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增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村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建立,来自二、三产业所占农民增收份额较小。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导致农产品增收空间越来越小,农民的收益被增幅更高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增产增收。农民是否具备增收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基础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中央及地方对改善农村状况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较落后,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不足,制约着农业增产增收。
(四)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制约了农民增收。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使农产品品种开发和加工滞后,导致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精深加工率低、附加值小,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走出去,吸取新鲜的空气。农民渴望致富,也很勤劳,一些年轻人也敢于冒险、富有创造力,但因为见识少、或为民俗所囿,也只好跟着大家一样,还是传统的种植模式。所以,我们要鼓励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有知识、年轻的农民到农村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搞的好的地区参观学习,接受外界先进思想的熏陶。
(二)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依托地理优势,推进“农家乐”旅游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城里的孩子不识稼穑之艰辛,很令家长担忧,不少家长希望通过到农村、进农家、干农活,使孩子增长见识,接受教育。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城市人更加向往纯真、恬淡的田园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对城里人来说很新鲜、很有意思,“农家乐”无疑给他们的心灵找到一个休憩片段的宁静“港湾”。同时,“农家乐”也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四)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劳动力外出情况、土地状况及耕地集中程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按市场需求抓调整。把市场需求作为生产的第一信号,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安排生产,优化生产结构。二是按产品质量要求抓调整。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新品种。三是抓住市场信息,结合自然环境,发挥资源优势,根据“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培植名牌产品。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虽然大力发展种养业,但由于分散、品种类型零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保鲜措施差,导致辛勤的劳动得不到预期回报,农产品难卖的现象使农民对产业规模发展退避三舍。为了消除农民市场风险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的龙头企业。
(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民增收。多渠道筹措资金,特别是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资金,切实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增收。
(七)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的青年农民走出去务工就业,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的比较,着重阐述了金融发展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并提出了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明确政府金融职能,引入民营金融竞争,以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又是关系农民利益的核心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如何从体制上、机制上、市场运作及政策法规扶持上给予农民有效、长期的保障,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此,本文从国内外农村金融的发展经验出发,着重探讨金融发展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及引入民营金融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一、国内外农村金融现状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农村金融现状
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除政策补贴,技术扶持外,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与农业信贷计划安排对农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资本需要量的加大,以及农业经济不稳定的特性,使农民对金融体系和外部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以美国为例,农场主用于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去全年收入越来越大的部分,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总收入(如图1)[1](223-225)。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美国,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小农场大部分亏损,而大农场为实现高度现代化也需要巨额资金,农场主为维持生产,只有依赖于向金融机构举债[1](P245-246)。在美国农业信贷市场,放款者由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其他私人信贷机构、农业信贷体系、农场主家庭管理局、农产品信贷公司和小企业管理局构成,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私人信贷机构,其次是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体系,政府信贷机构占的份额最少。这样一个以私营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机构作扶持与引导,以市场调节为主,保障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金融支持体系对美国农业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村经济尚不发达,信用缺失严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县以下分支机构被大量撤并,惜贷现象较严重,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借贷“造血”功能难以发挥作用。
2.农村信用社与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形成的农村资金净流出,使农村本已十分紧张的经济发展资金“失血”严重,据统计,1979年至2000年,这类资金净流出量高达10334亿元,致使农村的资金供求矛盾愈发突出。
