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诊治范文

中医诊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诊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诊治

第1篇:中医诊治范文

第一诊(7月23日)

牛某,男,十二岁。腹痛两月,一天痛多次,脸色暗黄中带灰色,舌红舌苔有剥落(指舌苔一块一块的脱落),经常不想吃饭,两内眼角有明显的青筋,脉弦细。

中药处方:桂枝、生白芍各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30克,柴胡3克,水煎温服,每日3次。7副为1疗程。

针灸处方:期门,脐周4针,足三里,太冲。

解析:从患者脉象来看,脉弦细,舌红舌苔有剥落,这些都是人体沣液不足火气偏旺的表现。脉弦是因为肝木过旺克制脾土,说明是肝郁导致的腹痛。

对于这种腹痛,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使用小建中汤(由桂枝、生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治疗,若不见效再使用小柴胡汤。我上来就使用小建中汤加少量柴胡,就像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合用一样。为什么我不使用小柴胡汤呢?患者舌苔剥落,代表人体沣液不足,脉细也是因为津液不足,所以我不能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发散的,用量太大会伤人体的津液。所以我用小建中汤为主,稍微加少量柴胡疏肝就可以了。扎的针,脐周4针(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2寸),效用相当于小建中汤;扎期门穴、太冲穴,效用相当于柴胡可以疏肝。

第二诊(7月29日)

患者已经没有腹痛,饮食正常,剥落苔减少,两内眼角的青筋减少,脉滑数。

中药处方:桂枝、生白芍各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30克,柴胡4克,水煎温服,每日3次。7副为1疗程。

针灸处方:期门,脐周4针,足三里,太冲。

解析:上次用药配合针灸后,患者就已经没有腹痛了。说明用药、用针对证效果是很好的。巩固治疗一周,治疗方法同第一次一样,效不更方(有效果不变更方药)。

第三诊(8月19日)

患者脸色变得明亮,颜色不黄了,到今天腹痛没有发作,舌红苔剥,唇红。脉缓滑尺略沉。

中药处方:熟地18克,山萸肉、生白芍各15克,茯苓10克,丹皮、泽泻各6克,生山药30克,水煎温服日3次。5副为1疗程。

第2篇:中医诊治范文

祖国传统医学的主要优势就是在于对全身整体机能的调节,在祛邪(外感六、痰、瘀)外出的同时,补固肺、脾、肾三脏之气,调摄全身机能。根据其病因、病机分析如下:

急性发作期

本证型多为在既往慢阻肺的基础上,兼且久病,素体正气亏虚,感受风寒、风热等邪气或内有痰热、痰湿所诱发,除表现咳嗽、喘促急性加重外,还可兼见痰液的色、量、质的急性变化或无力祛邪的表现,治疗上以祛邪为主。

风寒闭肺证

本证多由外感风寒,内闭肺气,引发宿疾而发。

主证:喘息,胸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

次证:头痛,鼻塞,恶寒,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平喘,散寒止咳。

方药:麻黄汤加减。

组分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喘重者加半夏、苏子等化痰利气平喘;寒痰阻肺,痰多清稀量多者加细辛、

生姜温肺化痰。

痰热蕴(浊遏)肺证

本证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寒邪入里化热,炼液成痰或过食肥甘之品,化湿成痰或诱发“宿痰”而起。

主症: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咯黄色黏稠痰或白色浊痰。

次症 :身热汗出,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或偏红,苔黄腻或垢腻,脉弦滑数或弦滑。

治法: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汤加半夏汤。

组分为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桑白皮等。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者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贝母、冬瓜仁清热化痰;胸闷咳逆,可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痰热伤津伴有肺肾气阴两虚者,可配沙参、天冬、天花粉、百合等养阴生津,益肺补肾。

痰饮(湿)伏肺证

主症: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咯白色泡沫或黏稀痰,较易咳出。

次症 :畏寒肢冷,口不渴。胸部胀满,闷塞,唇甲紫绀,舌质暗苔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痰多无喘或较轻者予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痰多,喘促伴瘀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汤加减。痰量较少,咳不甚,喘促者可予射干麻黄汤。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组分为陈皮、半夏、白芥子、莱菔子、苏子等。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汤

组分为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等。

射干麻黄汤

组分为射干、麻黄、细辛、紫苑、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生姜、大枣等。

兼见食少纳呆,腹胀腹泻,腰膝酸软者加白术、茯苓、桂枝等。

阳虚水泛

本证多由久病伤及肺脾肾三脏,水液代谢失常,水溢肌表,水气凌心所致。

主证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

次证 :腹满,怕冷,舌胖质暗,苔白腻,脉沉虚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组分为附子、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甘草、生姜、白芍等。

喘脱

由于天气变化或吸入刺激性气体或情志异常而突然出现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端坐不能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的喘脱症状。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缓解期

本证主要由于反复咳嗽、咯痰、喘促,致使肺脾肾三脏的正气亏虚、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而痰瘀更加加重了肺脾肾三脏的亏虚,本证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肺气虚

主证:咳喘无力,气短不足以息。

次证:面色淡白或白,体倦乏力,动则气急,自汗,易与感冒,懒言或声音低怯,痰量多质清稀,脉虚无力。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组分为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防风、五味子、干姜、半夏、厚朴、陈皮等。

肺阴虚

主证:咳嗽无痰或少痰。

次证: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润肺养阴 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组分为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桑叶、甘草等。

