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新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理教学; 寻求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23-001
2005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第五个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选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新教材,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一是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测验性质;测验目标;测验规划
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变化、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革新、评价功能的转变以及课程管理模式的调整等等,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在高中物理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作重大的调整和变革。基于模块的终结性测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一环,相对于其他评价方式,它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更具有直接的导向性。为此,本文拟就高中物理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澄清人们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的一些模糊认识。
一、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标准参照还是常模参照?
测验的性质是测验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因此,明确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保证模块终结性测验有效实施的前提。
从新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不是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模块终结性测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从发挥评价的功能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
从新课程的结构上来看,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独特的课程价值,同时在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后,需要对能否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进行认定,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就成为学生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
从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结果的解释和利用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用于判断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主要用于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衡量学生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标准参照。
二、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
1.关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
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主要是回答测量什么以及测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要确定测验内容的取样范围和测验的行为目标。在明确了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后,我们知道模块终结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因此确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基本依据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相关模块的内容标准。任何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既依赖于对评价目标的清晰描述,也依赖对评价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因此,在编制测验或选择评价工具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地界定测验目标。虽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已经包括对教学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中的表述还比较概括和宽泛,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一步具体化,亦即必须用一种能够指导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清楚地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表述出来。而作为能用于表述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只能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不重要,而是指学习过程可以有其他的关注方式。模块终结性测验作为一个阶段的目标达成鉴定,主要是确认学生在这一期间的最终学习结果:学生理解了什么、会做什么。
2、目标的分类框架是三维还是部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上规定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的学习评价当然也要落实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只有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才能了解和评价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上的进步和发展情况,模块终结性测验只是高中物理学习评价的其中一种方式,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课程目标。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模块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应该懂得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根据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表述中行为动词的界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即知识、技能和探究能力目标,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的要求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2)技能目标的要求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3)探究能力目标的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评估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认识评估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有合作精神;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3.如何选择和判断目标?
确定了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确认在模块终结性测验中哪些目标才是最重要且适宜评价的目标。我们可以下述问题为准则做出选择和判断:
(1)测验的目标中是否包含了该模块课程中重要的成果?
(2)这些目标与该模块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否一致?
(3)目标是否适合学习该模块课程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兴趣有关?
(4)就学校现有课程资源、设备和条件而言,目标是否切实可行?
三、模块测验命题的科学化:编制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
在现实学校组织的测验中,教师一般关注出考题,登考分,很少注意和考虑试卷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对测验进行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测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模块终结性测验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测验,为了达到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实现测验的科学化,进行命题的第一步不是出考题,而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命题计划双向细目是反映命题意图和设想的一个双向命题计划表。制定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的目的一是保证试题是课程内容的代表性取样,反映各部分课程内容和测验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高测验的效度和信度;二是由于规定了各种知识层次,不同能力试题的比例,就为使试卷具有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提供了依据。根据模块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上述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对于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编制命题计划细目表。
(一)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
为了简明、清晰、符合逻辑地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我们采用的教学目标表述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先描述学习结束时期望达到的一般教学目标,然后在一般的教学目标之下列出具体的学习结果。
1.了解有关力和运动的一些重要史实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3)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知道质点的概念
(1)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什么情况下不能看作质点。
3.理解位移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2)能区分位移和路程。
4.理解速度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3)知道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定义速度,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4)知道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5)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7)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8)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9)知道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5.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
(3)会用公式a=(vt-v0)/t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5)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
(6)知道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大小及速度变化大小的区别。
6.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知道匀变速运动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s=v0t+at2/2,vt2-v02=2as的推导过程,并能用来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3)能用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
(5)能恰当地运用图像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关的问题。
7.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
(4)会运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的自由落体的问题。
8.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使用公式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状况有关。
(5)静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
(6)在简单的情况下,能从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和方向。
(7)知道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9.理解弹力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形变,知道形变的种类。
(2)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
(3)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4)理解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5)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
10.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过程,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定则。
(3)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
(5)会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知道什么是惯性和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4)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5)知道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能区分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8)能运用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1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3)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反作用力。
(5)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4.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什么是完全失重。
(2)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15.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能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物体平衡问题。
16.知道单位制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单位制。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知道在物理计算中各物理量要采用同一单位制。
17.实验技能
(1)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
(4)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5)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6)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8.科学探究
(1)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弹簧弹力之间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二)列出模块的知识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描述了学生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所展示出来的行为表现,知识内容要点则指明了每一种表现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为了避免繁杂,我们这里只列出了物理必修模块I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主题。
1、运动的描述。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力和力的运算。
4、牛顿运动定律。
(三)填写命题细目表
命题细目表是一个含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维度的双向列表。表1是高中物理必修模I的一个双向细目表。
表1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命题双向细目表
比例
内容题目的功能及具体考查要求
知识技能科学探究合计
了解理解应用独立操作要素
运动的描述464----1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6967836
力和力的运算464----14
牛顿运动定律6967836
合计2030201416100
四、问题与思考
以上我们只是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目标、以及规划的科学性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研讨。在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采用何种测验方式和方法才有利于测验目标的实现?能否允许学生有可选择性问题,或者从试卷结构上体现选择性:必答和选答?能否在限定时间内开卷?
