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孩子的世界里,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三四岁的孩子感受力、认知力开始逐渐增强,在成人眼里司空见惯的象,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神秘感与吸引力。此时,他们特别善于发问题,并热衷于尝试、探索,因为每一次的体验都会带给他们不同的生命感受。
成人眼中的科学和孩子眼中的科学是不同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每天都在用好奇的眼睛发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象,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期望得到家长的帮助,去不断实践、体验,感受各种经历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而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科学探索。
专家认为,孩子的探索行为除了源于自身的兴趣外,成人的引导与培养也至关重要。因为探索行为不能单靠知识灌输,也不能仅依赖于手把手地教,而是要靠家长的引导与孩子的体验,让孩子直接与科学象“接触”,获得之前从未有过或较少有过的独特的具有挑战性的经验,这样,才能激起孩子的探索欲望。
简单回答,发乐趣,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当孩子发问题,提出“为什么”时,家长应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回答他,不要用那些冗长、严谨的科学解释把孩子吓着了。比如,当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时,家长只需要简单地告诉他,大自然给了天空这种颜色,因为这样看上去是最漂亮的。或者告诉他,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颜色,就像我们的皮肤是黄色的。为了让孩子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也可以适时引导,让他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引导他说说哪些东西是蓝色的,然后让他把家中蓝色的玩具挑出来。至于那些较深奥的真正的科学道理,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不断丰富逐渐明白的。
发生活中的科学象,让孩子在其中找到乐趣
只要仔细观察,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科学。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郊外走走:采摘野花,玩玩泥土,捉捉小虫……然后告诉他这些动物、植物都叫什么名字,都是如何生长的。还可以带孩子去户外玩风车,引导孩子观察:风来了,风车会转动,风越大,风车转的越快。也可以让孩子走进厨房,教他认识盐、糖、米、面等,然后引导他把盐、冰糖、油等分别放进装有清水的不同的容器中,让孩子观察、体会其中的科学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机会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科学探索,观察科学象,了解科学知识
和孩子一起准备食物。厨房可以算是家中最大的“实验室”了。在这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不同的调料相互混合,调配出不同颜色和味道的东西。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很浪费,还会把厨房弄乱、弄脏。其实,孩子每次使用的调料并不会很多,厨房乱了可以再收拾,而这些“付出”比起孩子进行探索行为所收获的感受与经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观察食物是如何一点点被做熟变成我们常吃的样子的。可以为孩子做一碗番茄蛋汤,让他知道,番茄在水里煮一会儿后水会变成橘红色,鸡蛋打散后倒入开水里,会变成我们常吃的蛋花。
和孩子一起种植物。可以在家中种植一些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比如,在一个透明的瓶子里,种植无土栽培的玉米、小马铃薯等。让孩子亲眼观察这些种子发芽、开花等的成长过程,还可以让孩子观察花朵从含苞待放、盛开再到凋谢的过程,感受花朵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让孩子玩水。玩水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一项乐此不疲的有趣活动。如果家长还能往水里加些东西,让孩子观察会有什么象发生,孩子会更感兴趣。比如,可以在水里加入一些食用色素,让孩子感受色素与水相互交融的奇妙变化;在炎炎夏日,把一浅盘水放在户外一天,观察水的变化;在水里加入一些冰块,体会水慢慢变凉的感觉;在低于0℃的寒冷冬夜,把一盆水放在户外,第二天观察水的变化等。
感知不同的声音。家长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孩子模仿,可以学小猫叫,或者先发出轻柔的声音,再大声喊叫,让孩子知道声音也有不同的表方式,发音部位不同,声音也不一样,同时引导他体会不同声音所表达的不同情绪。还可以让孩子尝试对着杯子口说话,体会声音发闷的感觉。让他把手捂在耳朵上,感受自己说话时共鸣的声音。
尝试触觉游戏。触觉体验是孩子感知世界的良好方法。家长可以把不同形状、材质的物品放在一起,先让孩子看一下,然后蒙上他的眼睛,让他用手触摸,体会不同物品的触感特征,再让他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1.1引入课堂设计概念,精心安排授课内容
上好一堂课,备课是前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谨安排。为此,在备课时,引入课堂设计概念,即对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对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时间安排、媒体运用、引导启发学生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方式等精心设计,以明确授课内容,使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得到极大拓展,使课堂教学向着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领域延伸,使以往的教学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如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血液动力学改变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心脏的发育、畸形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杂音的形成机理等,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通过幻灯片、录像可以再现患儿的实际情况,解决因患儿病情变化快,学生难以观察到典型症状及体征的难题。
1.3强调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理论课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每种疾病均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理论课讲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首先给学生一个实际病例,由教师强调窒息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病例分析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讲到辅助检查时,提问学生哪些手段可用于脑损伤的检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诊断学、放射学、脑电图等知识进行临床诊断,再根据实际检查结果,讲解不同检查手段的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及选择适用检查手段的方法,将知识纵横贯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1.4加强英语教学,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当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医学信息及交流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常用语,并适当安排一定课时的英语教学。如在查体与病例书写时,由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学生用英语问诊,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理论课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判断的能力。它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是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2.1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病例讨论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见习过程中,侧重常见病、多发病的实习,如小儿肺炎、腹泻等。由教师选择病例,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病例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由每组代表进行分析、总结,再由教师对其发言作出评述,着重论述具体病例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过程,并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适当安排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开阔思路。
