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说课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本文以歌曲《黄水谣》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音乐综合课说课的基本结构。借鉴英语教学中的三“P”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
关键词:音乐说课设计;《黄水谣》;三“P”教学模式
Abstract:The song“song of Yellow River”as an example,expound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usic comprehensive course teaching from five aspects.From the three“P”in English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to 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Music lesson design“song of Yellow River”three“P”teaching model
说课,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高度结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八至十二分钟)向听众阐明一节音乐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通过说课能直观地反映出一名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并且说课不受时间环境空间限制。因此,不论在各学校的教师招聘中,或是教师专业比赛中说课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节。本文旨在探究音乐说课的各个环节,通过借鉴英语教学中的三P模式使说课过程结构清晰,内容紧凑,环环相扣。本节课设计五个环节,其中对教学过程的阐述是音乐课说课的核心环节。
第一环节: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一、开场白——在开场白中提炼说课过程
为了使听众对你的所说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括性的了解,你需要在自我介绍的环节里提炼你的说课过程。设计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水谣》。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说本课:一是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二是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三是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采用;四是对教学过程的阐述;五总结。
二、说教材、说学情——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语言简洁、准确
《黄水谣》是有是**教材第*册的一首独唱作品,选自谢星海的《黄水谣》第四乐章,歌曲为a b a’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情绪富于戏剧性可以概括为美好——悲惨——凄惨。从学情上看,学生第四单元《保卫黄河》中已接触和了解《黄河大合唱》的相关知识,但对《黄水谣》尚不熟悉。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二环节: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一、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准确,教学重难点清晰、教学方法科学新颖。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可以准确把握《黄水谣》的首准节奏,理解歌曲内涵。
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过理解歌曲内涵前提下,驾驭歌曲情绪,生动的表现歌曲。
在情感目标方面:通过教学再现中华民族曾经的血雨胜风,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团结努力。
二、说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黄河谣》的音准、节奏。因为旋律与节奏是音乐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难点便是:对歌曲情绪的驾驭和表现。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演唱过程更是情感表达的过程,但这一过程通常因人而异,因此把贴近作曲家的意图,更生动地表达歌曲情绪作为难点。
第三环节:是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采用
为了实践教学目标,强化重难点,我主要来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以此激发学生感性认识,进入歌曲情境。
2、讲解示范法。教师直观清晰向学生传达知识。
3、学生互学法与游戏练习法。前者是让一部分学生在第四环节扮演指挥家,歌唱家、舞蹈家、音乐教师等角色,实现学生互学;后者用“开火车”游戏使第三环节“跟琴填词”中,原本枯燥的学习新知过程更加紧张生动。
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钢琴。
第四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阐述
教学过程是说课的核心环节。用实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借鉴使用了教学中的PPP模式,即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一、presentation呈现
本阶段旨在唤起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原有有关本科主题的知识体系,情绪上进入教学氛围。
导入环节:观赏抗战图片及大合唱《保卫黄河》视频,通过提问“你对《黄河大合唱》的了解?”引出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简介冼星海生平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引出本节课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乐章《黄水谣》。此阶段课堂时间约为五分钟,
二、practice练习
本阶段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歌曲结构,旋律,情绪、演唱等知识和技能。强化重难点,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统一。
新授环节:
1、范唱。带着“歌曲有几段”的问题,听教师范唱。
2、配乐朗诵。带着“分别用两个形容词表达三段的情绪”的思考朗诵歌词。
3、识谱。教学实践证明,个体识谱音准节奏的偏差放在集体演唱中会有很好的改善。因此在此阶段主要采用集体视唱教学。
4、跟琴填词,此阶段是准确把握歌曲音准节奏的关键。此阶段我采用“开火车”游戏法,即一组一句接龙,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容易发现学生演唱的不足之处。
5、巩固重难点。在游戏接龙中巩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游戏法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比简单的弹唱更容易让学生把握。
三、production产品
这一阶段是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和自由运用,形象的说,就是使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产品。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作。在教师是引导下,分两到三组演唱《黄水谣》。可选择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指挥朗诵,独唱,齐唱,即兴舞蹈等。试一试、赛一赛。
2、颁奖。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唱奖”“最佳表演奖”。力争让勇于参与的同学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我用的奖品便是一张卡片制作的荣誉证书。
此环节号召学生加入创作表演的队伍,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学,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此阶段约需10分钟。
第五环节:总结
将整节课进行艺术或情感上的升华。最后我将作以下总结: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歌词中的妻离子散、扶老携幼、四处逃亡的一片凄凉景象不只出现在战争时期,近年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3年的雅安地震,各种灾难使成千上万的同胞失去家园。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人祸后者是天灾。面对这些困境,同胞们怀着必胜的信心顽强战斗,一次次从废墟中站起,因为我们的民族百折不挠,我们的人民自强不息!(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1
[2] (美)詹姆斯.L.穆赛尔,梅贝尔.格连/合著,《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M];1983
