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假日经济范文

假日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假日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假日经济

第1篇:假日经济范文

摘要:我国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5天,“假日经济”一词也便应运而生,并渐渐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热炒的一个话题。这个在经济学有关书籍上找不到的名词,其威力确实不容小觑。面对又一个长达一周的假期,人们跃跃欲试,希望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各大商家也纷纷为如何在“黄金周”里尽量多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何最多的赚取利润而绞尽着脑汁。本文正试图通过各种资料,对“假日经济”进行一番浅浅的论述。

关键词:假日经济;消费;管理

1、导言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我国开始实行“五一”、“十一”长假政策,国家法定假日增至10天。至2007年12月,又调整为11天。如今,7天长假已被人们冠以“黄金周”的称谓,而元旦、清明、五一、中秋等几个节日,也被媒体称为“小长假”。到底过去的这几个“黄金周”,我们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需要改进些什么,都是需要探讨一下的。

2、何谓“假日经济”

2.1“假日经济”的概念

掂量掂量“黄金”二字,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份量。仅仅是去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人数超过了1000万,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春运,景点游人、餐饮用量、饭店住客、运输数字在假日期间大幅度上升;据相关报道,去年“五一”仅广州一市的消费营收就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平日10万,双休日20万的人流量,到“五一”期间,增加至40万~50万,由此可见,假日经济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已是毋庸置疑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给“假日经济”下这么一个定义:所谓“假日经济”,是指国家在促进消费的需要下,在节假日由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起的经济行为。

接下来,我们在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看“假日经济”:

从需求看,假日消费包括四个层次。第一是如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满足生理需要层次的消费;第二是如体育、旅游、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满足健康娱乐层次的消费;第三是如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满足发展需要层次的消费;第四是如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方面满足精神需要层次的消费。从假日消费的四个层次看,第一个层次与平时消费内容是相同的,只是消费时间上相对集中而已;后三个层次是假日经济中较为集中的需要。

从供给看,假日经济主要是与闲暇产业有关。所谓闲暇产业是指与旅游、体育、娱乐、闲暇教育、兴趣爱好等相关的产业。

2.2 假日经济产生的一些条件

从“假日经济”产生的深层原因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2. 2.1、经济大环境方面

“假日经济”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得知,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递增。分别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当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人们就会向更高层次追求。而“经济人理论”则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人们的消费需求,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必然会向闲暇、娱乐等精神享受发展。然而,这样的发展,将取决于大环境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其次,主流媒体对于消费观、消费层次的引导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2.2、消费心理意愿方面

国家改革开放多年,各方面都已逐渐与世界接轨,对于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国人向发达国家靠拢的意愿日渐强烈。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脸朝黄土背朝天”似的苦干,“休假、放松”等理念已经形成。因此,在假日期间,吃、住、行、游、购、娱等方式相继成为假日消费主流。

2. 2.3、实现条件方面

“假日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消费讲究“有钱有闲”,即要求除了手上有货币,身上还要有假期,二者缺一不可。越来越多的假期正好符合了这样的条件。

3、小结

“假日经济”方兴未艾,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经历了14个年头后,我们正处于对“假日经济”进行调整适应的磨合阶段,正如“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假日经济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如何让“假日经济”合理有序,做到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政府部门以及众多商家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假日经济,作用有效也有限》,刘元煌、陈谷,《中国经营报》,[N],2000年2月22日,第4版。

[2]《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刘晶婧,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年5月8日

[3]《宏观经济学》,欧阳明、袁志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4]《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S],中国统计出版社。

[5]《名牌营销策划》,万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97年12月版。

[6]《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各大报刊。

第2篇:假日经济范文

假日经济给商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郑州位于中原要地,商业化建设迅速,2004年在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排行中位居第49位。零售业作为其主要行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郑州零售业假日市场形成的背景条件

(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在宏观调控和经济内生动力的推动下,郑州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有力地刺激了消费需求。据郑州市经济动态统计分析,2005年元月至四月份郑州市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661元,同比增长13.6%;生活消费支出为855元,同比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17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59元,同比增长19.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81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32元,同比增长11.1%。

受“假日经济”的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承接上年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元月至四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1.5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8.4亿元,同比增长15.4%;分行业看,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9.9亿元,同比增长30.7%;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3.2%。

(二)形成商业圈基地。按照郑州市有关零售网点建设规划,根据“商圈”理论、商业网点的辐射范围,在未来近20年,郑州将形成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分别为二七商业中心、龙湖商业中心和碧沙岗商业中心。

二七商业圈最初以百货零售商业为主,几经沉浮后,现在已形成了以北京华联购物中心、金博大购物中心、通利、国美等一批零售商业企业和专业连锁企业为主,包括大型百货、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图书批发等几乎所有的零售业态的商业中心。碧沙岗商业圈以商业大厦为中心向外幅射,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的加入支撑烘托了郑州西区的商业消费和商业气氛。郑东新区开发建设是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龙头项目。龙湖商业中心的构筑重心是建设一个以多功能的景观商业街为主轴,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商业生活街区。其中CBD(中央商务区)商业步行街有多家龙头主舵,汇聚了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日本、澳大利亚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使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多姿多彩。目前商业步行街建设全面展开,其繁华未来触手可及。

