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教育范文

工程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教育

第1篇:工程教育范文

1课程的特点

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性。针对目前软件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偏于理论及相关实践课程理论联系不够的缺点,将案例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开发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过程中,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综合应用。(2)突出案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以及开发技术的先进性。结合现实需求选择案例,使得学生完成案例的经验能够很好地移植到将来实际工作当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变化非常快,尤其是开源软件开发架构,只有掌握最新的开发技术,并掌握其发展脉络,才能开发出更高效的软件系统。(3)教学方法上,项目驱动取代教材驱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材的更新速度与软件及其开发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不相匹配的,一个实用性强的案例和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很难反映在一本教材上。因此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取代教材驱动的教学方式,针对案例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把最新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

2课程的教学实践

2.1案例选择教师团队首先要自己完成案例选题、设计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向学生讲授开发经验,指导学生动手完成案例开发。课程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速递物流跟踪系统”作为案例,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这是一个适合小件速递运营的物流管理和跟踪的原型系统,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客户提供及时、透明的物流信息;同时为物流公司提高运行效率提供必要的保障信息。软件的功能覆盖从收件、转运、分发到派送签收的整个流程,涉及到服务器端、手机客户端和网页浏览器端的开发。

2.2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教学方式如下:(1)教师授课。提出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需求的合理性、探讨业务改良;介绍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数据模型和对象模型的大致思路;简单介绍建模方法、开发方法、开发框架、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2)学生自学和实践。需求的理解、数据模型和对象模型的理解和模型的建立;建模工具、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使用;代码实现和调试。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小组中选派项目组长,学生在集体理解总体思路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开发。(3)讨论和辅导。在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各个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描述个自小组项目的进展状况和技术方案;学生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以及疑问,教师予以评价和解答。教师至少一次对学生的方案水平、讲述的表达进行评价。(4)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在课程的中期和最后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原型系统和最终实现作品进行评审,给出评审成绩。

2.3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如下:(1)课堂教学,主要进行案例的分析,为软件开发实践奠定基础。①需求的描述与改良。描述案例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的清单描述、应用场景(用况)的描述;对需求分析和信息化新技术对业务的改良的探讨;引导学生使用软件新技术解决业务需求。从实用性出发描述同类或类似系统的应用现状,如:同类系统功能状况,同类系统的缺陷;关键技术的解决的方案,解决需求的技术现状;拟使用的技术手段等。这部分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提出问题留作学生思考和讨论。②系统架构模型的选择和依据。根据应用场景和系统的规模选择系统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针对需求介绍分层架构模型设计思路,从软件架构的角度描述模型选择的依据。引导学生设计软件的分层模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各个项目小组分别设计软件的总体架构,包括:子系统(或功能模块)的划分,软件的分层结构及层间的主要功能耦合;指导每组学生做出软件的架构描述和各个业务处理的软件总体数据流程。③数据模型和数据服务框架。数据模型的设计,包括数据库的表、视图、约束关系的设计,结合案例分析设计的思路和可能的变化。数据服务框架的设计及实现技术,使用数据库持久层框架Hibernate实现的数据-对象映射。数据访问的性能优化,对象缓存、合理冗余的使用等。④软件开发技术与软件框架。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的管理使用MySQL,使用WebService开发架构,服务器端基于CXF+Spring+Hibernate框架,手机客户端基于Android平台,包括条码扫描、GPS定位、地图显示等功能,同时提供BS结构的数据访问与管理。⑤子系统与设计的细化。进一步细化设计,为后面的软件开发实践做准备。服务的设计,采用JSON作为服务数据交换格式,实现数据对象与字符串的轻量级的转换。人机界面的设计,采用一些开源框架进行Web页面的设计,介绍Android客户端界面设计的方法。(2)实验内容,主要是软件开发实践,参与一个应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可以细化为以下实验并制定实验大纲:需求分析,理清业务流程,确定软件的功能;对象模型设计及数据库模型设计;开发环境的搭建;Web服务的实现;网页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Android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二维码扫描;地图展示。(3)讨论课内容借鉴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定期组织项目评审对学生项目进展状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开发方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及个人贡献给出评审结果,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至少要对原型系统和最终系统进行项目评审。项目评审的形式是由学生展示项目进展及个人贡献,回答教师的提问。

2.4学时安排表1是一个学时安排的参考。一共64学时,其中实验32学时,主要用于项目开发实践。习题及讨论课8学时,主要用于原型系统评审和最终系统的验收评审。理论课24学时,主要讲授案例的分析、设计及用到的开发技术、框架、环境等。