“功”在力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是能量和力的结合点。体现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有能的知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理解正负功的意义,会求多个力做的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了解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可采用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分析、推理成分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可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一段视频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变化,再通过对三幅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谈到做功就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力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分析、推理,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处理方法是分解力。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l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地开阔学生思路。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功的计算公式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在讨论公式时,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的值,让学生自己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分析正负功的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透彻,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分析讲解,介绍功的求解方法,借机为学生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分析解决。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摘要:主要结合化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大方面对“糖酵解”的内容进行说课设计。旨在寻求一套适合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糖酵解;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50-02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专家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1,2]。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由于其内容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庞大、复杂[2,3],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专业课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糖酵解”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结合化学专业实际,我们主要选择由古练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3]因为这本教材主要是根据化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和知识基础,更多的应用化学的观点和理论来探讨生命现象的问题。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是《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代谢》的第二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静态生物化学的知识及动态生物化学第一节的知识《生物代谢的特点及规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糖酵解是糖的分解代谢中很重要的一种代谢途径,并且其中的糖的酵解途径还是后面学习《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等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节内容在《糖代谢》这一节,《生物代谢》这一章,甚至整个《生物化学》课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并且在整个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化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了本节教学内容为:糖酵解的定义及发生部位、糖酵解的反应历程、丙酮酸的去路、糖酵解的生理意义五大部分[2]。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糖酵解的定义、反应部位、主要反应过程;掌握糖酵解的特点和生理意义以及丙酮酸的去向问题;了解肌肉细胞的糖酵解和发酵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能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化学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念,树立知识创造价值,知识为人类服务的信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门课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并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糖酵解”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糖酵解主要代谢过程(即关键步骤、产能步骤);丙酮酸的去路;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糖酵解的代谢过程及其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学情分析
1.认知状况分析。《生物化学》是大学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知识,也学习了静态生物化学的知识,对糖的结构、功能、消化、吸收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能力羁龇治觥R丫弑噶艘欢ǚ治鑫侍狻⒔饩鑫侍獾哪芰Γ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分析。《生物化学》在我院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开设,大多数学生的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生物知识薄弱,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上[2]。
三、教法策略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采用“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综合地、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不降低教学水平情况下使之以学生喜欢的面目出现、发展和深入下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全程引导和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4],构建有效课堂。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有归纳总结、形象记忆、比较分析、编制口诀、实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在学法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90分钟,教学程序由回顾要点,导入新课、联系实际,讲授新课、延伸拓展,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能力迁移4个部分组成。
1.回顾要点,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和学生以边问边答或提示关键字眼的形式回顾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要点:一是回顾糖的概念、分类、消化及吸收;二是温习糖的生理功能;三是温习糖代谢概况。从知识回顾中提出问题“糖类物质是如何为机体供能的?有哪些途径?”并结合日常生活状态体验,在不同的运动、营养和呼吸等状态下,是否会有不同的情况?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糖的分解代谢途径之一“糖的无氧酵解”。
2.联系实际,讲授新课(70分钟)。讲授新课环节的过程按以下思路进行。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激烈运动后的生理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激烈运动后会感觉肌肉酸痛?”进而分析讲解糖酵解的概念:“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产生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式提问:“在此过程中,乳酸是如何产生的呢?”然后逐步展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反应过程直至生成乳酸,其中重点讲解乳酸生成的关键反应机制和能量生成,使同学们理解其与激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关系[5]。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学生讨论:“短跑冠军百米速度是否可无限制提高?为什么?”这样将理论联系实际,层层设疑,引出本节课的难点:糖酵解的调控机制,关键的调节步骤和调节酶。