二、假日经济中零售商的经营现状

(一)销售额大幅增长。从许多商场的经验来看,双休日的营业额通常比平时大约增加1倍,而春节、国庆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比双休日的营业额还要高。事实上我国现在占全年1/3天数的节假日所创造的营业额达到全年的1/2左右,假日购物已成为百姓休闲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零售商扩大销售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5年4月3日,“2004年中国零售企业前100家销售统计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张榜。在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的该统计表中,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以676亿元销售额蝉联第一,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以239亿元销售额名列第二。河南的通利量贩、丹尼斯百货、八方电器、金博大购物中心、双汇商业连锁5家零售业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河南通利以22.78亿元的年销售额排名国内零售业百强的第55位,成为河南排名最靠前的零售企业。

(二)经济效益增加不明显。与销售额步步攀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假日经济中大型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未出现同比增长。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商业企业的经营水平比较低,营销手段落后,往往只能靠打折、送礼等降价手段来刺激销售,看起来是销售额大幅增加,但实际上利润率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另外,为了搞好节日促销,商场要花大力气布置环境,组织文娱活动,进行广告宣传,加之营业时间延长所带来的水电、工资支出,使得大商场经营成本上升。因此,商店生意火爆而效益平平成为假日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三)观光效应突出。近年来,随着大商场越来越多,彼此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场的装修也日趋豪华,成为城市中一处处新的景观。在节假日中,许多家庭选择逛商场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商场客流量剧增。商场通过制造“观光效应”,目的是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但是,在喧闹的假日人流中,消费者观光者居多,实际购买的少,商场的营业额与实际客流量严重失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商场装修豪华,固定资本投入大,商品价格偏高,使得大量低收入消费者难以接受;二是大商场的定位趋同,经营没有特色,基本上是千店一面,难以获取消费者的认同和偏爱;三是除了降价促销外,大商场在节假日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和特色鲜明的商品,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促销误区频现。促销是商家广泛采用的竞争策略。在假日促销中,除名目繁多的品类节日,如空调节、冰箱节、厨卫家电节日等之外,还有众多依据国家法定假日和其他节日而来的联合促销日,如五

一、国庆、春节、元旦假日,以及元宵节、情人节、“3·15”、中秋节等等。名目繁多的促销节日有时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促销过频导致效果不佳。商家不仅是在大量浪费资源,而且还是在拿自己的经营模式和品牌形象赌博。

具体促销行为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促销方式较单一。每周周一到周五,商品价格稍高,周

六、周日两天,商品价格偏低。这种促销模式使促销频率过高,使消费者失去信赖感;同时周一到周五,消费量小,商家的运行经费高,周末两天,消费量激增,会导致销售人员短缺与服务缩水,增加投诉和降低成交率;另外,促销中弄虚作假、特价促销现象使消费者与商家的矛盾增多,暴露出郑州市场促销手段的贫乏,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不利于商家的长远发展。

服务意识淡薄是制约商家营销的瓶颈。目前,郑州一些商家的促销,将重点都放在了“能看得见的”商品上,包括商品降价、让利等,而对于“看不见的”服务,则认识不足。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比对商品本身的要求还要高。商家重促销、轻服务的做法,很容易造成顾客的流失。

三、零售商把握假日经济商机的对策

 (一)适应假日经济的要求,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假日经济为增长趋缓的零售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有效利用假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把握住假日经济带来的商机,大商场必须要转变观念,从把假日经济当作短暂的经营机会转变到将其作为长远的发展机遇上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假日会越来越长,假日的消费额会越来越大。在美国,每年仅圣诞节和感恩节两个节日的消费额就占了全年的40%。由此可见,假日经济为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的机遇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

(二)销售商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大型零售企业在假日经济中效益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商品的品种、结构过于雷同,很难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因此,大商场只有适时调整产品战略,实现经营商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才能实现假日经济的快速增长。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准确定位,突出经营特色。零售企业应根据城市商业网的布局、居民消费层次、商品供应、消费心理等进行市场定位,深化和细化目标市场,突出经营特色,使商品结构、企业形象与竞争者形成一定差别,实行差别经营。尤其是一些商业老字号是各地方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要在店容、店貌、经营方式上突出自己的传统特色,这样不仅能在当地顾客中保持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且还能有效吸引外地旅游者前来购物。

2.开发自有品牌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业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一般来说,自有品牌商品是独家销售的,系列化的,自有品牌商品能够使大商场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同时,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它从某种意义上也具有“旅游纪念品”的色彩,易于接受。

3.商家应针对假日经济的旅游特点多经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如苏州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等,最好是设立专柜。有旅游纪念价值的商品与大型商场货真价实的声誉结合在一起,会刺激外地游客的购买冲动。

(三)赋予假日鲜明的主题,积极营造假日气氛

鲜明的假日主题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例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喜庆、吉祥一直是春节期间的主题,大商场也都围绕这一特殊的主题大做文章,在促销手段、商品品种、服务项目、商店装饰上都充分体现了吉祥如意、喜庆佳节的浓郁气氛,迎合了顾客的消费心理。相比较而言,其他一些假日就缺少比较突出的主题,使人们缺乏购物的欲望,销售相对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加上假期延长的推动,“休闲、健康、自然”逐渐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时尚,商家可以抓住这一趋势作为“五一”、国庆节等节日的主题,通过媒体广告、店内装饰、组织大型节日活动等方式渲染气氛,大力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适时组织运动器械、休闲服装、绿色产品展销,使企业的销售活动与假日主题相吻合,用主题来引导销售和刺激消费。

