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22-02
在信息时代,媒介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也给青少年带来了颇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现阶段加强研究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人在媒介时代为取得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思维方式与综合行动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手段与态度、运用媒介资源的有效度和批判媒介的能力等。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具有指导学生对大众传播资源能够正确理解与享用功能的教育。通过这一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充分运用媒介资源进行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基础性媒介知识及如何运用媒介,学习如何对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加以判断以及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在自我发展中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四方面内容。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
1.个体性价值
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条件下,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个体在媒介社会中取得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人与社会两个层面之间的互动中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媒介素养教育首先立足于培养人的基本媒介素养,他的个体性价值就体现在使人具备并连续更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媒介素养,以促进人的生存能力的形成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获得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生存资源。基于此,培养人的基本媒介素养,构成了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的本质上的区别。
2.过程性价值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体现在“使人为人”的行动当中,由此则展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过程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决定于教育之“独立性”与“过程性”,教育的价值也就主要生成和体现于此种“独立性”和“过程性”的实践活动之中。当前,参与社会的“再生产”是教育最为重要的过程,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尤其是在媒介社会,体现得更是明显,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性价值,可在参与社会“再生产”和实现人的“现代化”实践中寻到根据。
3.社会性价值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实的生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人甚至全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在这种追求中,因为生活事实事前已经对价值共识的可能进行了提供,而全部达成了价值共识的生活事实又促成了实现共享、共同承担的可能生活方式,这样便会创造出一种可能的生活。人类整体的价值想象也包含于此种可能的生活世界之中。因此,创造出一种可能的生活也就构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性价值。
三、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环境错综复杂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新媒体商业化竞争日趋激烈。倚助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平台,大量的信息资源一同涌向受众,在新闻信息政策法规尚不健全以及经济利益诱导的情况下,低俗文化严重地冲击媒介环境。一方面,在制造和呈现信息内容时表现出“低水平满足”倾向;另一方面,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出现偏失,致使媒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虚拟环境传播弊端凸显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实现了交流平台虚拟化和交流身份匿名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匿名流成功地对网民的真实身份进行了掩盖,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的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任何不满加以表达,而不必担心舆论的谴责,由此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3.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首先,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渴望独立自主与其经济上依赖父母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剧,致使他们在产生较为强烈的叛逆心理的同时,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又表现出抵制主流文化,追捧个性文化。
其次,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还很稚嫩,具有与人交流、为他人所关注、被认同的强烈愿望,他们害怕孤独,渴望融入集体,因此,极有可能视媒介为自身的精神伴侶,形成媒介依赖。
再次,对社会的认识,青少年还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认识尚且不足,因此,他们在对待诸多事物的认识上还缺乏思考和批判意识,特别是在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对信息呈现形式的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强,对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与使用上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1.提高全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意识
首先,需要将媒介素养知识在全社会进行普及,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广泛地在社会各个层面加以推广,当在社会上取得认同基础之后,再将其引进校园,最终将其转化为一门学科;其次,进一步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再次,充分依靠学校、社区进行宣传,确保媒介素养教育意识能够真正深入人心。
2.争取政府部门的组织和支持
政府应当在适当的时间制定并出台与媒介素养教育相配套的较具权威性的政策性文件,规范媒介素养教育,为其开展提供保障,在政策层面给予媒介素养教育以有力的保证。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后,应着手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充分调研和考察,力促相应的行政命令和有关规范及早出台,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给予督促和指引。
3.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推广的“共同体”
截至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机构还比较匮乏,且多集中于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尚未占据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然而,没有大多数中小城市相关机构、传媒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参与,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在我国急需成立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媒介素养教育参与机构,并使之相互支持与连接,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拓展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团体的功能,除了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还应负责教师培训、研讨会、通讯期刊、配套教材等方面的工作。
4.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的推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得以成功开展的源泉,但是,当前我国广大教师的媒介素养知识还比较欠缺,对媒介的认识常常停留于表层,较少关注受众的能动作用,更忽视了对媒介认识与把握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因此,在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的同时,还要依托电视、期刊、网络等媒介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长期的、完备的资源与技术支持。
5.构建多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但媒介素养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又决定了只依靠学校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几乎是无法成功的。同时,学生使用媒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因此,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媒体自身的参与包括政府的作为都是媒介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只有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当前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才有可能得以提高。
6.加强学科结合渗透
对教师而言,要学会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对于进行理智回避,加强学生辨析、使用网络媒体的能力;在美术学科中,可以利用教室的投影仪将事前准备好的来自于报刊的漫画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畅谈对漫画的看法,在教师不给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样性思维的发展;在语文学科中,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特点的“民居”图片和资料,还可以与语文课的内容相结合,开展“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网络交流”、“视频欣赏”、“信息筛选”等操作性强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蔡国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67.
