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学研究范文

语言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学研究

第1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语言标牌

全球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全世界经济、政治、技术、文化整合的综合过程中,语言现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多元。而“全球化社会语言学”正是为了研究这种新现象而出现的新理论。语言景观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里语言情况的描述与分析,也可以指某一个更大的地理区域内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情况。

一、语言景观研究的概念

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物质载体称作语言标牌。在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在这些为公众所共享的空间中,标牌语言所构建的语言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陈列或呈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其实,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室内场所及虚拟空间等。

二、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维视角

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从很多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主题上。(一)多语言的使用。Gorter把语言景观看作是研究多语言使用一种新路径,语言景观研究中最多的成果也出现在这一方面。在多语言使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中,Ben-Rafael等对以色列的犹太人社区、巴勒斯坦人社区、东耶路撒冷的非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社区的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语言景观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族群社区的语言使用具有不同的语言景观模式。(二)语言政策的实施。语言景观实际上就是语言政策实施情况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政策都会规定在公共空间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地方自治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或者语言法案,以规定公共空间里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

许多从事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尝试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这里着重介绍Scollon&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及Huebner提出的SPEAKING模型。(一)场所符号学理论。Scollon&Scollon采用Kress&vanLeeuwen的视觉符号框架来研究“场所中的话语”,并称之为“地理符号学”,看话语如何在具体场所中表达意义。地理符号学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比较成型的分析框架之一。不过,他们的研究着重质化分析,对如何量化处理阐述不多。(二)语言景观分析的SPEAKING模型。美国语言人类学家Hymes从人类交际文化学视角出发研究人类言语活动的交际效率,认为言语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用SPEAKING中的八个首字母来表示,从而形成了SPEAKING交际模型。其中S代表背景与场合;P代表参与者;E代表交际的目标及期待的结果;A代表交际中言语行为与事件发生的形式和顺序;K代表交际中的语气、表情、姿态等;I代表交际的传播形式和风格;N代表交际时需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G代表言语行为或事件的类型。Huebner认为,这种SPEAKING分析模型可以作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语言景观的语言形式、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创设人的动机、读者的反应等。

四、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

(一)语料收集方法。语言景观研究最主要的语料收集方法是拍照。研究者只需携带一部数码相机,拍下现实环境中的各类标牌,便基本完成了语料搜集的田野工作。除照片作为数据外,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来了解景观制作者的动机、读者的态度和感受等。(二)语料处理和分析方法。语料分析可以采用量化或质化的方法。从量化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统计各类标牌的数量及所占比例,以此来看各种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情况。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采用或结合质化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辨来分析标牌上的语言使用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依靠观察进行判断,不做数量上的统计和评价。

五、结语

全球化带给我们一个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契机,也展示给我们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语言空间。语言景观研究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在全球化和多语共存的现实语境下,语言景观中可供考察的层面非常多,虽然语言景观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的。

作者:李丹丹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214-223.

[2]李怡.语言景观研究法:对广州北京路的历时性调查[J].海外英语,2011(11):300-301.

[3]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2):38-45.

第2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适用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适用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具有适用性的语言学理论。“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发展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适用语言学”是一种全面的和理论上强有力的语言模型,它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适用语言学要解决语义的发生过程和积累过程,研究和探索“语义发生”系统。该理论可以在语言实践和应用的各个领域指导语言活动。同时,语言的实践和应用的成果能够推进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系统功能语言学由M. A. K.Halliday(韩礼德)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该语言学始终致力于解决有关语言的和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2006年3月26日Halliday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研究意义: 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的主旨报告。由于Halliday在这次会议上首次使用了“appliable linguistic” 这个词语。至此,国内外的语言学界开始进行“适用语言学”的研究。

一、建立“适用语言学”的目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最近几年,为了全面推进此目标的实现,Halliday 提出了“适用语言学”的新观点来解决语言使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I have always tried to work with a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o language;not eschewing theory, because without theory there can be no consistent and effective practice, but treating a theory as a problem-solving enterprise and trying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language, which can be brought to bear on activities and tasks. I call this an “appliable” linguistics: appliable rather than applicable, because “applicable” refers to one particular purpose, whereas “appliable” means having the general property that it can be put to use in different operational contexts.“Halliday 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功能为导向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规避理论。因为离开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一致性的和有效的语言实践。适用语言学是用来解决语言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创建出一种理论方法和语言理论模型,以此来解决人们从事语言活动和完成语言相关的任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这里Halliday 还就“applicable” 和“applicable” 两个词进行了比较:这里的适用(appliable)与可应用(applicable)不同,“appliable”的含义是“适用”,是指在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使用的一种总体性质。 “applicable”是指特定的应用目的范围。而“applicable”适合更宽泛的目的。applicable linguistics只是说明哪些语言学理论有实用价值,而appliable linguistics要回答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能更好地说明和处理人类活动领域中的问题,偏重于从语言外部估量语言研究的目标和价值。(黄国文,2006a,2006b )

