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资本范文

金融资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资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资本

第1篇:金融资本范文

关键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产融结合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3-0148-04

一、引言

“产融结合”一般来讲是指产业组织机构与金融组织机构相互之间的资本结合关系,具体来讲是指工商类企业与金融类企业通过互相参股、人事派遣等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资本领域合作的行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产融结合现象,如宝钢、海尔、新希望、德隆、东方集团等国内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涉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各个领域,它们的产融结合行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其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产融结合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利于我们正确理解我国企业的产融结合行为。

二、产融结合形成的多样原因

1.产业资本的扩张性。产融结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资本的无限逐利性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产业资本具有扩张的天性,这就要求产业资本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稳定、大量地获得资本和资金的途径。而产融结合恰好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交叉融合、同生共长,帮助产业资本低成本地获取资本和资金,从而快速实现产业资本的扩张和发展。

2.产业间利润率的差异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根据它们在经济中的不同职能划分的,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资本,其本性在于获取最大利润,因此资本总是不断流向那些高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并离开那些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在资本运动过程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发现对方能够获得明显高于自己的利润时,本着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就会采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方式,分享对方的高利润。

3.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相互依附的,金融资本借助产业资本的运动,实现资本增值,产业资本借助金融资本提高资本周转率,实现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具体来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表现在:(1)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剂,金融资本可以优化产业资本配置、提高产业资本利用效率、加速产业资本运动。(2)金融资本推动了社会闲散资金的集聚和集中,可以加速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大。马克思认为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分支机构日益增加,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储蓄集中到银行,然后再分配给产业资本家使用。因此,银行信用的发展让单个资本家超越了它自身单个资本的限制,加速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3)金融资本借助信用创造功能不断满足产业资本扩张的资本需求。熊彼特认为金融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金融资本通过信用创造功能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现实购买力。因此,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关系决定了产融结合存在的必然性。

4.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交易费用、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是存在不同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它们的资金融通关系一般是建立在债权一债务契约基础上的资金借贷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在主体效用函数不一致的条件下,会因为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机会主义,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潜在巨额的交易费用。因此,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就会由外部的信贷联系走向内在的资本结合,希望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不止是一个企业的资本经营行为,它还能反映出金融市场的效率,当金融市场中资金融通的摩擦越大交易费用越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为了降低资金融通成本,就会倾向利用产融结合将金融市场内部化。

三、产融结合的必要前提条件

1.企业股份制产权组织形式。产融结合的核心是工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资本结合,而资本结合及由此产生的系列资本运作、资本流动、资本重组都需要依托于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只有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都实现了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才能彼此持股、参股、控股,融合为一体。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使得产业资本流入金融部门,或金融资本流入产业部门变得更加容易,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供了组织基础。

2.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本市场是产融结合的平台,为交易者提供了低交易成本、高流动性的交易机制,同时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产融结合主体的权责一致。更重要的是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会快速准确地把金融资本配置给高收益的企业,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产融结合企业集团的形成无不借助于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起到了媒介作用。

3.适宜的法律政策环境。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法律与政策是制度的重要构成,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产融结合行为的合法性,影响着企业产融结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对产融结合行为有着约束与规范作用。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产融结合的负面经济效应可以起到削弱和抑制作用,有利于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四、产融结合的多种途径

第2篇:金融资本范文

一、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4.便利因素

第3篇:金融资本范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对于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应当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探讨。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利用金融资本,发挥持续性的推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现代经济当中,具有核心性的位置。因此,可以从金融资本的角度,对金融、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金融资本的内生形成

对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来说,社会分工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同时,在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分工,能够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产生了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换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进行物物形式的交换。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货币,从而对商品世界进行了分离,形成了商品、货币的对立,这对于商品生产的发展来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品生产领域当中,当货币进入的时候,能够服务于商品生产,从而形成了资本。除了具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以外,还具备对剩余价值进行创造、以及价值增值的实现等功能。

货币要想实现资本的职能,首要就是将货币转换为资本,同时,在现代经济当中,也为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中,货币构成了其逻辑源头。不过,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基于资本社会分工机制的作用下,现代金融资本仍然是在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当中裂变产生的。资本运营体系当中,资本分工始于产业资本的裂变及运动。

三、金融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提供了理论逻辑

在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中,为了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首先要对条件进行一定的设定。假设经济环境为封闭状态,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只包含真实部门和金融部门,真实部门当中,包括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将社会总资本划分为真实资本和金融资本,在真实资本中,包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并且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假设始终保持合理的状态。另外,假定规模经济、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技术呈中性进步,资源流动相对自由,劳动力、资本、以及其它要素处于最优配置的结合状态。在上述条件直接下,在经济增长当中,对劳动力施加容量进行限制。基于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真实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分配,便决定了社会总产出。