[2] 姚休,莫红鹃.电视媒体与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浙江传媒
学院学报,2009,(1):20-21.
[3] 刘燕梅.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闻世界,
2010,(6):24-25.
[4] 李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4):17-19.
当人们谈到形成信念的问题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对教材的知识——这还不是信念,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信念。这样把两者对立起来时毫无道理的。所谓真正地有知识,这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的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办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出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德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
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并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的,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所提的问题。在我们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数学课,他的思想完全给教师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 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的知识的结果。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们的脑力劳动。
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证实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相关概念
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1]。2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尤其一些艺术类院校。目前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却并不理想。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信息素养不高,获取信息能力较差,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许多同学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其他素质的学习是可有可无。信息检索及文献利用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只在写论文、搞课题以及科研等类似活动中才需要[2]。尽管近些年来学术界提出应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能力提高及个人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但事实上,真正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学生并不多。2.2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并不理想目前在高校图书馆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一次“新生入馆教育”,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学生学习热情等诸多因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此,在我校内进行抽样调查,有85%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信息素养教育所指,更不了解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及其使用方法。2.3缺乏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环节统一协调,需要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更需要整个学校范围内统一规划。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信息素养协会组织,这使得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没有统一规划,缺乏交流经验的平台,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不能更好的共享。一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院校,其信息素养教学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入馆培训或者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并没有增加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也只是以介绍图书馆馆藏和使用方法为主,并不能按照各个专业的特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系统的、有层次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初探
信息资源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离开信息资源去谈学生能力培养,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如①网络②图书馆③社会实践活动等),确保学生信息来源广泛、获取途径畅通,那么,如何在我国高校有效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从导向作用开始,通过提供信息,发挥教育职能,对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设入手:首先是硬件建设,包括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和读者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电子文献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节约经费开支,而且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图书馆有必要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开辟条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信息素养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教学生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应用软件,使学生提高综合信息素质。其次是软件建设,是指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馆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如果馆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读者的咨询给予满意的答复,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好形象,进而激励他们自觉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图书馆的服务对读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往往比呆板的说教有效。因此,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才能树立楷模作用。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导向教育,才能充分保障教育效果。此所谓“润物细无声”。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之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一致起来,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两大类:一是“品德”,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能”,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其中品德的高低往往被企业看作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员工的首要条件,因此是基础,而才能则是中职生最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基本现状分
析及对策当前中职学校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校自身由于受招生困难、办学经费紧张、师资队伍紧缺、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繁重等客观因素的干扰,往往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显得重视不足或者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对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不以为意,个人职业素养表现让人堪忧。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中考中的“落榜生”,他们或因厌学、家处偏僻农村而无法接受优质教育,在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被淘汰,不得已才选择读中职。所以多数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之外,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笔者在职业学校工作了十几年,发现中职生中存在以下这些消极因素: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自卑感较为强烈、叛逆心理严重、虚荣心极强、责任感不强、法纪观念淡漠等等。针对中职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奋斗在职教阵线上的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积极探寻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技巧和实效性,并找寻了一些方法和上课的艺术,将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在专业的教学中渗透。