最后给同学们讲授糖酵解的生理意义,在讲到第一个生理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时,提出问题:“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哪些情况下,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在病理情况下,当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严重贫血,大失血,呼吸障碍,肺、心血管疾病等)时,都可引起机体缺氧,导致机体糖酵解加强。”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机体糖酵解加强会产生什么后果呢?让学生简单了解乳酸代谢及乳酸中毒的知识。在讲到第二个生理意义“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如:红细胞”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然后教师讲授:因为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获取能量。这时继续提问:“还有哪些细胞和红细胞一样,不能进行有氧氧化呢?”引出《糖酵解与肿瘤》,让学生了解抑制糖酵解具有抑制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色,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应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在激发兴趣、⒌纤伎贾薪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的代谢理论转变成有趣、有用的知识储备、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每节课的熏陶和养成就是大学生潜移默化、逐步成长的最好媒介[3]。
3.延伸拓展,归纳小结(10分钟)。教师需要用简短的时间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反应过程、关键步骤、调节机制、能量生成方式和数量进行教学重点小结。此过程主要起到强调重点、加强记忆的作用[5]。
4.布置作业,能力迁移(5分钟)。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先让学生试做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做题情况再进行讲解。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或兴趣出发,选择完成全部或一部分。作业成绩=必做题得分+选作题得分。
整个教学从课堂学习到课堂检验,再到课后训练和拓展,重视全程学习和过程评价,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空间,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个性特征和人文关怀[5]。
参考文献:
[1]齐海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7-128.
[2]李静.“糖代谢”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1-72.
[3]张鸭关.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J].学园,2014,(14):104.
关键词:说课;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42-03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重要教学研究活动之一的说课竞赛近年来在国内众多高校得到推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说课的基本方式是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用口头表述的方式向评委全面阐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学情的分析、教学理论的运用以及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等。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从而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是在大三下学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内实验环节。其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TCP/IP协议栈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了解常用的网络安全知识等。通过对网络核心课程开展说课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将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实现从以往的直觉型、经验型教学向科学型教学转化。
一、说课设计
笔者近年来参加了一些说课竞赛活动,通过亲历比赛、观摩学习以及与评委、同行交流切磋,得到了很多启发与激励。在此,笔者结合这几年从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的经历,[3] 围绕“TCP通信过程”这一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课堂设计与实施、实验与反馈等方面阐述其说课设计,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以及能力培养三个部分。知识传授要求学生了解TCP/IP协议栈分层体系结构以及数据分组处理过程,理解正常TCP通信过程中报文的交互情况;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搭建实验环境,获取、观察以及分析TCP报文段;能力培养则旨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养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TCP/IP协议栈和TCP通信过程两个主要知识点。两者之间通过引入一个对等层模型实现过渡衔接。TCP/IP协议栈的重点知识包括TCP/IP五层协议栈架构、层间关系、分组封装及处理流程,其中分组封装为难点;TCP通信过程的重点知识包括TCP协议特点与作用、通信交互过程、首部格式、各字段含义与变化规则,其中各字段的变化规则为难点。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这里讨论的TCP通信过程只包括简单正常通信过程。TCP协议的其它复杂机制,如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以及状态机等知识不在讨论之列。
3.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情分析对成功实施课堂教学非常重要。[4] 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下学期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专业基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学习复杂内容有畏难情绪,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有学生都熟悉常见的网络应用,对网络知识和技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课堂设计与实施
课堂设计与实施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学情分析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并将它们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设计的教学策略包括:针对TCP/IP协议栈的设问式开场和创设熟悉情景;对等层的简化模型导入;针对TCP通信过程的先分后合的讲授策略等。下面我们以教学策略为主线,具体阐述课堂设计与实施细节。
(1)设问式开场
好的问题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笔者在课堂开头有意识地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TCP协议进行通信的应用实例,分析这些应用的业务流特点,然后提出相关问题。例如这些应用进程相互间是如何寻址的?为什么它们要使用TCP通信服务?TCP又是怎样保证通信的可靠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并在听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获取答案,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2)从熟悉情景入手,立足学生的“最近区域”
