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基础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理论主要是借助推理、概念、判断等手段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变化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会计学的理论按照内容的作用可以分为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不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依据经济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阐释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规律。研究会计学理论根据这些与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与之比较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会计研究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的原理在会计领域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会计理论。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了对于初级形态的感性经验认识以及高级形态的理性认识。会计基础知识包含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其范围要广于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其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理论才属于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基础,也会被称为会计理论依据,同时此理论则是构建会计理论起到指导和支撑效果,理论基础是一个整体,其分为几种理论组成。通常会计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系统理论,从会计基础理论的涵义可知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理论基础存在着差异。会计基础主要指的是会计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核算基础、会计事项处理标准,它是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的基础。基础会计即所说的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主要作用是进行揭示会计工作的基础规律的学科,对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研究时不能混淆,需要切实的进行分开。
二、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探究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总结语
[关键词] 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理论框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企业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供应链上。衡量企业优势的标准不再仅是利润,而应该是更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企业的价值”。因此,追求价值增值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目标,价值管理更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为价值链会计的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一、价值链概念提出
1985年, 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九项与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认为每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九种基本活动以独特方式连接在一起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既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系统。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以价值链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活动。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提出了虚拟价值链和有形价值链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我国,阎达五教授基于“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管理学科动态,最早提出了“价值链会计”概念,即“通过收集、加工、存贮、提供以及利用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流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以保证其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实现最大化价值增值”。他认为价值链会计的框架体系可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设计。空间上,沿着企业价值链分别向客户和供应商两端延伸并扩大会计管理视野;时间上,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价值链会计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以单一会计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会计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这样,会计管理的视角就大为扩展,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就统一为价值信息。在时间维度上,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在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另有学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一个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另一个将决策论与价值链的思想相结合,认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是对企业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2.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1)价值链会计主体假设。阎达五指出,“价值链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于畜生、张敏(2005)认为,“价值链会计第一层次的管理主体是核心企业,第二层次是价值链联盟。”笔者认为,如何处理核心企业与价值链联盟的关系是价值链会计管理主体确定的前提。核心企业在价值链中所特有的知识、信息、物流整合功能使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至关重要。
(2)项目存续假设。项目存续假设是针对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价值链会计领域的日常核算是根据每一个项目的持续时间来划分的,其站在了一个微观的层面,强调在每个项目的初始、实施、完成阶段是持续不断的。
(3)交易期间假设。交易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收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利润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交易期间的长短,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表,这使得价值链会计期间假设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更具灵活性和弹性。
(4)价值计量假设。价值计量假设是指价值链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辅之以实物计量。这样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
3.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价值链会计对象的实质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涉及范围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笔者认为此观点把会计对象的认识与会计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用更为抽象的言语来表述,价值链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与价值信息的合理统一。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前景展望
价值链理论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动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分析方法。价值链的价值活动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价值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组建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会成为未来价值链会计发展的一大方向!随着网络的不断拓展,企业最终将利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输速度和时时入网的能力,实施并优化价值链会计操作系统,使企业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主体框架,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效统一,促进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活动的密切融合!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 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整整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 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 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 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 (主要是财务会计, 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 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主要包括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 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 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 (目的) 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 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 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 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 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 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 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 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 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 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 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 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 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 设置帐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 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 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 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 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 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 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 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 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五、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 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 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国家、 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 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 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 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其称号也由 “国营企业” 改为了 “国有企业” , 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 “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 。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 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 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 职工持股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 运作还很不协调, 因此, “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并未真正确立, 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 “政绩理念” 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 “行政许可法” 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 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 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 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 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 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买方市场的形成, 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 “顾客是上帝” 不是虚言, 等等。所有这些, 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我国的社会, 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 “人本理念” 。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L •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了经济学和代数学等,主要研究如何将企业的资金进行预算和核对,从而协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基础会计学中的一些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其中的典型概念、会计对象、会计任务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 :基础会计学;会计对象;会计任务;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42-03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关于“会计”这个概念就很值得探讨,而其他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也值得我们好好的理解和学习.
1 会计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探讨
基础会计学理论中的概念有很多,这些概念是记忆和理解的难点.会计这门基础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理论支撑进行的针对于财务的核算学科.关于“会计”这个词的概念已经很难概述了,具体地说,会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它根据一定的凭证对企事业单位、私企等公司进行经济预算和核对,并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图表绘制,用以检查和分析企业的财政开支状况.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到现在,这一概念已经基本形成.