3对工程教育毕业要求的支撑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教育机构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保障,工程教育以出口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必须使得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得到达成。软件工程作为工程教育的一部分,课程设置也必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2015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有12条,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以及终身学习。每一条要求可以分解为几个指标点,每一门课程支撑一到几个指标点的达成。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支撑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中的3个指标点3-1、3-2、3-3和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中的指标点9-2。指标点具体描述如下:指标点3-1)具有软件项目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及需求分析的能力;指标点3-2)具有软件项目系统设计及详细设计的能力;指标点3-3)具有软件项目编码实现的能力;指标点9-2)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课程中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具体实现途径如下:(1)课堂教学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3-2、3-3的达成课堂教学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有实用价值的案例的分析,展示一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及软件测试等开发阶段的主流的方法与技术,结合实验安排中项目开发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2)实验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3-2、3-3和9-2的达成实验安排就是一个应用软件的开发实践,学生分成项目组的形式,分工协作,完成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等整个工作流程,因此可以锻炼学生软件开发的分析、设计、编码实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3)讨论课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9-2的达成在讨论课上,学生要做报告展示项目的进展和自己的贡献,由于项目是分工合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充分展示,还要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结语

第2篇:工程教育范文

1.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政策的特征

作为教育政策的一种类型,继续工程教育政策与其他教育政策一样,具有阶级性、公共服务性和过程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政策,继续工程教育政策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继续工程教育政策所调节的对象时继续工程教育领域,其制定需要体现全体专业人员的公共利益和诉求。

(2)继续工程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政策所面临的社会情境具有复杂性的特征。

(3)继续工程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政策需要在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有切实考虑到学习者的人格、尊严,尊重个体的价值选择自由,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起继续工程教育各参与方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4)教育政策中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实质上是对发展机会的分配,公正、有效的教育资源和利益分配,对于实现人们的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因此,继续工程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充分考虑到继续工程教育的特殊性。

2.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政策执行的要点贯彻执行继续工程教育政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贯彻政策时,把握其基本精神。同时,依据实际情况,在不离开政策原则性的前提下,灵活地加以运用,使政策的原则性能够落到实处。

(2)领导与群众结合。群众是贯彻执行政策的主要实践者,要把政策原本地交给群众,交给学习者,让学习认识自己的利益,以提高群众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因此,继续工程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要有领导机关的积极性和学习者的自觉行动。

(3)执行与创新相结合。任何政策的制定,既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干部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贯彻执行政策不可以照本宣科,要强调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只有在执行中创新,才能使教育政策不断完善。

3.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政策内容的特点

(1)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在继续工程教育领域的权利和义务,对企业和政府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接受继续工程教育成为用人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

(2)明确继续教育的主体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有义务、有责任对本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负责。

(3)明确继续工程教育的政策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技术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与继续教育相挂钩,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政策的作用

我国继续工程教育政策的出台对推动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政策的出台促使各级政府和企业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从政策的出台后实施的效果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级政府对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普遍有了提高,对继续教育今后的发展会起到推动作用。

(2)政策的实施,使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时间、经费等方面有了保证。政策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时间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从客观条件上保证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

(3)各项政策的核心是把接受继续教育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挂钩。政策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上普遍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技术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挂钩,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4)各项政策的目标是促使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第3篇:工程教育范文

1“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双元制”教育模式虽然在德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仍不失其先进性,它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与科技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得到了各国工程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我国一些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对此模式作了一些实地考察和理论探讨,并有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和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作了一些有关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借鉴与应用方面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定岗双元”[1]、“双元双创”[7]和“双元双证、四开方”[8]等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双元制”教育模式下校内外课程教学有效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9]。如德国所做,我国也已开始将“双元制”教育模式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层面的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延伸,少许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探索[10]。

2“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实践

纵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与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将该模式延伸到本科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结合中国国情去思考,比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协调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组织中“工学交替”时机的选择,等等。只有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方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2.1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的是位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所以其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依据工作岗位的典型活动来确定课程内容[1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是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类型工程师的后备人才。两者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因此,我国按“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时,理论课程的设置就不能像德国那样将理论课程综合为“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5],而应该以“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以学科为导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则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思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开发“项目课程”。近年来,江汉大学在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的支持下,与在华德资等中外企业合作,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探索实施了“双元制”教育模式,从2010级学生开始组建了4届“双元制”班;制订其人才培养方案时,紧密围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重能力、符需求”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课程设置,其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和与普通教学模式的对比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程学分与普通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程学分相近,强调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夯实,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深造;同时,明显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突出了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目的在于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符合“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技能”的思想。