肺脾气虚

主证:咳痰无力,喘息无力,痰多色白质稀,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

次证:面色萎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肿,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治法:补肺益气 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合补肺汤加减。

组分为党参、茯苓、甘草、陈皮、白术、半夏、黄芪等。

肾不纳气

主证:喘促,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膝酸软。

次证:神疲,自汗,声音低怯,面清肢冷,或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虚浮无根或舌红,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组分为附子、桂枝、熟地、山药、茱萸、泽泻、茯苓、丹皮、人参、蛤蚧等。

肺肾亏虚

主证: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白黏量多、心悸自汗、腰酸腿软、咳而遗溺。

次证:气短乏力,舌质红或暗红,脉弱无力。

治法:补肺纳气,益肾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加减。

组分为黄芪、人参、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半夏、厚朴、陈皮、蛤蚧、桃仁、川芎、人参、水蛭等。

(作者每周二下午、周五上午有专家门诊)

慢阻肺的中医特色诊疗

冬病夏治

慢阻肺的发病特点之一就是多于季节变化或天气转凉发作,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素体阳虚,无力祛寒于外,从而致使阴寒之气存于体内,每于季节变化或天气转凉时,外寒引发内寒而发作,慢阻肺“冬病夏治”就是借助盛夏的亢阳之气,辅之以温药之气,佐之以穴位的归经通络之效,达到祛寒于外,减轻慢阻肺的发作次数之目的,改善生活质量。

冬病夏治具体方法为于盛夏之节,以温阳散寒之中药,如麻黄(温里散寒宣肺平喘)、附子(补火助阳,温中补虚)、白芥子(温肺化痰,行气散结)等研成粉状,与生姜汁(宣散温中)调配成丸,敷帖于患者的定喘(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外可流走于三阳,调节六阳经经气,壮全身之阳、固卫安营,保健强壮的要穴)、天突(止咳平喘,利气宣肺)、肺俞(宣肺理气),共行温肺、散寒、通络之效。

第3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产后晕厥;中医诊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94-01

临床上,有时在孕妇正常产后的两小时内会出现晕厥,一般表现有面色苍白、唇甲无华、汗出肢冷、呼吸微弱、四肢震颤、两眼发黑的暂时意识障碍,时间一般很短,多持续十几秒至两分钟,醒后多无后遗症。

西医认为由于胎儿、胎盘的娩出,产后膀胧内大量尿液及宫腔内羊水的排出,使子宫和膀胧迅速缩小,致使腹腔内压力大为下降,大量血液涌向内脏的血管床,回心血量减少,这就使得脑部、四肢的血液供应进一步不足而致。

而中医晕厥即厥证,是中医辨证中的急证。为新产元气虚惫,或因分娩伤损胞宫,失血过多,营阴下夺,气随血脱,心神失养致令晕厥。临床上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又有虚实之分,产后晕厥属血厥里的虚证。产后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六神失养而发晕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中讲“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失血过多,血虚气弱,不能上承,脑海失养,故晕厥;血虚不能荣于外故面色苍白,唇甲无华;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故肢冷;筋脉失其濡养故四肢震颤;阴血内衰,正气不固则汗出息微。又如南宋・齐仲甫的中讲:第一百问“产后所下过多,虚极生风者,何也”答曰“妇人以营血为主,因产血下太多,气无所主,唇青,肉冷,汗出,目瞑,神昏,命在须臾。此但虚极生风也。如此急服济危上丹,良;以风药治之,则误矣。”总之产后晕厥主要是血虚气弱,不能上荣所致。

治当注意静卧保暖,急用独参汤灌服。《傅青主女科・产后血晕不语》有曰:“急用银针刺其眉心,得血出则语矣,然后以人参一两煎汤灌之,无不生者。”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以益气固脱,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待患者清醒后,可用补气解晕汤调理,血脱必须补气,气充则阴血可生,人参30克,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黑芥穗、姜炭各3克。方中参、芪补气以生血、摄血,当归补血,黑芥穗、姜炭引血归经,止血。傅青主云:“妇人甫产儿后,忽然眼目晕花,……是气虚欲脱而然乎。盖新产之妇,血必尽倾,血室空虚,止存几微之气……然血乃有形之物,难以速生,气乃无形之物,易于速发,补气以生血,尤易于补血以生血耳”()以上可知,产后晕厥虽属失血过多而致血虚气脱,但治之必以补气为主,以固脱止血、生血。另可取穴:人中、内关、三阴交、中级,用兴奋手法,留针5~10分钟。人中为督脉穴,内关属手厥阴经,二穴相配开窍醒脑;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足三阴之气血;中级为任脉要穴,取其调冲任之功。诸穴合用,共奏开窍醒脑,回阳固脱,调理气血之功。气随血脱,也可加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以峻补阳气,又补益后天以生气血固其本。

产后常规尽早给予产妇25%红糖水500毫升。因为红糖在中医上性温味甘入脾,并经现代研究含有丰富的铁质和蔗糖、一定量的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及微量元素,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急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产后失血过多而致的晕厥。

也可用中医食疗进行食补调理:

①乌鸡1只(约重1000克),黄芪50克,食盐适量。乌骨鸡去毛及内脏,留肝、肾,洗净。黄芪纳入鸡腹内,加水适量,隔水蒸烂,加盐调味,吃肉喝汤。本方适用于产后失血,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血虚头晕。