二、适用语言学的内涵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具有适用性的语言学理论。“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谈及适用语言学的定义时,Halliday 指出:“What I have called an“applicable linguistics”― comprehensive and theoretically powerful model of language which, precisely because it was comprehensive and powerful, would be capable of being applied to the problems both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are being faced all the time by the many groups of people in our modern society who are in some way or other having to engage with language.”(Halliday 2008a:7)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适用语言学”是一种全面的和理论上强有力的语言模型,它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所适用的方面即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实际性的。

在2008年出版的《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 )一书中, Halliday ( 2008:189 ) 对“appliable linguistics” 的含义作了进一步解释:“I am committed to working towards a coherent account of language which is appliable, in the sense that it can be helpful to at least some of the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who are in some way or other engaging with languag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work.” 在这个定义中Halliday 用了“coherent” 这个词,说明适用语言学的概念与其一直以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是一致的,即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直致力于为语言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因此适用语言学是适用于帮助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用语言的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三、适用语言学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意义发生系统

韩礼德在开幕式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语言的关键特征在于它是制造意义的源泉。一种‘意义发生’系统;因此不论人们在何处参与,他们在与意义打交道。”(黄国文,2006b)这说明语言植根于社会意义,是交流的一种资源。语言如果不是为了人们相互交流意义的需要,将毫无用处。这样,适用语言学首先要解决语义的发生过程和积累过程,研究和探索“语义发生”系统。

此外,在《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中,Halliday 有关于适用语言学的发展目标有这样的论述:“ A final complementarity might be tha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r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remain appliable, a theory needs to go on evolving, with ongo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ositions. But these are not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it is a quality of a functional theory that many of its cast of actors act out the dialectic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own work.. ( Halliday, 2008: 203) Halliday 认为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一定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或是理论与应用的一种辩证互动。为了保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理论必须要基于以上两个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和实践或理论和应用不是对立的关系。适用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实践和应用的各个领域指导语言活动。同时,语言的实践和应用的成果能够推进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从而丰富和发展适用语言学理论,推进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2008. 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 (《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黄国文,2006a, 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语艺术教育研究(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号》

第3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应用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教学

应用语言学指的是运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与语言有关问题的学科。它的广义理解包括:语言和国家政策的结合、语言与计算机的结合、语言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等;狭义理解是:应用语言学是“研究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和学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获得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过程和规律,它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小分支,二语习得研究始于语言教学,运用多种语言教学分析工具对语言教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试图从应用语言学的发展、研究领域入手,探讨其分支――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和它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1.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现代应用语言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为适应战争需要设立了一个“军队特别训练课程”,对派往海外参战的部队进行外语培训。不少语言学家参与其中。战后,“应用语言学”一词公开使用,参与此事的语言学家Fries等人创办了杂志《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应用语言学学院于1958年在英国Edinburgh大学成立,应用语言学中心于1959年在美国成立。但应用语言学真正确立其学术地位是在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Nancy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从此应用语言学蓬勃发展起来。

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八个方面。第一,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从一开始就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应用语言学可被看作是为各种情况下的语言教学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语言通讯研究。应用语言学家在语音自动识别、语音自动合成、人机对话及类似领域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第三,语言政策与计划。人口变化有着政治及国家的管理与语言学、社会及心理学的影响交织起来的一面。应用语言学有助于对这些情形所包含的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学及文化问题做出解释。第四,语言治疗。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将应用语言学以及许多职业训练课程结合起来,语言失调病人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应用语言学家参与了各种失语症的治疗和研究。第五,专业用语。专门领域的英语在非英语国家引起了许多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项目。第六,翻译。在毫无人力介入的情况下,完全自动化地把某一语言可靠而真实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一直是个难以把握的目标。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现在可以在特定语言的某些范围内进行可靠的自动化翻译。第七,词典编辑。如今出现了新一代词典编辑工作者,他们现在的工作与语言学有着重大的关系,而不像过去一样扎根于语文学。这类词典编辑者的部分工作与应用语言学有关。第八,语言与职业。对职业领域语言使用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服务,解决错误传达信息引起严重后果的问题。