2.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程可沿用现行的课程,并对其内容进行优化,以避免课程内容的无必要重复,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重新开发。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应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并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开发系列“项目课程”。表2是江汉大学基于上述考虑,结合我国大学教育春秋学期的教学时长而开发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实践课程。与德国不同,我国企业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所以表2中的工程技能训练1~3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素养,为他们进入企业实践学习作基本工程能力的准备;企业轮岗实践1、企业轮岗实践2和企业专题研究与毕业设计是把学生放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与生产设备接触,与工程实际问题接触,与企业工程师接触,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程背景、争取足够多的工程实践机会。实践课程内容由浅到深,实践环境由学校到企业,学生工程能力初步提高,社会能力逐渐形成。

2.3“工学交替”时机的选择“工学交替”是“双元制”教育模式[2]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在德国一般以天为周期或以约3个月为周期,学生交替接受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但我国缺乏像德国那样的长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组织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作保障,而取决于企业对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认识程度。如何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合适的“工学交替”时机,是笔者要探索的另一个问题。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入学条件是学生必需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和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前者是第一必要条件[2],所以“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组织入学即可开始;而目前情况下,我国学生只能在入校后由校方协调与企业签订教学实践合同,“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组织只能在入学后的第2个学期以后进行。表3~5所表述的是江汉大学近年来针对“工学交替”时机所作的探索情况。如表3所示,江汉大学2010级“双元制”班从第2学期开始按“工学交替”组织教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交替周期基本为3个月。但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普遍认为第2学期学习压力太大,其原因是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学时多,而授课时间却减少了接近三分之一,所以学生倍感学习压力大;二是企业方面认为学生每阶段在企业学习时间为3个月太短,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安排,学生的企业实践缺乏连贯性;三是部分企业没有住宿条件,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临时性租住房。为解决以上问题,学校作了如表4所示的调整:一是从第3学期开始按“工学交替”组织教学,但不得不减少1个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将“企业轮岗实践1”和“企业轮岗实践2”连续安排,既满足了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连贯性的需要,又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又表现出了两个新问题:一是因我国高校毕业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企业选择员工的余地很大,不会提前与学生确定法律上的“劳动关系”,一般在大学第7学期的中期开始进行校园招聘,而此时学生正处于企业轮岗实践期间,不便于参加招聘会。就业单位的延迟落实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二是该阶段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巩固,而且分散在不同企业实践的学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不能进行有效交流,期间也得不到学校教师的有效指导。为综合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最终形成了表5所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时机。

3结束语

第4篇:工程教育范文

现代工程教育要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加强调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我们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培养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

关键词:

现代工程教育;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0引言

现代工程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等,要求其不仅要满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要求,还必须兼顾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布朗教授提出“全球化经济中的工程”(EngineeringinGlobalEconomy)概念,认为现代工程教育要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应该具有知识的集成化、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工程技术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1]。国际上著名的应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的三所大学别是:国立清华大学、巴黎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美国工程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即: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的能力;设计和进行实验的的能力,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一个工程部件或工艺以满足需求的能力;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性高、实践性强,是一门重要的工科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EngineeringMechanics)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过程中,工程力学课程的开设,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进一步创新和规划,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服务[1]。

1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

我们在工科本科教学中所教授的工程力学只包含了工程静力学(AnalysisofEngineeringStatics)和材料力学(MechanicsofMaterials)中最基本的部分。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体系是稳定的,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上有其特定的规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让基本教程内含的建模思想和广阔的工程应用价值,转变成能动性的教学,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空间。

2运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2.1“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式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比如讲授圆轴扭转时,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粉笔拧断的断面,怎样做出力学分析?就是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最终能够做出粉笔的受力图。使学生进入“乐之”学习阶段,主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学习热情高。

2.2“以运用为指导,以创新为目标”实践性教学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仍然长期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课题。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老师为辅导人,学生组成团队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个学生自选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项目。我们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在建实验楼用建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及评定”。这个项目依托于学校在建的实际项目,学生运用实验课程所学习的低碳钢力学性能知识,完成实际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材料增多,需要试验的力学性能增多,学生需要举一反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积极创新的学习能力。这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M.DavidMerrill教授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2]是一致的,把“理论联系实际、温故再知新、学而能至用”作为教学原则,设计“激活已有经验”、“展示知识技能”、“应用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项目中”。

2.3工程构件立体化视频教学

我们制作了全部工程力学涉及的几种受力变形视屏演示,包括杆件的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剪切等受力及变形过程或直至破坏,将课本上平面的受力过程空间立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讲解员式”呆板、枯燥的授课,学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积极参与,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提高教学效率。但这种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因为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而学生则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和应用上,此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要求,应采取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此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3]。