在基础会计学理论中,还有很多难懂的概念,例如“权责发生制”、“账户”、“会计循环”等,这些概念成为了学好基础会计理论的阻碍.我们需要攻破概念的难关,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
1.1 权责发生制概念
权责发生制指的是无论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只要是在本月或本期已经实现了的收入和支出,就应该成为本月或本期的费用计算,需要进入本期进行预算、核对和绘制报表等.也就是说,当期的收支内容要体现在表格中,而不是将现金收支建立成表格数据.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会有很多人不懂,通俗来讲就是如果将一期设置为一个月,那么这个月有多少笔账单就算担负了多少,有多少笔订单就算有多少进账收入,即使钱并没有到账,也算作是本月的经济收支.理解了这样的概念,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实践.
1.2 会计循环概念
会计循环指的是核算流程,也就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程序,这些都是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完全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这需要多做一些习题进行全面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和老师进行交流来加深理解.有条件最好进行实际操作,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还有一些概念的扩展性比较强,例如借贷记账法的特点,这也是会计学中一种概念的变形,需要更多的知识进行汇总,将知识融会贯通.借贷记账法包括借款和贷款的符号以及根据记账结构进行资产、负债、成本等记录,我们需要在理解借贷记账法的基础上总结其特点.在实践中,这些概念成为关键点,充分理解概念,知道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实践.
2 会计的对象问题探讨
关于会计的对象一直以来有很多种说法,时间段不同,会计所面对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将会计的对象设定为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核算、预测和分析,这其中的具体内容就是会计的对象.在基础会计学中,会计的对象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资金是在不断转化的.企业要用资金去购买设备和材料,以及支付劳动报酬,这些资金就从流动转化为固定;在生产和供应的过程中,这些固定资产会不断转化为再生资金、生产资金,这些资金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在生产后产品入库和销售中,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在此过程中,资金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循环和再生产,这些经济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也是其对象的表现形式.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也是货币表现形式,只是与企业略有不同,其不涉及到生产.国家通过拨款,将资金注入到事业单位中,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行政活动对资金做一定的消耗.事业单位在财政收入上很少,其开支是国家支配的,这种比较简单的收入和支出也是会计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会计对象总体来说是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内容,但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情况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会计核算,将资金进行预算、筹备、监督和核算等.会计的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它包括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对象抽象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循环和周转、资金退出等,因此会计对象是围绕着资金进行的.
2.1 资产
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所购买的设备和材料等,而流动资产则是企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周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要进行资金投入,这种投入可以是固定资产也可以是流动资金,企业要通过资金的转换提升经济效益.
2.2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指的是企业可享受的经济利益,是将企业的资产进行债务扣除以后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也是会计要素中的一类,它具有很多特点,如可以进行利润分享、不需要进行债务偿还,除非发生了清算和增值等.
会计对象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弄清会计要素是确定对象的关键,而将会计对象搞清楚有利于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减少纰漏.在收入、分配、支出、盈余的基础之上进行会计作业,将货币流动作为对象,有利于更好的清算.
3 会计的任务问题探讨
会计的任务通俗的说是会计针对会计对象所要完成的工作.会计的任务其实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和会计对象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它只能完成会计对象有关的任务,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会计任务的明确有利于发挥好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对会计的核算工作有促进作用.要掌握好会计的任务必须要确立好会计目标,这和企业的性质有关.会计的职能对会计的任务也有决定作用,这需要符合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会计需要有效的记录经济活动和财政支出,并按照国家的财政制度进行作业,在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的同时,还要保证企业效益,把握好企业未来经济前景规划.
会计的任务的工作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从过去的手工记账和绘制报表,逐渐实现电子记账,建立会计信息系统,DSS和erp等系统,这些记账方式和核算方式都逐渐向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保证了会计的任务的有效完成,还能保证其精准度.会计针对企业的要求和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通过向系统录入信息,监督和核对录入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不同情况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会计服务,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会计任务作业.会计任务还包括辅助企业实现经济管理,会计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网络财政的条件下,参与到决策中来,根据之前的财政预算和支出,以及每年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这种参与和管理的任务也是由会计的性质决定的,网络技术和会计的经验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有效掌握会计的任务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 会计核算方法问题探讨
会计的核算是基础会计学的中心和重要内容,也是会计师的基本工作方法.会计的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查清、编制报表、会计资料分析与利用等.下面针对几项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
4.1 账户设置和复式记账
首先就要进行账户的设置,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进行系统的核算,将不同的财产进行分类和记录,这是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会计对象和任务的要求.会计将分好门类的财产进行核对和总量计算,并利用复式记账法进行记账.