2.状态偏离及恢复

理论上来说,金融资本的适度形成,能够使经济增长达到最优的状态。但是在显示当中,由于存在着决策失误、信息滞后、制度障碍等影响,在形成金融资本的过程中,往往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比例,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发生一定的状态偏离。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各方面的以外因素不予考虑,那么通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规律作用,能够实现真实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比例调整优化。从真实资本当中分离出金融资本,在二者之间,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规律将会发挥出支配的作用[3]。如果缺乏金融资本,就会造成金融部门的滞后发展,当真实部门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时,将会失去投资机会,从而提升了经营的风险和成本,资本运营的效率也会有所降低。

四、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模型、方法、数据

在实证模型的建立当中,假设技术呈中性进步,在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可利用实证生产函数来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Y=f(Kr,L,Kf)其中,Y为经济总产出,Kr为真实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Kf为金融资本形成水平。在模型当中,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应用了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同时差分处理不平稳的变量,最终得到的序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实证模型的研究和分析当中,应用了金融资本相关指标、真实资本存量、人均GDP等数据。

2.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证模型的推导和研究能够发现,在人均GDP当中,发生正向的自冲击,对于其自身的优化较为有利,而金融资本比率对其造成的冲击始终是正向的,在5期的滞后当中,能够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衰减。对于金融资本内生率和金融资本比率来说,虽然最初人均GFP会对其造成负面作用,但是,经过6期的滞后,会产生正面效应。对于人均GDP来说,金融资本内生率始终会造成正向冲击,在3期的滞后中,会不断强化,从而对经济增长发挥出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金融资本内生率和金融资本比率对自身的正向冲击,对于其自身的优化则是不利的。

第4篇:金融资本范文

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汽车金融是与国内的轿车工业同步诞生的。1993年“,北方兵工汽车”第一次提出了汽车分期付款的概念。国内早期的分期付款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经销商自筹资金,以经销商为贷方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另一种是厂家提供车辆,经销商向厂家还贷。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购车一次性支付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但却要求经销商具备较大的资本实力、资本运营力及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市场上总体的信贷规模有限。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法人和自然人发放汽车消费贷款。用户用取得的贷款向经销商购买汽车,并按分期付款的方式归还贷款。银行的介入改变了过去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孤军奋战的局面,社会信贷资金规模迅速扩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但是由于许多具体的政策壁垒和银行经营方向的限制,使银行未能将汽车信贷作为自己的利润增长点,信贷规模长期处于收缩低水平状态。同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为支持集团产品的销售提供融资。截至目前,我国汽车信贷的提供方主要还是银行,仅有少部分由商业银行与汽车经销商汽车企业附属财务公司联合提供。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2004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取代了1998年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了汽车金融服务提供主体的范围。2004年8月10日,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专业汽车金融公司相继获得中国银监会颁发的金融机构许可证,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金融服务主体诞生,并且打破了国内银行业汽车信贷一家独霸的局面。2008年1月30日,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有效性不足,汽车金融的法规建设、信用体系构建、汽车金融产品模式创新等方面有待完善,汽车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必将面临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汽车金融发展的阶段及建议