尽管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TCP/IP协议栈的五层结构,但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再次强化TCP/IP的整体结构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保持知识间的连续性。笔者从学生熟悉的访问Web网站的情景出发,由表及里逐步讲解整个协议栈工作过程,并通过动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如图1所示。这个情景就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网站。首先在IE浏览器中输入网址,例如http://。该网址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会被IE浏览器发送到TCP/IP协议栈的应用层,应用层会在这些信息前面加上一个HTTP的首部,这个过程叫做封装。然后继续将形成的HTTP分组发到传输层。传输层会接着封装TCP首部,形成TCP报文段,并继续发送到网络层。网络层将通过DNS获取的网站IP地址等相关信息封装在IP首部,形成IP包,接着进一步发送到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会加上首部和尾部,形成数据链路层的帧。最后经过物理层转变为一系列的电信号在网络上传输,并经过沿途的网络设备转发后到达接收方服务器。在服务器的TCP/IP协议栈经过相反的解封装过程后,将网址等相关信息交给服务器上运行的Web服务进程。该服务进程会寻找网址对应的网页内容,并将其按相反过程发送给IE浏览器。IE浏览器解析收到的网页,并最终在窗口显示出网站主页内容。采用基于熟悉情景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是为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起点传递教学信息,便于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个熟悉情景告诉学生,TCP/IP协议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当我们使用网络服务时,它就会为我们提供服务。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自主学习。
(3)利用对等层模型实现从TCP/IP协议栈向TCP协议通信过程的过渡
学习完TCP/IP协议栈后就要进入TCP协议通信过程的学习。通过上文所述,TCP报文段先要封装为IP包,然后再封装成数据链路层的帧才能送往物理层发送,在接收端则执行相反的过程才能恢复出发送的TCP报文段。遵循这个过程来学习TCP协议通信过程太复杂了,不利于抓住重点。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引入对等层模型。通过观察TCP/IP协议栈可以发现在假设传输层以下各层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认为在收发双方的传输层之间存在一条虚拟的直连链路,而TCP报文段可以认为是直接在链路上传输,这样的简化模型称为对等层模型,如图2所示。采用对等层模型的好处有两个:①该模型是简化模型,屏蔽了下面各层的细节,但却能反映真实系统的工作情况,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TCP协议本身;②该模型保证了教学思维的连续性和教学逻辑的完整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自然地实现从TCP/IP协议栈向TCP协议通信过程的过渡。
(4)先分解后合并,开展TCP通信过程的教学
TCP为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将TCP协议通信过程分解为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终止三个阶段,逐个讲解。最后再将三个阶段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场景进行总结。在简单介绍完TCP首部格式以及各字段含义后,即讲解TCP通信过程的三个阶段。先讲解TCP连接建立阶段,特别向学生强调上层应用的数据请求是TCP活动的触发源。正是因为上层要收发数据(比如说访问网站),才触发了TCP连接建立阶段。
笔者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讲解这个阶段:①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整个阶段。TCP连接建立阶段也称为“三次握手”,笔者把这三个握手报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做是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易于接受形象化、视觉化的事物,动画的表现方式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用强调法来处理关键字段变化规则这一教学难点,我们把所有需要关注的关键字及其取值都在图上突出标示出来,这使得它们的变化情况一目了然;③交互的三个TCP报文段都是简化版的TCP首部,我们利用PPT的动画功能,专门在页面合适处设计了一个小的TCP首部图标,点击就显示一个放大的完整TCP首部,方便学生对照学习。连接建立以后,就进入数据传输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连接建立阶段一样,特别强调的是Sequence number和acknowledgement number两个关键字段的变化规则,强调它们在确保可靠性通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个实例采用图示化的方法进行说明。数据传输完成以后,进入连接终止阶段。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来说明关键字段FIN标志位的变化规则。最后将这三个阶段合并成一个完整的TCP通信过程进行整体讲解,并进一步阐述TCP通信过程为何要分为三个阶段的理由。这种先分解后合并的策略,符合TCP通信过程的特点,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容易被学生接受。
5.实验与反馈
在讲完理论知识以后,笔者及时通过随堂实验来展示真实的TCP报文段在网络中的传输情况,巩固所学知识。笔者也从网络实验中引出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作答,答题情况可以作为教学反馈以评估教学效果。该实验的配置很简单,包括一网PC机、wireshark抓包程序和IE浏览器。首先启动wireshark抓包程序准备捕获TCP报文段,然后在IE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网站地址,比如http://,回车后IE浏览器会发起对网站的访问请求,该请求会触发TCP通信过程,完成连接建立、数据传输以及连接终止三个阶段。所发送的报文段会同时被wireshark以及IE浏览器获取,IE浏览器把收到的报文解析为网页,而wireshark则会将捕获的报文段及其内部细节逐条显示出来。要求学生对这些TCP报文段进行分析,区分出TCP通信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计算出每个TCP报文所承载的上层数据的长度以及交互过程中所发送的总的数据量。这种来源于真实网络世界的题目既能检验学生所学,又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笔者也会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据此对课堂设计与实施过程作出改进。
二、关于将说课作为教学评价体系指标的一点思考
近年来,说课比赛在教师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该比赛以说课形式开展,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深化教育模式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应该审慎看待说课的作用,不能将说课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技能优劣的唯一指标。
说课是参赛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精心准备的成果在15分钟内的集中展示,往往体现出优良的教学水平。然而这种竞赛中的教学水平能否代表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一贯水平值得商榷。此外,说课缺少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与基于教师视角的、反映较短时间内(15分钟左右)教学效果的说课相比,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反映了一个教师在较长时间内(一个学期甚至几年)的教学水平。因此,将说课成绩与学评教成绩综合考虑会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这样的评价考核指标会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踏踏实实地备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戒除浮躁,静心钻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最终实现师生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三、结语
本文围绕TCP通信过程这一授课内容,详细讨论了说课的相关方面,重点突出了教学策略与方法,展现了授课整体思路和过程,基本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说课水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但是应该理性看待说课在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作用,既不应轻视也不应过分夸大,应该强调日常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评教感受,以避免投机心理,形成正确导向,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得到扎实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农秀丽.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教学水平[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2):113-116.
[2]周拴龙.《计算机网络》课程“说课”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1(10):22-23.
[3]刘超,张品,王玉娜.《计算机网络与电信网络》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2):71-74.
(一)教材内容、地位与作用