复式记账是将资产进行等金额的记录,并同时记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簿中,这种记账方式不仅保证了账薄的安全性,还能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双重记录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并可以系统的、全面的反映资金活动.
4.2 财产查清问题探讨
财产查清也是会计专门方法,是基础会计学中的一项理论难点.财产查清是对物资进行检核和核对,将财产、设备、资金货币等进行清点,也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部分.财产查清包括实物的清点、资金的清点、往来债务和款项的清点和查询.财产查清是通过分类,记录和整理进行物资汇总,并和其它记录的会计账簿一起进行财务报表的绘制,这些物资都是体现企业利益的一部分.设备和材料的清点有利于计算损失,并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和修理.在数据记录过程中,需要进行核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利用复式账薄进行记账,应明确物资分类,以便于数据传输.
财产查清有利于协助内部监督和管理,通过对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清点,并与数据进行比对,审核与之前账目监督是否一致.物资是否完整,有无损坏,是否被盗窃和人为破坏,是否非法挪用、是否有变质情况等,都是财产查清的范围.财产查清有利于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起到对监督的辅助作用,保证物资的完整性,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物资进行管理和维护.财产查清还可以有效促进资金的周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财产查清进行数据整理和结算,发现坏账和与物资不符合的账薄,要及时进行基金补充和周转,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4.3 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在基础会计学中,会计报表是一项重要的理论,会计报表也就是财政报表,是会计向企业展示自己成绩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日常会计核算进行的总结,利用图表的方式可以使会计的财务内容更清晰明了.会计报表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以往的简单图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报表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合理,同时增加备注和附录.
会计报表分为几大类,按照不同的对象可以分为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按照财务活动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报表;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可以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要根据不同的周期来制作,如周报表、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等,具体包括资产债务、公司损益、资金流动量以及其他资金情况的内容,要有附录和说明.
例如某公司的收入支出报表,如下表:
上表为简单的财政支出结余表,是会计报表的一种,会计报表还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这些报表需要在每期末尾进行整理和核对,将每期的开支进行汇总,计算出负债和盈余.例如制作利润表,如下:
以上的报表都属于会计报表,财务报表要根据企业要求和情况进行填写,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按照日期将企业的债务和资产记录下来,根据报表的编制进行报表汇总.财务报表也需要根据会计的对象和任务进行划分和总结,一切都要建立在经营管理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
报表的附注也是现在所需要的,它是运用文字的方式将报表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对一些报表中没有体现出来的内容进行补充,这些文字和报表内容要相符合,将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文字归纳,这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总结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中有很多难懂的知识点,首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就是其中的概念.有关“会计”这个概念已经被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了,会计最主要的工作是对企业财产进行核对和预算,这也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通过记账、财产查清和绘制报表将企业的收支状况进行汇总.这有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针对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咸国青.会计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与价值[J].科技风,2014(17):179.
