可、接受和欢迎。在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时,我们应该在战略上考虑如何把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和人类的普适性价值观相结合。不能仅仅在政策层面利吸引其他国家支持我们的政策主张,还要在文化层面把我们的软实力打造成国际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和规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坚持文化自觉并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先进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在对世界优秀文化的整合过程中不断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我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中散发出熠熠光彩。

注释:

①费宗惠,张宗华.《论文化自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②熊黎明.《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J].学术探索,2003,(4).

参考文献:

[1]费宗惠,张荣华.论文化自觉[M].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叶启绩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国家文化范文

沈伟:“跨界”这个形式,可以说是国际性的、比较前卫的思维,是目前全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年代,很多区域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具有明显的界限,包括人的各个方面,不单单只停留在艺术界而已。比如我们在大城市里吃饭,能够吃到很多不同地方的菜色,很多文化也已经走向这样的趋势。从我自身而言,我所受的教育、我的事业发展历程也是在不同的艺术门类里同时进行的。而我本身的生活历程,也是通过“跨界”(地域)的途径在变化,与我自身的发展是高度契合的。

记者:你怎样评价由大型企业牵头,推进文化建设的行为?

沈伟:在中国,如果需要在艺术、设计和文化方面得到推进的话,事实上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尤其需要有像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这样由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支持的活动。社会的强大,意味着文化、经济、艺术的全面发展。从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经验来看,我们是特别尊重“有文化”的人的国家。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在中国继续发展和推进文化艺术。在国外,知名品牌支持艺术家的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像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这样具有鼓励性的活动,能够告诉年轻人,原来做艺术、做设计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能够给社会带来这么好的影响。这样的活动也为这些年轻艺术家、设计师们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个窗口,公众得以知道这些艺术家、设计师们的贡献,他们的创造性,他们对国家、对文化的发展和推动。这样的活动最终会鼓励艺术、设计和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记者:从你的角度,你对中国的基础艺术教育有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沈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始终坚持,在教育领域,不管多发达的国家,它的教育资源都应该不断地加以补充。对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而言,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教育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更是极其重要。因为一个国民的素质,来自从小的教育和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更迭进程中各方面源源不断的补充。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发展到了需要鼓励创造性思维的阶段。中国的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人素来是聪明的,如果让中国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我相信,中国必然会发展出引领世界方方面面领域的顶尖人才。因此,鼓励创造性是迫切之需,让中国的现代文明领导世界应该是我们下一步追求的目标。

第6篇:国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国家创新绩效

一、引言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重要性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更为突出。从2014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排名尽管有所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激发了学者们对国家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其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备受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创新态度和创新行为倾向表现不同。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体间共同价值观念和认知的集聚。研究表明文化价值观各维度对国家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权力距离即权力的集中程度以及社会成员对权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度。权力距离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等级制度严格,知识和信息流动不畅;另一方面,人们不乐于挑战权威,缺乏创新动机。不确定性规避指社会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度和规则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不确定性规避越高,越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应用。个人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联程度,个体主义代表的是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个体主义有助于创新,因为个体的权力与成就欲望强烈,乐于尝试新的事物。长期导向的文化价值观关注未来,重视借鉴与毅力,追求长期稳定和高水平的生活。长期导向的社会里,投资和决策更加注重长远目标,而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而长期导向的文化有助于创新。男性主义代表社会中性别对角色扮演的决定程度。Shane (1993)指出创新性的组织通常具备两个重要的男性主义气质:对绩效报酬的认知和自我发展。而Van everdingen (2003)指出男性主义不利于创新采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不确定性规避(UAI)与国家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H2:权力距离(PDI)与国家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H3:个体主义(IDV)与国家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H4:长期导向(LTO)与国家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H5:男性主义(MAS)与国家创新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三、 实证分析与讨论

由表1可知,权力距离与国家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个体主义、长期导向与国家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不确定性规避、男性主义与国家创新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验证文化价值观对国家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并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权力距离对国家创新绩效存在负向影响,个体主义和长期导向对国家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假设H2、H3和H4得到验证。

研究结果为分析我国创新能力不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比如,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社会公众感知到的权力距离较大,对于上级和权威较少持怀疑态度,不利于创新想法的产生。而且,与西方个体主义盛行不同的是,我国曾一度推崇中庸思想,“枪打出头鸟”的做法使得创新意愿受到抑制。由此可见,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研究结论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存在两点不足:首先,研究采用相对静止的Hofstede文化价值观维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准确观察变量间关系的能力。其次,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分析较为欠缺。

参考文献:

第7篇:国家文化范文

什么是“国家文化产业银行”?

