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社会文化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文化心理

第1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社会文化心理

一、引言

语言是用来维系人与人、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是帮助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等的主要手段。因此,语言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环境,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网络不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传播媒介,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已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渐渐的深入社会群体,形成自己的言语社区。但网络语言并不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它只是出于语用的需要,局部使用变异手段并发生“偏离”现象的一种社会方言变体(许钟宁,2004)。而语言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变异性”,语言的变异特征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沈家煊,2006)。本文主要依据网络语言的概念与特点来分析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二、网络语言的概念及特点

1、网络语言的概念

根据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网络语言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广义的网络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时代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于根元,2001)。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语言,包括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病毒等)。

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承载和传递信息时必须使用现存的自然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在一定的网络区域(BBS、留言板、虚拟聊天室等)流通,由网民约定俗成并普遍流行,而且不断地更新换代(许钟宁,2004),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因此,网络语言可定义为“网络社会中网民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所使用的语言”,不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等(刘晴,2007)。

2、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从根本上说是从属于现代汉语系统的,不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等方面,基本都是遵从现代汉语的特点,但由于交际方式、交际者、交际环境等的不同,网络语言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口语性

网络在很多方面,都是属于个人的一个私人空间(如:QQ),网上交流通常在非正式空间中进行。网络虽然是一种书面语,但它的私人空间、环境、虚拟性使网络语言有着趋向于口语化的强烈倾向。虽有网络创作,但它不用经过严格的审阅,更能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语言也就自由得多,不会像实际创作那么拘束、正式。如在自己的博客上创作,不用受来自外界的一些拘束,自然就会自由很多,因此,语体也会更趋向于口语化。

(2)简约性

网上交流不同于口语交流,瞬间即可传递话语,它需要文字录入来实现,故很难做到思维和交流同步进行,往往造成对话延迟和脱节。为了尽量避免此情况发生,提高语言交际效率,网民们自然会选择用较少的符号来表达意义,这样有利于缩短延迟时间,有利于交流更有效、顺畅地进行。如一些缩写词语,MM(美眉)、PS(备注)等,还有一些数字谐音,如88(拜拜)、520(我爱你)等。

(3)创新性

根据调查,网民中30岁以下的约占80%,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也在80%左右,这标志着网民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许钟宁,2004)。一般都认为,年轻人对新的语言变异总是比较敏感,所以青年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往往属于创新的变异(陈松岑,1999)。创新是根据语用需要随时发生的,所以在网络中会出现大批看上去有些怪异的词汇,如把在QQ上总是隐身不出现称为“潜水”等。还有一些将语言规范中不能重叠的语素重叠成规范语言中没有的新词,如把“漂亮”说成“漂漂”。这是因为交际者不在同一空间,而只能借助键盘和屏幕进行交流,传统口头交际中的语音优势在这里已不复存在,采用叠音结构,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并较成功地传达了口语中的亲昵、俏皮等语气,表现出幽默、风趣的意味,适合青年人求新求异的语言接受心理,较好地达到了语用的目的(许钟宁,2004)。

(4)多样性

网络交流主要借助键盘和屏幕,没有口语交流中的语音、语调、语气及体态语等辅助手段,因此形式不免单一。而网上聊天大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娱乐方式,故单一的形式难以满足需求,所以,网络语言经常把文字、数字、字母及一些表情符号嵌入对话当中,以使其接近口语交际模式。如“886 ,我该去吃饭啦”。多样的形式使网络语言拥有了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更弥补了网络语言表达手段上的一些不足之处(江南&庄园,2004)。

(5)开放性

网民中的年轻化决定了网络的开放性。年轻人较少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最易接受开放的观念,同时他们最早接受了外国语言和文化,因此成为最具语言开放意识的群体。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适应键盘上的快速交流,展示他们的语言文化个性,以及满足某种语用的需要,他们不仅大量地使用外来词汇,还把外来词汇、缩略语、字母与汉字、阿拉伯数字通过谐音谐义揉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了许多“变异的组合”。

三、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1、崇尚无我的虚拟文化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网友们利用网络在遮掩现实的自我以释放原始的本我,来保持特定空间下的特定交流(周学芳,2008)。畅游在虚拟世界里,会有一种摆脱现实、无拘无束的感觉,在这里可以随流、写作。网络语言的无序化和多样性,用文字、符号、字母、数字等拼凑起来毫无章法的表达方式,吸引着网友们进入一个无序、无我的空间。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真实姓名被隐去,看到的网络语言只是符号,看不到语言背后的主体特征。互联网的人际交流,形成了一个不受传统媒体制约、无视语言规范权威的“真空区域”,于是自由、随意进行语言规则重组的行为随处可见,如形式杂糅(英汉、符号汉字混用)等等。这使得网络语言既具有个性特色,而又呈现出离散的状态(刘晴,2007)。

2、追求时效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中,追求高效率是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就是效率,速度就是效率,而体现在网络语言中就是简约。在网络上信息,如果想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所采用的必须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交际与口语交际相比是滞后的,不可能做到思维和交流同步,所以为了减少对方等待时间,一些字母、数字的缩略随之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交际的效率。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也在不断进行着自身的调节,而缩略语简洁、经济且信息量大的优势,正体现了现代社会追求时效的心理。

