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教育

第1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是在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的。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全新阐释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他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传授,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期待一部分学生将来成为自主创业者,为社会其他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

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通过对学生上述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旨在全面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2]

2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充满激情与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各高校也始终把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潜能,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传统创业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毕业后自己当老板,高校也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要目标。目前,刚跨出校门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是:没有创业资金、创业经验、社会人脉等条件;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成功创业的极少,创业教育的受益面狭窄。学校可以在人才培养中有所作为:比如树立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侧重创业技能培养,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的心态去工作”体现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更好的丰富创业的内涵,把创业与就业看成是可以兼容的出路,尽可能的拓宽创业教育的受益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角度高标准规划、全方位着手、大手笔投入,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着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2.1 高标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

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一是,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并开设专门《创业学原理》课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模块,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二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差异,强化特色,深化内涵,注重分类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创业实践锻炼,培养潜在创业者,培育成功创业项目,以创业项目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创新创业类的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学界和业界创业导师,组织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训练,指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五是积极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创新创业典型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双创双高的人才。积极围绕创业技能、职业技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来规划未来职业发展,促进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最终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2.2 全方位着手开展创新创业培训

2.2.1 以教育?橐劳校?全面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

为统筹全校的创业教育,可以成立创业试点班。面向全校遴选30名学生组成虚拟创业实验班级,单独开展创业教育,经过一年的创业教育,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活动,创业活动可以记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

试点班将从五个方面着手实施改革。一是,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由实践和理论两个模块组成,突出实践模块,实践模块提高到65%以上;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新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为主,课程设计上更突出“做中学”的实践环节;三是,教学理念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充分展示出显示生活中各个角色的“为”和“位”;四是,考核形式重过程,以答辩形式的考查为主;五是,秉持“扶上马、送一程”的思路,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在改革的同时,突出由“岗位认知、岗位训练、岗位工作”三个阶段构成创业实践及以工作岗位创业能力培养进程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岗位认知以理论模块的课堂教学为主;岗位创业训练是通过完成各项任务,让学生体验营销、团队、规划、采购、谈判、管理、产品、资本、财务等方面的创业操作过程,在岗位创业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管理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经营规划能力、产品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商业谈判能力等;岗位创业工作是利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岗位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岗位设置与要求、掌握工作基本技能。通过岗位创业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学习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从而让学生多方位接触、了解社会、尽早缩短与社会的差距。

2.2.2 以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学校每年可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培训。不光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入手,更加入模拟上机操作和户外扩展项目,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逐步过度到模拟实践中去,为学生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系可结合专业实际,通过创业报告会、创业经验交流会、创新作品展、创业大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还要开展各类活动,如: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依托该社团举办各类创业大赛,以创业类竞赛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举办创业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走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创业论坛的开展,层层深入的引导、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企业模拟运营比赛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加这些大赛,可以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推动赛事成果转化,推动赛事成果与实体经济融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进而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3]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教学改革、学科竞赛、社团活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创业技能教育全过程,围绕“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战略思想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2.2.3 大手笔投入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孵化基地的建立是高校从以往单纯的理论和模拟实践正式过度到真正的创业实践运营中去的一种标志。创业孵化基地主要具有创业实践教育功能、项目管理功能、资金管理功能、孵化器功能,可致力服务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孵化与培育。孵化基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创业配套设施和创业资金,从而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通过近几年不断地建设,目前多数高校的创业基地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形成一套健全的运行机制,包括:全面的支持体系、综合体系、合理的管理体系、多样化的引导体系及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并形成了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龙头,以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网状结构,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2.4 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校上下要倡导“四创”理念:即创新、创业、创意、创造,努力营造“四创”的氛围,以“四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实现“四个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结合。着力构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创新创业教学、竞赛、培训、实践、研究和保障。积极探索“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即创新创业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进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学校建立创业典型选拔培养机制,积极支持、培育一批学生创业典型项目和??人。还要不断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学校还可以发挥创业成功人士、知名校友和在校学生创业典型等示范群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潜能,鼓励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成就事业。

第2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定位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说到创新,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而年纪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不容易循规蹈矩,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用创新的技术提品与服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这更应是常态。

二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现在的导向似乎与此有偏离。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随着这十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种创业赛事,比赛拿奖似乎更能给学校争光。而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若干年的情况来看,拿奖的似乎最后也没把企业真正做成。