三、在中职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自律意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客观实际,中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中职生的日常教育,首先,应该从行为习惯上着手,从课堂、课间、自修、实训、活动等细微处入手,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专心听课、独立完成作业、自控自理、团结协作、反思。如,在学习《猪的生产与经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视频和图片,展示各类猪品种的不同效果,丰富多彩的猪品种深深吸引着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会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显性表示。由于中职生已是处于职业准备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渗透到学生心灵,就有明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思想,这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企业对员工职业心态的要求是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宽容乐观、团结协作的心态。因为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只有宽容乐观,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和支持;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和同事们一起共克时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中职生而言,只有在学习期间形成了这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才会吻合企业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才能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激励能力、竞争意识与意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而教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可以通过三课结合的方法(三课指课堂、实践课、活动课),例如,养殖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养殖专业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列举身边的实例,尤其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介绍或实地参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比较法、调查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宽容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或者是通过加强挫折教育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在小事中养成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
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纪律性。中职生的职业道德,首先,应体现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准则。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品质,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就是空话一句。另外,还体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人生价值观念、言行举止、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在班主任工作中,都必须渗透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老师应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也许老师的一句知心话,一件小事处理得恰当,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生大都比较喜爱活动,因此,应将各类活动的开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班级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到团结的力量;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开展以讲诚信、讲奉献、讲勤俭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诚信、奉献、勤俭都是一个企业员工应遵循的美德,从而自觉地在自己身上传承这种美德。
(五)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1、充分肯定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已在分数的竞争中遭遇了滑铁卢,所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发挥潜能,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让阳光普照每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高举信心大旗,是学生进校以后我们要做的一件大事。实践证明,大部分职校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参加校内实习并且掌握好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们正是要利用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引导,肯定他们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意识。教师给每个学生不同方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从而在实习中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意识。
2、严格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事又必须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建立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实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其次,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再次,在实习场所张贴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标准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按照规章制度维持班集体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学生把事情做好,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3、互换实习角色,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协作意识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学生实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进行分组,并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一些综合类的实习任务。如,在兽医基础课的宠物胃切开手术实习中,这样的任务单凭一名同学的努力根本无法完成,需要几个学生合作才行。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实习小组,让他们在手术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尽自己所能与他人协作,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相互纠正,相互促进,共同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由于合作的成功,会使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成效都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知道同学之间的互助作用。通过实习任务的协作完成,学生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和集体成功的法码,只有具有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1.盲目引入西方前卫艺术理念
自从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我国在思想文化上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了。欧美各国的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的各行各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美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欧美思想的影响,大量不健康的却又貌似新潮的美术教育观念不断涌现。譬如一些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置我国国情于不顾,盲目引进欧美的前卫艺术理念,并以此作为评判学生作品的审美标准。如此一来就让不少学生对美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甚至让很多学生对此形成曲解,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形成错误的美术价值观和创作观,难以提高美术道德修养和美术技巧。此外,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美术生的心态不沉稳,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一味强调形式上的创新,而不注重表现本质内容,致使创作出的作品华而不实,无聊至极,充满“颓废主义”的所谓“创新”。这种艺术理念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影响极大。
2.轻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单一化比较严重,不少高校美术教师一味强调知识和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是典型的陈腐教育观念,长期运用这种观念进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的绘画技能达到较高水平,因为缺乏美学理论和素质修养的美术技能培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艺术本质的掌握,以及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新。
3.忽视艺术理论教育
从美术专业角度来说,开展美术理论教育,对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美术意识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美术鉴赏力和美术表现风格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在当前这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显得更为突出。可是现在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美术教师盲目追求时尚和新颖,过分追求与国际接轨,对于欧美一些所谓的“前卫”美术理念不进行任何选择就“全盘吸收”,并且不顾实际情况向学生盲目灌输。从形式上看,这是与时俱进,可是这些所谓的“时尚”艺术理念却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养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寄寓人文思想的教育,在当前艺术理念和艺术行为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各高校美术教师应结合美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树立超前的美术教育艺术理念,实施与时展一脉相承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绘画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强化民族艺术观念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师盲目追求欧美所谓的“时尚”美术观念,并不加选择地把这种颓废的创新观念传授给学生,这最终导致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的修为不够,并对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形成制约。对此,各高校美术专业可引进民族艺术观念,因为我国从古至今不论是在创作技巧上还是在美术素养方面都是具有较高造诣的国家。在美术教育中强化对民族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更能提升其在美术方面的涵养。对于欧美的新潮美术理念,我们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而应根据我国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批判性地吸收,合理选择有用成分融入美术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时尚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2.净化美术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功利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大量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但让高校美术教育的本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且还扭曲了学生的人格,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高校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修为,彻底抛弃各种功利主义教学思想,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美术教育事业融为一体,为学生做好榜样;其次在美术教育中要进一步明确美术教学的“游戏韵味”,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引导学生在美术的殿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才能彻底摒弃美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美术教学环境。