3、寻求自由与宣泄

现代社会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每个人都会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生存压力,这时人们就需要适当地宣泄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烦躁、压抑、郁闷的情绪。网络虚拟性使它成为人们宣泄的一种方式。

布朗(Roger Brown)和吉尔曼(Albert Gilman)在研究印欧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变异形式时,提出了权势关系(power)和一致关系(solidarity)这两个术语。第一个指交谈者之间,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一方处于权势较高的地位,一方处于权势较低的地位;第二种则表明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陈松岑,1999)。在日常生活中,权势关系我们随处可见,无论家庭、公司还是学校,都存在一种权势关系,在言语交流时,也要受到这种关系的束缚,寻找适合自己地位的言语。被权势关系长期束缚,受工作压力等的压制,人们不免堆积太多不满,需找合适地方发泄。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交际语境是匿名的,它隐去了人们的姓名、性别、职业、职务等身份标签(季安锋,2008),因此,所有人都处于一致关系中,没有权势的束缚,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方式表达自己想说的话,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压抑,而不必考虑社会中的权势关系。

4、戏谑针砭心理

戏谑与幽默都是一种宣泄、释放心理的方式,但幽默更多的是“娱人娱己”的心理,而戏谑则还有“涮人娱己”、“恶作剧”的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种亚健康的释放心理。体现在网语交际中,则是对语言要素的变异运用,对语言规则的有意“偏离”,采用语言恶作剧的方式,获得心理的释放。这种变异通常产生语义新解,往往具有讽刺、嘲弄、戏谑意味,如在网络交际中,“菜鸟”往往是被“涮”对象。

在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们产生种种影响,并使人们产生种种看法。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有些网民会表现出强烈的否定态度,并以间接讽刺这些现象为乐,对它们进行批判。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便通过语言变异的手段,创造一些具有贬斥色彩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对时弊的针砭。如:[假A联赛][假B联赛]:原形为[甲A联赛][甲B联赛],这里采用谐音转写的手法形成了别解,有力地抨击了全国足球联赛中的“假球”、“黑哨”现象(许钟宁,2004)。

5、崇洋心理

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进入,外语已广泛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走进了我们的语言生活。社会主导文化理念中对外语学习和外文化吸收的重视,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人们普遍形成了崇尚学习外语和外文化的观念。对于80%中专以上学历的网友来说,使用外语已成为一种时尚,是展示自己文化个性和文化身份的一种方式。大量的英文缩略语、汉英组合等,都是崇洋心理的语用表现。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网络语言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作为日常用语的变异形式而存在,正对全民的主流语言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通过本文对网络语言及其特点的总结,对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分析,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网络语言的发展,并对以后规范网络语言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44.

[2]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

[4]江南&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

[5]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表现初探[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6]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第2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数学学习;文化心理;实践

一、学习理论的新近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正逐渐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的学习理论。一般说来,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一样学习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这就使得学习的内涵远远超过了理解的获得。情境理论在理解实践的基础上,大量开展有关“学徒制”、“从业者”等认知的研究,并提出“学习是参与实践共同体”的学习隐喻[1]。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基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提供的平台,一种新型的学习隐喻即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中形成。

随着人们对学习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以及参与本质都凸显出来。斯法德指出,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开始,学习理论者已经目睹了占支配地位的获得隐喻开始转向参与隐喻。这个认识论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教育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所激发的[2]。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形成新型的数学学习文化。

二、数学学习的文化心理思考

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其中既包括数学的知识成分(命题、方法、问题、语言等),也包括数学的观念成分,我们应当既肯定数学的经验性,也要肯定其拟经验性,而这事实上也就更为清晰地表明了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数学应当被看成一种文化,特别就现代数学而言,则更构成了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3]。

以往,数学学习倾向以数学本身、心理学等学科作为知识产生的分析背景。近年来,数学学习研究的焦点则转向知识和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理论框架主要集中在知识和意识产生的社会起源方面。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中数学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正如鲍尔斯费尔德所认为的那样,数学知识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而不是通过发现外在的结构而获得的[4]。视角的转换以及新范式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数学学习的研究。

维果茨基为心理学研究寻求了一个恰当的分析单元:情感、认知、交往、表意、目标、需求。这一分析单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人类社会行为元素。考虑到社会实践的规范性特征以及数学学习的特点,可进一步拓展分析单元。当个体步入新的实践中时,抑或在社会环境下、学校中、工厂里,规范性特征都会产生影响:当将个体定位于实践中时,个体的基本定位会促使其目标和需求发生更改,而发生的种种改变又会作用于个体的实践,即使个体在一段时间后离开某实践活动,而在此实践中发生的种种改变依然会对他下一次实践活动产生影响。所以在以上思想框架下,数学“理解”应理解为一种情境化的心理过程。我们应聚焦学生发展的基本定位上,学生应是数学课堂的发言者和行动者,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和学生的数学课堂两者应交融在一起。因而,我们把分析单元确定为:数学活动的方式、教科书、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数学课堂中的定位、以及数学事实知识及其应用。具体地从以下五个元素进行分析。