2.师资力量薄弱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很多教师都是原来讲授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转过来的,也有少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大家都还在逐步摸索中。比较有名的是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培训班,还有南京审计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等,这些都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培训做出了贡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强调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在企业从事过几年工作再来高校的很少,而对创新创业确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学校表面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却是很多骨干教师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的“偏门”,这些都使得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规范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偏重于创新,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则偏重于创业。偏重于创新的,可能在如何开发创新潜力方面讲得较多;偏重于创业的,可能在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进行营销、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方面讲得较多。对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高校把创新管理设为必修课;对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而这些课有很多又与创业大赛等有关比赛挂钩,似乎了解和撰写商业计划书成了选修课的核心内容。

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是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比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即使是其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假如需要的话,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网络视频等途径比较迅速地学习。所以,在当今时代,掌握存量知识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大为下降。发现新知识,有所创新,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创业的活跃程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从微软到facebook,很多卓越的企业都是年轻人从小企业做起发展而来的。创业实际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业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应是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把眼光过多地放在创新创业赛事上,好像不拿几个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没什么成绩一样。

2.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大学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大家对大学的定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成果、论文数争创一流等,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给忽略掉。”现在的高校招聘,过于重视学历与论文,而从企业实务人才中引进教学人员太少。如果自己有过成功创业经历或者在较大企业做到中层,而又愿意花较多时间来育人,会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强调论文导向,那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付出较多心力的教师可能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亏,从而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以模块化思想方法为指导,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思维拓展训练、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法规等几个模块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能胜任所有模块的内容,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个教师只擅长讲某一个模块,那么如何分工协调就成了影响整个课程质量的关键。当然,如果能经常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来举办励志性的讲座,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之外的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选择,如能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注册、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创业的高峰期。

参考文献

第3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近几年来,创新创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十报告指出,创新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指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在高校的发展中,独立学院本身地位不如公办院校,学生生源数量有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造成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不足。为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无论是对社会对学校本身还是对学生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新常态;独立学院;创新创业

1独立学院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青年大学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自主创新能力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强有力的软实力。青年要担负起将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向工业强国、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同时,中国企业家队伍的高素质要求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现价段的迫切需要。

1.2有利于实现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

目前,全国独立学院283所,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在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方面相对较弱,独立学院应抓住机遇,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院校发展的重要位置,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的模式,促进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大学功能与使命的转型,更有利于独立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

1.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创业是民生之源,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就业产生增倍效应。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用人单位选聘时往往优先选择公办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独立学院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思路。

2目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据调查显示,有81.53%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可有可无,毕业后不会选择创业,认为创业离自己很远。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仅占1.59%。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意识薄弱。即使有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也是被严峻的就业形式所迫而选择暂时性的创业,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深造等方面,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没有这种积极性去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2.2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近两年来,独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面有一定的增加,但未引起足够重视,仍普遍存在课程相对较少,内容不够完整等问题。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缺乏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多由就业指导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团委等负责,教务教学部门对创新创业课管理缺失导致开设的创新创业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结和互动,缺乏实质内容。可见,部分独立学院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缺失科学的教育理念,认知存在严重偏离。多数独立学院还是为了单纯解决就业难,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且现有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只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教育活动。

2.3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受体制、竞争环境、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一直处于流动性较大的状态。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方面,多数为辅导员或者是就业指导老师兼任,他们中多数没有创业经验,而且理论知识方面也多有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和教师队伍不专业不稳定是独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3.1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行为和态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各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独立学院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及新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思想和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邀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知名人士或者是优秀校友等现身说法,点燃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帮助他们更新原有的就业和创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要多种形式地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想———“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为核心,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为关键,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

3.2构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实行学分管理体系。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在基础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自觉性。在专业教育中,突出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积极地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合作,重视利用校外的资源,积极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他们组建创业团队,给予学分上、技术上、环境上的支持。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及创业调研、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学科创新活动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

3.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实现产学研合作

目前,独立学院的创业园建设相较其他高校处于落后状态,应积极利用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的社会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将“走进社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针对社会需求,确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与社会需求和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优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对接。创业园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就业的一体化,可以有效地推动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贾汐 夏海杰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方国.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科学刊,2015(3):64~65.