从澄清一些人对会计学的错误认识出发,笔者曾于2009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发表了《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一文,通过考证,把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基础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一点五万年以前),其基本观点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为树立“管理基础论”的观点,本文从史前人类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应用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人类学家在考古研究中所作出的结论,从猿进化到猿人的过渡时期,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至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先后经历了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两个阶段。这时,尽管猿人已经开始有了人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束缚,其思维能力还极其有限,以致他们还不能通过思维活动考虑到对采集食品的筹措、储备与分配,解决人种的繁衍问题。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以前),由于人脑的容量已相当于现代人,故其思维活动出现了实质性进步。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作出的结论,这时的人类已经在考虑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中的计量记录问题了(柴尔德,2008)。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崔连仲,1997),他们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至一点五万年以前。中国山西朔县的峙峪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从考古发现的刻石、刻骨、绘图与雕塑可见,解决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与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尤玉柱,1982)。对待上述史实,首先,我们必须以的认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在采集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越冬之前食品筹划与储备对于维持生存的重要性,故起初围绕食品越冬储备,人们的形象思维活动渐自向理性思维活动转化,其后在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下,人们考虑到筹划越冬储备食品的数量,并联系考虑到储备食品于越冬之际在血缘家族中的分配问题。随着筹划食品储备与分配关系的复杂化,部落的主事人渐自感到不胜其烦,于是便力求在脑外寻找帮助处理筹划、储备与分配事宜的载体。由此,在上述思想支配之下,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处理规则与行为便产生了。恩格斯在论及哲学上的认识论时,曾经把人类的通晓思维作为理性思维建立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而这种认识的基础便包括人类史前认识的源头及其在这个源头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理性认识成就。由此推论可知,当今人们会计思维活动的心理结构,正是包括人类史前的理性认识在内,或者包括史前的“心智”活动在内,并经过历史上所有理性认识积累或沉淀下来的结果。其次,史前认识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产生时就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数学的和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认识的形式及其内容的统一。”(李景源,1989)从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人们感知到把对食品采集的筹划、储备与分配的思想、处事原理与计量记录行为统一起来,以杜绝人食人现象再发生,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逻辑—数学的侧面来分析,智人,尤其是晚期智人之所以能动手进行计量记录,则完全是由他们的神经系统、感知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生理系统进步所决定的。进而言之,即取决于人类已经进化到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口语对于计算的特殊要求”(理查德?利基,1995),这时,“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可能”(理查德?利基,1995)。同时,在此阶段,“随着脑子在进化过程中的增大,它能够更完全地驾驭更多的感觉信息的渠道”(理查德?利基,1995)。由此可见,正是从逻辑—数学的侧面,从史前开始,形成了会计学与数学共生与共建的基础,并使其从今往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直相关联地发展。如前述及,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发展的一大支柱,它自始至终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而另一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丰富了应用数学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开拓着应用数学的新领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人的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其中某种思想的产生则是人类理性思维进化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人类的处事原理,而这种原理又支配着行为,并在经历了实践之后,又促进了处事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起源之际的计量记录思想、处事原理与行为发生的过程,首先是感知思维活动的启动;然后到经历通晓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再进展到理性思维活动阶段,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便产生了由计量记录思想支配的处事原理,最终也正是在这种处事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此后,会计学与会计工作便是在这个历史“原点”上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从史前时期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行为产生之日起,其基本格局与发展方向便体现为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活动的一体化,追根探源会计的方法技术,它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思想与处事原理而单独存在过,并且原始计量记录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一开始便是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管理控制基础而存在的。据此,可以认为“会计技术论”的形成是受到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或者是受到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式支配的结果。