2.4合理利用教具,情景式教学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教具,采用直观教学法,实行情景式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讲授扭转失效问题时,可随手抓起一支粉笔,将其拧断,其断口就是典型的脆性材料断面,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断裂面方位。联系日常生活中与力学有关的实例,比如自行车、载重汽车、建筑结构、桥梁、起重机等,如此学生就会知道力学知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力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几乎都富含着丰富的力学知识,鼓励学生对观察和留意生活中的各项问题,从中发现力学知识掌握力学知识,比如小麦的麦秸和竹子为什么生长成空心圆截面?[4]因为小麦的麦秸和竹子生长成空心圆截面具有优良的抗弯和抗失稳的能力等。

2.5开设新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工程力学实验内容较简单,且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我们对传统的工程力学实验项目精选、归并和增补,并将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加强实验的思考性和启发性,增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现代工程理念指导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21世纪培养生命力旺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综上教学改革方法,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从理论、计算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训练,使他们能够定量、定性地分析问题,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与高技术结合,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从工科教育、人文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工程实践,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人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严格的工程思维方式。

3结论

我们通过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环节。这些措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从近三年的课程通过率来看,我们发现在实行课改后,学生的通过率明显增加,所以说让学生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最重要的[4]。教学相长,教学改革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的科研成果充实了课程内容,提高了讲课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加促进了教学。在今后的工程力学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有开阔的眼界,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有综合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设计自己的课程。继承传统教学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优点,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协调结合上下功夫,加强学生建立数学和物理模型的能力。教师应该运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以及工程知识的能力,具有设计局部和整体工程的能力,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复杂系统的能力,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严谨和周密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有全局观念和责任心。

作者:董茹 杜鹃 刘聪 单位:榆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2]M.DavidMerrill.首要教学原理[J].盛群力,马兰,译.远程教育杂志,2003(4):20-27.

第5篇:工程教育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国近年来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避免学生与当今社会对让人才的要求脱轨。工程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工程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的基本理论、CDIO工程教育视角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改革的特点,以及CDIO工程教育视角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改革的教学方式,以期为广泛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CDIO;工程教育视角;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近年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但在工程教育领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CDIO教育理念的提出虽然为工程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国关于CDIO教育理念的了解和实施还不够彻底,并未完全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强对此教育理念的研究。

1CDIO工程教育基本理论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改革,其与欧美国家向来倡导的工程教育理念相符,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如今的CDIO教育理念更加系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其具有独具特色的测评方式和标准,相关研究表明该教育理念下的标准更加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且通过应用该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提升教育成果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CDIO教育理念具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1个愿景,1个大纲和12条标准,愿景的中心思想是希望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工程教育,并且该工程教育重视工程基础、真实实践等方面;大纲则将工程师的等级做出了合理的等级划分,使工程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而12条标准的提出则起到了规范实施的作用。该理念的提出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截至至2013年,全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引入该教育理念,甚至成立了CIDO组织,而我国著名的多所大学也参与了此项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如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足以表明该教育理念的受重视程度,相信在不久后势必成为普遍应用的教学理念,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CDIO教育视角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特点

2.1为未来就业奠定坚持基础的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越高,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虽然我国不断在进行教育改革,但始终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存在差距,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早已被时代淘汰,尤其对于工程教育方面来说,理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要成为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施CDIO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并且该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也充分印证了工程教育不应趋于静止状态,作为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工程专业学生,在对其进行教育培养时不应只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应该提前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当今企业对于工程型人才的综合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改善教学方法,另外,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实践问题,除了在校园内为学生尽量设置实践课程外,也应将校企合作重视起来,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并且能够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模式和要求,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说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2.2宏观的教学手段

全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最高要求,也是每个单位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学校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尤其对于工程教育方面来说,目前对于工程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下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学生无法很快具备工程师资格,而CDIO教育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在工程教育体系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比较重要的专业之一,在该专业教学中引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过多将精力集中于某一学科,相反其可以将学生的视野拓展,使其真正了解工程的意义以及更加全面的内容,另外教师该教育理念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认知和教学能力,因此单单提升学生的认识是不够的,只有使教师的认知程度也得到提升,才能真正推动培养全能型人才的步伐。

