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资源范文

农业资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资源

第1篇:农业资源范文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 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 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 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 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 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 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 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 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 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 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 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 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 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 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第2篇:农业资源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中国农业资源区划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121

国内刊号:11-3513/S

邮发代号:2-7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农业资源范文

1、加强农业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为了确保农业方面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到位,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从目前我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业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转、评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没有严谨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资源的浪费;而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法律规范的不健全,致使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在发展中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及时解决会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合理化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化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加强农业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规范。土地、林地、水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资源,随着资源浪费现象的日益增长,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该方面的法律规范,针对土地、林地流转、评估及管理等各方面做出详细的规范,确保各项农业活动的有法可依。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制定,为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方面的保障。加强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立法部门有必要完善从事农业方面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资源法律保护体系,及时修改与完善农业资源保护中不健全的法律部分,从而促使农业资源逐渐实现合理化发展与利用。

2、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目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加大农作物的产出量,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仍大量存在,而土地的过渡利用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流失、土地肥力的下降,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的土地盐碱化便是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综合体现。森林、植被等的破坏,加剧了生态问题的恶化速度。农业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没有形成集约化,仍以自主经营为主,极大的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科技手段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我国农业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3大效益的综合发展,而强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善生态农业方面的立法规范,让更多科学合理的规范成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导,促使各项农业活动有法可依。例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确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让农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业创造更大价值;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业发展中要加强对农民科学种田知识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在降低对农业资源的破坏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产值,强化农业与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的联合发展,及时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作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从而让农业资源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加强生态农业知识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科学种田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多,因而各级农业部门有必要强化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第4篇:农业资源范文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途径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压力不断增大农业资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护粮食安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粮食生产总量每年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量,但是从农业生产总体来看,依然还保持一种总体平衡、结构紧缺的现状,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粮食产量增幅跟不上刚性增幅,在国际领域来说,近些年来,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以及销售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不断严峻的资源环境保护压力。1.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过于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导致我国的农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过于地,农业生产经营效果总体很不乐观。从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状况来看,首先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应的技术支撑仍然比较薄弱,现阶段仍然是以粗放的经营方式为主,其次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农业生产中,仍然坚持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再者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严重的污染了农业环境。1.3工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约束性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对于我国城乡矛盾的加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城乡争地争水矛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整体的耕地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国家农业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再加上我国水土资源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合理性,使得农业资源不匹配这个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农业资源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自然破坏、质量下降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等方面的威胁,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2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

2.1把握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2.1.1必须立足现状,坚持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经营相协调的原则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着力于改善不同地区粮食生产中不计代价投入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坚持农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相协调的道路,逐步提升农业土地产出效率、资源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益,住不得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丰收。2.1.2坚持内源污染治理和外源污染防控相结合对于农业生产内外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一方面要不断的强化对农业污水灌溉、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内源污染的集中防控,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帮助农村更好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另一方面尽量将农业生产中的内源污染解决在生产过程中。2.1.3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政府和社会的结合要坚持“破坏者治理、保护者受益”的原则,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的政策扶持,不断的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普宣传工作,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政府为主要引导,逐步构建社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个体农民之间的多元化参与的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的相结合,不断创新市场运行机制,逐步的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第三方治理的协调发展。2.2切实把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2.2.1切实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首先必须将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快相关分析测试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切实做好农产品土壤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为农业土地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其次要重点做好重金属农业污染土地的修复和治理工作,将现阶段全国范围内重点9个农业污染修复技术示范点作为重点治理对象,通过对各种修复治理技术的成效对比,加快探索一套适合不同污染类型的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再者在此基础上,加快探索农业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以重点区域为例,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相关质量数据库,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地实行分级管理,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应急管理措施,强化重点区域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能力,构建重金属污染监测防治网络,及时全面的掌控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展动态。2.2.2推进农业面源综合防控常态化发展首先要重点强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实施主要流域尺度污染监测,及时准确把握农业面源污染指数,及时《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公告》,逐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常规化预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农业领域面源污染减排工作,这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农业病虫害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生态拦截工作,提高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二与生产中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2.2.3提高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逐步的加快农业机械化还田力度,尤其要重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的使用,有节奏发展农作物联合收割、储存运输机械化运作,建立农业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要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使用,例如发展以农业秸秆养畜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生产,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在重点农业区域构建示范点,实施农业秸秆全量化使用,最大限度的解决农业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再者可以结合农业秸秆循环利用技术,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秸秆能源和原料加工技术,逐步推动秸秆炭化、秸秆沼气等分布式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秸秆相关系列产品,提高农业秸秆的综合使用效率。2.2.4做好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做好重点农业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农业遗传资源富集区域、生态系统典型区域以及关键物种分布地区要开展重点保护;其次加快构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积极引导相关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区域的物种资源深度研究和保护工作,深度发掘可以支撑新品种选育的优质资源;再者要积极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以及合理使用机制,加快构建人工培植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