3.第二语言习得及其发展

对第二语言的界定,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指在非本族语国家里学习的一种非本族语的语言;二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以外的任何一种语言。在中国,人们一向把英语教学界定为外语教学,而非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探讨的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知识可让新教师了解到诸如对语言输入的内部处理加工、学习者个性和年龄对二语习得的作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作用、习得顺序、技能、教授等方面的知识。

在应用语言学众多分支中,第二语言习得逐渐发展起来。从1960年起,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儿童自然地习得语言越来越感兴趣。1972年Sehnker提出的中介语理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应用语言学和生成理论中独立出来。1980年以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探讨的问题日趋深化。至今日,这一学科已经初步创立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人类在语言普遍规则、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生理发展、社会语言问题及文化普遍性等问题正在产生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4.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学术期刊得以恢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很快被引进中国。中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从1983年至2003年,经过了20年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萌芽期(即八十年代),以引进为主评介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引进和评介集中在70年代及80年代初英美名家的力作。成长期(即九十年代),特点为:与萌芽期相比,更广泛地引进二语理论,结合部分实证。繁荣期(2000―2003),特点为:点与面相结合;对二语习得研究进行综述性研究的文章越来越多;与多学科相结合;定量研究不断攀升,研究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国际接轨。

正是应用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才带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而后来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也间接地影响并充实了现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两者是互相影响并互相促进的。应用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在继续蓬勃发展,为语言学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和促进作用,在语言教学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国内在这两个学科上的发展越来越和国际接轨,期待可以有更新的著作出现。

参考文献:

第4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概论》;影响

一、索绪尔的语言观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瑞士语言学家,祖籍法国。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结构主义鼻祖”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在1879年发表文章《论印欧语系元音的原始系统》。在以后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他感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局限性,如忽视语言的体系性,孤立处理语言单位;强调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共时的研究等。经过思考和探讨,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索绪尔首先区分了语言( langue) 和言语( parole)两个概念,他认为, 言语活动包含了对立的二重性――生理的与心理的、个人的与社会的、稳定与演变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他认为人的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两部分,同时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其次索绪尔把语言学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既语言学自身的内部要素,外部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同民族学、政治史、地理分布以及社会制度的关系。索绪尔把对语言的研究分为共时性的研究和历时性的研究,进而把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的研究就是静态的研究,历时的研究就是动态的研究。索绪尔还提出了语言是一套能够表示意义和概念的符号系统,其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一套自足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它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契约, 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单个人的行为不能对它造成影响, 人们只有遵守它。他还认为在语言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构成成分都处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索绪尔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语言、言语、能指、所指、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等,频繁出现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教学论价值。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很具有时代性,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要对整体有所认识,必须由整体出发切分出要素,而这些要素是彼此联系的。

二、《普通语言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普通语言学概论》并不是索绪尔所著,而是索绪尔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埃(Albert sechehaye)依据听课笔记整理出来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大部分包括了索绪尔语言学的观点。《普通语言学教程》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一般原则、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和结论,其中前三部分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历时语言学和地理语言学基本延续了前人的观点,但纳入了他自己的理论框架,地理语言学属于外部语言学。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前三部分的内容。

在绪论部分,索绪尔首先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对有可能观察到的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和探究,追溯语系历史,概括语言中的一半规则。他把复语言现象分为语言(langue)言语(parole)和言语行为(langage)三个层面,语言只是言语的一个确定部分,它既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也是一套必要的规约。为了强调语言的同质性和系统性,索绪尔还提出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的区分,一切跟语言的机构、系统有直接关系的要素都属于内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而且内部语言学是不允许随便安排的;外部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同社会、文化、制度等各种要素的关系。在第一部分一般原则中,索绪尔指出,在社会现象中有一类特殊的社会事实,就是符号,语言是表达意思和观念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符号的任意性,一个是符号的线条性。所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单位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个是概念,为符号的所指,一个是音响形象,为符号的能指,能指和所指在社会约定俗成之初的组合是任意的,符号的线条性是指一句话中各个符号系统是按照直线排列的,只能在时间上展开,相继出现,构成一个链条,其中包括说出的话和写出的文字。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索绪尔依据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性质把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又可以称为静态语言学,是研究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在其发展历史中的某一阶段的情况,也就是语言的状态。历时语言学又可以称为演化语言学,主要在于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变化中所经历的变化。索绪尔认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说明了任何时期的语言使用者只需要了解当时的语言状态就足够了,演化过程不能说明一个语言符号的现在假值。历时元以内现象并不企图改变语言系统,任何变化或修改都只影响孤立的成分,而不是正规系统。

