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化专业范文

智能化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化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化专业

第1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批发市场;智能化;系统配置;功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telligent system in large professional wholesale market application more and more, the professional wholesale market intelligence system configuration of ascension wholesale market and improve the grade of property management level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wholesale market; Intelligent;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越来越发达,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越来越多,专业批发市场对智能化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专业批发市场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某纺织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介绍现代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智能化系统的功能配置,以提高人们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智能化系统的了解。

一、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中大纺织商圈,是一座集纺织品批发、办公、餐饮、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其中批发市场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批发市场智能化系统由楼宇自控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商场电视广告系统、商场导购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弱电设备防雷系统、机房工程等子系统组成。各系统的管理主机均设在首层监控中心(与消防控制中心设在一起)。

二、设计目标

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以实用、可靠、经济、先进的平衡为原则,实行统一规划、适度集成、总体优化,充分考虑系统的规模扩展、功能扩充及技术升级性,目的在于为商场顾客和商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优质的购物和工作环境,为商场的管理部门提供一个节能、实用、方便、高效、经济的管理平台,提升商场的商业影响力。

三、系统功能

(一)、楼宇自控系统

1、系统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集散型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化设备,标准通信控制协议,系统由现场层、控制层、管理层组成。

2、系统对楼宇机电设备进行监视及控制,监控对象包括变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通过对各机电设备的状态监视,进行优化计算,控制设备运行,协调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保持环境舒适、节约能源、设备优化管理、人员高效运维的目的。

3、信息传输:安装在设备上的传感器或执行器通过星型结构或现场总线与现场控制器相联,现场控制器间通过控制总线联结并接入主控制器或网关,主控制器/网关、控制站通过以太网相联。

(二)、背景音乐系统

1、系统结构:系统主要由前端喇叭、中间传输线路、中心播放控制设备组成,背景音乐系统和消防广播系统合二为一,广播分区和消防分区一致。

2、系统功能:背景音乐播放,事务广播,消防联动报警广播,分区广播,设备电源开关管理。

3、点位设置:商场的走道部分,每隔25米设置一个3/6W可选天花喇叭。

(三)、商场电视广告系统

1、系统结构:本系统主要由前端液晶电视机/机顶盒、中间信号变换传输系统、后台控制记录系统组成。

2、系统功能:视频采集、编辑、处理、网络传输控制,系统权限设置,节目编排、播放控制。

3、前端设备:液晶电视机/机顶盒,电视点设置在电梯厅、大堂、及主要通道。

4、中间传输:采用传统局域网架构形式,机顶盒到交换机采用超五类线,交换机到管理中心采用光纤传输。

5、后台控制:采用专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管理。

(四)、商场导购系统

1、系统结构:本系统主要由前端导购触控机、中间信号变换传输系统、后台控制记录系统组成。

2、系统功能:商场楼层导航、信息、视频广告、远程控制、网络传输。

3、前端设备:导购触控机,导购点设置在扶梯上下点、大堂、及主要通道出入口。

4、中间传输与后台控制与商场电视广告系统相同。

(五)、大屏幕显示系统

根据本商场的定位,以及提升商场的区域影响力,在商场的正面安装一块280平方米室外全彩LED显示屏,用于播放商场的信息情况或承接广告以及其它文艺节目。

系统结构、中间传输与后台控制与商场电视广告系统相同。

(六)、停车场管理系统

1、系统结构:由地下车库的入口、出口及出口收费管理岗亭三部分组成。

2、系统功能:车辆出入管理,按月租/临时/免费等方式进行收费,收费可计时也可以按次,车辆出入图象对比,当班报表自动生成,人员操作权限管理,道闸自动控制,道闸防砸车功能。