《学会赞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与阅读课、作文课、综合实践课一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口语交际课,但遗憾的是它现在已经被人为地架空,学生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前不擅言辞的老实人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能说会道”将成为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好口语交际课既是一种尝试,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本节课制定如下目标。
1.工具性目标: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见闻,努力用语言打动人;③能根据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敢说、会说、能说。
2.人文性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美,用真诚的心感受美,用诚挚的语言去赞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慷慨赞美、会赞美。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岁左右,正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日益增强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表现欲、竞争欲易被激发。但他们由于平时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虽有说的热情,却缺少说的能力。这要靠教师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引导。
三、说教法
1.生活即教育。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用评选“校园之星”这种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为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即时应对能力,我创设了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同组内成员说感想或祝贺这些具体的交际情境。
四、说学法
为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会说,最后到能说的训练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从说一句话到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再到自由抒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提出要求
1.板书“美”字,让学生组词。
2.教师小结说带“美”字的词语(32个):美丽、美好、美观、美妙、美食、美味、美容、美貌、美意、美感、美称、美言、美化、美景、美人、美事、美发、美梦、美德、美满、优美、甜美、完美、健美、美不胜收、美中不足、美玉无瑕、完美无缺、两全其美、十全十美、成人之美、天公作美。
3.导入,板书课题。
4.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两点要求:①认真听;②积极说。三个目标:①敢说;②会说;③能说。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得清楚、明白,才能说得正确,符合当时的场景。特提出以上要求。]
(二)创设情境,指导听说互动
1.推荐“校园之星”候选人
①课件出示评选项目及条件
[设计意图:五颗“校园之星”的评选,既激起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②让学生推荐候选人,也可推荐自己,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赞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求说的质量,只求说的态度,让学生打开思路,达到敢说的目标。]
2.让学生讲述事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①分组商讨,一组给一个名额,看哪个候选人的事例最突出。
②讨论后小组比赛,一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说候选人的事迹,看谁说的事迹最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说一句话到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③小组代表在说候选人的事迹时,为了调动其说的积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特设计从五个代表中评选出一位“赞美小明星”。为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达到“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我让没有说的学生转述,并用评选“转述小明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④评出“校园之星”、“赞美小明星”、“转述小明星”,颁发奖品。(课件出示颁奖背景音乐,创设颁奖现场的氛围)
⑤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获奖学生,同组内说感想,同组成员向获奖学生表示祝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达到会说,使学生能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
(三)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赞美的范围,由人到世间万物
课件出示一组画面,看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感想,想赞美什么就赞美什么,让学生排队逐个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抒感,达到人人能说的目标。]
(四)作业
把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说给他人听或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并为写作做好生活储备。]
(五)结课
为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会赞美,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我告诉学生他们要学会的东西还有很多。我送给学生四个字——“学无止境”,以此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做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
[关键词]渗透检测;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7-01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本文以《超声波检测》课程中的“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为例,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此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介绍。教材选用辽宁省特种设计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著的,辽宁大学出版社的《超声波检测》,该教材属于辽宁省特种设备I,II级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教材,本教材突出体现应知应会理论,工艺与实际工作关系,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又密切联系实际,以职业技能培养根本,满足学科、教学、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2.教学内容。授课内容是第七章第三节“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本节内容涵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的操作过程,结合无损检测技能鉴定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了解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对试件进行超声波检测。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4.重点难点。依据教材并结合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缺陷的定量,难点是DAC曲线的制作及缺陷的评定。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职二年级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无损检测概论》、《特种设备基础知识》、《金属材料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职学生特点鲜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计算分析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热衷于动手操作。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对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新知识有初步的印象和基本了解。
2.启发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典型特点就是在采用斜探头进行探伤,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提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有什么优点及缺点。通过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推到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给出几种探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被检工件特点分析讨论选择哪种探头进行检测。