中国并不缺少文化资源,缺的是投入。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文化产能潜力的发挥。根据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调研结果,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57类,其中投入不足最为关键。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困难,支持的面很窄,总体上僧多粥少;民间资本与外资观望的多,实投的少;地方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还在告急等。

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新生的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为此,建议政府还要当一次文化市场的“奶妈”,创建“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启动跨部门协同的组合改革计划,实行“1+n”的综合体制改革模式(1指单一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n指文化以外的其他部委如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科技部、农业部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集中优势促成国家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所谓“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是指以保护和开发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为目的,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为方向,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国家文化产业开发银行、国家文化产业投资银行和国家文化产业商业银行的“4行合1”整合模式,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国情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银行业的各种金融手段,集中力量发展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规定行业的储蓄、投资、往来与结算等业务,研发文化金融产品,开发文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带动其他商业银行从事文化金融业务的创新与深化,引导各界投资主体向文化产业投入,最大程度地促进文化内需和增进对外文化输出的新型金融机构。

国家文化产业银行能发挥特殊的效用

之所以建立新的专业银行,而不在原有银行基础上做简单扩充(不排除在原有银行的基础上分设文化产业金融部,并相对地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原因是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有以下特殊效用:既可促进文化生产,增进文化消费,又可发展文化金融。

它可以成为国家文化金融骨干主体,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作用,完成振兴国家文化产业的重任。它有着优于国外要素市场的比较优势,能提高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它能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引导文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建设效率。作为骨干储蓄银行,它能保证文化产业专款专用,能发挥国家银行的投资示范作用,调动全社会、国内外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并刺激文化消费。以专业化服务提高文化金融服务的水平,并不断研发文化金融产品,持续地进行文化金融创新。

向制度要投入,这是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基本经验。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韩国文化投入比起我国先前“两弹一星”的投入力度更大;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方面更是首相挂帅,许多西方国家投资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划比我们的计划还系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有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孤军奋战”,其他领域配套措施不去完善,文化产业建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还将要大范围地落空(少数几个省市除外)。

目前,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既必要又可行。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文化、财经等综合性配套制度改革“打包出台”为突破前提;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热”与金融业的“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搞活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两手都要硬。文化与金融必须携起手来突破体制的藩篱,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规模宏大的文化金融市场。

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的一些建议

国家文化产业银行的成功举办将以政策突破为前提。赶超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必须有强大的政府支撑。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可以尝试以下一些建议。

制定适合文化产业融资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与风险评估体系,文化融资的管理政策,并配备专门人才。

采用授信额度下发、项目融资、组织银团贷款、国内外发债等办法,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解决瓶颈资金,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项目、中长期看好的区域文化产业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大型特大型文化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文化行业龙头带动项目、文化产业链与文化集聚园区建设与孵化项目、大型文化市场建设项目、大型文化信息网络建设项目等提供较为充沛的资金支持。

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项目融资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一大批预期收益良好项目的资金缺口问题。

通过信用贷款方式,解决专业人才与银行资金的接口问题,为一大批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创造与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作为储蓄银行,积极吸纳存款,并保障文化产业专款专用。

发放对资信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消费贷款,积极拉动文化内需。

第8篇:国家文化范文

建立文化银行条件成熟

所谓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是指以保护和开发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为目的,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为方向,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国家文化产业开发银行、国家文化产业投资银行和国家文化产业商业银行的“4行合1”整合模式,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文化资源开发我国国情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银行业的各种金融手段,集中力量发展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规定行业的储蓄、投资、往来与结算等业务,研发文化金融产品,开发文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带动其他商业银行从事文化金融业务的创新与深化,引导各界投资主体向文化产业投入,最大程度地促进文化内需和增进对外文化输出的新型金融机构。

什么是建立银行的前提条件?成规模的资金市场存在的地方就有建立银行的条件,如果一个部门的资金市场足够大,这个部门就有建立银行的条件。我国的金融业不算发达,但工商业领域还是有工商银行,农业领域有农业银行,基础建设领域有建设银行,外贸领域有中国银行,这些银行都得益于所在行业充足的资金供应支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部门,内涵资金的存量与增量足以支持一至数家专业银行的发展,其资金市场容量足以建立起专业银行。