3.构建新型的美术教育机制
各高校的美术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一个新型的美术教学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美术教学的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方位改革,把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融入美术教学体系,打造一个知识、素养齐头并进的新型美术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针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构建一个新型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时既注重美育,又注重德育,重点考查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感受能力以及领悟能力,同时还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人品修为有机融为一体,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素质。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班主任工作 关爱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喜怒哀乐,中职生更渴望得到家长与老师的关爱,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遭受到种种挫折,进入中职后,心理上就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如何让他们适应中职阶段的学习,是中职班主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开展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但仍然追求升学率,中职生不被学校、家长与教师重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初中学校没有对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信任与关爱,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认识偏差。此外,当今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多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自信心,甚至盲目跟风等,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常与校纪法规相碰撞。因此,中职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成为职业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付出比普通高中班主任多倍的辛劳。首先从心灵上呵护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学习上给予精神的支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当班主任用真诚的态度与言行关爱学生时,让他们慢慢适应今后的学习,理解职业教育的意义,有信心实现人生理想。这样,中职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爱护所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一位教育家曾说:“谁爱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就会一样的爱他。”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首先要善于接近学生,与他们作思想方面的交流,从端正学习态度开始,慢慢纠正以前不良的行为表现。有些学生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逐渐滑坡,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有些学生是因为沾染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上网打游戏耽误了学习、与社会上不良的少年接触、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等。班主任应该爱护所有学生,及时联系学生家长,与家长一起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了解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其次,班主任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在与全班同学相处的过程中,用高深的文化素养与崇高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既亲近又崇拜的心理。这样,班主任就可以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与可亲可敬的师长。
三、尊重学生人格,扬其长处而不揭短
很多中职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文化基础差,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从而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经常逃课,上网吧玩游戏,甚至打架斗殴等。面对这些问题,班主任要不断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教育,树立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多分析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长处,并帮助他们发挥长处。并不是每个中职生都是一无是处的后进生,发挥了自身优势,就会“浪子回头金不换”。开展情感教育,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同呼吸、共发展”。学生在关爱的氛围中,身心愉快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情感调控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个性。对于后进生而言,班主任不能仅仅指出他们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应该提醒他们不足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挖掘学习方面的长处,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在日常生活中重塑良好形象,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运用批评艺术,用关爱感化学生
中职班主任要努力用好批评艺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开朗,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可以在班级或办公室批评他们;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班主任批评时要注意场合,并且掌握好批评的语气,否则他们就不会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此外,批评要公正、公平、公开。例如:当表现较好的学生与表现较差的学生同时犯错误时,班主任不能偏袒好生,要一视同仁地批评,否则会使后进生不服气。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改正错误,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班主任的批评要从关爱学生这个角度出发。只要将关爱贯穿于批评中,学生就会理解并接受。中职学校班主任几乎天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甚至厌恶。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要站在教育的高度审视班主任工作。如在产生焦躁与烦躁情绪时就先冷静下来,思考教育学生的对策,再与学生交谈,任何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的行为都是教育工作的失败。
总之,真正关爱学生是中职班主任必备素质。中职生选择了人生中独特的发展道路,他们并不是教育道路上的失败者。我们要关爱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职业教育呼唤我们做无悔的班主任,让关爱成为职业素养,我们一定能够做到。
参考文献:
[1]杨波.情感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少年,2012(9).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点的分析,针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当前新形势下国外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启发,并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与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起,构成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知识创新的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对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体系产生反思。多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本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与实施
1.国外信息素养的标准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是直接相关的。信息素养标准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个人信息素养能力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
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设计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制定了初步的信息素养标准,确定了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2000年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2001年该标准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认可。被称为高等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
