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于传感技术的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
科学教育领域的传感技术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及工具软件构成。其中传感器是该系统的核心,计算机及工具软件为辅助设备。若将该系统比做人体,那么传感器就是人体的五官,其功能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传感技术在科学实验系统的应用范围。同样,实验中能否引入传感技术,关键在于传感器能否直接或间接测定待测量,即仪器的支持作用是该类实验开发首先考虑的因素。
1.确定实验选题
根据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知识背景、传感技术的功能等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确定实验主题。
2.选定实验观测量
(1)直接测定。根据实验的研究对象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观测量,依据对传感器功能的认识,初步寻找合适的传感器,进行直接测定。例如利用溶解氧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定水体中溶解氧气的浓度,用压强传感器监测一天内大气压的变化,用温度传感器研究化学变化中的温度变化等。
(2)“转化”后再检测。若无法找到直接支持的传感器,则必须将待观察量转化为可直接检测的物理量进行实验,我们把这一环节称作“转化”。转化是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思想,自然科学的研究正是将内隐的、微观的和具体的变化外显化、宏观化和抽象化的转化过程,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活动更能揭示科学活动这一转化的本质。
针对转化本身,不同的实验对象存在不同的转化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实验对象本体的性质和特点,列举其中变化的物理量,然后选择变化明显、测量简便的物理量为实验观测量,再选用合适的传感器进行实验。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释放、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氧气浓度的下降等等物理量的变化,我们便可以借助这些变化量来监控植物的呼吸作用。再如,盐度是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盐可溶于水,发生电离,盐度不同,那么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同,电导率不同,因此,可利用电导率传感器进行测定。
3.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已确定的观测量,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形成实验方案,并预设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主要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
4.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实验用品的种类、用量及测定时间等进行调整,以得出较理想的符合科学性的实验数据,并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优选。
科学实验同时具有“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可预见性是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想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可以使实验研究过程顺畅、有条理。而有时实验原理尽管看似完美,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实验的不可预见性,科学实验的不可预见性有来自实验仪器的问题,也有来自实验设计的问题。
例如,初中化学实验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阶梯形烛台上的蜡烛从下向上熄灭,以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不支持燃烧,也许我们很容易想到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来监控这一过程,但如果实际实施实验就会发现,倾倒的二氧化碳会超过二氧化碳传感器的量程,实验失败。由此必须将观测量进一步“转化”,转化为其他可检测的物理量。考虑到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引起氧气浓度的减小,用氧气传感器代替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实验,可取得成功。如装置图1所示,用氧气传感器监测氧气浓度的变化,用光强传感器监测光强度的变化,会发现在倾倒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小,光强度减小(蜡烛变暗),这样有力地说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氧气大且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
再如,植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如前文所述,可以根据这一过程中热量的释放、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下降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行监控,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还要考虑热效应是否明显容易测量、热效应是否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是否受光合作用的影响等等影响因素,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便会采取保温避光的实验条件。
科学实验这些“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但也会让我们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正是科学探究的乐趣和魅力所在,那种用“思维实验”、“黑板实验”替代探究实验的做法很难增进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
5.反思总结
反思实验过程的关键或异常环节,进行实验再设计和拓展性研究。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提出供学生交流讨论的问题。
由上述讨论可见,从实验手段上讲,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可以分为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转化后测定)两大类;从实验过程来讲,预见性强的实验相对简单,预见性弱的实验则有更多的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往往需要重复设计。基于传感技术的科学实验研发的思路可以用图2表示。
基于传感技术的科学实验示例
1.污水排放对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影响――直接测定法
水体污染和水体质量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中的重要课题,而水质标准有多项内容,溶解氧浓度是其中之一,且学生对水体中溶解的氧气的作用已有了解,因此可以选取氧气浓度作为实验观测量,使用溶解氧传感器直接测得。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实验活动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如果作为真实情景的综合实践活动,可由学生携带溶解氧传感器亲自到河流或湖泊进行检测;但并非所有的学校都具备靠近水体的条件,有时也没有充裕的课时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进行。例如有机污染物等还原性物质,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含氮磷的物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经过一系列变化,导致水体溶解氧浓度降低。由于上述生化过程所需时间较长,我们可以借助还原剂Na2SO3代替污染物消耗氧气模拟上述过程。