3结论

总的来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必须立足现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视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发展道路,逐步的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远,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33~41.

[2]薛梦瑶.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04):291~292,341.

第5篇:农业资源范文

现在尽管各高校对于农业与资源环境专业设置的课程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以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法、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监测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等为主要课程。根据该专业设置的课程,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土壤与植物营养、肥料加工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专业课程和学生就业领域考虑,为学生设计的实践内容包括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植物营养研究法和基础微生物学实验,土壤学、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植物营养学、植物学、农业气象观测、环境调查实习等,还包括在修完规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后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我校在如何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改革和探索,一直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力度,切实加强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一些硬件设备不能及时跟上,尤其是实验项目和实习时间被删减或者压缩,比如只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通常一个实验室要负责几个班级甚至几个专业的实验,为了节约时间在每个实验前实验员都会把药品配好,实验材料制备好,学生来了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学生按步骤重复操作一遍,这个实验就算完成了;而一些野外实习则改为校内实习,试验时间也由长变短,更甚者将野外实习内容放在室内,通过幻灯片或者录像完成。由此可见,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实验内容具有单一性、重复性和验证性的特点。②学生数量大,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实验,这样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应付,并没有正真的参与到实验中去,更别说增强动手能力。对于产生的实验结果,很多学生不会考虑其中的原因,即使实验后要求完成实验报告,也基本上是敷衍了事,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实验本身简单,加上实验课前老师把步骤和结果都给点出来,另外,由于人数众多根本参与不进去,使学生从思想上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对实验产生一种轻视的心理。久而久之实验课就在这种应付中完成,实验课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更别说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很多知识并不是从书本上可以读到的,必须深入到野外自然亲自动手动脑来夯实基础,增加经验,而野外实习很多都流于形式,用看录像代替学生的“倾力亲为、身临其境”,这势必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

2对农资专业实践改革的探讨

实验内容由单一独立向综合性转变。增强各个实验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使实验成为一条生产线,任何人的懈怠都会影响实验的进行,杜绝“打酱油”现象存在。利用多媒体和仿真技术先进行虚拟试验再进行真实实验代替实验员实验前灌输实验过程,图声并茂代替单一讲述,由被动变主动。加大实验课所占成绩的比重,消除轻实验重理论的心理。督促学生做到实验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实验课后认真对待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尤其写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进行认真思考。实验课是在校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是和理论基础课并重的,学生往往更加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而忽视实验课的锻炼,这往往与学校考核学生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考量总是更注重课程成绩的高低,实验课或实习课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有时甚至完全通过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实践课的忽视。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真正的得到专业锻炼,增加学生的考核渠道势在必行,必须兼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即使理论课再优秀而实践课不达标,该课程也不能算合格。此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改变传统的以课程为基础设置实验,应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来设置系列实验,把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设置成四大实验系列:土壤农化类系列实验、生态环境类系列实验,遥感与信息技术类系列实验、微生物类系列实验。这样就可以整合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环境,在系列实验室中可以完成综合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探索又可以节约时间。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不仅在上课时间可以做实验,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实验,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这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付诸行动,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以往的实验课相比课余时间的实验相对自由,时间也相对宽松,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完成实验。实验成果的展示也不只是通过实验报告来体现,可以利用现在的网络新技术,如微博、论坛等,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而且还可以在网络上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很多技术都要从野外实习获得,因此,推展实习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切不可不实习或“形式实习”。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应依据目前就业实际、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类型来建设我校特色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和互惠互利原则。实验基地可以为我们锻炼学生,是教学、科研的堡垒,但它更应该是生产的第一线,脱离生产的实践就相当于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实验基地是锻炼学生的熔炉,我们在利用它的同时也要不断给实验区所在地引进新技术,注入新血液,使之长期处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教学、科研和实习。野外实习要削减形式注重内容,通过学生习得经验,第三方评价,有效证书和回溯追踪等方式保证学生在实习中学到内容。一个学校的办学需要有特色,专业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是一所以气象类专业为主的单科性大学。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应用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优势,依托这些学科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既体现学校综合办学的特色也体现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优势。