3、系统既可采用商场自身发行的停车卡,也支持广州市交通通用的"羊城通"卡。

(七)、闭路监控系统

1、系统结构:本系统主要由前端固定/云台摄象机、中间信号变换传输系统、后台控制记录系统组成,采用彩色数字监控系统。

2、系统功能:监控区域彩色图象监视,云台、摄象机、镜头控制,图象记录/复制/回放,数字硬盘录象,图象分割/轮巡/报警显示,系统权限控制,网络传输及控制。

3、前端设备:采用彩色固定/带云台摄象机,监控点设置在电梯厅、电梯轿箱、大堂、地下车库、出入口及主要通道。

4、中间传输:图象传输距离在300米内采用视频电缆方式传输;图像传输距离超出300米的采用双绞线传输;控制信号采用2芯屏蔽总线传输。

5、后台控制:采用矩阵及数字硬盘录象机控制,数字录象,电视墙显示。

6、电源系统:摄像机由就近的弱电井或弱电箱提供,电梯桥箱摄像机由电梯桥箱维修电源提供。

(八)、电子巡更系统

1、系统结构:采用无线巡更系统,主要由巡更点、巡更机、系统管理软件及电脑组成。

2、系统功能:巡更电子签到,巡更事件记录,路线方式时间设置,巡更工作报表生成。

3、点位设置:巡更点位置由物业管理公司确定。

(九)、门禁系统

1、系统结构:采用总线式联网结构。

2、系统功能:对办公楼和商业楼层进行隔离,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深入,进行安全管理。

3、点位设置:办公楼的主要出入口、停车场可以进入楼栋的走火楼梯和消防电梯出入口。

(十)、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商场通信、办公智能化的基础,所以本设计的综合布线重点建设主干部分,包括电话、电视、网络。该系统为今后分支系统的建设提供基础,具备高速大容量的信息通信传输能力,支持商场视讯、通讯语音、数据等可靠的信号传输,保证信息的快速交换和处理,使商场成为现代化的商业中心。电话采用大对数电缆从通信机房敷设到各层弱电间。

网络采用光纤从网络机房敷设到各层弱电井,再采用超5类线从各中心机柜布放到各商铺,呈星型结构。

(十一)、弱电设备防雷系统

广东为多发雷区,应做好各系统的防雷预防措施。由于大部分设备都安装在室内,考虑到经济性因素,现只对室外LED大屏幕显示系统、室外监控摄像枪以及监控中心设备的电源进行防直击雷或感应雷的处理,其它设备只采用接地保护。在监控中心设置接地网和接地端子、弱电井中设置有与大楼地网相连的接地端子,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欧姆,各楼层与机房设备的防雷接地线直接与这些接地端子相连接。

(十二)、机房工程

机房设在建筑物首层,机房应远离强电磁场干扰场所,不应设置在变压器室、配电室的楼上、楼下或隔壁场所;机房宜远离振动源和噪声源的场所;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隔振、消声和隔声措施;机房不应设置在厕所、浴室或其他潮湿、易积水场所的正下方或贴邻。

机房采用双电源供电,机房UPS电源采用三进三出/三进单出集中式UPS不间断电源供电,负载及配电开关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电池容量不小于1小时。输出容量按不小于计算容量的1.5倍选择。

静电地板:铺设600 x600 x30高架防静电地板,铺设高度:300mm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欧姆;

接地网做法:采用网格式,就是将30X3铜带在架空地板下交叉排成1200mm*1200mm的方格,交点处压接在一起做成接地网,并设置等电位接线端子。

第2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Abstract: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s quite advanced, many intelligent residential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paper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been built under the guidance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security wiring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stressed the urgent need to train professional intelligent buildings more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s; Engineering combined;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城市普及,但是即使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只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有高校建立智能楼宇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2.“工学结合”的解说 2.1工学结合的追溯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该调查认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如下几方面的收益:(1)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使学生跳出自身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其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lf,和自我判断能力,使其变得更加成熟;(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学生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2.2工学结合的主体

我们可以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3.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途径就是企业全程参与。

3.1学校与企业共同肯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课题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与企业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洞喀的工作岗位、洞喀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标的目的;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签订协议,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3.2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还拓展到企业,学生能否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功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此外,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安排响应的企业文化传播课程或实践活动,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3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企业技术技能专家直接担任相当大比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企业生产场地直接承当学生技能训练与上岗实习重要教学活动,这些都使得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企业岗位来设置课程,也使得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得课程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程度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宽格的逻辑演进序列,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种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以及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3.1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能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就是最典型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将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核心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突出“课证融合”的教育理念,“课证融合”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将其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全过程,从而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也应尽可能引入体现企业技术标准的相关课程,并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促进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

4.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转变教育观念是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实践教学,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从而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龙军,陆琦.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职教论坛,2010.29.