索绪尔认为,在语言机构中,一切要素都是按照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组合起来的,句段关系是在语言中的各个词由于它们连接在一起,彼此便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性为基础的关系,这些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叫句段。因此,句段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的单位组成的。联想关系是指在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这种关系不在前后相继的环境中出现,而是在说话者的脑子里出现的。

三、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力

《普通语言学教程》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20世纪的语言学对自身结构的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索绪尔开始,语言学的研究中心才开始转向共时的分析描写。索绪尔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都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索绪尔的机构主义理论还超越了语言学的界限,影响到了哲学、文学等其他学科,在欧洲形成了结构注意思潮,使得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在索绪尔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后来分化出来的布拉格音位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都有重要影响。

索绪尔的语言研究开辟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历史时期。传统的语法研究是规范性的,长期处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的附属地位,很难就语言本身而研究语言,因此对语言本体的把握难以全面深入,一直缺乏一套独立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十九世纪的历史语言学才真正就语言自身做规律性的探究,这时的语言研究总结出许多语言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其理论落脚点是语言成分历时变化的语言事实,因此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成分间的结构关系。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对语言整体的性质加以探讨。二十世纪语言研究的成就证明了索绪尔语言理论历史价值,索绪尔的理论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语言研究的基本思想至今仍是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存在前提。这样看来,学术思想的影响和继承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后继者而言,他们对于辈思想的接受有些是主动的、自觉的,而有些则是不自觉的。不管人们接受与否,索绪尔的思想光辉一直照耀着语言研究的历程。象历史上所有的著名思想家一样,他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遗产。

【参考文献】

[1]王晓男.索绪尔的语言观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2).

[2]卡勒.索绪尔[M].张景智译.刘润清校.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3]De.Mauro.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评注本序言)[J].国外语言学,1983(4).

[4]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第5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不单单是语言学,几乎现代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追溯到希腊文化。说到古罗马,其文明程度比起古希腊可以说是相差甚远。但是,谦虚的罗马人并不自甘堕落。他们善于向他人学习,并且全盘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当然也包括语言研究。因此,我们有理由选择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为例来谈论其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

一、本质与约定论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

希腊文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古代西方的语言研究。但那个时期的语言研究没有把语言看作是一个专门的对象加以分析。我们普遍认为,古希腊人最早涉及到的语言研究是以哲学家们探讨词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为起始的。这次论争被记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中。这次争论的主题是: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事物本身的性质本文由收集整理被赋予的,还是根据协商而规定的。克拉底洛是个十足的本质论者,他坚定地认为事物的名称及其本质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关联性,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离的。而赫尔摩根却恰恰相反,他认为事物的名称是经由人们的约定俗成而来的,他完全反对事物名称是有其自身本质来决定的这一说法。苏格拉底在这场争论中持的是一种中立的态度。起初,他承认事物名称的本质性。后来,苏格拉底又否认了他的这种事物名称本质论的观点,而承认“习惯性”这一说法。在对事物本质深入认识地过程中,他逐渐发现很多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并不是由其运动的本质决定的。其中,很多词不但不具有运动的意思,反而具有相悖的意思。这一论争在当时的学术界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但却激励着人们对于语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而说到现代语言学,我们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以及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看作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体,并认为这两个因素都是心理的,它们由联想的纽带接合在我们的大脑里。这就由此引发出一个问题:概念和音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于是,索绪尔用古希腊名实之争中赫尔摩根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后来,他愈来愈发觉这种约定论有其弱势,所以,索绪尔在最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约定俗成”的解释,而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论可以说是继承了古希腊的名实之争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发展的结晶。

二、词源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

古希腊的词源研究和《克拉底洛篇》有很直接的关系。因为探究词的来源其实就是发现词最初的、最基本的形式。从根本上说,古希腊对词源的研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性研究,而仅仅是解释性的研究。于是,很多荒诞的词源分析便由此而生。例如,古希腊语“尸体”是从“给虫子的肉”派生而来;而“战争”一词则起源于“美丽”,因为战争是不美丽的。古罗马对词源的研究基本上全盘继承了他们的古希腊老师。他们认为原始词是通过形式的不断变化进而产生大量的新词。总而言之,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他们的词源研究都太过于形式化。

现代词汇学是对词汇内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以及词汇的结构要素和类别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对古希腊、罗马的词源研究主要是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古希腊、罗马的词源研究是形式化的,特别是外部的形式化。他们总是试图从词的外部演变去寻找词的根本来源。这样做是不合理的。现代的词汇学研究与他们相比更注重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能对词的实质性进行解释。外部形式固然重要,但在重视外部结构的同时内部结构变化的规律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语法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