②鸡1只(约重500克),天麻10克,调料适量。将母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天麻洗净,切片后置鸡腹内,鸡人锅,加水清炖至熟烂,加调料入味后食用。本方适用于身体虚弱所致的产后血虚头昏。

③屈头鸡(即毛蛋中已死亡之鸡仔)2---5只,川芎5克,当归9克。将屈头鸡去壳、毛和肠脏,洗净略切,与川芎、当归同加水炖,熟后饮汤食鸡。本方适用于产后失血过多,头昏眼花。

④生晒参10克。将其切成薄片,放人砂锅内,煎熬成汤。一次或分次服用。本方适用于血虚气脱所致产后血晕。

⑤羊肉500--1000克,鲜藕2350克,山药50--100克,黄芪15克,黄酒、高曲、酒糟、腌菜末、盐各适量。将高曲、酒糟、黄芪同煮钓30分钟取汁,羊肉、藕、山药洗净,切块,同放锅内,加黄酒与前汁同煮至肉热,吃时加盐少许,撒上腌菜末,吃肉、藕,饮汤。本方适用干血虚气脱之产后血晕。

⑥母鸡1只,百合、粳米各60克。将鸡宰杀后去净毛及内脏,粳米、百合洗净后放人鸡腹中,缝合。加姜、葱、盐、酱油少许,用水煮熟,开腹取百合、粳米作饭,并饮汤吃肉。 本方适用于产后头晕又兼见少气、心悸、少食等。

总之,中医在诊治正常产后晕厥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有效的从标本两方面着手,切实地照应到了产后的生理特点,从而使产妇尽快地恢复。

参考文献:

[1] 刘敏如 谭万信 中医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02):705

第4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施治,预防发作;综合调理,提高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现代医学病名,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传统中医认为慢阻肺早期症状以咳嗽、咯痰为主,病程进展兼伴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属中医“肺胀”“咳嗽”“喘证”范畴。随着中医对COPD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的研究深入,在病因病机上认为:本虚标实是其基本病理特征,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虚以肺、脾、肾虚为主,标实主要指痰浊与血瘀,无论在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均存在“虚、痰、瘀”的病理现象,因此“肺虚痰瘀”是COPD的病机关键。在治疗上依据“整体观念”“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等治疗原则,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以及毒副作用较少的特点,均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现将稳定期的中医药诊治叙述如下:

1、辨证施治,预防发作

临床根据COPD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体质差异,气候变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病性有偏寒、偏热,偏虚、偏实的不同。寻其病机,辨证施治,调养体质,是COPD稳定期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

1.1益卫固表、预防外感:久病咳喘,迁延不愈,劳伤肺气,卫外不固,腠理开阖失常,易致外邪由皮毛肌腠而入。肺失宣肃,气道不利,诱使咳喘反复发作,每致病情加重。早期多以肺气虚为主,渐及脾肾,是故COPD稳定期首当固护卫气,防御外邪,预防感冒发生,减缓病情加重。患者临床症状多见咳嗽、咯痰清稀、或微喘,气短、倦怠乏力、自汗恶风、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治宜固表益肺,兼以健脾理气,方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1.2健脾宣肺、温化痰浊:COPD缓解期患者多伴晨起咳嗽痰多、质清稀,气短而喘、食欲不振、纳差腹胀、或便溏不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弱。《医宗必读·痰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气虚弱,失于健运,水湿不行,停聚中焦,变生痰饮,上干与肺,影响肺的宣降。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缓解期注重健脾理肺之法,寓培土生金之意。调养脾胃,培补后天,杜绝生痰之源。临床辨证选用二陈汤、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等。汤翠英[1]等以培土生金法综合治疗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肺,可以有效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营养状态,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急性发作。

1.3理气活血、宣通肺络:随着患者病情不断进展,迁延不愈,病程延长,喘咳反复,肺气虚损,脉络瘀滞,所以缓解期亦常见气虚血瘀的症候,并与痰阻并见,形成COPD缓解期的主要病机特点。

1.4益肾补肺、纳气平喘:多为肺肾两虚之证,常见咳喘日久、短气息促、气不得续、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动则益甚,偏阳虚者见汗出肢冷、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见面红烦躁、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2、综合调理,提高疗效

2.1传统治疗:

COPD缓解期除中医药治疗外,患者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针灸、穴位注射、拔罐、按摩、理疗等中医特色治疗。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串上下”的作用,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其病理环境,以达改善症状,缓解病情,增强体质,减少发病的作用,并可协同药物治疗,提高疗效。

穴位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三伏天人体腠理开,此时进行穴位敷贴有利于气血流通,并促使药物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例如何迎春[2]应用针刺背部俞穴(肾俞、命门俞、腰阳关、三阴交、肺俞、足三里、丰隆),配合拔罐疗法,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发作机会。

2.2现代防治

必须戒烟,吸烟是引起慢阻肺的主要病因之一,烟草中含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直接损伤呼吸道粘膜,使气道分泌和渗出物增多,气道净化能力下降,吸烟刺激气管平滑肌使之收缩,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粘液积聚,容易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吸入,可减轻气道和肺的异常炎症反应。坚持运动、进行必要的呼吸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呼吸锻炼的方法很多,较常用和较为有效的呼吸操主要有腹式呼吸、缩唇式吸气和全身呼吸锻炼[3]。

讨论:

西医对COPD在急性发作时的治疗及控制感染方面,目前仍无可替代,每一次的急性发作均可导致肺功能进一步下降。COPD稳定期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以达防治目的。

在临床实践治疗中,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兼夹痰、瘀。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及脾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肾阴虚等。稳定期的治疗则应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理气祛痰,活血化瘀。中医药扶正固本法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改善肺通气功能等作用,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汤翠英,林琳,许银姬.培土生金法综合治疗对COPD稳定期患者营养状况及肺功能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1):1619.