第3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教育信息化;智能化

0引言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仅局限于搜索、下载、复制和演示,现代化教学手段最核心的运用是创新,要尽可能恰当地向学生展示思维的具体过程,启发学生理解所教的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更是教师价值理念的展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展现。不顾教学对象的不同,不顾学科特征的差异,不顾时间空间的变换,仅仅为了追赶潮流,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刻,教学事倍功半。以信息学院研究生课程为例,传统PPT无法展示理论和公式背后蕴含的原理,为此,结合PPT当堂板书是最好的展示方式。利用微软的SurfaceNote4笔记本向学生展示凸锥的具体定义以及它的几何意义。该种方式具有如下优点:①有效地代替了粉笔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再不用吃粉笔灰了;②有效地结合现代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在PPT上进行板书;③可以有效地利用色彩和动画等现代化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强调、动态展示,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信息化

以应用为导向,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这三个应用,重点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转变[1]。2015年起,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率先在算法与复杂度课程上使用在线考试和作业系统。该系统使用C#开发,体现了如下的鲜明特点:①由使用者亲自开发,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与商业系统相比,它能更好地贴近应用;②大大减少了开发和使用成本,几乎是免费使用,它的前端是C#系统,后台是免费数据库MySQL,采用CS方式搭建,每月仅需花费6元部署在任何支持MySQL数据库的主机上均可访问;③给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供了展示专业技能的机会,教师大部分都懂数据库技术和编程技术,但这样的实践机会还是太少。

2合理使用智能化技术,大力改进教学效果

智能化技术旨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习更为自主,积极响应程序教学所倡导的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反馈原则[2]。教育先行者设想的教学机器人开始出现,2015年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研发的一款智能机器人,通过了日本多数大学的入学考试,获得511的高分远超平均分数416分。在这种情况下,机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知识;成为教师最有力的助手,在知识与技能传授方面,教师只要成为组织者就行,可以从那些重复、繁琐、枯燥的机械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大规模协作的团队学习成为可能[3]。2017年,学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手机测试系统,可以帮助研究生实现随时随地答题的目标,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①内嵌在微信应用程序中,由微信公众号提供,直接调用微信公众号系统的API;②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很小,使用Python语言快速开发,该应用程序挂载在免费的Python应用平台pythonanywhere上,几乎没有什么维护费用;③对客观题实现了实时改卷,如果在课堂上使用,可以实现快速评价和统计。本文研究方法是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在主观题方面初步尝试将自然语言最先进的语义表示技术引入系统,实现主观题的辅助阅卷。针对该系统的改进仍在持续进行中:①要求学生给出中间结果,实现机器按步骤给分;②实现更为深入的语义理解。

第4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 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相比,建筑智能化工程涵盖了更多的科技手段,它以建筑作为科技施展平台,将通讯、电子、网络、传感、多媒体、自动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自身的集成技术来实现建筑设备、通讯的自动化,为人类提供高质量、高舒适、高稳定性的建筑居住环境。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企业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发展条件,而且按照企业的规模与建设能力将企业资质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最具优势,几乎可以承担各类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项目。因此,各大中型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纷纷争取申请一级资质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资质实力的提升也相应地带动了建筑智能化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改革,就以项目成本的管理而言,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发展与深化,虽然部分企业在智能建筑的成本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能够代表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行业的全面发展。就整个行业而言,其项目管理仍普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待完善的地方,这与工程行业的进步有着必然的关系,因为传统管理的方法已逐渐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便无法良性地形成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由此而影响了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具体分析

建筑智能化企业在成本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落后,面对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的独特性,部分企业却无法从根本上意识到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重要性,一味的生搬硬套建筑行业的常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导致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切合实际、滥用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无法做到良性的变通;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往往没有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规划,也没有阶段性的总结;方法上的落后从根本影响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体现在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中很少有企业意识到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无法进行针对性、特殊性、有目的性地管理,有些企业甚至连像样的管理制度都没有,更说不上项目成本管理与项目进度管理及项目的质量控制相结合起来的整套管理体系,因此而造成成本预测与规划方面的不足,无法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

另外,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属于粗放式管理。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淡漠、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了 “技术管理与成本管理相分离”的情况;许多管理人员根本不了解建筑智能化企业的行业特点,对整个预算、施工、竣工过程毫不知情,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是依靠自己以往的管理经验去对建筑智能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管理,造成了整个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严重滞后。