如图3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样,将溶解氧传感器浸没于水中,启动磁力搅拌器,搅拌。加入2M的Na2SO3溶液,每次加入5滴,充分搅拌并测定溶解氧的浓度,分析溶解氧浓度随Na2SO3溶液加入量的变化。
在未加入Na2SO3之前,随着搅拌的进行,水样中溶解氧浓度不断增加,直至达到饱和;加入Na2SO3后,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达到一定数值后趋于稳定。
传统的溶解氧滴定测定,只能测定某种状态下的溶解氧浓度,且操作比较繁琐。引入传感技术的实验,不仅实现了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实时监测,将变化的过程记录了下来,且操作简单,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植物蒸腾作用的测定――间接测定法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中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关于蒸腾作用的下级内容有很多,我们选取测定蒸腾作用的速率为实验主题。目前为止,没有开发出能够直接测定蒸腾作用的传感器,因此需要进行转化。
蒸腾作用具有过程属性,在此过程中,植物体内不断有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根或茎部不断从周围的生存环境中吸收水分,以达到植物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因此,蒸腾作用的特性是失水和吸水,倘若将植物根或茎浸入一个盛水的密闭容器中,由于植物吸水,导致水量减少,液面上方空间变大,一定质量的空气体积变大,压强变小。可通过压强传感器进行测定(如装置图4),从而实现蒸腾作用测定的转化。实验观测量由蒸腾作用的速率转化为密闭体系中的压强。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发现,用传统的玻璃仪器如密闭的锥形瓶,由于其体积大,因蒸腾作用而减少的水的体积相对于容器的体积太小,导致压强变化不明显。笔者通过改进实验装置,用装满自来水的乳胶管代替锥形瓶,实现压强变化的放大化;数据采集器的设置中,由于蒸腾作用中水的减少是一个渐变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因此采样时间要长;另外,植物的选取,考虑到价格以及蒸腾作用强度的问题,选用花店出售的旺盛的花枝,如(约1元/朵),降低了实验成本,从而完成实验本体的开发。
关键词:测量;处理;误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4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精度测量数据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型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应运而生。所以误差分析技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误差的来源
测量误差的来源有很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测量用的仪器。各种仪器在制造的过程中结构会有差异,任何一种仪器它本身具有特定的精确度,所以,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就受到限制。第二,实验者的因素。实验者的判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操作者的习惯、对待实验的态度、步骤的熟练度等,都会造成实验结果不一样的误差。第三,外界客观环境的条件。实验过程中,随着当天天气的变化影响,温度、湿度、大气折光等,都会影响观测结果的误差。比如:钢尺在温度变化的时候会产生伸缩,望远镜在大气折光的情况下会使瞄准产生偏差等。
二、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的来源,误差可分为三类。第一,系统误差。它是指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误差,它们影响的误差结果通常都是偏向一个方向,引起误差值的大小、符号均保持恒定。当实验条件得到确定以后,系统误差在客观上就会存在一个恒定值。我们知道系统误差是可以消除的。根据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它:①交换法:将实验中的一些测量条件相互交换,进而就可以减少系统误差。②替代消除法:我们保持其他条件都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用一已知量来替代被测量以达到消除误差的目的。例如,可以先用一个物体与被测量物体达到平衡,然后取下被测量的物体,用砝码代替被测物,在测量所得的结果当中已经不存在因为天平两臂的长度不一样而引起的系统误差了。③对称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被测量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对称性来消除系统误差。④校准法:在实验中,可以用更精确的实验仪器来校准要使用的仪器,或者是用经过分析得出校正公式来修正实验数据,使能够达到消除系统误差的目的。第二,随机误差。在系统误差已经得到消除的基础上,测量数据之间还存在差异,通常都是在最后一位数或者是最后两位数的不同,它们绝对值和符号不遵守一定的规律,大小与正负都是随机变的。由于偶然误差没有明确的来源,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控制它或是弥补它。假如我们对某一个测量数据进行重复多次的等精度测量后,我们就会发现统计规律也是适合随机误差的,只是误差的出现是由一定的概率来确定它的大小以及正负的。所以,测量次数越多,越使得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接近于零。第三,过失误差。是指得出来的结果很明显的和事实不相符合的误差,它产生的原因是操作者的精神状态不佳、身体劳累、不细心或者是错误的操作。只要实验操作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好的精神状态,认真负责,有耐心的操作就可以避免这种误差。在各种实验中,测量误差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存在一点或大或小的差异。为了使得测量数据更接近真实值,不得不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找出正确的误差来源和性质,用正确简便的方法计算出误差值,画出图形,从而得到比较接近的测量结果。
三、学会分析误差,减小实验误差
我们了解了误差产生的来源和所属类型后,可选择适当的方法对误差加以限制或减小。
1.减少偶然误差。①减少测量中读数时引起的误差,一般情况,仪器的读数规则是:测量误差出现在哪一位,我们读数就应读到哪一位,它是由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来确定读数误差出现的位置。v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引起的测量误差。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在数据处理时不能因为数据处理不当而引进误差,必须充分利用和合理取舍所得数据,设法得出最好的实验结果,减少误差。
2.减少系统误差。我们设法找到更科学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公式来减小系统误差。实验操作进程中减小测量误差。①认真调节仪器设备,仪器调节必须要达到规定的设计技术指标。②设法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实验条件达到实验要求。③仪器仪表的合理选用。实验时若错误选用大量程的档去测量小量值,会使得测量数据不够准确。④慎重选择物理量的测量。要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考虑。关键量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去把它测准;我们选择时也可以多测一些容易测准的量,消去一个或几个不易测准的量。提供修正值或者修正公式来减小系统误差。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已很难有大的改进,所以,设法通过理论计算提供修正值从而达到减少系统误差。例,用图1直流单臂电桥测电阻时,电桥达到平衡,A、B两点电位相等,于是IG=0,RX=■R0=CR0(1)当电桥灵敏度较高时,待测电阻的读数就取,决于R1、R2、R0的准确度。在下图中,若保持R1、R2不变,把R0、RX的位置交换,调节R0再次使电桥平衡,设电桥平衡时R0改变为R/0,由电桥原理,得 RX=■R/0 ?摇?摇?摇(2)
由(1)乘(2)得RX=■ (3)
