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业务拓展范文

业务拓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业务拓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业务拓展

第1篇:业务拓展范文

向全球服务平台迈进

韦莱集团(WILLIS)面向全球公司、公共实体及机构开发并实施专业的保险、再保险、风险管理、财务和人力资源咨询及保险精算服务。韦莱集团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 300 多家分支机构,共有 13000 名员工,向 1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

韦莱集团拥有两大数据中心―一家在 Tenn 的 Nashville,向北美提供服务,另一家则在英格兰的 Ipswich(伦敦附近),向英国以及所有其他国际分支机构提供服务。

当世界第三大保险集团韦莱集团正向全球服务平台迈进时(这包括开发被全球共享的关键业务应用),它需要一种可靠的方式来加载测试这些应用,确保最佳的质量、性能及可扩展性。韦莱集团决定采用美科利性能中心的产品:美科利LoadRunner。

LoadRunner提供了韦莱集团所需的保证,即韦莱集团关键业务应用运行可靠,并达到最高的质量水平。通过模拟来自各地的大量用户,LoadRunner 可以对实施系统的限制进行测试,并且可以衡量某一应用实施的业务流程性能。当这家年收入超过 17 亿美元的公司向全球推出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应用时,LoadRunner重要性变得日益突出。

现在,韦莱集团已经从单个业务开发应用转向为全球业务开发应用,这意味着每个应用将会有更多的并发用户,而且会有更多的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同时付款。这个方法提供了信息共享以及自动化协同工作的解决方案。

韦莱集团信息服务部全球质量保证总监 Judi Hartbarger 表示:“高峰期间,我们在4周内便需要制作出25万张保单,因此,我们无法承受任何宕机事件。”

避免昂贵宕机事件

新的挑战,需要硬件的集中和分布式的UI。韦莱集团第一次使用美科利性能中心的LoadRunner时是与 IntelliCerts 应用一起使用的,测试韦莱集团是否能承受高峰更新期的大量负载和能否在WAN(广域网)中实现韦莱集团业务所需的性能。通过实施 LoadRunner 测试进行变革后,韦莱集团在未增加任何人员和降低任何质量的情况下,完成了其20%额外的工作量。而在进行改进前,必须另外由10名员工管理这些额外的工作。另外,通过预先对系统进行测试,韦莱集团避免了在危机时刻所出现的成本昂贵的宕机事件,如果出现宕机,那么韦莱集团每小时将损失数千美元。

“LoadRunner拥有可以预测应用负载并隔离性能瓶颈的能力”。Hartbarger 解释说:“通过模拟大量用户,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真正的韦莱集团业务流程对系统限制进行测试。一旦测试完成,LoadRunner 将收集所有数据并提供精确的分析能力和报告能力,这将验证资源和应用性能是否满足预期。”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在网络中扩展此应用程序。为此,韦莱集团正使用 LoadRunner 的 广域网(WAN)模拟插件,以测试网络对整体性能以及最终用户服务质量的影响。

LoadRunner测试Citrix业务

韦莱集团正在实现其成为全球服务平台的最终目标,它将更广泛地使用LoadRunner来对其他的关键业务 Citrix应用性能和可扩展性进行测试。

韦莱的目标是要为服务团队提供一致的、集成的方法,来实现诸如索赔和会计核算等功能。

亮点

・ 美科利 LoadRunner帮助韦莱集团预测关键业务应用负载能力,为这一全球性保险经纪公司财务方面的成功做出了直接贡献。

・ 韦莱集团使用 LoadRunner 加强对其新的全球架构的测试。

・ LoadRunner 监控应用基础架构的每层性能,以便优化。

・ 在部署前,LoadRunner WAN 模拟确定网络对应用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收益

・ 向全球业务单位提交高质量的产品。

・ 分析突破点以便预先计划资金费用,比如更新设备/升级。

第2篇:业务拓展范文

一、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纵观发达国家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个人金融业务虽然起步较早,但真正快速的发展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金融状况的较大变化,推动了个人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各国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较快,各国企业的资金筹措逐渐由过多地依赖从银行借入的间接融资型转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从金融市场筹集的直接型,使得资本市场的资金调度成为企业融资的中心,而银行借款则只是作为一种对直接金融的补充。在这样一个金融变革的过程中,以传统存贷款为中心的银行业功能逐步发生转变,银行不再仅仅是从前单纯的存贷款中介,而是提供范围广泛的各类服务的金融服务企业,或者说是一种帮助进行资产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企业、资产经营企业,这是一种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银行努力探索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开拓个人金融方面的业务,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讲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新领域,也是发挥自己网点网络优势的主要领域。

另一方面,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中心的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并改变着世界,也促进和加强了金融领域的改革。高速通信网络和运算速度极快的个人电脑等使消费者个人水准的信息通讯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瞬间完成双向信息情报交流,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以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这场技术革命,使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金融服务具备了操作技术的可行性。在这两方面主要原因的促动下,发达国家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随着发达国家银行业功能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开始逐步表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服务方式的电子化趋势。过去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方式比较简单,主要采取的是营业柜台服务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的不断应用,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各银行纷纷开设网络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安装ATM机等,在银行和广大个人客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现金业务,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也已发展成熟。随着服务渠道的增多,近年来,一些银行开始撤并网点、收缩机构,利用新的更经济的渠道向客户提供服务。