三、浅谈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成熟、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以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为基础,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与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一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此体系以项目成本管理为主线,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在成本管理中,整个项目开始前必须对建筑的施工环境进行实际考察,管理部门的工作要与设计部门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步;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的环境要有了解,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对其各项支出作出预测与估算;要紧密地将施工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与成本管理联系到一起,根据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性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保证最低成本的可行性;要制定可行性较高的优化方案去取代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案,对实际值偏离目标值的情况在预先就应该列入考虑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的目标进行相应调整。

(二)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行政责任制度,首先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应当对各部门的工作做好全面的统筹安排,首先是在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方面,首先应当对成本管理事项具体的分工安排到个人,使每一管理环节都能够做到问责有人,杜绝出现相关的成本问题时,管理人员相互推诿的现象。另外还要就盈亏情况做好充分的分析和掌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负亏问题进行整改,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做好工程部门的工作协调,因为工程部门作为工程项目整体技术和进度的主要负责部门,要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多在施工中应用先进的技术,用技术优化的手段来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再次,在合同管理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工程款的进度款催款工作,及工程项目方面出现的赔偿事宜处理等工作,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合同的预算管理工作,以保障实际成本支出不超出预算,在财务上要对项目的具体财务收支仔细掌握,并对资金的调度做好合理安排。其他的部门和工程小组间应做好配合,为工程的创收节支目的尽到自身的职责。

(三)加强技术措施的改进优化

首先要进行制定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项目施工方案及成本控制方案,以便对工程工期及施工做到系统的指导安排,实现科学性的缩短工期,优化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在建设方案中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施工工艺、施工进度、机具组织和资金安排,由此能看出建筑智能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具有着关键的作用。其次在建筑智能化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新型工艺方法及新型材料等应用以优化成本结构和提升项目品质。最后要在质量上严格要求,最大化的杜绝出现项目工程的返工,并通过科学化的验收形式减少验收的时间,使工程的交工事宜提前完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工程的成本费用开支。

(四)经济措施的优化

在经济措施方面可进行四个层次的优化,首先是在人工费用的控制管理,改善劳动力组织的组织形式,最大化的减少工程施工人员的窝工现象,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对建设人员的技术培训及素质教育,以增强其职业素养及劳动的纪律性,做到非生产用工及辅助用工等方面的人员比例安排达到合理性,实现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化压缩。其次,就工程的材料方面也应加强控制管理,通过对材料在采购及运输和收发保管等环节的科学安排,进行应用成本的控制,减少在各环节不必要出现的损耗,以节约材料的采购损耗费用。说到损耗,必须要就现场材料的堆置做到科学安排,避免出现反复搬运,既浪费人力也容易出现材料损坏的情况,就材料的使用方面,要实施进场验收前的检查试验及施工的限额取料管理制度,最大化的杜绝材料使用的浪费,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第三,就机械的费用也应进行良性的管理控制。其表现通常体现在机械的正确选配及设备的合理利用方面,并要对机械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做到定时定期的检查维护,以此来保障机械性能的完好率及利用率,增强施工使用的效能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机具窝工或机具维修等损失,提高机具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机械的使用费用。第四,对于管理费用和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也应做好控制。其方法通常是精简管理机构,以合理的管理梯度与层级等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对于间接费用的控制要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审批报销流程等方法进行规范。

结语:

纵观现今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发展,如若能在项目成本的管理上采取适当措施,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与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建筑智能化工程本身的独有特征去改进企业内部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利用控制成本来提升利润和发展企业,那么将极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行业的利润空间,企业规模也可以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左强.完善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之我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28(7):44-47.

[2] 吉彩勤.谈制造型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53-54.

[3] 吴燕芳.浅谈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J].民营科技,2011,(7):337.

第5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专业实验室 精细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专业实验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调动专业实验员干事的积极性,在学院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的环境下,专业实验室以制度建设为推手,形成严格的制度规范、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清晰的工作流程,在逐步理顺工作清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管理,同时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开发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在线实验室管理系统。在线管理系统可以为实验员、任课教师、学生搭建一座远程沟通桥梁,为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精细化、规范化提供有效工具;在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以及实验室评估、实验设备数据统计等管理环节,更能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1 计算机智能化实验室的建设前提

1.1 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细化分工、责任到人

结合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实际管理需求,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重点建立工作责任、业务流程、纪律约束、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工作责任细化实验员分工,明确每一项工作的责任人,避免因分工不明造成的工作拖沓和教学事故。