2.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
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可先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通过与儿童实际接触,对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及评价,加强学生对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特点、母乳喂养与婴儿生长发育规律等,完成由儿科基础学习向临床实习的过渡。为培养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的能力,安排模拟训练,由带教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对学生进行问诊训练。体格检查前,通过看录像、带教教师示教等,训练学生掌握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查体的技巧。之后通过实际病例,完成从问诊、查体到病例书写的全过程,并经带教教师的审阅,评选优秀病历,供学生交流、学习。小儿液体疗法中制订腹泻患儿的补液计划,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儿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就一病例进行讨论、确定诊断、制订相应的补液计划;各组派出代表讲解诊断依据及补液计划,教师进行总结及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及作出医疗决策的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兴趣,抓住每个探索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好探究,特别喜欢新奇事物。科学无处不在,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兴趣,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机会。
在一次雨后,许多蚯蚓爬到平地上透气,孩子们看见了很激动,嚷嚷着“蚯蚓,蚯蚓。”我看他们兴致高涨的样子,就找了一些树干,开启了“送蚯蚓回家”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什么下雨了蚯蚓会钻出泥土?”“蚯蚓在泥土里干什么?”“泥土里还有什么?”于是我留了一个悬念,回去准备了铲子、放大镜、手套等工具,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激发孩子探索欲,提供多种动植物
科学源于生活,起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陈鹤琴老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因为大自然蕴涵着无限的奥秘与乐趣。幼儿的探索活动一般是由材料引发的。幼儿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提供与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并给予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提高探究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们园内动植物都很丰富,有小菜园、花圃、果树,还饲养了兔子,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好教材。在春夏交接之际,我引导孩子们在园内有意识的观察树叶、花朵的变化,观察枇杷果从青涩变成澄黄,看蝴蝶起舞,探索蜻蜓低飞的秘密,蹲下来观察蚂蚁聚集成一堆,让他们在真切的生活中感悟自然科学。
一次户外活动时,几名幼儿在操场的一角发现了蚂蚁,于是许多幼儿都围在那个角,一边观察,一边议论。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在科学区提供了蚂蚁和一些树叶、碎饼干、小豆子等材料,让幼儿观察、探索蚂蚁的生活习性,满足了幼儿了解蚂蚁的愿望。
同时,由于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材料的投放也可以分层次。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直接提供工具让其自己观察,而能力稍弱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引导来帮助他们达到探索的目标。我们应该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孩子每天都做的事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注重探索的过程
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探索、发现,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孩子的发现需要时间,探索需要过程,教师只有把这些时间和过程留给孩子,才能真正促使孩子的探究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幼儿有了探索的兴趣,就会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供充足的时间,注重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对幼儿来说,探索的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我们必须给幼儿提供足够操作、探索的时间。例如:探索丝瓜的生长过程,这需要一段时间,一两天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孩子们长期观察下去,从发芽到爬藤到开花结果,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每天固定时间带领幼儿去菜园观察,因为我们是小班,所以通过幼儿说,老师记录的方式将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最后用图片表示整个生长的过程。在这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每次有新发现都欢呼雀跃,还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好几个不爱吃丝瓜的孩子开始吃丝瓜了。
四、尊重个体差异,设计梯级探索
1、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
2、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3、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4、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5、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
6、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
7、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
8、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
9、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
10、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
11、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