针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会计发展规律,马克思作出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必要的论断,这一结论成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支点。事实上单独从会计理论发展方面来研究,人类由古代社会演进至近、现代社会,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始终是遵循它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体系,以及方法技术体系的路径发展的。它与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的发展相互关联与协同推进,具备了一门学科所应具有的特质,这种作为一门学科特质的客观性,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否定或扭曲的。1.导源于经济学,或者讲以经济学作为学科建立支柱的会计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各种会计理论建立的根本依据,会计学中关于会计对象、目标、原则、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指标体系与报告体系的确定、会计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等,莫不严格遵循产权经济学理论,以其作为论述的根本依据。契约理论也是会计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各专业会计理论的建立,不可以脱离契约理论而存在,由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学理论与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的劳动价值学说,它的颠不可破的科学原理,无论对传统会计学建设,还是对现代会计学建设都具有决定性意义。2.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管理学对会计学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管理学理论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基础性的。历史上管理学对会计学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权分离与委托理论、管理责任与会计受托责任理论、业主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管理权益理论与会计权益理论,以及企业组织理论与指挥者理论等等。上述理论直接影响到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中若干理论的发展,诸如会计环境论、职能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理论、权益博弈理论,以及投融资理论、效益与效率理论等。3.以法学基本理论为支持的会计理论建设。以实现产权控制为目标的会计理论建设,首先是依据基本法理,解决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问题,落实宪法中“权利法案”的根本精神,以民商法为依据,在会计方面对产权、债权与所有者权益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从收入、支出、成本与盈利方面进一步明确产权要素理论,由此通过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把会计基本原理建设的落脚点置于财务报告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其次是在会计的概念框架构建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法学,法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会计对资本、资产、负债与权益的概念得到具有科学依据的解释,而且使依据法理对若干概念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再次是处于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建设,这种制度的确定在法理上的依据也是法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学中对统一会计制度原理的研究,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原理建设也体现为一种贡献。最后法学对审计理论建设也具有规定性,其相关法理也是审计学建立与发展的依据。4.数学不仅是会计方法体系建设的支柱,而且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建立的支柱。如前文述及,会计学与数学的协同共进关系建立的历史起点在史前时期,此后,这种关系在发展中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其转折点在于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数理理论建设的一大支柱,其中尤其是数学原理对于会计学原理的发展在数理逻辑上存在规定性。从两者逻辑关系建立的成因上讲,一方面起源之际数学的结构与会计学的结构都源于“自然的结构”,它们在数的逻辑运作关系上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数学的数理逻辑与会计学的计量记录逻辑在描述性理论建立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通过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的实证检验,使会计理论的构建与理论效用的发挥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即使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也是原理性的,是在数学原理指导之下会计学原理建设中的一部分,而非纯技术性的,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它都不能作为“会计技术论”观点成立的依据。5.自工业革命以来,会计学中的成本控制理论建立与实务处理,不仅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有关,而且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在原理上的支持相关。由于多种理论形成的交叉影响,使会计学中的成本理论建设具有专门化方面的特殊性,正是由这种特殊性的引发,促使会计学新兴分支学科产生,即以公司经济为会计控制的主体,形成了主外的财务会计与主内的管理会计相对应的两方面,这为会计学研究全方位解决管理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产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学研究的空间,它开辟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使研究中的自主性创新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不仅把现代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更高层次,真正体现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而且促使会计学朝着边缘学科的方向发展。6.会计学作为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研究也得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学科促使会计学理论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会计学原本是一门充满哲理的学科,离开了辩证法会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便无法得到解释。会计学者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范式与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由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历史、现时与未来,事前、事中与事后,以及微观、中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此外,会计学中所研究的受托责任,无论是以会计为主体的责任、以审计为主体的责任,还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社会责任,都与社会学的理论评价相关;市场经济下会计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也都与伦理学、心理学相关,尤其是解决会计舞弊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与多方位的共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故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组合,将使得会计学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7.就会计学研究而言,历史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规律表明,会计史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学有着内涵深刻而外延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所研究的问题则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史前的原始计量记录法的发明应用,不仅是会计方法技术的历史“原点”,而且更是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产生的历史“原点”,会计学正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一直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再向它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并且它们各自成一体系,形成为会计的思想理论系统与方法技术系统,最终有机结合构筑了会计学发展的实体。历史事实表明,会计学由以上要素组合而成,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专业素养较为淡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企业财务核算的要求,常常出现财务处理错误或不当的问题。同时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较低,无法规范的做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二、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的力度