[2]何迎春,刘秀梅,郭建文.针刺配合拔罐疗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3,12(7):387388.

第5篇:中医诊治范文

1.1辨证论治现代医家对肺炎的分型虽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痰热毒瘀,正气亏虚,并据此遣方用药。王冬梅将肺炎分为实证,虚证及危重变证。实证又分为风热外感、风寒外感、痰热阻肺、痰湿阻肺;虚证分为肺脾气虚及气阴两虚;危重变证分为邪陷心包及邪陷正脱。她认为各种证型都存在肾元亏虚、气阴两虚的潜在病机。因此在辨证施治的同时佐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肺或补肾填精的药物如生脉散、党参,紫河车等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王成祥认为扶正祛邪应当为老年风温肺热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但扶正不当易致留邪,而祛邪太过又可更伤正气,因此扶正祛邪应当以患者的体质,感邪的性质及病情的阶段而定。他将该病分为4个证型。(1)半表半里证:方用小柴胡汤合清肺饮。(2)痰热壅肺证:方用清肺饮。(3)热闭心营证:方用清营汤。(4)气阴两虚证:方用清营汤合沙参麦冬汤。并强调在疾病恢复期,多有正虚表现。寒湿、湿热证患者多表现为阳气不足,燥热与风热证患者多有阴伤表现,扶正当随证选用补益之品。而祛邪当根据有无邪气遗留、遗留多少,酌加祛邪药物。任丽等将60例肺炎病人辩证分为邪袭肺卫、痰热壅肺、肺胃热盛及正虚邪恋4型。分别予以银翘散、苇茎汤合泻白散、蒿芩清胆汤合清金化痰汤及四君子汤合苇茎汤加减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张琼等使用通腑法治疗肺炎,将肺炎分为6个证型。(1)热在肺卫证:使用宣肺通腑法,方用银翘散合厚朴、枳壳等。(2)痰热壅肺证:使用泻肺通腑法,方用清金化痰汤或小陷胸汤合大黄、芒硝。(3)肺胃热盛证:使用清肺通腑法,方用桑白皮汤合大黄、芒硝。(4)肺阴亏虚证:使用润肺通腑法,方用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合润肠通便之药如郁李仁、火麻仁等。(5)肺气亏虚证:使用益气通腑法,方用补肺汤合新加黄龙汤类,或酌情加用补益肺气之品如蛤蚧、党参等。(6)瘀毒内陷证:使用活血通腑法,方用麻杏石甘汤,或桑白皮汤等加用活血化瘀通腑之品如生大黄、虎杖等。卢文权将小儿肺炎分为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脾虚痰阻证、阴虚肺热证5种。风寒闭肺证治以辛温开肺、化痰止咳,予小青龙汤加味;风热闭肺证治以辛凉开肺,止咳化痰,予清肺汤加味,热重甚者加石膏;痰热闭肺证治以清热开肺,止咳化痰,予五子定喘汤加味,热甚痰多者予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脾虚痰阻证治以健脾益气,止咳化痰,予人参五味子汤合二陈汤;阴虚肺热证治以养阴清热润肺,予清燥救肺汤或沙参麦冬汤加味。李建生将该病常见证候分为3证类8证候。实证类包括(1)风热犯肺证,治以疏风清热、清肺化痰,方用银翘散加减。(2)外寒内热证,治以疏风散寒、清肺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合清金化痰汤加减。(3)痰热壅肺证,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合贝母瓜蒌散加减。(4)痰湿壅肺证,治以燥湿化痰,宣降肺气,方用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正虛邪恋类包括(1)肺脾气虛证,治以补肺健脾、益气固卫,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2)气阴两虛证,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方用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危重变证类包括(1)热陷心包证,治以清心凉营、豁痰开窍,方用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2)邪陷正脱证,治以益气救阴、回阳固脱,阴竭者以生脉散加味,阳脱者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味。

1.2中西医结合疗法乔曼运用清热化痰中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6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高于对照组之83.3%。清热化痰类中药可起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配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疗效较好。张薇使用喜炎平注射液配合炎琥宁治疗病毒性肺炎31例,结果表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较小。杨周瑞等在头孢唑林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蒿芩液(青蒿、黄芩、甘草、黄连、金银花、连翘、麦冬、鱼腥草、明党参、黄柏、黄芪)治疗老年肺炎50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50例单纯头孢唾林治疗对照组68.00%。认为复方蒿芩液可通过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减少促炎介质(IL-6、IL-8、TNF-α)的合成和释放,并增加抗炎介质(IL-4、IL-10)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快速有效治愈老年肺炎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抗生素联合丹参使用,可以有效地缩短肺炎病程,增强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素能够扩张小血管,改善肺及毛细血管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从而起到抗炎和促进炎症消散的作用。其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黏度和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革兰阳性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增加抗生素的消炎作用。对炎症引起的肺损伤,丹参可能通过阻止白细胞释放自由基或清除炎症状态时产生的自由基,减轻组织损伤,控制炎症发展而发挥作用,对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2展望