4.演示法。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难点是缺陷的定量,通过教师的实操演示,解读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讲练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手脑并用,既快又好的掌握了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
5.情境教学法。学生模拟考证环境扮演成考生,完成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这种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考证情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为学生日后顺利通过考证打下基础。
四、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网络资源和自习室。进行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预习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及技能标准要求。
2.反馈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检验并强化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理论知识;通过实操实践,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最终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对照PPT共同回顾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为本节课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学习建立学习框架,构建学生的形象思维。
2.导入新课。视频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锻件超声波检测方法、铸件超声波检测方法,分析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导入本次课内容。
3.讲授新课。(1)优缺点。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设计提炼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优缺点。(2)操作过程。结合视频演示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由教师实际操作演示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讲练结合,使实操更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便于记忆。(3)强化重点。创设实训考核情境,检验学生对本次课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5.课堂反馈练习。共同回答问题并给予评讲。
6.布置课后作业。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先进的超声波检测方法,预习下堂课内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00-01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在领导、同行或评委面前,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说课作为目前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2]。结合我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实践,笔者对妇产科护理课程的说课进行如下设计。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与地位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是现代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3]。妇产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教育的目标,基于妇产科护理的工作领域,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常见病的护理措施,熟悉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并制定护理计划。②技能目标:具有对妇产科常见危重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正确熟练进行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③情感和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有深厚的同情心,尊重患者;有不怕脏、苦、累的献身精神;有严密观察,冷静果断的工作作风;有对患者、家庭、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
1.3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依据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新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以课程对接岗位,以教材对接技能。学校组织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师及长期从事护理教育的行业专家进行广泛调研,分析行业中的岗位能力及社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标准,遵循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整合妇产科护理的课程内容,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知识学习、实训实践和职业鉴定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合一,使学生获得更宽的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能。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开展对生命不同阶段妇女的护理活动项目来驱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内容突出实用性、前瞻性,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内容以项目化的工作过程体现,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护理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妇产科护理安排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进行,总学时88学时,其中理论:实训课时约为1:1,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文娜主编的《妇产科护理》。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六大职业能力,即对女性一生健康进行指导与护理的能力、妇产科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妊娠期整体护理能力、分娩期整体护理能力、产褥期整体护理能力及对妇科常见病患者的整体护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学习模块,即支持体系、孕育分娩、健康维系及计划生育,每一模块以工作任务引领进一步设置10大学习情境,将各种职业能力贯穿其中。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妇女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能运用专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术、沟通技能对妇女五期正常生理过程、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护理与健康指导。在强调“三基”的同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护德护风,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高度的责任感。
3 课程教学
3.1 教学对象 95%的学生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薄弱,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但她们思维活跃,识记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学习的目的性还是比较明确的。98%是女同学,对妇产科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并维持这种兴趣,并将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3.2 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综合采取讲授法、设疑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病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开发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引进和开发临床实用的妇产科护理操作录像,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动手、多讨论、多质疑,注重作业的优化设计,设计如情景体验、病例分析、社区活动、书写学习感悟、操作技能练习等作业。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3.3 实训条件 学校努力完善“校中院”和“院中校”。校内妇产科护理实训室根据医院的布局和设计要求建设,开设有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沐浴室、妇科病房、计划生育室、妇科门诊和产前检查室及其配套设施,配有校内专任实训辅导教师及外聘行业实训辅导教师,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实践技能的场所。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跨距缩小,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增强了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