12、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13、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
14、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15、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
16、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
17、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18、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19、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20、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21、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
22、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主宰当时的观念去判断佐证的科学家,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新东西的潜在意义。
23、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
24、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25、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关键词: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提供机会;多渠道探索
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积极营造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这样的转向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
在日常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涉及科技方面的内容不是很多,基本都是粗浅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现象。为了让幼儿接触到更多更新奇的科学现象。每次活动中我们都会给幼儿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演示一个科学小实验,出示一个科技小制作,以一个神秘者身份或魔术师形象给幼儿展示一个会变的物体等,幼儿在老师渲染的神秘气氛中,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专注地盯着老师的举动,当老师的精彩实验展示后,个个跃跃欲试,都想赶快亲自尝试进行实验。虽然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的兴致盎然,因为他们已经体验到了实验过程的快乐,体验到了对科学现象探究的乐趣。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空气的秘密”“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给幼儿探索研究的机会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小实验《奇妙的试纸》,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试纸、量杯、柠檬酸、洗衣粉、搅拌棒、常见的水果和食物。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试纸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特性,幼儿亲自调配溶液,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
这样,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三、多渠道探索,扩大幼儿的探索范围
(1)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组织灵活,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组织《空气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首先把塞了一块小毛巾的杯子竖着扣在水里,然后拿出毛巾让幼儿观察,孩子们惊奇的发现毛巾没有湿,于是争先恐后的嚷道“老师是个魔术师,老师会变魔术……”,我告诉孩子们这不是魔术,这就是一种科学现象。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地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去的。
(2)在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中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小实验不仅能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如:科学小实验《苹果不“生锈”》,幼儿在教师没给出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想办法让苹果保鲜。他们把苹果包在纸里、放在水里、放在太阳下、藏在密封的瓶子里、丢进水里……幼儿自由地操作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幼儿明白了生活中常见的保鲜方法,从而培养了幼儿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体验自由落体的奇妙感觉,像太空人一样进行失重训练;利用烟雾和水蒸气让激光无处可循,然后像特工一样在激光传感隧道里躲避激光与身体的碰擦;通过像蜻蜓一样的多个视网膜小格,透过动物“视”界观察大自然,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亲自来动手实践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和印刷术,了解其原理及技术要点⋯⋯
是在上自然常识课吗? 是的,只是把课堂搬到了宝贝科学探索馆!
Think Town(宝贝科学探索馆)
――打造中国儿童自己的科学探索馆
继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的成功推广之后,THINK TOWN来到中国。针对3〜10岁的孩子,以“科学探索”为出发点,以“互动娱乐”为亮点,集互动体验项目区和互动教育项目为一体,宝贝科学探索馆让孩子在娱乐中了解科学,在学习中增加兴趣。
探索馆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家专门针对3〜10岁孩子而创立的科学探索馆。近40个不同节目的科学互动馆中馆,涉及光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按场馆细分到艺术科学馆和运动科学馆。探索馆内还有多功能小剧场,全年将定期上演多台儿童剧目。另附设创意休息区、双语图书馆、迷你运动场、健康营养而经济的亲子餐吧,以及为孩子特设的科学商店等。
来一次流汗的科学探索体验
科学对比实验表明,56%以上的个好,在11周岁之前养成。因此可以说,一次完整的、流汗的、未知的科学探索与体验,将帮助塑造孩子的品格,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将深刻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之路、人生高度与人生成就。
探索馆的整体规划和室内设计都照顾到3~10岁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采取互动式和寓教于乐的形式,全面调动孩子看、听、闻、说、感、动的全方位感官体验,通过独立探索、学习和思考,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激发起他们内在潜能,塑造未来成就。在探索馆,孩子将体验“失重”,从而向往太空;孩子可以像花样滑冰选手一样体验旋转运动,体验“离心力”;还可以进行火星攀岩,挑战体力,考验毅力;更可以遨游星空,探秘星座。
附:Think Town宝贝科学探索馆 精选项目简介
* 运动科学馆
* Baby Zone 小小乐园
专为未满5岁的低龄宝宝而设的人际交流体验与办家家游戏区。宝贝们可以在数十款小型且安全的办家家道具、拼搭积木、益智图书中自由选择并组合游戏。
* Science Classroom 科学教室
一个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到摩登科学实验、神奇科学制作品的自由舞台。孩子们可以观看,甚至是像加入魔术表演一样参与到科学表演中来。
* Mini Golf 迷你高尔夫
只需要一根迷你高尔夫球杆、一个标准高尔夫球,孩子们在这儿就可以体验高尔夫生活啦!周围的环境 布置,是由特殊视觉的图片与高尔夫球场的大幅看板制作而成,让孩子身临其境。
* Sky Jump 月球漫步
孩子们将系上固定得很保险的橡皮安全绳,完成模拟月球表面失重状态下的太空行走体验。身体将一边上下垂直运动,一边蹦跳着向对岸移动,仿佛自己就是下一个阿姆斯特朗!