第4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由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以及体验实践课程构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做基础讲解,这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模式具有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连贯性的缺点,学习内容大多是空泛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由创业教育的通识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体验实践课程构成。通识课程介绍创业活动普及创业常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程着重对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进行讲授。体验实践课程,采用场景角色模拟、讲座等形式更加突出实战。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对黑龙江动画人才培养和龙江动漫产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紧密结合良性循环。改革教育方式尤其是实践教学环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明确方向才能准确发展。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专业培养定位是动画电影人才,充分结合了北京电影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师资优势、课程优势,而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专业侧重培养在电视动画领域的动画制作人才。北京服装学院动画专业侧重培养在新媒体制作方面的动画人才。

(一)动画职业教育引入实践教学中使得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画教育注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意识表现力的培养,对学生社会实践、职业培训加大培养力度。作为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在课程构成中,应把职业要求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动画高素质的人才为教育目标。实践教学课程中把与企业合作的设计项目引入学校,动画专业学生在项目课程的构架内学习动画技术体会职业角色,和社会做到真正的接轨。在实践中为自己的未来创新创业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动画项目与动画理论多方面的融合贯通,学生、学校、公司、企业等多重互动,搭建了多维度的实践平台。由此构建的教学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使得创新创业能力精神的动画人才在教学实践体系中民办高校与公司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等实践平台,将项目引进课堂,公司项目制作开展职业规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工作室的方式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工作室有学科带头人负责,组成项目团队,以动画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学评价和管理为依据,项目带动教学,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民办高校除了项目工作室之外,还可以与黑龙江动漫产业园区的动画公司合作,建立动画实习合作基地,将课堂教学移入动画公司内部,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可以培养职业技能激发创新创业能力。民办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是岗位针对性更强、适应工作更快的应用型人才,而动画专业又是与市场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是培养技能型动画人才的根本策略。

3.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通过动漫艺术节、动画比赛等形式来实现。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实际制作动画水平。

4.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可开设虚拟创业平台。学生在开设的虚拟创业平台上积累创业经验。虚拟的创业平台主要可以体现在第二课堂、模拟公司设计等活动和虚拟的角色扮演,通过情景模拟,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设实验性、创新创业性启发课程

给学生想象空间实验性质的课程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可以给学生自身更多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想象。实验性的创新意在激发学生对于动画专业表现形式、作品深度等方面的探索实验。动画的制作灵感很大一部分依靠深度的思考。优秀动画作品的创意、制作需要深度的研发和设计。由学生组成的创意创业团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使他们得到创新的乐趣。创意创新的主体是学生,可以发挥青年们奇思妙想!

二、实践体系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岗位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来实现动画是一门创意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创新是基石。一部动画作品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动画制作能力和技巧,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因为动画制作涉及多个生产环节,如脚本、分镜头设计、原画、上色、修型、场景设计、角色设计、配音、建模、灯光渲染、绑定、动画、合成、特效等环节,只有众多环节通力合作和完美配合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动画片的制作任务。学生在实践中才能掌握上述职责,在熟悉各个环节的实践基础上才能创新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的教育是华而不实的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基地来实现。建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岗位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创业实习基地是学校组织的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习场所,学生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安排,自主性地完成具体创新创业的动画工作。创新创业社团基地指学生自主性地组织社团活动,通过社团的合作、交流、沟通等环节进行活动的创新创业场所。创新创业岗位基地指学生在公司内部的某一岗位就职,通过岗位实践发挥专业技能,岗位练兵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形成创业技能。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是一种“孵化器”创业园是将创业理论付诸实践的场所,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商务服务等服务良好环境。

三、结语

第5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本文引入了医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PBL模式,探讨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深入分析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PBL模式的不同环节教师所应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在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在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在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关键字

PBL;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角色

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欧美高校先于我国半个多世纪便开展了创业教育,如1953年纽约大学便开设了由彼得•德鲁克教授主讲的“创业与革新”课程。[1]纵观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虽然它们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包括教师讲授、师生互动、案例讨论、角色模拟、基地见习、组织大赛等,但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整合度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

1PBL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

相关学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该是关注过程胜于关注结果的教育,也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内涵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特点非常相近。[4]当时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素养,改变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发展学习者综合素养。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以病例形式呈现问题,学生的学习不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而是围绕问题展开,学生以导师辅导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研究,最终通过学生合作确定病例的解释、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PBL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PBL的这些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非常契合。我们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上述PBL实施模型,按照“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创新创业问题提出———创新创业问题解决”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将PBL理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其指导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用PBL模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做出相应转变。