1.2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做好开课前准备工作

每学期开课前,相关专业实验室的实验员要以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在与任课教师沟通确定的基础上,明确实验项目,填写实验项目明细表,经实验室主任审核、学院备案后,准备并调试好实验仪器设备。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针对实验课程按软、硬件分组,原则上保障软件实验每人一台计算机,硬件实验每三人一套实验设备。

1.3 制定实验课表

实验课具体上课时间由任课教师决定,任课教师向实验员提交上课申请,实验员根据实验资源为其分配实验室,如实验资源不足,需及时和任课教师沟通,更改申请上课时间。实验室上课申请以及分配需在每学期开学后四周内完成,第五教学周实验员编排并实验课课表。实验课表确定后应报学院备案,以便对实验课的上课情况和上课质量进行检查、测评。

2 加强智能化实验室的创新设计

2.1 创造条件,提高实验室开放管理

专业实验课的安排一般在理论课讲授一段时间后,因此每学期前几周一些实验室基本属于闲置状态,为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让实验室发挥最大的职能效应,需要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一方面,可以允许学生在一定的开放时间段内自主申请实验资源,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自主进行课外学习;另一方面,可开放教学实验,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实验项目,实验员老师指导学生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实验员老师的专业优势,打破传统观点,真正实现专业实验员的专业职能。

2.2 加强创新管理,形成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特色

学院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创新实验室的条件来进行课外学习、实验研究和科技制作活动,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地。

3 开发实验室管理系统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在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践教学比重逐渐增大的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为保障实践教学中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与创新实践管理,满足学院建立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需求,建立以制度和责任分工为指导,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在线实验室管理系统,对实践教学相关的人员、设备、以及教学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运用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公布实验室可使用资源,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角色配置和权限设置,合理申请、分配实验资源。根据需求分析报告,“实验室管理系统”功能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3.1 信息管理模块

该部分包含实验室概况、师资队伍、实验室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可根据学院政策变化随时调整。

3.2 固定设备管理模块

通过数据库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加入、存储、使用、维修和损耗进行管理,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更新并保存数据库。

3.3 耗材管理模块

通过数据库对耗材的采买、使用进行登记、保存。

3.4 教学管理模块

实验室管理员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实验室使用状况,任课教师可随时登陆系统查看、申请实验资源。对于开放或创新实验室,学生可登陆系统查看、申请实验资源,实验室管理员审批通过后学生方可使用。实验室管理员可通过该平台实验安排等教务通知,任课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该平台上传或下载实验资料。

实验室管理系统采用Android系统进行开发,用户可在具有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安装使用。使用Sqlserver2014进行数据库搭建,java语言实现系统功能,选择eclipse、JDK1.7.0作为开发平台,使用Android+webservice+SQLServer技术,完成整个系统软件应用的网络交互功能。

4 总结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专业实验室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规范专业实验室人员及设备管理,实现实验室在线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实验室的管理和教学水平,更能有效发挥实验员专业特长,提升实验员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河北工业大学实验教学规范与管理规定[Z].2013.

[2]宋毅君,李济洪.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32(09):24-26.

[3]罗兰,姜广宇.基于设备利用率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8):226-229.

第6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 注册考试;课程设置;选用教材;授课重点

1,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思

1,1课程建设的目标:首先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的结构组成,适当的降低基础理论的比重,提高建筑供配电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及时更新大纲内容,对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加以补充,提出合理的要求,在教学中付诸实施,保证教学内容上能与时俱进。

1,2课程建设思路: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专业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运用理论教学、实习参观、工程设计、系统调试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内的理论知识、系统设计、工程施工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

2,课程设置

2,1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2,2主要课程(学位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建筑供配电工程、楼宇自动化技术、建筑通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梯控制技术、暖通空调、建筑设备控制技术。

2,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建筑认识实习、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建筑电气控制工艺实习、暖通空调课程设计、建筑电气照明课程设计、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建筑影音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4主要专业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气制图与CAD实验、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楼宇自动化技术实验、电梯控制技术实验、暖通空调实验等。

3,专业课程安排

详见表1。

4,选用教材及授课侧重点

4,1安全: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气安全》杨岳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二章供配电系统的电击防护、第四章供配电系统过电压防护及第五章电气环境安全,为重点授课内容。

4,2环境保护与节能: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二章节能部分。

4,3负荷计算与负荷分级: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二章。另外增加《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其中的负荷计算,重点是“利用系数法”需补充。