3CDIO教育视角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方式

3.1开展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CDIO工程教育下显著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项工程项目做素材,教育理念为“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我国近年来实施的课改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专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专业,综合性强是该专业的特点,因此学生想要获得该专业工程师资格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重视理论教学,即使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但依然存在无法进行综合实践的现象,这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项目式”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完整的完成某项项目可以接触到各个专业课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进行融会贯通。另外,通过“项目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现自身问题的所在之处,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或经过教师指导得到完善,这对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3.2进行专业板块教学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电气控制模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在控制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可以积极开办电气控制实验室,并加大学生实践课程的设置,另外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填鸭式”教学,在布置完教学任务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乐于自己动手尝试。另外除了控制领域外,单片机或电路相关的行业也是目前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的好去向,尤其是近年来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各个企业对工程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各大高校除了“模拟电子技术”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专业知识的讲授外,也应大幅度增加实验课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电路板,并充分具备自行安装和调试的技能,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实践的学生与极少进行实践的学生而言,专业技能相差不只一点点,这对学生今后就业有非常大的影响。另外,电气工程及其专业化领域中,电力系统的设计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减少成本投入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也应加强电力系统设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CDIO工程教育视角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上引入CDIO教育模式的国家和高校有很多,并且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的几个高校引入了CDIO教育模式,这对促进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尽快将此教育理念投入到更多高校中。

作者:綦帅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超,杨蕾.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9-70.

[2]熊才高,潘岱.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6-98.

[3]牛瑞琪.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J].无线互联科技.2015(7):90-91.

[4]孔令云.基于CDIO的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5):113-114.

[5]伍瑾斐.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3(24):60-61.

[6]杨伟力,李伟民,杨盛毅.基于CDIO理念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6):56-57.

[7]王成.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工科高校教师培养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16(12):108-110.

[8]李小飞.CDIO教学法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1):213-214.

第6篇:工程教育范文

1.1《制药工程原理》课程现状

有些采用“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存在同名,主题内容不同,各科交叉重复的现象。目前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材有刘落宪主编的《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袁其朋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姚日升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这些具有“药”味,但刘落宪主编的《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重点是中药制药,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缺乏通用性,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制药化工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姚日升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以《化工原理》为基础,内容涵盖“三药合一”的知识点,涉及到制药工程类课程化工原理,药物制剂,化学制药工艺学,药厂车间设施规划及药事管理和GMP规范。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以化工原理为基础,但袁其朋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介绍的是制药工程的原理与制药设备。内容涉及制药工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和天然药、制药分离、制剂工程、药品包装、药品质量控制等。同为《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内容却大相径庭,出现在短学时《化工原理》后又开设王志祥主编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现象。教学实践还发现《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一些章节内容如制剂、质量控制等都与制药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有重复现象。

1.2整体设置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

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CDIO工程教育注重整个专业的系统改革。CDIO的标准3:集成化课程设置,强调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围绕专业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关联的课程共同支持专业目标,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不同性质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时相同的。所以制药工程原理不能独立,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整体考虑设置本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课时。对于制药工程不同专业方向(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包括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和制剂工程技术,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宽口径的方式,通过项目实践来体现侧重点的不同。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包括制药反应(发酵、提取工程)、制药分离、制剂三部分,制药分离包含制药过程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贯穿其中的流体流动、传质、传热是固体制剂单元操作如粉碎、混合、制粒、压片等的理论基础。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应相互协作,探讨,整体考虑各部分的内容,明晰知识之间的衔接与延伸,避免内容重复,在缺乏合适的教材情况下宜结合教材《化工原理》、《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化工原理》和《药物制剂及设备》等合理安排内容及课时。

2知识与能力的关联

CDIO工程教育标准1强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结合。CDIO工程教育要求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个人自身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必须与工程项目挂钩,制药工程原理的基本理论必须和实际制药过程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的关联要求项目具有实践性,考核方式多样性。

2.1项目的选择

传统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精馏和换热器的设计,毕业设计题目相似程度高,缺乏创新性。制药工程原理作为二级项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为依据,适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项目来源可以是企业合作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加的创新、竞赛项目,如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等。学生主动提出或参与的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采取嵌套法,大项目包含小项目,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具有延续性。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大小项目体现不同要求,包括关键设备的设计,其他设备的选型。

2.2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评价

CDIO强调的不是内容而是能力,CDIO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如何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这四个层面的能力不是相互独立的。工程基础知识重在应用,体现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每个过程,工程系统能力作为一种工程素养贯穿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整个过程,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体现在个人和团队的表达和表现,包括完成项目的材料(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和产品等)呈现和口头、肢体表达。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是综合的、多样性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应该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答辩。具体考核中包含的环节有阶段性的汇报,小组间互评,改进后专家审核,申请答辩。答辩环节包含团队展示,整体展示和负责项目中不同内容部分的个人展示,指导老师提问,旁观的学生提问,项目组学生向答辩专家提出自己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问题。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实现提高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任务式的完成项目。