3.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力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银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时效性,难以适应农村信贷(包括县以下中小企业)需要急、时间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4.由于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支农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根本无法单独承担支农业务。此外,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也加剧了农民和乡镇企业的担保难、贷款难等问题。
5.国家财政长期对农业与农村的投资严重不足,其总量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很低。如我国用于农业的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1995年、2000年分别为13·5%、8·4%、7·8%。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农林牧渔项目的比例分别为1978年的3·6%,1995年的1%,2000年的2·9%。而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一直对农业采取财政补贴政策。美国国民收入中来自农业仅占4%,给予的补贴达9%;德国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1·7%,对农业的投资高达7%;瑞士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占农业生产信贷的90%。
6.农业资金投入的紧缺已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目前,我国农民每户拥有的农用机械等农业资本存量水平以及在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水平均很低,2003年我国农户户均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6543·543元,户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占家庭全年总支出的比重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水平分别为3·21%、3·06%、3·12%、3·59%,农户的2003年的借入款中,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仅占年末借入款余额的19·265%。总体看,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安排已难以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融路径
有效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与农业发展的自身特点需要,为农户购置生产资料、进行科技推广、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稳定农民收入提供保证。
(一)政府金融引导与支持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农民的生产经营条件还比较落后,这个时期国家更需支持农业,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1.将国家的直接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农业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方面,帮助农民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既符合国际惯例支农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使国家的有限财力支持与农民经营主体的自身努力结合起来,发挥更大作用。
2.在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需求的解决上,国家财政资金需予以保证;针对农业生产风险大的问题,国家需通过专门机构提供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弥补商业性保险在这方面的缺位,保证农民遇到大灾时生活的稳定。
3.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投资上,应实施政策导向性的信贷计划体系,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或提供一定的政策性贷款,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有序发展。
(二)积极培育农村民营金融机构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外积极引入和培育中小型集体或民营金融机构促进竞争、优化服务、降低民间市场借贷利率水平,满足中小农户及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
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借贷的可行性[2]。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户户均借贷金额约在千元左右,私人借款比重约占70%,就农村借贷行为的事实而言,民间借贷就占三分之二,从东部、中部、西部的比较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民间借贷所占比重越大。我们可以得知培育民营金融机构的可行性[3]
2.从贵州毕节地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培养民营金融机构的必要性。现在资金状况紧张的农户占56·8%,认为非常紧张的占16·8%;认为在当地信用社贷款不方便的占69·60%,在借过高利贷的农户中,57·81%是因为无法在当地信用社贷到款;认为自己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是高利贷的农户比例高达23·2%。而且民间借贷的月息普遍在3分到8分上下浮动,超过当地信用社6厘左右的利率4倍以上。
3.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建立民营金融机构的紧迫性。在中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因自身及体制的因素制约,已难以满足农村的资金需求,而单一的地下金融市场,因经营手段强硬,引发问题较多,政府态度多以打击为主,这就更加剧了资金供需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对这类市场活动的日常监管仅靠政府之力已很难完成,因此这类市场的发展长期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甚至出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入地下金融市场,成为当地高利贷的本金,导致当地金融秩序几近崩溃。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下金融市场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良好业绩,使当地政府对这些非正规金融活动多持“默许”态度,甚至还提出“正规金融”反抢食“非正规金融”的市场蛋糕,呼吁“招安”地下金融市场。
4.以浙江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4]。在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民营资本占到制造业和传统流通业的95%以上,民企信用水平大幅提高,而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中,其总体经营状况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各省区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综上所述,根据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在实现市场化、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最终会使市场价格趋于行业最低成本水平,同理,以法律的形式将现存的、法律不允许的地下借贷行为合法化,拓宽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加大竞争力度,将会促使农村民间借贷利率下降至合理的水平。这样的安排不仅对节约财政资金,繁荣农村信贷市场,刺激竞争,解除农村金融抑制,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1991.
[2]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J].上海改革,2003(10).