(四)突破单一购物功能,实现多功能发展

假日经济的到来,标志着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开始注重消费的精神内容和社会价值,这对大商场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满足顾客购物的要求,而且要为顾客提供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等一系列服务。为此,大型零售企业要充分利用商场空间,扩展服务领域,开发休闲、娱乐、餐饮、商务、交际等功能,实现经营的多元化,把传统的百货商场建设成适应假日经济需要的、代表大型零售企业发展趋势的购物中心。

(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零售企业的经营业绩关键取决于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于郑州的消费者来说,由于各商场的零售价格区别相差不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会更偏重于服务质量。因此,大商场平时就必须注意学习国外零售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运营机制,建立适合商业流通特点和零售商业职能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此外,假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特点对零售商业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商场必须增强经营者和职工的服务意识,启动动力机制,调动职工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同时加强职工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层次,这样才能在假日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3篇:假日经济范文

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七天长假制度。刚刚实行长假制度的时候,哪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进景区排队,走山路排队,吃饭排队,住宿排队,甚至连上厕所都成为大问题。

出去游玩本是“人在景中”,但如今却大有“人在人中”之势。除了人,游客对风景似乎没有太多印象。

消费者:选择多元化度假方式

提及长假的出玩计划,某公司部门经理的郭先生针对即将到来的“五.一”没有任何“远征”打算,理由很简单,“人太多,我不会选择长假出游。”

人多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回避的理由。其实,像郭先生这样的消费者有很多,他们大多错开长假出门,更多的时候是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和朋友小聚一下,让自己从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彻底放松的目的。如果像吴敬琏在“两会”上说的那样,缩短或者取消长假,郭先生认为对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和家人一般都会选择平常的日子出去游玩,人少,吃住行费用都比假日期间便宜很多,质量也好。”这样的现象的确很多,据记者了解,某个旅游区一幢别墅假日期间每晚的费用是800元,平时只需400元,并且可以免费享受别墅前的私家沙滩。

但是,一部分消费者依然希望保持长假,甚至觉得应该放得时间更长。“我觉得这是放得最踏实和最理直气壮的假了。”某网站编辑告诉记者,“经过无数个周一到周五的忙碌,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可以将很多‘蓄谋已久’的预想付之行动,最重要的是只有这个时间,我和老公的假才能碰到一起。”双双出去游玩依然是他们的首选。但是,他们并不是盲目选择旅游线路,“我们比较喜欢选择刚刚开发,没有多少人的地方去玩,一般都会在敲定目的地之前上网查一下相关信息,找一些不需要花费太多体力和财力的地方。”往年遇到假日,她都将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至于上班之后的一个星期都累得无精打采。最近两年,她都会刻意安排假日的后两天休息调整。

同实行长假制度最初的两年相比,度假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呈多元化趋势。据统计,“盲目购物”的比例已由最初实行长假时的60%减少到了2006年的10%左右。与“盲目购物”相比,假日选择体育健身的消费者逐渐增多,而与亲朋好友聚会的比例更是上升到了第一位。

旅行社:长假收入占全年30%

长假一度是旅行社之间“火拼”的主要时间段。为了能拉到客户,旅行社招揽生意的手段层出不穷,服务质量却大打折扣。经过几年的拉锯战,旅行社似乎也意识到,如此下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中国和平国际旅游有限公司部门经理王志国告诉记者,“2001年至2003年的假日旅游市场比较火,仅‘五.一’长假的营业额就可以占旅行社全年营业额的一半以上。但这种繁荣却让旅行社忽略了新产品、新路线的开发,结果只能是赚到眼前的钱,而忽略了平时的市场。”旅行社明白,虽然当时的旺季很旺,但长此下去很可能会导致旺季不旺、淡季依然很淡的结果。想在假日期间狠捞一把的念头已经行不通了,做好平日的基本功才是最实际的,要做长远打算。

王志国介绍,现在旅行社大都会按照淡季、旺季、假期等不同时间段规划不同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产品组合五花八门,各家有各家的优势。如今,假日期间的收入只占旅行社全年收入的30%。当今旅游市场已经有了旺季不旺、淡季不淡迹象。

王志国认为,虽然取消长假制度对旅行社影响不会很大,但他依然希望保留“黄金周”,“毕竟,假日多少可以带动一些经济。旅游分成两大块,一块是组团,把本地游客组织起来到外地旅游;一块是地接,外地人到本地来。地接这块市场非常大,而外地人过来是需要长假来带动的。”

再有,造成旅游业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王志国认为从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首先,旅客会拿假日期间的价格与平时的价格做对比。比如海南游,平时航空机票可以打到三四折,假日却要比平时高出1000多元。”这样一来,平时出游的游客比例大大增加,加上现在的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很多老人都是利用平时时间花很少钱的出去玩。“其次,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有车一族选择自驾车出游,分流了一部分组团出去玩的旅客。”

王志国最后告诉记者,在他们那里,3月份签单的客户比春节还要多。

专家:理性已经开始回归

作为专门从事旅游规划和研究工作的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大悟来讲,假日经济回归理性是个渐变的过程,也不是行政可以干预得了的。“实际上,回顾当年刚刚实行‘黄金周’时,现在的假日经济已经理性多了。人们并非一到‘黄金周’非得往外跑。再说了,不能说人家出去就不理性。”作为长假,假日消费的数字与平时一样是不可能的,比平时多一些未必是不理性。