第6篇:农业资源范文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实习基地;浙江农林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5-02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针对农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而设的专业,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对其它几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进行合并而成的,隶属于农林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我校于2007年新设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首届毕业生已于2011年6月顺利毕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探讨通过生物、工程、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通过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着力建设具有良性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生态系统,寻求农业资源最佳利用、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方法、对策。近几年我们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实习主要是以校外实习为主,经费开支大,另外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我们“两园合一”(校园和植物园合一)的校园,本身具有的丰富资源,包括植物、水、土壤等,我们还未充分利用。如果能结合我们的课程特点,建设相应的集系统化、专业化、多功能化为一体的校内综合实习基地,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野外实习开支,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掘和拓展校园作为综合实习基地的功能,使我们的课程实践教学真正融会贯通到“生态大学,天人合一”的办学理念中。

一、校内实习基地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地质学基础、气象学、土壤学、土宜学、水土保持、土壤污染与修复、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试验设计与统计、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Ⅰ.土壤和水质分析、Ⅱ.农化分析)以及涉及废弃物资源化与肥料开发、土地管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2.全校性课程资源与环境类课程:面向环境科学、林学、园艺、植保、农学、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开设的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

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实习平台。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将本基地建设成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资源与环境类系列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可有机地结合和利用校内的气象、地质、土壤、水等资源,开设相关课程的实践实习教学;同时,通过与农学实习基地的整合,新建温室大棚等,可为学生提供植物营养、试验设计与统计、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专业综合实习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及科研创新课题提供平台。

2.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相关课程的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兼顾其他专业气象学、土壤学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完善土壤学实践教学体系,力争通过几年的实践,将本基地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可以长期使用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毕业生实习基地;通过努力,使基地成为未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建成合作关系紧密,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基地,为更好地服务浙江经济作贡献。

三、基地建设思路和方案

通过网络搜索、通讯交流等方式开展调研,对国内外院校特别是高校中具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单位进行了咨询,对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前期了解和分析。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跟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农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开展了交流活动。根据整理的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总结他们的经验,完善我校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校内实习基地模式。

1.专业认知(科普性)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学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如气象学、地质学、基础土壤学、岩石与土壤学等。利用校内现成的资源,进行“点”的选取和布控。通过对整个校园的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块和剖面观察点,同时在这些点布置气象学实习的观测点,设立气象工作站。

2.专业知识(以理论、技能水平提高为主)提高型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如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诊断、肥料加工与制造等。“面”基地,以全校区土地包括官塘农学实验基地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点”基地,在校区内安排2000m2左右的现有空白地,(其中含温室大棚),用于长期定点观察、分析,安排主要内容有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缺素症、植物对施肥的反应、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等。

3.专业知识应用型校内实习基地:主要针对试验设计与统计、专业综合实习等课程。利用建成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小区规划,布置试验,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活动。

4.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质量与质量监控评估: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实践为主线,基地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优质培养、保障实习实践的完成,还要有利于实习实践质量的不断改进与管理等。实习基地要定期检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编制实验实习教材,形成完整的实验实习课程评价体系,实现我校资源与环境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

四、下一步建设思路

一个学校的办学需要有特色,专业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应对浙江省实际及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建设我校有特色的实习基地。浙江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其基地建设为针对农业种植业,培养一流人才。我们学校朝着农林大学和生态大学的办学方针发展,培养生态性创业型人才,所以,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巩固和提高,更应强调实际实用,农业、林业兼顾。考虑到目前我校实验用地紧张,部分实习内容可与农学、林学等专业实习基地相结合来进行。考虑到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和目前经费(可能)的有限性,实习基地建设需要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同时进行。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相关资深教授进行指导,开展野外实习实践基地选址和基地踏勘与分析、走访他们已有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基地等;同时,我们自己还利用多种机会对实习基地进行了考察。校内实习基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这样才能逐渐将我们的实习基地不断完善,使之为我校农资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发挥更大、更持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纪发.种植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3).