二是组织机构的专门化趋势。传统银行对私人客户的服务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导致信息无法沟通,资源不能共享。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都纷纷成立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

三是业务重点的多元化趋势。个人金融业务最初发展集中在消费信贷方面,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90年代以来,在个人住房和耐用消费品需求逐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向股市、外汇、保险和基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但由于市场的风险性及人们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有了发展的契机。针对市场的需求,个人金融业务从单纯的消费信贷扩大为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咨询等广泛内容。随着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和规模的迅速扩大,个人金融业务收入成为各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转向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

四是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趋势。9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保险、基金行业的兴起,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能有效吸引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绞尽脑汁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业务范围因个人需求的不同逐渐涵盖社会生活各层面,如财务咨询、委托理财、外汇、税收、代收工资费用等,同时通过网络进一步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服务,也开始根据客户的需求重新设计、包装。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银行对个人金融业务在认识上和观念上的滞后,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只注重对大企业、大客户的金融服务,而忽视了对个人金融业务市场的拓展,这也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几乎是空白,市场需求处于极大的压抑状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就是指单一的居民储蓄业务。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家银行开始逐步认识到个人金融业务对整个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个人业务部,以加大个人金融业务开拓、管理力度,制定了以储蓄业务为重点,卡业务为龙头,代收代付业务为依托,个人消费贷款等个人综合理财业务为突破口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商业银行仍忽视个人金融业务,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做好大力开拓个人金融领域的充分准备,缺乏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二,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仅仅是以储蓄为主体的单一产品形式,与发达国家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另外,就规模上来看,其他个人金融业务指标如代收付业务结算量、个人消费信贷总量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在现有的产品构成中,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在各项中间业务产品中,成本高、收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代收代付占比很大而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例很低。

第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一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无人问津。此外,虽然商业银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但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第四,技术手段落后,电子化及网络化程度低。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电脑网络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一些先进的自助银行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电话银行还不普及,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刚刚起步。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中90%以上仍由柜面人工办理,许多简单的存款支取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完全可以采取机器处理或客户自助的方式解决,却往往集中在柜台办理,一方面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柜台压力,挤占了其他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造成业务处理速度低,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第五,人员素质尚需提高。个人金融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第六,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保证贷款质量,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过程中从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手续繁琐,步步谨慎,费时、费力,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三、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现实意义

个人金融服务市场蕴涵的巨大商机和潜力,使得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拓和占领。同时,就基础条件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也已经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一方面,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截止2003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10万亿元,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60%多,并还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国内个人金融资产这块“蛋糕”中,资产集中化的趋势也已十分明显。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目前在国内资产超过100万元的家庭已经超过了1000万户,一个稳定的高收入富裕人群层次已经形成。此外,可以说,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地催发市场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

其次,个人金融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个人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老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个人金融资产由过去单纯的保存保值型向综合理财、增值型转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正逐渐由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向发展型、质量型、消费型转变,居民正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借款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尤其是那些拥有富裕资产和稳定高收入的个人群体,尤其需要有专业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以确保私人资产在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增值,这就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次,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银行分业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类批发业务获利空间逐步降低,信贷风险不断聚集,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拓展零售类个人银行业务去化解。据不完全统计:银行提供公司类批发性业务,只有2%-4%的利润空间。而提供零售类个人银行业务,则有5%-8%的利润空间。个人银行业务具有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和个性化以及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也是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从利润贡献上来看,香港恒生银行个人业务对该行赢利的贡献率已达48%,个人业务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银行业务中占30%-50%左右,而国内银行都在10%以下,但这也正说明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开放迫切需要国内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抢占中国个人零售业务已经到来,国外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在发展战略、市场细分、科技运用、创新机制和产品、营销管理、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比我国都具有明显优势。一般来说,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客户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公司客户,重要行业内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二是机构客户,如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三是个人客户。对商业银行来说,20%的客户往往可以带来80%的利润或市场份额,而中国66%的储蓄额正掌握在10%的人手中,因此基于此规律,外资银行开拓在华业务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发达地区的重点客户,其中就包括这些富裕的“尖端客户”。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不尽快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就很有可能面临失去这些客户的危险。

四、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选择

借鉴发达国家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经营战略。经过2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已经具备很强的现实条件,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主要业务之一。因此,各银行必须充分认识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个人金融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消费者个人并重,并尽快改变过去的运作程序和服务方式,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认真研究个人金融业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个人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个人金融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第二,加强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对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推动个人消费、外汇、证券、保险、基金、债券、收付、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包括对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替、包装、重组,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合作将更加密切,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创造了条件。各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因为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最能反映和体现其形象,银行也只有通过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获得忠实的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品牌的定位和形象设计,努力推出能代表本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银行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第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网络化进程。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银行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以此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国银行的电子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对个人客户所提供的网络化服务大多处于试运行阶段。要想使我国银行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发展我国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利用网络技术,向个人客户提供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投资、咨询、评估、理财等业务,真正为个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第四,采取适当手段和策略,加强营销管理。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银行营销就是指银行在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运用金融中介机构及其功能,实现货币的聚集和重新配置,使货币资金在银行和客户之间有序运行,创造出客户满意的服务并取得经济效益的经营行为。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会变得更加重要。我国银行要想把个人金融业务真正很好地开展起来,也必须确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必须通过对环境的客观分析,通过细分市场,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策略。只有采用了适当的策略和手段,才能缩短个人客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增强银行与个人客户之间的联系,在客户与银行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把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应该说,目前各银行所开展的客户经理制是强化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五,加快培养和引进个人金融业务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个人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决策管理人员、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优秀的一线操作人员是保证个人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其中,决策管理人员要负责研究市场需求、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管理控制;市场营销人员负责宣传策划、推销产品、拓展市场;一线操作人员负责客户的接待、产品的前台推广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的人员均需具备相应的业务及管理水平。为此,商业银行要尽早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个人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未来竞争打好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绩效挂钩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分配比重,体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分配差距,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激励员工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六,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与企业相比,个人搬迁、工作调动频繁,流动性大,不易管理。拿个人贷款业务来讲,银行很难了解借款人的信誉、品德、收入水平和还贷能力,很难确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另外,目前我国银行缺乏一套系统地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技术手段,也没有像对企业那样的资信评估方法,并且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债务追索、托收机制。面对个人客户大量的借款申请,银行不得不提高借款的门槛,增加审批手段,延长调查时间,提高担保的要求。消费者个人则因手续繁杂、长期等待和收费过高而望而却步。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像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一样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构,在法律的保护下,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在客观、公正、中性的原则下评估个人信用程度以促进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任碧云,《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2)《有效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姜志强,金融时报(2002年09月09日)