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汽车经销商集团上市公司的收入中,金融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1%,其贡献了利润30%,因此,实现汽车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中国的汽车金融还处在推广发展的阶段,为了让汽车消费者从金融服务中获得更大收益,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汽车贸易企业及汽车金融机构为经销商提供了包括进口车,存货融资、第三方的融资等多种金融产品,推动了中国进口车市场的发展。2008年,中国的进口车数额仅为十几万台,截至2011年,进口数额增长至100万台,进口车销售数量达到80万台。可见,金融对进口车的推动作用极大。因此,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消费信贷等汽车金融业务来做大市场,以推动为主,促使产业资本跟金融资本的合理分工、有效融合,这是初步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规模深化的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金融的产品都是大数法则,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就会导致金融产品成本较高,或汽车价值链条上的人无法获取利益等情况的出现,因此,需要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80年代初,汽车金融一方面是针对消费者,为消费者购车、用车,甚至到消费汽油,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极大地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汽车金融是针对厂家和经销商的资本化过程,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福特、通用做了大量的并购,成了全世界的“巨无霸”,汽车产业的资本化推动了并购的发展。在深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汽车金融向全产业链的服务发展,还需要将汽车金融产品资本化,通过资金的放大效应,将汽车跟社会资本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推动整个汽车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这个阶段的顺利实现也需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一个完全混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机制。这个阶段就目前中国汽车金融来说,还相对比较遥远。当下,我国的汽车金融处于第一阶段的中期,正在朝第二个阶段发展,相较美国用了100年发展到现阶段来说,中国可能只需要用5年、10年即可发展到第二阶段蓬勃的时候。为了促进中国的汽车金融健康快速地发展,笔者从经销商的角度,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大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目前,大量的产业资本集中在厂家的手里,并不是经销商集团的手里,同时,汽车流通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经销商集团开展汽车融资租赁、汽车保险等业务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经销商集团要把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拉进来,与金融资本联合,将厂家、经销商、消费者、金融机构跟汽车金融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汽车产业为本,金融为辅,在融合中加快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融合中促进金融资本做强,借用产融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我国汽车金融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加强政策支持的连贯性。经销商集团发展汽车金融服务不能仅靠一己之力,还需要外部政策的持续支持,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在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时,需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进行必要的微调,循序渐进地引导经销商集团提供汽车金融服务,为汽车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连续、稳定的外部政策支持。第三,经销商集团引入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经销商集团更多地引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并加以创新,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汽车金融服务。由于经销商集团对汽车行业、行业的消费者、行业需求、消费者生存的背景均比较熟悉,通过经销商集团去了解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使各方受益,从而推动汽车金融的健康发展。总之,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大众消费增长阶段,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汽车金融对汽车工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汽车金融必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推动汽车金融产品资本化至关重要。

本文作者:伍刚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第5篇:金融资本范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征收金融资本税很可能被提上今年G20峰会的议事日程,并成为应对全球资本流动失衡以及全球金融治理的新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随着全球浮动汇率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资本的大规模跨境流动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最重要特征。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极大增加了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并对货币汇率体系和金融稳定产生现实的影响。因此,各国如何应对国际跨境资本流动,采取何种政策工具有效实施资本流动管制,已经成为当下最迫切的战略性议题,而这其中曾被认为是“非常规”手段的“托宾税”,很可能成为未来“常规的资本管制手段”。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估计,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跨境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流入已积累了巨大规模。2010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资本流入达8700多亿美元,国际金融协会预测,今年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将有9600亿美元,明年则将超过1万亿美元。新兴经济体正在遭受的资本流入压力是史无前例的。

新一轮跨境资本流入大潮,不仅将全面推动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被动升值,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还将加剧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矛盾,以及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影响各经济体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传递途径和政策效果。在海量的资本一次又一次严重冲击实体经济运行的的大环境下,托宾税终于进入了各国政策制定者的视野。

形势比人强,就连一向力挺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改弦更张,去年初发表了名为《资本流入:管制的作用》的政策报告,罕见地承认短期资本流动不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并认可在一些情况下有必要对资本流入施加管制措施。今年3月21日,IMF执行委员会在题为“国际资本流动监控政策框架”的讨论与相关补充中确认,将首次正式制定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的限制性框架。

近日,饱受金融市场动荡之苦并负债累累的欧盟终于加入了倡导征收“托宾税”的阵营,明言对金融交易或金融活动征收“托宾税”将是欧盟委员会实现预算独立的首选。就如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对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股本和受保险存款以外的负债征收0.15%的银行税一样,欧美立场的改变,似乎也不仅仅是出于挽救财政的考虑,实施“金融危机责任税”,向投机资本问责将不可避免。

当然,全球征收“托宾税”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各种避税工具层出不穷,金融资产多样化使各类头寸相互混合,对征税提出了挑战。此外,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地分配税源,也是一大难题。按全球外汇市场每日净成交量为4万亿美元计,一年有250个交易日,则全年总交易量在1000万亿美元左右。如果按总净成交量征收1%托宾税,则税收收入每年为大约10万亿美元,这笔巨额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不过,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巨大损失相比,技术上的操作困难想来不会阻碍这一未来的大趋势。

第6篇:金融资本范文

关键词:教育培训市场 金融资本 终身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是在我国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要求下得以迅猛发展的,特别是金融资本进入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后,给传统的教育培训市场带来变革,迅速地催生了国内巨大的教育培训市场,如何认清现状,趋利避害,是教育培训市场金融资本化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1.1 教育培训市场的背景

1.1.1 教育培训市场的定义

培训,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是指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要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从这个定义可看出,培训的概念是非常宽广的。迄今,培训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和模式。