*Zero G 自由落体
这是一个每次只可乘坐2人的神奇体验器,来一次和太空人一样的失重体验。
* MMU 太空遨游
进入特制的MMU,孩子们能像宇航员一样上下左右飘浮移动,在太空中神游一把。
* Cyber Wheel 天翻地覆
想想吧,这个地方的各个角落里有无数个空气吸收管道在喷射缓冲气垫,任一群小孩子在里面安全地蹦啊、跳啊、飞啊⋯⋯纵情游戏。这不仅能锻炼体能,更可以培养身体协调性和社交能力,目前丹麦教育部正将此作为重点推荐的儿童科普游戏器。
* Rock Climbing 火星攀岩
体验一下壁虎漫步的感觉,这里有设置了很多障碍物和把手的仿真岩壁。在安全带的保护下,孩子们可以体验从墙面的起始点到终点,进行上下左右攀爬移动。全身协调性和必要的危机感是这个游戏体验探索的重点。
* 艺术科学馆
* Chinese Inventions 中国发明
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原来,自己也可以动手造出一张体面的“纸”并印上点想表达的“文字”或“图案”――本来么,科学来自生活。
* Magic Mirror 幻镜隧道
这是一条魔幻的隧道,全部由神奇的镜子组成,行走其中,孩子们会看见扭曲变形的光影,而他们自己的模样,也将变成胖、瘦、高、矮等多种样子,超级有趣。游戏将会带孩子探索――所谓影像,即光线反射的产物,而光是可以变形的。
* Pin Screen 3D雕塑
用科学的方法,孩子们也可以是雕塑大师!这里有一个数万枚圆头针的聚集体,能够随嵌进去的物体而变形,在针头表面对应形成凸起和凹陷的部分,从而呈现这个物体的3D立体模型。试试看,用自己的脸、手或身体做3D立体雕塑吧。
* Mix Color 光学调色板
这是个用“故事”和“光”装扮点缀的空间,在这里孩子们会听到与大自然各种颜色相关的种种传说或童话,并利用灯光、激光等发光体进行游戏。比如,当同时按下红、黄、绿三原色按钮中的2个以上,就可了解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的变化,从而探索光的神奇。
* Constellation 穹隆探秘
关上所有灯光,让孩子的眼睛在黑暗中适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星座投影机,屋内夜空中的星座图就会展现出来。边放映与该星座相对应的画面,边播放星座故事与传说,激发他们对于神秘星座的好奇。
* Color Space of Light 缤纷世界
光的体验利用了遥控装置控制发光屏幕的颜色,能按照孩子们的指令变化色彩。既能让孩子认识各种颜色的发光体,又使得孩子们对于如何通过远程的控制实现有规律的变化感到好奇。
* Magic Stick 光学拼图
这里有的是能发出各色光芒的墙面、魔棒,给孩子们一个展示天赋本领的机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称心的道具,从而学习各种颜色的名称与特征,并利用多种颜色的魔杖呈现文字、图画、数字等,培养更强的创造力和色彩感觉。
* Science Show 科学表演坊
科学老师会利用各种道具与器材,表演一些引人入胜而精致有趣的科学小品或魔术,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1118号
一、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定义
探究释义为探索研究。探索就是索求真理;研究即为探讨原因。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是指小学生以课内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实意义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外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增加学生进行充分探究的机会,让课程打破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而更具开放性,利于孩子从课本中跳出来,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研究。让学生在掌握应有的科学知识、技能等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综合养成。
同时,课外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劣互补,更大地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家长辅导者以及学生研究者三者之间的效能。是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区课程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一个有效渠道。
三、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意义。有些科任教师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外探究活动中。这归因于外因缺少课外探究活动考量,内因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性,造成认识不足,工作懈怠。教师一般只热衷于将所有精力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科学教学活动中,然而对于课外探究,却很少涉足,往往只是简单地布置,能完成更好,完不成也无所谓,缺少后期必要的指导、评价,或根本没有相关指导。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主动参与性不强,对课外探究的问题本身兴趣不高,对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感到茫然,直至学生兴趣尽失。
2.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目前,不管是科学探究起始课、常规课或是精品课,大多数教师只在思想上把课外探究当做一项必不可少的口头作业而不真正落实。因而学生在课后自然不会付诸行动,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深析原因,根源出在教师身上,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实意义,只是单纯地将精力放在课堂内的教学设计等上面,而对于课外探究活动的问题、内容、方法、指导以及相关活动载体没有考虑到位,致使学生从3年级的课外探究初始课开始逐步失去参与感,失去探究兴趣,丧失主体地位。
3.家长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技能课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不及语文、数学等学科,但时代的进步,家长的素质以及对小学科学技能课的科学启蒙作用在认识上的提高,变得更愿意多花时间陪孩子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技能学习,无形中家长就变成了活动的安全员、督查员、保障员,1对1实践的辅导员、评价员等诸多角色,家长已是当前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力量。但是科学教师的思想懈怠,行动迟缓,使得目前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失去了家长的重要作用,由“可喜”变得“可惜”。
四、提高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