2.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工具应具有何种特征?除了目前大家认可的开放性问题以外,能否增加思考题、定性推理题、信息辨别题、信息提供题等等。在命题上,如何做到题目的背景具有科学意义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模块终结性测验应如何评分和记分?目前一些学校给出的样卷,相同的题型,题目的赋分一律相同。对于主观性试题,每道试题的分值相同是否合理?对于新题型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应如何评分才能减少评分误差?如果学生的最后成绩是等级给分,等级如何划分才是合理的?
4.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结果应如何解释和利用?目前有些学校提出的模块测验计划中,对模块测验成绩的解释和利用仅限于给出等级分数,如成绩为F(不及格者)的,必须补考,补考仍为F的,必须重修这一模块的课程。除此之外,是否能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提供一些其他有益的信息?
5.在纸笔测试中包不包括实验的考查?目前有些学校提供的测验计划中,认为实验的考查(这里的实验考查仅限于操作考查)不包括在纸笔测试中,且成绩作为模块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传统的实验笔试测试方法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不应排除在纸笔测试之外。另外,实验操作考试计分不应包括在笔试成绩中,应另行计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课、实验课,物理知识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如家庭电路中的电学知识、照相机的构造原理和放大镜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物理知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工农业生产、航海运输、尖端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用途,如工农业生产中的发电机、航海运输中的潜水艇、潜望镜、尖端科技中的人造卫星、原子弹等都离不开物理知识。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初中物理教材和试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物理实验课突显出来,试卷命题也以考实验的题型为出发点。中考试题物理的实验与探究题题型所占分值远比课改前要多,内容在不乏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上,使经典内容题型不断创新;增加的实验探究题,成为整个中考试题的亮点。可以说,把握好实验探究题型的教学,将使自己的学生在中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一些了解,一些学校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受传统物理教育模式的影响,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做实验。这是因为一方面实验课要求教师的准备工作充分,这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认为考试实验部分就那几个重要的实验,提醒学生实验要注意的地方和常考的地方就可以了。
第二、可能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误差较大,教师担心与实验结论差距较大。
第三、学生动手实验,相对教师演示实验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实验效果可能还不如教师演示的好,有些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就少开实验课。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改变传统物理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必然会出现注重书本理论、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而以学生综合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则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要真正促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比如课堂以学生求知为主,教师为辅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运用好物理实验教学,使之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实验教学的素质。既要有物理理论和实验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践。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水平。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例如对物理中的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改进一些实验等。教师还应该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如在验证大气压是否存在的教学过程中,课本上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半球对在一起,然后用抽气机将中间的空气抽出,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里面的空气也不易抽净。因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空的饮料瓶做的一个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在瓶子的底和盖上各钻一个小孔,然后把瓶子装满水,用食指堵住上面的小孔,把它提起来,这时水不流出,而把食指松开时,就可以看到水从小孔流出,再堵住,又不流了,再放开,水又流了出来,这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大气压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具有创新才能。
再次,教师应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际效果。教材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比如:日常生活中用的矿泉水瓶和兵乓球就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再有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将一些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受气候的原因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大气压的测定的实验,由于水银这种液体有毒,而且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由于管比较细长,不易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做成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教学的内容。
最后,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上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让给学生来做,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现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观察”、“实验探究”、“动手做”、“讨论交流”、等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于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改变活动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好的激发了他们的激情,同时掌握了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对物理学探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和初步的掌握。对培养探究性人才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为演示效果明显,为教学服务。可将矿泉水瓶装入一定量的水,再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还可说明光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除课堂教学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自己动手,自主做实验,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方面,如果教师能够真正把握住物理实验这一最有效的教学,终有一日会看到自己的努力结出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
关键词:物理; 新课程; 教学方法
实施中学课程改革,深入领会新课标,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提升的良好契机。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物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就更加艰巨。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力的发展,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和求知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兴趣、爱好以及研究分析物理问题能力,培养和睦的师生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结合实施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心得,我就创新物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1 教师要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
作为新课程改革主导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得最先领会、理解和接受物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作为第一要务。那我们教师就得转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全部内容和实验操作规范,认真钻研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观念,更新课堂管理、创新课堂结构,采用课堂完全“开放”的办法,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自觉运用物理规律、定理和公式,将物理现象、物理问题引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搜集、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充分引导学生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
