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量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83-01
1 电能计量管理的相关概况
电能计量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不仅关系到电力市场的交易结算,也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自身的效益。电能计量管理主要是对计量点、计量标准、计量信息、计量装置和计量法制的管理,其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整个计量装置投运前和运行中的管理,还应该包括计量装置的运行档案和运行信息的管理。电能计量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电力计量量值的准确和统一。在电能计量管理的过程中,计量装置要准确可靠,计量的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市场也随之渐渐扩大,因此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因为计量管理可以减低电力企业的线损率,线损率越低,电力企业的损失就越小,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加强电能计量管理,对用电客户就可以做到公平和公正计量,不多收客户一分钱,让用电客户放心使用,这样当然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用电客户而言,有利于保证其合法的利益和正常的生活。对国家而言,加强电能计量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平稳、快速发展。
2 我国电能计量管理的现状
随着电力企业市场化速度的逐步加快,电能计量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供、用电双方的利益,电能计量管理也成为一个十分关注的话题。但是目前我国电能计量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1)电能计量管理的技术水平落后。电能计量管理工作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依然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操作的阶段,这样就使得管理工作效率低且易出错。由于技术水平低下,计量管理的基本数据,如统计应检数、计算三率(周检率、抽检率、周检合格率)等并不规范。另外,从事电能计量管理的人员水平较低,缺乏相对专业的知识。
(2)对计算机和电能计量管理软件的利用率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各种知识的培训没有跟上,软件的效用没有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电能计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设计模型不完整、功能较简单无法实现全面动态管理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其正常使用。
(3)电能计量管理的法制性管理相对较少。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电能计量管理的要求更加规范和严谨。依法管理是电能计量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法律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计量管理的基层,法律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
3 加强电能计量管理的措施
对于加强计量管理的措施,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类和管理类。
首先是关于电能计量管理的技术类措施。
(1)计量设备管理是电能计量管理的基础保障。在管理的过程中,计量管理者应加大电能表和互感器的定期轮换,加强对大用电客户的电能表现场的校验工作,以免造成少计电量的现象发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PT二次压降的测试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另外还应大力推广智能电表和用电管理终端的使用。
(2)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电力企业要积极引入计算机管理技术,使信息化和网络化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运用;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强对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状况的动态分析和操控运作能力,争取实现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3)加强对管理者的技术培训和实践训练,加强电能计量手段。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各种函授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要开展网络专业技术培训,制定考核培训目标,保证计量检定人员熟悉掌握检定的规程和技术,确保检定质量。
其次是管理类措施。
(1)不断深化电力企业的改革,加强对电能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电力企业的改革包括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企业内部改革两个方面。电力企业内部要有企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坚持依法自主管理,规范电能计量工作的管理和检定,完善电能量值传递系统,为电能计量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证。
(2)依法管理是电能计量管理的法律保障,电能计量管理工作需要法制化管理。目前我国已颁布了《计量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这有效的规范了电能计量管理工作。随着法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对计量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理念,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努力让客户满意、让政府放心。
4 结语
电能计量管理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其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电力工业的发展,也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对贸易结算的准确和公正产生较大影响,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事关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利益,因此电能计量管理意义重大,各方面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加强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支洁珩.刍议电能计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2]吴建生.关于加强电能计量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s2).
[3]王庆.电能计量管理现状分析[J].科技风,2009,(15).
[关键词]检测机构;档案管理;计量认证;关系
计量认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9月)实施的对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考核的一种活动。计量认证在我国开展二十余年,对规范检测机构行为,整顿检测秩序,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检测机构,于1996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并在多次评审复审考核中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被推向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认证的前沿,档案管理已成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计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推动检测机构的档案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就档案管理工作与计量认证之间的关系,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计量认证的内涵
质量的概念最先来源于工业生产,其定义是:产品达到或超过其价值所具备的品质。每一种产品必须具备相应的使用价值,因而质量的主题是永恒的。作为检测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就是它的产品,同样涉及到质量问题。质量体系认证强调影响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在整个实验室检验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可变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重复性,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随着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不断深入,实验室质量控制已不仅仅限于对实验过程的监测,还包括人员培训、正确地采集和运送样本、正确选择质控物和确定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实验质量控制的综合评价和管理等。
计量认证就是对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各种技术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能力、可靠性和公正性,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进行的考核和证明。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为社会提供的监测数据,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