具有现代意义的培训被赋予更多企业培训的使命,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们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多元化渴求,新的培训形式如:学生假期语言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网络培训等,使得培训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因此,可以将培训概括为:社会上所有人员为适应就业、发展或其它需要而以一定的方式(包括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一种短期教育活动。

本文所论述的教育培训市场,特指在我国区别于学历教育的那些非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指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终身教育等。

1.1.2 人力资源的需求应运了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

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组成部分。教育培训市场目的是培育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需求的劳动力,并有助于促进社会就业目标的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1)发展教育培训市场是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有助于提升劳动力素质,并适应产业升级对于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而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的目标中也不难看出,教育事业及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对教育培训也提出了更多需求。

(2)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和传播(教育、培训)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从而内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储存。有研究表明,相比其他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弹性是最大的。知识经济中的培训强调因“才”施教,即个人化的培训。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正是提升劳动力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空间的确巨大,由于利润丰厚,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进入壁垒都比较低,不仅有传统的大学院校开设了继续教育学院,也催生了许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加入。因而,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已被公认为“朝阳产业”和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

1.2 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长期以来,由于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性质、定位、经营模式、监管机制等一直没有明确,虽然各类培训机构已达数百万家,但主要还是以英语、IT、少儿教育为培训产业的三大支柱。而少儿教育本来应该是公益事业,是属于义务教育范畴的,而教育培训机构的介入使得更多的家长、学生为追逐成绩、分数而纷纷参加各类实习班、冲刺班,不仅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成本,更使得我国的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宗旨。而众多教育培训机构在金融资本进入后,纷纷赴美国上市,也使得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失到海外。

1.2.1 行业美誉度不高

教育是讲良心和道德的行业,诚信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立校之本。然而,教育培训行业却经常出现诚信危机。因为一些“草台班子”和无合法办学资质培训机构的存在,不诚信经营和欺诈行为时常发生,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培训效果难以令人认可。“倒闭门”等教育培训事故的发生,导致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投诉越来越多,诚信度急剧下降,行业美誉度差到极限。

1.2.2 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优质资源流失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培训机构还很少。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在逐渐建立,但比较弱势。培训品牌的格局是:国内像新东方、环球雅思、安博教育这样具有较强实力和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的培训机构为数不多,而且即使是这些教育机构也依然依附在国际品牌的旗帜下,如新东方就是托福考试培训的代表。虽然这些机构成功的在美国上市,但只是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利润,并没有使得我国整体教育培训市场得到发展与壮大。中国培训市场这块“巨大蛋糕”,被国外强有力的培训机构及金融资本这把“刀”分去了不少,使得更多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流失海外。

1.2.3 培训领域单一、加重教育负担

更多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是有逐利性的,不但没有能力去开发有消费者需求的课程,而且只会抄袭、照搬一些成熟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并且利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学员。而正应该是国家义务教育范畴的中小学教育,却拥挤着众多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课外实习、购买教辅材料、包考高分等现象充斥着教育培训市场。而教育培训机构的介入使得更多的家长、学生为追逐成绩、分数而纷纷参加各类实习班、冲刺班,不仅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成本,更使得我国的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宗旨。

知识经济时代大众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单凭学校教育这种针对社会普遍需求的“共性教育”是无法满足的,人们势必会寻求学校教育以外的符合自己爱好、适应自己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即教育培训。

