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和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协调、均匀、有序发展的态势,而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所谓和谐教育是教育的各组成要素间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教育整体的最佳状态和最好发展。兴义学院由于历史之原因和客观之因素,总体发展有所滞后。但近几年来,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兴义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积极依托几百年之久的笔山书院历史文化的积淀,内抓管理,外塑形象,积极改革,努力创新,极力打造具有黔西南民族特色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近年来,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兴义学院积极践行党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贯彻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育人荣辱观,严格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总体要求。[2]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提出后,兴义学院以此为契机,积极贯彻,大胆践行,努力探索和谐校园建设的途径,极力
作者简介:韩继伟(1965- ),男,山东济宁人,历史学硕士,兴义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副主任。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全力打造具有黔西南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的新内容、新品牌、新探索。兴义学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和谐校园及构建和谐教育建设的:
一、领导班子和谐是学校和谐的关键。
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领导班子是关键。学校领导班子既是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建设的示范者和引导者,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打硬仗的教职工队伍;只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增强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和谐发展。兴义学院在省厅的指导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健全齐备、思想统一,讲的是政治和团结,谋的是发展与成功,做的是事业和希望,塑的是形象和品牌。同时,学校领导班子牢固树立“权为学生所用、利为学生所谋、情为学生所系”的执政意识,[3]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人才战略,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和实施,坚持刚性制度的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
二、教师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的基础。
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际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克服教育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兴义学院近年来为实施升本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入各类学科的高学历人才,极力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人才战略,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团结、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自由、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那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师生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教育的根本。和谐校园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及形成良好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构建和谐课堂,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情感因素和课本的人文因素来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配合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敬是保证教学成功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兴义学院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方面,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所谓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教学才能和高尚的师德灵魂,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融洽和谐与心灵关爱。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教育才能够落到实处。
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教育的保障。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学校和谐及教育和谐的保障。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仍在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抓得好,社会教育搞得好,对学校教育就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方面 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积极因素的教育,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和充实自己。兴义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大办教育,积极通过各种措施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形成多项互动的弹性共生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健康的、向上的氛围与环境。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建设和谐教育,需要和谐校园,而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和诸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干群和谐、师生和谐是高校和谐的重要因子,而高校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兴义学院把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作为高校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新坐标。[5]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在学校升本和评估的关键阶段,兴义学院把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放在政治与战略的层面上来思考,作为一项政治和战略任务来考虑,亦作为一首升本工作的乐曲来奏响。我们相信“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的活动所产生的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熏陶力正激励着兴义学院包括院领导在内的学院人投入到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把兴义学院真正建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的和谐校园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2]刘微.走进学生为主体时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N].中国教育报,2003-03-31.
[3]李佩学,于化东.建设和谐领导班子,提高办好特色高校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4]张庆伟.和谐的领导班子是事业发展的关键[J].人民论坛,2006(5).