美国的信息素养标准从抽象笼统到具体实现包含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多级指标。各类信息素养标准基本设置了二到三级指标,包括标准大类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又可分为表现指标和成果指标二个级别。标准大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总体要求描述,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而每个标准大类细分若干个概括性的表现指标,在表现指标中用明确、清晰、具体的语言对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描述,如“能选择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标准既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根据这些指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制定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的评估方法。
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法律、传播学、计算机网络、e-Learning等各学科。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设立了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考试,分15个工作任务来考察学生信息能力。
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确定、规范教育内容,其它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原则、标准。1999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学会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SCONUL)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提出信息素养七柱模型。在2000年10月的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通过并修改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把它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又正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年,升级为《框架》2004年版,作为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标准与实践方案,规定了信息素养课程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据对国外前20所高校信息素养的统计发现,有70%的高校设有信息素养教育平台,60%的大学图书馆提供课程下载,30%的高校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和信息共享空间,40%的高校拥有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目前国外采取多样化、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许多国外高校都设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立了E-Learning学习环境。许多网络课程都是问答通关式的测试。其具体做法有课程学习(Instruction:structu -redclasses);自助学习(Kiosks:“Help Hub”);个人咨询(Inpidual Consultation);网上教程(Tutorials online)。还有IL效果评诂-标准化信息素养技能评诂系统(SaiLS系统)。引导学生在基于web2.0共享共用的CC(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openaccess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加强学生对信息检索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及其对信息分类的认识等等。同时将在线与传统的、多样化的讲座、课程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各学科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中。
国外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都不是采用单一的组织进行,而是广泛合作的方式。图书馆普遍有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课程培育学生的信息素质。另外,信息素养教育也不断地结合新技术。如德国的教育在线项目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网络导航中,可有效识别各种教育信息的语义关系,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信息素养项目,可有效增强用户视图和克服语言障碍。此外,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国家信息素养论坛。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转贴于
二、国外信息素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素养被看作是数字时代个人在社会立足、生存的必备条件。
2.重视规范化与标准化。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在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情况下在原理、评价标准、实践项目三方面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指导。
3.重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多层次地进行普及与推广。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标准的重要组成,将信息素养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文化、道德、法律、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并把上述几方面都纳入信息素养的研究范畴。
4.教育主体和领域多元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性。在开展主体方面,信息素养教育涉及政府、图书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出版机构、企业实体、信息生产和提供商、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包括学习指导、工具使用、网络导航、科研合作、在线研讨和学术交流等都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范畴。
5.服务平台多样、与学科服务结合,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资源、机构资源(IR)、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和用户学习工具等构建起集用户学习、教育和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平台环境。信息素养教育也呈现出向学科纵深、专业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态势。
6.注意信息素养教育重点的转移。随着互联网检索技术服务的不断升级,网上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分析服务,如:各种智能(intelligent agency)系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从教会人们使用某种检索工具查找信息转移到IL内涵中的其他方面,如信息意识和批判性思考;信息鉴别与评价(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信息解码和封装;信息展示与传递等。
三、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由于受“重技术轻素养”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远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亦有很大差距。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者及各协会组织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亦成为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0.3%和6.9%;2003年中美两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上升至1.98%和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3年,由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起的《中国(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2005年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作为地区性的评价体系。2008年4月我国图工委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这为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价人才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指标和依据。这些信息素养标准基本上是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而编制的。目前为止,高等教育尚未出台国家权威性的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标准的缺失制约了信息素养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通过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来完成,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少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具体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这些已远远无法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丰富、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模式下的通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2based learning)”并且能够适应“信息过载”。广泛多样的信息资源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和多样化的需求,教学内容应包括有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及其服务。如信息资源的分布、传播渠道、媒体形式、类型及评价等主要方面。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机构发展动态,掌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课程平台。但缺少对信息的价值做出准确和及时判断的平台,而评价须要在一定的信息生态环境中来理解和消化。现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失衡状态,个人信息能力的养成是需要一定信息环境和教师辅导方可实现,单靠个人很难取得全面和系统的提高。如何设计和构建各类有效的不同情况的用户可理解的信息教学系统就变得比较迫切。我国应完善这方面的平台,并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相对接。如我们可借鉴国外高校的新生入馆教育的评测和培训模型SaiL系统。高校也可先在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分科开设信息检索课程评测系统。
四、结束语
借鉴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与最新发展,在信息素养内涵与目标的指导下,构建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是在大视野的科学发展观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待专家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Rdu-
cation.Chicago,2000.