(3)《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探讨》,李恒光,《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第3篇:业务拓展范文

贸易融资是伴随国际贸易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融资行为,同时这种融资是银行提供给进出口商的。当前商业银行在信贷利润被不断压缩形势下,贸易融资业务因其具备多个优势,就变成商业银行寻求利润空间的优先方式。本文从介绍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的优势入手,阐述了贸易融资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拓展措施。

【关键词】

贸易融资业务;优势;营业网点

0 引言

贸易融资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已走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近些年伴随国际贸易中合作双方关系的变化,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和供应链的形成,在国际市场上贸易融资业务展现出突破性的运作模式和产品概念创新趋势。在技术与市场共同的力量下塑造着此业务的发展新方向。但是该业务领域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创新能力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此业务发展上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产品模式、受理条件、制度流程、授信的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其技术与方法存在缺陷,对此项业务没有充分挖掘其创利潜力。

1 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的优势

1.1 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相对简单的审批流程

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相对简单的审批流程,这样企业就能很快获得所需资金。银行传统的信贷要求对申请企业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财务指标、信用状况、融资情况、抵押与质押物等方面做出全方位而严谨的调查,繁杂冗长的审批流程,通常会出现审批完成后企业已没有融资需求。然而贸易融资的流程,银行只需要对企业单笔贸易进行调查,结合企业的信用记录,将相关要求落实好就能够放款。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因其资金规模小,资金链比较紧张,对融资有较强的时效性,贸易融资符合中小型企业融资对时效性的需求。

1.2 贸易融资业务能调整收入结构,增加银行收入

商业银行增加表外业务收入的一个有效来源就是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其一,贸易融资中商业银行能够直接获得表外业务收入。对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商业银行可以要求其开立进出口押汇、信用证、承兑汇票、保理业务、出口贴现等业务获得手续费。其二,中小型企业因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所以对贸易融资会有很大需求,然而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唯一的供应商,所以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与为大型企业提供价格低廉或免费的融资类产品相比,对贸易融资业务可以向中小型企业收取合理的手续费,这必将推动银行调整收入结构。

1.3 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能够避免风险

贸易活动中的销售收入是贸易融资的直接还款来源,而传统的银行信贷会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并且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贸易融资中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单据进行调查,以便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贸易信息和贸易背景,确定对外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保证融资真实可靠。这样就能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所带来的融资风险。

2 贸易融资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贸易融资认识不足影响到业务操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业务发展初期,存在一些对贸易融资认识不足的业务人员,他们对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的风险缺乏充分认识,加上业务营销与市场竞争的需求,在对贸易背景、客户资信方面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为客户降低条件提供授信开证、打包贷款等贸易融资,造成一些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信用证被垫款、不良贷款。这一情况的出现让有些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感到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较大风险,对其难以控制及操作难度加大,再有贸易合同、保函、信用证等都会涉及到外语资料,更会感到深奥难懂,所以尽量远离贸易融资业务,并为其设定了比较繁杂的环节与条件要求,造成与普通银行信贷相比贸易融资业务更难申请,在审批中时间更长、环节更多,导致企业错失良机,致使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受到影响。

2.2 在国际上营业网点的不足产生的影响

从目前的实践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开拓贸易融资业务与营业网点的国际化程度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如果一个商业银行在国际上拥有越多的营业网点,那么它就能在国际市场上接触到越多的业务和客户资信,业务量增加了,贸易融资就会拥有更好的发展势头,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如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分布还比较少,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分支机构拥有的数量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准确估计出所承接的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而对这些融资客户不敢进行放贷,这样就让外资商业银行占据了这些业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开拓贸易融资受到严重制约。此外,国外先进的大型商业银行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营业网点联系,这样非常紧密的联系,有助于这些网点间进行信息交流看,强化协作,牢牢抓住每份业务。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拥有较少的营业网点,并且网点之间缺乏密切的协作,这对商业银行将贸易融资业务做大做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3 落后的贸易融资模式,融资对象集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办理的主要是进出口押汇、出口打包贷款等传统方式的贸易融资业务,在贸易融资总量中大概占到了七成,然而相对比较复杂的福费廷与保理等业务开展的就非常有限,贸易融资业务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制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国有大型企业是重要支柱,不管是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乐于将大型企业定为融资对象。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只能获得极少量的贸易融资,这与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中它们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自身发展速度严重不相符。此外,融资条件非常苛刻,办理融资手续时比较繁琐。企业在申请贸易融资中,申请的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相应也就增加了许多办理条件,这样企业的经营成本必将增加,使企业对其造成了畏惧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企业就打消了贸易融资的念头。