4,4 110KV及以下供配电系统: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五章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及选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系统分析》于永源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和基本概念和第五章频率调整。

4,5 110KV及以下变配电所所址选择及电气设备布置:选用“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发电厂中电气设备》李光琦主编的教材。

4,6短路电流计算: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三章短路电流的计算。另外增加《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其中的发电厂短路电流计算部分。

4,7 110KV及以下电气设备选择:选用“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发电厂中电气设备》李光琦主编的教材。

4,8 35KV及以下导体、电缆及架空线路的设计: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第四章电气、电线电缆及选择。另外需补充“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相关内容。

4,9变配电所控制、测量仪表、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七章――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

4,10变配电所操作电源: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七章――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另外补充外需补充“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二次部分相关内容。

4,11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第八章――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

4,12接地: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第八章――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另外增加《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其中的接地部分。

4,13照明: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气照明》王晓东主编的教材,另外增加“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照明设计手册》第二版其中的体育管及室外照明部分。

4,14电气传动: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陈伯时主编的教材。另外补充“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手册》第二版相关内容。

4,15建筑智能化: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楼宇自动控制》陈红主编的教材。

5,调整后专业课程建设的特点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应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符合高校专业类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

(2)以突出“行业特色、应用特色、注册特色”的课程内容安排可以实现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采取以高校教科书为主,专业手册为参考工具的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教学特色。

第7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能力 职业能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日趋清晰,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客观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拥有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专业理论又熟悉生产,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师资队伍。

一、高职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上来的,因为普教的学科体系与高职的行动体系教育侧重点不同(如图1),在学科体系下教学已成习惯的师资在高职行动体系的教学中显得很不适应,大部分教师固守原有学科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推行存在较大阻力。

图1 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区别

在行动体系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要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等严重不足,体现在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特别缺乏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教师人才,造成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技能教学任务不能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般性技能训练。另外,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弱,联系行业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能力也不足;课程改革中基于工作过程对学科体系内容解构和对行动体系内容重构等工作推进较难,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因此,其与学科体系不同,更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实境育人);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强调“三个零距离”: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学做合一,产学并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

因此,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而言,首先要求具备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技能,行动体系下的能力也要求具有。如:根据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要求,师范生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即掌握五大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技能。根据2004年12月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向公众颁布的全联邦性的《教师教育标准》的界定,教师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包括来自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教师在专业发展历程中应具有三种不同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知识和教学行为知识,从能力的组成上,应该具备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应该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

图2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结构图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举办公立全日制高职教育,随着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向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在这期间,经历了师资队伍从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型,这种转型,伴随着不适应和阵痛。根据我院的师资建设经验,我们对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内涵分析,并归纳分类形成了综合能力结构图(见图2)。

(二)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构成

从图2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1.职业基本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其中,专业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是前提,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能动手的凭证是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

2.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二,教学能力领域定位教师是教学的专业人员,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技能都应该首先具备;教育能力领域强调教师要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还要育人;评价能力领域更重视教师能科学、合理地从事课程考核评价;创新能力领域中强调教师能通过科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用教学媒体更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适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三,这种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可以说就业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要取得高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闭门办学,要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新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配套开发新专业。因此,高职教师就必须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定能力。

本文中所指的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别是指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研究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需要一座“桥梁”,这就是“专业社会实践”(见图3)

图3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换的桥梁

(一)转化理念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办学理念;从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专业与产业集群结合、产学研结合“三个结合”的视野,深化多元合作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转化模式

1.职教集团模式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指导思想,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以高职专业为主线,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教师能了解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从而进行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和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项目实施模式

采用“项目制”,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工作,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转化途径

1.以“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使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到“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训练高职教师在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调整方面,敏锐地感知市场、预知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2.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群开发和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体验“专业对应产业、课程对应岗位、内容对应工作过程”。通过教育教学系列改革,训练高职教师在职业教学情境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科研绩点考核的方式,促使高职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用性的科研课题研究,提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

(四)转化保障

1.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师资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制订和完善有利于教师队伍职业能力转化的政策和制度,如师资技能培训制度、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制度等,要求教师具有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必须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实习、锻炼。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2.平台提供

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及运行或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师资继续教育的平台。让教师在职业氛围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

3.经费支持

实施项目经费制度,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等设立项目经费,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五)转化实践――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牵头组建“乐山硅材料职业教育集团”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合作共建的有旅游职教集团、机械类和电子应用类职教集团,正在研究加入华西医疗集团。

学院遵循“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升内涵,狠抓建设”的方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出台了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授培养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及补充规定、《学术和专业带头人认定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学院名师、教坛新秀评选表彰办法》《关于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学院专家培养工程》《教师出国培训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培养实施办法》、《教师培训进修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已有300多名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或派送到企业顶岗锻炼,取得双师素质,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面向社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1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兼职教师达到3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在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和项目经费上配套跟进,确保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据及内涵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2.