三、数学学习的文化心理分析元素

(一)主体间性和内化

在这里,我们认为主体间性是先于相互交流,且形成文化心理的基础。研究主体间性需要细察由教师、教科书、或他人所提供的素材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产生的新观念。维果茨基认为,内化并非将外部知识嵌入个体内在心理空间的过程,这也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主旨之一,对此,皮亚杰主要关注的是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从而引发了建构主义模式。考虑到意识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之一,社会文化讨论的主旨之一在于确认内在的心理空间是在内化的过程中形成的[5]。这一形成模式克服了关于思维具有内外双重性的观点。一些实例可说明这一形成模式:比如,成人的意愿往往会覆盖儿童自发的姿态,为其提供意义动作,所以人类成长过程也是内在心理空间在具体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过程,所以会有性别、种族、民族的认定;再如,从工具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来看,譬如对于锤子这一工具,我们有关于锤子功能的知识。想象一下,如果个体没有将这一知识内化,那么想把两个物体连在一起,或把一个物体挂到墙上去都是难以想象得到的。从数学学习来看,在动态几何学中有“曳”动作,内化“曳”动作后,个体的思维运作方式就会按动态几何学的方式展开,而这一思维方式是在动态几何学环境下形成的,也是“曳”动作内化的结果。

内化的迹象可从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得以确认。比如,学生在代数表达式中用数字替换字母就是一个合情的动作,可看作内化过程的一个微观解释,犹如在动态几何学中使用“曳”动作一样。相类似的情况,学生试图接受教师的语言,也是处于内化过程之中,正如陶马塞勒奥[6]所揭示的那样,这一内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性动作。

(二)最近发展区和符号中介

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为整个学习过程提供了解说,不管是从教师、同伴,还是从教科书中学习的,都可用其观点加以解释。最近发展区不仅为学习提供了分析框架,同时也是学习中相互作用的一种隐喻。自最近发展区观点提出以来,人们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细察了最近发展区的方方面面[7]。我们认为,从个体资质意义来说,不管是在认知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最近发展区都应被更好地概念化为一个符号空间,而非物理空间,其中包括个体、个体的实践以及个体的活动情境。在这一观点下,最近发展区就是总会被触发的现象了,在其中,参与者们能领会相互间的活动意涵。将活动、行动者以及恰当的交往方式整合起来,教师和学生都会融入到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内,所以从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是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这一点并不为“脚手架”理论所企及。个体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作为,实际上,就是个体从其参与的活动中有所发展的结果。

从维果茨基的观点来看,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就是在知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个体与现实世界间的相互作用有着规范性的方式,方式的转变可通过符号材料、文化工具等来实现。同时,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创设的外部世界组织方式也会被个体通过符号逐渐内化。当内化的心理空间形成时,情境化意识就产生了,其中的情境化具有浓厚的世间和文化色彩。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个体通过给定的符号系统来认识现实,理解世界。可以说,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表征现实世界的符号系统,通过文化,我们可以去整理从实际经验中收集的数据。

不过,就数学课堂来说,学生间或教师与学生间并不总是能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当他们间彼此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教师与学生才处于真正意义上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师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又促使着他们向着社会文化中介意义上发展。

(三)数学课堂实践中的定位与表达

在实践中,对于参与者来说,依据参与度,定位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也是他们在实践中个体发展的最为恰当的描述。个体已有的经验、目标、需求和兴趣是个体实践中的关键元素,与此同时,个体在这些元素上的表现也存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也正是实践中社会作用的现实意义。对于数学课堂实践来说,定位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10]都是必需的。转贴于 在实践中,参与者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定位,这样的定位可从课堂里学生的行为中得到确认,也可通过记录数学课堂时间来加以确认。教师通常会将学生同伴中一人定位于能力强些,另一人定位于能力差些,在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力强的学生能帮助能力差的学生。事实上,这种评价并不是定位在学生所作的具体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上,而只是定位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中所表露的能力上。

关于表达的观点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性的表达,另一个方面是数学的表达[8]。维果茨基的文化心理常常被指责为缺失个性考虑,继而用皮亚杰的理论加以整合来弥补这一缺失。不过,从近年来的文化研究来看,关于主体性和表达的讨论并非总是充斥着个人世界观意义下的个人主义。事实上,在文化心理意义下,个性更是个体多元主体性集成的唯一性,比如,通过多层复合、分离,我们可确认个体的性别、种族、高矮、年龄等元素。

在实际数学课堂中,我们见到更多的是话语霸权和能力区分的现象。许多数学教师都试图寻求促进学生表达的途径,包括个性表达和数学表达,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下放自己的权威。这看起来似乎是卓有成效的对话,而事实上,参与者在活动中的定位只是为了表明能力强还是能力差这一事实,所以,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应重新审视参与者间以及参与者与学习间的关系。

(四)数学事实知识

从文化心理的观点来看,应提供给学生数学语言、数学意义、数学关系、数学方法、数学工具(图表、尺子、计算器等),通过教师、教科书、同伴以及他人向学生传递这些讯息,这些讯息对学生来说,也是学生以数学的方式思考和表达的基本工具。细察课堂中关于数学事实本身的讨论以及关于数学事实知识应用的讨论,就会发现,数学事实知识是主要的讨论内容,比如,关于表达比例这部分数学事实,有的学生会运用抽象的代数原理来表达,也有学生会运用归纳的算术技巧来表达:如果成比例的两部分数学式中有公因子,比例还可以进一步化简;也可用数字来代替比例式中的字母来确定比例的表达。很少讨论会涉及到比例的应用。另外,在课堂讨论中,师生间、生生间,也时常出现断层现象,达不到共享数学事实的境地。