第7篇:金融资本范文

【关键词】金融资本 引发 经济危局

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至今已有三年时间,人们似乎没有看到国际经济好转的态势,反而看到国际经济正处于危局之中,危机随时会卷土重来,所不能确定的是危机到底何时爆发,这种危机感对于世界各国各阶层群体都是真实的。对普通百姓尤其是穷人来说,随着物价的不断变动,生活拮据,中产阶级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大力挤压,有倾向于再平民化甚至贫穷化趋势。在欧洲、美国经济仍处于危机的当前,世界多数国家政府似乎山穷水尽,没有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很多国家针对当前危局所制定的政策表现得相当自私,只考虑到本国利益或者是眼前利益,结果导致当前危机尚存、风险依旧的局面。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已作出很大的努力来应对此次危机。但问题在于即使很努力危机却仍旧存在,相关政策的导向不仅没能使“病情”好转,反而将病情“恶化”甚至出现新的“病症”,这就需要我们“从现象看本质”,超越危机现象,深入到西方国家经济制度内部,探寻产生这些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从西方国家经济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到,西方国家当前面临着经济制度性矛盾,即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具体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金融或者货币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这种制度性矛盾是导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更是当前西方国家新危机不断的根源。本文从当前西方金融资本主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金融资本主义与当前经济危机存在的关系,笔者认为导致目前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尚存的金融资本主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金融资本主义与工业资本主义关系的变化。传统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即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其关系为金融资本主义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实体经济为金融资本主义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当时金融资本也具有“投机性”,但这种“投机性”的交易与实体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已经从制造业资本主义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并且有了质的飞跃。无论从规模还是性质上,当前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截然不同,但当前的金融资本主义里边,实体经济仍然依赖于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作,这是一种单向性的依赖,即实体经济依赖于金融经济,金融经济不一定依赖实体经济,或者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联系不再那么紧密,金融经济的“投机”本身变成了主体,金融经济不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而更多的是为金融经济自身“融资”,金融经济通过融资控制大量资本或者货币,其目的是扩大自身实力使自己在进行金融交易时套取更多的“利润”,即获得更多的资本或者货币。这种套利过程本就是通过无数的金融“衍生产品”来实现的,而衍生产品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设计并通过各种市场变化来获利的“风险规避工具”,因此,这就造成了赌博式的金融风险。导致这种赌博式问题的的具体表现在昔日的工业资本主义鼓励人们通过勤劳工作、创造发明致富,但现在这些品德在金融资本主义面前变得一文不值,许多投资银行家没有道德底线,更无社会责任可言。如以前全世界向往的“美国梦”,即在自由国度里人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但在当前金融资本主义的驱动力下,“美国梦”已经成为历史,不再现实。

其次,金融资本挟持政府,操纵整个经济。金融资本往往是“过大而不能倒”,其“理念”就是金融资本这个“核心”一旦倒下,整个经济受其牵连必将轰然倒塌。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想挽救全局经济,不得不先救助金融行业,因为在当前世界经济中,如此庞大的金融资本如有不测,那么整个经济将毁于一旦。事实上的确如此,美国政府为了挽救本国经济,动用了大量纳税人的钱拯救华尔街,但遗憾的结果是在华尔街复活后,根本没有意向挽救美国的实体经济,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相反,按照自己的逻辑意愿发展,做出许多与经济复苏无益的举动,导致当前美国经济尚未走出阴影。因此,金融业的复苏并不代表实体经济的复苏。除威胁政府,金融资本实际上也早已经开始操控政府决策。如西方国家早就有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思想,意在遏制过度投机的金融交易,但到目前为止,这个想法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政策和法律实施非常困难,因为金融业利用其巨大的财富力量从中作梗,即使是像2008年那样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也没能促成西方国家政府推动类似的立法进程。

再次,当前金融业性质与产生就业相矛盾。事实上,金融资本最具有流动性,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资本的特性就是流向可以获得最高回报的地方。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在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拯救了金融业之后,美国金融资本并没有意图来扩大国内的投资,拯救实体经济;相反,它们却源源不断的流向海外,流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发展中国家那里,相同的资本可以获取远较国内高的利益。

除流动性外,当代金融业具有高科技技术特征,如前所述,当代金融业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用货币炒作货币,因此它可以使用大量的高科技,其雇用人员为毕业于著名大学的优秀分子,即金融工程人员,不需要传统金融业所雇用的大量雇员。因此,就不难理解华尔街在不断制造少数富翁的同时也在解雇大量的员工。

最后,金融资本扼杀创新与金融资本天然的反民主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的金融资本主义也可称为货币资本主义。因为当前实体经济仍然依赖于金融资本,今天很多制造业已经被金融资本所控制。金融资本已经不是专门为了实体经济的创新服务,相反,却是在大量扼杀技术创新,一旦金融资本感觉到此种新技术的产生会对其有负面影响或者冲击时,拥有庞大资本的金融业就会一掷千金买断此种技术发明,这就扼杀了真正技术创新。由于资本主义体系这个巨大的变化,原来经济学中清晰可分的货币和实体概念不复存在,金融资本既控制货币发行,也成为了最大的“实体”,居于当今经济体系的核心。

当代金融业迫使世界上所有一切 “货币化”或者“商品化”,不管有形还是无形的,物质还是非物质的,这是由金融资本的本质决定。只有当一切货币化后,这些有价值物质才可能成为“流动性”的一部分,才可以进入金融交易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金融业也不需要传统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自由,即避免政治权力的干预,但现实恰恰相反,在西方国家很多领域中,金融资本与政治权力往往勾结在一起,金融资本需要政治权力来帮助推进某些进程,政治权力需要金融资本来达到自身的目的,政治权力和金融资本之间经常精诚合作。