文化投资的风险是可控的,从事这部分文化产业金融业务并不会高出资金市场的平均风险。西方的经验也提供了一些借鉴,如影视业明星制、类型片、系列片和品牌衍生品的开发对传播渠道、受众和用户拥有者的资金支持对大型文化产业链上“配件小厂”的资金倾斜对知名景点的保护与开发投资对大型文化企业并购资金的支持对品牌视听产品与设备设施的投入等等,其资金的回收还是相对稳定的。只要加强研究,积累经验,文化产业的金融风险可以控制到较低水平。

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银行并不会引导文化产业进入单纯依靠贷款的误区,而是会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所谓融资环境,是指企业得到资金的便利程度与成本以及市场简易有效的融资手段的综合运用。我国城市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就得益于金融的滋养,项目融资、楼花销售、消费信贷等综合手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流入管道,但是地产业的资金管道决不限于商业银行,而是多渠道并举。目前,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都在进行,对于在银行无法获得支持的企业与个体,必然会选择其他渠道。之所以要求银行增援,首先是文化产业放款占银行资产的比例较小,银行有增进的空间,二是对银行增益有利。

实行“1 n”综合体制改革模式

根据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调研结果,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57类,其中投入不足最为关键。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困难、支持面很窄,总体上僧多粥少民间资本与外资观望的多,实投的少地方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还在告急等。

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新生的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为此,建议政府还要当一次文化市场的“奶妈”,创建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启动跨部门协同的组合改革计划,实行“1 n”的综合体制改革模式(1指单一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n指文化以外的其他部委如发改委、财政部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集中优势促成国家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增进文化消费 发展文化金融

之所以建立新的专业银行,而不在原有银行基础上做简单扩充(不排除在原有银行的基础上分设文化产业金融部,并相对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原因是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有以下特殊效用:既可促进文化生产,增进文化消费,又可发展文化金融。

它可以成为国家文化金融骨干主体,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作用,完成振兴国家文化产业的重任。它有着优于国外要素市场的比较优势,能提高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它能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引导文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建设效率作为骨干储蓄银行,它能保证文化产业专款专用,能发挥国家银行的投资示范作用,调动全社会、国内外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并刺激文化消费。以专业化服务提高文化金融服务的水平,并不断研发文化金融产品,持续进行文化金融创新。

向制度要投入,这是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基本经验。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韩国文化投入比起我国先前“两弹一星”的投入力度更大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方面更是首相挂帅,许多西方国家投资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划比我们的计划还系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有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孤军奋战”,其他领域配套措施不去完善,文化产业建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还将要大范围地落空。

目前,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既必要又可行。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文化、财经等综合性配套制度改革“打包出台”为突破前提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热”与金融业的“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搞活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两手都要硬。文化与金融必须携起手来突破体制的藩篱,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规模宏大的文化金融市场。

建立文化银行应特事特办

第9篇:国家文化范文

关键词:国家电网;企业文化;培训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即是管理实践的结晶,又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中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运用共同的价值观、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理念,使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

企业文化的培训目的是为了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对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以及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理念的统一认识,加深理解并逐步全面认同与接受。让企业里现有及未来的人才理解、接受企业的理念和文化,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企业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企业若想得到更好地发展,需要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力量。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统一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员工懂得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的密切关系,提高全体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自觉性,了解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规范体系,强化全体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理解、传播和实践。

二、企业文化培训的功能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广大员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一名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培训最基础的功能,就是通过培训来引导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其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感,并与企业文化相契合,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亦可增强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时代特色,更极富个性。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企业文化培训则是连接员工与企业文化的桥梁。企业应意识到企业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企业文化培训进一步与企业经营密切结合,推动企业走向成功。

三、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培训的重要性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要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是具体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文化强企战略,推进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国家电网公司把统一的企业文化培训工作纳入公司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培训中心(党校)的作用,对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要做好相关培训工作,进行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培训研究尤为重要。

四、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主要内涵

国家电网公司多年来形成了富有电网特色的“五统一”企业文化体系。“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基于这五个统一,使得公司全体员工形成自己的文化共识,这种文化的共识渗透到经营管理各环节,与企业管理相融共进,促进公司科学管理,推动了公司科学发展。