(五)作为思考和表达过程的数学

在文化心理视角下,实践就意味着客观现实,数学社会实践就是由数学意义构成的。我们并不期望学生能独立获取数学结构的客观现实,通过反省抽象可促使学生对数学意义的建构。学习数学只不过就是参与到学校数学实践中去,当然,在这里“只不过”并非弱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经历的种种困难,只是强调数学学习皆应在实践意义下展开。学习数学抑或学习数学式思考,事实上,都是在学习数学式表达。学生数学语言的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学生逐渐被“数学化”的过程。

四、结语

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是从文化心理的视角对数学学习所做的一点思考。在此观点下,我们强调,课堂提问式对话,并不是观察学生思维的一个恰当的窗口,因为思维具有动态性、情景性,思维更多是表现为对情景、对活动以及对知识的反映,着重交流和行动,所以对学生数学学习分析应从学生-数学-课堂整体的广角展开,考虑到整体的结构,也考虑到整体的作用。

最后,我们认为[9],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方式,以便他们参与共享的数学活动,是富有成效的数学教育目的,从这点来看,说明数学事实要依据集体的数学解释、数学意义以及在宽泛社会中设置的实践活动等基础上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文. 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C]. 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2002.

[2]Sfard, A.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8(27), 4-13.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19.

[4]莱斯利.P.斯特弗等主编,高文等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P176.

[5]Leont’Ev, A. N. The Problem of Activityin Psychology. in J. V. Wertsch(Edu.). The Concept of Acivity in Soviet Psychology[M], Sharpe, Armonk, Ny,1981,pp.37-71.

[6]Moll, L. C.. Vygotsky and Educ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 U K,1990.

[7]Forman, N. Minick, & C.A. Stone. Contexts for Learning: Sociocultural Dynamic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M]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第3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二语习得领域长期占据主导的两大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Behaviorism和认知心理学(Cogni-tivism)。这两种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随着研究者逐步认识到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学习者的母语社会文化及语言背景,20世纪90年代在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LevS.Vygotsky的心智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不仅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与外语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Lantolf,2000b;Arnold,2004)。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外语课堂中的语言与文化教学。

二、社会文化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LevS.Vygotsky及其同事于1920至1930年间共同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其核心观点为社会文化、历史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首要因素,认为发展或学习是先发生于社会而后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活动逐步内化于个人的过程。中介(media-tion)、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活动论(activitytheory)、调节(regulation)、支架(scaffolding)是社会文化论的重要概念。社会文化理论的中心且独特的概念是人脑的高级认知活动(如记忆、注意和理性思维等)受到中介的调节,人们通过各种中介来联系世界;中介包括物理工具,如桌椅和电脑等,和符号工具,如音乐、艺术和最重要的语言(Lantolf,2000,p.80)。根据Vygotsky,我们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语言系统本身,比如语法和词汇等,而应该研究人类借助语言的调节机制所进行的社会人际交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活动紧密相关,人们通过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将外界的社会言语(socialspeech)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内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机能(Vygotsky,1978)。

通过协同对话——中介,儿童或初学者能被诱导着培养成一种共享的意识,直至最后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于他们自己个体意识中,因此成功地完成从协同的个体间的活动向个人内在的自主活动转变。这种协同对话过程就是支架(scaffol-ding)。Vygotsky关于学习和发展之间关系的最广为人知的最充分的阐述就是他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他(1978,p.85)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内,需要大量的指导性参与活动,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语言与文化教学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不仅关注在相关情境中合理、灵活使用语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发展学习者分析、评判、识别课堂内外的不同行为方式。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外语课堂中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总体目标相似,但在课堂中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有些不一样。有些多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基础;还有些以学习者和知识为中心,其设计的学习环境不仅要帮助学习者理解课堂内外的生活环境,也要开阔他们的交流视野并融入其他的环境中去。

(一)提问法(problem-posingapproach)

这是一种通常用于移民成人以社区为基础的语言学习(adultimmi-grantcommunity-basedlanguagepro-grammes)。这种方法始于学习者的经验,尤其是他们在教室外的社区内面临的问题或复杂事件等。该方法的目标是帮助认清学习者生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基础,提高学习者认识这之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通过他们认为有益的方式获得必要的交流技巧和知识。提问法的三个基本成分是:听(listening),教师通过在课堂内外观察学习者,并界定其所关心的问题;对话(dialogue),将以上的关心的问题作为起点,教师和学习者以关注或问题及其看法和反应为内容相互对话;行为(ac-tion),这些探讨帮助学习者将他们的所学用于课堂外。

(二)课堂学习者共同体(com-munitiesoflearnersintheclassroom)

课堂活动与学习者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有效的课堂学习者共同体。在社会情境的协同的互利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获得新的理解、学得新的技能,最终发展新的社会文化认识。在此共同体中学与教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学习者共同体视课堂为探究社区(communitiesofinquiry),在此探究(inquiry)不是为承担特定课题而使用的特定教学方法。在探究社区中,课堂活动是开放式地探索性地研究,来自群体的真实经历,也是该群体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这些开放式的话题和问题允许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学生彼此协作构建他们的理解和视角。教学活动是在情境中的,有特定时间地点的,需要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场合完成。教学是手段而非结果。