一、收入现状
*市是个人口大市,全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财产性收入==.==元,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转移性收入==.==元,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可见,我市农民目前的现金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而在工资性收入中,又主要是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上半年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元,比上年增长=.==,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从无到有,人均达到=.==元,其中:工业收入=.==元,建筑业收入=.==元。二、影响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首先,农村方针政策不能适应日益深化的农村改革需要,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而目前的政策环境却存在各种缺陷与不足。
国家宏观政策的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不利的影响。由重工轻农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增长幅度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农业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
部分微观政策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进入城市收取高额城市增容费的歧视性户籍政策等使农民进入城市的难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步履维艰,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就业结构。农业税一律按地征收,农民负担向耕地多的地方转移,必然加重耕地多而又相对贫困的种田大户负担,同时,也加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低收入农民的负担,
其次,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虽然我市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农业企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功能不强,我市农产品初级产品多,如粮食、油料、甜柚、脐橙等等。但加工及深加工产品少,限制了专用农产品和高档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最终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难。
第三,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当前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较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体制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表现在:=、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与农业生产长期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没有对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不合理。以往农业科研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同时,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造成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严重不足。=、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
第四,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不能适应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市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却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极不稳定。当前,我市农业生态环境恶劣,突出表现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基本农田保护不力,土地肥力递减,效率低下;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甚至破坏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甚至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
第五,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农村人口过多。====年未我市城镇劳动力资源总数为=====人,而乡村劳动力却达到======人。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市城镇化的进程确实加快了,====年城镇人口为==.=万人,比====年的==.==万人增加=.==万人,城市化率由====年的==.=上升到====年的==.=。但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城镇化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转移农村人口上,而是放在了加快城镇建设上。一些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建设城镇、经营城镇上,大量的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但对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就业等问题却关注不够。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分享到城镇化所带来的成果。发展战略偏重城镇,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和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形成鲜明对照,城乡差别继续扩大。这是因为,大量的资源和资本流入城镇,城镇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美化、房地产开发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重要来源则是土地增值,包括低价征占的农民土地的增值。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还要农民承担。如果仍然继续这种偏重城市的发展战略,不能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希望的,这也将直接制约现代化的实现。
农民进城留不下的问题突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遇到新困难。一是农民进城的成本过高。农民工的低工资、低收入,使他们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长期处于流动状 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二是城镇的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是以城镇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进城务工农民因身份所限,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困难重重。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不愿意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一些政策是排斥外来农民工的,因为大量农民工涌入,一方面对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治安、下岗职工安置等带来了压力,
另一方面,为农民工提供低保,也会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
三、增收建议
根据我市农民的收入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之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进而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要在政策上向农民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创业环境,激发农民创业活力。
二是加大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发展农业企业应该依托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同时要注重引进民营和外资资本投入农业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是加强对外出务工的管理。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我市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培训机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建立和发展中介组织,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和服务。
四是推进城镇化,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积极吸引乡镇
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产业规模,不
靠政策补贴拉动增收难。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两减免、三补贴”对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年,由于受中央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在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财政支持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难度很大。
靠价格上涨拉动增收难。去年,由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165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2.5%。今年以来,主产区粮价跌势明显,6月份山东、河南、安徽小麦收购价格每百斤同比分别下降14%、9.9%和14.9%。从国际上看,去年世界谷物产量增长8.4%,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将下跌,这势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因此,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有的地方、有些粮食品种甚至可能出现增产而减收的现象。
靠粮食增产拉动增收难。**年粮食增产,播种面积增加因素的作用占25%,单产提高因素的作用占75%,而适宜的气候是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今年没有再现去年的气候条件,加之播种面积也很难继续大幅度增加,所以,今年粮食产量无法在去年的水平上继续大幅度提高。