学生是我们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中之重。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中学,学生的基础大多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一味以新课程理念马首是瞻进行授课,学生很难接受。所以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针对物理学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推导论证,验证获得的物理规律、定理和关系式。课后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和他们敞开心扉,真实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获取情况,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注重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解释原理。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助精神。着重强调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利性,营造有利于学生互助团结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与周围人的合作当中探索物理规律,在学习交流当中讨论物理现象,在团结互助当中提高物理能力,充分发挥团体中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形成。总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断引导学生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
关键词: 高职物理 新课程 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高校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其中显著变化就是教学设计。在高职物理教学中进行新课程教学设计不仅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表现,还是有效提高高职物理教学效率的推动器,可以有效优化高职物理教学成果,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一、高职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物理教学工作科学化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物理课程的发展需要,而且在高职物理教学中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实验较多,需要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革新。进行高职物理新课程设计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前多做准备,更好地完善教学课堂,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会比较方便,对于重难点也能理解得更清楚。同时进行新课程设计可以让教师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使物理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操作更具有规范性,让物理教学更有效率。
2.有助于提高高职物理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成果
在高职物理教学中进行新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以少量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投入获得最大化学习效益,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强化教师教学成果。在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会有明确的规划,减少课堂上一些不必要的活动,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课本内容,让教学过程变得越来越好,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3.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结合
物理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里面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理解得更透彻,但是传统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实践课程不太重视,只一味强调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失衡,无法全面有效地掌握高职物理知识。随着新课程设计的进行让教师有足够时间将物理课堂设计得更出彩,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效整合,让物理教学课堂的开展更完善。
二、高职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1.根据教学任务设计高职物理教学目标
在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每个物理教师的心里都有一个标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学了这堂物理课后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技能等。因为教师在授课前已经明白自己的任务,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点,有效激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如学习《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根据书上的内容在心里定下一个目标,上完这堂课以后学生应该对《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知识掌握多少,在心里有一个标杆,这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尽量向这个标杆靠近,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为学生定下一个目标,使学生明白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向,这样学习起来比较有动力,积极投入物理教学课堂中,有效推动物理课堂教学的开展。
2.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
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学生大多容易被新颖的教学模式吸引,因此在高职物理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应该积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多样化教学活动进行物理教学,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学习《静电场》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观看静电是怎样产生的,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玻璃棒,看两者是否能吸附起小纸屑,从而有效地认识静电荷和负电荷。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给学生举例子,如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季节,脱掉外衣后再摸金属门把手常常会被电击,或干燥的季节用梳子梳头发有时候头发会特别蓬松紊乱,这些都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通过这些举例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知识了解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静电场》有关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将静态的知识变得动态化,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这知识了解得更透彻清晰。
3.根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在传统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重理论而忽视实验教学,导致很多物理实验方面的教材变成闲置物品,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挫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备和资源,以展示给学生最佳物理课堂,让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在学习《恒定电流》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相关实验,也可以找来一些教材详细给学生讲解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怎样一步步实验而来的,还可以找来生活中常见的锌汞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让学生观察、操作,看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设计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让物理课堂的开展更生动有趣,同时也要根据这些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物理教学活动,让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物理教学全面开花。
4.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设计教学评价
在新课改背景下,“自主互助,展示反馈”教学模式已成为课堂中一种常见的模式,教学反馈和评价在课堂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物理新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将这一模式运用到高职物理教学课堂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以方便学生在下次物理学习当中获得更大进步。