第4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武汉江汉路;城市公共艺术;文化社会心理;分析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对于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公共艺术运用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促进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公共艺术和文化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的任务之一是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受影响群体产生亲社会的行为,这些既包含了公共艺术范围的内容也含有文化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江汉路位于汉口江滩上,长约1.6公里,宽约10至25米,是武汉一条百年老街。现在的江汉路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聚集地,是老江汉路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的地方,在这里,公共艺术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前所未有的和谐相融的局面。对江汉路进行社会文化心理分析研究,有助于创建更多更符合武汉的故乡情怀,同时对公共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公共艺术建立的江汉路市民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觉

(一)自我认同是维持互动的内在支持。自我认同是个体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某个地位、某个文化中的过程,为了维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人需要得到相应的群体认同,而成为某一群体的一员可以给个体带来相应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重要部分,它把个体所属的文化和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相应的归属感,艺术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在江汉路建立公共艺术是为了加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个体的归属感,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参与性,这一特点符合认同感的概念,认同感是联系人格和社会以及文化的桥梁。公共艺术也受地域特点的影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有几个必要的条件:独特的构思、鲜活的地域特点、独一无二的艺术性。地域特点是指作品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能表现一个区域、一方人民、一座城市的历史。

(二)老市民的生活片段与公共艺术产生的文化自觉。江汉路的步行街上有着许多耳熟能详的公共艺术,其都是按照真人的比例打造,来源于老汉口的群众,其中热干面是武汉代表性的美食,反映了武汉人的生活饮食,挑水则反映了武汉在缺水时期,每家每户都要凭水牌才能挑水用的历史,纳凉则表现了在过去没有空调的年代,武汉人都把竹床挪到马路上,形成的就是竹床阵,是武汉独特的夏季纳凉方式。这些都是能反映汉口文化的生活片段,这些取材都能表现群众的本地情节,建立具有历史感、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使市民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武汉人对城市的认同,通常源自对城市外表的考虑,结合自己的主观意识、文化环境等方面得到综合认识,这种认识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江汉路也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和道路上的建筑物、江滩等事物结合起来,形成了武汉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公共艺术在打造江汉路的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武汉的市民得到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每个个体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三、江汉路公共艺术的社会情感分析

目前江汉路的公共艺术的建立,不单是经济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群众的社会情感的体现。市民在江汉路的公共艺术中游览,这些公共艺术是对武汉人的生活的赞美、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些公共艺术与群众内心的文化认同、心理需求和认同感等相互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设计者和市民的个体情感互相交错,从而使人们在观赏公共艺术的时候,出于本身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会产生欢喜、愉悦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武汉人这一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印象深刻、直达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感受和体验不断叠加,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武汉地理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武汉通过保障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式有助于武汉在中部城市中的崛起,这一系列的体验在社会群体中不断传开,使社会群体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这些积极向上的情感指引武汉人建立正确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态度,对武汉的发展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在建设人文城市、打造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崛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艺术还会使受影响的个体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产生对城市的热爱,涌现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民众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和骄傲,有助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媛媛.武汉江汉路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包装,2015,(1):60-62.

[2]向春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方案[J].神州(下旬刊),2013,(7):237.

[3]郭媛媛.论城市公共艺术的心理学特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第5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网络购物的出现,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产物,它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大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基于信息技术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成本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缓解人工劳动的局面。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发展与转变空间,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2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社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成效

信息化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社会动态信息;其次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为农村地区安装电话、网络等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了解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农村进行社会管理。

2.2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资源共享性差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度不高,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相应的信息,影响人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以最近网络中出现的“多地车主向31市申请公开停车收费依据及钱款去向”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给与不答复或者模糊回答的方式应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需求的要求;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基础部门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比如对当地居民信息的登记管理仍然是采取手写记录,纸质档案保存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2.2.2政府工作人员的水平与业务能力障碍

造成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缺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不足产生的: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将自己的工作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益,甚至一些政府管理者为了获取灰色收入而不愿意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次对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人员却意识不到信息化的社会价值;最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信息化知识。

2.2.3安全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基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渠道窃取国家重要机密或者给政府部门制造消极的影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专业的人员与技能,因此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

3.1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综合数据平台

政府机构要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一是要站在全局角度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论证,认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并且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设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农村)”的四级联网,并针对当前社会基础信息与上级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要积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间的相互传输;三是扩大政府资源的共享,避免出现资源的充分建设。当前社会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格化”管理,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大数据的集中管理,有效解决重复建设的社会管理模式。

3.2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完善互动沟通渠道

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网民数量逐渐递增,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通过公开信息不仅可以缓解民政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人们对政府工作的误解,还可以实现公民参政问政,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政府公众决策的科学性与利民性。具体措施:一是推行电子政务。政府部门要大力构建“网络政务大厅”,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益,比如内蒙古通过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政府多职能业务事项集中到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扩大社区的代办事项,大大获得群众的赞许;二是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党务信息网上公开、项目投资网上公开、群众诉求网络上访等,实现社会管理的网络化管理。