对于取消长假的观点,王大悟有着自己的看法,“可以将几个长假分拆开来,比如,可以将“五.一”长假分给清明节几天,两个假期的时间只需比周末稍长一些,这种方案也是可取的。春天嘛,万物复苏是大家最想出去玩的时候。”其实,这种方案以前也有人提过,的确是个促使假日更加理性化的一个方法,将太长的假期疏散成两段时间。同理,“十.一”假期也可以拆分开来。但王大悟认为春节长假不宜变动,毕竟,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为了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年也就那么一次。

消费者如此。其实,趋于理性的还包括商家和景区。

对商家利用假日涨价的行为,王大悟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商家不够理性,仅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只要质量管好、需求增加的时候,商家将费用提高些也谈不上是一锤子买卖,只能说‘黄金周’是商家关注的重点。”

对于旅游景点方面,王大悟提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他希望景点可以通过限制门票数量等手段对景区设施进行保护。“这是个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景区当地的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和保护措施。如果要发展旅游,环境一点不破坏不太可能,但有关部门要尽最大可能进行保护。”

第4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词] 假日经济 消费 传统文化

从2008年1月1日起,全国将实行新的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施行了7年的“五一黄金周”长假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1天的休假和3天的中国传统假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整体来说,全年的假日增加了一天,但同时又出台了一系列员工带薪休假的政策,也就是说从2008年开始,我国假日模式将产生很多的变化,随之原来形成的假日经济也会带来很多亮点,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增长的活力。

一、我国节假日调整的原因

1.假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假日经济是随着“黄金周”同时出现的字眼,1999年,为了拉动内需,调动人们的消费积极性,把人们从传统的“紧缺型”消费观念中拉出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消费。银行的利息一降再降,消费品的价格也降低到了最低点,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市场出现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就在此时,“黄金周”政策给了广大民众充足的节假日时间去消费休闲,主要带动了旅游、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发展。

(1)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假日经济的季节弹性大,对资源的需求不稳定。“黄金周”持续7天,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谓是一年当中不可多得的长假了。于是,人们扎堆儿出游、购物,人山人海的现象让商家和旅游服务行业措手不及。不过,经过几年的摸索,商家和旅游、休闲等服务行业逐渐学会了以充足的服务储备迎接长假的到来。虽然商品和劳动力这样的资源可以采取节假分离和弹性工作时间的方法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些休闲设施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同时,集中长线出游和探亲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许多商品服务的价格在长假期间纷纷打折促销,也有许多会随波上涨。

(2)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假日经济的需求弹性较大,导致节假日质量的下降。从人们需求出发,除了受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人们大多数在收入水平提高之后,对假日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不愿意去花钱买罪受,去旅游景点和商业区挤来挤去,于是长假成了“麻将周”或者是“吃喝周”,出现了一系列的假日病,极大地影响了节假日的效果。质量的下降使人们对长假少了很多期待,多了许多无奈,有人会说,还不如少放几天呢。

2.假日经济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假日经济是一年中刺激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黄金周”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除了作为假日经济的支柱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但是中国人向来就是重积累,轻消费,这主要是与我国多年的紧缺经济和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而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对低档品和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减少,相反,用于高档品和文化生活的支出不断增加。从简单的旅游、休闲、娱乐,到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假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提高着人们消费的层次和水平。

二、假日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一假日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天,在假日中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这样一来,原来每年的3个长假变成了2个,多出了三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假日,如果借上周六周日,就会出现许多3天的小长假,整体假日比原来增加了1天。这样,与假日经济紧密联系的各部门都在为明年的假日经济发展调整着安排。所谓:假日经济、商机无限,这次的调整将会对假日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1.科学发展假日经济,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这次国家对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国家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科学的发展宏观调控体系。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首先,从消费的习惯上可以看出,人们已经从紧缺型的攒钱消费,逐渐变成了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增加的三个小假期均匀的分布在每年的年初、年中和年尾,拉长了假日经济作用的时间,从而引导人们调整消费行为,适时适当消费,调整消费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其次,持续发展的假日经济,给政府增大财政投入兴建公共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提供了依据。假期增多,均匀分布,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消费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国明年举办奥运会,兴建的场馆可以供大众节假日使用;国家歌剧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休闲娱乐场所的建立也使得人们的假日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最后,节假日的调整使得与假日相关的行业及时转变经营策略,转变经营模式,比如一些旅行社现在就筹划一些短程的旅行、生态旅行、文化旅行等,抢占2008年的假日旅游市场。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将成为期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第5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词: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休闲产业

一、假日经济概述

1.假日经济的概念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节假日或法定假期里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和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它主要表现为旅游消费、休闲购物、娱乐消费等,涵盖了包括旅游业、交通运输、餐饮业、商业、娱乐业、传媒等产业在内的大部分第三产业。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实质是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是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福利体系提升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假日经济的替代效应

假日经济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节假日的集中消费,替代了很多其他产业的生产、服务和消费活动,产生了替代效应。例如一些管理部门休息不办公、股市休市、企业停产等活动的停滞,这会给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可以对这种替代效应进行解释。时间上的“替代效应”是指商家为了利用集中的休假时间,采取各类手段、方式进行促销,这样会将消费者分散在一段时间的消费集中到假期,换句话讲就是消费在时间范围上的移动变化。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会在假期旅游,这样会产生旅游消费,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有可能为未来的旅游做准备,这就会减少当前这一时期的消费,这也是时间上替代效应的表现。空间的替代效应则可以理解为旅游地区间的替代,如上海的游客到黄山景区旅游,增加了黄山景区的假日消费,但相应的也就减少了上海的假日支出,这是不同地域间的替代,社会消费额的增长变化并不大。并且不同消费内容之间也存在着“替代”,个人消费增长的变化不大,严格地说,这不是对内需的拉动,因为并没有对潜在的消费时间和消费市场进行深入挖掘。