第6篇:中医诊治范文

1 临床表现

NAFLD的临床表现随病因和肝脏脂肪、炎症浸润程度不同而不同。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疲乏、右上腹涨满,或间歇隐痛、肠功能紊乱所导致的腹泻或便秘、腰围增大.肝大及皮下脂肪沉积,皮肤可出现蜘蛛痣、红斑或黑棘皮病。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若出现肝硬化则可有脾大、腹水,重症脂肪肝患者可有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2 诊断方法

2.1 实验室诊断 血转氨酶的测定:(1)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1.5倍。NAFL D患者ALT/AST>1;在无肝硬化时ALT/AST>2则有助于酒精性肝病的诊断。(2)血γ-GT和AKP的水平可升高。

血胆红素轻度升高,约1/3的患者血糖升高,20%-25%的患者可出现高脂血症,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25%的患者肝组织有IgA的沉积及血IgA的升高。1/3的患者血抗核抗体阳性。

纤维化检测指标: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及其7s区(IV-TS)、层粘连蛋白(LN)、透明脂酸(HA)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纤维化的参考指标。

胰岛素抵抗(IR)的测定:(1) 空腹血清胰岛素:是衡量JR的一种简易疗法。(2) HOMA模型及QUICKI:HOMA模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22.5;QUICKI法:1/log(胰岛素×血糖)。(3)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是测量IR的金标准。计算通式为:稳态葡萄糖的输注率/稳态血糖浓度×胰岛素的增值。(4) C-肽/空腹胰岛裹的比值。(5) 口服糖耐量实验。

2.2 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诊断 B超诊断依据为:(1) 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 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CT诊断 CT诊断依据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0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为中度;肝脏密度显著降低甚至呈负值,肝/脾CT比值≤0.5,肝内血管清晰可见为重度。如果肝脏脂肪变的程度低于25%-30%则影像学检查的敏感性降低。

3 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针药等综合治疗,对改善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恢复肝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分型归纳为以下7型: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脾虚、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

3.1 单药治疗研究 临床上单药治疗脂肪肝机会很少,效果亦不如复方及辨证治疗,然而单药治疗机理的研究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仍很有意义,临床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对于脂肪肝有明确作用的药物,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文献[3]指出单药治疗脂肪肝出现频率最高的四味药为山楂、泽泻、丹参、柴胡(>75%)。其次为首乌、郁金、半夏、陈皮、茯苓、白芍、草决明、虎杖、大黄、甘草(>45%)。再次为白术、茵陈、赤芍、当归、枸杞子、枳壳、香附、党参、姜黄、黄芪、黄精、决明子(>25%)。

3.2 单方及成药治疗研究 目前对于该病的单方及成药治疗研究不少,然而其多为自拟方,多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疏肝、降脂等作用的单药,不仅没有突出中医辨证的思维,而且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作用也不明确。牛明娣等[4]以疏肝解郁、化痰利湿、活血化瘀的消脂汤(柴胡、茯苓、泽泻、白豆蔻、丹参、山楂、大黄),对照组口服血脂康(2粒/次,2次/天),口服3个月,血生化指标及肝脏超声改善情况,显示消脂汤组都优于对照组。苏经格[5]选择190例脾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95例,对照组用口服益肝灵(每片含水飞蓟素77mg),每次2片,每日3次,绞股蓝总苷120mg,每日3次,四君子汤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有效率58.2%,两组对照差异显著(P

3.3 针药联合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还有医家采用了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NAFLD,但研究较少,主治侧重于健脾化痰的穴位。胡卫东、杨浩明[6]等选取丰隆穴用电针治疗与口服阿托伐他汀加肝泰乐比较,结果针灸治疗组在有效率、肝功、血脂、肝纤维化指标上均优于西药治疗组(P< 0.05或P< 0.01)。王骏,张春燕[7]等采用针刺中脘、天枢、大横、腹结、章门、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等穴以疏肝健脾、化湿豁痰,同时配合疏肝健脾、活血化痰中药治疗NAFLD。杨露梅,许平[8]等采用HD肝病治疗仪结合中药导入,并配合饮食运动疗法治疗NAFLD,治疗仪取穴为:肝区疼痛选期门、日月、章门、肝俞;ALT升高选足三里,药物选用补脾益肾、活血化痰之品。都有一定的疗效。夏棣其、刘淑娟[9]等认为电针丰隆及足三里具有保护肝细胞、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等作用。

4 总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的复杂的病理学过程,损伤的结果是肝细胞可能发生凋亡或者坏死。发病机制来看,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为原发性NAFLD始动因素,其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是NAFLD形成的重要因素。细胞因子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药治疗脂肪肝,是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这也是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优势。随着对脂肪肝防治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这种优势会更加凸显,进而会更广泛地为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 163-166.

[2]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9): 1-2.

[3] 叶放, 赵文霞.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 11(1): 60-62.

[4] 牛明娣, 李玉娟. 消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J]. 吉林中医药, 2006, 26(12): 32.

[5] 苏经格.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观察 [J]. 中国医药学报, 2004, 19(8): 494-495.

[6] 胡卫东,杨浩明.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3(1): 39-41.