(一)统一价值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将公司使命、宗旨、愿景、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公司各层级、各单位,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一致的价值取向。

(二)统一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全公司推行统一的战略目标、战略途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针,自上而下保持战略的一致性和协同性,保证战略的贯彻落实。

(三)统一企业标准:就是要在公司各层级、各业务领域实行统一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做到凡事都有标准可依、有章可循。

(四)统一行为规范就是要全面落实公司员工守则、基本礼仪规范和“三个十条”等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做到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五)统一公司品牌就是要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塑造统一的“国家电网”品牌,构建公司内外基于价值认同的信任关系,将优秀的企业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企业文化培训现存问题

(一)企业文化培训内容简单、缺乏针对性、培训模式单一

企业文化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各层级、各职能部门的培训员工讲授的内容基本相同。在教学方式上,通常只是采用简单的课堂培训的方式,由企业文化培训师进行单调的讲解,培训手段单一,员工很容易对企业文化培训失去兴趣。且员工对国家电网“五统一”的企业文化仅停留在认知角度,并不了解其深层意义,如何将“五统一”的企业文化与日常工作相联系并在培训内容中加以体现,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不足

企业文化示范动力不足,企业文化培训对象大多为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并未参与培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的渗透、践行有着强大的示范效应,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能否进一步深入发展。企业文化培训的培训对象应是全员性的,包括企业的各个管理阶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才能达到统一员工意志的效果。

(三)企业文化培训误区

对企业文化培训存在误区,误认为企业文化培训就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文体活动。将企业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形式主义的概念上,简单地将企业文化的培训变成了口号宣传。口号宣传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企业文化绝非只是几条华丽的标语,而是一种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能真正落地的价值观,要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激起员工对企业的共鸣,要能够自觉指导员工行动,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信仰和精神。

六、提高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企业文化培训目标,建立培训体系

在进行企业文化培训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好企业文化培训的目标。这是由于企业文化既是现代企业中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又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管理体系。开展企业文化培训,要结合企业员工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

企业文化培训在目标确定的基础上要建立一整套培训体系进行保障,惟有建立了一整套培训体系并严格按体系执行培训,才能实现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优化企业员工队伍结构,提高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达到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的目标。通过建立国家电网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可以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培训效果。

(二)企业文化培训需求调查

企业文化培训需要事先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企业文化培训的关键是设计培训方案,而方案设计的第一步是评估培训需求。培训需求评估,是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确定培训内容的过程。它既是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企业文化培训需求调查的手段有调查问卷、面谈等多种形式,可结合多种形式来开展企业文化培训需求调查。

(三)企业文化培训要有层次性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确定培训重点内容和培训方式,形成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培训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形成内容重点差异化、针对性更强的培训课程,以提高企业文化培训效果。

在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时,要针对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的员工,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目的确定培训重点内容。结合各层级岗位业务特征,针对特定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开展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训。

从企业员工的层级来看,高层管理者需要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何实施战略决策,如何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如何实施企业文化变革、如何实施企业文化创新,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优秀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内容。中层管理者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在领导下属、团队建设中体现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与管理技能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是否能够理解并贯彻实施,起到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基层人员则更需要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以及能够把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

(四)针对不同部门的培训内容设计

在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存在差异性,其对企业文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不同部门的企业文化培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职能差异确定相应的企业文化培训重点内容,并将企业文化培训与各部门实际工作特点相结合,可以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得到最为充分的运用,从而避免企业文化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使企业文化培训直接服务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的需要。

(五)创新企业文化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其管理的本质在于以塑造价值观为核心,用文化提升人的素质,使人自觉地规范自我的行为目的。所以,在实际的培训中谈论企业核心的理念时,会让人觉得很抽象,如果不赋予这些核心概念一些深刻的内涵,就不能在员工内心产生深刻的反响。企业文化培训是以提升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和出发点的,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文化的培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授课形式,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培训方式,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来选择,以提高员工培训的参与度。培训内容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讲授、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文化活动、拓展训练、团队训练等方法,让员工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各种教育培训的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往往需要将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目前国际上还流行使用一些先进技术,比如电视教学、互联网教学等现代化方法。公司需要根据企业文化培训和学员的特点确定使用何种培训技术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用具体的案例来更为生动形象的诠释公司的企业文化。比如宣传电网企业在抗灾抢险、重大保电、优质服务、爱心奉献、电网建设方面涌现出的大量先进人物、典型事迹,颂扬广大电网员工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文化内涵的实际行动,以此来诠释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精髓,让员工切身地体会到文化引领的作用。