[2]范方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0,7.

[3]秦传江.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4.

[4]徐有华.陈传胜.徐明.高职院校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第8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学校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校长―主管校长―行政科室―教研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种直线型管理模式存在层次多、针对性差、权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带有浓重的“以机关模式管学校,以普教模式办职教”的色彩,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三老”现象严重(老计划、老教材、老调子),只体现了共性,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专业需要,关注学生职业态度、情感、职业道德等素养形成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课教学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和对岗位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开设课程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规律,有些课程内容脱离生产和社会实际,没有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沿用现成教材,缺乏二次开发的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工作过程脱节。教学评价体系沿袭普教模式,主要采用笔试方式评价教学质量,缺乏符合职教特色、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学校开始尝试专业组负责制,但一直没有跳出过去的直线管理模式。2014年,学校以省卓越校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职教特点和学校实际,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构建一种适应各专业群发展的专业科负责制。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1.重组专业科

学校以专业群重组专业科,现代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观光农业经营专业等组成现代农业群,对应设置现代农业专业科;机电安装设备与维修、汽车电子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等组建加工制造专业专业群,对应设置加工制造专业科;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子商务等组建电子信息专业群,对应设置电子信息专业科。以专业群重组专业科极大限度地实现了师资、设备设施、校内外实训场地的资源共享,方便了教育研究、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

2.撤并科室

为了确保专业科实行相对自主管理、独立运行,学校大刀阔斧撤并职能科室。专业科能做到的下放到专业科,一个科室可以做到的就合并到一个科室,坚决不搞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如并实习科、教务科为教务科一个科室,撤招生科、就业科、信息办等,并学生科、保卫科为学生科一个科室,同时精简行政科室人员,把招生、就业、教务、实习、学生、保卫等岗位的成员绝大部分充实到专业科相应的管理岗位或者充实到教学一线,迫使学校科室转变服务功能,实现“小行政,大服务”。

3.管理下移

实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之后,各专业科拥有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目标考核、绩效分配、教师晋级、教师引进和管理等方面的自。如过去专业科不能直接主动地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送学生外出实习和就业,负责此项工作的招生就业科很难从各专业的实际出发联系到合适的单位,造成家长、学生和企业等用人单位都不满意。而现在专业科直接开展校企合作,专业科、学生、企业都有了多项选择的自由,满意率大大提高。又如在2012―2014年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我们是由教务科领头从各专业科抽专业带头人等组成建设团队,专业科并不是项目负责人,专业科很难深度参与到建设之中。而此次卓越校建设,专业科科长都是各专业群的直接负责人,在科长的统筹安排之下,全专业科的教职工广泛参与其中,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三、实施成效与思考

1.用人机制有新突破

管理成本降低。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之后,学校精简了行政机构和人员,现有行政主任11名,各部门行政人员约40名,而且绝大部分主任和干事都在专业科兼课,85%以上的人员力量充实到了教育教学一线。

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之后,学校实行竞聘上岗。专业科长由校委会聘任,专业科长向校委会提出用人计划,教师根据校委会批准的各专业科用人计划和个人情况竞聘岗位,人人有岗变成了岗岗有人,原来的岗位是领导给安排的,现在的岗位是自己竞争得来的。这一变化为打造学习型学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管理效能提高。实行专业科负责制以后,简化了学校组织机构,现行的条块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政令更加畅通。

2.充分体现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2014年实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专业科负责本专业科的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使得一线教育教学直接位于学校工作的最前端,所有行政工作都围绕教育教学需要进行,从管理机制上明确了一线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这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密切了教师与市场的接触,增强了教学教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专业科负责制改革后,每个专业科都享有充分的自,从计划的制订、课程的安排,到活动的组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等都可自行安排。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计划地将德育课、班会课、活动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教育。另外,专业科对本科教师提出统一要求,在每堂课及每一个教育机会中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全体教师形成合力,加大了德育的力度,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4.有利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