[7] 王骏, 张春燕, 陈利群, 等. 针药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6, 16(2): 78-79.

第7篇:中医诊治范文

上述案例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病例。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中老年患者腰腿痛或腰痛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由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常因间歇性跛行及腰痛或腰腿痛而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腰椎管狭窄患者早期诊断很重要

腰椎管狭窄患者均会出现两侧或一侧顽固性腰腿痛或行走后明显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间歇性跛行,行走100—200m之后便会因为疼痛而休息,休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但行走后疼痛又会出现,如此交替反复;临床检查直腿抬高>50°,除腰背部有压痛和叩击痛外无明显阳性体征;经x线、CT及MRI检查显示腰椎退化病变,明显骨赘或软组织肥厚形成椎管狭窄征象。部分患者早期症状较轻没有明显的间歇性跛行,腰痛也不明显,大多以双膝、踝、足痛为主诉,有双下肢疲劳或上楼沉重感。

保守治疗能够缓解早期临床症状

手法治疗 本法能够缓解痉挛,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周围水肿吸收,达到舒筋活血,整骨复位,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的目的。

摇摆法 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两手向前固定,两肩部及两肘部自然放松,两下肢并拢伸直,操作者双手握持患者双小腿踝部,微微离开床面,以脊柱为中轴,左右摆动半分钟,摆动幅度从小到大,摆动节奏宜先慢—再快—后慢,摆动顺序是从骶腰椎开始到胸椎、颈椎,以整条脊柱摆动到颈椎为佳,频率约每秒钟2—3下为宜。

本法能够消除或缓解纤维性的致压因素,松解其受压的硬脊膜囊及神经根组织,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叩击法 操作者双手握空拳,自上而下叩击患者腰骶部,叩击力度要稍大,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度。平均每秒3~5下,连续叩击30秒。反复操作3—4次。

本法能够改善其椎管内外组织的血液循环,特别是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

端提按压复位法 患者同上,一个人站在患者侧方,双手环绕抱起患者双下肢,向上抬高约30°,操作者也站在患者侧方,双手掌叠加垂直向下按压患者腰骶部8次左右,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这个动作够充分松解脊椎周围软组织痉挛,调理脊柱小关节及椎间关系,调整腰椎正常生理曲度,恢复脊柱内外生物力学平衡。

上述手法,1次/日,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腰背部及下肢按摩 主要以按压和滚揉手法为主,手法要柔和,力量适中。

首先,疏通背部督脉、两侧夹脊及膀胱经。位于背部正中的是督脉,背部正中旁开0.5寸为夹脊线,背部正中旁开1.5寸为膀胱经第1条线,旁开3寸为膀胱经第2条线。患者俯卧位,操作者双手紧贴在背部,以适当的压力由上至下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先按后推,压力宜平稳适中,推进的速度应缓慢均匀,在腰骶部的手法应多做一会儿。力量稍重,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这个动作每条经操作3遍。

然后,对腰骶部重点滚揉,操作时腰部每侧2—3分钟,进一步放松腰背两侧骶棘肌。

中药熏洗法

处方:透骨草30g,伸筋革30g,威灵仙20g,五加皮20g,千年健20g.三棱20g,莪术20g,艾叶10g,红花10g。将药物放入陶制或不锈钢锅具中煎煮30分钟,再对患部先熏后洗,2次/日,30分钟/次,10天为1个疗程。

熏蒸的温度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排汗增加,局部循环增快。水蒸气能够打开毛孔,使药物经皮吸收,也使腰椎变硬、粘连的韧带、关节囊恢复弹性。

中药理疗

独活12g,狗脊15g,地龙10g。牛膝15g,伸筋草15g,当归12g,川断12g,麻黄9g,细辛3g,僵蚕10g,桂枝12g,丁香6g,共为细末,醋炒后制成中药袋,敷贴腰部,每次治疗前可将中药袋放入微波炉加热,促进药物透皮吸收。这样,药物能够直达病所,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通调督脉之气通畅。

运动疗法

在对患者作椎管造影x线片研究发现,当腰椎处于屈曲状态时,硬膜腔受压会减轻,而过伸位则会导致受压加重,这是因为腰椎屈曲时椎管内容量大于伸直位,这与临床上患者感到弯腰时症状减轻,而伸腰时加重相符。故运动疗法宜着重腹肌、臀肌及腿部肌肉练习,以减少腰椎前凸。

仰卧起坐能够很好地锻炼腰腹部肌肉力量,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可依个人能力每次做10~50次。俯卧位臀肌及腿部·肌肉练习及直腿过伸练习10—30个,次,均5~6次,日。

另外,患者可以在治疗师的协助下进行适度牵引:患者仰卧,两足朝向床头端,治疗师用两大腿抵住患者双足,然后拉患者的两手并将其拉向自己面前,尽量使患者腰椎屈曲,减轻硬膜腔压力,再慢慢放松,使患者回复原位,反复8—12遍,2次/日。

日常调护注意事项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常出现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不符的情况。在临床诊断中,要避免单纯依靠影像学检查,应重视患者临床症状,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以及椎管内肿瘤等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严重椎管狭窄病变出现括约肌或小便功能障碍,马鞍区感觉障碍,甚至马尾性瘫痪,建议尽早手术。

第8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疾病防治

中医儿科的历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扁鹊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医儿科在学术和临床上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因此,中医儿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加快中医儿科学科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中医儿科在各类儿科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1积极发挥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优势