(六)企业文化培训评估

为提高培训效果,应开展培训评估。评估可包含如下内容:学员对培训内容、讲师、设备、授课教材、以及上课时间方面的感受程度,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或面谈的方式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评估。学员是否将学习转移到职务执行上以及是否养成所期盼的行为改变或习惯,可以采用问卷或实作测试的方式在训练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对学员进行评估。学员对组织经营成果有何直接且正面具体的贡献,例如效率的改进、成本费用的减少、意外事故的降低等,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实际的实验比较法的方式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评估。

(七)健全培训保障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培训的成功除了依靠完善的培训体系,还应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使企业文化培训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信息反馈、激励奖惩机制,进行长期的贯彻执行。采取考核评估的方式,对培训过程进行监控,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企业需要召集受训者一起讨论学习,共享培训成果,从中总结经验,全面提高培训效果。此外,还需跟踪受训者在培训后的传达情况和落实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培训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优化企业员工队伍结构、提高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企业文化竞争力的目的。

(八)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

一个有着卓越企业文化的企业,要非常重视对所有新员工的培训。培训是提高和发展新进员工素质与技能、造就人才的最主要途径,亦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而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培训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在新员工入职培训过程中,企业文化内容的培训是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使新员工更好更快的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树立自信心,提高归属感,这对于企业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为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新员工进入公司之时,公司应当倍加关注新员工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激发新员工对于公司的热爱之情,培养新员工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成功的新员工培训应当深入到员工的精神层次,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可以帮助新员工了解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进行员工的角色转变,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使新员工更好地融入公司文化之中。

1.增进新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作用,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

企业文化培训要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团队,让新员工理解企业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使其认同企业的文化内涵,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是新员工入职培训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实践证明,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越高时,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也就越大,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也就越高。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会逐渐形成员工与企业的一致,有效地减少员工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抵触行为,并且提高员工完成企业目标的自觉性。因此新员工在进入公司时,使其形成对公司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2.企业文化对新员工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培训为新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提供指导,帮助新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融合,使每一位新员工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所要求和期望。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与熏陶,帮助新员工及时调整心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职业预期,使其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使新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使企业获取最大利益,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组织目标的双赢。

总之,良好的企业文化培训,可以让新员工快速进入工作角色,融入企业环境,使新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由此可见,良好的企业文化培训是新员工培训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做好新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工作,对其做出足够的重视是关键,制定一套完整的新员工企业文化培训体系,才能使新员工快速融入企业,为企业做出贡献,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实现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企业文化培训实践中,关键要对企业文化的真正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展示,而不是局限在对新员工的行为约束上。

七、组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

在企业文化培训的过程中,公司还要注意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

企业文化内训师的任务和使命是负责向广大员工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让统一的价值理念、发展战略、行为规范、企业标准、公司品牌深植员工心中,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员工步调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部署,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企业文化内训师要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准确地把握好公司的使命、宗旨、愿景、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战略目标、战略途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宣贯公司所倡导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比较抽象,内容相对枯燥。因此,企业文化内训师在进行培训时,不能一味宣贯,要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培训中,参培的绝大部分学员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企业文化内训师可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有效地组织学员参与,引导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故此,企业文化内训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及策划能力。

企业文化培训不同于企业的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大量的企业文化案例结合基础理论,才能增强企业文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企业发展既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员工内心的培训方式。一个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并注重持续培训员工的企业,才有望成为竞争力强、基业长青的企业。企业文化培训要切合企业实际情况和行业特征,通过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研究,形成有目标性、层次性、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丰富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通过科学创新的培训方式和健全的培训体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文化强企战略,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文化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

[2]陈亭楠.企业文化实务手册[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7,4.

[3]刘莲花 杨炎轩.基于培训视角下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2(22):57-58.

[4]刘羚先,张权林,王相平,路平,黄甜甜.论员工培训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投资与合作,2011(6):231.

[5]刘珍玉.企业员工入职培训内容体系探析[J].对外经贸,2012(4):130-131.

[6]王情.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培训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