3师生关联,环境关联,加强教师的CDIO能力

改变项目组织形式,重视团队建设,一般的课程设计按学号分组,或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好的团队要使团队中每个成员发挥个性特长,使团队最优化。改变原来课程设计一成不变教师出题的套路,有利于教学相长,增强教师CDIO能力。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经验缺乏的问题,因此参与企业项目,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工程素养。宣传CDIO工程教育模式,使作为主体的学生了解CDIO教育理念,通过明确学生学习目标营造学习环境。同时提供教学实践环境,即方便实施项目的教师和学生们查阅资料,讨论,制作等的场所和方便使用设备的的机制。

4结语

第7篇:工程教育范文

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工程测量课学时比较少这一实际情况。重视概念、强调应用、侧重内业计算。

(1)重视基本概念。工程测量内容虽然抽象,但每一个基本概念都有其几百年发展下来的实际背景,力求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自然地引出基本概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弄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理顺基本概念和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理念上不过分强调严密论证、研究过程,而更多的是让学生体会测绘的本质以及价值。

(2)强调实际应用。本着学习测绘是为了使用测绘这一宗旨,并考虑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我们在讲授上较多选择了工程上常见的实际问题,并将其应用到实践课,以提高学生应用测绘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侧重内业运算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力求内容深入浅出、论证简明易懂,侧重于测绘的内业运算、解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弄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熟悉运算过程、掌握解题方法,最后达到提高解决实际测绘问题的目的。

实践教学建设

完善了《工程测量》相关课程课间实习、综合实习,并充分利用与施工单位多年协作的关系,扩大深入实习内容,增加学生实践认识。

(1)课间实习

课间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测量》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论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通过课间实践环节,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理论知识掌握稍有欠缺的学生,可以通过课间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可以说课间实践教学是《工程测量》教学的一个特色,每进行完新的知识点的理论教学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安排时,课间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占总课时的1/3,从时间上保证了课间实践教学环节。

课间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①水准测量部分:水准仪的认识、支线水准实习、闭合水准路线实习、水准仪的检校实习;②角度测量部分:经纬仪的认识实习、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实习、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竖直角观测实习、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③距离测量部分:钢尺测距与视距测距,全站仪测高差、测角度、测距离的综合应用;④控制测量部分:三、四等水准测量,三边或四边闭合导线控制测量。

(2)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测量综合实习安排在《工程测量》课程结束后。这也是《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中,主要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①进行大比例尺平面图的测绘;②进行圆曲线的测设以及曲线平纵横断面的测量。在进行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的各个步骤中,要求学生各小组自行组织对测区进行踏勘、确定控制点。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指导教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自行思考、讨论最终确定各小组的控制点,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沟通的能力。圆曲线测设主要是让学生把独立的角度、距离、高程放样进行综合应用,达到综合锻炼学生的作用。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测设才更是他们需要掌握的,学生毕业后碰到的测量工作主要就是测设工作。测设实习中分为三个部分:

(3)现场实习

利用学院在工程设计、施工单位校友多协作项目多的便利条件,在学院第三学年下半学期安排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施工现场,深入细致了解设计与施工各主要环节,和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充分接触、交谈、讨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拓宽工程测量、测设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企业现场教学法

测量工作是任何工程建设都离不开的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竣工、运营、管理等;而且测量工作的精度和进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针对目前测量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仅仅靠课堂理论教学与一般性实习还不能满足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为此,本课程充分利用教研组教师参与的工程建设,以及校友广泛分布于各建设领域与项目的便利条件,积极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使得学生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我院从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南昌与中铁十六局合作的轨板厂建设的测量工作。由教师轮流带领学生白天在施工现场进行相关测量工作,晚上由企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相关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有关问题,学生们一致认为自己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企业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对此次合作也非常满意,达到了很好的现场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实施“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后,我院《工程测量》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学生网上评教;二是院级教学督导员评教;三是企业单位评价。

(1)学生评价

校内学生评价指标主要从以下个方面进行:①教学内容;②教学态度;③教学效果;④教学方法;⑤教书育人。通过近三年调查,校内学生对《工程测量》课程评价均为优秀,并一致认为采用“以能力为本”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高职工科院校学生。

(2)教学督导组评价

教学督导组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工程测量》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组能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而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薄的特点,研制开发《工程测量》多媒体课件,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获得学生很高的认可度,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3)企业单位评价

我院土木专业学生多年来就业率达90%以上,多数学生工作在铁路设计、施工的第一线,多人在工作五年到十年后,成长为技术主管,活跃在全面各地工程建设的现场。用人单位都说:“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吃苦、上手快、适应性强”。