计量认证的主要工作,就是由各级计量、质量管理职能机构如省计量局、省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对检测机构的实验室管理、质量控制保证、档案管理等质量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并决定是否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因此计量认证工作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工作质量的检验,促进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也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二、档案管理工作在计量认证活动中的作用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性和历史性,在疾病监测、检验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管理、运行及质量体系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的反映和记载,它不仅是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日常工作及计量认证评审的重要凭据。在计量认证过程中档案工作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一方面为计量认证单位提供原始资料和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它是质量管理体系重要内容之一,为获得计量认证提供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为通过计量认证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在计量认证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以数据为依据。检测机构的各类档案是在检测和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技术人员状况、监测数据、设备仪器、原始记录等最完整、最全面的载体,诸如实验室的原始记录、设备仪器的说明书、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质量保证的有序性,而这恰恰是计量认证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历史见证,为计量认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信息和有关文件并整理出能够证实质量体系合格的完整信息系统。因而档案是计量认证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体现了质量体系运行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二)档案管理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档案管理工作是质量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质量体系认证中发挥着参与、监督、指导、促进等重要作用。质量体系要求检测机构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将所有影响质量的要素都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控制起来。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中对每一过程、每一质量等要素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其中文件和资料要素就是以档案资料部门为责任主体来保证其在系统中运转的质量。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管理,能够及时、全面地为需求者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技术文件、质量记录、标准等文件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文件和资料的发放与回收来控制质量体系运行中的文件资料的完整性,保证质量认证及其他活动能够使用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
(三)档案管理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性工作
质量认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质量体系文件化。档案信息是编写检测机构自身质量体系文件的证据。检测机构制定的质量手册、质量计划和程序性文件、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质量表格式样、检测程序卡等都来源于档案。认证过程中档案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参与了与档案工作直接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如《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档案)管理程序》的编制、修改过程,对文件资料的形成、分类、编号、保管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因此,档案管理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性工作。
(四)档案在质量体系认证中起着直接凭证作用
档案既是质量体系运行的真实记录,也是保证质量体系是否符合规定的依据,妥善保管和利用好档案,可以对监控产品质量和清查发生质量问题的责任原因起直接凭证作用,是质量体系评审机构现场审核的主要客观凭据。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直接产物的质量管理档案,记载了认证单位各种工作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充分利用这些档案,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它是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审、外审和质量管理评审时主要起原始凭证作用。显而易见,档案是质量体系认证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起着直接凭证和科学依据作用,作为今后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和史料。
(五)档案管理有助于不断完善质量体系,确保质量体系发挥实际效能
任何一个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逐步达到预期目的。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不仅凝聚着成果,而且记载着经验教训。尤其是作为质量职能活动可追溯证明的质量记录,包含着与质量体系运行和产品质量有关的所有记录,从中可发现问题,寻找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为采取纠正方法及预防措施提供证明和依据,促使改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发挥质量体系的实际效能。在档案资料的移交归档和文件资料的发放中,管理人员检查文件资料的编制、签署、内容是否规范完整时,以及同有关部门的业务往来中,往往会发现许多设计、程序、标准等错误或有关部门反映的问题。这些质量与管理信息的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质量体系运行中的错误,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提高疾控机构管理水平。
三、计量认证推动了档案管理的进步
质量管理、计量认证的过程是加强档案工作、积累档案财富的过程。有效的质量体系是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推动力。
(一)质量体系认证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文件控制程序》针对文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其对文件和资料的批准、、保存以及更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文件和资料前,由授权人批准,确保文件是充分的、适宜的。文件在修改时,要进行评审,进行标识,并得到再次批准、,确保所使用的文件是有效版本,并从所有使用场所及时撤出失效文件,防止误用。如需要保留失效文件时,加盖“作废”印章,对应保留的作废文件和更改的文件都应进行标识。同时规定管理体系文件和经确认的技术文件是受控文件,受控文件加盖受控印章并作标记受控编号,发放时作发放记录。通过此程序的控制知道文件的来龙去脉,一改以往现场使用文件和存档文件不相符的情况,为提高档案质量奠定了基础。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文件是归档前的档案。《记录(档案)管理程序》规范了记录的内容、填写、更改以及归档、贮存和保管的要求:专兼职档案员要对记录进行分类、编目。按规定的期限保存记录,一般保存期为5年。档案保存室的环境要适宜,能防盗、防火、防虫、防鼠、防光、防潮、防霉;所有的记录要保持清洁、字迹清晰、存放有序、便于存取、检索和借阅,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要及时修补和复制。这些要求与《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是一致的,保证了档案管理的质量。
(二)通过计量认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网络
各类检测机构要对业务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科室都指定有兼职档案员,在质量体系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各科室档案管理的职责。为加强质量管理中的档案工作,由质量管理科负责收集、整理在质量体系运行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及时归档,重要的文件资料定期移交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履行指导、监督职责。建立起一个领导亲自“抓”、各科室认真“管”、档案部门负责“理”的良好的文件管理流程,形成从下至上的档案收集归档网络,使文件程序化、制度规范化。档案部门把档案工作与质量管理各项工作相联系,做到同时发动、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大大促进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计量认证为档案管理积累财富
质量体系认证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要求各个部门环节应留下痕迹,要有质量记录并对其进行保存和归档。因此说,计量认证的过程,也是形成档案、积累档案和加强档案工作的过程。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了检测机构的档案工作,为积累档案财富提供了保证。在贯标过程中,组织人员编写《质量手册》,并以此为依据,进而编写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通过编制这些文件,规范了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同时也规范了档案形成的流程,使有考查利用价值的文件、记录、表格等能够完整、准确地保存下来。
(四)利用质量体系认证的契机,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
计量认证工作给档案管理增添了新内容、新活力,为档案部门做好档案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档案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加强档案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加快文件资料和质量记录的传递,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档案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
(五)通过计量认证,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档案工作被推向计量认证活动的最前列,档案管理人员成了质量体系认证中文件资料的控制者和质量记录的管理者,不仅自身要严格按照程序做好工作,而且还应指导和协助检测人员做好文件资料和质量记录的分类、整理、归档等工作,同时对文件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检查。档案管理人员置身于质量管理体系中,按照档案管理工作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建立能够与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工作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为自身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计量管理;标准;计量学;审核
