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日制工程范文

全日制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日制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日制工程

第1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工学结合”注重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高校侧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理论教学和心理疏导,企业则更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企业来讲,更加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其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高校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是很健全,在企业更加缺乏专门人员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因此培养方向的侧重和师资队伍的不健全阻碍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管理机制的不成熟,课程灵活性的缺乏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高校和企业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在管理组织方面相对缺乏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性构建,导致了在教学管理机制方面不完备。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完善的内容保障和监督机制,致使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课时相对较少,仅占全部课程的4%,且课程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与企业,社会联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高校和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缺失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渗透,从而使得具体工作缺乏实效性。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环节。

1.创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创新教育理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高校和企业应认识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未来企业战线上的骨干人员和科技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将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运,同时也是影响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全日制工程硕士具有提前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的特殊条件,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不良思潮的矛盾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无序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将给高校和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新形势,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注重工学结合,拓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渠道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逐步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的新渠道成为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第一,拥有一支由高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建立以党委为领导,以党委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学生管理中心为核心和各系党总支、团总支以及学生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高校应结合“工学结合”的特殊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双导师”优势,加强交流,积极建立导师责任分配制度。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提前攻读博士,同时担任硕士生辅导员,充实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企业可以利用优势资源吸纳企业的先进模范,管理精英和技术能手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家团队,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提出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方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第三,健全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具体表现建立新型的学分分配方式,使课堂成绩与企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建立考评制度,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情况和效果作为评价和衡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明确考核责任,在课程教学的环节由授课老师根据其平时表现和最终的考试成绩给予综合评分,在实践教学环节,则要结合其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表现。考核的结果要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企业和高校要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逐步探索出在“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新方式。

3.学目标,努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着力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成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只是在教学目标的侧重上有所不同。统一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运用上进行有机结合。

第一,在企业建立德育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企业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的初期由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和企业的实践教学队伍共同制定德育培养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定应结合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期间,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应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企业的领导干部也应高度重视对企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使得他们更好的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要求学生参加本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和其他的社会活动,真正做到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真正使“工学结合”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第二,构建网络平台,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极强,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新的领域。找准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先进的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的地点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具有灵活性,因此运用现代网络平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把高校和企业的工作动态有机结合,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和高校的工作安排,同时结合自己的时间积极参与到企业和高校的教育活动之中。进行灵活多样的网上互动,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利用企业文化,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传承性质的精神文化财产,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对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真实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显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丰富的企业文化之中,逐步实现教育的主体的客观接受性和主观认同性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宣传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内在的引导和外部的“隐性灌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机的融合起来,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吸收企业文化内涵的过程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第2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体系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9-02

Problems of Full Time M Eng Cultiv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 Case Study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Donghua University

Zhu Lihua Li Dengx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162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Donghua University,analyzes issues of their cultivation 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hen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Full Time M Eng;Curriculum Setting;Practical Ability

2009年,教育部下达文件,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以培养方向从学术型人才转变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变革,[1]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开始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2012年,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超过1∶1,对其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以提高将来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议题。2012年6月份,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针对在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组织了调研,本文将调研情况做总结,并依此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项研究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实践为个案,研究目标以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为主,通过现实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策以及措施。

1.2 研究方法

此项研究采用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导师,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入学动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选择、实践基地选择和教学效果、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就业等。发放学生问卷48份,教师问卷3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的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围,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本文主要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课程体系与教学情况

(1)课程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89.8%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认为其主体课程应与相近专业工学硕士生课程相同,只需增加部分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4.6%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其课程应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完全不同。这说明,学校确定的“在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发展思路契合了当前在读研究生的需求,也符合了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思路与指导思想,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

但是,6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课程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有较大作用”,20%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有2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没有任何作用”。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来说,还是没有将实践能力落实到根本,大多数课程仍然没有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中心任务来讲授,对于目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动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因此,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中,需要重点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

(2)课程设置。

公共必修课中,59.3%研究生认为英语重要,33.3%认为信息检索重要,29.6%认为工程数学重要,22.3%认为知识产权重要。对工程数学重要性认可度较低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学生对工程课程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思维,对工程数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认识不足,也可能是由于工程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科结合紧密程度不好,仍需改进。

从表1选修课选修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水处理工程及其相关课程感兴趣,而这些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的也比较多。学生对特色课程印染废水处理、环境综合试验、和环境评价方法与案例分析等课程选择比较少,可能与课程介绍有关,也可能与这些课程教改不到位有关,仍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不断改进。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表2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评价可以看出,高达7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完全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因此,教学内容方面任课教师仍需逐渐调整。

同时,为了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教师逐渐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诸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新型的教学方式。而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80%的同学认可目前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学方式。

2.2 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

(1)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就目前的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人才培养作用而言,只有28.6%已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高达44.9%的研究生对实践基地在培养自己实践能力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另有26.5%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对培养实践能力而言“效果不理想”。当前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上不重视对实习生的培养;为实习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少;不为实习生安排接触企业核心技术的机会;没有为实习生安排高水平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责任心不强;不能提供有效指导;把实习生只是当作劳动力对待等。