式(3)中已没有R1、R2,说明通过交换法可消除由于R1、R2数值不准确而带来的系统误差,待测电阻只与比较电阻 R0有关。
分析计算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最小二乘法,最佳区域包容法,最佳均方逼近法,插值法等。
参考文献:
[1]吕太国.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4):20-21.
[2]曲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90-296.
[3]蒋爱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2009,(6):6.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非常有必要。针对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培养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是规范操作,清楚为什么要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自我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分析化学;实验技能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5ZCY102),项目负责人为董丽丹。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导学案在高职高专‘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GH150631),项目负责人为蔺首睿。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前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与实验基础,此后衔接临床检验基础等专业课程。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分析化学实验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实验中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分析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实习、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1.深化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实验现象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此前的实验多数是定性实验,对定量几乎没有要求,使用的实验仪器也多是精密度不高的烧杯、烧瓶、量筒等。因此学生在最初进入分析化学实验室时,往往定量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如何依照精密度选用仪器。同时,很多学生在大学仍延续高中应试化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实验缺乏主动性,忽略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重要性的认识[1]。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重视理论课的特点,在理论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精密度和准确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思考托盘天平和分析天平、量筒和移液管的选用区别;在讲解误差这部分内容时,罗列不规范实验操作对结果的影响等。教师也可以搜集相关案例,向学生强调规范实验操作对实验安全的重要作用。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关联密切的趣味实验,先借助于学生熟悉又直观的变色、沉淀、仪器数值变化等定性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出更高的定量要求,循序渐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2.夯实理论根基,规范实验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并不是死记硬背、按方抓药,而是在夯实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勤加练习的结果。分析化学的实验操作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做到准确、规范、熟练,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耐心、认真练习操作技能。教师在实验课堂中,应先讲解、演示规范实验操作,将每一个操作步骤拆分再组合,既要讲清如何操作,更要说明为什么如此操作,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酸式滴定管漏液应如何处理这个实验操作,要讲清楚如何涂擦凡士林,但为什么要涂凡士林,为什么涂凡士林之前要吸干活塞和活塞槽内的残留水、为什么涂擦凡士林的量不能太多,为什么要避开活塞的小孔等问题都要依据学生的基础适时适当地给出答案,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如此操作的原因,轻松地加强学生对此规范操作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实验课堂中加强巡回指导,言语上鼓励学生动手,行动上纠正错误操作,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严谨、规范。
3.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自我分析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可以将实验技能列入考核内容,在实验课和考试中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2]。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分析自己的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分析误差来源,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提高实验技能。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蔺首睿 董丽丹 梁芳慧 牛艳秋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验改革
电子技术是我校为非电类学生(如机械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由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组成,一共4学分(包含实验0.5学分)。我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已连续几年参加了“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比赛要求他们要加强电子技术知识,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其中涉及到对信号的处理,除了用单片机之外,还需要应用很多模拟和数字电路的深入知识。因为课时少、内容多,所以,笔者采取了课堂讲解基本知识与实验深入扩展相结合的模式,使非电类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并应用这门课程,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在不断探索改革这门课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改革
(一)对基本电路设置各种故障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基本电路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后,可在实验室要求学生给各个元件设置故障,然后仿真观察结果,并写下理论分析原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电路的结构及各元件的作用。例如,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设置故障有:1.R1开路;2.R1短路;3.R2开路;4.D1开路;5.D1短路;6.T1集电极开路。这样,学生能同时掌握EDA设计与搭建实体电路,对帮助非电类学生跟紧时代,将电子技术最新的知识和本专业相结合,深入融合跨学科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以多线程为手段