[2]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

[3]邵晓忠,杜新民.农学类专业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8,28(4).

第7篇:农业资源范文

一、生态农业和资源利用效率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构建其评价体系的基础,对生态农业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6]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既能带来生态的良性循环,稳定地、持续地提供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7]综合以上观点生态农业的内涵可概括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本质上更关注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其中土地、水、劳动力、机械、肥料、农药、农膜等应受到重视,这为构建生态农业条件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提供了思路。

(二)资源利用效率的诠释

经济学认为物质的稀缺和人类需要的无限必定带来资源配置的问题———即如何配置资源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单位产出消耗的投入来衡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体现了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合理性,包括研究单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多要素配合时的综合利用效率。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8]农业生产的投入多种多样,一方面需要考虑各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技术的最优化,即考察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所以还需考虑要素投入的整体规模是否合理,即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

二、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农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其中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壤自然肥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财政投入、技术、管理、农用物资、能源等。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中的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地自然肥力倾向于农业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社会经济资源中的能源更倾向于对农业技术的研究。生态农业的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既包含其为社会产生的经济总贡献,也包含对农户带来的微观收益;生态效益既包括其正面效益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也包含负面效益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等,而这些污染可以从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侧面反映出来。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其食物保障功能、农产品的质量方面。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体现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即资源投入的减少和产出效益的增加;准则层则是目标的细化,其中资源投入分为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层是将准则层的具体化,其中的分项有的属于农业经济研究方向,有的更偏重于农业自然科学研究或农业技术研究。这里主要从农业经济方面研究生态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研究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对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单个要素进行分项衡量,也可以对若干重要要素进行综合衡量。

(一)分项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通过土地产出率来表示。土地产出率=农业产量或产值用地面积,体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的综合水平,是反应农业生产力的综合指标。[9]其中使用产量指标时可体现土地作为粮食基本保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使用产量时侧重土地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了单位农业用水获得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可选用农业用水效率系数=农业产量或产值农业灌溉用水量,这一数据体现了农业用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了体现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可使用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节水灌溉面积农业总灌溉面积来表示,这一点体现了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程度。

2.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的利用率可通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利用效率体现,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同一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农产品的数量来表示,[9]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数量劳动时间,这一指标倾向于对微观农户的研究。宏观来看,当研究对象为某一区域或地区时可运用劳动力利用效率来计算,劳动力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农业从业人数。农用物资主要包括机械、化肥、农药和农膜。农用物资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物资投入量,其中的物资投入量可以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折纯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等。这些指标中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物,所以,这些指标对应的利用效率可体现农业污染程度,可表征农业的生态效益。机械总动力则可表征农业的经济效益。财政投入主要指用于农业生产的政府财政投入,在统计数据上主要体现为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财政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用来衡量农业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益,体现农业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情况。农业技术投入方面,受限于直接农业技术投入数值较难统计,可以根据历年统计数据中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或动植物新品种技术成交额等数据从侧面反映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也可以选择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等从技术研究平台方面反应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其利用效率的计算使用公式为:技术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技术投入。也可使用农业科技贡献率体现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产值农业总产值。

(二)多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单要素利用效率分析侧重对农业要素的分项对比,在考察多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是会显示出不足,所以,应使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综合考查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方法上可选用多因素综合评级模型,其公式表达为P=mi=1ΣWi×(nj=1ΣWij×x'ij)。其中,P为综合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评价分值;Wi为各类型要素i的权重,W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权重(权重可根据专家咨询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x′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标准化数值。由于农业资源利用的指标存在量纲不同的情况,所以,需要在研究时换算为标准数值。[8]yij=xij/x*j,(x*j=max1≤i≤m,xij≠0),正向指标x*j/xij,(x*j=max1≤i≤m,xji≠0),逆向指ΣΣΣΣΣΣΣΣΣΣΣ标式中:yij为指标标准化数值;xij为指标原始数值。在指标的选择上可选用资源耗用的绝对数来表示,其中土地资源可选择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表示;水资源可以用农业灌溉供水量表示;劳动力可选用农业从业人数或农业劳动时间来确定;农用物资可选择农用物资的耗用量,如农用化肥折纯量、农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表示;财政投入可使用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技术可选用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经费支出等指标表示。在具体运用是可根据研究侧重点或回归分析找出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资源配置效率旨在研究各类资源的投入比例和投入规模的合理性,其中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相对值,是几个决策单元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对比,取值在0和1之间,越靠近1的决策单元资源配置越有效,反之越无效。同时资源配置效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现有资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即技术是否有效;二是现有的资源投入规模是否合理,即规模是否有效。测量资源配置效率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它不受量纲的限制,可测量不同决策单元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下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具体表达公式为。(DC2R)minθnj=1Σxjλj-θx0+s-=0,nj=1Σyjλj-y0-s+=0,λj,s-,s+≥0,j=1,2…,n,θ∈EΣΣΣΣΣΣΣΣΣ∈ΣΣΣΣΣΣΣΣΣ1其中n为被评价对象的数量(即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中分别有m种投入(输入)与s种产出(输出);xr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值;yi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值;xj=(x1jx2j…xNj)T,j=1,2,……,n;yj=(y1jy2j…yNj)T,j=1,2,……,n;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为评估该决策单元的效率时参考的其他决策单元的比例;s-为松弛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在指标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选择不同的指标,如若研究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可重点选择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等;研究农用物资的配置效率可选择机械、化肥、农药等指标。产出方面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选择农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户经营性收入、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等指标。