语法研究是古希腊语言研究中最辉煌的成就。早在公元五世纪,普罗塔哥拉就对希腊语名词的性范畴进行过研究。据记载,他认为像“愤怒”和“头盔”这样的词应该是阳性的而不是阴性的。普罗塔哥拉还在修辞学范围内把句子分成不同的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后世的学者对句子结构的形式分析得到了启发。柏拉图把希腊语句子大致分为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这种区分方法在后来欧洲语言描写的句法分析和词类划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对陈述句可谓是情有独钟。他认为陈述句是句子的基本类型。所以,他除了接受柏拉图的区分之外,又增加了第三类句法成分,即后来的连词、冠词和代词。

斯多噶学派的语法成果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词类范畴和语法范畴体系。首先,他们增加了词类;其次是赋予了此类更精确的定义,并提出新的语法范畴对这些词类的形态和部分语法进行概括。对于如何实现新的分类,他们用了三步法进行区分。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使斯多噶学派的语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并且开始对语言本身产生兴趣,虽然它们只是把语言看作是文学研究的附庸。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对现代欧洲语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属狄奥尼修斯对词类的划分。他把斯多噶学派的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整合为一个名词类;从动此种划分出分词自成一类。最终,狄奥尼修斯一共分出八个词类,即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他的这种词类体系划分对现代语言学也是一大贡献。

第6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语言学习 影响因素 语言学习理论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内部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之间的语言学习成为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及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必由之路。心智健全的人都可以成功地习得母语,但不一定能成功地学习另外一种语言。那么,哪些理论影响并指导者语言学习者母语或外语是本文涉及和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几个术语的区分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对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及语言学习均有明确的定义。第一语言一般指一个人的母语或最先习得的语言。但在多语种社区内,儿童可能逐渐从主要指使用一种语言转向主要使用另一种语言,第一语言可能指儿童用得最自如的那种语言。第二语言,广义来说,一个人学了母语之后所学的任何语言。但是,当这个术语和外语进行对比使用时,它的意思变得狭窄,指在一个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起主要作用的语言,虽然它可能不是很多人使用的第一语言。语言学习首先是指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第一语言习得,有些理论学家用“学习(learning)”指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涉及语言外在规则(explicit rules)的研究和个人行为的监控(monitoring)。大多数的第二语言和外语都是在小孩第一语言习得以后才开始学习的,一般都需要在正式的场合(如课堂里)进行,而且学习有成有败,不像第一语言那样都能习得。有人认为语言学习要是超过了十三岁左右的敏感阶段,也会显得比较困难。

针对以上的定义和区分,让语言学家饶有兴致的是儿童如何自如地习得了母语?儿童乃至成人又是怎样习得二语或外语的?语言学家据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

二、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

下面介绍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力的语言学习理论。

1.机械主义的强化论(reinforcement theory)

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和Skinner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提出了机械主义的强化论(reinforcement theory)。他们的主要观点是:Skinner(1957)等人认为解释言语行为的最合适的模式就是刺激―反应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特别是工具型的条件反射论。儿童学话无非就是对环境或是成人的话语作出合适的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就会给予物质的或口头的鼓励,把它强化下来,由此形成语言习惯。在“强化”论者看来,语言能力是由一些不相联系的言语行为单位组成的,必须分别学习,因此,同一句话,学会说它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会听它又是一个学习过程。

但是,语言学家注意到儿童都是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除了很少的定型的话语之外,他们并非一句一句地模仿,显然儿童学话是靠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规律,然后根据规则去了解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句子或产生新的句子。这说明语言学习尤其是第一语言的学习并非靠简单的模仿来掌握。

2.心灵主义的“内在论”(innate theory)

当机械论无法解决在实际语言世界人们是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及其他问题时,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5)提出“内在论”。“内在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非常适合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它体现在“语言习得机制”(LAD)里面。语言是一种充满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和歧义的现象。儿童能在他生下来的头几年里,在他们身体和智力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顺利地掌握本族语。Chomsky认为这只能说明有一种遗传机制。该理论认为这种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内在化,这些规则成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基础。因此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是不可分的。内在论还认为环境是促进语言习得机制的先决条件,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充分接触语言,就可以保证他们成功习得母语,这一理论对于语言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

