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提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时机;思考;层次;方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他向弟子授课传艺时,常常接二连三地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探寻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称这种以提问为主的启发式教育为“助产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善用“助产术”。
一、选准提问的时机
提问首先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问。有些教师把问题答案念出来再提问学生“对”或“不对”,这会使学生认为知识太容易理解,思想上产生懈怠。而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问题,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兴趣转移。一般来说,选准时机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学生对授课内容不太重视的时候,提几个大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课文配有插图,我先让学生辨认图画上有什么事物,但出现了学生认为很简单,甚至有的学生懒得辨认的现象。这时我提问了一个问题“海水是什么颜色?”―――蓝色。我接着再问“为什么海水是蓝色?”这时学生的懒惰情绪都消失了,集中注意力思考这个问题。
2.当学生的学习势头松懈时,提几个高难度问题,可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限,从而有欲望向更深层次钻研。
3.当授课结束时,提几个串联本节知识要点的问题,可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整理、归纳出本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在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乌鸦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整理、归纳,从而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把握提问的思考性和层次性
如果给一个小学生提问一个初中生才能回答的问题,被问者会如坠雾海,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反之,提出的问题不加思考就能立即回答,也起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1.提问要带有思考性。提一些学生知之不全、知之不深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大脑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三只白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一、二只白鹤分别找太阳、白云作标志,为什么找不到鱼?然而第三只白鹤找柳树旁边作标志却能找到鱼。”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想想“太阳、白云与柳树”各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还要具有层次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头,没有中心,徒然浪费学生的精力。教师应该由浅入深、由侧面到正面、由抽象到具体、由易到难,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使整堂课的提问有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以便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再分析提问:“小壁虎分别向谁借了尾巴?”最后再提问:“小鱼、老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什么用处?”一层一层地提问,使学生通过思考,深入浅出地掌握了知识。
三、讲究提问的方法
同样一个问题,提问的方法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总是运用一两种方法,长时间采用固定模式,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应将多种提问方法综合运用。下面有几种提问方法:
1.选择式提问。即用选择句来提问的方法。对于某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运用选择式提问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辨析。比如,对于同音字、音相同但意不同的字,如“迟到”的“迟”与“水池”的“池”,就可以通过选择句提问形式来辨析,加强记忆。
2.填空式提问法。即把问题组织成试题填空题那样。比如在教完《王二小》一课后,我出示了小黑板,“王二小很( ),也很( )。”概括了要点。这种方法可以针对课堂需要记忆的知识而问。
3.假设提问法。即对一些词语、句式、方法等进行假设式提问。例如,在教学完《画风》,假如是你,你要怎样画风呢?
4.扩展式提问法。即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提问,正如优秀教师张富同志所说:“以本篇为基点,生发开去,前篇、前几篇、前几册的;上次、上几次的:作业里、报刊上、生活中的;学过的、未学过的。”这种提问法有温故而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重叠提问法。即把一个完整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层次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层层深入地进行提问,便于学生对高难度知识逐步消化理解。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较差,“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以此形式说完整话,就要分层次逐一提问,再深入说一句完整话。
6.迂回式提问法。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提出的问题只是铺垫,引出真正的问题。比如,教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儿》后,讲述向雷锋同志学习时,教师故意发问:“有人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不符合时代特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无论哪一种提问方法,都要精心设计提问语,选择好提问的角度,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总的来说,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研究,用心体会,认真总结,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提问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优质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教学进程顺利向前拓展,并能实现课堂的科学化,合理化。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必须注意并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就课堂提问技巧进行探讨。
一、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问题太难,学生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太简单,无需动脑筋思考,达不到激发思维,积极思考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讲求提问的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提什么问题,以什么形式提问,对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都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精心设计。做到深题浅问,化难为易,浅题深问,选准切口,切忌在课堂上随意、盲目提问。
二、提问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提问的语言有增加或消弱学生思维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陈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简洁性,鼓励性,幽默感和节奏感。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熟练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要说流利、标准的英语,要讲究遣词造句的语法和逻辑,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完整、周密,给学生很好的示范。当然,也应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通俗易懂,恰到好处。并使学生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
除此之外,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也不容忽视,它是以教师的肢体语言,即神态、体态来传达情绪或讯息给学生的。前苏联著名教学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肢体语言上。自然,有效的肢体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课上及提问时,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面带微笑,注意和每个学生的眼神交流,拉近师生距离,鼓励学生参与平等的双向沟通。
三、提问的对象