2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

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这是应用PBL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高校日后顺利通过PBL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高校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论的掌握,包括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理论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体系是否完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理论的权威拥有者,具有远超学生的大量理论知识,为“传道授业解惑”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是理论的传授者,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复制与转移,使得他们的传授对象———学生能够和他们一样,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5]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旦“遭遇”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暴露自身的弊端,教师的“理论权威”与“理论传授者”两大角色也显得“捉襟见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特点和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根本上做出转变。首先,教师应放下个人所谓的“理论权威”定位,因为在PBL模式中,教师拥有知识,但并不是权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在探索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其次,教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传授者。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实践,单纯的理论传授对于复杂而多元的实践过程来讲功效甚微。因而,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始环节,我们高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3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

组织者这一角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创新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对学生进行分组要遵循差异兼顾、优势互补的原则。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整体特点、个体认知结构差异、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优势、短板情况,合理匹配各个小组的成员,以保证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取长补短、协作顺畅。此外,在PBL模式下,教师作为组织者,还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实践交流过程、小组合作过程等进行精心组织,因为PBL模式要求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是相对自由的、分散的、自主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及融洽的实践气氛,及时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另一方面,鉴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及各小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各组的管理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在小组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

4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

在PBL模式中,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证,也是应用PBL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权威者、讲授者角色,对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所阻碍的。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实践的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更适宜于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在PBL模式中,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领域,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着同样的未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赋予的主导地位,扮演学生的伙伴,与他们一起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承担责任的关系,教师应当力求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密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同行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名教师独当一面,独立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不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来完成。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这一形式将要被颠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做到独立去指导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他们需要积极与同行合作,发挥每名教师的优势,分工协作地与学生共同发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在PBL模式中,经过理论积累、实践探索、问题提出这三个环节,最后便是关键的问题解决环节。问题解决环节以前面三个环节为基础,这一环节的完成度体现了整个PBL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那么,在这一关键环节中,作为教师应如何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创新创业问题的解决呢?与高校中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应用了PBL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如何?是否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实践当中?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都有可能是全新的领域,因而教师也经常会遇到以自己现有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为了能够与学生共同实现问题的解决,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者”变成“学习者”。因为教师想要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渊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学习,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知识储备相对宽泛的要求。[6]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者,首先要做到更新观念,不应再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代言人,要努力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其次要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既要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一名理论专家,也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实践能手;第三要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包括创新基础知识、创业过程、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战略、创业营销、创业风险等内容。

作者:张诚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努力[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39.

[3]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想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5.

第6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科技创新 基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12-02

一、中美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从美国经济在过去100多年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是充分证明。正如美国商务部负责知识产权的官员戴维・卡普斯所说,美国产业新技术和产品服务的诞生,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从飞机、原子弹、宇宙飞船、通信卫星等国防高科技产品,到电灯、晶体管、互联网等百姓日常所需,美国人的科技创新和发明一直在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进步,这与美国从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

美国从小学就推行创新教育。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比较重视让学生学习与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重要法宝。美国课堂教学是很开放的,他们在座位编排上很随意,教师在课堂上会尽力表现其幽默风趣,一个教条、呆板、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不会获得好分数;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书本或网络以得出自己的答案,教师不会让各个学生的答案相一致,更不会去束缚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力;美国小学一至三年级没有学业成绩记录,三年级以后各种考试也不公布分数,考试内容与学生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几方面能力,考题也千奇百怪,新奇的考试题目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学生表现突出,学校会建议家长去做智商测验,使学生有机会得到特别辅导。正是由于这种一贯推行的开放式创新教育,使美国人从小就具有超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以至于美国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基础科学、医药、信息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领域美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的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美国高校都设有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一般通过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创业竞赛、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如组织管理一种社团或沙龙、设计与组织一次公共活动、构思与设计一种报刊、提出一种新观点、制订一个小实验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鼓励大学生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大学生创业者创造出来的,如Intel的摩尔、葛鲁夫,Microsoft的盖茨、艾伦,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尔等。据麻省理工大学(MIT)的一项统计,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家新公司,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二)我国应试教育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我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创新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几个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只有拥有自己的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实现新产品价值最大化。然而,创新创造能力不足导致我国难以产生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而这种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模式息息相关。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多年,高考制度使得“考上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几乎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一成不变的最佳选择,这必然催生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从考试内容来看,学大纲、材、辅甚至统一考试答案,尤其是许多开放式的主观题也要规定一个客观答案。从教学评价来看,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以考试分数作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质量好与差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为了考试分数死记硬背、题海奔命;教师为了工资待遇以讲解考试解题技巧来取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校为了获得更多奖励和投资鼓励教师多补课多加班……这种考试、评分和排名等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考试题的唯一标准答案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人才具有多种核心特质,在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能力、论证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兴趣爱好、主动性与持久力等。而我国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却扼杀了学生这些创造特质的要求。为了考试分数,学校和家长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幼儿园补小学、小学补初中、初中补高中的学习内容,导致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埋没于题海战术中,严重遏制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创造力的学习思维模式同样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足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从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为了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颁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鼓励和引导各类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但笔者认为,创新人才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需要从小培养,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而并非到大学才开始提倡。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小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一)减少课业负担,多开展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