教师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如不能充分认识课外探究活动的意义所在,活动等于失去灵魂,如教师不能担负起自身应尽的组织、指导等职责,活动等于失去组织。因此,只有当两者兼备时才能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形神兼备。教师在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时做到“备教材教参”、“备学生个体”、“备家长参与”、“备学科整合”、“备评价机制”的“五备”策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以及探究能力的养成。
1.“备教材教参”是指从简单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即把只教知识转变为在更大程度上将知识的传授贯穿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中得到能力的培养,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相配套的课外探究活动,以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等。如在5年级学习《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前,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布置较短周期的课外资料收集、整理活动,把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在6年级《月相变化》学习时可以设计在学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后布置较长周期的月相观察活动,紧接着完成《环境与我们》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巧妙地错开教学时间档,让观察成果能有效展示,交流及评价等。
2.“备学生个体”是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考虑到所授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学生课间活动兴趣所在以及个性特征等诸多信息,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方式。如教师设计5年级《做一个生态瓶》时,应考虑到家庭周边环境、安全因素、学生个体水平、能力等差异,在设计课外制作时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活动较为妥当,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52页)避免了一些动手能力差,悟性不够强的同学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操作方法感到茫然,起到“兵教兵”的作用,以保证活动圆满完成;在4年级《种子的散播方式》一课中,教师根据当前中高年级学生课间喜欢玩游戏卡的兴趣点,设计课后制作种子散播方式的游戏卡片环节,学生在课外设计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内教学内容,而且课间竞赛性质的游戏也无形地扩大了课外知识量。
3.“备家长参与”旨在取家庭中存在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之长,补学生在课外探究中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之短。参备内容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及周边环境以及家长的指导能力、参与程度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需要,结合孩子家庭信息,赋予家长多重角色,即活动全程的安全员、督查员、保障员;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员、评价员。家长多重角色的扮演,不仅可以弥补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而且还能将探究实践活动因家长的全程陪同,悉心指导、评价而变得扎实,让教师心里变得踏实。在4年级《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中,设计家长全程参与到山区、田野、河流等“探险”活动。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用五官感受的石头在课堂上变得不再生冷。课外探究让学习变成快乐、轻松的事。
4.“备学科整合”指将科学教学内容与该年级其他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这需要教师学会做有心人。如各年级都存在的观察类课程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相整合,进行教学设计;结合6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告诉孩子们科学需要见微知著的科学态度;4年级《天气日历》制作可以与美术老师事先沟通,利用美术制作课进行整合设计,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环节;结合5年级数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知识进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相关知识学习等。
一、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幼儿才能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动手尝试。在活动中,幼儿会发现问题,并产生疑问,进而萌发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的主动探索就会产生作用,幼儿就会进入状态,这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石子、树叶等小物件投进水里,看着溅起的水花,开心不已,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份的活动材料,包括水盆若干个、牙膏皮、石子、橡皮泥、泡沫板、空药丸盒、塑料吸管、铅笔、塑料插片、积木块。然后让孩子们猜想,这些材料如果放到水里会怎样?这样就引起了幼儿的思考,激发了幼儿一探究竟的愿望。因此,材料的投放对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他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身边的事物、现象都是他们用来观察、探索的对象,如果此时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对幼儿的探索活动给予支持,那么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探索下去。例如,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在探索影子的科学活动中,在幼儿充分发现影子的基本特征之后,教师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这一活动,让幼儿猜想:为兔子头像画眼睛、为兔子头像剪眼睛、为影子画眼睛……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紧紧围绕着“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己原先的各种猜测。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此时,教师继续追问,洞的大小和影子的眼睛有什么关系呢?使得幼儿刚刚得到满足的探究欲望,被重新点燃,进而继续开始新的探索活动。