3.3健全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基于当前政府信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政府部门要从加强信息安全环节入手,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制度方式构建文明、健康的虚拟社会,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制定完善的网络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整个社会要充分以“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为契机,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中心的建设,对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基础信息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并且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的设备与技术,防止被不法分子所侵入破坏;最后多渠道培养懂信息化技术的社会管理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进行社会管理的技能,同时政府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也要加强对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考核,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侧重考量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4建设法治政府

第6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1优化社会保险信息管理活动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险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我国,一系列的措施,条例出台之后,可见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本身发展的需求。再者,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开展效果来看,社会保险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开展价值,但在其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漏洞,针对于这样发展实际情况,在对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发展与优化的时候,需要针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进行一一解决。

2优化社会保险信息管理活动的开展措施

2.1注重保险行业服务活动的流程性与统一性

想要在社会保险行业中,最大化地实现信息技术的价值,提高人们的参与满意度,需要建立完善、规范化的统一制度,通过提高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素质,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增强对工作流程的熟练程度,形成高度统一的服务流程,借助于这样的服务流程,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以及行业本身的发展。同时,由于部分保险办理机构受到经济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尚未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全方位使用,统一化保险服务流程的建立也就更加无所谈起,这样就影响到了保险服务行业的工作开展效率与社会的保险信息化管理活动的进步发展。

2.2实现局域网络的通达

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说,无论是社会保险活动还是基层保险的办理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本上也实现对局域网办公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统一化的服务。但是,在其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网络不顺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依旧存在着,一些新的数据无法正常地输入到信息系统中去,也就严重影响到业务的正常办理与进行,降低了保险工作的开展效率。针对于这样的存在,需要一方面,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确保局域网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遵守专线专用的原则,进而更好地保障网络线路的通达与顺畅。以此来进行服务工作,能够保证人们对其的满意程度,提高人们对其的信任度,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2.3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与完善,突出社保系统的联系作用

目前,虽然在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中,能够有效地确保局域网办公活动的开展,但是,存在着一些社保经办机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尚未完全实现社保系统互联互通。这也就导致了客户在办理相关保险业务的时候,只能是通过工作人员来完成材料递交工作,这样一来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成本,也降低了工作任务开展的效率,客户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保险工作,为此保险用户对其的满意程度也就不断的在降低,对其的信任也就无法进一步实现。因此,各级社保经办机构需要根据这样的问题存在,加强与上级社保机构之间的联系。即:在系统中建立客户端,让参与此类工作的人员能够做到直接的信息上传,借助计算机来提高工作效率。

2.4对社保机构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提高

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需要根据自身机构的工作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进而实现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日常的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与运用,也要包括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针对于这样的培训内容,社保机构需要做好人才的有效储备,加强对社保工作人员的有效培养,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而实现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的发展,为社保机构的良好社会形象作出贡献。同时,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自身也要树立学习意识,做到积极进取,认真工作,进而为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2.5对社保网络查询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在一般情况下,客户在参与到社会保险活动之后,会注重于对其参与情况的观察,因此,对社保网络查询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也是社保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就其查询形式来说,主要指的是:通过身份证号码的输入来完成查询工作,但是这样的查询方式,既显得单一,也面临着极大的泄露风险。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社保机构在建立与完善社保查询系统的时候,需要做到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使得查询方式能够多样化、便捷化。同时,也要做到对社会保险活动的普及,社保机构可以借助于网络宣传来提高人们对其的关注与认识,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其开展的重要性,进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社会保险事业中去。

3结语

第7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1.1社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成效

信息化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社会动态信息;其次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为农村地区安装电话、网络等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了解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农村进行社会管理。

1.2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2.1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资源共享性差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度不高,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相应的信息,影响人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以最近网络中出现的“多地车主向31市申请公开停车收费依据及钱款去向”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给与不答复或者模糊回答的方式应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需求的要求;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基础部门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比如对当地居民信息的登记管理仍然是采取手写记录,纸质档案保存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1.2.2政府工作人员的水平与业务能力障碍

造成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缺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不足产生的: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将自己的工作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益,甚至一些政府管理者为了获取灰色收入而不愿意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次对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人员却意识不到信息化的社会价值;最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信息化知识。

1.2.3安全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基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渠道窃取国家重要机密或者给政府部门制造消极的影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专业的人员与技能,因此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2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

2.1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综合数据平台

政府机构要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一是要站在全局角度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论证,认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并且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设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农村)”的四级联网,并针对当前社会基础信息与上级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要积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间的相互传输;三是扩大政府资源的共享,避免出现资源的充分建设。当前社会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格化”管理,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大数据的集中管理,有效解决重复建设的社会管理模式。

2.2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完善互动沟通渠道

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网民数量逐渐递增,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通过公开信息不仅可以缓解民政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人们对政府工作的误解,还可以实现公民参政问政,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政府公众决策的科学性与利民性。具体措施:一是推行电子政务。政府部门要大力构建“网络政务大厅”,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益,比如内蒙古通过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政府多职能业务事项集中到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扩大社区的代办事项,大大获得群众的赞许;二是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党务信息网上公开、项目投资网上公开、群众诉求网络上访等,实现社会管理的网络化管理。