1、综合地规划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发展的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智力、意志、情感等心理要素。
2、在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学任务具体化。教学任务具体化要求教师:(1)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和现阶段关于学校工作指示性文件中,为某一课题规定的知识、技能和发展的综合性任务;(2)熟悉教科书的内容,以明了教材内容能解决那些知识、技能和发展方面的任务;(3)考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品德修养程度,考虑他们已有的缺陷以及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必要性;(4)学习任务应具体到各类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实现个别化教学并照顾个别差异。
3、划分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并使教学内容具体化。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是:(1)完整性。教学内容能反映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生产、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生产、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基本方面; (2)符合学生的可能性,与学生的认知要吻合;(3)教材的安排符合既定内容在课时上的规定; (4)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符合教师的可能性。其教学内容具体化可以采取如下步骤:(A)从内容中分出主要的和基本的成分;(B)选择合理的逻辑方式 (归纳或演绎),以阐明课题;(C)用新的科学知识、综合技术教育、校本教材、现代教育方面的事实、练习,来补充课程内容;(D)用那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所提出的教育任务的事实、事例、实际作业,来补充课本内容;(E)用旨在发展学生的学习技巧、认识兴趣和能力的练习,来补充课题内容。
4、根据具体学习情况的需要,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我们认为,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优选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面。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课堂教育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分班上课的前提下区分出全班的、分组的和个别的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三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应视具体情况结合运用。有时候,一堂课中会出现几种教学形式结合或交替使用的情况。但是这并不排除在具体场合选定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形式。总之,教学组织形式没有通用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每个具体情境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使各种教学形式各得其所地和在不同范围(系列课或一节课)内相互结合地发挥最优功能。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由于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按照整体化的观点,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每一类方法可分为几个小类,每个小类中又包含各种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可分为口头检查、书面检查和实验室实际操作检查三小类,其中口头检查包括个别提问、口头考查、口试程序性问题等具体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内涵、性能、有效的运用条件及选择的标准。
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只有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以区别的方式对待学生。区别对待的原则不应该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教师给学生有区别的帮助。我们认为,多数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其他方面,智力落后学生只占极少数。区别教学应该完善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努力,采取一整套措施,促使包括问题学生、优等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取得可能的最大进步。
6、采取专门措施,节约师生的时间和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节约时间的实质在于合理地利用很少的时间。这里重要的是合理,超出限度的快和落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慢,都实现不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旦教师掌握了最优化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套方法,那么,教师尤其是有经验的教师原来所熟悉的、足以促进教学最优化的个别教学方法将发生质的变化。这时候他就能用所规定的时间,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六)实施“和谐――启导――掌握”课堂优化的教学法
在建立和谐教育教学机制中,应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实施“和谐――启导――掌握”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1、对“和谐――启导――掌握”教学法的理论认识
“和谐――启导――掌握”教学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理论,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启发式”等教学原则,它集中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的长处,是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效的一种教法。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情感基础
“教”与“学”是师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交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师生之间和谐、融和、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最佳结合的保证。建立了这种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有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情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收到最佳效果。