实行专业科负责制改革以后,各专业科积极进行新的办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各专业科考核评价工作有了很大改进,将过去一张试卷定命运改为试卷、动手相结合;将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将单一考核改为综合考核,各专业学生成绩都由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能力测试成绩、卷面成绩几部分组成,部分专业课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甚至是作品式考核。

各专业科都把课程改革作为教改重点,形成了“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公共基础课按照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专业课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促学生“做一做、练一练”,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5.招生就业与控流工作成效显著

第9篇:智能化专业范文

关键词:兼职科学教师; 专业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57-001

近年来,随着我们各级教育装备、督导部门对科学学科硬件重视程度加大,相对我们科学学科的软件,首先是科学教师的配备相对显得不足,于是乎,大量兼职科学老师进入了我们的科学课堂。对于和音乐美术有着一样周课时的科学课,专职科学教师人数往往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学校,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科学教师的配备:给“主要”学科安排好课务后,视工作量的多少再“搭”几节科学课,以达到横向平衡;面临内退或退休的教师,照顾其工作压力,适当少量安排科学课过渡一下。这样的安排,从一方面说明有的学校对于科学学科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无人可用无耐之举。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这些兼职教师来说,科学理论课还能上网查阅资料甚至于照本宣科的讲一通,但是遇到实验课,老师们就比较头疼了,因为实验课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要对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实验时要及时判断学生实验中的现象是否正确,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各种适时处理……

面对实验课上有可能产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兼职教师也有他们的方法,不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选择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一演了之,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学生探索改成老师讲解……课本上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能传授给学生了,只不过应该是让学生探究获得知识改成教师传授了,学生对这样简单获得的有结论是不会有太大的兴趣的,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慢慢消退,对探究科学的热情如无柴之火慢慢熄灭。

为了不让这样的局面持续太久,让学生不会对科学失去信心,我们有必要对兼职教师的实验教学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与培养。

一、兼职教师的课务合理安排

一是学校在考虑横向平衡“搭”课时可以尽量让固定的教师搭固定年级的科学课。固定的教师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让兼职教师的第二教学学科专业化,固定教学年级是让同一位教师反复教同一教材,当我们固定好了兼职教师与所教年级后,熟能生出百巧来,反复教可以使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实验、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及问题熟悉,减少教师频繁换年级带来不停的接触新的实验,分散教学实验的精力。

二是学校在安排兼职教师课务时其课时尽量和专职教师同年级且错开延后安排。我们将一个年级同时安排专兼职教从某方面考虑是加大了专职教师跨级教学的可能性,也加大了专职教师的工作量。但从培养兼职教师考虑,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兼职教师在教学之前有了学习实验课教学的范例。

二、兼职教师的培训定期开展

近年来,随着对科学学科的重视,学科培训的机会也增加了不少,我们在安排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只盯着专职教师,还应该将目光适时转向兼职教师,让他们出去开拓视野,接受新鲜的教育教学理论。就是专职老师培训回来了,我们也适时将兼职教师进行相对集中,对他们进行二级培训。我们市将几个学校分成一个片,一个学期一个片搞一次活动,在这个活动上是要求所有专兼职教师都得参加的,这样的活动除了听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外,还包括专职教师学习回来的二次培训,请专家做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说课的讲座,本学期实验课重难点突破……通过多次的定期培训,相对固定的兼职科学教师就了解了规范的科学课应该怎样上,如何对学生的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如何处理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兼职教师的学习随时进行

正如在课务安排上是考虑到专兼职教师教同一年级,这就可以让兼职教师随时向专职教师学习,上课前不明白的随时可以问,甚至随时可以上一节坐到专职教师的课堂上去看实验课怎么上,下一节课就在自己的课堂上去落实,甚至实验器材都可以不必再多作准备,直接拿专职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看起来有点临阵磨枪的味道,却可以说是最有效果的学习,因为兼职教师往往没有大量的时候去学习甚至去积累更多的实验知识,让他们随时学习后就进行试做,两节课的实践下来,一定会有收获,甚至记忆颇深。

当然,提高教师实验专业化的最好方法是学校设置专门的实验员,这样兼职老师就只要负责上好课,那些麻烦的器材准备、实验课上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兼职教师只需集中精力设计好教学流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