Piaget(1952)从两种不同的组织功能(organizations)出发来研究语言,一种组织功能决定人类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这是一种遗传的心理功能,它不会改变。从儿童发现环境到科学家发现世界,都是这种功能在起作用。Piaget称之为“功能的不变式”(functional invariants),这个不定式包括了同化(assimilation)与适应(accommodation)。儿童生下来只有一套非常有限的行为型式,但他试图运用它来向环境学习,摄取对他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同化。例如儿童会用嘴吮吸。可是在同化过程中,小孩发现在吮吸不同的物体时,张嘴的方式应该不同。由于环境的作用,小孩就要改变行为,这就是适应。另一种组织功能则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既取决于遗传的功能不定式,也取决于学习环境的特征。这种功能可以成为“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或“认知图式”(schemata)。认知结构是随着儿童发展而系统地变化的。Piaget认为语言只能反映认知能力的发展。因为儿童认知能力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动作,其次是形象,最后才是语言。他发现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例如,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需要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复杂一点的思想时,他就无法接受被动语态的结构。这说明儿童要模仿成人的说话是以他本身的认知能力发展为立足点的;不是任何刺激都可以引起反应。

4.“监察理论”(monitor theory)

Krashen则针对第二语言习得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提出“监察理论”。Krashen(1981b,1985)监察理论的核心是五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语言知识分为两类:习得系统的知识和学习系统的知识。习得系统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母语习得途径基本相同,在这一过程中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发挥着作用。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取决于习得系统的知识。学习系统的知识是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而掌握的,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是“监察”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质量。语言输入的作用是去让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而让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是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只有当学习者接触的语言材料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向语言学习者输入略高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虽然有些结构和词汇不熟悉,但是仍能够被听者所理解。Krashen认为,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不具有意义。同样,如果语言材料太难,大大超过了语言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也没有意义。Krashen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这样,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

从上面的诸多理论可以看出:不同的理论侧重点不同,而这种理论中的关键词就代表着习得语言的主要手段,比如刺激反应论中的刺激反应行为,内化论中的语言习得机制;监察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认知论中的适应和同化。这些理论中的关键词也同样体现出对语言学习研究的时展变化,代表着语言学家对先前理论不同程度的否定或认可,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日新月异,相信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与细化,更多的未知因素及理论也将被概括出来,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MIT Press,1965.

[2]Krashen,S.D.A Response to mclaughlin,‘The Monitor model: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Language Learning,1979.

[3]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1981.

第7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所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常态化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的长效机制,深度发掘自己的心智与学习潜能。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到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该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价值

自主研究性的语言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后,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内容、方式、进度、实施、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

三、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

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

四、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中的评价体系

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中的评价应该出现在指令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它是一个持续的、进行的过程。评价并不是简单的在单元学习结束或者课程接近尾声时进行的结果评估,而是伴随教学活动过程始终。课堂教学评价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而非教师一人的决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整合各类评价结果,疏通评价与反馈渠道,并利用网络将这些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持续性的评价与反馈活动,教师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通过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多次交互,给学生以持续的关注和动态的评价。评价表现为对事物的认可程度,而主观性认可程度的高低可因评价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为了使主观性的评价更科学准确,我们所开展的主观性的评价活动应该是多源的。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多向的活动。

第8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 社会语言学 动态研究 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委婉语是一面镜子,体现不同的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禁忌语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委婉语范围是不同的。以英语和汉语为例,对宗教的委婉说法,犯罪、喝酒和妇女解放的委婉语在英语中覆盖了很大一部分。而在中国,也有更多关于性别的委婉的说法。其原因是文化是有差异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不同的方面,比如历史、政治制度、世界观、社会结构、文化遗产、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委婉语的说法。

二、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当然,中国学生在学校里学英语的目的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的关系,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掌握语法、词汇和发音,也意味着要熟悉与其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本门语言。学生不仅要知道这种语言的规则,同时也要了解他们的语言、习俗和思想反映他们的社会行为。学习一门语言与学习一种文化密不可分。

1.委婉语和跨文化交流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人们缺乏对委婉语的了解,交流中经常发生语用失误,导致交流受阻。经常谈论的话题,在一种文化中是正面或中性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消极的。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委婉语的语用失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委婉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教语言的规则,也要使学生熟悉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老师告诉学生在日常会话中,由于这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会话中有意识地避免以上类似问题的出现,以便达到交流的目的。其次,要挖掘英语委婉语的深层含义,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获得特定词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特定的文化内涵。再次,有必要区分哪些话是不可接受的,在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负面的表达时,就要用恰当的委婉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