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设置专业人员负责,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承担着重大的监督职责。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行全方位检查,查找出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修改对策,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企业主管部门具体工作如下:其一,加大检查力度,使得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常规化,确保内部责任追究制度的公正公开性;其二,高度重视会计负责人员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工作,引导会计负责人全面承担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其三,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积极与审计部门合作,严格执行处罚条例,从而使得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高度重视对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的培训,广泛宣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好和会计工作人员都能够从思想上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真正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此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每周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规范讲坛”,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灌输。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务知识,更应该掌握税法、会计法、计算机电算化技术、财务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及时掌握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同时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指导会计人员真正懂得爱岗敬业、忠于值守、廉洁奉公、严格执法的职业道德情操的真正含义,采用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的方式,尽忠职守,清洁廉明,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汇报上级,不被利益蒙蔽双眼,不断增强自身职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
当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会计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会计岗位责任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要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更加规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建立一套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享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任一部门将企业的信息录入后,其他部门均可查阅,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防止企业针对不同的机构报送不同信息的现象,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以规范化考核要求为标准指导日常会计基础工作
按照《XX市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指导意见》和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逐条检验公司的会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例如根据管理要求,对类似原始单据需要修正的,责成有关人员重新填制、获取或办理单据修改手续,规范原始凭据的管理;有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情况的,则由制单人员对记账凭证内容进行二次复查,并由凭证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对复查审核中发现的遗漏情况及时补正;有会计对账不及时情况的,则在企业内部设立及时进行会计对账提醒机制,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因工作忙碌可能出现的延误和疏忽;有未按规定附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情况的,则做到按会计报告要件内容应附尽附,不遗不漏,这样也能使得会计报告的内容充分完整;有未按规定及时移交会计档案的情况的,则根据相应的工作制度在财务、档案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协作下,对会计档案超期未归档移交情况进行清查,保障会计档案的移交管理工作的完成等等。
三、结语
一、美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
5、非现金方式取得权益性投资,其初始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对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以应收账款换入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以非货币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是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而美国对非现金补偿方式取得投资,投资成本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
(二)SFASNo.123的会计处理方法。具体文件是美国FASB于1995年10月的《股票型报酬的会计处理》。FASB主张以基于员工股票期权或相似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来确定补偿费用,此方法不同于内在价值法。但这一主张招致诸多批评,以至FASB后来不得不做出妥协,允许企业仍选用内在价值法来核算股票期权,但需要追加披露两种方法对本期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这些披露将提供给报表使用者更具可比性的信息。FASB认为必须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报酬成本的理由是:1.股票期权具有价值;2.计量企业净收益时应包括给员工的有价值的金融工具的报酬成本;3.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可以估计员工股票期权的价值。FASB选择授予日作为计量日,其原因在于:一是在授予日,职工与企业双方就计划的条款达成了共识,雇员为了获得奖励从授予日开始提供服务,企业也从授予日开始负有义务;二是根据授予日的股票价格确定股票型报酬奖励的报酬成本,在授予日计量具有说服力且与条款相符;三是这种选择与公认会计原则下其他权益的计量是一致的。