3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拓展贸易融资业务

3.1 对贸易融资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贸易融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风险因素会涉及到相当多的层面,商业银行对其风险进行的管理是整个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有其不同特性,需要对风险管理的内容、管理技术、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变,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理性的风险管理观念,为贸易融资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事贸易融资的相关人员需要具备应有的信贷业务专业知识,以便对客户的信用分析评价,还要具备国际结算专业知识,以分析辨别贸易融资业务和国际结算中的风险。为了能够通晓国际市场的具体特点需要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众多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很难全部配备拥有知识全面的人员,所以必须将商业银行内部的擅于信贷业务与国际结算业务的人力资源集中起来,以便对客户贸易融资中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依据贸易融资具有的特点,针对贸易融资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的信用评估体系,可以建立与审批中心为隶属或并列关系的押汇中心,以便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专门处理。依据贸易融资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对客户信息进行有针对性、有区别的评估,控制住风险。在整合与梳理贸易融资产品的基础上,全面优化和整合业务流程,使产品的操作效率得到提高。

3.2 商业银行加快国际化步伐

要想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要加快国际化步伐,这就要求推动商业银行尽快在国外还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设立营业网点和办事机构。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实现了国际化,商业银行才能得到不同国家地区的贸易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只要尽可能多的获得贸易融资业务才能不断提升贸易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总业务量中的比重,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就能进一步拓展贸易融资业务。

3.3 努力开拓贸易融资业务,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首先,强化合作,争取更多的贸易融资新客户。当前国外投资者大部分都比较看好我国市场以及国际贸易发展势头稳定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把握这一有利机遇,与国外大型银行协作拓展我国国内外汇业务市场,努力争取到更多的在国内上马的外资项目,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拓贸易融资业务。其次,对贸易融资积极创新产品。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贸易融资的贸易链与产品设计的有机融合,不断研发与拓展新的业务品种,从而为企业合理有效的解决其销售与采购中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依据客户的需求量来量体裁衣,研发出满足需要的贸易融资产品,将新型贸易融资方式与传统的融资方式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贸易融资服务实现增值。最后,提升科技支持,逐步完善系统。商业银行需要适应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制定出电子化发展战略,向国际大型银行学习,有选择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研发出满足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要求的电子技术,大力推动虚拟金融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及网上银行等方式办理国际业务,对业务处理标准和流程进行统一。逐渐由虚拟的电子商务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经营场所,进而实现国际业务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使贸易融资业务提高技术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拓展贸易融资业务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国际贸易活动中遇到的资金难的问题,这对扶持企业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贸易融资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难题,就需要对贸易融资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商业银行加快国际化步伐、努力开拓贸易融资业务,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拓展贸易融资业务,推动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贸易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窦王岩,郭红 《国际贸易融资》[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1

第4篇:业务拓展范文

甲方:——公司

乙方:——公司

甲方因业务发展需要,就乙方提供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等方面指导、服务事项,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业务指导、服务内容

1、经营范围: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租赁业务。

2、指导、服务内容:仓库租赁业务经营管理,仓库招租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决策规划,提升盈利水平和效益。

3、乙方派出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参与甲方经营业务运作。储第二条服务期限及服务费

服务期限从2012年7月1日起至2026年6月30日止,共14年。

甲方每年支付乙方服务费人民币玖万叁仟元正(——元)。

第三条双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应恪守本协议约定,按本协议的约定支付服务费用。

2、乙方应恪守本协议约定,本着诚信原则,尽最大努力完成协议约定服务内容。

第四条保密

双方知悉并确认,在本协议签署及履行过程中所获悉的对方包括但不限于书面、口头等信息均为对方的商业秘密,任何一方均应严格保密,未经对方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进行披露。

第四条违约责任

甲方逾期支付服务费用的,每逾期一日按应付金额的千分之一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第五条争议解决

双方因履行本协议而发生的争议,应协商、调解解决。协商、调解不成的,应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附则

1、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2、本协议未尽事宜,另立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

效力。

3、本协议书经双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盖章)乙方(盖章)

第5篇:业务拓展范文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动产质押业务在原有的作用之外,又出现了进一步的功能拓展。大中型企业的存货(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库存量大,占用资金多,却没有充分用于质押融资。企业在各行的互保现象频繁,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各家银行的互保贷款金额巨大,且关系错综复杂,一些贷款互保已经“名存实亡”,起不到第二还款来源的作用。在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不及时的情况下,一旦一家企业贷款出现风险,不仅互保企业可能陷入债务链难以自拨,银行亦可能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形成债权损失。而通过动产质押业务来监管企业的库存,则有利于加强贷后管理。