五、小结与讨论

第8篇:农业资源范文

【关键词】微笑曲线 合水县 农业

一、合水县情简介

合水县地处甘肃省最东端,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2942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地占总面积的2/3,;合水县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属中温带旱作农业区,全县17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7%,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县。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那么在十二五期间,合水县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呢?微笑曲线理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二、认识微笑曲线

1.什么是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是1992年当时的宏基电脑董事长施振荣在《再造宏基:开创、成长与挑战》一书中所提出的企业竞争战略。如图所示:X轴表示研发、制造、品牌等价值链分工,Y轴表示附加价值。这条曲线表明,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较低,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发展。由于这条曲线两头上翘形似人的嘴巴微微含笑所以叫微笑曲线。

2.微笑曲线理论源于信息产业,现已在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被证实是正确的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小麦―面粉―牛肉面―马子禄牛肉面,这就构成了一个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是哪个环节?毫无疑问是终端马子禄牛肉面。因为它占领了微笑曲线产业附加值的两个高端――研发和品牌销售。事实也是如此,据统计,兰州牛肉面馆有1000多家,每年的利润额为10亿元人民币,而马子禄牛肉面每年的利润就接近2亿元,在兰州同行业中首屈一指。

同样,微笑曲线理论对我们合水县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合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在“微笑曲线”中的定位

3.1合水县农业资源开发现状

在十一五期间,合水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引导下突出发展了苹果、瓜菜、草畜三大产业,至十一五末这三大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苹果挂果面积12.6万亩,设施蔬菜1.2万亩,紫花苜蓿存留面积12万亩,两牛(奶牛和黄牛)存栏量6.98万头。这三大产业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即:一小一大,三低一高:小农经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体力劳动量大(以果园经营为例:修剪、打药疏花蔬果、施肥、套袋、下果、储藏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每户分到的土地有限,机械化水平低;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科技水平低;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市场信息不灵、生产带有相对的盲目性经营风险高。

合水县农产品加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拉动力不强,致使全县农产品大多未经深加工就低价出售,使得生产效益下降。

3.2合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在“微笑曲线”中的定位。

综上所述,合水农业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短,产出效益低,群众持续增收困难,总体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4.怎样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

很显然,合水县农业产业要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就必须延长产业链,去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方面,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从微笑曲线的研发环节入手,以高端市场为导向,依靠科研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

今年,我国蔬菜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菜贱伤农”,另一边是“菜贵伤民”;表面原因是流通领域出现问题,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近年来如“催熟剂”、 “催红剂” “膨大剂”、“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问题的暴光、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如何“吃饱”,变为怎样“吃好”即怎样吃才安全、营养?从而导致,低端消费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激烈,“菜贱伤农”;高端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像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产品早在田间已被预定一空,致使市场上“菜贵伤民”。