2.委婉语和教育

在不同的语言中,关于教育的委婉说法可以说普遍存在。在中国,为了表示尊师重教,把教师美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教师更频繁地使用委婉语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的表现。在评价学生时,有必要既表明事实,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就得用产生积极影响的委婉说法来代替那些直接和苛刻的说法,以免使学生受伤。这样做,可有效地防止造成负面影响。用积极的委婉语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策略。

三、委婉语的使用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委婉语的选用与说话者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同时,一些特定的语言仅在某一特定的群人中使用。

1.性别为变量

通过研究对话,我们会发现委婉语使用者的一些信息,包括其性别、年龄和其他社会背景。男性与女性之间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影响人们选择委婉语的因素,是否使用一种委婉的说法以及如何使用它,在所有社会群体中,女性比男性多使用委婉。我们观察下列例子:

1)噢,亲爱的,我恐怕没有时间去。

2)不去,没时间。

如果我们要去判断这两句话哪句是由女人所讲的,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1)是由女人所讲,2)是由男人所讲。显然,句子1)似乎更有礼貌,作为一种“我不去”的委婉说法;2)直接拒绝,让人很没面子,并不容易接受。事实上,在日常谈话中,女人往往会更努力显得有礼貌,而尽可能多地选择使用委婉语不要冒犯他人。她们更多的关心别人的感受,所以选择用一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的方式,他们更有意识和害怕让他人丢脸。然而,男人通常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讲话多用直接和严厉的方式,以显示男子汉气概。说话婉转也是一种习惯的标记,女性选择以委婉方式来说话比男性多。比起女人,男人会使用一些忌讳的语言,即使他们都知道最好避免这些语言或用委婉语替代他们,在实践中,他们往往打破这个规则和挑战,尤其是礼貌原则。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男人喜欢粗俗的形式,因为它们携带男子气概,男子汉的内涵和韧性。在他们的眼里,说话婉转是女性的价值观和特质。因为没有人想被认为是女性,他们尽量不要用这么多的委婉语的语言。

2.年龄为变量

年龄是另一种对语言的使用有影响的社会因素。不同时代的人会使用不同时代的语言。成年人有自己的说法,儿童有儿童的表达方式,也许,在成年人眼里,有些儿童所说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委婉语在不断的改变,旧的委婉语逐渐被替代。使用委婉语时,这种差异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由年龄差距决定的。一般来说,每个成员都在社会上属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划分的标准,人处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在旧社会,人们往往会拿财富衡量人的社会地位,那些拥有大量的财富和财产的人被看作是上层阶级,其他的被认为是中层阶级或低层阶级。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分类主要由他们的职业或教育背景来衡量,不管标准是什么,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语言的使用揭示了人的教育和社会背景,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语言学上的观点,上层人所使用的词汇明显优于下层阶级,这种差异反映在他们使用委婉语方面。

四、结语

从社会语言学动态的角度研究委婉语,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说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和社会活动紧密相关,对语言的研究不能脱离其社会和文化背景。委婉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中,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挖掘英语委婉语的深层含义,用恰当的委婉表达方式使交流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飞鹏,牛国辉,李青玉.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及构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3]李军.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4]刘寅齐.英语委婉语:特点、构造及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5]全国外语院系《语法与修辞》编写组.语法与修辞[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语言学研究范文

一、哲学基础分析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认识论和形式主义哲学。早在17世纪,笛卡尔就提出了天赋观念的唯理论思想。他认为,“来自外面的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发现这些天赋观念,并以天赋观念为推理的基础,推演出全部真实可靠的知识”。笛卡尔从他的天赋观念提出语言是一系列符号的综合,是比较完善的观念的代替物,“观念是天赋的!内在的,语言是天赋能力的产物,与后天经验无关”“观念和语言都是清楚明白的,具有普遍性,因此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与此相对应,还应存在着一种对各种语言都适用的普遍的语法”。这当然只是一个假设,然而它推动着历代哲学家及语言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普遍语法,其中就有乔姆斯基,“乔姆斯基从语言研究学出发,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唯理论者”。他的唯理论哲学表现在语言学研究的三个方面:第一,承认笛卡尔所谓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与此相对应,还应存在着一种对各种语言都适用的普遍的语法的观点。第二,他反对经验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存在着一种先天的语言学习机制。第三,他在语言学研究中坚持理性主义的方法论,“乔姆斯基从探索语言的普遍性出发,推测人类语言可能是天赋的,从而肯定了人类至少有一部分认识来自人类先天的生理结构”。另外,受形式主义哲学的影响,乔姆斯基又认为可以用形式符号来描写思维,根据形式规则对符号进行运算,反映思维,“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普遍语法来解释人类是如何习得语言的”。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认识论,“该认识论认为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只有相对于一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认知”。在继承和发展经验联想主义以及认知心理学成果的基础上,认知语言学吸取了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精髓,“大脑的认知是以人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张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认知语言学在此基础上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是不可分的,因此其结构和功能也应被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语言能力不应被当作是人脑里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和知识的完全自主自足的天赋部分,而应与一般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语言正是这种认知行为的反映,而且语言表达式体现了人类的经验和认知,体现了语义的意象”。