如学习《核聚变》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学完这一节内容后,让每位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让学生学会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有效提升自己。教师应该给予每位学生公正合理的评价,对表现好的给予赞扬,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物理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喜悦,在下次物理学习中表现得更好。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职物理新课程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既是对教育政策方针的有效实施,又能全面推动物理教学发展,让高职物理教学越变越好。
一、以三维目标为准绳
课程目标需要师生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从而需要有不同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构思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对课程目标心中有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新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新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
二、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可能从事物理教学的同仁都有体会,真正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导资料实在难找,特别是配套的习题。很多资料的封面说得很好,但往往挂羊头卖狗肉,仍然是与老教材配套的一些习题。即使是我们自己选的训练题,稍不注意也往往出现偏难的题目。这样回过头来就会影响我们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认为有些内容不讲,学生就不会做习题,必须多讲。本来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就使得教学课时大为紧张,再这样一补充,教学的时间就更加紧张。因此,教学难度、深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已为我们安排了解决的办法,即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进行个性化教学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个性化教学应该包括教、学两个方面。对教的方面而言,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总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难度和深度。例如,我在“力的合成”这一节中加进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教学,对这一问题切入的角度是学生刚刚掌握了力的等效思想,就要让他们体会这一思想的实际应用。而我提出的问题是:“同学们初中已经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现在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也使物体平衡,则这三个力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就进一步体会了等效转化的物理思想。至于学生能不能运用这一条件处理相关物体的平衡问题,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让他们处理几个简单的只涉及静态平衡的问题就行了。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我利用等效思想介绍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极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自我发展铺平了道路。而绝大部分学生到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时,可再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到那时再让所有学生应用平衡条件去解决有关问题也为时不晚。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 活动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将原来老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统一为“活动”。所谓“活动”,即学生参与,共同研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将课堂的主角变为学生。“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而且可以在课后开展。变验证性的实验为探究性的活动,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一、重视物理活动的器材整理
以往的教学常常因部分实验器材不足导致一些实验不能正常开展,这也是物理教学中较棘手的一个问题。新课程下对物理教材上所有的“活动”进行统计之后发现真正找不到的没几样。例如眼球模型可以在生物实验室找到,探究分子无规则运动所需的高锰酸钾颗粒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借到,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都可以解决。对于部分短缺的器材可以自己或发动学生制作。例如探究匀速直线运动,我们物理组自制了装有气泡的自来水管。探究压强的影响因素、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都要用到四条腿的小桌,我们给出标准让学生自制。还有针孔照相机、潜望镜、魔术盒等,这些不仅有利于器材的整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对仪器确实短缺或实验效果不好的活动,可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整合,达到优势互补。
二、增强物理活动的激趣效应
1.设计趣味性活动,引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引入新课时要创设情境,设计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光现象时可以用不透明袋子套在一个学生的头上,问他“能否看见物体”,这样很自然引入新课。再如讲《摩擦起电》时,我带四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问哪个同学能把蓬松的一端捻聚在一起,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聚拢在一起,反而比以前更蓬松了,且越用力越蓬松得越厉害,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提高了理性的认识。
2.设计探究性活动,主导课堂。
一节好课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求知状态中,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创造性思维。探究性活动要求老师改变独霸课堂的局面,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能力,边学边实验,边实验边学,不拘一格,鼓励创新,实现物理活动中的“学生做给老师看”的新局面。如“平面镜”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寻找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再如探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学生人手一只仪表,先让他们利用感官去认识,并令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从外形到构造,从功能到应用,任其发挥,再引导他们阅读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活动。初中生的主动求知欲在这特定的条件下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其主导地位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3.设计简洁性活动,延伸课外。
课外活动的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如在学习重力的计算时,与其布置几道重力计算题,不如让学生课后去测一下自己的重力。再如“光的色散”现象时,引导学生去制作一道人工彩虹(对着太阳光喷雾水)。学生通过观察,不仅会觉得物理有趣,而且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物理活动的生活联系
新课程提倡学生多采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思考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些活动很简单,但可以最直观地说明或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1)手按喉头发声感到声带振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双手用力互搓发热,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3)在几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口吹起,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说明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只要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就能真正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的章节内容后有综合实践活动,如“电路初探”结束后,让学生设计医院病房呼叫系统、抢答器装置等,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潜在创造力会不断表现出来,也会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四、平衡物理活动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学业评价 试卷结构 试卷内容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实施的无形指挥棒,是课程改革绩效的试金石。因此,学业评价的体系与具体内容直接对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业评价内容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是多元化,现在仅是狭义地从学业成就测验中常用试题形式出发,探析试题内容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评价理念,并能将学习评价的理念与评价内容整合优化。综观这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分析与解读了新物理课程标准,那么在中考试卷设计时要考虑应考查什么样的能力目标,试题应如何命制,试卷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下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试卷结构