实践性和测量理论是计量学的两大科学特征,作为一种站在科学的角度上能够将客观事实的“量”进行实际反映,可以将其归类于信息统计类的科学管理类工作。计量技术、测量理论以及测量实践是计量工作进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三大因素,科学技术的刷新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计量管理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1.企业实行计量管理的意义
所谓企业计量管理,就是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所有活动进行规划,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在此管理过程中,活动的规划要遵循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经济适应的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大环境当中。计量管理工作随处可见,小到部门和企业,达到政府或国家等领导机关,所有与计量方面相关的工作中,计量管理都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其管理工作质量将会对计量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计量管理工作在企业计量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质量计量、企业消耗计量、经济核算计量、生产效率计量、自动化生产计量等等都属于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看法,计量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都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要想企业职员对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就笔者所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在内容都没有达到全面且统一的境界,在计量技术方面,不是能够完全适应写阶段企业管理科学平稳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对象的定量分析方面,表现得也差强人意。由此可知,现行阶段我国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还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工作内容方面还有所欠缺。
3.计量管理在企业计量工作中的执行现状
企业计量管理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当时民众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以为计量管理就是将企业的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分配;到了70年代后期,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水平在我国企业界受到极大的关注,计量管理的概念也被普及开来。此时,民众已经能够将计量管理与自动化生产工作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管理相联系;而21世纪的今天,我国企业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在计量方面甚至可以细微到某一产品的成本耗费项目上,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计量工作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
质量管理部门、计量部门、检测部门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机制管理所划分的几个重要部门,计量管理部门当中会包含力学、热工、长度、无线电等偏向于技术性的处理单位,除此以外,该部门还会组建成立一个实施管理的机构,对上述计量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该管理机构属于计量工作的展现平台,其工作表现对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
计量工作完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过程是由计量管理部门所完成的,90年代初期,企业是以iso10012—1计量检测体系为执行标准,而到了21世纪,在对上一执行标准及2000版的iso9000标准进行合并后,得到了现行的iso10012执行标准,进而为企业内部的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4.企业管理者在计量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4.1 体系文件的编写
系统编制文件在发放以后,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组织本企业的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了解,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执行纲领和执行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而纲领和标准学习理解的正确引导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举例来说,现代管理执行内容中原则的学习引导可编写为以下内容:(1)管理模式方面应该保证工作过程的质量;(2)明确测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以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等计量要求的满足为前提的执行目标;(3)计量职责部门要对客户的计量要求进行明确并加以满足,同时也要在技术语言的更新和技术内容的拓展方面下足功夫,一些测量设备中相关系统或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包括在内。对系统文件进行编写是十分
要的一个管理工作。
4.2 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标准
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与国家计量法相关法令法规的宣传是其主要内容,因此,要对车间和企业各个部门计量工作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监察,企业内部的审核工作也要作出定期规划。要以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状况、技术指标的要求标准以及计量测试任务的进行状况为年度计量周检计划制定的基础,并对监督计划的实施状况负责。企业全年计量器具的周检执行频率要达到100%,而其器具周检的合格率要达到95%及以上。计量管理组织在对本企业计量标准进行设定时,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产品检测精度等级判断以及企业运作的经济性原则等内容进行标准编制,并以保障企业计量最高标准的送检合格率能够达到100%为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的计量管理在其计量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管理内容所无所替代的,在企业的经营运作和高标准控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产品的不合格率,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和晚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实现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盈余管理; 计量方法; 评述; 思考
一、引言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问题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主要是照搬西方学者的计量方法,而没有从国情出发去考虑我国实际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与市场运作方式而对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作出改进和创新,以探索盈余管理计量更为完善的方法与模型。
盈余管理不能直接被计量,只能通过寻找某种方式间接度量盈利被控制的程度及大小。纵观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其计量方法大致分为四种: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盈余管理分布法。在了解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不难看出,前两种方法都是计量应计操纵,第三种方法是直接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分布法通常又称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行为的。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模型的探究与思考
(一)应计利润分离法
1.应计利润分离法回顾
应计利润分离法是国外研究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应计利润分解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用来衡量盈余管理,因此,这类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从总应计利润中剥离开来。目前的主要研究模型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截面Jones模型、行业模型、扩展的Jones模型等。现整理如表1。
2.对应计利润分离法的思考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总体应计利润分离法都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此不一一陈述。国内目前研究现状大多为照搬已有的模型,但这里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市场运作方式下,这些模型是否仍然有效。
(1)在模型构建上,它们都基于一定的主观假设,假设在任意会计期间发生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均衡性。而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内部运作和外部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会计准则的更新,审计业务拓展,相关法律的完善等。这样使得在研究国内公司的应计盈余问题时,并不适用于已有的模型的稳定性假设。
(2)具体到模型的选择上来说:一是中国公司上市时间都较短,在数据收集与纵向可比性方面有待考证,使得Jones的时间序列模型适应性减弱。二是行业模型对非操控性应计项目进行了行业上的划分,而考虑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过于积极拓展非主营业务,多元化经营已成为趋势,行业界限难以区分。比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当一部分企业除主营业务外大力投资房地产,甚至导致地产业收入大幅度超过其主营业务收入。三是修正的Jones模型虽然被认为是较为适合国内企业的模型,但是考虑国内证券市场缺乏严密的管理机制,新会计准则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使用范围,就不可避免地将资产价值建立在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之上,这里关于计量基础的真实性有必要引起关注。一旦企业模糊公允价值的度量,就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而Jones模型中只是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变化,是否低估了盈余管理水平?在具体实证研究中,是否可以考虑计量基础因素的影响?四是应计利润分离法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通过计量线上项目来检测。这是因为西方市场体系成熟,企业外部有严密的监管制度,使得盈余管理行为大多是靠线上项目进行。而在我国国情的背景下,外部监管体系不成熟,使得大多企业都通过投资、联营、重组、政府补贴等方式进行盈余操纵,而这些操纵主要影响线下项目。