在建设实践基地使,一方面要考虑到增加基地的数量问题,而且还要继续开拓基地的建设,扩大总量,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不仅要提高基地的质量,还要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所在。而且,从调查结果上看,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人情关系”目前仍是基地建立的关键因素,这一比例超过了一半。这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两者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化,这也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离职或者调动导致基地难以存续的局面。因而,如何建设更加稳定的实践基地,探索基地建设的规范化模式,是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2)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主要核心在于实践能力,这也是国家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重点。然而,就调查数据来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仍然没有引起的足够重视,仍采用“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混在一起”的做法。调查数据显示,35.3%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52.4%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很好地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接近70%的研究生参与的是“理论性的研究项目”,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研究课题”。

3 对策与建议

透过调查数据,发现东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基本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同时研究生和导师也对课程教学、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对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强化适宜工程化教育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术、方法工具、交叉前沿模块[2]。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以工程为主线,从大而全改为系统工程,以工程案例或工程经验为主线组织教学。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材建设,或到学校上课。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运行和管理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任课教师要强化与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联系与合作,把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知识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把教室搬到企业的生产车间,把企业的生产线搬到教室,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同时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堂讲学[3],多采取一些研究型、自学型、总结型、考察型、演讲和辩论型教学方法。

3.2 管理制度建设和优化

建立和健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制度,成立教学质量指导与监督委员会、工程实践质量监督委员会、学位论文质量督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参与管理,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研究,对学位论文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论文质量调查制,论文结束后,由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过程进行评价,作为导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跟踪,建立开题制度、实习日志制度、教学互动痕迹检查制度、实习中期阶段汇报制度、实习结束论文答辩和实习报告制度[4]。

3.3 多渠道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外导师间的联系与合作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不拘一格,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基地建设的渠道。实践基地在构成上可以有校级层面的大型公共基地,也可以有院系级层面的中小型公共基地,还可以有导师通过个人关系建立的小型基地,同时可以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建立国际型实习基地,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同时,在保证实践基地数量的前提下,要逐步提高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让实践基地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3.4 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众所周知,评价是导向,有了明确的导向,大家做事才有依据和目标。工程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其差异是在于类型而非学术水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标准肯定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再用工学硕士生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因而,尽快建立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标准,积极推进标准的实施与完善,建立相配套的全过程监督机制,是我国当前有效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评价标准除对论文的工程特质评价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工程素质、企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制定评价标准。

4 结语

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总结现有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问题及经验,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仍需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对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

[2] 林军,邓艳,王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56-57.

第3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环境工程;研究与实践

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硕士而言的,当前专业硕士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有一定的职业背景或者为非学术型岗位做准备的学生,定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专业硕士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教育部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展开试点探索工作,九十年代开始正式开始和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教育。然而,此时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的相关从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培养模式也主要以非全日制的在职培养模式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增加研究生教育类型和模式,加快研究生培养步伐成为国家的教育战略目标,因此,教育部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并扩展到了多个领域。从此,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逐渐向全日制教育模式转变,招生对象也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并逐年增加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比例[2]。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专业,也成为新增设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之一,而且越来越得到考生和招生单位的重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旨在培养服务于环保产业的应用型高端人才,对发展我国环保产业、提高国内环保技术和提升国际环保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招生单位和招生人数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人才招聘单位的重视和广泛讨论[3-4]。本论文依托教育部“生物净化与转化”创新团队和浙江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通过围绕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率提升的新方法。

一、培养效率概念的解析

(一)效率及培养效率

效率,“效”即效果,一般是指行为对目标的效果;“率”指速率,行为达成目标的速率。马克思曾采用单位工作时间的产量来衡量生产效率。效率在经济学上的含义,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效率在管理学上含义,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输出,则提高了效率。总之,经济学理论体系对效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即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用最大化。根据经济学的生产理论,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效率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在既定成本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它是保证现有技术水平下,生产者得到最大产出或投入最小成本的能力。而对于本论文中的人才培养效率就属于配置效率,即在现有社会资源和规定的培养时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及收益。

(二)培养规模效率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对教育成本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行为,可以计算投入产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自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全国具有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培养单位日益增多,且招收名额也不断增加。2010年国家在2009年的基础上减少学术型硕士3.8万名,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学术型=7:3[5]。一般来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包括人力(专任教师、行政及后勤人员等)、财力(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投资、社会资助、科研收入、学生自费等)、物力(实验设备、固定资产等)等方面;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产出包括硕士毕业生数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生教学成果、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所以合理且平衡的投入产出比是提高培养规模效率的关键[6]。

(三)培养质量效率

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较高的培养规模效率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效率,因为培养规模效率更多的是数据上的表征,而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多体现在培养质量效率上[7]。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目的都是培养出掌握了坚实、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及现代化实验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如果培养单位输入到社会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不具有这些能力和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那么这样的培养是没有效率的。所以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怎样保证研究生质量与数量的共同增长,在提高培养规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培养质量效率成为一个难题。

二、培养效率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于培养规模效率

由于我国高校尚未完全摆脱政府的依附地位,传统的计划体制依然存在,市场调节机制非常不完善,导致高校招生计划并不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很多专业毕业生数量远大于社会的需求量。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随着近年来国家环境质量的下降,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各高校争相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并开始大规模招生。但是环保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等行情密切相关,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跟不上招生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率。所以一般说来师生比越大培养质量越高,哈佛大学的师生比约为1:2,耶鲁大学的师生比约为1:3,在我国关于培养效率的师生比国务院规定的是不小于1:10,而事实上中国很多培养单位的师生比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8]。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培养单位向社会输出的专业硕士人才都并未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要求。所以过于地强调投入产出比,偏重于培养规模效率,严重地影响了培养效率。