当然,政府会认识到货币化的弊端和恶果,但就当前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而言,西方各国政府乐于接受现实。如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从而故意放松对本国金融业监管,让金融投机行为大行其道,在国内和国际上兴风作浪。对美国来说,因为其金融系统控制着整个世界经济命脉,通过其金融业的投机,把其他国家已经货币化的财富转移到美国。正是具有这么大的利益,美国政府至今未对金融业实行真正有效的监管,尽管金融业的这种行为也在其国内制造很多麻烦。甚至有专家指出,如果奥巴马政府的经济顾问不是来自金融业而是来自实体经济部门,当前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为雇用金融资本者做顾问,或许能够看清金融资本如何操作,但是政府很难对金融业出台真正有效的管治和规制措施。

综上所述,造成西方国家经济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金融资本主义因素是造成当前危机不断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西方国家这种金融制度本身的掠夺性,从而制定相应对策以避免中国经济大幅波动造成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陈维纲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第8篇:金融资本范文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放开,外资纷纷抢进中国银行业。相比较外资金融的风风火火,尽管民营资本对金融业热情很高,步伐却还略显迟缓。然而,当诸多民营企业为融资发愁的时候,青岛的民营资本已瞄准“金融蛋糕”,金王、康大集团等民营企业正悄然进军银行、担保等金融行业,谋求新的发展。

在2009年“两会”期间,“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的呼声再起。在经济危机带给中国民营企业“寒意”的季节里,放开民间资本,成立民营金融机构、放宽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服务的门槛等议题再次被放大。

盘活金融土壤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应该通过参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赢。

陈维说:“以目前比较突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例,目前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还是运行成本上,都无法完全适应私企融资的需求。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也无法为大量的‘草根经济层’提供服务,只有土生土长的民营金融机构才能对中小企业知根知底,才能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从某种程度说,‘地下借贷’的兴旺,正是这种期待的写照。”

“研究发现,什么地方贷款越难,什么地方民间融资也就越活跃。尽管民间融资有各种风险,但这是中国的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升级为金融资本的必然趋势,是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是与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必要措施,也是通过繁荣金融资本,促进商业、工业不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的必然选择。”陈维分析。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各方资本都表达了极高的参与热情。以银行业为例,外资银行数量不断上升,而民营资本实力逐步壮大后,同样在寻求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突破,不只是设立民营银行,民资开始更多地进入证券、保险等领域。

“我们在向外资银行开放的同时,也要逐步向民资开放,大力发展民间融资,建立多种信用机构、多种信用工具、多种信用形式的复合型金融体系,促进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鼓励民间金融机构与国有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互相参股、兼并、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以促进与完善民间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机构,逐步形成国资、民资、外资银行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陈维进一步分析。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曾强调:“不应该对民间融资有过多干预。”民间融资,或者说草根金融,自有它的草根哲学,一旦监管过严,灵活性受到限制,民间金融也就丧失了存活的土壤。

与巨头共舞

中央银行武汉分行陈炳才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民企长远发展来看,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产业,可以为企业搭建平台,使企业能在更大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投资金融业,民企可以因为自身拥有金融概念而受到追捧,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巨大快速的资金回报。”

“金融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金融垄断,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引进外资就是想起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民营资本的进入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金融业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反差所带来的弊端,他们正在做一些调整。”陈炳才说。

白手起家的民营金融机构,“信用”是一大问题。信用,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国有银行或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事实上存在“国家信用”的保证,对于客户来说,这些银行的信用几乎等同于国家信用。而外资银行,在客户眼里是“实力雄厚”的代名词,如汇丰这样的国际品牌,自然也形成了信用保证。但民营金融机构的“信用”由谁来担保、如何取信于民,是民营金融的最大障碍。

“收购现有的金融机构,似乎是民营资本快速进入金融业的好办法。但在与外资的竞争过程中,这条渠道正变得越来越窄。外资对于中国金融业的策略,正从开设网点向收购重组转移。在这场资本的角逐中,民营经济很难占到什么便宜。像国有银行的改制,一开始就将引资目标锁定在‘境外战略投资者’身上。因为,外资除了资本雄厚外,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方式,更容易得到股东的青睐。”陈炳才分析。

在这种局面下,无论是自身扩张,还是收购重组,相对弱小的民营资本如何与金融巨头共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公平的环境,也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从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环境来看,差异化竞争还不明显,于是规模不可避免成为争夺市场的第一要素。但对中国来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本土力量的话语权同样不容忽视。在公平与保护之间,中国金融业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平衡。

■链接:民间信贷获政策松绑

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一直强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信贷体系的支撑,经济发展本身将受到极大的制约。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快金融业改革,开放民间金融,已经成为一个躲不开、拖不起、绕不过的话题。