2014年,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小学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出具有学校特点的和谐育人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文化引领,打造和谐育人体系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明确的核心理念,它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和最高准则。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抓住学校精神文化这一核心,它对形成学校教师群体积极向上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心灵,长辛店一小专门成立了由吴亚民校长为组长,王艳副校长、李振飞副校长、张乐音主任、陆凤雯主任等为组员的行政班子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活动的领导。与此同时,该领导班子还群策群力,分年级制定出具体的行为规范,确立了培养“爱心、文明、乐学、健体、节俭”的和谐少年发展目标,引领核心价值观在各年级段的培育与践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长辛店一小将办学文化进一步梳理,构建出以“和谐教育”为核心,通过一个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共生)、三个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同学习,悦生活,共发展;教师发展目标――互助协作,创新发展;学生发展目标――争心、文明、健体、乐学、节俭的和谐少年)、五个途径(理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进行实施的文化体系,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宣传工作方面,该校更是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力求循序渐进,入耳、入目、入心。他们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媒介,宣传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地解读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板报、宣传栏等目之所及的价值观阵地,耳濡目染地熏陶着师生。学校还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原则为引,凝练出“崇真向善,志存高远”的校风、“求真务实,树人正己”的教风,以及“乐学善思,砺志创新”的学风。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长辛店一小正是希望构建这样一种正确、和谐的文化体系,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既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具有积极的基本道德与基本价值,共融共进,获得和谐发展。
重在落实,践行核心价值观
历史与现实无不表明,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只是停留于简单的宏大叙事层面,而必须通过不断细化,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和学习,才能够增强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中引领社会思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长辛店一小的校园里落地开花,该校从课堂建设、实践体验、整合资源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的校园生活当中。
第一,学科渗透,融入课堂。和谐社会的主题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的教育,需要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长辛店一小的和谐课堂以“乐学善思,砺志创新”为培养目标,包含个性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平等互助、氛围和谐、包容激励等六大要素,从学生行为和教师策略两部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要素说明,并清晰地指出评价要关注的要点,细化成《长一小“和谐”课堂教学评价表》。同时,该校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关注学生学习基础,探究学生发展点,加强学习个性化,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运用和积累,为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创造了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的条件。
第二,资源开发,实践体验。开展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遵循学校和谐育人目标体系,长辛店一小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各类实践活动之中,着力丰富和谐育人系列活动。如该校开展了爱心活动促成长活动,旨在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尊师敬长、奉献爱心的精神;手拉手联谊等活动培养孩子们乐观向上、志愿服务、热心奉献的品质……
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方面,长辛店一小通过校少先队早问候、午静习、晚秩序的相关评比提升了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在开学初,推荐优秀作品及感悟参与展评,从而促进学生好习惯、好品质的养成;在做遵纪守法小公民活动中,利用车站宣传员、交通宣传画、紧急疏散演练等相关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公民意识。
该校还创设了多种学习途径,为学生搭建学习成长平台,如开展朗读竞赛、市区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邀请首都医科大学的青年党员来校进行科学知识讲座,邀请交警、消防警开办安全知识讲座等,携手育人。同时,该校还利用严格的军训、春秋季赛场、红领巾集体舞、阳光体育校园行等活动,重在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
第三,携手共建,合力育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切实榍嗌倌甑姆⒄沟於坚实的基础。
长辛店一小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各种深入的教育。2015年11月12日,《北京青年报》“家长联盟”版块,刊载了该校8篇家委会育子心得,极大鼓励了家长委员会与全体家长交流的热情。同时,该校致力于开展各种亲子活动,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关爱,享受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
专注培养,形成和谐育人氛围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办学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师资队伍与学校的办学质量,如同零部件与机器,要使每一类型的机器具有较好的功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仅每个零件要合格,还要有一个先进的结构,减小零部件之间的摩擦,降低内耗,使机器运转处于最佳状态。长辛店一小着力建设以“我是和谐教师”为主题的“悦享”培训机制,力求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悦享”的主人,在悦享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长辛店一小的校园里,教师们渴望站上讲述的舞台,展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芒。为此,校长、部门主管、组长组成的“悦享”导演组马上行动起来,他们及时发现教师的特色,在周例会中推荐“悦享”讲述人。老师们站上舞台,进行着班级文化、特色活动的专题“悦享”,毫无保留地分享着经验,教师们在评论与碰撞中,心悦诚服地接纳着全新的观点,逐步形成着自身的思考。
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该校利用一年一度的健走时节,走进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将其作为教师素质提升的助力,带领他们进行“我是和谐教师”学科实践类的拓展实践。该校还以中心组为单位,分学科以课例研讨的形式进行集体教研。中心组听、评课研讨,老教师辅导青年教师,集体反思,再教研。这种研修形式已成为“和谐”年级组、“和谐”团队发展的助力。
工作有效,收获和谐育人硕果
拥有700年历史的长辛店古镇,文化内容源远流长。作为二七的发祥地,现存罢工革命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辛店一小所在的南墙缝、合成宫社区,拥有不同的实践资源:南墙缝社区主打科普特色,拥有科普阅览、科普活动、科普种植和科普观测区;合成宫社区主打怀旧特色,老物件陈列室记载着历史的印记。可以说这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公益服务资源。