靠降低成本拉动增收难。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其中化肥上涨12.8%,使种粮农民人均减收50多元,“两减免、三补贴”带给农民的好处大部分被抵消了。今年上半年化肥、种子价格继续上涨,涨幅全国平均达10%以上,明显影响了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增收。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靠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当前,根本出路在于稳定“一个基础”、做好“三篇文章”。
(一)稳定“一个基础”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基础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为此,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立足国内为主、进口为辅解决粮食供给。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粮食贸易情况,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应保持在16亿亩左右,口粮供应要立足全部自给,饲料和工业用粮以自给为主、进口为辅。
坚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抗灾能力;另一方面,要靠科技进步,努力在粮食新品种培育、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突破,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品质。
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粮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主要由市场调节粮食购销。但粮食又是特殊商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因此,既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经营自,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又应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宏观调控,通过储备粮吞吐、进出口等调节机制解决“卖粮难”和粮源紧缺的矛盾,通过采取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国际粮食市场紧密相关。我国粮食安全一定要立足国内生产和储备来保证,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进口和开发我国短缺或生产成本高的农产品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适当进口粮食,就等于进口我国稀缺的耕地和水等资源。应培育“走出去”的农业大型企业,通过兴办、承包、租赁农场和合资合作办农场等形式,到境外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农业开发。
坚持节本增效“两条腿”走路。发展粮食生产,一方面要提高产出率,提高产出效益;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成本,实现节本增效。为此,既要引导农户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又要借鉴国外经验,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投入品给予财政补贴,稳定种粮农民的收益。
(二)做好“三篇文章”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蔬菜、水果、水产、特色农产品以及畜禽养殖小区和设施种养业等。实践证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解决“靠天吃饭”、避免自然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它既适合分散经营,又适合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素质。目前全国有各类畜牧小区4万多个,以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产量和效益比传统生产方式明显提高。辽宁省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大水漫灌的水浇地节水38%,还能避免水、旱、虫、雹、风等自然灾害。
统筹城乡就业。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民才能富裕,农村才能繁荣。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吉林省采取统筹城乡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等多种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具体做法:一是建立管理体系,完善优惠政策。把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和均等机会。二是强化基地建设,健全信息网络。各市县建立劳务输出横向服务网络,形成了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劳务输出体系。同时,系统建立农村劳动力档案,做好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基础工作。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就业能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四是发展非正规就业,拓展转移渠道。非正规部门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技能要求相对不高、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的特点,依靠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模式。五是加快城镇建设,带动三产发展。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统一规划,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通过“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分割、工农分离,一、二、三产业脱节,农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形式,能够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的利益。目前,这两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已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6%,应继续推广。调查表明,辽宁、吉林、四川三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吉林省去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户238.8万户,使农民增收28亿元,户均增收1173元,比2000年增加近一倍。辽宁省今年龙头企业带动农户预计可达320万户,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从农业产业链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可达737元,比上年增长6%。二是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运销大户,通过产销订单、股份合作、委托协议等,使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体现自愿、平等、互惠原则。三是注重科技联合攻关,龙头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这必然带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和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解决这一矛盾,可参照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确定合理的粮食安全储备水平,划定国家专用商品粮基地,国家加大对专用商品粮基地农民的直补,全面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种粮纯收入不低于当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纯收入。这样,既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惠农政策与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的关系。国家在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时,对因减免税收造成的县乡财政短缺,本应全部由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弥补,但有的地方中央、省市只部分支付,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我们看到,粮食主产区二、三产业普遍不发达,财政困难,县级政府感到负担较重。因此,对粮食主产区,国家应当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地方留成比例,对财政困难的粮食大县应当实行100%的转移支付,以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
【关键词】扩大内需;农民收入;意义
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扩大内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抉择。扩大农村需求,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聘问较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农民增收的意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那么如何能够扩内需?一个国家内需大小的主要衡量指标只能是居民消费率,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比较低迷,今年来甚至与国民经济即GDP的不断增长成反比。
2.农民增收的现状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1.1第一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国民经济已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也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
2.1.2第二阶段,徘徊不前阶段(1985-1988年)。随着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取消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品种)外,一律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相结合,也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计划。
2.1.3第三阶段,减收停滞阶段(1989-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主要产品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同时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 7,有的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以前的增长水平。