第8篇:工程教育范文

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规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态度和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小学生,是一群性格还在塑造、三观尚未成型、对世界充满疑问、渴望成长的孩子,孩子们的优点是好奇心强,没有固定思维,创新意识好,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二、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被限定,应该让他们自由判断、自由学习,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严格贯彻。另外,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没有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素质教育,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课程改革。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给孩子们多上些文化课之外的课程,比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有些学校甚至开展双语教学,花大代价聘请外教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这些举措确实是积极的,我们并不否认给学生带来的丰富的课程体验和多样化的接触知识的方式,但课程内容并不符合学生实际,大多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们经常反映体育课就是在操场上跑步,音乐课就是听老师放儿童歌曲,而所谓双语教学也只发生在课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却甚微。新形势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有不少老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组织学生搞素质教育的其他相关素质,甚至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学校老师应对不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受到的教育没有改变,对于如何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老师们并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不同的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同的老师上课风格不同,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放养式教育,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方法论的教育,对于这种混乱,学生只能接受,效果注定不会太好。

(二)家长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重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大部分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溺爱现象时有发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以前,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把控比较严格,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成绩好,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补习班、强化班、冲刺班,现在,素质教育开展了,家长们也没有把握要领,在各种专家、各类广告的忽悠下,家长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多学技艺,所谓“艺多不压身”,于是,各类培训班便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从最开始的钢琴班、二胡班,到后面的舞蹈班、歌唱班,有的家长则认为智力是根本,就给孩子报各种奥赛班、国际夏令营,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以前“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改变,以前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考试,现在是逼着孩子上辅导班,殊途同归,孩子们都得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倡导素质教育以前的学生像是任人摆布的泥人,不管刚开始是什么形状,最终都被捏成相同的模样,素质教育倡导以后,学生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老师和家长也从责备变成了更多鼓励,在学校,有老师呵护,在家里,有家长宠溺,学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差,对正统的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嘲笑那些每天用功读书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认为他们只有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病态发展。一方面,学习好的同学反而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学习差的同学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认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没必要学习成绩好,要全面发展,殊不知,这反而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工程教育是指对于学生工程能力、工程素质的教育,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小学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改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工程教育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目标,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教育思想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模式。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很积极但又很缓慢,工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学校在校内建立工程教育的平台,与企业合作,打破现有师资来源仅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小学任教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方式多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学校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企业将自己成熟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学生,学校可以将其他资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硬件设施改善等地方,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对于学校而言,工程教育使之既找到了一种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方式,又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应用。

(二)工程教育思想对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方式。教育改革只是针对学生,只是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却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导和训练。实际上,国内对于如何使老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也没有好的定论,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摸索,方法的好坏没有判断的标准,工程教育的思想帮助老师打开了思路。将工程教育带入课堂之后,传统的老师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各自发挥所长,对学生进行互补式教育,减轻压力,同时创建了一个老师与工程师交流的平台,实则是传统教育者与社会发展中断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体验。或许小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教育,由于他们对实践、对动手还保有最原始的热情,他们会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科学知识,会积极配合老师整理的工程案例培训,对于学生而言,带有工程思维的课堂是一种新的接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包容性强,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理解,知识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单调的课文、乏味的单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生可以操作,可以异想天开,思维会越来越开阔,素质和能力会不断提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习而学的思想,通过实践知其然,然后学习课本的知识实现知其所以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更加适合小学生。

四、工程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的方式

1“引进来”,让企业渗透到学生培养全部环节,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新内涵。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时,企业可以参与制定目标,学校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时,企业工程师可以占有一定权重,将企业工程师更加未来、更加全面的观念引入小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走出去”,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体验式教育中逐渐成长。小学素质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去体会知识运用的感受,知道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知识如何转换为生产力,虽然学生未必能懂复杂的机构,但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求知,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

3“搞实践”,提炼企业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题目,让学生有条件自己动手实践。小学生对于小发明、小创造之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提炼工程项目中的部分科普性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经过适当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做边学”的理念。

4“双师制”,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老师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培养学生,侧重点各有不同,学校的老师更倾向于知识教育,企业的老师更侧重素质的扩展,双管齐下。一方面,老师的压力小了,工作量变小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变丰富了,不再每天面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成长也会更加迅速。