数字电子技术向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特别是FPGA的应用成为了主流。对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不仅会用MSI实现,还要用FPGA芯片实现。例如,设计组合逻辑电路,对同一题目(3变量)要求用各种芯片实现:1.只用门电路(SSI);2.分别用不同的MSI,如3线-8线译码器74HC138、8选1数据选择器74HC151、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HC153(只用其中的一个4选1数据选择器);3.用FPGA原理图实现、VerilogHDL编程实现。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堂所学基础知识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教学改革
(一)以课题任务为导向
教师可设置一个课题,用两个实验分步实现。例如,设计一个简易电子琴(每个音符对应不同的频率,也就是对时钟的不同分频),要求学生理解分频并用计数器实现。在第一个实验中,用集成计数器实现任意进制,方法包括清零法、预置数法,并观察输出波形,理解分频概念。在第二个实验中,把第一个实验中实现的计数器生成底层元件并调用,掌握层次文件的设计,用VerilogHDL编程实现计数器分频。预置数法的使用能够使设计过程更为简单[1]。
(二)以课题扩展为补充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延伸课堂所学,笔者还设置了课题扩展作为补充。比如,在简易电子琴这个课题上,笔者布置了课后内容:1.自动播放音乐;2.数码显示音符;3.音效或节拍可调。采用逐层递进的课题任务模式,既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又促使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相关课外知识,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延伸,使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数模相结合
电子技术是由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构成[2]。因为课时少,课堂上没有讲电路的内部构造,所以,学生觉得这两门课没有什么联系。为此,笔者在实验的设计上还增加了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相结合的部分。例如,在设计简易电子琴的课题上,笔者还布置了两个延伸题目:1.制作稳压电源;2.输出增加功率放大电路。这样,这个课题中就既有模拟电路,又有数字电路,相辅相成。
(四)以实验过程为重点
在实验考核中,笔者采用多元评价模式:最终实验成绩由实验预习成绩、实验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共同组成。为了让学生的电子技术实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笔者采用一人一组的单人实验模式,每次提交作业后,所有结果清零,避免下一组的学生直接用上一组同学的实验成果。在实验成绩汇总时,实验过程占比达到60%,即现场评价实验过程得分。这样可避免少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课后直接抄别人的实验报告。学生也由此特别重视每个实验过程。
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每个实验,我们采用了半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某个实验,学生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内(一周)多次来实验室分部完成。这对于部分努力学习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做提高性实验或课题实验;而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有机会弥补由于实验时间不足导致实验未完成的遗憾。期末还有一周全开放的实验时间,学生可在这周任何时间来补做以前未完成的实验、课题实验以及实验考试题目。期末实验考试摒弃了以前的闭卷考试模式,采用现场实验模式。教师在考前一周把考试题目(10个)告诉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准备,然后现场随机抽1题进行操作实验。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平时真实的实验学习情况。
论文关键词:攻防实验技术;风险评估;信息安全
0引言
网络的开放性、黑客的攻击和系统本身的缺陷导致网络内的计算机并不安全,网络入侵也经常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尽早恢复网络或系统的正常运转,降低入侵的风险成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攻防实验技术以入侵技术为前提,因此防御实验存在着时间滞后性。攻防实验也成螺旋状态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通过对攻防技术的具体剖析来对攻防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l攻防实验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根据国标(GB/T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被解释为“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西悉尼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屙陆进行评价的过程。它要评估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风险评估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进行评估,风险级别和评估范围决定评估的方式和方法,而评估方式和方法决定评估的手段。攻防实验技术是对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技术补充,是对系统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系统评估分析手段,可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修订安全策略、加强调整预防、监控和应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攻防实验的目标和任务
在攻击和防御的对抗中,攻击方通常掌握着主动性,而防御方必须具备能够和攻击方相抗衡的智能。因此,攻防实验通常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发现信息系统的脆弱性,提高信息系统的防御能力和信息系统的入侵响应能力,尽可能有效排除信息系统的威胁。
攻防实验的第一任务是掌握先进的入侵方法和手段,发现信息系统的潜在脆弱性,分析攻击的规律及轨迹,为反向工程提供实践依据。很多情况下,信息系统的入侵是由于管理员不知道黑客攻击的入侵手段和系统的潜在脆弱性,不能够快速反应。攻防实验的第二任务是收集积累准确的数据资料,为安全策略分析和系统改进提供依据。在攻防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和保留相关的原始资料,为下一阶段的分析和总结提供良好的基础。
3攻防实验的主要技术
为了井然有序地进行攻防实验,攻防实验可以被分成人侵技术和防御技术。两者相辅相成,但防御技术比入侵技术发展滞后。入侵技术又可分为信息搜集技术和攻击技术,防御技术可分为监控技术、检测技术和蜜罐技术。通过对攻防实验的准确定位,达到让攻防实验可以较真实较全面地模拟网络人侵。同时依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类入侵进行详细的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
3.1入侵技术
基于对网络攻击行为过程性的认识,人侵技术以入侵目标网络为主要目的,通常以入侵为主要手段,以盗取信息或破坏系统为主要目的。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对于了解攻击的本质以更准确地对其进行检测和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入侵以信息搜集为前导,通过系统所暴露的脆弱性进行相应的入侵操作,可分为攻击技术和信息利用技术。
攻击技术包括攻击前期的信息搜集技术和后期的攻击技术。黑客的入侵过程通常在对目标主机的扫描探测后,针对系统所暴露的脆弱性和漏洞,对系统进行入侵操作。
3.1.1信息搜集技术