针对这些优秀且丰富的文化资源,长辛店一小梳理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研究社区”系列的三至六年级实践活动体系。依据北京市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行为要求,倡议少先队员们以“爱国家、爱学校、爱集体、爱师长、爱同学、乐于助人、专心做事、刻苦学习、勤俭节约”为准则,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师长、家人、朋友、同学做好事做实事。队员们走进社区,联手企业,全员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升着师生们的服务热情。
(一)和谐式激励措施: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是学生最为亲近的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的相处,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的需求。能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善于创设和谐气氛,抓住和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主体式的激励措施: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将学生视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渴望能够在班级建设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所以,在班级管理、班务决策等方面,我都尽量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当然也减轻了班主任的一些负担。
(三)人格式的激励措施:
人格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教师是学生最有影响力的榜样,教师的人格始终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在生活中,我总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少有埋怨,少有指责,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阳光;在工作中,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绝不懒懒散散,总是风风火火。热爱学习,也给学生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只要没有特殊的事情,在晚自习的第三节课,我总是坐在讲台上阅读,这个时候是我和学生们最为快乐的时光。
二、对于学生个体。我采取了勉励式激励策略、侧面表扬式激励策略、互助式激励策略以及行动激励策略。
(一)勉励式激励策略。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会利用批改作业,批阅试卷,还有就是布置作业以及期末评语中给学生更多的个性的激励性的语言。
“只有‘全力以赴’梦想才能起飞”。这是在这次期末考试之前,一直停留在我们班级黑板右侧的一句话。已经考完专业,学生面对的就是最后两个星期的文化复习,迎接期末成都市的统一考试……
(二)侧面表扬式激励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不断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加以鼓励,加以表扬。有的时候,我们采取侧面表扬加上当面表扬的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的效果。
比如:我们班级的李仁涛同学,在这次期末考试中……
(三)互助式激励策略
有的时候,解开学生的心结,全靠我们班主任来解决,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利用班级同学的力量。
比如:毛**我们班级里面一位比较努力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有放弃读书的想法……
(四)行动激励策略
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川大之行。
一、 生命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是和谐的过程
生命呱呱坠地之时起,身与心(即智能)应该在成长中和谐,尤其是智能的发展。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具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潜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一旦消除了这种差别,两者之间的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人与人之间并无智能多少的差别,只有同一类型智能的强弱差别;先天的智能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在各项智能上达到很高的标准。因此,没有真正的“弱智”,只是我们评价时只关注了七项智能的某些方面而非全部。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提出每一生命(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生命(学生)充分展示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使生命在成长中和谐。
古今中外集大成者在诸多领域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如孔子、亚里斯多得、王安石、马克思、鲁迅、,他们个个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的人,其语言智能的发展也非常出众。相反,也有一些人造的“神童”,数年之后,“泯然众人矣”并不“神”了,甚至其生活质量比不上一个正常人,大概是在青少年时智能被塑造成畸形而未能“和谐”发展吧。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魏永康,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教育专家说,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自己在生活当中慢慢去经历和体会。要避免他们的悲剧,就必须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必须从身体成长、心理健康、人格形成、智力发展、潜能的发挥等各个方面全面加以培养,使他们生活经历更加丰富,观察思考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不仅关心自己(或某个方面),而且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环境,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人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个五一节有失误,都会给人才造成损失。
二、 教育要与生命追求的和谐
生命的追求过程中,身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心”即智能的发展却千差万别,致使生命异彩纷呈,或大红大紫,或灰色苍白。谁挥动这如椽之彩笔?教育。
我们目前的教育,国家要求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省市各级各类学校师资与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就接受一种淘汰式的教育,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一种残酷的教育。评价的标准只有一个:分数。分数是一个学生生命的琴弦,分数是一个家庭喜怒哀乐的晴雨表,分数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分数是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的“GDP”。
当分数影响和主宰着一个民族各类人员思想和命运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反思,难道我们的生命真的这么需要它吗?它是我们生命的第一需要吗?我们生命需要到底是什么呢?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成功的教育与生命需要有何关系?