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几个优秀的学生,或距离教师较近的中前部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各个兼顾,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学有所获。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竞赛,计分等形式,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问的时间
提问的时间,提问的频率以及提问后等待的时间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在教学的不同时间段,学生的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上课前的提问,能帮助学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的知识,也可以是本节课的导入。旧课提问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课堂最后几分钟,学生易处于疲惫状态,接受新知识的效果差,因此,上课结束前的提问使学生兴奋,也可通过提问对本课进行总结,促使学生消化和吸收本节课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教师应有计划地提问,让学生在课上讨论、交流,这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时,问题一多,教师就会压缩学生回答问题的准备时间,甚至,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教师就代替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这种做法,会让学生对问题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五、提问的反馈
课堂提问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的反馈。这对学生课堂参与及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的评价能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一方面,使全体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再次回答问题的信心。评价必须具体,准确,公正,适时,生动,多用鼓励性语言,也可用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体态语。对于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尤其对于后进生,或胆小自卑的学生,哪怕是回答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予高度的评价赞扬,使之建立起学习兴趣和信心。对于表现出色且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可提议为之鼓掌,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鼓舞和鞭策。
一、营造氛围,巧妙引导,让学生乐于发问。
特级教师吴正宪曾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在课堂上总是尊重每一位学生,从来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质疑和判断,从来不强迫学生去认同什么。我认为,教师只有这样去做才能让学生敢放开胆量去探讨问题,才能让学生敢放开手脚、放下心理压力去解决问题。依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注重肯定和鼓励。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赞许,对学生的质疑和判断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所闪现出的思维火花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说的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相反教师更要耐心地、千方百计地进行引导,让学生沿着教师的引导顺利地走上“正路”;其次,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要吝惜自己的赞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多把富有激励、鼓舞和关注的话语送给学生。有了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二、问题精巧,把握重点,让学生动脑思考。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巧”。教师在课堂上所确定问题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这种课程意识对于以选文为材料进行教学的语文课程来说,意义尤为重要。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就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所谓的“巧问”则指的是“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使自己的课堂“气氛热烈”,总是提出了“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是”与“不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肯定与否定的问题虽然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热闹,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相声中“捧哏”的角色。无需动脑的情况下学生就能轻松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我认为这样的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其结果就是“劳师耗时”。
三、化难为易,提供话题,让学生能答想答。
有些教师以为,既然太简单的问题没有意义那干脆就深点,让学生一口气儿就挖出一口“井”。其实,也不是这样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倘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例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课文意在告诉学生“不要盲从权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有的教师却因对教材的解读角度不对而错误地认为: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来告诉学生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为何能同时着地。这是一个读到高中才能明白的物理问题,而教师却偏要将其向小学生陈述清楚,这如何能做得到的呢?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千万不要在“两个铁球为什么能同时着地”上下“功夫”。如果有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这其中的奥妙等到读高中时就会明白。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学生一味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丧失了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还要有意“抛砖引玉”。课堂上,教师主动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并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教师这样做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为话题具有如下的两个主要特点: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学生在交谈中获得的认识也是多元的。另外,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突显出教师“导”的作用。
四、密度合理,跨度适当,让学生轻松应对。
所谓密度是指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合理安排提问的频次和节奏,切忌赶时间、赶速度、走过场式的满堂问。同时教师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再让学生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①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②可以减少“卡壳”现象;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④可以提高反应稍迟钝学生的积极性;⑤可以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⑥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目标明确;综合素质能力;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课堂提问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问的技巧、方式方法被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是师生互动的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学生的积极参与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提高综合素质及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主要是在教学中有效地调节教学情景,适时地将学生引入相关的领域。因此,教师必须对内容清楚、明确,否则提问就只是形式。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学情深入钻研,研究提问的目的,使每一次提问都要有意义。