信息搜集技术通常包括扫描技术和网络嗅探技术。扫描技术是一种检测本地主机或远程主机安全性的程序。根据网络扫描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主机扫描技术、端口扫描技术以及漏洞扫描技术。其中端口扫描和漏洞扫描是网络扫描的核心。主机扫描的目的是确认目标网络上的主机是否处于启动状态及其主机的相关信息。端口扫描最大的作用是提供目标主机的使用端口清单。漏洞扫描则建立在端口扫描的基础之上,主要通过基于漏洞库的匹配检测方法或模拟攻击的方法来检查目标主机是否存在漏洞。此外,信息搜集型攻击还包括会话劫持、信息服务利用、电磁泄漏技术等。
网络嗅探技术主要指通过截获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流来对目标网络进行分析的技术。网络嗅探技术要优于主要扫描技术,因为网络嗅探技术不易被发现,让管理员难以察觉。而嗅探的设备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
3.1.2攻击技术
在攻击阶段,黑客利用信息搜集技术搜集来的信息,会采取攻击技术对目标进行攻击。攻击技术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拒绝服务攻击、信息利用攻击和恶意代码攻击。
拒绝服务DoS攻击指利用网络协议的缺陷或耗尽被攻击对象的资源,目的是让目标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或资源访问,使目标计算机停止响应甚至崩溃,而在此攻击中并不入侵目标设备。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是在传统的DoS攻击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类攻击方式。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通过占领傀儡机来实施,将多个计算机联合起来作为攻击平台,对一个或多个目标发动DoS攻击,从而成倍地提高拒绝服务攻击的威力。
信息利用攻击指并不对目标主机进行破坏,而是盗取或伪造存储的重要信息。信息利用攻击一般是通过协议缺陷,以冒充安全域欺骗主机的行为。
目前,一般分为欺骗攻击和伪造攻击两种。恶意代码攻击包括病毒和木马攻击。病毒是一种可以通过自我复制来感染其它程序的程序,并且具有传染性和不可预见性。木马程序是一种暗含某种功能的程序,内部含有隐蔽代码,其实质是通过隐藏端口进行通信,因此木马一般是C/S结构的。黑客以病毒攻击的方式对系统进行破坏,以木马的方式对系统留下后门,以便可以随时进人系统,对系统的权限和配置信息进行更改或破坏。
3.2防御技术
基于对入侵技术的识别,防御技术以应对入侵技术而产生。目前,防御技术以弥补漏洞为主,辅以检测设备,并设置防火墙等防护软件。通常防御技术包括监控技术、检测技术和蜜罐技术。
3.2.1监控技术
监控技术即监督控制技术,主要对目标主机或网络进行实时监控。监控以监控网络状态为主,通过数据包的收发,防止信息探测,也可对主机内进程监控,查看主机异常进程。通常,监控技术又可分为软监控和硬监控两种。软监控指通过软件来实现对目标网络实现监控的目的。如网络监控软件就是典型的软监控例子。而硬监控技术指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对目标网络实现监控的目的。物理隔离技术和人侵防护设备是硬监控技术的体现。监控技术主要针对人侵技术中的信息搜集技术,防止黑客对网络的信息搜集,也可阻止恶意代码对网络的攻击。
3.2。2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防范技术,其作用是监控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是否出现被人侵或滥用的征兆。核心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检测技术不同于监控技术,检测的第一要素是监听,因此,只要通过监视来自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网络报文的统计。
3.2.3蜜罐
蜜罐是一种安全资源,其价值在于被扫描、攻击和攻陷。这个定义表明蜜罐并无其他实际作用,因此所有流人/流出蜜罐的网络流量都可能预示了扫描、攻击和攻陷。而蜜罐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对这些攻击活动进行监视、检测和分析。
蜜罐技术的优点包括:收集数据的保真度高,漏报率和误报率较低;使用蜜罐技术能够收集到新的攻击工具和攻击方法;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网络管理人员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蜜罐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只能对针对蜜罐的攻击行为进行监视和分析;蜜罐技术不能直接防护有漏洞的信息系统;部署蜜罐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蜜罐可以按照部署目的分为产品型蜜罐和研究型蜜罐两类。研究型蜜罐则是用于对黑客攻击的捕获和分析,通过部署研究型蜜罐,对黑客攻击进行反向追踪和分析,能够捕获黑客所使用的攻击工具及攻击方法,甚至能够监听到黑客之间的交谈,从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等信息。产品型蜜罐的目的是为网络提供安全保护,帮助管理员对攻击做出及时正确的响应等功能。产品型蜜罐一般容易部署,且不需要投人大量的工作。
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验内容,编写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实验大纲和讲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组合,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从整体上设计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大实验,其中包含不同实验技能的小实验,每一个具体的小实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目前,分子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也因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子生物学中许多实验方法与现今生产技术手段、合成制备途径、现代分析方法差距较大,达不到提高产率、节约环保的新要求[4]。因此,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还包括不同实验手段的选择。在选择最适合的实验内容的前提下,大胆剔除一些过时、被新技术淘汰的技术手段。适当增加一些科技含量高、实验性强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5]。实验总体设计是使用微生物作为试材,解决外源DN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载体的构建,这也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最核心的部分和最广泛应用的部分。外源DNA是本专业老师课题研究中使用的某一完整基因片段,选择这样的基因并向学生说明该课题的总体设想,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学的实验技术是解决重要生物学问题的必要手段。具体实验包含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分光光度法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与鉴定、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断、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PCR基因扩增技术、DNA的重组技术等实验。同时,我们选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实验手段,比如质粒的提取纯化采用离心柱法、大肠杆菌的感受态制备采用经典氯化钙处理、化学转化等。通过这一套系的实验,学生们既掌握了分子生物学基本的操作技能,也了解了完成外源DNA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的整套实验方案。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实践