3.4 课程考核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采用百分制“334”制度,即日常行为30%,专业知识成绩30%,技能实训成绩40%。既有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又有对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4 课程特色与创新
妇产科护理课程的总体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任务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护理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国钢.“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教学与管理,2009,6:58.
[关键词]外科学;颅底骨折;高职院校;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9)05(a)-0143-02
说课是教师针对教材中的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用口头来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方法[1-2]。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3]。也是目前各类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的必备环节[4]。该节课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情况,依据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多元化授课模式[5]。下面将对颅底骨折这一章节进行说课设计,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进行展开阐述,
1说教材
1.1教材介绍
所采用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龙明、王立义主编的《外科学》(供临床医学专业用第7版)。该教材根据临床医学岗位服务需求进行编写,很好地体现了医学“三基训练”模式,涵盖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外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接轨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1.2课程分析
选用第十七章第三节内容颅底骨折。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解剖基础知识、外科疾病处理原则和颅骨骨折部分内容,这对该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课内容是在外科总论基础上对颅脑损伤疾病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对学习颅脑损伤其他疾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教学目标
依据《外科学》教学大纲、“三基训练”模式及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结合该节课内容,確立教学目标:
1.3.1知识目标掌握颅底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处理原则。
1.3.2能力目标能熟练采集病史、体格检查、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掌握其治疗措施。
1.3.3情感目标通过案例引入分析,结合颅底骨折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激发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及人际沟通技能。
1.3.4突出重、难点综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与难点。重点: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难点:颅底骨折的临床分型。
2说学情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教授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学生特点: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高,好奇心强,对外伤救治方面有很大的学习兴趣[6]。但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不足,对颅底骨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7]。而学习却又缺乏逻辑性,死记硬背的较多,效果却不明显[8]。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临床实际病例进行分享,并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法,问答式教学、分组互动讨论法,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引导学生完成对颅脑损伤的学习。
3说教法
结合教材和学情的特点,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图片展示、临床病例分析、小组讨论、问答教学等,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传达给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9]。同时,也结合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进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今后临床执业能力培养。
3.1多媒体展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患者和大熊猫图片、头颅CT片,加以对比,更加形象化地提示颅底骨折的各种类型。
3.2临床病例分析
收集临床实际颅底骨折病例,参照往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题型,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进行案例分析,增加学生病例分析及实践操作能力。
3.3小组讨论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颅脑损伤方面实例,并讨论本病与其他损伤的区别,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4问答教学
通过学习,提问“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的区别”“颅底骨折的诊断方法”等问题,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说教学过程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教学过程设计4个环节,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颅骨及颅底解剖学结构知识。
4.1导入
由大熊猫、头部受伤的病人两张图片引入,一工人受伤后鼻腔出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时的情景病例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大熊猫跟本节课讲授内容有联系吗?在情景病例中如果你是医生,你该如何做呢?能让他直接回家吗?该如何帮助他呢?为何工人鼻腔出血医生却不主张填塞?带着这些疑问,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沉思在“猜想”与“探究”之中,带着这些问题期待在课堂中寻找答案。
4.2新授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结合临床疾病实际案例,分析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作用于颅骨引起颅底骨折原理[10]。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会造成颅底骨折?颅底骨折后有何表现?诊断依据是什么?该如何处理?通过分组采集病例、收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本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教学目标:颅底骨折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处理方法。同时教会大家怎么从实际病例中做好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用“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以加强记忆效果[11]:让学生摸摸自己的耳后乳突区,熟知病变部位,判断颅中窝颅底骨折情况;看看伤者双眼周和眼睑瘀血和充血情况,如“熊猫眼征”“兔眼征”等;对比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后的区别,并用列表法对比三者的特点。该病处理原则上采用总结记忆:做到“一抗二要三不四禁”[12-13],既一抗(抗生素+TAT);二要(要正确,要头下垫无菌巾);三不(不擤鼻涕,不打喷嚏,不用力排便);四禁(禁填塞,禁冲洗,禁滴药,禁腰穿),加强学生记忆。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的思想和手都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执业能力,为今后临床分析、解决病例打下坚实基础。