(二)培养质量效率不明显

目前全国已经有170余所高校等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在所有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高校等单位中,招生质量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然而,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培养理念下,大部分的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虽然对专业硕士的一些培养方式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培养理念未能转变,结果表现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并未能增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在环境保护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9]。另外,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误解和歧视,导致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不够重视,也是造成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虽然生源逐年增加,但是培养观念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般为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培养,这种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课之后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应用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在专业导师缺乏、高校重视学术的氛围下流为形式。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依然是理论课、做实验、写论文。这种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科学研究的探索,但是实践阶段的缺乏使得专业硕士的培养失去了其本质意义[10]。就环境工程而言,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环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理论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出的结论,实验是除去了很多干扰因素后对理论的验证,而实践的复杂性使得其与理论和实验存在着巨大的脱节。同时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实践环节难以执行也是无法提高培养质量效率的重要的原因。目前高校名义上虽然有不少实践基地,但是只是建立了名义上的合作关系或者实践基地,并未形成真正的专业硕士实习培养方案,结果表现为实践基地的建设的形式化,无法真正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因此,培养单位招收计划的盲目性、对培养理念的误解、培养模式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质量效率在其培养规模效率提高的同时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培养效率提升的思考

(一)强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

建立完善合理的市场调节机制,有助于加强教育活动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格和外部需求之间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率[11]。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应当满足当代工业、企业以及社会对环境的要求,其掌握的环保技术、技能和管理理念应当满足环保产业的技术要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只注重理论研究,往往对实践应用培养不足,因此,导师必须在这方面予以重视。研究生成果评定除了以学术论文作为评选的标准之外,可考虑工程应用经验、应用型研究成果等同时作为考核指标,特别是带有学校或者地方特色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及成长具有较好的优势。以我校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为例,我校针对浙江地方经济特色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重点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废水高级氧化、废气生物净化、污染物资源化等方向的产学研系统培养,使硕士生掌握一定的工程设计、设备调试和工艺开发的能力,并鼓励全日制专业硕士积极参与校外设计院或者环保企业的实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专业、课程规模培养效率提升

对于专业硕士而言,重要的是应用技术而不是科学研究,故课程设置的时候应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有所区别。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中可重点开设“环境工程CAD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和“施工管理”等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专业课程。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授课老师还可带领同学深入环保设施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厂或者企业现场等现场教学,并请企业资深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如有可能,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此增加学生的现场观摩体验,加深印象,提高动手能力。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样既平衡了投入产出比,提升了专业、课程的规模培养效率,也会提高培养质量效率[12]。

(三)学位论文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相互促进

为了在提高专业硕士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位论文水平,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可以考虑学位论文与实践实习交叉完成。如首先,专业硕士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必须进实验室参与导师课题部分工作,了解各研究方向并与导师讨论确定学位论文需完成的内容,导师协助制定相应的完成计划,硕士生了解、掌握并展开初步研究;其次,在了解并熟悉学位论文需要完成内容以及实验环节基础上,去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与实践,熟悉实际技术应用工作开展所需的各项技能,并初步掌握时间、计划管理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培养规定时间内制定并完成相应任务的能力;再次,在实习实践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位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去企业实习实践时认真学习并培养相应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习到的管理等知识用于后续学位论文完成,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的相互促进。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是在一定的生产实践或者工程背景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并解决了一定实践问题或技术问题的论文。如环保工程设计,也可以是环保设备等产品的开发,是技术在某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总结报告,甚至还可以考虑是某个项目的规划或者管理。当然,论文应该由导师把关,并通过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组的答辩。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合作,特别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使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与环保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邀请学校师生深入企业内部,共同参与环保产业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工作,学校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为学生传授环保产业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知识。学校的研发应用到企业生产当中,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再反馈给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或者改进措施。专业硕士有在企业实习的经验,企业从学校定向招收学校毕业的毕业生,如此,产学研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合作关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主动参与性[13]。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是当今高校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培养效率提升为目标,分析规模效率及质量效率等存在问题,并积极思考改进的措施,强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实现学位论文质量与专业技能提升相互促进,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丽萍,段荣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5):88-92.

[2]翁勇南,宋守信.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0-23.

[3]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4]倪瑛.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84-185.

[5]任欣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55-60.

[6]张杰,王滨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1260-1261.

[7]段丹.关于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0,(4):242-244.

[8]杨微.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7):140-142.

[9]肖鸿,等.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2,(1):45-47.

[10]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87-290.

[11]陈景文,刘洁.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55-57.

[12]李凡修,艾俊哲.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4,(23):161-162.