目前,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西医儿科、中医儿科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并存的局面。中医儿科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如中医儿科在很多病种或某个阶段的治疗中就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包括: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腹泻、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脐部疾患,以及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腹泻、鹅口疮、厌食、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口炎、胃炎、胃食管返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遗尿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等。循环系统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营养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营养性贫血,营养障碍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脑瘫、小儿癫痫、惊厥等。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发性抽搐症、多动症等。免疫、结缔组织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湿疹、幼年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百日咳、水痘、风疹、麻疹、幼儿急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儿科疾病治疗中,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医儿科涵盖了儿科临床中常见的大部分疾病。可以说,中医儿科不仅可以对慢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进而扶正祛邪,而且在急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如对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儿科临床优势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

1 脾系疾病

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营养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营养性疾病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元素,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中医治疗营养性疾病的优势在于中药还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营养元素,具有调脾助运等作用,可以提高幼儿对这些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和利用,而且产生不良反映的不多。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厌食、泄泻、功能性腹痛、积滞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于调整消化道功能。

2 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C)对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作了相关统计,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病毒感染性疾病逐渐上升,而细菌感染性疾病逐渐下降,我国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更是显示出,在小儿肺炎中,有50%是病毒感染,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有75%是病毒感染,而几乎90%以上的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近几年大规模的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H1N1、手足口病等也都是病毒性感染疾病。很多临床研究资料已经证实,相比西药,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更加安全和有效[2]。

可以说,中医儿科具有的特色优势,特别是优势病种和特色疗法,减少了对人们身体有危害的激素、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满足了现代人对医疗安全方面的要求和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字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医儿科对疾病的诊治经验

儿科诊疗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涉及临床各科,所以儿科大夫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疾病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疾病认识的进一步认识,所以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诊治方法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诊治经验更加丰富。

2.1 诊查 中医学具体较强的人文特点,不光是单纯地为看病而看病,而且还比较看重人的社会性和整体性,人性化浓重,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医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细心的诊查,会让患儿家属对医生比较信任,而且能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同[3]。我们常说"医者父母心",特别是对于儿科医生更要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要充分理解父母为救治孩子的那种急迫和不安的复杂心情,要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医生在对患儿诊断的时候一定要精细,多观察患儿的各种患病特征和各种不正常的反映,多向父母了解患儿平时的情况,尽可能低发现每一个细节。如在对一个外感患儿进行诊治时,如果不认真观察,就会觉得这个患儿就是一个普通的外感患儿,因为他除了外感症状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临床表现。但是在诊查时,细心的医生发现患儿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翻动了一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医生判定这个患儿的病情比较严重,让患儿家属赶紧到有有诊疗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医治,患儿家属认为这个医生医术不行。于是,换到另一家医院继续按照外感症治疗,但是治疗不久,孩子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的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还表现出脑膜炎体征。最后,造成不治身亡的严重后果。如果此患儿家属能够听从医生的建议,及时到有诊疗条件的医院进行医治,结局肯定不是如此让人悲痛。所以,儿科诊疗和其他科有着很大的差别,应当细之又细,仔细体会。如曾经治疗一高热患儿,孩子是一个3岁小男孩儿,已经持续1w反复发热40 ℃左右,一直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检查孩子所服的详细处方:有清热解毒的、解表发汗的、清泻阳明的和和解少阳的。经过仔细检查,这个小男孩儿是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而且根据临床经验,患儿持续高热40℃,脉象应该是见浮数脉,但此患儿并没有出现数脉,而是沉取方得。所以,根据患儿的脉征,给他开了麻黄细辛附子汤,只喝了一剂,患儿已经慢慢退烧为37.6 ℃,连续喝了3d,此患儿就彻底病愈。也就是说,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特征不同,所以使用通套方药有时也不会取得良好的疗效,要对患儿进行仔细诊查,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2.2治疗 小儿体质和成人体质有很多地方都不相同,如小儿的气血要比成年人冲和,也就是中医上常说的"稚阳"、"稚阴"、脏腑娇嫩。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所以,小儿一旦患病,就容易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但变化较快。表现为病情加重较快,但是好转也比较快。所以对小儿的处方治疗应以调和为主。调和的范围较广,包括调和胃肠、调和内外等。如桂枝汤类方可以很好地对营卫进行调和,而且在临床辨证应用中治疗效果也比较好。总体来说,小儿病因尤其以饮食积滞、内伤、外感最为常见,由于小儿的体质比较弱,在临床上,兼夹之证比较多见,所以医生一定要特别需要留意。在诊疗的过程当中,要认真观察和分析,了解小儿病情的发展趋向,这样在治疗的时候,才能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4]。另外,中医儿科的治疗要特别重视气化,幼儿的气化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出现各种病症,所以小儿采取中医治疗的过程,也是恢复正常气化功能的过程,处方一定要活泼。儿科用药必须非常谨慎,不但用药要精,而且用量要轻,避免给小儿造成一些无谓的伤害,对小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小儿的脾胃特别娇弱,所以医生不能不应轻易使用超量之品。同时,要严格调配处方,因为如果处方调配不当,也会对疗效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如果开对了方子,在调剂上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医生所开方剂合理性的判断产生影响。所以,医生还要对中药比较中药。特别是有一些同名的中药,如沙参有北沙参和南沙参的差异,紫参,蚤休有时也称紫参。同一中药也有不同的种类,可入药的柴胡品种就有数10个,药性肯定有差异。从目前感染性疾病来看,如果病菌已经大量繁殖,就会比较难杀灭,所以要重视早期用药,早发现早治疗。

3结论

中医儿科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色优势,在很多病种或某个阶段的治疗中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医儿科要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借助各种有效的疾病诊治经验,加快中医儿科学科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中医儿科在各类儿科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凤城,孟宏伟,曹雪滨.中医儿科治学体会及对疾病的防治经验[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5):1-13.