4.3总结练习
通过练习回顾课堂授课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导入回放和能力训练:提问学生对课前导入内容的分析。如:大熊猫和受伤患者有什么关系?作为医生该如何处理伤后鼻腔出血的问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4.4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结合该次颅底骨折学习内容,如果生活中遇到类似患者,你会怎么办?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课后让同学间分组讨论,也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课后思考能力,加强知识记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紧急外伤救护方面的应急能力。
5教学反思
[关键词]说课;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医学概论
“说课”于上世纪90年代初逐渐规范,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我国逐步推广。说课是把自己的关于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进行讲解,听取其他同行或者专家的意见及建议,通过这种交流,达到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的目的[1]。医学概论是我校面向诸多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医学课程,分系统讲授正常人体的基本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及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等。其教学内容中与医学生物化学有关的主要包括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三部分。本文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为例,从课程、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
1、说课程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是本教研室目前所用教材《医学概论》第十二章第九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第三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DNA、RNA的分子结构、DNA的复制及转录过程已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学习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基因表达调控打下了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充分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物质,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具体过程;同时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核酸和蛋白质的关系,并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2)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组成及蛋白质合成的具体过程,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肽链合成的起始和延长阶段是学习的难点。教学重点的确立首先是从我校非医学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掌握基因信息传递与表达基本过程的课程要求出发,同时考虑到这些重点内容可以为医学概论后续学习的相关药理学知识及某些疾病(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教学难点的确立主要依赖于以往的课堂反馈。往届同学普遍反映蛋白质合成的具体过程较难理解、记忆和掌握,因此把合成过程中主要的肽链合成的起始和延长阶段作为教学难点。
2、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对课程吃透以后,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前,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在知识方面,学生通过书籍、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及高中生物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已经形成了有关基因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但对于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尚不清楚。在情感方面,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求知欲是比较强的,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求知欲转变为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方法
在选择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在讲授过程中层层设问,创设一个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通过演示和讲解结合的方法,把本部分内容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另外,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将知识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
3、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从“愿意学―学会―会学”,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渗透式指导法,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准确的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2)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分析示意图或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认真观察分析,准确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
4、说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教学过程分为了三步走。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利用电影《风声》和《无间道》中的片段引出摩斯密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PPT显示的摩斯密码表,在30秒钟的时间里翻译一组密码,随之以此为例引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即翻译的过程。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mRNA分子的核苷酸排列顺序怎样解读成蛋白质分子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此来创设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情境。
(2)讲授演示,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启发式教学法来讲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组成和蛋白质合成的具体过程。其中的难点部分通过播放PPT动画或者Flash动画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使同学们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易于理解和学习。
(3)总结巩固,拓展提升
通过小结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巩固这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知道需要掌握和熟悉哪些知识点。然后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电影片段,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和电影里设想的那样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实验证明“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并要求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留待下节课讲解。最后,向学生推荐我校图书馆相关资源及网络资源,以扩展提升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