第9篇:金融资本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巨亏;现代金融;经济强国;配套

[中图分类号]F830.9;F12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87-05

2008年,中国加入WTO七年后,中国经济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并且逐渐向经济强国迈进。在中国成长为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进程中,我们都需要构建一个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与之同行,这其中,既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也需要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遗憾的是,过去几年里,缺乏现代金融支持的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后正被逐渐蚕食。

一、中国实体经济在迈向全球化路上走在金融体系的前面

1.中国实体经济率先迈向国际经营

近7年来,在席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大潮中,中国经济显示出了远远超越其他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参与程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依赖度①也大幅上升(如图1左所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的势头不减,大批相对成熟的国内企业纷纷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71家、137家和123家,以香港为例(如图2所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快。无论参与国际贸易,还是在海外融资,都要求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中国实体经济已经率先迈向国际经营。

在中国经济逐渐壮大时,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并没有同步进行,也没有更多的行使经济发动机的作用。近2年来,作为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虽然经历了大中型商业银行上市大潮,但是相对简单化的经营范围和严格的分业监管使之远不能达到现代金融机构经营的要求。就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情况来看,尽管中国的金融资产在不断增加,但中国的证券运用率②仍在围绕15%左右小幅波动态势下发展(图1右,折线),可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仍严重依靠信贷支持型发展模式。就金融市场而言,虽然中国股市经历了2006年~2007年的疯狂,中国的证券化率③经历了跳跃式增长(图1右所示),并一度超越美国,但是当2008年市场呈弱势状态下,中国证券化率则逐渐恢复原形,中国的证券市场也逐渐丧失融资的基础功能。可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初步转型,但是仍缺乏财富管理④这一功能,并缺乏了对实体经济中产业资本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支持。

2.中国产业资本提前参与国际竞争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后,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大多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机遇。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为中国企业积攒了大量财富和一定经验的同时,也为企业积聚了一定风险:如汇率风险就是主要风险,企业为更好的生存,不得不进行套期保值。然而,中国金融市场不但不能为其提供丰富的产品支持,更缺乏为其提供较好财富管理服务的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前,伴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可以相对较为容易地从市场获得超额资本,加上一些企业原始积累的资本,形成一定规模的超额资本;在国际化视野逐步扩展后,许多企业希望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当看到黑石等机构曾经获得大量投资收益时,这些超额资本就蠢蠢欲动了,随后中国产业资本输出的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的产业资本超越金融资本,而提前参与到套期保值和国际投资的竞争中来。

3.中国金融体系曾虚假短暂的繁荣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体系竞争加剧,金融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曾经历虚假短暂的繁荣。2007年,中国金融机构利用上市融资资金充裕的条件,以及国际金融波动的良机,抓紧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的资本市场迎来海外红筹股的回归和国内上市大潮后,股市市值一度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的证券、保险和基金业也随之跨越式发展。但进入2008年后,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双双加剧波动下,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暂繁荣则逐渐消失。当欧美发达经济金融体遭遇危机时,许多人将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过渡的金融创新,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监管的跟不上才使金融创新过渡泛滥。也有人说中国金融的稳健经营使我们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受损较小,可是落后并不能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危机使欧美发达体开始了新一轮的金融创新,只不过这次的创新很有可能是在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下发展的,我们的金融体系难道又要落后世界一轮吗?

二、中国企业对外资金融机构过渡依附之后任其大肆掠夺

1.金融落后使中国企业不得不依附外资金融机构

传统意义上,金融是经济腾飞的发动机,这点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在20世纪的美国都得到过验证。1773年,伦敦股票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正式成立,他的成立和英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工业化的实现促使英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货币环境趋于稳定,使英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这也使伦敦成为了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世界金融中心向美国转移,纽约证券交易所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崛起起到了举足轻中的作用。1914年,各种债券在纽约交易所的自由交易,有力地支持了美国的一战。1929年10月的“黑色星期四”导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股价下跌引起的恐慌又引致了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纽约交易所随后推出的恢复投资者信心的计划,重振了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功不可灭。

中国的金融体系虽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发动机功能,但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浪潮下,中国落后的金融却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为其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强大的核武器功能。中国金融体系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金融市场产品的匮乏和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低端。中国的金融市场不仅缺乏国外丰富的场内、场外衍生交易产品,更是缺乏相关的投资(投机)获益经验和人才。3年前我国就提出搞股指期货和创业板,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实际的进展。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已经逐渐拉大。市场功能的缺失和经营范围的局限很难使国内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完善,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服务也很难获得国内金融机构的青睐。于是,外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PE和VC基金大肆入侵中国,高盛、摩根斯丹利、毕马威等机构主导着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中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本土市场话语权已经缺失,更说不上在国际上会有什么地位。而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实体经济已经提前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它们更不得不依附于外资金融机构。