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特点比较突出,不同于以往的物理、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操作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学生不容易通过实验有直观的印象,所以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精细,药品用量微少,仪器设备比较精密,所以,没接触过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学生容易产生困惑,不知从何下手,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这些特点,在实验教学手段上我们多方面着手,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过程的掌握。(一)利用生动的图片和模拟动画。在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用以演示分子活动过程。比如,对于PCR这个过程,学生们不容易理解,就给同学们在黑板上演示其步骤,同时辅以动画,让学生真正地了解PCR过程的基本原理。(二)近距离演示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中会大量的涉及微量操作,教师在进行演示的时候,做到近距离手把手演示,让他们了解如何精准的量取适量的试剂进行试验。在分子生物学中,很多实验都是在体外模拟生物体内的条件来进行,因此,每一个反应样品都需要加入多种试剂进行反应。仍以普通PCR反应为例,所需试材包括:模板DNA、上下游引物、dNTP、聚合酶、缓冲液、去离子水等六种,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每加入一样试材,告知学生加入的目的,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进一步了解。另外,近距离演示实验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比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的配平问题是规范使用离心机的关键;提取质粒时,当加入溶液I重选菌体后,加入碱性裂解液溶液II时,必须缓慢颠混,这是质粒能否提取出来以及提取纯度高低的关键等。因此,对这些基本操作的规范化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以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研究思维和动手能力[6]。(三)合理安排。设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总的来说是一个大实验,所以,既要注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要把握整个实验的连续性。分子生物学另一个特点就是有的实验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所以合理进行实验安排非常重要,包括的对实验顺序的安排和对实验时间的安排。比如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实验,需要在第一天晚上将制备感受态的细菌接种,过夜振摇培养。同时将需要转化的DN段和质粒片段进行过夜连接。第二天一早,再次以1%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约4个小时振摇培养后,细菌的OD值约0.4-0.6之间,即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用于制备感受态细胞。同时将连接体系取出置于4℃冰箱备用。感受态细胞制备好以后,以连接体系做转化实验。慢速振摇1小时后,涂平板筛选。第三天一早鉴定实验结果。这样合理的安排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实验安排紧凑,有利于学生了解各实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实验考核方式
关键词:EDA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中图分类号:TN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48-01
EDA技术也叫做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项新的电子技术,该技术的涉及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具有很高的精准性。同时,从EDA技术来说,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硬件扫描的形式,并且通过利用计算机、编程软件等方面,对其相应的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电子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另外,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以有效的现了逻辑仿真分析、逻辑布线规划、逻辑优化设计、逻辑翻译等功能,为其硬件电子电路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也为我国电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 EDA技术分析
EDA技术也叫做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技术,是电子行业发展中的一项新的技术形式,其内容和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从EDA技术的内容分析,主要是利用可编程控制器,作为该项技术运行的基础设备,并且通过利用计算机、编程软件的形式,完成电子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在EDA技术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包括有:优化设计、布线规划、仿真分析等方面,也正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为相对较为复杂的电路设计, 提供了相对便捷的设计流程。
2 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应用形式
2.1 实验模块的构建
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功能进行全面的展现,能够将其实验中的模块,变得更加的完整和紧密。同时,在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原来虚拟系统的基础之上,对其相关的模块进行全面的仿真分析,从而可以有效的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并且利用相关的虚平台,对其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评估,提出可以用到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EDA技术的仿真功能,另外,在实验模块虚拟构架中,EDA技术对其数据库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将相应的信息和虚拟参数进行全面的整合,这样对以后电子电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除此之外,在该项技术子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其实验模块构建存在的故障,进行全面处理,并且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维护,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的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
2.2 仿真设计
仿真设计是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形式,主要是在编程软件的基础之上,通过EDA技术中的相关工具和功能,对其系统生成的结果进行全面的模拟监测,这也是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应用形式。EDA技术中的仿真功能主要为:功能仿真、时序仿真等。下面就针对这两种仿真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1)功能仿真主要是对其电路的设计形式,进行逻辑性的描述,并且进行全面的监测,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数字电子技术的要求。(2)在时序仿真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适合的、匹配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进行全面的仿真,这样不仅仅有效的提升了EDA技术的准确性,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数字电子技术稳定、安全的运行。同时,在时序仿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一些延时的信息和数据,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此提升了延时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这对该的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