(3)这种方法只考虑应计项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很多,除了操纵应计项目外还可以通过非应计性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会计估计的改变和构造交易等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例如增减研发费用、广告宣传费等,而这些行为并不会影响应计项目。此外涉及并购重组,非持续性项目等特定事项时,应计利润法将这些特定事项产生的应计利润也包括在其中,通常会增加计量误差。
(二)具体应计项目法探究与思考
1.具体应计项目法回顾
具体应计项目法是指根据某些很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应计项目来建立计量模型,以专门化来检测盈余管理的存在。主要应用于某一特定行业,并要求此行业中某类应计项目数额占总应计数额的比重相当大,足以值得管理当局在对该项目进行计量时需要作出很大程度的判断。例如,在应计项目中,资产减值、坏账准备、折旧待摊费用等的处理都可以用到这个方法。
目前国外关于此方法主要应用于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和保险公司的财产及意外险,国内学者在用此方法研究盈余管理时多集中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具体应计项目法使研究更加具体化,专业化,并更具针对性,相比应计利润分离法可能在具体到某个行业时测量的精确性更高。但此方法往往局限于小样本,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2.对具体应计项目的思考
国内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运用此方法的领域过少。由于国内证券市场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性,在领域的选择上可以有更多的考虑,可以将具体应计项目扩大到折旧计提,递延所得税费用,债务重组,并购等更多领域。例如可以考虑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新会计准则改变了金融资产的计量,使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计量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可以专门对此进行探究。
具体应计项目法要求具体应计项目明确并且数额足够显著,并且对研究者制度背景的认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企业同时运用多个应计项目去管理盈余,则结果会低估盈余管理水平,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应于作为前一种方法的辅助方法,而不应该完全依赖于此方法对公司治理提出建议。
(三)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
1.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回顾
“真实盈余管理是偏离于正常经营活动的管理者行为,目的是去误导利益相关者相信某种财务报告目标已经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实现”。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不同于前面所讨论的应计利润法,应计利润法衡量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而真实盈余管理法衡量的是企业构建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的行为。一个是基于会计选择,一个是基于构建实际交易。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关联方交易中的抬高价格来提高收入,通过增加广告费支出或研发支出来抬高总支出,或者通过股份回购,资产并购等特殊事项来操控企业盈余。
自安然事件以来,国际国内加强了审计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力度,应计操纵程度受会计规范弹性空间限制较大,这促使很多企业被动地减少对应计项目的操控,而逐渐转向另外的操控手段;而且由于应计项目的操控需要花费大量成本,也使得当今许多企业宁愿选择通过真实决策而不是应计操纵来管理盈余。
2.对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的思考
类似于会计盈余操纵区分为非可操纵应计利润与可操纵应计利润,在研究真实盈余管理中要剔除正常的经济决策活动的影响,因为经营决策变化一部分是源于管理者正常的经营选择,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操纵盈余的人为目的。因此这个方法的关键也是要构建某个模型来控制非操控性真实盈余,但当前国内外并没有相关模型。此时可以联想成本会计学里的酌量性成本费用和固定性成本费用的区分,考虑是否选择某些控制变量,来控制既定的成本费用和既定的交易收益,测算可控成本和关联交易,以此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
对于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思考还包括与应计利润分离法的比较,考虑国有控股企业的现状,它不同于其他企业股东分散,而普遍表现为“一股独大”,这样国有股股东不足造成管理者掌控着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工作,并且在经营决策中的权力几乎不受约束。股东一般倾向于用应计项目来操控盈余,而管理者是否会考虑身份认同激励而更倾向于用真实决策行为来进行盈余操纵?
总之,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日益成为研究关注的新领域,从模型的构建和这种方法衡量盈余管理的意义等各方面都值得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深入考虑。
(四)盈余分布法
1.盈余分布法回顾
这种方法不考虑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计量模型,而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像分布拟合度来测量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做法是先假定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前提下,企业盈余变化密度是呈正态平滑分布的,然后画出目标企业管理后的盈余密度函数分布图,看其分布曲线是否与假定正态分布图相吻合,在具体操作中通常通过盈余管理动因来确定相应的关注点,若关注点处存在异常的分布状况,则表明此时存在盈余管理。当前实证研究中常用的关注点包括:盈余为零点,上年盈余点,本年度分析师预测盈余点。
2.对盈余分布法的思考
盈余分布法是一种很实用的检测盈余管理的方法,其计量过程简单易行,结果直观并且较为准确,但是同时也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注点是人为确定的,这就需要考虑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差异性,很难准确而全面地确定合理的关注点。二是当检测出了存在盈余管理后,也仅仅是鉴别出了哪些企业有盈余管理的行为,而对具体盈余管理手段,程度等信息却不能获得。这个结果不足以作为提出政策性建议的依据,即其应用价值不高。三是把本年度分析师预测盈余点作为关注点之一在我国很难施行,这是因为国外具有成熟健全的市场监管,分析师预测是企业外部联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内市场上目前并不能提供这种服务;由于分布检测法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应用于针对监管政策的盈余管理,而不能应用于研究盈余管理与管理人员报酬计划、债务契约、公司治理的关系等领域。由此可知,这种方法对于国内的适用性不强。
当前关于用此方法研究盈余管理主要集中在研究IPO前后、配股、还有特别决策,例如重组,并购等事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列述。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且考虑我国国情,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研究企业内部事项的同时也应关注外部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例如,国家出台股改政策,是否可以把此过程做为关注点来检测。国外学者Jones研究了美国“进口救济”期间的盈余管理情况,得出结论是企业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获得进口救济的可能性或者增加救济津贴金额。与此类似,我们也可以扩展关注点的范围,增加对政府出台经济政策时企业状况的关注。
三、结论
对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比较深入的进展,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但大多集中在关注企业某些特定行为或者关注某些特定影响因素。例如:IPO前后的盈余管理;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避免被ST或PT的盈余管理;控制权按转移中的盈余管理;并购重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外部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审计质量的逐步提高,企业对这几个方面的盈余操纵情况也会不断得到改善,从长期看,继续研究这些方面的盈余管理问题的现实意义不大,而且研究结果的政策意义也值得怀疑。
目前的研究大多也只局限于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如果扩展思维,考虑国家政策的必要性,可以试图分析国企股改政策是否有助于降低盈余管理,还可以从外部审计的角度关注盈余管理,如果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有相关性,那么是否可以把审计意见类型作为鉴别盈余管理存在性的证明;此外,还可以对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作定量分析,以在制定行业监管制度上提供建议。
本文主要评述当前已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和模型,并针对这些方法在国内公司治理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以上探讨,可以得出:虽然目前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众多,但在具体研究国内企业时很难找到相对完美的模型。
因此,更应关注,在基于我国经济体制下各种方法的改进与新方法的探索。具体说来,可以关注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对计量方法的影响;关注政府相关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加速效应;关注我国特定情况下的线下项目并以此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关注企业真实决策影响盈余管理的计量;关注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趋同对方法选择的影响;关注企业特定事项对衡量盈余管理方法的影响等等。
【参考文献】
[1] 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0).