一、动产质押功能拓展的表现

(一)目标客户的拓展

一是将大中型企业纳入动产质押的目标客户范围。银行在具体操作动产质押业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动产质押业务能够最大程度地盘活大中型企业的存货,解决大中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中型企业的库存量大,占用资金多,银行与监管公司合作,由监管公司直接监控企业的存货,了解存货每天出入库的数量和金额,就基本能够掌握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状况。大量的动产质押业务实例证明,拥有了对企业存货的控制权,就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销售的增加或减少,进而监控企业的物流和现金流情况。二是目标客户从流通型企业向生产型企业转变。在山东省某股份制银行的动产质押业务中,除少数煤炭和药品经销商外,大多数为生产型企业,质押的产品如螺纹钢、无缝钢管、镍铁、白糖、轮胎等数十种。山东大型监管公司的监管对象也主要是生产型企业。据从某大型监管公司了解,其基本不做流通型企业的输出监管。

(二)产品性质的拓展

动产质押业务的产品性质正从“供应链金融控货融资模式”下的传统产品,拓展到“银行加强贷后管理模式”下的新产品。

银行逐渐认识到,企业的互保方式盛行,贷后管理薄弱。客户经理少,绩效考核又要求客户经理营销和管理的客户越来越多,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随之日益繁重,对客户进行现场检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贷后管理报告多依赖于企业的报表信息和电话问询,这就造成了银行信息和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等情况。而动产质押业务可以实现以企业的存货作为质物对企业进行动态监管。存货作为企业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必不可缺的一种生产资料,直接体现着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成为帮助银行加强贷后管理的有效渠道。

(三)质物的拓展

原来多家银行对质物的要求是:除了规定的存货能作为质物,其余的都不能作为质物,业务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在改为除三类不宜作为质物的存货外,其余均可。这三类是:易变质破损类、易贬值类、难估价类。生产型企业的原材料、半产品和产成品种类繁多,这样扩大了质物的范围后,大大增加了该业务的可操作性。比如某机械企业生产的磨机,系由9个零部件构成,在出库前,这些零部件要分开保管,原来对其进行质押授信是很难做到的。

(四)对监管公司职能要求的转变

原来银行对监管公司的要求,主要是它能不能“看好货、看住货”,监管重点是“货权”。监管目的是拍卖质物、清偿贷款。而现在银行越来越注重发挥监管公司驻企业仓库的岗哨作用,要求监管重点是监控经营、预防为先(即通过管理库存来监控企业日常经营)。监管风险点进行了前移,更侧重于协助银行监控企业的日常经营风险。

拍卖质物,清偿贷款,已成为银行处理不良资产中不得已而为之的后招。监控经营、预防为先,是当前银行和监管公司重新定位和开展动产质押业务的发展方向。

二、动产质押功能拓展后的实际效果

动产质押业务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主要市场可定位于大中型生产型企业。多家银行的业务经验证明,该业务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对于盘活企业存货扩大企业授信,加强银行贷后管理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在当前贷后管理难以到位的情况下,银行要求监管公司把企业库存管理得更全面,工作更细致,与银行的沟通联系更紧密,更加侧重于日常的监管,包括对存货出入库的数量、质量和权属的监管。监管公司不仅在必要时能够协助银行“拍卖质物、清偿贷款”,更侧重于当好银行驻守在企业的哨兵,配合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共同抓好贷后管理工作。

第6篇:业务拓展范文

西门子的 Life W ork s 远景便是针对未来通信的需求和趋势而提出的战略远景,目标是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商业世界中创建无障碍、无界限的通信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访问所需要的人员、信息与应用软件,无论身在何处、使用何种设备或网络。

通信无界限解决方案基于七大技术准则,即统一通信、开放的基于 IT 的通信、固定移动融合、业务流程整合、丰富的用户体验、自由的安装选择、业务持续性和完整性。整套战略理念的重心是统一通信,无论是实时应用(如语音、视频或即时信息),还是非实时应用(如语音邮件、电子邮件或传真),均可集成为统一而简易的用户体验。

为了可以最大程度利用企业的现有 IT 架构,优化投资回报率,西门子无界限通信解决方案使用开放性的标准和界面,可无缝集成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以确保整个信息流通生态系统中的高度开放性。因此,许多方案都支持多个厂商设备之间的互通性,溟以及面向服务架构(SOA ) 的应用,从而按需支持不同企业的个性业务模式,使企业投资收益最大化。

第7篇:业务拓展范文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履约担保

担保公司的发展是我国逐步向民营企业开放金融市场的产物,从总体而言,其应归属于金融业。担保公司担保业务与金融机构的担保类业务其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关系,金融机构的担保类业务主要有: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业务;商业银行的保函、备用信用证业务;证券公司的信用互换业务(该项业务国内证券公司尚未开展)。

目前,金融机构中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主要集中在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里面,有车贷险,房贷险,学贷险等,信用保险中的出口信用保险主要由中信保一家操作,以承保出口企业的应收款信用风险为主要业务。银行的保函类业务主要集中在工程领域,有履约保函、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付款保函以及其他类似加工贸易保函、关税保付保函等等,而备用信用证实务应用较少。

担保行业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995年6月30日《担保法》,2000年12月13日《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2010年3月8日《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法律法规规定了五种典型担保,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在法规之外实务领域,还存在着非典型担保,包括按揭、回购、所有权保留、让与担保、押汇、收费权质押、退税托管账户质押等等。

总体上说,从法律概念出发,担保可分为融资性担保、履约担保和其他担保。在国内担保行业,融资性担保市场份额最大的是中科智担保公司,履约担保做的比较好的有长安保证担保公司、中建担保公司等,主要以工程担保为主。其他担保包括向法院出具的诉讼保全担保(中投保对此份额较大)、有关船舶的海事担保、向海关出具的关税担保等。