2.3 编程设计
编程设计作为EDA技术一项非常重要应用形式,也是整个电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利用的仿真确定设计以后,应当将适配以后所生成的文件,进行全面的下载,并去通过利用Byteblaster软件,对下载相应的设计线路电缆线,并且将其设计项目以JTAG的方式下载到FPGA/CPLD器,这样可以方便后期的调试工作。另外,在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应用的过程中,通过FPGA和CPLD等硬件形式,对其设计的系统,进行全面统一的监测,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对其相关故障的监测,并且根据其故障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改进,以此保证了该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3 结语
总之,对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来说,要想在原基础之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新的技术形式进行有效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EDA技术。因此,本文对EDA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述,并且针对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的一些应用形式,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例如:仿真、实验模块、编程设计等方面,从而在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该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提升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对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彩凤,胡波,李卫兵,杜玉杰.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1):4-6+110.
[2]方校.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0):102.
一、结合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适应发展要求
1.结合专业特点把电子应用技术实验由以往单一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扩展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体系。紧密联系实际,精选压缩项目。2.实验项目规划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原理性、验证性实验;另一类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应用性、趣味性、综合性实验。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亦可作为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根据物理专业的特点,对设计综合性实验精心编制,突出新技术、新内容和应用原则。3.实验技术方面,既要加强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又要适当提高起点;要压缩分立元件电路内容,加强集成数字电路内容。如:电工基础实验部分就把传统的安培表、伏特表及万用表的使用训练、叠加原理实验,合并为“直流电路中的基本测量”实验;把“戴维南定理”、“电压源及电流源”合并为“电源外特性及戴维南定理”实验。电机部分则只保留常用的“异步电动机的使用”,新增目前家电中常用的单相电容运转异步电动机的内容。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则把“晶体管特性鉴别与测试”、“晶体管特性曲线测试”、“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三个传统实验合并改编为“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及晶体管特性研究”;至于“场效应管单级放大器”、“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差分放大器”“LC正弦振荡器”等分立元件实验项目则统统删去;半导体直流稳压电源实验,则改为当前广泛应用的单片集成稳压电源。4.实验教学模式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借鉴以下一些教学实验模式:(1)引导认识型实验;(2)验证型实验;(3)练习操作型实验;(4)分析型实验;(5)设计型实验;(6)探索型实验;(7)应用型实验;(8)故障型实验;(9)综合型实验。
二、重视教学法研究,编制实用性教材
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电子类实验,它应兼有师范院校的传统验证性实验和工科类院校注重应用性实验的特点。对此,对于专业类实验教材的编制撰写,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与教学实践相结合。2.深入探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时交流教学经验。在教学坚持“常讲常新”处理好介绍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与贯彻教学基本要求的关系,加强基础理论培养与学生能力的关系,尽量在教学中体现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3.精心筛选实验内容,合理增删,力求做到既符合实际,适应新技术要求,又要稳固基础,练好基本功。4.要注意全面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基本实验编写中,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拟定实验电路、数据表格和选择仪器、仪表类型、量程等。要提出一些任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控制要求和技术指标完成单元电路设计、元器件选择配套、焊接安装调试等。5.应尽量选择实用价值较高的常用芯片,适当选择部分高科技芯片,重点剖析其功能表,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简单数字系统,以及查阅数字集成电路手册的能力。
为了改进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现状,本文从实验内容、实验器材、教学方式三方面提出探究,探索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模拟;实验;设计性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基础厚、专业活、适应性广的特点。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一门比较难掌握的学科。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实践环节,是模拟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进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认识,加重记忆,又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将知识升华,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现状