[2]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
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2008-11-08]http://
caul.edu.au/info-literacy/InfoLiteracyFramework.pdf.
对于媒介素养,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张开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对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有批判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则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如何来有效地选择、利用、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外在的丰富性的内容为我所用,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的内容。现代人的媒介素养应该跟他的法制素养、道德素养、科技素养一样,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社会素养。”由此可以看出,对媒介素养概念的定义主要基于如何鉴别媒介信息的真假好坏和如何利用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二、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和推广上已经引起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开始展露头角,一些学校开始倡导在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而且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准备开战此类课程。(二)媒介素养叫教育在实践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还处于理论推广阶段,还处于为其顺利实践应用到正规教育体制中研究和准备阶段。(三)就全国而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客观调查方面比较贫乏。教育学者们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主观认识层面,只是从理论方面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客观调查,使得他们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批判力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发挥敦促实施的作用。(四)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是必要的。媒介文化渐渐充斥着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很容易受到这些媒介的影响,因此,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
三、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形式单一导致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学计划。由于我国的中小学大都大班制,教师采用讲授制,过多的重视教学进度,而且上课场地比较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使许多媒介素养教育无法按照理想的方法实现。(二)教学观念落后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停滞不前。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习惯于重视自己的知识权威,同时担心学生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误入媒介文化歧途,沉溺网络。从而不敢大胆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活动。(三)课程评价标准单一。学校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是升学率决定一切。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做一个正确的评价。
四、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展望探究
(一)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我国,德育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道德情感,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做中国合格的公民。而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则是为培养有独立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的合格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塑造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一箭双雕。(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整合中去。我们可以在中小学日常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日常知识的同时无形的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鉴别评价信息。(三)重视教师培训。任何教育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面对当前我国教师媒介素养知识比较欠缺的状况,因此要想成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重视广大教师的培训。从而改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评价不标准的状况,真正做到媒介素养教育下的教师角色理念的转化。
五、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媒介信息所包围,只有拥有对媒介信息的清醒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驾驭能力,才能使自己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客观世界,才能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的成员。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民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它的目的是要造就在民主社会中,对无所不在的信息具有主体意志、独立思考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从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一、我国公众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概括为三点: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受众具备的媒介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有调研结果显示,当今时代大多数人对媒介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许多人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他们对媒介的认识主要出于感性认识,人们对媒介信息采集、制作、的运作程序以及控制方式了解不够,对媒体机构特性的认识以及媒介信息对现实社会再建构的事实认识不足,对媒介承受经济利益驱动及社会责任双重压力的现状没有深入思考。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对媒介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除“放松自己”外,主要是“学会与人交往”,即通过对媒介内容的接触、学习和理解,获得社会经验、学习社会行为。因此,针对青少年群体应该制作什么媒介产品,应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都是值得政府、媒体和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在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我国,媒介教育亟待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它是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
不少学者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现状表示担忧。目前,中国大陆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严格说,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实施更少涉及。
二、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实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公众个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十分重要。国民的媒介素养与国民的文化素养、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不等于说后者可以替代前者。
首先,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传播沟通空前巨大的需求。在现代中国社会,为适应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的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以便使普通民众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生活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至于只是充当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
其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通过口头的、印刷的和其他媒介文本的形式来传情达意,对于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的人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素养。作为人类个体在现代信息社会所必需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也是一种信息时代的政治素质。对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公民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再次,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最终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因为走进市场对传媒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促使传媒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力满足受众的需求,全面履行社会职责;另一方面又会使有些传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市场,忽视职业道德、社会效益,搞利欲诱惑、低俗炒作、有偿新闻等。如果受众的媒介素养较高,就能自觉抵御传媒的负面作用,并迫使有关传媒改弦更张。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良好、健康的公民传媒素养,营造适宜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推动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使社会效益好的传媒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