二、我国假日经济的形成与现状

1.假日经济产生的背景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1999年9月我国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 2007年末,国务院又推行新的休假办法,即保留春节和国庆长假,将劳动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几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这为我国居民休闲娱乐、购物消费、旅游度假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也在时间上为假日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2.假日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黄金周和小长假期间,我国各地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等都出现了“井喷式”火爆拥挤的场面,几乎所有的景区景点、商业街、购物店都人满为患,许多商品供不应求。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2.7%;实现旅游收入8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0%。2012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7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实现旅游收入10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6%,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更是创造了“多项纪录”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总之,黄金周和小长假的休闲消费模式已经不断走向成熟,近几年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个性化、体验式和休闲化的自助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休闲度假、探亲访友的自驾旅游、家庭式自助游和散客式自助游渐渐成为常态。

三、假日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假日经济迅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消费市场的繁荣,对于经济增长和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何保持假日经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依然面对诸多障碍。

1.短期经营行为给假日经济带来伤害

在长假期间,一些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出现短期经营行为,成为制约假日经济整体繁荣的瓶颈。旅游业作为假日经济的主导行业,主要依赖旅游景点、交通运输、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相关服务部门和设施。由于在假日期间游客数量骤增,游客对于资源、商品的需求远远大于社会上的供给,造成供需严重失衡,一些商家为获得利益的最大化,降低服务标准,甚至欺诈、哄抬物价等短期经营行为,严重影响了假日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面对黄金周期间成千上万的游客,各地相关服务部门和设施都出现了超负荷运转的危局,无法保证服务质量,造成游客投诉明显上升,并且严重损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当整个旅游市场在短时间内需求大量增加,而供给条件仅小幅暂时性地增加时,市场为了达到供给平衡,会导致旅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挫伤了旅游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假日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6篇:假日经济范文

随着“十一”长假的来临,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承担的“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假日经济对策研究》昨天通过了专家鉴定。

假日经济的概念是指1999年国务院调整了节假日时间,通过上移下借的方法,形成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后,出现了节日集中消费的现象。今年“五一”外地来京人员达200万人次,所有宾馆饭店出现爆满,就连小旅店住不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今年7月,该课题开始在本市进行了样本量1100人的抽样调查,调查了本市居民的闲暇活动和闲暇消费以及“十一”的消费顾问等问题,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北京假日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假日经济问题主要是由集中化消费所产生,专家建议实施假日制度创新的理论,学校可以参照国外实施三学期制;为一些人如老人和妇女设计半天工作制、周工作三天制,为科技人员设计在宅工作制、夜间工作制等;不仅要考虑在节日上的分散,还要考虑平时的分散;在一些大城市,经济和闲暇等活动可以延长到日24小时。建立预约消费制度和预约信用制度,消费者可以在节假日来临之前,安排出行计划,预约服务;成立闲暇研究中心,定期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上向公众各种闲暇设施、设施利用情况、出行人数、花费等的预测信息。尽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消费贷款制度,简化住户、汽车、教育、旅游消费贷款的手续。将歌舞厅、洗浴、休闲饮食、游戏厅、酒吧、影剧院、录像放映厅、赛场等与休闲有关的设施进行适当集中,以便于管理;在住宅小区建设带有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教室等设施的公民馆。在假日和旅游季节中,增加简易廉价的国民休假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宿营地、帐篷等旅游住宿设施。本市小学、中学、大学在公休日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设施,鼓励居民以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锻炼。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参入旅游市场,确保旅游业的公平竞争,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快捷、放心的旅游环境。(胡祥凯)

第7篇:假日经济范文

    楼市:“成交高峰期”转向“最佳展示期”

    从10月1日到昨天,除了郊区景点沿线上的楼盘外,北京大多数楼盘光顾的人并不多,成交情况一般。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十一长假去外地旅游人数的增加以及买房人“经验”的增长,北京楼市已经走出“假日经济”。

    十一期间,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无论是城北京昌高速沿线的宽HOUSE、回龙观文化社区、龙泽苑,还是城东的美林香槟小镇、水木兰亭等项目,售楼处门前的车不少,售楼处内或样板间里看房的人也不少。但售楼人员却告诉记者,与节前相比,看房的客户成交不多,多数属于出游郊区顺道“浏览”的客户。宽HOUSE销售负责人权慧峰的看法比较有普遍性:“假日经济对楼市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在假期到售楼处来的人更多的是在9月就已经有意向,利用假期带着亲朋好友来进行现场‘比对’和‘抉择’的,因此,十一期间,成交情况并不比平时好,相反,有的项目还有退房的。”

    一些一线的楼盘销售人员认为,从目前的趋势看,“十一黄金周”正在由前几年的“成交高峰期”转向“最佳展示期”。这就意味着,今后如果哪个项目想在年底取得比较好的销售业绩,就应当利用“十一”的长假充分展示自己,把售楼处、小区的绿化、环境、房子的外立面、配套设施等都做好,让买房人能亲身感受未来新家的居住环境。五一、十一将成为买房人“比对”开发商实力的“现场房展会”,而这两个长假期间各个楼盘的现场情况如何将会直接影响日后的销售。