第4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CIPP

作者简介:吕璞(1981-),男,陕西西安人,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陶玉萍(1980-),女,河南南乐人,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院培养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JG12DB0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0-02

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已有近3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工程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水平工程类人才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这类工程硕士的总体培养数量和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所占有的比例依然很小。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具备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2009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开始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加大了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缺口。但是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许多诟病,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发展之初就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相关研究评述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培养和质量保障两个方面。

工程硕士的培养方面:郑冬梅[1]通过详细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士的课堂、实践教学和论文培养情况,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强调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体系。王钰[2]等,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总结多年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工程实践人才,并建议建立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对培养适量进行评价。杨宁[3]在其论文中,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发展历史与美国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总结了美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工程硕士质量保障方面:姜尔林[4]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得到了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措施。古瑶[5]等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引入内控机制理论,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培养过管理体系。仇国芳[6]分析了培养质量在工程硕士教育中的重要性,建立了科学准确的培养质量观,并以此为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刘惠琴等、祈保华[7])从政府和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起到监督与引导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从以上评述可以看出,大多关于培养质量的研究都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分析而忽视了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因此本文拟借鉴CIPP全过程评价思想,构建一整套适合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效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基于CIPP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CIPP评价模式是在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又被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它主要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个方面。每一种评价的首字母放在一起就变成了CIPP,因此CIPP这个名称实际是这四种评价的缩写。

对照CIPP模式这四个评价,具体到全国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质量保障方面,可以从教育背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这四个方面来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但是,首先需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背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各个方面需要进行质量评价管理与监控的关键点。表1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各环节的关键着眼点。

依据以上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关键着眼点的分析,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1.教育背景

2009年教育部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且招收比例逐年上升。教育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应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结合本单位的教育总体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因此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需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为社会所用。

2.教育输入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育输入包括培养方案制定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投入。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行业领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自身特点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宗旨进行具体设置,要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培养理念。

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物力投入。

人力投入方面首先要确保优秀生源。通过大力宣传转变社会上对工程硕士原有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强调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地位平等,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考。其次是师资配备,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学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担任学生导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财力投入主要包括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各类人员薪资、科研教学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和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等,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撑。财力资源是否充足和是否应用得当将影响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物力投入主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所需的各类教学教学设施设备。这其中包括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资源和学习生活设施设备等等。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单位往往需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物力来保证其培养质量。

3.教育过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过程评价是其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三大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全日制工程硕士偏重培养高层次的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要突出这样的特点,要在体现面向工程的实用性的同时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使工程硕士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稳固扎实的专业素养。在课程教学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结合实践的多种教学手段和创新的考试考核方法,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其与传统理论硕士培养的重大不同点。因此,培养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合作,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机会到科研条件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促使他们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高校可以结合科研项目,构建多种实践基地、创新实验平台等,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教育质量。

学位论文是综合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方式。与理论型硕士不同,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同时对论文完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成立包括企业专家和校外专家的专家组对论文的开题、中期和答辩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把关,严格控制学位论文质量。

4.教育输出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输出结果进行评价,实际就是对最终培养出的人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关键是看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满足社会需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就业情况,就业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程度。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对这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认可程度,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是这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最终体现。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评定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反馈来改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

三、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我国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在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CIPP质量控制方法,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并就保障各环节的培养质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质量保障不只是一个评价、保障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不断的实时反馈对培养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2]王钰,康妮,刘惠琴.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3]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4]姜尔林,马桂敏.工程硕士教育问题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17-24.

[5]古瑶,杨秋波.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内控机制的建构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50-52.

第5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桂淑华(1987-),女,江西南昌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江苏 南京 2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Y2012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880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14-02

为加强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各高校在原有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探索和改革,使其培养模式在保持基础知识深度的同时,更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然而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针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现状,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是一个值得积极探讨的问题。该问题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2,3]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总体运行方式,主要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评价等环节。[4]但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需求,针对特定职业,注重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知识结构上看,其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标准上看,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获得者具备社会特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从业基本条件,注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其培养质量主要用行业标准和从业能力衡量,其学位论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重在考查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专业学位的上述特点与传统的学术学位有着较大差别,因此其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学术学位培养的经验,而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以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寻求合理有效的培养办法。

2.目前培养模式实施中暴露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普遍采用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并形成一些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许多高校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完成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有的高校采用双师型师资结构,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衔接起来。学校和企业如此深度合作在国内还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普遍适用的规范,因此具体实践起来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成果归属存争议。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依靠学校培养,其所取得成果自然归于所属学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种不同的培养经历,甚至导师也是学校、企业双师制,在研究生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或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成为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2)技术问题,实践内容难深入。在企业实践阶段,企业导师应当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提高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然而,企业的专业技术往往是企业的机密,特别是一些正在攻克的问题更是高度机密,实习学生并不是企业员工,如果对企业机密涉入太深则对企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企业在对实习生培养上必然有所保留,实践内容难以真正深入。

(3)企业管理问题,学生身份难定位。企业作为一个运营机构有其自身完备的管理机制,但其管理制度都针对内部员工,对来此实践的学生缺乏约束力,又不完全适用,且存在学校与企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学生在企业中的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导致身份难以定位。

二、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输配电、供用电、电气工程自动化六个培养方向,以强电为主线,实现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技能结合,将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校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依托新能源、电力行业,创办具有电校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借鉴其他院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针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遇到的问题,对于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能在电力领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问题进行了思考。[5]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区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在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培养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领域方向就业。在课程类型上体现多元化:除常规课堂教学外,增设工程实践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规律。在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需要经历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完备训练。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行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校界限,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境,实现产学研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共建,形成体现行业先进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环境;学校、企业、政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据产业技术发展,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开发新课程,合编新教材;实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培养质量“双评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符合度。

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水平,在培养方式上需要不断优化,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化、细化。在此方面有些思路可供参考:

(1)权责分清,利益共享,调动各方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中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构成了一个社会关系,且该关系是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关系开始之前就应当将各自的权力义务划分清楚,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事先签订三方协议。在以往的校企合作经验中,联合培养方面的经验本来就不多,规范、协议并不完善,且一般都只有校、企两方,后续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协议条款来划分各方权责,保证各方利益,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2)开放与约束并举,实现深度合作、深入培养。企业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涉及到核心技术往往会“放不开”,原因在于缺乏约束。对于企业自身的员工,有劳动合同的保护,不用担心由于人员流动等原因引起技术泄密,而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非定向生,其毕业流向等都是未知之数,技术开放对企业是有风险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增强双方约束力,从而提高双方开放程度,企业可以放心利用更多的人才资源,学生可以掌握更深入的专业技术。

(3)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办法。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与学分挂钩,对学生行为形成制约力;同时,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优招优遇机制,以实质优惠吸引这些已提前熟悉工作的学生加入企业团队。

3.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因才选企

电气工程是一门内容丰富、方向众多的大型学科,涉及到电力系统、电机、电工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又有许多专业方向,以电力系统为例,有发电、输电、配电、电力运行、电力建设、电气设备等多个方向。在本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可以不把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向都划分到非常细致,而是在培养过程中综合学生个人素质、个人偏好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现状,对方向选择进行推荐和引导。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各方向的真实内涵与内容,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实习学习,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总结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培养模式,经验的积累、新办法新思路的尝试仍然需要实践的检验。把握教学定位、把握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特点是推进培养模式成熟化、高效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在此方面优化和完善的思路来源。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探索下,本专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将日趋完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2]黎静华.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3]李良碧.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途径之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第6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色;质量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张华杰(1973-),男,河北保定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部,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2GJZD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08-02

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它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工学硕士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中心和生命线,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确保培养质量、突出工程应用性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则是各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对此采取措施应对。

一、在培养方式上,应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

“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大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方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上的特长,落实好专兼职导师的岗位责任,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校内专职导师除了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工程硕士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理论上的问题可以请教校内导师加以解决。校外兼职导师一般是常年工作在工程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如果遇到工程实践上的问题可以向校外兼职导师请教研讨,帮助解决。通过这种双方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共同保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几年就根据合作培养协议聘任了145名工程硕士校外兼职导师,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实践指导、论文环节、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好技术质量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在培养方案上,应充分体现工程针对性的特点

培养方案是结合培养目标确定的,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依据,明确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和主要环节。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要与工学硕士培养方案有明显区别,应突出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要求,按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实际需求宽口径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充分体现工程性特点,突出鲜明的实践性,要能够体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方案在要求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强调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应实行灵活的选修制度,提供足够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爱好进行选修。可探索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学习,拿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进入论文环节,进行答辩。

三、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复合性

构建工程硕士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因生源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生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领域设置,由过去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为导向”,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特点,把培养目标牵引和适应企业需求作为工程硕士课程计划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同时,课程应按一级学科甚至跨一级学科来设置,以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设置宽口径课程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专业的“拼盘”,而是以某一专业为主,向邻近学科、专业拓宽,并按主体专业授予学位。拓宽培养口径的核心问题是依据学科、专业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综合为主的原则,重新组织课程体系,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根据相应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强调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四、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改革要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避免出现单纯知识传授的填鸭式教学,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工程现场,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启发、活跃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方法上要将课堂讲解、案例研讨、团队学习、专题讨论、现场教学、实验模拟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以及创新能力和研究实践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炼,重点突出,使之能体现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因此,应选派具有较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任课,他们能较好地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又教会学员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可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授课或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成果。

五、在教材建设上,应编写系列工程硕士专用教材

编写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需要的教材是目前的迫切需求,也是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性工作。考虑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工程硕士的教材内容不宜等同于工学硕士,应多着重阐明理论基础,讲清基本概念;要联系实际,列举典型案例;要与时俱进,注意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要削枝强干,删减繁琐推导,对数学模型进行不失真的简化。另外,工程硕士的教学应该强调案例教学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应组织相关学科、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工矿企业的高级技术专家,借鉴国外先进的案例教材并结合我国的实情合作编写一系列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教学用书。工程硕士教材建设问题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搜集翔实的资料,并通过实践检验,这方面必须下苦功夫花大气力。

六、在师资选拔上,应强调具有实际的工程背景知识

教学师资、导师的工程背景和素养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校内选拔、兼职选聘、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工作背景、项目研究背景,高标准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拔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应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实践工作部门引进一些高水平专家、聘请兼职教授等方式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制度,改变以往按照教学课时数、论文数、得到的科研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的教师考核模式,在指导教师应聘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实施竞聘上岗、定期评估制,综合专家评估组、学生、院系、教学点的意见,给予综合评价,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门槛。

七、在实践环节上,应搞好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点是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下功夫。实践环节应反映学科的发展,应与理论教学相适应,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实践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及应达到的目标。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弥补培养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可有效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融合、实现资源整合、打造实训平台、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层次融合也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结合专业学科背景、选择就业发挥更大作用。基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将所学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生产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学校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从而将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

八、在学位论文上,应加强对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要通过对论文选题、论文指导、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的有效控制得到保证。