五、结束语

第9篇:工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伦理;专业知识融合;思政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工程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纲要明确提到工程伦理教育,说明“工程伦理”在整个课程思政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种拓展,二者相互贯通,本质上都是思想育人[1—2]。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但是,由于我国工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整体发展较慢,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补足的短板[4]。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5]。此外,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机统一,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与行业特点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清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材料和化学专业为例,两者均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社会问题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工程伦理、工程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探索材料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专业知识与“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等发展理念相结合[6]。然而近年来,化工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不断被曝光,深究其根源,均与材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工程伦理意识淡薄、疏于监管等因素相关[7—8]。如何开展材料、化学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工程伦理分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材料专业、化学专业领域的工程伦理教育既有工程伦理中的普适性,又具有专业带来的特殊性。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大力培养卓越的材料工程高级工程师,对提升中国制造的能力意义重大,但需要工程伦理意识的精神武装;化学化工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环境伦理和安全伦理是该行业涉及的最重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伦理教育,以规避可能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功利化教育问题[9—10]。为此,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规划,我们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以及本科生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特点,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本—硕贯通的“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实践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聚焦伦理道德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专业层次立足材料领域科研前沿,挖掘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实践层次则选取具有专业特点的各类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发现伦理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科生,开展以基础层次为主的工程伦理教育,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培育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价值观,储备基本的工程伦理意识,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和工程伦理判断、决策能力。专业硕士重点结合专业和行业特点,开展专业层次和实践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以伦理问题的辨识能力和面对伦理问题的决策能力培养为主。通过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工程伦理实践能力(包括伦理判断能力、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决策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伦理环境、道德困厄中进行评价和思考,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案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实现途径

案例教学是目前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保证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案例选择需要与专业及行业特点相契合,呈现方式也要经过精心设计。为此,我们在工程伦理实际授课过程中,聚焦材料、化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能源、环境、实验室安全等领域进行案例选择,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巧妙设计,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逐渐形成了“和谐材料·绿色化工”的特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一)思政元素(安全与环保意识)与专业知识(材料、化学领域)的融合

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是材料、化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三个具体案例,分别为“限塑令”“拒绝洋垃圾”和“废旧电池回收”,三个案例聚焦能源与环境领域,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限塑令”(包括“禁塑令”的出现)既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的内容,又有塑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深刻阐述,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广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创新探索;“拒绝洋垃圾”包含大量的材料、化学相关知识,更是反映出以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地步,告诫人们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废旧电池回收”既有电池材料的专业知识,更有废旧电池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能源电池的飞速发展,但报废电池的回收体系仍然没有健全,需要材料、化学工程师投入极大的精力,在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应该时刻关心环保,并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伦理是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另一个工程伦理意识。材料和化学两个专业所在的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材料、化工企业同样面临较大的安全生产压力。因此,结合本专业实验科学的特点,我们通过诸多安全警示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实验室规范意识,加强危化品的使用管理以及三废规范处理,引导学生从进入实验室开始,就自觉遵守各类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有效地防范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

为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从教学目标,预习环节和课程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将与专业相关的环境伦理、安全伦理通过案例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并在授课之前,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的兴趣,在学习任务中增加相关案例资料的文本链接或视频链接;试图在授课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工程伦理塑造,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通过“案例介绍—分组讨论—逐一陈述—点评总结”四个环节实现。在案例介绍环节,由教师根据案例本身的资料或视频引入需要抛出的问题;在分组讨论和逐一陈述环节,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利于学生理解角色。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利益攸关的企业负责人、工程师、民众、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时角色可以进行轮换,将自己置于不同的利益角度,更好地体会面对工程两难时的心路历程,在价值冲突中进行最为合理的伦理抉择。在点评总结环节,由教师根据每组的实际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对案例所要求的工程伦理意识进行总结。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针对不同的案例,在引入、讨论、陈述和总结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如有的思政元素适合在案例的介绍环节通过显性方式切入;有的则适合隐藏在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发掘,或在陈述环节由教师适当引导;有的则在总结环节顺藤摸瓜、画龙点睛。对于两难困境的案例,在引入案例后宜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进行展开并加深认知,对于存在多个利益攸关方的案例,在引入案例后宜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强化身份信息,增强代入感。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权重要与思政元素的特点相适应。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团队在案例的选择、引入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家国情怀、社会使命、职业道德、生态环境教育,逐渐形成了“和谐材料·绿色化工”的特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及“安全观”教育的专业特色(如图2所示)。

四、课程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因此,不采用固定的试卷考核方式,重点强化过程评价、提高分组汇报和工程案例分析等环节的比重,主要由过程化考核(30%)、分组汇报(30%)、期末考核(40%)三种方式组成。过程化考核包括平时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网络平台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等,重点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分组汇报采用教师确定分组方案、选题范围,制定评分标准,由学生分组确定主题,并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汇报展示方案,汇报时除教师团队打分外,学生之间设置互评作业环节,通过设置统一的评分标准让其相互之间对各自的汇报情况进行评分。期末考核不采用试卷形式,而是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方向或兴趣范围,确定主题,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以此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