我们认为,教育应当建筑在对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上,进而借助人的生命潜力,借助教育的原动力,使之变得更加省力高效、精彩纷呈。成功的教育是对教育对象依靠更大的教育,只有教育对象自己的主动活动才能使教育达到深层,进入生命需要,从而激发生命的潜能。
对学生施教,挖掘其潜能,就要了解、分析每一位学生拥有智力的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材施教”(孔子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这个“材”,不单是指各有特长的万千学生,也指施教的内容。如果施教内容的“材”未能科学的选择,那么在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也是在对学生“折磨”……因此,选择教育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生命”的“兴哀成败”。相反,如果教育教学内容与生命需要和谐一致,就能繁荣生命,昌盛人类,功在千秋。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一直受到各界的“口诛笔伐”,学生学习语文十几年,到工作时,有的竟然错字、病句连篇。个中原因,恐怕不仅是教学方法、内容和观念的问题,更是生命智能未能和谐发展。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学生生命的需求,了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奇,因势利导,使教育适合生命需求,更能激发生命的潜能。
三、 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我们学校教育,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注意到方方面面,如观念、课程、管理、评价、小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诸要素微观细节“和谐”……于是课堂教学往往追求教师教学技巧魅力的展示,追求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追求课堂结构环节、要素细节的完美性,追求学生成为“是与否”等浅层次思维的接受器而看不到其知识的生成过程、生命的跃动激发。前三者是“和谐”的,但是学生――课堂的真正主人的生命智能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无从谈起“和谐”了。在我们的观念中,始终认为教育就是教育者的事情,因此在以师为本的框架下去积极思考如何以生为本,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某市举行一次特级教师示范课,有英美教育专家和中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专家听课。老师语言精炼,教态从容,思路清晰,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书写工整。教师提问,学生踊跃回答,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整整45分钟,教师没有擦一下黑板,板书上没有多写一字,写上去的都是重点,都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无懈可击。下课了,教师露出了笑容,学生也为今天出色的配合而高兴,中方教育行政领导、专家脸上也挂满笑容。然而,外国教育专家听了之后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声说:“NO!NO!这是一堂最糟糕的课!只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这不是一堂真正意义的课,更像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教师表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努力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却是灾难。”(罗素语)如此的教学,学生的潜能何以能得到发挥!如此的教学,学生的创造能力何以得到培养!如此的教学,诺贝尔奖何时才能光临国门!美国的课堂好象中国的集市,“乱”只是整体表象,而本质则是对话双方发自内心地互不相让地争论,开发着智能,而且每一堂课争论内容不同,开发的智能也不同。长年累月,他们的智能就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何愁他们的生命不灿烂,国家不辉煌呢?
四、 生命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和谐
关键词: 和谐教育思想 武术教学 可接受性
1.引言
和谐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价值取向,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一种协调教育内外部诸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获得提高的教育模式。其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集中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和谐教育模式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如: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模式)的质的规定性。
2.武术:一种典型的“和谐”文化
“止戈为武,止,和也”。“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受之浸润的中华武术亦充满着“和合”精神,它通过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等对立统一范畴建构其和合体,并且在阴阳、刚柔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追求协调、均衡、和谐与发展。“和谐”的价值观念及其“和合”精神在武术哲学思想与拳理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可以说,武术是一个典型的“和谐”文化符号。关于武术所承载的“普遍和谐”观念及其“和合”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阐述。
2.1追求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注重整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武术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身心的统一。基于“天人合一”这一整体和谐价值观,习练者在武术习练的过程中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技法上追求内外兼修的原理。长拳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八法协调相合,浑然一体。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达到和谐、饱满状态。八卦掌要求“皆要以腰为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武术各拳种流派都非常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通过内练与外练的整体练习,以其外而达内,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2.2追求人际的和谐
和合的人文精神特质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泛和谐化的国家。中国武术文化追求和谐,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极强的“人际和谐”价值取向。如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待人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教化。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例如太极推手中注重的“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等体现了为对手考虑,不是一定要将对方打倒在地,制人而不伤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太极拳在行拳中强调中正、不偏不倚、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和谐境界。把和谐思想纳入到人际相处层面则是一种新的思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情趣、价值、意义和精神寄托。这一思考相信对于凝聚人们的情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