1.选题应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

首先可结合实习单位或预就业单位,本着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则进行选题。论文应能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应结合企业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突出论文选题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经济性;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专题研究、案例编制、工程设计、调研报告等。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是否科学、有无研究前景、依据是否充分及研究方法、工艺流程是否合理进行审议,然后就开题是否通过给出结论性意见。[1]这些都对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双导师密切配合进行论文指导

在论文指导方面,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的指导优势,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学校导师主要从专业理论的高度提升论文的水平,并且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来进行要求;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帮助和引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企业的生产、工程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把好应用关。[2]这种基于校企联合的相辅相成、互相取长补短的双导师制的确对工程硕士做出较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大有裨益。

在选题后论文撰写约一年左右时学校组织专家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度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对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工程硕士应汲取良好的建议及时调整技术路线,改进研究方法,[3]以使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持续下去。

3.严把论文评审和答辩质量关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盲评通过才能参加答辩。应在相关领域挑选一批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评审专家,并调整评审指标体系中的构成和权重,就论文的工程实际背景、研究方式是否科学、论文内容是否合理、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应用性是否明显、是否表现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审重点,并给出中肯公正的专家意见。[1]在答辩时学生先就所完成的论文进行汇报,然后答辩委员会专家组进行提问质询,只有通过答辩者才能申请学位,通不过者还要根据意见继续修改,准备二次答辩。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4]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学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工程硕士教育必须能够在培养方案、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环节、论文撰写、师资队伍等方面充分体现其特点,这样才能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336-337.

[2]王钰,康妮,刘慧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6.

第7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25-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以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向以应用型培养为主转变。在经济转型期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简称“工程硕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坚持与行业紧密联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切实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才能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服务。

一、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优质生源不充足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以在职人员为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进行培养,一定程度上培养质量遭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诟病,对工程硕士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时,家长与学生明显对工程硕士存在偏见和误解,报考意愿不足。同时,由于政策不配套、宣传不到位,家长和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低人一等,不如工学硕士,常常出现先报考工学硕士,然后再申请调剂到工程硕士的现象,工程硕士生中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

另外,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没有完全实行分类录取,初试沿用工学硕士标准,考题过分偏重知识性内容,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考查不够;复试忽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性的考查,一些真正希望在职业能力上有所提升的学生无法获得入学资格,而一批对行业认识和了解不足、工程意识和职业潜能缺乏的学生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形成学生学习期望与后期培养之间较大的落差,影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工学硕士类同

在观念上,培养单位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一样都需要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忽视了两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导致两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类同;部分教师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一样的,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单独开课的必要,加之由于部分领域学生的招生数量少,培养单位考虑到成本因素,使得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同堂上课现象多有出现。除专业实践外,其他环节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区别不大,培养的区分度不高。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着重视度不高、系统性不强、重复性过多、深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研究生课程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未能有效发挥。课程间纵横向区分度不明显,重点不突出,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程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内容与本科内容重复,差异性和层次性不明显,专业课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在部分重要原理和数学公式的推导中疏于书写,只是通过 ppt来讲述公式,甚至照本宣科,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应用型师资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以工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为主,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深厚,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深刻理解,工程实践能力较差,习惯于传统的工学硕士培养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严重不足。校外的兼职导师虽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不熟悉,投入的精力不足,他们与校内导师和学生的联系较少,沟通不多,其作用发挥不够。总体而言,高校指导工程硕士的应用型师资十分缺乏。

5.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硕士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渠道。为了提升工程硕士生的能力和素养,保证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各培养单位都建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开展实质性实践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导师要求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实际上成了导师科研课题的“打工仔”,导师根本不愿意让学生去专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即使去了实践基地,由于项目不足、指导不到位,学生对行业及其规范了解不多,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专业实践的时间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质量难以保证。

6.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不畅

目前的现状是进入行业没有标准和要求,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以去行业一线,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可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人才准入标准不对等,企业选人的标准是学历、学生的性价比,而不是学生的能力。高校工程硕士培养并不考虑行业需求,培养与行业的联系不紧密,大部分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跟行业资格认证没有对接,少数工程领域虽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但两者的衔接也不顺畅。

二、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对策与建议

基于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应以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需。

1.严格分类招录与分类培养

工程硕士是与工学硕士不同类型的学位,虽然属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不一样。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应该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不一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职业性与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应单独划线,只招收报考志愿为工程硕士的学生,不接受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调剂;同时,应建立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制订更加明确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实践训练,学位论文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力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与行业的紧密结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极不成熟,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任职资格进行无缝对接是关键。只有这样才会促进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才会加大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的改革力度,才会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才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否则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没有市场。

(1)突出职业导向,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科为基本单元,按学科的逻辑进行,而是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按行业、职业的逻辑进行。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能反映当代工程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开设与行业任职资格相关的课程,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

(2)结合行业需求,推进与行业的紧密联系。邀请行业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熟悉行业、了解行业,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3)突出案例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案例建设和案例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案例、出版案例教材,并讲授案例课程等,通过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强化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提供实践平台;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学生结合基地的工程实际项目开展专业实践或直接参与导师的横向工程课题研究,参与工程实践;三是通过参与各种工程项目的实践研究,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行业规范的认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懂行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推动校内专任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进行项目研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选聘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且实际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工程硕士生的指导教师,不定期来校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和实践课、指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再次,开设“导师学校”,对工程硕士生校内外导师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让其熟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管理等各环节的相关政策、规定及要求;最后,加强校内专任导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4.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硕士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工程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念,树立新的工程硕士培养观。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主导轻学生自主的现象,确立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引导、参谋、组织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思维方法的熏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2)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应具有的胸襟,在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经验。工程硕士教育发端于西方,英、美等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制度。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工程硕士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先进经验。