[2]陈玉琴.体质学在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366-367.

第9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曾一林;骨性关节炎;右归丸;阳和汤

【Abstract】Prof. Zengyilin pointed that osteoarthritis mostly be included in the kidney-deficient syndrome Bizhe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ten caused by cold. Prof. Zeng treated this type of osteoarthritis by modified Youguiwan decoction or modified Yanghetang decoction, and got good effect. Additionally, Prof. Zeng usually applied external multi-herbs named Qizhangsan decoction

【Key words】Zengyilin, osteoarthritis, Youguiwan decoction, Yanghetang decoction

业师曾一林老中医攻读中医学,孜孜不倦,遍访天下名医,熟读中医经典名著,从事中医骨科临床与教学30余年,对骨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业师诊疗骨性关节炎部分经验整理成文,以飨同道。

1理论认识

在辨证论治规律的临床应用中,不仅要辨证候的表里寒热虚实,还要进而辨病名(包括中医与西医病名),辨识疾病的基本矛盾所在。他认为骨性关节炎多属于中医“肾虚骨痹”范畴,是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骨质增生为主的慢性关节病,临床以缓慢性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伴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脊柱、髋、膝等,在脊柱多发生于椎体节段的移行部位。中医认为多

因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损伤和感受风寒湿邪引起,其中以肾虚为本。肾虚骨痹的机理在于原发的虚和继发的瘀,虚和瘀相互联系,虚可致瘀,瘀又可加重虚,虚和瘀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于肾虚而导致骨性关节炎。在西医辨病方面,强调要达到对每一位慢性长期腰退痛患者的准确诊治,必须有深厚的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骨性关节炎病因复杂,呈慢性进行性过程,常有可能伴发有其它疾病,临床表现易于其它疾病相混淆,临床须详加辨别,以防止误诊、漏诊。

业师认为肾虚骨痹临床肾虚髓亏型、阳虚寒凝型、瘀血阻滞型等三型较为常见。其中肾虚为根本,以寒证居多。肾虚骨痹是慢性进行性疾病,久病必有瘀,每一型均可有瘀血阻滞表现。并指出临床辨证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四川海拔低,是湿气旺盛之地,所以在蜀地骨痹患者多以肾虚、挟湿挟痰、血瘀多见。

2临床经验

业师认为骨性关节炎通过确切的辨证论治,中药可以很有效地缓解病情的,且疗效较持久。提出肾虚骨痹的治疗原则是:调补肝肾为主,通络祛风为辅;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

临证中,具体中药内服治疗方法是:肾虚:倡用温补,常用右归丸加减;寒凝气滞:则散寒行滞,用阳和汤或乌头汤加减。

业师深谙张景岳右归丸立法组方之意旨。景岳首次明确将“阴阳互济”贯彻到阴阳精气水火不足证的立法组方中,制定了右归丸。右归丸为益火之剂,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右归丸虽以附子、肉桂温补命门,扶植阳气,但方中配以大补、滋培肾水的熟地、枸杞,从而使附子、肉桂补其阳而不损阴,使阳气得之助而生化无穷。对于骨痹肾虚患者气虚较甚者,多于右归丸中加入人参、黄芪以补气,以达到精气相生的效果;血虚可加大当归、熟地用量;寒湿偏盛可加制川乌、制草乌,加重制附片用量;血瘀气滞偏重,肿胀较甚可加三棱、莪术;颈肩部加姜黄、葛根;背部加柴胡、羌活;腰部加杜仲、川续断;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木瓜、独活。

阳和汤温阳补虚,散寒通滞,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而业师则常用其加减治疗肾虚骨痹,屡获良效。《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形成,每因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筋骨、肌肉、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如痹证初始,病邪轻浅,则外邪较易祛除;若痹证日久,外邪久羁,蛰伏于筋骨之间,则祛邪颇感棘手。此时,单纯温里散寒则邪无出路,单纯开表宣痹则里寒不除,表里不通,经络阻隔,则难以取效。而阳和汤中既用肉桂、炮姜温里散寒,破阴扶阳以温里;又用麻黄辛温发散,开达腠理,宣散寒邪以疏表;再用白芥子散寒祛湿,利气通滞,以通达表里。故阳和汤堪为攻补兼备、刚柔相济之治痹良方。临证中,常随证加减,每获佳效。若痹证日久,肢体麻木,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是为血虚为著,熟地、鹿角胶当重用,而麻黄、肉桂等宜轻投;若疼痛剧烈,遇寒痛增,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是为寒邪深重,此时麻黄不可减,白芥子不可去,更宜选加乌头、细辛等温经散寒、逐痹止痛之辈。

需要指出,用阳和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需据病证及患者体质斟酌方中辛温发散药与甘温滋润药之用量比例,以药后微微汗出为佳,可获开表宣痹、汗不伤正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