2.3健全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基于当前政府信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政府部门要从加强信息安全环节入手,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制度方式构建文明、健康的虚拟社会,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制定完善的网络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整个社会要充分以“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为契机,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中心的建设,对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基础信息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并且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的设备与技术,防止被不法分子所侵入破坏;最后多渠道培养懂信息化技术的社会管理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进行社会管理的技能,同时政府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也要加强对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考核,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侧重考量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4建设法治政府

第8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首先,我代表省计委对各位领导、与会同志和新闻界的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价格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省人大常委会举行《*省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管理条例》新闻会,颁布实施《*省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管理条例》,这是我省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省价格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省价格鉴证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各级价格部门是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主管部门,《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维护国家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司法活动和行政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加强廉政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条例》的贯彻实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管理条例的颁布,是落实和加强法制建设的需要

涉案物品价格鉴证工作是司法、执法程序在价格领域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价格鉴证机构接受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仲裁机构的委托,对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所涉及的各类有形物品进行价格鉴定、认证和评估,出具的价格鉴证结论是量刑、执法、办案的依据,其客观性、严肃性、政策性、公益性、时限性和保密性极高,与一般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的评估业务有所不同,它是一项重要国家职能的延伸和补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形势下,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海关和仲裁机构在办理案件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所涉及需要确认价格的有形、无形资产日趋增多,如何合法、科学、公正、效率地对这些资产即涉案物品进行价格鉴证,为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仲裁机构公正办理案件过程中认定涉案物品价格的依据,保护国家财产,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涉案物品的价格鉴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10月13日,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下发了《关于规范价格鉴证机构管理意见的通知》,明确我国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不实行市场化管理,各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价格认证中心是各类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机构的唯一合法机构,其他社会评估机构不得涉足涉案物品价格鉴证领域。这一规定,对规范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作了质的定性。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在转发《关于规范价格鉴证机构管理意见》文件时,征询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的意见,并作了七个方面的补充规定。在实践上,为《条例》的颁布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多头鉴证、重复鉴证、人情鉴证、金钱鉴证等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了;部分社会中介机构仍然介入涉案物品价格鉴证领域,为了经济利益对涉案物品随意估价,鉴证结论可信度不高;有的对涉案物品随意委托甚至自己定价,自己处理、自己购买,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难以避免人情鉴证和行政干预。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到罪与非罪的判定和“量刑相适应原则”的实现;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维护国家利益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颁布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规范价格鉴证工作,杜绝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中的不法行为十分重要。

二、要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条例》的精神实质

(一)重点把握好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概念。《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是指: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机构接受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仲裁机构的委托,对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所涉及的各类有形物品进行的鉴定、认证和评估”。涉案物品价格鉴证起步于刑事案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到刑事、民事、行政和仲裁、行政执法等各类案件的价格鉴证,涉案标的物已经演变为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各类生产生活资料、房地产、建筑工程和各类无形资产及服务收费。价格鉴证管理条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引入“涉案物品”概念,并对“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作出了确切定义,简单明确、符合实际,不仅解决了价格鉴证实践中的众多难题,而且对全省价格鉴证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重点把握好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范围。由于国家对什么样的涉案物品应当鉴证,什么样的涉案物品不必鉴证没有明确规定,因而,未经价格鉴证擅自低价处理涉案物品,造成国家、当事人财产损失,或扩大鉴证范围,增加当事人经济负担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破产企业以假破产来逃避债务,银行大量贷款难于收回,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条例》明确了对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所涉及的各类有形物品进行价格鉴定、认证和评估的范围。同时,还对涉案物品价格鉴证委托机关、案件当事人如对鉴证结论持有异议,赋予了向原鉴证机构或有关机关提出(申请)补充鉴证或复核裁定的权力。其宗旨是维护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客观公正,有效防止国家、法人和公民资产损失,防止执法腐败和办案量刑不公。

(三)重点把握好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管理体制。多年来,我省涉案物品价格鉴证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益性鉴证和经营性中介评估界线不清,分工不明;二是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管理与国有资产、企业资产及机械设备、房地产、土地等评估的行业管理职责交叉重叠,致使一些国有资产或某行业的涉案资产排除于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之外。这种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的局面必然影响办案质量和公正司法。为此,《条例》将适用范围界定为“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活动,适用本条例”,同时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监督管理工作”。对执业机构也作了明确的规定,统一了全省涉案物品价格鉴证工作归口管理问题和机构执业问题,这可以有效地克服部门利益,防止行业保护等不公正行为。

(四)重点把握好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法律责任。《条例》明确对委托没有价格鉴证资质的机构进行价格鉴证的,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明确了故意提供虚假材料导致价格鉴证结论失实和不具备涉案物品价格鉴证资质的机构或者不具备涉案物品价格鉴证资格的人员从事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详细规定了价格主管部门、价格鉴证机构以及价格鉴证人员应负的法律责任。总的看,《条例》责任明确,可操作性强,为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价格主管部门要带头执行好《条例》