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有目的的提问,如:上课时先复习旧知识,以便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继而引入新课的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提问要有科学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用精准的语言,使教学过程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正确地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提问的语言要明了准确。提问时,尽量只说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学生养成不注意的习惯,提问时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使回答的学生能够做到准确对答。如:“当你接触此题时,有何思路?”这样的提问,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谈起。这样的提问是一种模糊语言的描述,模糊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模棱两可的效率,学生不知怎样回答,致使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导致学生听课听得不清,理解得不透彻,教师对重要概念、定理等知识的传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教学语言的模糊性。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中应将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可接受的认知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巧妙设计一个或多个不同层次的提问。就学生而言,问题越具体越便于掌握,对教师而言,问题越具体越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操控,越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如:垂径定理这一节教学,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先自制一个圆面,找出圆心,沿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进行对折,会发现两个半圆的位置关系。再画出一条弦,沿垂直于弦的直径进行对折,找原来的弦、优弧、劣弧会出现怎样的情形?然后在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垂直于弦的直径、弦、平分弦、平分优弧、平分劣弧五个要点中只要满足哪几点就可推出哪几点?让学生操作、思考,然后回答。显然,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掘,直观引导易于接受,从而掌握定理及其推论,以及应用定理时要去找什么,怎样找的问题,为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急切地要知道下文是什么?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思考中找出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还应有启发性。启发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思维,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层次和思维能力,合理设计提问。提问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都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机会。不过在提问时要注意难度。难度太大,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疲倦,须在中间架桥设路、分段启发,化难为易。如果启发的难度太小,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提问题的时候,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问题解答的掌握有一个认识、完善、拓展的过程,进而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判断和分析能力。
五、提问要有灵活性
教师备课时要围绕教材内容、学情、重、难点进行设计。提问是十分必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信息传递,合作共赢。然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候,教师就应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及时设计一些新的问题,来调整和改进师生互动。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学生回答错误也是正常的,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错误所在,错的原因?是不是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懂,没有理解了,还是提出的问题比较难,要找出学生思维的漏洞,对症下药,及时补救。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提问
提问指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材重点、难点设疑、问难,让学生思考或作答。它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分析、推理、想象,弄懂所学内容,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行之有效的提问是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巩固知识,沟通师生信息传递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学习自疑问开始,要打开学生思路必须精心设疑置问,可现实教学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要么只讲不问,要么故意问难,前者易使学生养成被动、依赖的思维定势,形成惰性;后者却易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合理而科学的用“?”去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我以为从以下“六变”入手:
一、变“多问”为“善问”
学习始于疑问,但并不意味着要为问而问,不应一味多问,而应在“善问”上下功夫。设置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接受水平而定,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设在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或有争议的问题上,并应难易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思考之后获得成就感。这就要求备课时深钻教材、细研大纲,不能临堂即兴发挥,泛泛而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点,思维的迷惑点,思考的关键点巧设问题。
二、变“曲问”为“直问”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因此,课堂提问时,问题设计要力求简单、明白,小学生一看就知道从哪方面来回答,这就要求问题涉面不能过大,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关系不能太松散,如在《我们家的猫》中,我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第一段主要讲了大花猫的那些特点?结合课文我们不难知道这段课文主要抓住大花猫的古怪,从三方面来说的。因此不如问: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大花猫的哪些性格特点?像这样给学生以思考方向上的提示,更容易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寻找到答案。如此以来,不但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变“逼问”为“趣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应注意引导,给学生以提示,而不应直接逼问“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而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如在《古井》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它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文中要理解它的含义,这时,我们就不能简单的开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而应逐步引导:母亲用乳汁哺育儿女,古井用甘泉给人们以滋养,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这段话自然就理解了。
四、变“单向”为“多问”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发展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完《捞铁牛》后不妨设问:除了本文所讲的打捞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样的提问一定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答案。这种提问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五、变“集中问”为“系列化问”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学生出现困惑一时无法回答时,为了便于学生思考,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设计系列性问题,分散处理,层层设疑,为学生提供一些辅、补充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麻雀》中有这样一问:“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为了使学生理解“这种强大的力量”所指的内容,不妨设问:老麻雀在飞下来时,他想到了什么?它知道飞下来会有危险吗?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理解“母爱”的伟大。