[2] 刘博,干胜道.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J].统计与决策,2010(9).
[3] 张昕.对应计利润分离法在中国适用性的反思[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6).
[4] 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
[5] 王勇.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2).
[6] 朱隶.中国盈余管理测度模型构建及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2007(9).
[7] 张雁翎,陈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效力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3).
关键词:计算机:电力计量
1我国电力计量管理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过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数据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将其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生产和企业经济发展当中。为了提高我国计量管理水平、尽快做到与国际接轨,国家还提出台计量法;我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经常展开大规模的联检行动,以促进我国电力计量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我国计量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缺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方式已不能与时代相适应,新设备不断更新、计量体系不断充实等因素使电力计量管理计算机化应运而生。
2计算机电力计量管理介绍
2.1拥有种类繁多、功能稳定的管理软件
计算机中的管理软件达百余种,能够自动生成计量工作所需的表格也近百种,这在无形中就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2拥有不可替代的技术
计算机的多功能性决定其具备很多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特点。首先,根据计算机最初的总体设计方案,该系统已经设置好数据库的总体结构,并且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要求设置了总数据库。与此同时,计算机可以根据操作要求和目的进行对功能的分类编排,最后形成符合人脑逻辑的菜单,这份主菜单由多个模块、系统支持,通过运用程序编排技术,依次编排出数个支持主菜单的模块,并且设置好模块、系统与主菜单的调用关系。因为该计算机的控制对象十分复杂,信息含量大,因此,对此类计算机编程的技术要求较普通计算机高很多、难度也大。一种软件的开发包含两种方式,做到双管齐下,起到优化作用。第一种方式是程序结构化。程序结构化是当今软件研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操作方法就是根据结构化的语言、图表等来描述和说明想表达的内容,其中的符号简单易懂而且形式多样,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第二种是形式化软件开发方式,这种方式与上述的程序结构化方式有很大差异,对编程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较专业的软件开发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此方法有严格的语法和语义的要求,需要用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符号来描述。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可以进行互补,使研发的软件更完整,更精确。该计算机不仅在编程上采用了先进的方式,在数据库设计和语言编程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采用了国际上很流行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和编程思想。此项技术可以很好的适应计算机处理对象复杂化情况;应用程序则是采用了先进的高度集成化方法,把上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法巧妙的融入其中,并且采用公共的接口:用同一接口进行对不同复杂数据的转换,在对相同数据进行转换时也是用同一接口,只是变换一下开关。这种操作方法具有简单、快捷、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可以较简单的完成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在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等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内存量变大、变灵活,可以随时根据要求进行工作,进而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查询数据方面也方便了很多,可是在短时间内对复杂数据进行查询、提取。
3计算机电力计量管理的实施
3.1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对电力计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时效性成为了计量工作在新时期的目标。随着新设备的不断增加、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传统的靠人力进行补充修理统计的管理方法显然已经不合适,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计算机逐渐成为了一个电力计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具,计算机可以高效、准确的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效果与传统的人力方式相比也好很多。实践证明,电力计量管理计算机化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效措施。
3.2电力计量管理系统的测试和实施
电力计量管理系统软件编写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通过专业人员模拟计量管理人员的操作,来测试软件的健壮性和稳定性,当发现软件有缺陷时,需要反馈给程序员进行重新编写,必要时进行需求分析,进而优化软件,直到软件性能稳定,此后再开始对计量管理软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程序员和相关的资料录入员一道,先把基础的数据库建立起来,完善数据库表,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工程师和企业计量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实施工程师要定期对使用这套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让这些操作人员充分理解,才能够保证这套系统今后的稳定运行。
4计算机电力计量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1)功能丰富。本套系统涉及到的自动化表格就超过70种,能够实现各种自动化搜索和在线提醒功能,采用的B/S架构实现了基于局域网的操作和管理,各种计量管理功能超过400个,有效的解决了电力企业在计量管理方面存在漏检、计量器具管理混乱的问题。(2)本套系统采用的技术比较先进,采用现在主流的基于WEB方式的B/S架构,实现了用户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图形化的操作界面更容易让操作人员掌握,同时本套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更支持系统的扩展,有利于系统的维护。
*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位于*市一市六县区,其中*市*区、*区、开发区、*市、*市沿江、沿河一带最为集中,目前有150多家船舶修造与装备重工制造企业,20*年拥有2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辖区内既有*中*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这样的产值大户、利税大户,又有近两年飞速发展的振华港机、熔盛重工这样的世界级的大型装备机械制造企业,还有如亚华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这样的民营发展的后起之秀,还有20*年产值在100亿元的船舶配套加工企业。在如此众多的船舶修造及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中,近两年民营船舶制造企业异军突起,支撑起*装备制造业的半壁江山,可以说,船舶工业及其配套产业已成为*市重要的区域经济版块。
一、调研基本情况
在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展观,紧扣“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的工作目标,对*特色产业的计量管理进行了调研,对计量管理基础较差的企业进行了帮扶。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船舶配套产业计量管理状况,凸现计量工作的基础作用,2009年春节刚过,我所就在市局机关和*计量所的大力支持下,选出精干人员组成调研与帮扶小组,在平潮、五接、天生港等以船舶配套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企业内部,查阅企业计量台帐,现场查看企业计量器具管理使用情况,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建立计量管理台帐,完善企业计量管理体系。到目前为止,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与摸底,共完成近40家船舶修造企业的计量管理调研与帮扶工作。
二、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现状
与近几年*造船与装备制造行业发展速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的计量管理基础工作却是参差不齐,大型企业如中集顺达、中*、中远船务、振华港机等计量台帐完整,制度完善,有专职或兼职计量管理人员,计量设备周期检定、校准工作做得比较好。而集中在沿长江支流九圩港和通扬运河船舶工业集中区的船舶配套生产企业,计量工作却几乎是空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的差距