我国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必然导致中小学生陷入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如向美国、新加坡等国一样中小学上午8:30至11:30只上半天课,下午做手工、做游戏、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开展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考试制度,多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我国现有的教育升学模式全部采用考试择优选拔制度。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等没有一个环节不考试,为了达到“择优”的目的,考试出题者常出难题怪题以考倒一片,无论文理科、无论主客观题,考试答案均是统一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而应试者则死记硬背考试答案或参加各种考前辅导班学习应考试技巧。这种畸形的考试制度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此,应大胆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推行中小学就近上学原则禁止跨学区,中小学考试像美国一样小学前三年没有考试或不公开考试分数,考试题目尽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少考现有知识多考创造性思维的题目,不用统一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多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跃课堂气氛,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好奇心

我国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权威压倒一切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自由发言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质。

(四)培养创新发明意识,从小培养科技创新发明的人才

日本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创新发明意识,如针对幼儿出版《什么是发明》、《什么是专利》、《SLUMP博士》等多媒体辅导读物;针对中小学生出版《发现的喜悦》、《探索的快乐》等提高学生对发明兴趣的书;针对高中生出版《从专利来看产业发展史》通俗易懂地讲解专利制度的作用;针对职高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出版《专利篇》、《外观设计篇》、《商标篇》等使学生能够把握日常研究活动中可成为专利的技术等。日本从小培养科技创新发明意识做法如能纳入我国各类教育中,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对培养我国科技创新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五)提倡全社会配合,多为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舞台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携起手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学校和社会要全面开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创新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台相应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给予科技创业的学生资金扶持,让大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科技型公司。

总之,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我国现行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走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朱诸.美国:科技创新成就经济大国[OL].新华每日电讯,2010-10-20

[2]韩震,虞立红.创新人才从何而来[N].光明日报,2012-06-13

[3]鲍炎炎.从日本创新教育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大中小[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6-03-23

[4]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第7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1.深刻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带来了三次创业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用两三百年的时间平稳经历三大浪潮不同,中国是将三大浪潮叠加在短短的几十年之中,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快速的冲击。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后工业时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主动顺应当前时展大势和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部署,责无旁贷地举起创新创业的旗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创新放在“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国民创新素质提升,是高校实行众创这一基本国策的时代责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2.加快构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材编写。根据学生的类型、层级、地域等因素,在基本原则框架下实现“一纲多本”。同时,联合高校、社会、企业层面等多方力量参与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中来,提升教材的针对性,突出特色和多元化,推动开发系统完备、层次多元、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养。发挥高校内部师资优势,实现交叉学科优势互补,推动跨学科、多层次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建设。同时,发挥社会特别是企业家队伍的力量,传授大学生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要充分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重点依托高新技术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推动建立一批创新创业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培育鼓励创新、人人创新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一是要加强校园创客空间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咨询、指导、孵化、对接、互动交流的“一站式、零距离”综合服务。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学校要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交流研习营、创新创业成果展览、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分享、创新创业文化节等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让创新创业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三是推动形成关爱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加强与各地创新科技园、高新企业的合作,作为共同培养人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支撑的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高校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合力。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写进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布。

3.准确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未来发展态势。

第8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文章围绕夯实专业能力、塑造工匠精神、增强开放协同、促进全面发展四个角度,阐释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的价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构建发展战略和政策机制、变革教育体制和育人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促进“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特征;推进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我国在线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XJA880004,项目主持人:南旭光)、2016年度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项目“重庆市‘互联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机制创新及政策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6jccxAX0008,项目主持人:南旭光)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及模式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6SKGH208,项目主持人:张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调整及结构性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之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正迈入“互联网+”新时代。毋庸置疑,“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升级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新增长极和最大的创新创业空间,特别是总理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且国务院于同年7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新一轮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创业浪潮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被视作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动力引擎之一。得益于党在十之后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的重要部署,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探索也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也要求“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其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则明确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要任务与举措之一。然而,尽管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各方推动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依然难如人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健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是对“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及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特征认识不透,对其内在逻辑把握不清,对如何“打通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教育壁垒,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改革”②的实施路径尚不明晰所致。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对“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办学实践提供路径参考,促进“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特征