六、变“师问”为“生问”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切中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感奋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主动探求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双手给学生奉送真理。
三、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
如果一味的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 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四、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的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五、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关键词:课堂提问 艺术
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讲求实效,讲究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就要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方法。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种问题
1.设计问题过于简单。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样,学生会认为需要掌握的问题就这么简单,认为都懂了,反而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削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偏离课堂教学主题内容。这样的问题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即使学生能回答上来,也不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有的甚至把学生带出了课堂教学的主跑道。
3.设计问题太多。有的老师是“满堂问”,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整节课都在围着老师的问题转,对老师的提问应接不暇,没有自己的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没有喘息机会,老师无形中“贪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抹杀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动机。
4. 问题偏难。教师在课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时机水平,设计问题过于难,教师即使循循善诱,但学生苦思冥想,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最重教师只好自己说出了问题的答案,这种提问,会大大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5. 教师不问满堂灌。有的教师正好和其他人相反,整节课都没有问题,一个劲的讲,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撸到底,不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所有问题教师全部以讲代替,这样学生根本谈不到能力培养和提升。
二、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
1. 一定要考虑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会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分析所提问题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是否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能解答,是否遵循课堂教学规律。
2. 一定要考虑到问题的量度
一节课中教师设计问题要考虑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还要注意问题适度,学生对这些问题既回答的充分得体,又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回答过后感到耐人寻味。
3. 一定要考虑到问题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问题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要针对哪部分学生进行提问,要“对号入座”,设计问题最好要有适合中等学生的中等难度题,还要有适合发展学生思维的稍难一点的题。
4. 一定要考虑到问题的需要和创造性
目前,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理解不深,对新理念运用不透,在课堂上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来,教师就怕上课空场,所以在课上絮絮叨叨总是一个劲的说,用足够多的话语来对付一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另外,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三、教师设计问题的艺术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讲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1.围绕整节课提一个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整节课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涵盖了整节课的内容,又留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的问题,不仅降低了难度,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注意提问题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注意有目的、有层次。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做到前后照应,一环紧扣一环去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3.提问要激活思维,制造“冲突”,巧设“障碍”。 一般的讲,学生对每堂课的学习,不是从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本节课要处理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4.教师提问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学生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怎样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广泛的思考空间,是教师需要提前用心准备的。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总是提前把问题想好,提问什么,怎样提问,想要学生回答哪些内容,由学生的答案能引出什么知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循序渐进,以问带讲,促使学生多动脑、勤思考,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己探索答案的发现之旅。
例如,在讲授“旅游心理学”课程中“注意”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我抛出问题:刚才听我讲故事时,你有什么表现?脑子想什么?手在干什么?我讲到惊险时,你的呼吸是否有变化?学生没有想到老师的故事是带“陷阱”的,自己的所有反应居然都和课本描述的一致,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我继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注意的定义、特点、外部表现、分类等。这样课本中的知识全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一直兴趣盎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用提问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初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很少有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个别学生在教师点名提问时干脆说“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温和地说:“你先请坐。再考虑一下,老师一会儿再提问你。”过一段时间,再提问他一个简单问题,让他能够顺利回答,然后及时表扬,挽回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问问题时要“看人下菜碟儿”,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有难度的问题,提问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让他们全面发挥自己的能力;比较简单的问题,提问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就感;那些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就提问平常比较活跃、有点调皮的同学。一次讲课中,为介绍古城正定旧称“常山”,我抛出问题:“《三国演义》中赵云一出马总是怎么说?”大多数同学面面相觑,摇头表示不知道,结果只有一个平常很爱搞怪的男生大声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我马上冲他竖起大拇指:“就是这句话!”他很高兴。课下我又对他说:“你看过《三国演义》,真不简单!没想到你懂得这么多。”从那以后他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能够主动学习了,一次居然给我提意见:“老师,你以后上课要多提问我几次!”