近几年船舶工业集中区发展迅猛,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工作、计量基础工作对企业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企业内部计量管理工作的缺失,造成企业计量管理滞后。在认识上,企业不懂计量或不愿在计量方面投入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一大型新兴重工制造企业和一大型船舶配套加工企业,他们的负责人就跟我们讲:“我们没有计量器具!”(其实企业厂门口有一台80吨电子汽车衡),该重工制造企业还拒绝我们进行的计量监督检查。另一规模较大、起步较早的原国有企业改制的民营企业老总表示,办厂几十年,从没听说过计量管理与计量器具!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搞不清楚什么是计量器具,反映出企业对计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差距。
2、管理上的差距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反映在企业计量管理上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计量器具的配备上偷工减料,有些必备的计量器具(如经纬仪、水准仪)相互借用情况较多,有的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工作场所如舱段内喷吵、刷漆等部位应配备的可燃气体测爆仪也不愿配置,现场焊接用的钢瓶上的氧气表、乙炔表配备少,且损坏现象严重。对用于焊接质量检查用的射线探伤机也缺配严重;二是管理层面上,部分企业无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大部分企业计量器具无台帐,强检与依法管理计量器具没有按期检定,不检、逃检、少检、拒检情况较为严重。对于国家要求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如汽车衡、氧气表、乙炔表、集中供气站用的压力表、钢卷尺、测爆仪等检定率相当低,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如经纬仪、水准仪、射线探伤机、焊条烘箱、焊机用的电流、电压表,电工用的万用表等几乎没有进行检定或校准。
3、质量控制方面的差距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就造船、钢结构焊接质量控制过程向企业进行了咨询,特别是焊接质量检验用的射线探伤机的配备向企业进行了调查。企业的质量控制主要还是依赖外部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验,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还是凭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造船企业很少配备生产过程自使用的质量控制设备,也不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于行业内部组织的检查或认证,采取外检一部分应付或相互借用计量器具敷衍了事,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何更有效地引导企业加强自律,从标准计量、质量检验、特设检验等方面加强管理,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企业、服务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摆在我们质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调研取得的成果
这次调研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企业,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在企业的积极支持与大力配合下,检查人员按照计量管理的要求,逐家企业、逐个厂房、逐个仓库进行现场查看与登记,帮助企业建立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与依法管理台帐,协助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制度,指导企业配备必要的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我们建立了与企业的沟通管道,向企业宣传了计量法律法规,基本摸清了企业计量工作的现状。检查人员还向企业发放了质监服务联系方式,企业也对我们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手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加强后续服务打好了基础。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计量比对,以及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参加国际计量比对,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计量比对,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者规定不确定度范围内的同种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之间所复现的量值进行传递、比较、分析的过程。
前款规定的计量比对包括:
(一)经国家质检总局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基准证书或者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基准或者计量标准量值的比对(以下简称国家计量比对);
(二)经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标准量值的比对(以下简称地方计量比对)。
第四条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计量比对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计量比对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家根据保证量值传递体系有效性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经济、合理的原则,实施计量比对。
第六条国家计量比对可以由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实施,也可以由国家质检总局直接指定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组织实施。
第七条申报国家计量比对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国家计量比对计划申报书,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通过的,由申报单位作为组织单位,组织实施国家计量比对。
指定国家计量比对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作为组织单位,组织实施国家计量比对。
第八条组织单位应当在依法设置或者授权建立的计量技术机构中确定国家计量比对的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经备案的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无正当原因且未经国家质检总局书面同意,不得拒绝以主导实验室或者参比实验室的身份开展国家计量比对。
第九条主导实验室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计量基准或者计量标准符合国家计量比对要求,并能够在整个国家计量比对期间保证量值准确;
(二)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传递标准或样品;
(三)具有与所从事的国家计量比对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
第十条参比实验室应当具有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或者计量标准。
第十一条组织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成立专家组。专家组可以参与审查有关国家计量比对资料、对有争议的技术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二条主导实验室应当在国家计量比对开始前进行前期实验,包括传递标准或样品的稳定性实验和运输特性实验。
第十三条主导实验室应当根据前期实验情况起草国家计量比对方案。
国家计量比对方案经主导实验室征求各参比实验室意见后,由组织单位确定。
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应当包括针对的量、目的、方法、传递标准或样品、路线及时间安排、技术要求等,并符合计量技术法规要求。
第十四条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应当根据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开展国家计量比对。
无正当原因且未经组织单位书面同意,不得延误国家计量比对。
第十五条国家计量比对完成后,各参比实验室应当在国家计量比对方案规定时间内将国家计量比对结果提交主导实验室。
国家计量比对结果应当包括:
(一)国家计量比对数据复印件,数据有删改的,应当保留删改痕迹;
(二)国家计量比对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三)计量基准证书复印件或者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复印件;
(四)需要提交主导实验室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主导实验室应当根据参比实验室国家计量比对结果,起草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并经征求各参比实验室意见后修改完成。
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应当包括:
(一)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国家计量比对概况及相关说明;
(二)传递标准或样品的技术状况,包括稳定性和运输性等相关要求;
(三)国家计量比对数据记录及必要的图表;
(四)国家计量比对结果及其不确定度分析,包括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国家计量比对参考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之差及其测量不确定度;
(五)国家计量比对分析及结论。
第十七条主导实验室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抄袭参比实验室国家计量比对数据,弄虚作假;
(二)与参比实验室串通,篡改国家计量比对数据;
(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其他行为。
各参比实验室不得弄虚作假,相互抄袭国家计量比对数据。
第十八条主导实验室应当将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各参比实验室国家计量比对结果以及国家计量比对资料等有关材料提交组织单位。