(3)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4)要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在培养模式和培养制度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培养方案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培养环节上要加强管理,在进一步建设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培养质量上狠下工夫,使得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真正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不长,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紧密结合及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等方面还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夏义堃.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第8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王秀平(1978-),男,山东青州人,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讲师;王胜辉(1964-),男,山东黄县人,沈阳工程学院校办产业处,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校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04-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企事业单位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实践水平和应用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变化,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原来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以技术应用和企业革新为培养目标的工程型研究生过渡。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正在快速扩大,这类研究生在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应具备实践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这无疑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一直以来,工程硕士的生源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般在职攻读,其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自生产实际,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难题,实用性很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大约60%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具有明显的差别。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也有所不同,体现在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既具有特别要求,同时也体现培养特色,因此加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加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指导实践基地建设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工业技术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企事业单位进行自主能力创新的人才缺乏问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基地,必须首先构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这就需要在学校与企业、导师与学生、学校与导师等多个层面进一步理顺产、学、研合作的思路,要以校内实践基地为基础,加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和构建培养机制,让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都走进企业,到核心部门学习提高;依托导师承担的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努力建设、有效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校内实践基地规章制度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取得学科建设成果和研究生实践经验的综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基地设备比较先进,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技术平台。三年来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共申请中央和地方实验室建设资金近2000万,建设成了9个新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可较好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当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应利用好校内的优势资源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可以亲自动手设计实验,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运行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了保证校内实践基地服务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校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管理、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电气设备运行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教学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由于措施得力、执行到位,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设备维护低费用,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2)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以保证实训教师队伍能够辅导研究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组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参与面向社会的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拉近研究生与企业的距离

校内实践基地除了要满足在校生的实践实训教学外,还应积极寻求校外的实践培训工作,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社会化功能,同时更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参与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生必将带动自身水平的提高。

(1)面向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使之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组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参与,进行实践锻炼。

(2)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由于企业发展或行业技术发展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基地应为企业和行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服务,更为研究生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了解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3)面向企业开展因技术工艺更新、先进设备引进而进行的知识更新和岗位培训,为企业在岗人员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工艺,以及高新设备的操作提供服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必将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三、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开发,有效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日制工程硕士其实就是一种产学合作教育,其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国家下发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实行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机制,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

1.有许多成功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经验可以借鉴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应用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技术革新已经成为各个企业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技术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程硕士这样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培养探索,已经在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美国,大学和企业通过签订合同、项目资助、订货单、捐赠、购置设备贷款、人员交流、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因此,美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发达,研究工作比较活跃,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位体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发达的阶段。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业十分重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德国高校的实践环节大多在企业中完成,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成为德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德国的工科高校教师,同时兼任企业的高级技术骨干,企业的骨干人员也通过讲座形式,积极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教学,企业和学校已经通过这些措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校企合作是达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相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与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能力。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是:既具有本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又了解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既懂得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发挥学校与企业在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作用,开发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符合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保证工程硕士质量与特色的必然选择。

3.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探索

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既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教学管理优势,又要考虑企业的工作性质和总体安排。沈阳工程学院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工程硕士,严格按照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坚持紧密合作、双向选择、共同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方法。

(1)突出知识的宽广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体系,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指导。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与企业紧密联系,因此应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企业需求,突出知识结构的宽广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计划设置和教学安排,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性和应用性课程,成立具有高校教授和工程领域专家组成的校外专家组,对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论证、整改;开展最新技术和前沿科学讲座,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2)积极落实“双导师制”,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沈阳工程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了“双导师制”,这样可以充分融合校内、校外导师的优势,达到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由于遴选的校内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承担着国家和省市的纵向课题;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为技术骨干力量,承担着横向课程和企业技术革新课题。因此,采用“双导师”制度可以根据企业具体需要,选择来自生产实际的具体问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关,加强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校规定导师应经常与学生一起到生产一线进行课题研究,以增强对学生的业务的培养指导。实践证明,“双导师”特别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方式探讨,推进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达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互赢,需要对实践基地运行进行规划和管理。制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调动企业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企业的成本必须要认真考虑。长期以来,企业成本无法得到合理分担,企业和参与工程专家的利益无法切实保障,因此为了积极推进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给予参与人员政策上的保障或者经费上的支持,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其次应丰富合作形式,拓宽合作层面,全方位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现阶段高校建立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政府投资,或者大中型国企参与合作开发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对于求才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基本上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之外。高校应积极开拓合作渠道,寻求合作对象,直接接触一些中小企业,与他们进行培养合作,并为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互惠互利。

(4)学校要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固定好权利义务,共同建设、管理实践基地。高校人才资源丰富,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工程硕士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合作开发,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人才资源。企业可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和管理方式方面提供保证。学校、企业双方的研究生导师都需要有制度约束,定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时解决科研研究和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沈阳工程学院的太阳能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可行的经验。学校要积极争取扩大博士后工作站的专业领域,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建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黄秋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8):194-197.

[2]李晔,王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83-87.