2.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哲学对天人和谐的追求决定了武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原则。习武者在习武的过程中总会努力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尽量使人体的运动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调和,取得最佳训练效果和求得自身修养的提升。上述原则在武术的具体方法中都有所体现,如八卦掌“须择天时、地利、气候而练之”,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季节和人体内五脏变化而练之;五行拳以五行相配合,顺乎自然、顺应自然。而武术的创造强调施法自然不仅体现在效法自然规律上,而且体现在效法自然之物上,即取其形,会其意,按照各拳种的动作要领和力法特点将动作融入到武术的一招一式中,如八段锦、五禽戏、形意十二形等。这种对自然规律和自然之物的效法,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武术中的最佳诠释,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基于和谐教育思想:彰显武术教学的真善美
3.1武术教学之真
求真,是和谐教育的首要诉求。教导受教育者在对自身、自然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行动合乎事物存在和演化之道,达到自我、人我、物我的本然之和谐状态,这正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指向。武术教学来自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体现了通过武术内容的学习,传递生活经验并培养人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又包含了武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武术文化保存、传递、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武术教学要想达到在培养人、塑造人这一教育过程中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的教育目的,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然、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原则,依据当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勇于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调控和优化武术教学系统内外部诸教学要素,充分弘扬“求真”的科学精神。
3.2武术教学之善
教育,历来承载着向善的重任。向善,是和谐教育的天然诉求。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即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活动。”武术教学不应功利性地把人作为实现某种伦理道德目的的工具,而应该追求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活动,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至善的德性,树立和谐的伦理观念。和谐伦理观是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化、扩展和具体运用,有无和谐伦理观亦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受教育者素质高低的标志。基于和谐教育思想理应从营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环境、培养学生“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伦理意识和习惯等方面彰显学校武术教学的和谐之善。
3.3武术教学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如果没有美是不可思议的。基于和谐教育思想,武术教育教学时刻都应体现其和谐之美。武术教学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即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审美观,培养感受、鉴赏和创造武术运动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而美与和谐的武术教学则是带有浓厚感彩的武术情感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武术动作造型的定势美,追求“外练筋骨皮”的形美;追求“尚武崇德,以德服人”的武德之美;追求“以术求道”的道美等感染受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激发其审美感情。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渗透大量美的因素,而且要使教学过程自身在其内部和外部形态上获得一定的审美性,如教师的教态美、示范美、教法手段美,并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审美教育等。
4.结语
学校武术教学的和谐之真、之善、之美应在和谐教育思想的框架下实现统一与整合,让受教育者领悟和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因而追求教与学的和谐性自然是武术教学追求真、善、美的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合和是人文精神的精髓[J].长白论丛,1995,1.
[2]陈燕,孟庆男.和谐教育观探微[J].教育探索,2006,3:11.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6.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育
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教学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学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备课时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等,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情况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显然,提倡教学前反思更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以及学生心理、学生情绪的把握。
2.课堂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课堂反思指的是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你是否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例如: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障碍,你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如何处理等。其目的在于提出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倾听学生"或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状态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3.教学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可见,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就是教师结合"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刚上完这节课或前几节课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认真分析判断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等?
二、反思的方式
1.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节中我用香头点燃了事先用硝酸钾溶液书写的"火"字,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开头被我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2.记失败之处
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例如:有一含杂质的碳酸钠6克(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发生反应),根据表格中相关数据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时就没考虑到杂质不溶,不能算为所得溶液质量的一部分而出现问题。
3.记学生问题
即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学生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等问题讨论和认识不够。结构决定性质,而物质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的中心内容。针对这一问题,为让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系统化,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单元复习时,我通常对物质的化学性质形成知识框图,以达到巩固、掌握和提高之目的。