在传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实验器件单一,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验证,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讲义上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遇到器件参数选择不对,电路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加强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对电路各元件作用的了解,而只是在机械性地做实验,更不要提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模式中,只想敷衍了事,遇到问题不动脑思考,学生缺少了自己探索设备的过程,缺少了自己动脑动手的过程,而且对老师介绍的内容不能印象深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使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受到严重影响。
2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改进建议
2.1实验内容改进。
开设实验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加强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熟知模拟电子技术中的电子元器件、各基本电路的原理、作用,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并培养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制作电路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消除学生对模拟电路知识的恐惧感,培养出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1.1保留部分基础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仍需要保存部分基础验证性实验。各种复杂电路都是由单元电路组成的,让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及基本电路的连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方法。培养独立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完成设计性、综合性的复杂实验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除了介绍实验设备及使用方法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该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出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让学生通过完成验证型实验树立用实践检验理论的好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是十分有利的。2.1.2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模拟电路实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将相关的设计性实验穿插到实验教学中,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拓宽学生的设计思在完成几个验证性、设计性实验后,可穿插一次综合性实验。[2]最后将各设计实验整合在一起,实现一项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例如,在完成单极放大电路、反馈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和功放电路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音响放大器。不仅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电路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学会将多门相关课程有效地衔接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2实验器材改进
2.2.1更换新型设备。由于存在面包板接触不良,电路之间产生干扰等问题,即使实验电路连接正确,实验结果也未必能顺利得出,而且这些棘手的问题并不是掌握理论知识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更换新型实验设备是有必要的,既可以为学生们节约那些不必要的被浪费的时间,将时间充分利用在认识电路,理解电路,设计电路上,也可以减轻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产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兴趣,对电学科目生发出热爱之感。2.2.2自主选择器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师在实验上课前测量、调试、准备好元器件,学生只要按照实验讲义上按部就班地连接电路即可。所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将全部器件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电路要求,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件进行连接、调试。这样的实验模式可以保证学生认真地准备、充分地思考,真正熟络地明白元件的各参数要求,及实验设计原理和设计要求,扎实理论知识,提升设计能力。
2.3教学方式改进
2.3.1改变授课方法。在传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不强。教师可以改变事无巨细地讲解模式,而是课前布置授课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设计相关电路。课上各小组汇报设计理念、设计成果,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对其提问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答辩考核,对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2.3.2实验室半开放。由于实验室开放时间的限制,许多学有余力的同学不能充分地使用实验室的资源,遏制了他们学习探索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们能力发展的遏制。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课上的时间有限,未能完成安排的任务,他们想要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提升操作能力、加快实验进度的想法无法实现。所以,建议实验室半开放管理,学生与教师预约时间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室半开放管理,为学生提供更丰裕的时间,让他们较好地完成课程,为兴趣浓厚者提供发展的平台。2.3.3分组学习因材施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在同一所高校学习的学生素质差异性很大。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都相对欠缺。[3]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差异,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案,实验能力稍差的学生,仅需完成部分实验;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平台,自主设计开发新型电路,做到分组学习,因材施教。
3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都不可或缺的行业,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4]对于电力课程及实验的教学与实践培养了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扎实理论知识,充分培养实践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来适应社会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坤.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LABORATORYSCIENCE2008,2.
[2]王春静.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5,6
[3]程春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