不得不承认,任何教育理念或教育改革的推出都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针对性。当前,一方面,我国经济遭遇到传统产业下行的压力,以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再造新经济发展动力引擎、加快形成新动能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都见证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快速推进,“互联网+”作为一种发展范式全面渗透和改造着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不仅催生了难以估量的新生市场需求,还借由其强力的互动耦合性和互联互通性引导产业爆发式增长。这些不仅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需求侧的巨大动力并引发新一轮创业,也为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巨大空间。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试图影响人的创业行为的教育”③,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特殊本质及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耦合后的反映,承载着人们一定的价值倾向和价值选择并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其本质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等,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性陈述,相当于对这个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定义”。本文认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应该顺应这个时代对“开放共享、跨界融合、互联互通、颠覆性或破坏性创新”的呼唤,让受教育者在“自我实现”基础上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开创精神和竞争能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态度,让创新创业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烙下以下价值特征:

1.夯实专业能力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作为“包含知识、技能、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内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能力是实现人类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之所在。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在内的“能力综合体”④,内蕴其中的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创新性和能动性。所谓专业能力,就是劳动者从事所在职业或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能力,是个体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作为个体能力结构中的客观存在,专业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及针对性,在遵循能力递进的原则并把握职业成长规律和逻辑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际上,学界对专业能力的认识不仅强调对环境适应的个人属性,还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强调它是在专业实践群体中涌现出的一种属性,蕴含着争夺“所有权”以及“合法性”的努力。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通过智能软硬件、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和工具的学习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其形成应对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关键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社会多元挑战的能力,更能够有效激发个人或集体的潜力以及运用个人或集体智慧冲破种种发展瓶颈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夯实专业能力,并将专业能力运用到专业实践、资源获取、跨界融合、创业行动中去,从而在“实践场域”通过感知、模仿、练习、内化等,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立身之本”,进而彰显精神能量、创新思维和专业智慧。

2.塑造工匠精神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人才观,“工匠精神”被重新提出。所谓“工匠精神”,原意指工人对生产、制造、加工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它代表着一种对卓越品质的追求,呈现出一种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下持续创新的精神,映衬出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从实践观看,“工匠精神”就是工匠所具有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及人文素养⑤,其内涵除了持之以恒的信念、严谨细致的坚守、注重细节的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还包括一丝不苟的专注和敬业乐群的态度,从而与人生观及价值观紧密相连。当前,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德国版的“工业4.0”还是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都趋向于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参与式创新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激发出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激情,促进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因此,“工匠精神”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着新的生产理念、创新创业理念、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表达。所以,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注重让学生动手参与创新、创造,并鼓励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追求极致。也只有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才能磨炼出“工匠精神”所指向的内生性品质。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复杂实践问题、开拓发展路径的过程,其中隐含着“工匠精神”的生成路径,从而可以真正让“工匠”专心于技术创新,产生创新创业的强大驱动力,促进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健康发展。

3.增强开放协同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互联网+”及其所推动的产业变革,不仅为未来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更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就业、创业、创新方式的变革。这是因为:一方面,“互联网+”其实就是“创新2.0时代”,以其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等特点促使经济发展模式朝着开放经济、共享经济、创新经济加速迈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能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必然会呈现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即通过“互联网+”驱动人才培养,变信息技术利用的“工具”为教育与社会耦合联通的“范式”⑥,而且“开放化”与“协同化”将显著成为教育发展的外部特征。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将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模式,增强开放协同意识和能力也就成为关键。为此,各类学校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更加注重开放协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能够将不同人群、不同机构、不同资源整合到自己的创新创业过程中,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突破现有的教育模式,破除校园教育相对封闭以及与社会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把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推动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校社协同、校政协同、校家协同等,集聚内外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一种多元主体相互沟通、优质资源相互共享、创新文化相互融合的良好的协同环链,形成协同、互补、共生的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4.促进全面发展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者是这个时代的需求,也是各类院校的新使命。尽管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有不同认识,但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公民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⑦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应为促进“全人发展”,充分激发潜能、培养完整个体。一方面,“互联网+”对创新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教育理念革新、教育形式重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法变革,更主要的是对具有“跨界、融合、开放、共享”思维的未来劳动者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应具有包括良好的协作沟通、诚实守信、批判思维、竞争意识、风险承担、职业规划以及专业技能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个人发展舞台,也提供了自我实现的综合杠杆。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唤醒学生潜在的创新创业意识,使他们可以积极、自觉地认识、经历、体验个人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以“全人发展”作为“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诉求方向,还顺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直接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与“互联网+”所蕴含的逻辑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然,“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高价值或许还可以更进一步,即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育人工作常态和基本教育形态,从“社会目标”的高度去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策略