一、创造条件,让儿童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发展儿童积极优良的个性,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体现的。平日里,我们组织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我认为,活动是儿童主动地发展认知能力、培养感情意志、训练动作机能所必经的实践环节。为此,一是建立不同层次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从而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这些活动小组中,儿童们的各种兴趣、爱好受到了重视,专长得到了发挥,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二是开展“让闪光点增光”活动。通过评比,找出每个最具个性的闪光点,有的同学爱团结,有的思维敏捷,也有的有毅力等,然后让每个同学对照自己的闪光点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发展,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增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通过这种活动,使每个同学的个性优良品质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开展个别辅导活动,发展学生特长。根据家长职业的特点,动员他们一起来帮助辅导学生,弥补学习教育的不足。例如,哪位家长具有较高的书法技能,我们就请他做校外书法辅导员,让他承担起指导个别学生写字的义务。
二、积极引导,改变学生的不良个性
学生们的可塑性是很大的。通过积极引导,改变他们的不良个性,应当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这项重要任务主要采取三种办法:首先,强化成功感,鼓励再成功。对那些某一时能力较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我注意通过小进步大表扬、小成绩大鼓励的办法,让学生们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加快前进的步伐。其次,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契机是催化剂,是导火索。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再次,利用迁移,促进转化。在个性教育中,我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长处去克服或改变自身的短处,扬长避短。例如,我教过的一个学生脑子反应快,还擅长长跑,在每次长跑运动中,他总是汗流满面,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是学校优秀的运动员。但他在学习上却缺乏刻苦精神,认为自己不错,时常不完成作业,每次测查他的成绩都不理想。这时我想到,他长跑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完全可以在学习中发挥作用,取得好成绩。于是我减少他的作业量,适当增加作业难度,用攻克难关受表扬的办法培养他坚持学习的毅力,从而使他的个性发展也走向了和谐。
三、支持兴趣转移,鼓励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和谐教育新论》一文中,我们对“和谐教育”进行了重新论定。在文中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看法与学界对“和谐教育”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不同,我们的重点在于其目标和效果上,简单地说,即达到和谐境界上。我们认为这有四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即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这四个方面都有所实现的话,那么,即可认为达到了和谐教育之境。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达到如此效果。我们认为,不管从理论上面探讨出了多少内容,不管这些内容是多么光鲜,最终必须要能在教学实践上得到印证;也就是说,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它。如果不能在教学实践上予以印证,那么,这些理论的探讨终将成为“空中楼阁”,不具有实现性。尽管不能说这样的理论探讨没有必要,但至少是有所缺失的。为此,我们选择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探讨。为何如此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一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有了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下面我们从四个衡量标准入手进行分析。
2从身心和谐来看古代文学教学
就身心和谐来说,我们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解中,适当加强审美鉴赏和艺术熏陶方面的教学比重,可使学生增强身心和谐。本来文学课就是审美鉴赏课。学生在审美鉴赏的熏陶下,可以放飞其心灵,纯洁其情感,使他们感受到美,有快乐的态度和愉悦的情绪,从而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胸怀,进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身心和谐的人的表现。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抒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纯真而深沉,完全消除了宫体诗那种“猎艳”的低级趣味,而把爱情描写恢复到《诗经》中的民歌和古乐府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净美、纯洁的格调。同时,诗人又把这种男女相思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探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诗的思想蕴涵更为深邃,富于哲理意味。以江月之常有与人生之代换,提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永恒矛盾,把离愁放到短暂人生中观照,越增其忧郁深邃。这样欣赏文学作品,确实能培育学生的美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身心和谐之境。
3从人际关系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际关系和谐来说,我们认为,这可以在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作者介绍。基于类似的人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很多同时代作家之间都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尤其体现在——当一方遭到不幸时,他的朋友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进行声援,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二是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送别诗、赠答诗,这些诗歌可以说是古人人际关系和谐的反映。例如: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歧路分手的共勉,展示出诗人放眼四海的豁达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意,用来表现不能为地理距离阻隔的友情,但这比曹诗提炼得更精确,概括度也更高,遂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赠别的格言。在这些教学中,可以适当讲解友谊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朋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他人”的理解,当然就有助于促使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4从人与社会的和谐来看教学
就人与社会的和谐来说,可以在那些忠君爱国的作者身世介绍中、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分析时,进行探索和启示。以作者身世简介来说,比如杜甫,他对君王、对朝廷一往情深的眷恋,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窘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对于这些内容的详细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从而达到学生与社会的和谐。以反映忠君爱国思想内容的作品来说,比如杜甫的《望岳》,全诗围绕“望”字驰神远思,前六句写泰山的高峻雄伟、气象万千,结尾处用典故写想象中的登山远眺,展示出诗人抱负非凡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作者把大自然的浩气纳入胸怀的豪情,在观望名山的兴会中,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前程万里的乐观和信心。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可以视为盛唐气象的生动再现。
5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来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