三、用提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次我提问学生需要背诵的知识时,总是先说问题,然后给大家几秒钟时间思考,再点名请同学起来回答。这样没被点名的同学就会暗地里松一口气,翻书看着被提问同学回答得是否正确。发现了这一现象后,我就要求学生:老师提问时不许翻书,没被提问到的同学要认真听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是否正确,与自己脑中记忆的内容相比较,这样相当于有人在你耳边念了一遍,印象会格外深刻。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反映:这个办法很管用。以前记得不是很牢的东西,听同学回答问题时,自己再对照自己心中所想巩固一遍,很长时间都不会忘。
提问也是拓宽学生视野,实现知识生活化的重要手段。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抛出几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入、更开阔地学习知识,掌握课堂内容。例如,在讲授“旅游概论”课程中“旅游业”这一节内容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到旅游旺季,到我们这里旅游的人都络绎不绝。旅游业对咱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纷纷举例:自己暑假帮助亲戚在海边卖东西挣了钱;每到旅游旺季咱们这里菜价都会涨;海水浴场人满为患,打扫卫生的大姨忙不过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从身边小事认识到旅游业的影响与作用,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四、用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很多学生课下可以侃侃而谈,但是一回答老师提问便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这时候我便会用微笑和目光给予鼓励,同时给予一点提示,让学生能顺利表述自己的观点。旅游专业学生需要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从课堂开始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众目睽睽之下能够从容大方地回答问题,那就证明他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达到了一定水平。
我告诉同学:老师不管提问谁,都是为了给他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其他同学不要剥夺同学这个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不要怀疑同学是否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说,是为了杜绝回答问题互相提词的现象出现,使被提问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时间长了,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能用词准确,思路清晰,表达连贯了。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提问 提问特征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提问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的主要手段。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认识提高课堂提问质量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享受课堂,赏析学生精彩的发言。
从同一内容、同一重点、两种不同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好的课堂提问设计应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提问的乐趣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生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非常美的故事。所以乐趣能及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保证情趣盎然地投入积极主动的课堂活动中。最终学生留下的是乐陶的心情,是会心的微笑,是难忘的记忆。为此在语言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离不开学生对语言学习“乐学”的情感。教师要提问,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字、词、句语言文言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尤其要加强“乐”的情感培养,大幅度增强学习效果。
二、提问的准确性
提问的准确性,就是保证学生思维流向沿着既定目标发展。首先,提问内容的科学性,做到严密合理,不能欠缺科学性、知识性。其次,表达的准确性。老师的提问决定学生思维的走向,表达必须明确流畅,要言不烦。语言拖沓含糊,会使人雾里看花,不得要领,这都有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再次,难度的适中性。问题提出和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还能对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先板书:变色龙、《变色龙》、“变色龙”,然后提出问题:“请概括这三个不同概念的各自含义。”问题简洁明白,虽有些难度,但经过仔细琢磨,绝大多数学生在感觉新奇的同时,都有了新的领悟。
三、提问的逻辑性
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思维规律非常清楚。他能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的知识,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度明朗,密度合理,难度恰当,重点突出。如讨论《苏州园林》的结构问题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提问角度:①叶圣陶先生为什么会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是哪一句话?②第3~6段的说明与中心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第7~9段的说明与第3~6段及中心句之间各是什么关系?这三组提问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提示了课文的内在联系,使教学重点的完成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提问的拓展性
语文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主要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拓展思维训练,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这类提问往往以教材某一角度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其实课上到这儿时,课堂上学生智慧闪耀,迭起,置身于学生之间,真是享受课堂。
1.享受学生的感悟哲理。在教授课外阅读《窗》一文时,我趁着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浓厚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感悟小说中的哲理,我建议每一位同学说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这位不靠窗的病人,希望他在我的同学的帮助下看到最美的风景。有的说:“我忠告这位病人,好心情是自制的一剂良药,好心情是人生中最好的伴侣。”有的说:“有嫉妒心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有的说:“我们心中有美,它便是幅五彩斑斓的图画;我们心中有爱,它便是天使圣洁的羽衣;我们心中有希望,它便是清晨的曙光;我们心中有热情。它便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听着学生的发言,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情不自禁地说:“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吧!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中去感悟人生的光辉。”可以说这样的感悟哲理,可以使学生绕梁三日,回味无穷。这种教学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