有鉴于此,合水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出路:就在于依靠科研提高本县特色农产品质量,把产品打入高端消费市场。在这方面以李建军为代表的合水县农业科技人员做出了自己的成绩:板桥白黄瓜是合水县传统的优良地方品种,据说清朝光绪年间这瓜被称为“皇瓜”,曾是皇家的贡品菜。过去当地农民都是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由于种植方法落伍,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1985年县园艺站开始对板桥白黄瓜逐年提纯复壮,选优淘劣;2001~03年李建军主持做了板桥白黄瓜和省内外引进的6个白黄瓜品种比对试验,经多点试验结果表明,板桥白黄瓜表现出果型整齐、色纯、爽口、成熟早、产量高等特点。其后数年间,他又总结出的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2006年12月板桥白黄瓜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证书,2009年又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有了这些证书,板桥白黄瓜现在已摆到了兰州、银川,西安等城市居民的餐桌上,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4.2从微笑曲线生产环节入手,建好特色产业基地

而特色农产品生产要形成一定规模-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鼓励、引导农民打破小农经营的束缚,实现土地经营的集约化。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为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合水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工业污染小,发展无公害农业大有可为:如合水县两川分别于2005年、2007年获得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我们要继续坚持“塬面优质苹果,两川设施瓜菜,山区林业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养殖”的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

4.3从微笑曲线加工环节入手,围绕果、菜、畜等优势产业,大力兴办加工工业。

在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合水县现在的龙头企业有:古象奶粉厂,蓓蕾金菜公司,陇原中药材公司,何家畔果品公司等几家,今后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方面重点扶持这些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做大做强;同时鼓励兴办加工工业。

4.4从微笑曲线品牌销售入手,重点提升“古象牌奶粉”、“董志塬苹果”、“板桥白黄瓜”、“太白白瓜子”等品牌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离不开宣传和合理的市场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

第9篇:农业资源范文

*口位于*县东部,东邻乐亭,共65个行政村,人口51986人,土地面积8737.27公顷,农业人口47995人,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属我县人多地少地区,是我县粮、棉、菜、果的主要产区之一。

二、农业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该区地处滦河下游冲击扇中部平原,海拔10?15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质肥沃,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是我县的土壤肥沃地区,适合多种粮、油、果、菜等农作物生长。滦乐、滦柏灌渠、小青龙河贯穿其间,可利用地上水灌溉部分农田。地下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该区是我县经济强镇,以钢锹生产闻名全国,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较强的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为规模化粮食种植提供了条件。

三、示范区发展思路

1、确保粮食生产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示范推广规模化粮食种植。

2、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

3、推进规模养殖场建设,保持畜牧业健康发展。

4、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打造文明和谐农村。

四、具体保障措施

1、强化实施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增加农业发展后劲。今年共有实施农业项目4个,总投资980万元,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地下节水灌溉项目、农田水利综合建设项目及*市世行三期项目高效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区域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新栽培模式的推广。保证粮食生产的主导地位,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2、建设好果菜设施栽培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一是着力建设好任西、任东、东沙窝三个村为主的千亩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设施果菜高效栽培协会,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统一起来,在基地内推广诱虫黄板、膜下滴灌、南瓜籽嫁接等多项科学栽培管理技术,保证农户种植效益。二是引进新品种,在去年“甜玫瑰19”、“法兰地”、“以色列2号”等草莓新品种的基础上,今年,镇政府资助基地农户从河南洛阳购买2.5万株脱毒“克新一号”草莓,通过夏季繁育,今秋草莓品种可以得到改良,以提高今后草莓的经济效益。三是推广“土豆?玉米?大白菜”三种三收、“西瓜复种大白菜”、“甜椒套种玉米”、“豌豆玉米间作”等多种形式的粮菜间作复种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在示范区内粮菜间作面积达到800公顷,预计比单一种植一茬粮食增加经济收入1000万元。

3、建设规范养殖场,提升示范区养殖水平。

示范区内现在奶牛6000头,根据县政府建设规范养殖场要求,示范区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强化监督管理,快步推进实施”的工作思路,按照全县奶牛总体规划及示范区内区域性规划,今年准备改扩建原有养殖场3个,新建设养殖场8个,年底前散养奶牛全部进场,彻底改变散养状态下村户内脏乱差,提高管理和防疫水平。督导现有6家规模养殖场进行环境建设,加紧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动物健康证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实行规模管理,安全管理,确保鲜奶不再出现质量问题。新建养殖场抓紧项目督导,完善土地流转等各项手续,保证按时建成,从整体上提升奶牛养殖上档次,使奶牛养殖走出低谷,转入良性发展态势。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