从两种处理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No.123对补偿费用的衡量和入账方式要求比较严格,计算出的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比No.25的同类指标要低。一些业绩较差上市公司便有机可乘,利用No.25来隐瞒亏损,粉饰报表。这就是FASB要求实施公允价值入账法的内在原因。
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主要问题
股票期权计划中的主要会计问题就是对补偿费用的处理,所谓补偿费用,是指公司向经理及员工发放股票期权代替薪金所实际承担的费用。其处理具体有五个方面:
(一)补偿费用的计量问题。No.123号认为,在采用公允价值法时,补偿费用应以报酬的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先采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单个期权的价值,再计算预计给予的期权数,然后确定补偿费用金额。该模型须考虑6个因素,即行使价格、股票市价、期权的预计有效期限、股票价格的预计浮动性、预计股票股利和每一时期连续复利计息的无风险利率。No.25则认为,补偿费用应以计量日股票市价超过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的差额来计算。一般认为,No.25要求的方法简单,但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考虑,No.123准则要强于No.25。笔者认为,不管是修改传统的期权定价模型,还是考虑弃权和不可转让的影响,并不能充分反映授予日员工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所有因素,也不能在授予日可靠地计量公允价值,加之我国尚未形成股票期权市场,期权以公允价值计量很不现实,因而补偿费用和期权用内在价值计量更为合理。
(二)补偿费用的会计处理。No.25规定:补偿费用等于在“计价日”股票公允价值超过行使价格的部分,具体的会计处理为:
1.在期权授予日确认补偿费用,同时确认一项所有者权益:
借:递延资产——股票期权补偿费用
贷:资本公积——股票期权准备
在期权有效期内的各会计期末,摊销期权补偿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递延资产——股票期权补偿费用
期权行使日,若雇员行权,应做如下处理:
借:现金
资本公积——股票期权准备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票溢价
2.在期权行使日确认补偿费用,按股票市价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行使价格与市价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费用:
借:现金
管理费用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票溢价
在公允价值法下,期权的账务处理与内在价值法类似,但公允价值入账后不做改动,因此不必在行权之前的各会计期末调整期权的账面价值,但企业要确认一大笔费用。
(三)补偿费用的提取问题。根据FASB的规定,如果以现值或低于现市值价格发行股票期权,其费用必须从公司利润中提取,但如果雇员行权时,股价大于授予日市场价格,公司也可在会计处理上享受好处。
(四)补偿费用的摊销问题。美国No.123要求补偿费用在服务期间摊销,即员工由于获得股票期权而给企业带来的补偿费用应当分摊至员工提供劳务的各年限内,但服务期限的确定并不容易,因此这种方法很难实施。美国会计界比较统一的意见是:由于企业发放股票期权而带来的补偿费用应当分摊至股票期权计划有效期的各年度中去,在最终结算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最终的补偿费用总额。按照股票期权所规定的有效期来分摊补偿费用的确较为简便,但是股票期权计划的有效期限一般是跨年度的,因此,调整时将会影。向企业收益的高低。
1.1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业务会计处理举例案例:2013年2月1日,a企业卖给b企业一批物资,收到b企业签发并且是从银行承兑的商业汇票一张,票据到期之后价值是60万元,不算计息,期限为3个月。当日,a企业将该商业汇票以附追索权的方式贴现给银行,银行扣除相应贴现利息后,支付给a企业54万元的贴现款。通常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因为a企业并没有把与商业汇票有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银行,所以a企业不能够中断应收票据的确认行为,要将其用商业汇票向银行抵押得到的贷款形式进行会计处理。以下是a企业会计记录:(1)2013年2月1日,票据贴现时借:银行存款54万元(a企业实际得到的贴现金额)财务费用6万元(银行扣除一部分的贴现利息和相关手续费用)贷:短期借款60万元(票据期末金额)如果该票据是带息票据,那么a企业还是需要按时对票据计提利息,一方面冲销a企业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提高a企业应收票据的账面金额。(2)2013年5月1日,如果到了规定期限票据付款人无法支付票款:借:短期借款60万元贷:银行存款60万元同时,甲企业需要将到期应收票据转为应收账款。借:应收账款60万元贷:应收票据60万元如果票据付款人到期时全额向所贴现的银行支付票款,那么a企业会计处理分录为:借:短期借款60万元贷:应收票据60万元
1.2以上会计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针对a企业把票据贴现给银行后,票据会直接被银行存放起来。而银行又会因为资金的原因,就会把票据再贴现给别的银行,所以不管怎样,票据都不在a企业可控范围之内。如果说票据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了票款金额,但是a企业却完全处于不之情的情况下,这时a企业跟本不会了解准确的付款日期,也不会握有有关的票据证明。所以,不知道支付方在正确的时间内已经支付了相关款项的a企业,导致了会计分录处理上不够精确。没有体现出经济运营本质,因为我们国家现今主要是在银行承兑汇票的,到了应付款的期限时,承兑银行不支付的可能基本不存在。于是作者觉得企业跟银行进行贴现业务时,就算这方面有明文规定,银行在承兑方没有按时支付时,能够向企业索要款项,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和利益在贴现时就全部转给了银行。结合会计相关规定,企业在最初就会了解到以后经济利益也许会流出企业,在这样的状况下,企业向银行支付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因此,企业没有必要去了解这方面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a企业会计分录做的改正:(1)2013年2月1日,票据贴现时:借:银行存款54万元(企业所获得的贴现金额)财务费用6万元贷:应收票据60万元(票据的总价值)此时a企业可以不再对应收票据进行确认,要是该票据属于带息票据,a企业就不用对票据进行按时计提利息。(2)当到2013年5月1日时,付款人完全履行合约规定,此时,a企业就不需要再对其做出其他的会计处理。假如承兑方并没按照合约规定执行时,银行会马上与a企业取得联系。a企业可以使用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办理:甲企业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①银行向a企业账户上扣除掉应付款额。a企业会计分录记为:借:应收账款;贷:银行存款。②a企业账户余额不足,不足以让银行扣除掉应付款额。a企业会计分录可记为:借:应收账款;贷: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扣款时所差的金额)。
2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业务会计处理分析
2.1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业务会计处理举例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属于企业把应收债权出售给银行,因为会有一定的退货风险,银行通常会在扣除贴现息时再另外扣除可能出现退货的部分金额,最后把余下的金额支付给企业。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处理方法,有关于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业务,企业在贴现时普遍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借:银行存款(企业实际获得的贴现金额),借:其他应收款(企业同意支付银行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金额),借:营业外支出(银行扣除的贴现息和贴现办理费用);贷:应收票据。票据到期时,不管承兑方能否承担应付金额,都跟贴现企业没有任何关联。如果出现实际退货业务时,企业所作会计分录应该是:借: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或销售折让的金额),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赤字冲减的销项税额);贷:其他应收款。企业得到需退货的物品时:借:库存商品(退回货物的实际成本);贷:主营业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