第9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入学考试 初试科目 化学工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从2003至今教育部没有停止过调整和完善。我国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充分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律。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说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移植[1],令人担忧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显现的弊端也一并移植,如“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考试内容僵化、复试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近年来关于“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握生源质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关口。招生考试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方向标。只有拥有了优质生源,才能进一步保证其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逐渐增多。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为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过相比学术硕士报名人数的减少,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逆势上升,报名人数较前一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占报考总人数的39.5%,比前一年的33.5%增长了6%[2]。但39类专业学位专业报考热度不均衡,人数两极分化,从2013年报考与录取的数据对比来看,有些专业领域报录比不太乐观,调剂考生比重过大。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招生就是如此。专业学位招生初期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生源不足情有可原,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打通生源通道,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则会阻碍专业学位的发展。以我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报考为例,由于招生起步晚了两年,我校招生四年,在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并不乐观,每年还需调剂相当数量的生源。基于此以初试科目调查为切入口,分析其他培养单位之间初试科目设置的一致与区别,从中找到我校报考受冷的原因。我们认为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探讨改进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不得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概况

从专业学位的招生单位来说,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00多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14年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查询并统计,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的172所高校中的196个(同一高校不同二级学院及科研院所按不同培养单位计算)培养单位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招单位的40%。

表1 第四单元初试科目名称列表及设置单位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设置化工原理类考试的培养单位最多,其次是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名称最多的属于工科类,大学四大化学基础类科目占51.9%。如果按化学和化工类课程划分,则考化学类课程为62.2%,化工类课程为37.8%。

二、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分析

1.专业硕士与工学硕士、理学硕士初试科目比较

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其明显特点,因此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形成的[1],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是参照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第一单元考试科目相同,不同的是第二单元,学术型硕士初试科目为英语一,专业硕士只有31个招生单位考英语一,占18%,大部分招生单位初试科目是英语二,另外有20个单位设置了选考俄语、日语、德语科目,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外语水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求、考试难度相对低一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初试加强了对考生一般能力的考查,统考科目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相同,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第三单元没有放低要求,初试科目与学硕相同都是数学二;第四单元对于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来说考试难度也与学术型硕士不相上下(见表4)。总的来说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除外语初试科目为英语二整体难度较学术硕士稍低一点,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放低要求。

表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对比

2.初试业务课科目分析

上文已提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业务课一为数学二,是全国统考科目,相比化学理学硕士的自主命题科目似乎难以吸引考生报考;业务课二的初试科目是表三的86种科目之一,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类为化学学科四门大学基础课,占48.9%,一类为化工基础课,其中化工原理占31%,还有42个科目不属于大学基础课程,占11.6%;初试科目中以单一课程考查为主,占90.9%,至少包括两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的综合科目只占9.1%。表5列出了四所高校在化学化工专硕、工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的初试科目,从中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一致与区别。

表5 四所高校的第四单元初试科目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已经对专硕的选拔与学硕区别开来,有些院校在设置初试科目时分了等级,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专硕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教育潜能、学科特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果考生没有对所欲攻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就很难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测查的重点应是大学本科阶段前三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但一定要与工学硕士区别对待。

3.初试科目对生源的影响

对于一些招生单位来说,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一般招不满,更何况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第四单位考试31%的招生单位考“化工原理”,业内人士分析评价这比考本科四大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更难。

业务课一都与工学硕士相同,业务课二有四种情况,专业硕士初试科目有些招生单位与工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自成一体,既不与工学硕士相同,更不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工学硕士相同但分了等级。总的来说,化学工程领域专硕研究生入学考试整体难度与学术型硕士的初试要求差不多,与工学硕士相比外语方面稍有降低。但业务科是一样的,甚至要求高一些。

初试科目设置应以考生来源为重要参考依据,或者以专硕培养要求为依据,由于工科生源不足,学术型研究生报考的人都少,专业硕士就更少,调剂考生大都来自理科生源,要吸引生源就要调整考试科目,可以适当增加选考科目,调查显示有38个培养单位只设置了一门化工原理,只设置一门科目的有94个单位,差不多有半数的单位只设置1门科目,这种单一科目的选择性太差,势必影响生源数量和质量。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考生考研时要搞清楚考研的目的,不要盲目服从,学术型硕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的比例很小,读博士的比例不足10%,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三、结论与思考

专业硕士初试科目的确定一般在每年的6月―7月份由培养单位的二级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自主确定,有些培养单位会认真研究,不断优化招生各环节,但部分培养单位一成不变,对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重视招生研究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报考学术硕士没有录取可以校内调剂到专业硕士,考生可以避开数学考试的软肋,培养单位有生源补充。但长此以往对专硕的培养不利,大多数专硕调剂考生实际上都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应该从报考开始就要明确目标,尽量减少调剂。另外,专硕的初试科目比起学硕来说太杂应该统一,考试内容应该综合,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综合能力考查的原则,加强对自命题业务课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的研究探讨,进一步优化初试。

专业学位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应用型、能力型考试。考试科目、内容等都应朝实用性、能力型方面靠拢,尽量在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方面突出选拔性目标。从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来说,应先适当调研,研究清楚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备基本素质与条件,以此作为考试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4]。

研究生招生工作,承担着为国家选拔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和新生入学质量,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5]。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国家教育考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努力提高招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到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ky/report/index.shtml.

[3]陈睿.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中国考试,2006,06:8-11.

[4]余桂红,张应强.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百年:流变与特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