2.1.4第四阶段,缓慢起落阶段(1992-1996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 6,但其间波幅较大。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国民经济己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国家也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
2.1.5第五阶段,.恢复增长阶段(1997-2005年)。这一阶段由于农业转型和体制转轨,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伴随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显现,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国际市场农产品普遍低迷的共同影响,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出售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严重;乡镇企业发展滑坡,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功能明显减弱,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农民增收缺乏支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
2.2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农民收入低速增长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户生产投入的增加,而且对城乡农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2.2.1农民收入增长滞缓,迫使农民紧缩消费。农民消费支出的停滞和下降,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
2.2.2农民收入增速减缓,直接影响农户的投入积极性。2005年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比上年减少6元,将物价变动因素扣除后,实际投入量比上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这既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受道了影响,又反映出农民现金收入不多。
2.2.3农民收入低速增长,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呈现再度扩大的趋势,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获得全面发展方面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一方面,一部分城市居民由于对日常工业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因此产生了消费疲软现象;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从而导致购买能力不足,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消费状态。
2.3辩证认识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问题
对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对农村、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认识到它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这是在我国农村、农业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难以避免的现实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3.制约农民增收的诸种因素分析
3.1制约农民增收的自然因素
3.1.1洪涝、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农民减收甚至绝收。
3.1.2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增加了农业成本,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
3.1.3闭塞、偏僻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经营分散的状态,使农民生产的回报率大打折扣。一是交通不便,多村处在高寒边远山区,路途遥远,地势险要,村级通车难度大。
3.1.4自然资源的限制,使农民生产效率降低。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比例不大,种植业可利用层面有限,并且投资边际效益递减。
3.1.5生产生活条件的低劣,加重了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3.2制约农民增收的社会因素
3.2.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全国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由总量矛盾为主转向以结构矛盾为主。
3.2.2农外产业发展速度放慢与城镇化进程滞后,农民非农业收入锐减。农外就业是农民进入买方市场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经营规模一直很狭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只靠从事农业生产和出售初级产品是很难富起来的。
3.2.3国家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
3.2.4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速膨胀,自然资源消耗极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2.5农产品价格下降。受农产品供给总体过剩、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国家连续两年大幅调低粮食、棉花收购价格的双重影响,最近几年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不少农产品价格已低于成本,导致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甚至增产越多,亏损越多。
3.2.6农业结构调整乏力,且缺少资金、技术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没有成规模,小农户大市场仍是我国产业的基本格局。普遍的农产品过剩,全面的农产品降价,使农户如一叶扁舟处于大海之中,惶惶然而不知所措。
4.金融危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深远,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看: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受企业不景气、农民工提前返乡、务工报酬下降、劳动力转移等影响,增长幅度有较大回落,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和去年其本持平。
4.1农村务工富余劳动力回归,农民工资性收入下降明显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深受其害,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避免。危机发生后,我国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下降,很多企业运行维艰,倒闭、停产、停工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作为我国主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地――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重要城市,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骤减,而且很多岗位的劳动报酬也大幅下降,农民工择业、就业越来越艰难,同时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我们这儿显现。
4.2农业面临下滑压力,农民在第一产业上获得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农业的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特点,是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农产品、农资市场沉浮不定,农业生产所获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很小。
4.3农民增收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
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还偏低,差距在拉大、速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支出却逐年在增加,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4.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涉及到农业信贷问题,虽然相继推出了小额农业贷款,但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
5.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及对策
5.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抓“工程型”增收。一是要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2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规模经营,解决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环节单打独斗现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探索农地入股合作利益分配新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合作社活力,让农民能够获得销售、加工等更多产业链条上的收益。
5.3稳定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5.4完善农业风险防御
要建立农业稳定增产增收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要设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和损失风险保偿机制,保障涉农险保和农民的利益。扩大保险覆盖面,切实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5.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要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落实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铸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01).
[2]傅小龙,曹舒璇.农民收入问题的重新认识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01).
[3]钟再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破除四大壁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期刊论文.农民增收、内需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深层动力[J].2008,(6).
[5]期刊论文.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探索良性协调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河北农业科学[J].2008,12(2).