二、语言研究的途径

乔姆斯基走的是形式主义的路子和演绎的研究方法,试图从语言结构内部找到解释语法现象的答案,着重于发掘自然语言的共性特征,“他试图用一系列语法规则来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奥秘,而这些规则必须是高度概括的,从简的,形式化的”。高度概括是指该规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适用于各种语言;从简是指用最少的!必须的理论上和描写上的装置来描写语法,即语法越简单越好;形式化是指该规则不必考虑与语法无关的内容。“乔姆斯基语言理论本着语言的形式不依赖于内容而存在的观点,用一系列规则符号来表示人类语言机能的模式”。他还认为语言能力是非经验,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因此他采用的是演绎的研究方法,这种反实证主义的理性主义方法,是自然主义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沿着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演绎过程立论。和一切科学假设一样,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假设也不是凭空臆想的,“他首先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同时他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实之上,而是从数量有限的确定事实之中,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寻找事实背后的原因,并且指出关于这种原因的假说,然后再把这种假说进行多次的求证,一步步地接近目标。

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研究,重视对语言形式信息传递功能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家们不认可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纯粹句法规则,他们认为形式成分是和语义,语用相关联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表达一个概念结构会受到观察者的角度,注意焦点,详细程度的影响,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然后抽象出不同的图式,而不同的意象和图式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知,表现了不同的语义最后衍生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总的来看,认知语言学重视语义的作用,强调语法规则是为在特定的环境下正确表达语义而服务的,这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功能主义倾向,“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规则是以运用为基础的模式,认为语言系统是约定俗成单位的庞大的,高度冗繁的总汇,这些单位从非常概括的到非常具体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此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模式应该是非简化的,“语法应该包括描写具体结构的规则或句型和与此相关的个别知识”。认知语言学采用的是从具体到总体的方法,它不像生成语法那样仅仅关注总的原则,还关注它们不同的,约定俗成的例示,研究有关句型的实际扩展以及影响它的因素,“由于句型是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抽象化的过程”。

三、理论分歧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为语言描写转向语言解释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从而导致了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当代语言学研究从此进入了认知时代,心智研究渐成主流。乔姆斯基语言理论与认知语言学都是反对行为主义的语言观,主张研究人的心智,思维过程和认知策略,都认为可通过研究语言来了解人类的心志,从而认识到语言与认知的密切关系。但他们在基本前提,研究的内容及对待语义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根本的分歧。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人生来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即:“人习得语言的关键在大脑内部的,而不在外部的因素”。因此,他假设有一种普遍语法规则存在于人类先天性的语言器官的初始状态中,这种普遍语法原则帮助人类习得语言并限制个别语言可能采取的形式,这就是他的语言先验论。此外,乔姆斯基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将研究重点放在语言能力之上,旨在揭示理想的说者,听者头脑中对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各项规则的再现,“他的最终目标是寻求一种普遍语法来解释人类是如何习得语言的”。他还认为“句法具有自主性,原则上独立于其他知识和认知技能”。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历经四个发展阶段,他的语言理论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对待语义问题上,在古典理论阶段,他是不考虑语义的,把语义完全置于语法之外,而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他又把语义纳入语法,并且把它完全置于表层结构之上,但对它的解释还是被排除在句法之外。他不赞成句法研究以语义为基础,他关于语言的理论是建立在非语义之上的。他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可以借助真值条件来进行描写,并且认为形式逻辑适用于描写语言”,他还认为“语义有别于语用:前者是关于语言的意义,后者是关于语言外的意义”。他不赞成句法研究以语义为基础,他关于语言的理论是建立在非语义之上的。

生成语法学家视语言知识为大脑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独立于其他知识和其他认知能力以外;认知语言学家则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及非语言的技能和知识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融合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自然语言是人脑的产物,建立在与其他认知域相同的构建原则上,“语言既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又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因而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为我们揭示人类的其他认知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荣.生成语法与认知语法之比较.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文旭.认知语言学阐释与思考.外国语,200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