价格部门作为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执行《条例》负有重要责任。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下,认真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第一,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条例》的宣传教育活动。今后每年要搞一次宣传活动,不断提高贯彻落实《条例》的自觉性。全省从事价格鉴证的工作人员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学习好《条例》,并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领会基本精神,掌握基本原则,提高依法鉴证的法纪观念和业务能力。同时也真诚地请各新闻单位、宣传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条例》的贯彻实施及时的宣传、报导,表扬先进典型,批评纠正违法违规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第二,要严格执行《条例》对价格鉴证机构和价格鉴证人员规定的法律责任。按照《条例》要求,“从事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核发的价格鉴证资格证书”。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机构和人员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依法承担质证义务;不得泄露涉案秘密;不得利用职权影响价格鉴证工作公正进行;不得出具不真实的价格鉴证结论;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机构执业,不得以个人名义接受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业务。对违反《条例》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参与影响价格鉴证工作正常进行的活动,作出虚假结论的;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鉴证结论失实,或者不在法定或约定的时限内进行鉴证而影响办案的,不仅其鉴证结论无效,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机构还要退回收取的价格鉴证费用,并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资格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要依据《条例》规定,抓紧制定《*省涉案物品价格鉴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以促使《条例》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对继续非法从事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业务的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典型案例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第四,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条例》的颁布实施作为工作动力,政策上予以倾斜、经济上予以支持,加强价格鉴证机构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增加价格鉴证设备资金的投入,提高价格鉴证科技含量,进一步落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印发〈*省规范化价格认证中心考核评分标准〉的通知》要求,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关键岗位上的作用。每个价格鉴证机构从业人员不得少于5人,具有注册价格鉴证师的人员不少于2人。逐步建立计算机网络建设,全面提升我省鉴证水平和服务质量。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省委、省政府、省人大重视涉案物品价格鉴证工作的结果,我们企盼各有关部门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共同贯彻落实好《条例》。一是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仲裁等部门的联系,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各司其职,共同实施好《条例》;二是要以《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对与《条例》不一致的内容要进行修改,相抵触的规定要坚决停止执行;三是各级价格鉴证机构出具的价格鉴证结论经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判定之后,有关部门应予认可,据此办理产权登记、过户、备案等有关手续和作为征收税费、帐务处理的依据;四是未经价格鉴证机构进行价格鉴证的物品,不得拍卖、变卖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处理。

第9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中的作用

1.增进村民沟通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拉近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其创新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渠道,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网,进而有效地减少和化解基层社会的纠纷及冲突,增强基层群众和社会的自治能力。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视、上网等私人文化生活逐渐占据主导,而传统的公共群众文化活动却逐渐减少,活动的频率、参与度低,形式和内容匮乏,导致群众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传统的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和淡薄,不利于长远的基层社会管理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丰富和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摆在当前基层社会管理面前的必答题。

2.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基层社会更加多元化,传统的集体经营方式逐渐减少,农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从而使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相应的治理成本增加。我国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而基层政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中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出现许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点。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能够在基层逐渐形成依托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微观组织,这些组织会建立各自的规范来约束成员行为,成员间通过文艺切磋、思想交流等,能够形成互助互爱、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群众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治能力,进而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此外,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些社团组织来向上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宣传基层政策,提高基层社会事务的参与度。

3.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群众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长期以来都受到他们生活环境的文化熏陶。就基层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着力点,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外来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渗透等致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群众的集体观念变得淡薄、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偏差,淳朴的传统乡风遭遇威胁,相关的利益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加上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贫乏,玩麻将、斗地主等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助长了赌博风气的形成。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是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根治基层的歪风陋习,进而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法律、担责任、家风优良、乡情淳朴的生活习惯,为基层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手段

文化作为一项软实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我国基层社会问题多发的当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面对当前基层矛盾多发、繁杂,基层价值观念、精神、心理不断震荡的情下,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手段在部分领域的作用甚微,文化作为一项软控制手段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治理念、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等传递给群众,变传统的“送文化”为“种文化”,能不断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群众的文化力量。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创新途径

1.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硬件基础,长期以来基层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都受到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的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在每个乡村建设公共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阅览室等,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的场所和土壤。[3]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大力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硬件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新型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平台,传播与共享优秀的基层文化,才能更好的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管理。

2.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挖掘的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目标更加多元和明确。地方优势资源的挖掘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丰富和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有助于彰显特色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有助于文化活动的落地生根,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的管理效率。此外,在文化活开展的前期,就各个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做好调研,注意结合群众的需求来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活动开展更加顺利。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好把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动向,从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建设出更具特色,更易为群众接受的文化活动管理途径。

3.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处于“散养式”的发展状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群众自主开展居多,缺乏管理,长效性欠佳。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基层干部的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中,督促基层干部着力抓好文化建设;同时要广纳贤才,基层文化建设单靠干部是难以开展的,应积极吸纳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退休教师、传统艺人等担任文化活动开展的引导者、管理人员,全面带动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最后,鼓励群众建立自己的文化社团组织,丰富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文化活动的形式决定了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人群也多以老年人为主。新时期,我们应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广泛吸收新兴文化和年轻文化,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应着力弘扬地方传统、民间技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表演。同时,鼓励有文化特长的群众组织成为文艺团体,为群众文化打造新的发展舞台。此外,也可多借助自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力量,宣传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群众的文化荣誉感。

三、结语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调整和摸索阶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面对基层群众,我们需要将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挖掘群众需求,着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高效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