组织单位应当审查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经审查合格后,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公示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
第十九条组织单位、主导实验室、参比实验室和专家组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在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公示前不得泄露有关国家计量比对数据。
第二十条国家计量比对结果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作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复查考核以及计量授权依据之一。
国家计量比对结果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限期改正,暂停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工作。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暂停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工作。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计量比对结果无效,并暂停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工作。
第二十三条地方计量比对由相应的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单位、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比照本办法执行。
【关键词】计量管理,路面施工,计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公路路面施工的力量是施工单位对施工量的一个大体的统计和施工价值的概括。工程的施工计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投资金额和工程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投资商和施工单位的双方利益,我们对路面施工的项目计量作了如下的探讨。同时根据一些施工单位的实际经验对计量方法做了下列的总结,希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目前公路工程计量存在的问题
1.计量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计量工作是公路工程项目“成型”过程中投资控制的主要环节,其重要性无庸置疑,但却经常存在工作滞后的情况。在文件或会议上,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到业主,计量工作的重要性都得到了无数次的重述,从工作安排上可以明显看出,在许多领导或同事的眼中,计量工作是二线工作,是刚毕业学生做的工作或女性做的工作。另外,工程月报中对工程量统计的不严肃性也显示出各单位对计量工作的不重视。计量工作的基础之一是对已完成工程量的准确统计,但大多数人都忽视了此项工作
2.计量工作的支持性资料欠缺。工程计量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需要各方面必要的支持性基础资料。资料欠缺表现为测量试验资料和施工记录不全、签字滞后、清单增补与变更批复不及时等, 很多项目只顾工程赶进度不注重施工资料。
三、工程计量的内容
1.工程量的确定
(一)计量范围:修订的工程量清单内容及合同规定的其他工程费用;
(二)计量依据:工程量清单及说明、合同图纸、工程变更令、工程变更批复令、合同条件、技术规范、索赔审核表、有关计量的补充协议、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已完工合格工程。
2.计量主要原则
(一)一般情况,符合合同文件规定的全部费用应认为已计入有标价的工程量清单所列各细目中,未列细目不予计量的工作,其费用应视为已分摊在本合同工程的有关细目的单价和总额价之中。
(二)不符合合同文件要求的工程,不得计量。
(三)按合同文件所规定的方法、范围、内容、单位计量。
(四)按监理工程师同意的计量方法计量。
3.精益建造的计量施工管理
(一)合理利用施工现场空间,实现施工机械和材料的有效布置
传统的施工机械布置更多考虑到工序本身的流程路线。这其中存在着许多材料重复运输问题或运输路线曲折问题以及机械重复启动问题等,使施工现场的实物流混乱。为此,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人员需要做的就是:施工生产顺畅,人机进出方便、安全,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进度计划顺利进行,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
(二)调动全体建设者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精益建造中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建筑人员参加,对现场工人授权,因为现场工人是直接的生产者,这样做可以调动现场工人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把检验的任务交给每道流水的工人进行检查,要求工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检,这样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地进行处理,保证不出现质量问题,而且不影响下道流水的工作。
(三)施工过程中与建设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参与方由于其利益不同,可能相互会有所冲突,在各参与方博弈过程中,由于缺乏信任及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产生不该产生的人力、时间、资金的浪费,所以要使建筑业各参与方之间保持稳定的、共赢的关系,公路施工企业应注重市场开拓,与用户、设计企业和供应厂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四、施工项目计量管理规划要求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作为对施工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性的、完整的、全面的总体规划,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应包括对目标的分解与研究以及对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首先,研究项目的目标,并与相关各方面就总目标达成共识,这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其次,在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地占有资料,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应着眼于项目的全过程
与以往的施工组织设计不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更多地考虑项目管理的组织、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的技术定位、功能的策划、运行的准备和运行的维护,特别要考虑项目的设计和运行维护,以及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以使项目目标能顺利实现。
3.内容更具完备性和系统性
由于施工项目管理对项目实施和运营的重要作用,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十分广泛,应包括在项目管理中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通常应包括项目管理的目标分解、环境调查、项目的范围管理和结构分解、项目的实施策略、项目组织和项目管理组织设计,以及对项目相关工作的总体安排。
4.规划应是集成化的,涉及的各项工作之间应有很好的接口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体系应反映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规划包括的各项工作,以及规划编制完成后的相关工作之间的系统联系,主要包括:
(一)各个相关计划的先后次序和工作过程关系。
(二)各相关计划之间的信息流程关系。
(三)计划相关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
(四)项目各参加者(如业主、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单位等)之间的协调关系等。
五、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计量的依据
1. 质量合格证书
对于承包人已施工完成的工程,并不是全部进行计量,而只有质量达到合同标准的已完工程才予以计量。因而工程计量必须与质量监理紧密配合,工程质量须经监理工程师检验达到合同及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后,签发了质量合格证书的工程才予以计量。
2. 工程量清单前言和技术规范
工程量清单前言和技术规范的“计量支付”条款规定了清单中每一项工程的计量方法,同时还规定了按规定的计量方法确定的单价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例如:营松高速公路的技术规范计量支付条款规定: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中的路面工程按各种结构类型及各层不同厚度以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指示为依据,按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的实际完成数量,以平方米为单位分别计量。计量方法是根据路面中心线的长度乘图纸所标明的平均宽度,再加单独测量的岔道、加宽路面、喇叭口和道路交叉处的面积,以平方米为单位计量。除监理工程师书面批准外,凡超过图纸所规定的任何宽度、长度、面积或体积均不予计量。
3. 设计文件
计量的几何尺寸要以设计图纸为依据,监理工程师对承包人超出设计文件要求增加的工程量和自身原因造成返工的工程量,不予计量。例如:当刚建好的路面出现大面积油饼状时,施工单位分两种情况处理。一种是只是沥青面层异样,面层下的水泥混凝土完好,这种情况下,应将沥青面层铣掉,然后喷洒乳化沥青,再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如果面层下的水泥混凝土也出现油饼状,这时则先要处理水泥混凝土,油饼面积小就局部处理,油饼面积大,最好重做水泥混凝土铺装,然后分两层铺筑沥青混凝土。该路面施工工程是因为质量问题返工,因此不需要额外计量,不用计费。
六、结束语
由于工程的施工项目很多很复杂,因此就加重了计量的难度,为了避免出现计量的失误。同时也为了维护和保障路面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协调,建立工程计量的分类系统:分时,分地,分量的有效化管理。相信,在我国专业施工人员的潜心研究下,会有更加有效的方法管理工程的计量,同时也会有更加经济的措施保障工程的顺利竣工。
参考文献:
[1]谢坚勋.精益建设-建筑生产管理模式的新发展[J].建设监理,2013,(6).