三、要充分满足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是探索科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所运用的引导策略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和发展水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对许多接触到的事物都感到好奇,而且越是新奇的事,其探究欲望也越强。
幼儿园的水池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常常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而专注的样子吸引了我,我和配班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中班亲水活动”,让幼儿感受水的奇妙,了解水的用途,发现水的特性,探索水的奥秘。
活映【
活动一:有趣的水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果珍、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塑料小篮、有洞的塑料袋、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物体。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提供材料,幼儿在自己的尝试操作中感知水会流动。
(2)溶解实验,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
小结:糖、盐、果珍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3.引导幼儿保护水
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二:有趣的水塔
活动目标:感受水在不同的角度往下流动
活动材料:矿泉水瓶、即时贴、胶带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帮助幼儿将矿泉水瓶剪成上下两半,并用即时贴粘贴切口作为保护。
2.鼓励幼儿自由搭建矿泉水瓶水塔,然后从最上面注水玩,观察水的流动。
3.探索更多的搭水塔的方法。
活动三:有趣的水母(水的沉浮)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水母在水中上浮的科学现象。
2.尝试学习水母的制作,掌握操作技能。
活动准备:课件PPT、透明塑料袋、剪刀、饮料瓶、泡沫。
活动过程:
1.PPT课件,激发制作欲望。
2.了解制作水母的步骤和所需材料、工具。
3.幼儿操作活动,看步骤图进行制作。
4.进行探索游戏:游动的水母。
活动分析
这是根据幼儿爱在水池玩而设计的一系列“亲水活动”,《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一,通过观察实验,感知水的特性,无色透明,接着幼儿进行尝试操作,感知水会流动,在这项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及时肯定幼儿的结论,为下一步尝试活动奠定基础,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地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说出自己的发现,如“糖和盐放在水里就不见了,沙子沉到了杯底。”“果珍放在水中没有了,而且水还变颜色了。”“沙子、石头、红豆还在水中。”在此基础上,我提问:“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大胆地说出自己生活中的发现,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感冒冲剂……通过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幼儿观察以及语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活动二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半成品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拼搭,感知水的流动,在游戏中观察水从上流到下的有趣现象。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堆出来各种各样的水塔,仔细地观察自己组的水塔,在实验操作中通过商量、询问同伴的意见,充分发挥各自的见解:“元元,我们试试把这个水瓶倒过来放看看是怎么样的?”“瓶盖在水里为什么会浮起来?吸管呢?”……活动三中,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水母》活动,观察水的沉浮,这是一个偏向于科学实验创作的活动,通过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保证幼儿能反复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如在《有趣的水母》中,幼儿通过自己制作泡沫球的水母,发现水母可以在饮料瓶里面上下游动,但当水母的身体换成弹珠的时候,水母就不会游泳了。这一活动中我请幼儿先猜想如果水母的身体是泡沫球,水母会不会游泳?那换成弹珠呢?有的幼儿说泡沫球做的水母能游泳,有的说弹珠做的水母也能游泳,我请他们先猜一猜,再通过实验证自己的猜测。幼儿对于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有些并不符合事实。这一活动利用了幼儿对于沉浮的一些错误理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来纠正错误的猜想,这其中也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活动感悟
根据教育活动的开展,我觉得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保证幼儿的反复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幼儿的发现来源于他们的摆弄和操作,因此实验材料的提供很重要,《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只有多样性的材料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
(2)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使实验活动成为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在实验活动中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其探究欲望,教师对于幼儿的想法给以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