现阶段担保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以融资性担保为主,融资性担保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承兑担保、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贷款担保、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担保(主要指开立信用证担保,进口押汇担保,担保提货等)、自然人消费贷款担保(主要为车辆贷款、房屋贷款、信用卡透支及学生贷款提供担保),以及股本金贷款担保,过桥贷款担保等。

但融资性担保并不具有经济性,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的成本问题。通过银行操作需要保证金,担保业务只能放大10倍,按2%的担保费计算收入资产比在20%左右。除去经营费用和风险拨备,所剩利润其实并不多,而且在这种模式下,无法采用规模经济来产生更多的资金效益,导致实务上担保公司很多情况下并不从事担保业务,而是通过银行发放委托贷款,通过高利率来解决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部分担保供公司不惜违规从相的存款放贷业务,最后沦为地下钱庄,严重的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

融资性担保其实从法律角度出发,也属于广义范围的履约担保,只不过它只是对借款合同进行担保。市场上除了借款合同,还有更多的是购销合同,工程合同等。如果能对此类合同进行担保(事实上市场存在这些合同担保的需求),业务拓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履约担保应成为担保公司主要经营模式的关键优势是不占用资金。只要投入适当的人力资源,把握好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短时期内业务规模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还是有可能的。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履约担保主要有:工程投标担保、承包商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业主支付担保、企业交易履约担保等。

为了进一步缕清履约担保业务的思路,我们可以将现行保险公司、银行操作的履约担保作一下比较:担保公司可以参照的保险公司保证、信用保险业务类有:产品质量担保、住宅质量担保、雇员忠诚担保、国内贸易信用担保;担保公司可以参照的银行保函业务类有:租赁担保、维修担保、工程尾款担保、加工贸易担保。

可见,只要市场上存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合同,就有相应的合同履约风险,我们可以在风险可控或概率精算的前提下,设计出相应的担保品种,以开拓市场规模。

笔者建议担保公司目前应涉及的主要业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类:

1、保证担保业务(买方付保费):主要应用于赊购环节,企业往往急于得到赊销商品,上游企业却担心企业的偿债信用,如果担保公司介入,并由下游企业支付担保费,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可行。

2、信用担保业务(卖方付保费):主要应用于赊销环节,由租赁公司的厂商租赁得到启发,是否可以开展厂商信用担保业务,即对厂商产品销售形成的应收款进行担保,担保费由厂商承担,厂商出于权衡应收款催讨及坏账费用的考虑,该模式应该有一定市场空间。

3、大型装备和建设领域的履约担保类(参照长安保证担保公司、中建担保公司模式)

4、雇员忠诚担保类(即对公司员工、特别是关键位置人物发生严重违规违纪或者偷窃公司财产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行为,由担保人负责赔偿)。

除了业务模式,担保公司应同时配套建设信用审查评估体系,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问题比商业银行还难以操作,故不能单纯引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可以考虑引入证券公司关于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的理念,采取自上而下的评估方法,财务报表并非主要的风险评估依据,只有把握了企业(甚至是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才能得出有实际意义的信用评估结论。

第8篇:业务拓展范文

关键词:企业进出口业务政策环境 运作思路

企业在进行拓展进出口业务时,先要进行全面的考虑,比如企业自身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方面具备怎样的竞争优势,存在哪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在涉及新兴产业和新领域时,对未来经济发展态势及经营战略是否有足够深入的探索、分析和研究;对所拓展的出口业务是否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规划;是否能明确地选取合理的经营模式以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调动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是否有对大量不确定因素进行考虑和制定对策等,这些都是企业在拓展进出口业务之前必须深刻反思、深入研讨的问题和因素。笔者结合企业当前的状况,对企业进出口业务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让企业可以顺利开展进出口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一、法律环境和行业因素在进出口业务中的应用

如今,进出口业务有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比如政治法律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等。当今的市场竞争秩序逐渐变得规范,各种各样的跨国并购方式也常常见诸于报端,多种有利企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能让富于竞争力的企业更有活力,更容易获得成功。只有把当前的和长远的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对于企业的行业特征,首先,它具有服务行业的共同特征,主要目标依然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外贸业务表面上非常复杂,但实际上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定和业务流程,只要对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规则做到熟记于心,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经验,就能很好地深人到进出口业务领域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是否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否能塑造良好的服务和品牌形象,是决定企业能否在该行业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二、进出口业务的运作和发展的规划

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中外合资、合作或者独资公司、海外机构、股权投资合作等方式来开展进出口业务。企业通过积极地市场调研,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制定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利用市场营销组合,尽可能多的把优质的产品销售给更多的消费者,加强与销售渠道的沟通联系,注意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1、 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变化很快,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加强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和整合也很重要。

合作企业可以通过优势互补,优势互长,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合力,该合力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1+1>2的良好局面。譬如说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公司(Vale SA)与中国最大钢铁制造商之一的上海宝钢集团(Baosteel Group Corp)恢复非正式谈判,两家公司拟共同投资60亿美元在巴西东南部的圣埃斯皮里图州(Espirito Santo)合建一座钢铁厂。谈判如果能成功,将有利于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控制成本压力。