    车市:人气虽旺销量仍少

    记者从京城几家车市了解到,亚运村汽车市场、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中联汽车交易市场等在节日期间都举办了购车节活动,市场人气比平日有所增加。据车市经销商称,购车节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看车,但是与看车市逛车市的人流相比真正买车的消费者却不多。

    据亚运村汽车市场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国庆节期间亚市平均每天客流量在4000人至5000人左右,比往年同期客流量略少,气氛浓厚但市场冷清。节日期间,亚市销量并不理想,平均每天销售20辆至30辆车。这位人士强调说,根据往年的经验,节日期间市场的销售情况普遍不及平日,这样的销售数字是在计划当中的。因为节日期间逛车市的消费者,普遍看车针对性不强,绝大多数就是体验一下市场中过节的气氛或是大体了解一下市场,购买不是最终目的。

    市场专业人士分析称,节日期间“人气见旺、销量萎缩”是多年来的市场规律。主要原因在于长假前的一周至两周时间,市场销量通常会有明显增长,出现节日消费的提前释放;同时,节日期间不能上牌也抑制了购买。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今年轿车消费市场与前两年相比增速明显减缓,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低迷。

    不过,据经销商介绍,从汽车市场的情况来看,标致307、伊兰特、福美来等新型中档轿车是市场的热点,而相对来说,捷达、桑塔纳等老车型受到了冷落。对于近来车市的冷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将一直延续到年底。由于从明年起,我国将取消对进口车的许可证限制,这意味着明年买进口车将更容易。因此,若没有特别的利好消息,年内车市可能还是不温不火。

    消费品零售额:到了七十亿

    今年十一黄金周,京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0亿,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近一成。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抽样调查,节日7天,本市85个企业近千家店铺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同比增长6.5%.百货店、超市、建材市场等的销售情况纷纷较去年有明显上升。

第8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字:假日旅游;经济;发展

1.假日旅游经济及其产生背景

假日旅游经济是以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假日旅游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产生有深刻的背景。

1.1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政策导向诱发了假日旅游动机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产业,其发展有赖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形成诸如饭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为了缓解矛盾,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我国国内旅游真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0年来,经历了从“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到“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作出的增加法定假日的决定与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韵若干意见》以后,在新闻媒体适时的消费舆论导向和旅游企业的市场促销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诱发了旅游动机,极大地促动了假日旅游经济的产生。

1.2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增加是假日旅游经济产生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攀升,居民的旅游消费随之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假日旅游经济的兴起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假日旅游消费又具有扩大内需.消除潜在通货膨胀威胁,活跃和繁荣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现实意义。

1.3余暇时间的增多是假日旅游经济产生的客观前提

旅游资源赋存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实现必须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前提,旅游者的空间流动需要余暇时间来保障。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休息革命,“假日消费”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许多国家通过颁布各项政策,减少每周工作时间,延长各种假期,增加居民余暇时间,鼓励和刺激旅游消费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每周工作时间,曾经历由6天工作制到5天工作制的演变历程。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以后,近距离的环城市带“双休日”旅游热潮骤起。199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

2.假日旅游经济的特征

2.1集中性突出

假日旅游所实现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包括假日集中性、季节集中性和地域集中性三个方面。(1)假日集中性。由于假期制度全国统一,旅游消费在时间上局限于公共假日特定的时间框架。另外,假日旅游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消费具有替代性。假日旅游消费的集中性和对日常消费的替代性扩大了假日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比重。(2)季节集中性。我国春季和秋季气候宜人,“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成为旅游旺季,中间穿插暑假和春节为小旺季。(3)地域集中性。国内假日旅游目的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传统旅游目的地、新兴旅游城市和地区以及本地游旅游区。由于旅游供给机制尚不完全成熟,可供选择的旅游产品有限,只能集中在供给状态相对较好的地域,这突出了假日旅游在地域上的集中性。假期集中性、季节性与地域性相复合,放大假日旅游的集中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假日旅游消费的非理性,是市场化程度低的表现。

2.2非基本支出比例大

与双休日等短期短途旅游相比,假日旅游具有较好的时间条件,游客出游的时间明显增加,旅途也以中长线为主,旅游消费除了基本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外,非基本消费支出也有明显增加,这加大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3需求弹性大

旅游是非基本消费,因此无论是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还是时间弹性,甚至安全系数弹性(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系数越高,旅游需求越大)都比较大。另外,假日旅游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每一个黄金周的具体组合日期都是临近时才公布,这加大了假日旅游的随机性和随意性。

2.3供给刚性明显

旅游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制于现实总接待能力和总容量。接待能力服从最小因子律,受基本设施中供给能力最小的设施的量的制约;总容量由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心理容量、社会容量和经济容量共同确定,同样服从最小因子律。另外,旅游容量规模是可能提供的最大供给量极限,在理论上大于或等于现实接待能力。可见,旅游供给的增加在客观上具有刚性,不可能需求的增加而任意提高。由于我国旅游产业政策影响,旅游供给曾长期处于隐性短缺状态,这加大了旅游供给的不适应性。

2.4供求关系表现具有特殊性

假日旅游供求之间的基本矛盾是假日旅游需求的高弹性和集中性与供给的刚性之间的矛盾。这虽然是暂时性和区域性的矛盾,但除非需求下降,或者需求被旅游热点以外的其他区域、公共假日以外的其他消费时段分流,旅游供求在公共假日期间达到平衡状态的难度相当大。