第一条为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保护用户、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计量单位;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制造、修改、安装、销售、使用计量器具,以及出具计量数据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对全市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和管理。
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和计量监督管理工作。
工商、物价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计量单位和计量器具管理
第四条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一)制发公文、公报、统计报表;
(二)编制广播、电视节目;
(三)发表报告、学术论文;
(四)制定标准、技术规范、检定规程;
(五)出具检定、校准、测试、检验、试验数据和凭证;
(六)出版发行图书、教材、报刊、音像制品等(古籍和文学作品除外);
(七)印制票据、票证、帐册;
(八)生产、销售商品,标注商品标识、标签、标价签,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九)制作、广告;
(十)国家规定应当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第五条出口商品使用的计量单位由合同约定,合同无约定的,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口商品应当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合同有特殊约定的除外。
第六条经营安装、改装计量器具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经县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进行资质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
县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不具备考核条件的,由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考核。
第七条销售计量器具应当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许可证标志、编号、检定合格证、厂名、厂址。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下列计算器具:
(一)无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编号、标志和计量合格印证的;
(二)计量性能不合格的;
(三)国家明令禁止的。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下列计量器具:
(一)未经检定或者超过检定周期,或者经检定不合格的;
(二)国家明令淘汰或失去应有准确度的;
(三)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
第十条使用计量器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
(二)伪造计量数据;
(三)伪造或者擅自启动检定封印、损毁检定封缄。
第十一条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和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执法监督并列人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依法实行强制检定。使用单位和个人在使用前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申报,并到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周期检定,检定周期由执行计量检定的机构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确定。
第十二条执行强制检定工作的机构,应当自接到受检计量器具次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定工作。未按规定期限完成检定工作的,免收检定费,并及时安排检定。
特殊情况由检定机构与送检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三条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授权检定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由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统一制发计量检定合格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盗用、倒买计量器具检定印、证及其标志。
未经市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持有用于贸易结算的电子类计量器具程序设定器。
第三章商贸计量管理
第十四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根据需要配备供需双方具有清晰可见、有防作弊装置和准确度符合国家规定的计量器具。
第十五条生产、销售定量包装商品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注方法,在单件包装的显著位置上标明商品净含量或者净容量,没有标明的不得出厂和销售。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证商品量的量值准确,不得利用异物或者其他方式改变商品量值。
第十六条经营者销售的商品量和提供的计时服务量的标注值、实际值与结算值应当相符,其计量偏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国家无规定的,计量偏差不得超过计量器具的极限误差。
第十七条商品经营活动中,按照规定应当计量计费的,不得估算计费。商品交易采取现场计量的,经营者应当向用户、消费者明示计量操作过程和计量器具显示的量值。
商品量短缺的,经营者应当给予补足缺量或者补偿损失。属于商品生产者或者供货者责任的,经营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供货者追偿。
第十八条在贸易结算中产生计量纠纷时,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向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调解,还可以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在纠纷未解决前,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得改变有纠纷的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的原始状态。
第四章计量监督
第十九条计量监督实行经常性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水、电、燃气、通讯、出租车、商品房、重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计量活动进行重点监督。对集贸市场和商场的计量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
第二十条商品交易市场应当由市场管理部门设置公平秤、尺等计量器具。
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社会公正计量站和其他计量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公正的计量数据。
第二十一条企、事业单位需要对本单位的计量保证体系和提供数据的有效性进行评定的,可以向市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申请计量确认。
第二十二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在监督检查计量违法行为时,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有关当事人和证人,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资料;
(二)进入生产、经营场地和产(商)品存放地检查,按规定抽取样品;
(三)查阅、复制有关的发票、帐册、合同、凭证、文件、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四)依法先行登记保存有关的计量器具、产(商)品。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拒绝、阻碍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的计量监督检查;
(二)纵容、包庇计量违法行为;
(三)擅自处理、转移被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依法先行登记保存的计量器具和产(商)品。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四条规定之一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对使用单位处以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的出版物和印刷品,责令停止销售。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责令停止安装、改装,已安装、改装的计量器具,责令停止使用,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安装、改装费2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之一的,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项、第(二)项、及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停止使用,可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三)项、第十条规定之一的,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没收非法检定印、证及其标志或者电子类计量器具程序设定器,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可并处责任人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可并处责任人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第十六条规定给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处以被登记保存的计量器具或者产(商)品正品货值金额3倍以下的罚款,并处责任人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依照本条例实施的行政处罚,违法所得难以确定的,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计量监督行政执法人员、、、索贿受贿的,泄露被检查者商业、技术秘密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