“互联网+”时代与以往传统行业相比,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有一些明显不同,比如:“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与创新、创投密不可分;创业与最新科技联系紧密,对创新性要求高;创业产业链长、衍生性强;创业与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相联系;创业创新以户为导向,而非以生产为导向;等等。这就决定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走传统的模式,必须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特征进行创新并实施以下推进策略:

1.构建发展战略和政策机制。创新创业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和根植性,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蕴含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之中。一个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其社会所呈现出的创新精神、创造力、企业家精神等必然是创新创业教育对年轻人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与该国发展战略、政策制度具有显著正向关系。美国是最早在校园内推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为一大批创新创业人士的涌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土壤。从欧盟《行动计划:欧洲创业议程》等系列文件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在其整体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我国曾经在科技发展和创新突破方面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但如今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却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尽管近年来在政府重视下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仍然因“孤岛化”“悬浮化”“片段化”等而无法形成合力,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阻力,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我国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部分,并将其融入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以及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将其视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构建涵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所有层次和类型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阶段开始,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增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投入,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自下而上地形成重视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社会变革的有效对接和发展。

2.变革教育体制和育人机制。纵观以创新著称的国家或区域,其取得的发展成就肯定不是政府制造出来的,也不可能产生于僵化的体制之下。它们除了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外,还拥有良好的教育体制与文化环境。只有自由的创新体制才能激发不同的创新观点,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国或区域的教育系统自组织形态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制于社会各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但凡遵循了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运行规律并理顺了涉及多方面的运行机制,便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而言,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应从变革教育体制和育人机制入手。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技术,不仅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实践因素,而且它所推动的创新性跨界融合正处于爆发期,其蕴含的创新活力和应用潜力也正被加速释放。利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耦合从而颠覆这些行业,不仅成为可能,还成为一种趋势。所以,“互联网+”也正引发一场推动传统校园教育变革和重构的变革,基于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正在择机而生,教育的重心正在“由教学向学习转移,由说教向创造性探究转移”⑧,教育的目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倾向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各层级及各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相互协同,打破目前的割裂状态,在学校、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育人合力,特别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衔接、有效沟通,以开放、合作、共享的方式推动形成多元协同发展的教育机制,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创意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创新人才。

3.创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之后而形成的具有广谱性、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责任要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层面回归到“学徒时代”的学习者身上,而且学习者将对自己的学习和教育享有更多自由并承担更大责任。⑨这种回归的实质在于响应时代呼唤,解放和发掘学习者自身所具有的自组织能力及自我成长动力,这就需要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着力创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首先,创新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支撑创业的发展,而创业则是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行动的具体化,这就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推进创意、创新、创业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注转向到对自我价值及全面发展的实现上来,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要高度重视以“做中学”为主要推进路径,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在各类真实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强调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潜力,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校内外专业实践的质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技能。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商业创业教育”,而是为多样性和异质性的学生群体设计的一种跨学科合作学习的过程。要着力构建“人文通识+学科专业+跨学科交叉”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效增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优化知识结构,获取涵盖几乎所有领域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方法。当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代替教育的全部,其根本目的也并非只是创新创业,还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培养,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引向为人类谋福祉这一方向来,以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性。

4.建构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创新创业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在“互联网+”时代则更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和多维范畴的社会支持。第一,需要建构一个由各级各类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基金会、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在学校内部实现“学校—学院—学生”多层级有效协同,在外部则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专业化、体系化、广谱化、整体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支撑性环境。第二,学校和教育者要建立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体验学习平台,建构开放、多元、专业、灵活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广泛参加服务性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参与相关素质训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利用创业思维与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成立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等,不仅在政策、资源、制度方面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还要研究开发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和商业理念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建立科学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等。第四,要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构建并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股权投资,并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政府引导基金,建立完善的“教育+孵化+投资+服务”的新型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优质的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快速聚集。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面临的最现实挑战,可能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以及如何使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热情并广泛认同,为此,可以集合创业家、实业家、投资家、高管人员、研究者等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学科交融的模式重组组织架构与职能,促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三、结语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价值特征,这是“创新2.0时代”对教育创新诉求的一种具体形式,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明晰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方向。如果我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仅仅止于政策执行和课程建设层面,而不从内在逻辑上深入思考并创新实施路径,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只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回应“互联网+”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内在本质诉求。事实上,不管是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明显激增,还是为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而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的内涵和模式,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速调整存量、做优增量,释放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强支撑。

作者:南旭光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Z].2015-05-04.