[6]谢霓泓.政府行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
[7]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方面[J].2002.01.22.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解读开拓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空间,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推进“一村一品”,扩大畜牧、水产和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要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培育名优产品,加快建设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解读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壮大县域经济写入中央文献。*年中央进一步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扩大农民转移就业空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夯实县域经济的基础;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着力破除体制,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保障务工农民权益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解读加强务工农民的权益保障,逐步增加务工农民收入,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不同行业和工种之间劳动强度差异较大,在合理确定地区性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应逐步推行行业性、工种性最低工资标准。
为从根本上解决务工农民工资拖欠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对务工农民最集中、工资拖欠现象最严重的建筑行业,应先行全面推行工资保障金制度。建设单位领取施工许可证前,应按照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提取工资保障金,存入政府监管的银行账户。
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解读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关键是要加大工作和执法力度,争取尽快覆盖到所有企业及职工。当前尤其要加快推进务工农民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
尽快解决务工农民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应在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内,为务工农民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应根据务工农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医疗保险起付线、个人自付比例、等待期、住院押金等政策,使务工农民更容易享受到有关待遇。
支农补贴再增加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玉门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版权所有
带着对秋收工作的牵挂,王宪魁来到双城周家国家粮食储备库,考察粮食收购价格,了解粮农困难需求。他强调,今年我省农业年景好、政策好、改革试验推动得好,粮食好收成已成定局,好收成一定要卖上好价钱。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仓储烘干设施,抓紧做好腾库倒仓,为收购新粮腾出库容。要公平公正收购粮食,公开过秤、验等、测水、价格等信息,减少人为因素,确保农民在销售环节增加收入。双城东官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440户农民带地入社,流转土地8610亩。王宪魁详细了解合作社分红模式并实地考察仓储设施、农机库棚和玉米高产试验田。他强调,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化经营,切实提高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拓展增产增收空间。在双城镇长产村设施园区暖意融融的蔬菜大棚里,王宪魁一边仔细观察西红柿生长情况,一边向种植户详细了解大棚造价、种菜成本和销售价格。得知一棚蔬菜的净利润可达5万元,他勉励大家要坚持“分户经营、独立核算”方式,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覆盖更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中墨合作玉米超高产攻关试验区是中墨两国农业科技交流项目,王宪魁深入玉米地察看长势,向科技人员询问种植模式,叮嘱相关部门和当地要创造条件,选择不同积温带和地块进行对比试验,为搞好合作项目、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两国友好做出贡献。王宪魁还走进新兴镇新兴村马铃薯收获现场,与种植户热情攀谈,细算投入产出账,询问销售需求。王宪魁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探索组建合作社或联合体,建设窖储设施,打好时间差、做到“淡吞旺吐”,获得更多收益。
王宪魁高度重视产业项目建设情况。调研中,他来到天顺源清真食品生产车间,详细询问投资、生产、用工和营销情况,希望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发挥肉类食品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浩华建材新型节能建材生产基地项目调研时,王宪魁建议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挺过市场低迷期,逐步扩大产能,创造更多效益。在森鹰窗业公司,王宪魁认真了解产品技术研发、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情况,鼓励他们采取现代管理手段和先进节能技术,打造品牌企业、诚信企业和百年企业。王宪魁还考察了建设中的君辉杜仲食品生产基地,希望加快施工建设进度,早日达产达效,助力地方积累财源、扩大就业。
调研期间,王宪魁强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规模化生产,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切实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要重点扶持壮大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搞好粮深加工,做好粮食产业这篇大文章。要认真研究市场销路问题,搞好产销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民收益。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抓好秋收工作,因地制宜搞好秋整地、秋建棚工作,为明年春耕生产赢得主动。
据__市发改委农调统计数据显示,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__市农民种植棉花的平均产值合计分别是1338.36元/亩、1392.87元/亩、1371.14元/亩、1162.96元/亩,而平均净收益分别为328.55元/亩、289.78元/亩、217.25元/亩、-35.61元/亩,数据表明,在产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__市农民种植棉花的平均亩纯收入在明显减少,到了20__年甚至达到-35.61元/亩。当前农业种植收入仍然是__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帮助农民增收是关系到__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一、影响__市农民增收的原因
针对__市农民增收难的问题,__市发改委农调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如下:
1、土地规模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有关统计资料提供,__市现有耕地97.07万亩,67%的人口在农村,每个农业人口拥有的耕地面为6.68亩,再加上多年来的传统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决定了__只能是小而散的种植经营方式,短期达到规模种植根本不现实。