2、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经营模式

结合外贸行业的行业特征,其经营理念要转变为能够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安全性、快速性和完善性,并将理念结合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去。一个良好的经营理念可以让一个企业通过完善制度来健全和完善各项服务,提升服务理念,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强调在经营方式上具有独立性,抛弃传统的作法。企业需要具备清晰的产权,高层管理人员要独立开来;同样,对业务和资产方面也要清晰的界定等等。

3、企业在人力物力经营资源上的配备和相关机构设置

企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在人力资源的配备方面要遵循数量少而质量精的特点,建立适应组织和产品的组织结构,促进信息在组织内部的良好传达和反馈,注意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侧面作用。企业在人才的任用和选拔方面,要结合应聘者的年龄、专业和性格方面的特点,合理搭配使用。企业在业务的开始阶段,要集中精力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方面增加投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企业拓展进出口业务时需要特别强化两条主线:第一、要提高对政策和资源的优势的利用,通过适合的经营管理模式,表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益;第二、要树立开展进出口业务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充分实现人、财、物的三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好管理与运作的合理进行,从而塑造企业的品牌,获取长期效益。在业务的进行中,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以下问题的关注。

1、开展进出口业务要有预见性的规划

在现代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强调规划与行动计划的联系和衔接,要确定经营目标,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绩效考核,共同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的规划方案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行动计划,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

2、从经济数据来预测进出口业务的获利

表面上看,进出口业务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盈利的行业。然而,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要通过客观数据来证明。所以,必须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提出科学、谨慎的经济预测,这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充分预测经济形势下的变化因素

企业要在经济形势方面及经营所处的环境方面,对不断变化的因素作完整的评估,并制定避免风险的方案。当前,国家法治环境不断健全,市场环境的也得到不断的规范和净化,企业经营的不安全因素正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在日益提高。企业要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保持充分的关注,以及时调整经营方案。

4、关注进出口业务中人的因素

我们常说21世纪最有价值的是人才,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进出口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充分注重和调动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能动性,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大力挖掘员工潜力,促进个人、企业和社会协调发展无疑意义重大。企业要为员工发挥才能创造足够的空间,严格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结语:

企业想要拓展进出口业务,就必须对形势和环境具备全面的考虑和权衡,并适时地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只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充分的、连贯的规划,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业务拓展范文

关键词: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信贷;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家粮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由单纯支持粮棉流通向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贷款对象由单纯的国有粮棉企业向各种所有制粮棉经营企业拓展。农发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做好政策性贷款业务外,还要做好商业性贷款业务。

一、目前农发行开办的主要商业性信贷业务品种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主要是粮油业务和棉花业务两大类。一类是粮油类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粮油流转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贷款,粮食合同收购贷款,种用大豆贷款和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等。再就是棉花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商品棉贷款、棉花良种贷款、棉花企业技术设备改造贷款及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四大类。

流转贷款的贷款对象是在农发行开户,自主从事粮食(含油脂)收购、调销、进口业务的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购销企业,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粮食经营资格的各类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其具体用途分别是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从粮食市场收购粮食的合理资金需要;用于解决借款人从其他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以及粮食副产品的合理资金需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贷款对象是经地、市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以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用途分为收购贷款、调销贷款、其他流动资金贷款、基建技改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或从粮、棉、油经营企业调入粮棉油商品的流动资金需要。其他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与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过程相关且必需的其他短期流动资金需要。基建技改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从事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资金需要。

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对象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企业,包括粮食系统的加工企业和其他所有形式的用粮企业。具体用途分为: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粮食和从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的流动资金需要;解决借款人与加工转化粮食相关的其他原材料、费用支出等所必需的其他流动资金需要等等。

二、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存市场定位问题的认识

首先,是农发行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的需要。纵观农发行成立之后十年的具体工作实践,我们回过头对它的成长和发展进行重新认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农发行建行之初,外部政策环境固定,职责任务清晰,原有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都是明确的。但随着1998年国家粮棉改革政策的出台及不断深化,其业务范围和阶段性职能不断作出应对式调整,原来的职能定位逐渐从模糊不清发展到现在的重新寻找,运行十年之后,好像又回到了原地,不得不对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再一次进行审视和探索。应当承认,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粮棉改革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发行建行之初的基本职能和业务范围已经有所改变,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越来越小,商业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不断扩大,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已使农发行这一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不得不面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相对独立又相互兼容的境地,这是改革的必然。

其次,是农发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农发行要实行“三分、两减、一深化”,即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分别经营,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行政色彩。其主旨是要求农发行在两类业务并存的前提下按现代银行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国务院对农发行提出的目标任务已非常明确,只有正确面对农发行既存在政策性业务,又存在商业性业务这个客观现实,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在发挥好农发行政策性业务这一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毫不含糊地追求商业性业务的自身效益最大化。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和实践在坚持政策性银行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建机制,在发展商业性业务,释放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功能的环境中立规矩,在完成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和谐发展的统一中营造环境。因此,要确保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去适应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共生共存的现状。反过来,两者只有共生共存才能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农发行延伸信贷支持环节,将粮食收购、存储和加工各环节的资金流转全部置于农发行信贷监管范围内,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成效,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整体服务功能。

三、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意义

在新的改革形式下,农发行在坚定不移地履行好政策性职能,办好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适度、审慎地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国家粮棉宏观调控。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同政策性贷款一样,都是国家实施粮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只不过二者作用的方式和机制有所不同。随着粮棉油市场的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已逐步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粮棉油购销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从而实现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已经接受政府委托,承担起地方粮、棉、油储备和平衡市场供求的任务,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