1.加入亲切、热情的话语,体现人文的关怀。如“亲爱的同学们,在这学期中你一定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增长许多新的本领,现在正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刻,有信心吗?带上你的自信与认真出发吧!”,“同学们,马上就快毕业了,你一定想在毕业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吧!请你试・试下面的试题。”
2.试卷题型改头换面,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如“填空题”改为“打开你的记忆之门”、“选择题”改为“沙滩拾贝”或“大浪淘沙”、“判断题”改为“公正的小法官”或“啄术鸟看病”、“计算题”改为“粗心大意回收站”或“生活中的物理”等等。这样,使学生感到考试既有趣、轻松.又新鲜,考试将成为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二、试卷内容
1.试题由学生自由选择,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考试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决不应让学牛接受反复的心理挫折的考验。在认真分析各年级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多套难易不同的试卷,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某种类型的试题作为考试题,即“一试多卷选择”。如果学生对一次考试成绩不尽满意,可以申请重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学生容易成功,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
2试题应与生活内容联系密切,体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新课改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就是说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这样物理课程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试题“小明学习了热学的相关知识后,知道水的比热是4.2x103J/(kg'C),他想估算一下自己每天烧水做饭需要的热量,于是小明仔细记录r他家每天烧水煮饭、炒菜的时间,并把它折算成烧水的时间,相当于每天将30kg、20'C的水烧开。①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多少热量?②若普通煤的热值为3.Ox107J/kg.从理论上讲小明每天烧水需多少kg的煤?”此题贴近生活实际,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体现学有所用。
3.试题应关心科技的发展,体现时代性。试卷内容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纳入物理试卷,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试题“2003年10月16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当飞船减速着陆时,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动能____,重力势能____。”此题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关注国家、世界和全人类社会的发展。
4.试题应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体现学科本位的。新课改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应以物理课程为载体培养其科学素质,在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如寓言《龟兔赛跑》试题: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他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乌龟的平均速度小。此题反映和揭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走势,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主要考查速度的概念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5.试题应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去经历物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需全面观察、广泛联想,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才有利于他们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寅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如试题“一个电热水壶,结合你学的物理知识和对电热水壶的了解,针对其结构或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从力学、热学、电学的角度分别提出一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简答。示例,力学问题:烧水时,水壶里的水能不能装得太满?答案:不能,否则水受热膨胀会溢出,啡能引起漏电。”此题的问题具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解题欲望:问题具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不唯一,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风解。试题具探究性、开放性,培养r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等等。要想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真正实践新课程,必须转变传统的备课模式。为此,教师的备课行为要发生大的转变,笔者认为物理备课行为的转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挖掘生活素材,使得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从生物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教学的一部分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①教材中所讲的物理知识涉及到的生活实例有哪些;②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可能想到哪些与自己生活或社会生产、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③生活中哪些包含物理知识的现象,需要补充到教学中。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和研究型的教师,注重观察生活和收集有关资料,把课备得较为充实。例如,在讲“做功与内能的改变”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现象:用打气筒打气的问题;液体打火机的问题;石油液化气的问题;高压锅炉爆炸的问题;轮胎爆胎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随时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如果没有备课时的准备,会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走进物理课堂,真正实现物理课程理念。
2、把自己当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改变传统备课中“只见教科书,不见学生”的做法。传统备课,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讲清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的行为要和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一致。这样导致了学生机械地、被动接受式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是富有活力和想象力、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学习时会用想象去发现问题,会用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产生学习动机并为之奋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以学生的“心”去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的是学生会想什么,会提什么问题,会有怎样的判断。这样,在课堂上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你才能面对学生提出的形形的问题。例如,讲“力和运动”时,学生以前具有的错误概念或判断会妨碍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会产生“物体不受力,它就处于静止状态,只有施加力的作用,物体才会运动”、“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大”等。备课时就要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才能设计引导学生纠正自己错误认识的措施。
3、备“导法”,而不是备“教法” 新的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活性来面对互动的课堂。教师课前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创设有效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确保上课时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分析、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形成自己新的知识,教师的讲应是一种恰当的引导,正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如何引导,而不是如何教。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和发现,不断的去创新。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的发生了转变,便能真正促进新的课程改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