2.5信息缺位加剧了假日旅游市场矛盾。

从已经度过的若干个黄金周来看。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的关键之一是有效的信息指导机制尚未完善。旅游市场信息机制运行具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形成覆盖广泛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二是缺乏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分享信息的时效性较差。政府机构具有掌握信息的必要手段和信息的权威地位。但缺乏应急机制。已经推行的旅游预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预警作用。但存在信息的滞后与延误。

3.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依附性强的产业。旅游产业的运转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相互配合的结果,只有在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配合之下,旅游业才能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面对当前迅猛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及许多相关产业却显得准备不足,因而在假日旅游经济中暴露出许多问题。(1)由于旅游人数的激增,造成一些旅游热线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及旅游景点的异常紧张和拥挤状况。(2)旅游饭店的结构不适应国内旅游的需要,高档的宾馆、饭店闲置,而适合国内绝大多数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中、低档宾馆、饭店却供不应求。(3)一些热点景区人满为患。茫茫人海导致旅游者的活动空间及心理空间变得狭小拥挤,失去观赏旅游景观的兴趣和热情,最终是扫兴而归。(4)有些旅游景点,在旅游旺季,忽视旅游安全管理,旅游设施高频率、超负荷营运,导致安全系数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旅游安全责任事故。(5)有些旅行社不顾自身的实际组织接待能力,盲目组团和接团,结果不能按合同标准接待,使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造成大量的旅游服务质量投诉。

4.解决假日旅游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途径

根据上述假日旅游需求和供给的经济特征,假日旅游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消费的高度弹性和集中性与供给刚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根据旅游经济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推行带薪度假旅游模式

解决假日旅游供求结构性矛盾,是假日旅游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旅游业发展长远问题。根本性措施是逐步深化公共假期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公共休假制度与带薪休假制度并存。带薪度假旅游盛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旅游规模大,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附属活动多等特点,是高档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薪假期时间较长,采取轮休制.其分地性可以对假日旅游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

4.2扩大景区景点容量,增强接待能力,缓解供需矛盾

我国适合旅游的节假日主要集中在春节、“五一”、“十一”几个长假期,届时全民放假出游,而景区景点容量有限,不能容纳过量的旅游者,旅游部门应该加强管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游览路线,对游客进行引导和疏导,以避免游客人流的拥挤和阻滞,使游客人流的流动通畅无阻、安全有序;同时,在假日旅游的高峰期,在保证游客安全旅游的前提下,景区景点可考虑适当延长开放时间;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扩大容量、增加接待能力,以缓解需大于供的矛盾。

4.3提高旅游企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形成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

假日旅游经济发展受到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的困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扶优扶强,使具有优势的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鼓励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联合体,强化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形成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

4.4完善假日旅游经济的价格机制

在各类旅游产品中。旅游景区景点和交通事业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和垄断性。价格可以由政府管制,但是饭店和旅行社服务是竞争性产品可以实行价格的自由浮动。价格是市场经济的调节器,可以与行政手段并用。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增加假日旅游经济的理性。最大限度地将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纳入市场机制,改善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4.5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介入作用,建立有效的信息体制

通过建立信息咨询机构,向大众和企业传递旅游信息,利用政府及媒体的宣传渠道,引导理性旅游消费。这种作法能够以较少的政府成本换取巨大的社会收益。信息时应注意将中长期、近短期和即时信息结合起来,达到信息分流、游客分流的目的。

4.6加强旅游立法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目前旅游立法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而导致许多旅游纠纷处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有更多的外国旅游企业进入中国。介入旅游经营的各个环节,旅游业的发展更需要完备的旅游法制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金霞,孟浩.假日旅游经济初探[J].江汉论坛,2000.8

[2]杨雁.假日旅游经济分析.渝州大学学报[J],2001.6

[3]李芳,齐雪青.浅析我国假[J].旅游科学,2001.(1)

第9篇:假日经济范文

关键词:假日制度;酒店;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52-02

自1999年国务院调整公民节假日以来,黄金周为拉动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酒店业也因此受益匪浅。但在假日经济为社会各界所看好时,也暴露了种种问题。因此,2008年1月1日起,国务院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正式实施。节假日中酒店经营业绩往往处于顶峰位置,占到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当比重,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必然对酒店行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假日制度改革对酒店经营的影响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促进节假日期间酒店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协调,提高酒店行业对新假日制度的适应性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假日制度改革对酒店经营的影响

(一)私人性消费日渐增加

节假日是亲朋好友共同聚会的日子,它起到了联系沟通感情纽带的作用。新假日制度颁布后,全年休假时间增加,各个假期之间时间趋于分散化,无疑为大众提供了联络亲情、友情的机会。从各大媒体报道中可知家庭聚会,亲朋好友聚餐在酒店消费已经是习以为常[1]。从目前酒店业经营现状看,在节假日中家庭聚会、亲朋好友的聚会明显多于平日的商务宴会、会议用餐。种种迹象表明顾客中有血缘关系、情感关系的消费人群在节假日中数量急剧增加。那么这部分酒店消费市场的异军突起为酒店业未来经营指明了新方向。