此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调控粮棉油市场的载体,将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现有棉花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逐步扩展到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和其他粮食营销等企业。农发行通过发放商业性贷款对这些企业及时提供金融服务,为粮、棉、油的生产、流通、加工转化、技术改造以及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将在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粮、棉、油市场,确保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国家“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商业性贷款支持的客户,除了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粮棉的购销企业外,还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一头牵着粮、棉、油消费市场,一头连着粮、棉、油生产,可以根据粮、棉、油市场需求,引导粮、棉、油作物的种植以及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内容等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但由于这些企业的低效、弱质,决定了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不会大量进入,只能由农发行对其提供商业性贷款支持,支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和增加附加值,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分享生产和加工环节利润,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无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

(三)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一是通过“扶优限劣”的信贷杠杆优化市场主体。成熟的市场是促进产业良性、健康、长效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市场主体是关键因素。在打破了对国有流通企业的垄断局面后,通过商业性贷款择优扶持,发挥对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促使经营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市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对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信贷支持,促进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平等享有市场资金配置,有利于粮棉市场主体所有制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二是通过对贷款的风险控制,促进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实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方式,尤其注重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控制,使客户更加尊重与关注市场,注重对市场行情与走势的分析,逐步扭转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顾市场价格风险、盲目经营的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作用。

三是通过商业性的市场设施贷款支持,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促进市场体系完善。

四是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的产、购、销相互衔接。目前,越来越多的粮食购销企业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行了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其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农发行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可及时解决企业购进粮食资金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粮食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产销区结合,减少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主观认识上来讲。农发行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主体,政策性银行只有承担政策性业务才是它的初衷和本来面目。现在既让它承担政策性业务,又让它承担商业性业务,势必会走向两种可能,要么变得似是而非,要么同化为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商业性业务追求的是银行自身效益,两者既矛盾又对立,很难达到和谐统一。正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左右摇摆,造成了具体工作实践的举步艰难。

(二)从基层行目前的具体工作实践看。以夏粮收购为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收购、由地方落实利费补贴和价差亏损的地方调控粮收购,贷款政策已非常明确,按计划供应,足额提供贷款;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方式,由于是重新拓展业务,贷款政策也比较明确,按风险管理的规定运作,但除此之外的中间一大块商品流转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说它是政策性,但基层行首先必须考虑市场价格因素带来的贷款风险,对企业也提出明确的防范风险条件,要求办理资金抵押、规定自有资金比例和风险保证金比例及信用等级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商业性业务的经营要求。说它是商业性业务,又没有完全按经营性贷款的要求来操作,在具体执行中却有许多政策性痕迹,农发行要防止出现空白点,要防止农民卖粮难,担心粮食企业收不上粮,政府有压力、有怨言,害怕农民因卖粮难告状,新闻媒体曝光,农发行既想争取自主发展的空间,又怕触及政策风险挨板子,处于两难境地。在粮棉市场已经全面放开的情况下,让农发行去承担非市场因素的政策意愿,显然对农发行有失公允。

(三)在处理商业性业务的实际操作方面,农发行与被支持对象在观念上产生错位,难以对接。经调查得知:由于多年来受粮食敞开收购,农发行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即“收多少粮棉、贷多少款”的影响,长期以来给地方政府、粮食主管部门及购销企业产生一种错觉,农发行成了为粮棉企业无条件提供贷款的工具,以至于在粮棉市场、价格、收购全面放开的今天,个别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没有完全觉醒,对农民卖粮仍存有大包大揽思想,生怕粮农卖粮难,农民有意见。而对粮食购销企业,则长年处于国家粮食政策保护之中,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及与个体粮食经营者的竞争能力,不能及时树立或难以树立起必要的市场风险意识,以至于农发行在对粮食企业进行商业性贷款支持时,提出的贷款条件和贷款方式,购销企业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总认为贷款门槛抬得太高,再加上外部环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发行在支持收购时往往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被告的角色,成为“代人受过”的对象。

(四)受政策环境影响过大,在完成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和谐发展中,没有自己驰骋的空间。从近十年的运行实践得出的感触是: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之大,超出所有任何一个行业,既受“三农”政策大的影响,又受粮改政策的具体影响,还受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的牵制。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商业银行法》在营运中进行自我保护,农发行只能依据国家粮改文件和政府的意愿。从这一层面上讲,农发行的发展权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信贷管理模式。逐步改变原来的政策性银行信贷管理的老模式,真正参与到企业改制及经营当中去,实行既严格、统一,又灵活、全面的信贷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的风险防范预警,建立和完善全程参与、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信贷管理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并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调控能力。

(二)探索和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资金优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对商业性贷款业务,依据各基层行的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等择优配置,对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的给予资金倾斜。同时,强化信贷资金与信贷计划的衔接,适度加大资金调控力度,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区域和优良信贷业务品种流动,达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努力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客户,要果断制定和采取收贷退出措施,有效规避贷款风险。要建立贷后评价制度,定期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检查评价,重点对商业性贷款开展贷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四)应明确农发行兼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任务,并且两者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在坚持政策性银行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在有必要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毫无顾忌地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应当认识到政、商合一混业经营并不是混淆经营,不能把政策性业务按商业性贷款的运作模式来要求,更不能把商业性业务看成是政策性业务,追求政策保护,降低贷款管理标准和风险防范标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