2、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长。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致使种植成本不断增长,仅仅从20__年与20__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比来看:尿素价格上涨2%;国产二氨价格上涨60%;进口二氨价格上涨80%;农膜价格上涨7%;棉种价格上涨了27.79%;农用柴油价格上涨了19.38%;各种农药的平均市场价格上涨了约10%左右。通过市发改委农调队数据显示,__市农民种植棉花的平均成本20__年为526.38元/亩,而20__年为1198.57元/亩,增加了128%。
3、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政府服务跟不上。由于宣传、服务跟不上,__市种植的棉花和周边兵团的棉花相比,存在品质差、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由于分散种植经营模式,不利于采棉机的推广应用,造成拾花费用高。二是现在依然采用大面积淹灌的排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既浪费水资源又达不到较好的效用,使__市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
5、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发展缺乏后劲。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而且缺少上规模的蓄水库,严重制约着__市农业的发展。
二、__市农民增收的几个新途径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的支持合作下,积极摸索农业种植增收的新途径,成为__市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1、20__年采用高压滴灌结合新良种种植的模式在石桥乡杨树村、哈图布呼镇八队、吉尔格勒特乡李百祥等三处试种近22亩,引进棉种25公斤。根据这一年的实际种植情况来看,平均每亩产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其中石桥乡杨树村亩产达460公斤。栽种新品种后,农民的亩纯收入比其他品种增加了400元左右。通过对杨树村进一步的调查了解,20__年该村计划种植标准杂交棉1号在20__亩以上,另外,哈图布呼镇、吉尔格勒特乡也有更多的农户有种植新品种的意向。为更好的推广新品种,由__市发改委牵头,计划引导石桥乡杨树村的农民自发组织成立农民组织,就标准杂交棉的种植、栽培、管理、生产、销售、种子繁育等开展各项业务,创立品牌,从而不断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
2、__市充分利用淀粉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抓住国内外玉米市场价格上涨的机遇,在西大沟镇大力发展玉米种植产业,20__年实现平均净利润504.13元/亩,为__市农业增收开辟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道路。
3、大力发展番茄加工产业,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20__年__市农民种植番茄实现平均净利润892元/亩,逐渐形成了一个农民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三、关于对__市农民增收的其他建议性对策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后出现的新问题,是多种矛盾交织的集中反映,带有全国普遍性。要实现农民增收问题,并不是单靠一两项具体措施就能解决的,而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应着眼于市场需求,把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品种质量当作大事来抓。种植业不合理之处在于:长线粮食产品较多,而经济作物相对较少。从品种结构和品种质量上看,更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四多”: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产品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已经运转了50多年,现在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种植结构的调整,重点是研究分析不同用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地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尽快淘汰劣质产品和一般品种,努力扩大优质、专用、适销对路的品种比例。一是要有计划地扩大饲料粮生产比例,发展优质饲料作物,促进动物食品生产;二是提高林业种植面积,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特别是珍贵水产品
养殖;三是农村的非农产业调整,要加快发展,如农产品加工,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此,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应注意控制那些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土地、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行为,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造福后代。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分析市场信息,预测市场需求,既要有“少了赶,多了砍”的市场快速应变能力,又要具备“逢贵莫赶,逢贱莫懒”的市场风险意识,否则,农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其次,还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产业化形式。有了龙头企业,可以起到龙头产品的联动作用。发展龙头企业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应立足本地资源,围绕拳头产品办企业;二是采取“公司+农户”的路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企业与农户紧紧联系在一起,即办一个企业,活一片基地,富一方群众;三是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农业投资,如财政补贴,安排低息贷款,减、缓、免税收及其它不必要开支的费用,鼓励他们带动周围群众致富。
3、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据有关专家、学者预测,在今后15年可使农村人口减少30%,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将增加30%。中央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农村市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重点发展与统一规划相结合,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配套相结合,人口聚集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从而使小城镇建设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4、发挥科学技术推动作用。一是要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利用科技的重要性,掌握科技使用方法;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帮助扶持一批有资金、懂技术的农民,首先利用科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点带面,使农民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来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和运用。
5、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首先必须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农业税要据实征收,村提留、乡统筹决不能超过国家政策规定的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通过税费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其次,精减乡村管理人员,转变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