(二)周边顾客带动本地消费趋势明显

本次新增加的五个短假期时间为一天,采取与周末合并休假方法,这种新的时间周期限制和传统假日本身所反映的文化特殊性,使得绝大部分市民在五个短假期中会选择城市周边的自助游或自驾游方式。可见,短途旅游促进周边客源在本地酒店消费增加,使得本地区消费倾向趋势明显。同时,由于本地消费的特殊性,容易产生连带需求,例如,餐后的各种娱乐活动、夜晚住宿等,这些服务使酒店可开发系列化配套产品,吸引顾客纷至沓来。

(三)需求层次攀升

传统节假日这些特殊的日子,使聚会意义变得重大。由于外部促销因素的刺激,节假日成了大众释放消费热情的引爆点。再者,中国人在特殊场合中讲究场面、求名动机等内部心理因素掺杂,会使得顾客对消费价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从而提高消费的心理倾向,促使高档商品需求相对旺盛。因此,酒店可在特定时段提供系列化的高端消费的产品供顾客选择,并可在需求旺盛期适当浮动价格,以实现利润的保证。

(四)节日关联性产品受宠

本次方案新指定的传统节日有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变成法定假日。节日与假日融为一体,使我国的节日传统风俗得到继承与发展。这种情况必然会增加传统节日有重要关联性的产品消费需求,尤其表现在传统食品方面。酒店可在传统节日美食上大做文章,除了推出传统佳肴之外,在节假日中设计酒店体验类活动适当进行菜肴创新,如邀请顾客共同参与制作传统特色食品(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除夕的饺子等)。由此借传统民俗活动拉近顾客与酒店的距离,通过情感沟通来留住顾客从而使节假日活动与酒店产品达到完美契合。

二、新节假日中酒店经营策略

(一)节前促销,营造气氛

鉴于旅游业中各子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密切,在节假日前夕,酒店与旅行社、酒店与景区结成利益同盟以便联合促销,寻求双赢。不同区域中的酒店也可以进行横向水平促销或采取广泛营销的方式,依托其他各类分销渠道如网络订房公司、网络旅行社、全球分销系统等,并借助话题营销、事件营销、活动营销、品牌营销等方式做好节前的促销工作,共同打造出节假日前的促销气氛。而对于酒店自身而言,则更具有优越的条件来营造热情而愉快的气氛,比如,酒店大堂和餐厅等公共区域是进行假日主题布置的重点,通过装饰物、海报、背景音乐等突出节日氛围。另外,员工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气氛营造主体,是酒店促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酒店可设计员工的特殊佩饰或迎宾专用语言或员工促销的方式,提醒客人消费。

(二)文化为魂,创新不断

每一个传统假日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每一个节日代表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其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可为酒店产品创新提供不断的灵感。酒店经营者应该在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强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发现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挖掘文化内涵,比如,除夕的年夜饭,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考虑,完全可以把活动的时间合理延长,推出家庭欢聚套房,来扩大消费等,但是要避免特殊节日的酒店产品流于形式、落入俗套。产品的创新灵感不仅来自于酒店经营者,员工从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发现顾客消费需求的重要渠道,经营者为鼓励员工提供创意灵感的积极性,可设立创意信箱,向员工征集酒店节假日经营中好点子,并颁发适当的奖励。建立为节假日经营思路创新的渠道后,使实际工作有着丰富的源泉。

(三)构思主题,精心设计

节日的时间不同、季节不同、表现内容不同都会促使酒店设立不同的假日主题。因此,酒店在满足游客舒适、温馨、方便、安全功能的基础之上,还要精心设计主题以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酒店经营者应不断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对每一个假日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通过放大文化的符号渗透在酒店的各个层面,对酒店大堂,客房,餐厅,等进行主题化的铺陈,展示出风情别样的民俗特色,创造出无法模仿的独特魅力,比如,清明节以踏青为主题,早餐着重推出清明团,大堂中摆设几只风筝作为装饰,端午节研制雄黄酒、邀请客人DIY等方式参与体验等等,让客人感受酒店不同的表现形式。主题设计可以深入到酒店的经营活动之中,从员工的服装到艺术品都可以与主体风格协调起来。

(四)温馨服务,人文关怀

顾客在消费中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注重酒店对客人的人文关怀,比如细节服务就能让客人为之感动。从硬件细节角度,部分酒店在节假日中推出的家庭房广受青睐,这就是体现了从顾客主观角度出发,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馨。长远来看,家庭系列的温馨套房可满足有儿童和老人家庭的需要。再者从软件上更加可以大做文章,在海口喜来登酒店,酒店每天派出一名高层主管担任“微笑握手天使”,每天与新入住的客人握手交流,询问旅途情况、介绍景点交通、提醒注意事项、征求意见并免费邮寄明信片[2]。从服务员培训工作出发,酒店大力提倡服务亲情化,不仅要求服务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注重对客服务态度和蔼可亲。此外,通过酒店文化建设努力做到员工与酒店成为一体,各部门信息沟通便捷,各个服务环节有效合作,让顾客在假日更加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五)整合资源,实现最优

节假日经营期间往往要考验酒店的资源储备状况以及经营者的统筹协调能力。从节日前夕经营者必须要做好资源分配规划,通过安排达到人力物力的合理配置。建立资源统筹配置假日协调小组,切实做好酒店中物资的准备工作,如活动主题所须的材料是否供应充足,财政预算是否到位,节假日的用工安排是否有充足的可调动的人员等等,使之与本酒店的实际运营能力相适应。同时节假日期间酒店与其物资供应商保持畅通的信息通道,保证完成节假日的目标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