②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12.

③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9):73.

④杨洁.能力本位:当代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4(10):80.

⑤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6.

⑥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9.

⑦徐小洲,倪好.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6(1):144.

第9篇: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师范院校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研究从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和强化学生指导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构建;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思考

2015年政府报告指出,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1]。大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是最主要的潜在创新创业人群,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校实施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师范院校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对接社会需求,积极打造融教育教学、实践培训、指导帮扶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丰富课程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非针对少数学生。学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从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容丰富、多学科交叉且具有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搭建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建立由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专门课程体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组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和学科优势,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设各具特色的创业课程,鼓励教师对接专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应用性与时效性,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明确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倡导形成“敢于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尝试”的创业观、就业观与人才观,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灵感和创业潜能,点燃创业激情,引导更多的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成功创业。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成课程合力

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学科专业教育,要立足各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完善已有人才培养的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重视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和知识传授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扎实、复合型的知识体系[2],避免出现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脱离专业教育的情况,重点从课程与教学、活动与实训实践、网络化课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切实将创新创业元素植入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课程标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各专业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门学科的创新创业元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原则方法,形成课程合力,使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品质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根植于专业和学科教育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强化教师培训等方法,重点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强化能力本位,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教师的创业实训实践,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程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支持老师到企业调研和实践,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导师,聘请、吸纳杰出校友、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建立由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联合组成的创业导师咨询团队,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创业导师的有效联动,提升创业指导与服务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长期的不定时的指导、咨询、答疑,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和综合性

在一个教育体系中,评价往往直接制约课程教学,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评价内容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方式,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在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实际能力。要强调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外,还应多采用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成果演示、论文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探索无标准答案考试,发挥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畴[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程度

依托现有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并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把网络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博客、微博、APP应用平台和微信等可依托的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交互性、互动化、碎片化等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创新创业网络教育,把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作为学习素材,把一些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转化成可接触、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邀请企业精英、行业专家参与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微专栏等形式的互动形式,切入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4]。

二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加强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强化第二课堂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启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和形式,加强建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各类专题讲座,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并有针对性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训练和服务,做到教育、引导、训练、实践的有机衔接和密切配合,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理论化、孤立化和狭隘化倾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知识、激发潜能、提升素质,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重实效、广覆盖、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举办各类创新、创意、创业专题竞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参与创业计划设计和参加相关创业模拟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和成长。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和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合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接受实践训练,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助力学生实践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搭建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参与、创业体验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实践平台,有效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并依托所建基地和平台,不断地扩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实践范围和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针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孵化支持,帮助学生选拔项目,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提供创业培训,入园服务与跟踪扶持等系列企业孵化服务,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体,提升团体创新创业实力

创业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团队合作尤为重要。作为创业者,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折不挠的精神,一定的商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相关的风险承受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人沟通和交往,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开拓教育资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团结协作的情境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注重从团队成员角色分工、团队成员能力互补、团队人员协作管理等方面,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实力。

(五)增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拓展实践平台

拓展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既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并有效联动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合作开发课程,打造学术与实务、创新与创业、创意与产业的沟通渠道,加强学生创业实习和实训,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形成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5]。深化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多渠道集聚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多元融合与合作的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校外教育合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6]。加强校校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密切配合,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联盟,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程化服务

(一)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与团队,加大指导服务力度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指导服务机构,建立能有效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团队,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提升指导服务力度。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内涵丰富的系列创新创业培养与讲座,优化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与视角,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形成讲座嘉宾与学生机制,从思想上有效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疑难困惑。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提供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社保缴费、劳动维权、创业扶持等方面政策咨询,有效指导和服务学生。

(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咨询与服务

扩展就业服务指导平台的职能,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潜质与能力评估、创业模拟和咨询帮扶等指导和服务,根据学生的创业项目,为学生定制涵盖项目改进、项目评估、项目培训及导师推荐等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指导、咨询与服务计划,设立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回报率。联系相关部门,开通大学生创业注册、纳税、缴费等“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创业服务,打造天天有服务、月月有指导、季季有重点、年年有总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02):47-49.

[3]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2):71-75.

[4]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