2.缺乏共同国家利益的交易使我国遭遇巨额亏损

2008年,中国的产业资本(包括我们的基金)遭遇了空前的损失,“抄底”巨亏和“对赌”失败成为市场上最流行的词语。我们认为:造成我国遭遇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和投资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缺乏共同的国家利益,次要原因才是投资人才和经验缺乏。从美国政府对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事件的态度可以看出(见2008投行专题报告第6期),美国更愿意保护自己本国的金融机构,而他国利益则不是其更多关注的。中国国家投资公司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固然有一定的经验缺失,但高昂的交易价格背后是否也有外资机构的操作呢?中信泰富、深南电、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的巨额场外衍生品交易损失则更像是国际投行家们的杰作。中国金融体系的落后间接导致了外资金融机构的疯狂掠夺。当然,中国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固然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博弈,但是不至于大幅资产和财富流失到境外。

3.话语权基本沦丧的国内金融市场仍旧在苦苦挣扎

中国产业资本遭遇海外巨亏的同时,中国境内金融市场也在泥潭中苦苦挣扎,并且国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则更多地被海外金融机构主导。无论是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主流新闻媒体,都看着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等机构的研究报告,两年来,他们的声音主导着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升浮与下降。在一片赌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中,海外资本以明的和暗的形式流入中国。按照过去几年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和人民币利率,海外资本的无风险收益也能达到15%左右,而这正是多少国际资本梦寐以求的投资收益。但是,贪婪驱使他们渴望得到更高的收益,于是随之而来的国际投行的报告就成为其推波助澜的工具,幸运的他们也获取了大量超额收益,QFII则更是把资金杠杆化用到了极致。2008年底时,人们在争论着年度宏观政策和实际对策的正确与否,但是年初的时候,又有谁明白我们可能遭遇着外资机构的忽悠呢?2009年,中国经济可能遭遇速度放缓,人民币利率进入下降通道,人民币可能出现贬值趋势,股市短期内仍难有大起色,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市场可能会经历寒冬。

三、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遭遇国际联合资本双重洗劫

1.中国产业资本对赌境外金融机构失败遭遇收购

国际资本投资在许多中国企业在发展的初期担当了重要角色,可以说加快了许多企业成长的步伐,使其能高速地成长,但是国际资本提出的苛刻条件也让中国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控制人为了上市融资向国际投资人和投资银行作出承诺,并签订补偿条款,是合理合法的。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业绩好,这些承诺常常可以达到,但如果有意外情况发生,企业控制人就要履行补偿的义务。中国产业资本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对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经营业绩稳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对赌协议中失败的较少,但金融危机发生时,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了。

蒙牛就是对赌协议中典型的案例。2003年,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通过与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投资的对赌协议,获得了价值几十亿元的股票。但是,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后,蒙牛业绩和股价一度一落千丈。由于牛根生曾经在协议中还承诺,10年内,外资机构随时随地可以净资产价格或者2亿元人民币的“蒙牛股份”总作价中较高的一个价格,增资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权。为了不丢失公司控制权,牛根生紧急通过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才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关于蒙牛4.5%股权的抵押贷款,一解燃眉之急。由于对赌协议,输掉公司的还有太子奶集团、永乐电器、人和商业和凯迪电力,碧桂园损失4.4亿港元,中国动向更是已经让摩根士丹利最少赚取3800万美元的投资回报(3年投资回报率达10倍)。2008年,国际投行在与中国产业资本的对赌中以大胜而告终。但是未来,谁又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企业与国际资本的对赌仍在进行中呢?

2.外资金融资本联手产业资本逐渐入侵中国市场

近年来,国际金融资本更联合着产业资本侵蚀着中国的产业市场。国际金融资本很可能从开始就和境外产业资本串通好了,设下圈套等中国企业入套,待成熟后再以股权为筹码逼中国企业就范。娃哈哈遭遇达能强行并购就是经典案例,而乐百氏则更是较早地被达能公司拿下。如果百富勤没有将其股权在海外转让给达能,那么哪里来的后面的强行收购?谁又能证明这不是一个圈套呢?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除了已收购娃哈哈的39家企业和乐百氏98%的股权之外,还收购了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的股权、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以及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同时,达能还收购了奶业企业蒙牛50%的股权,以及光明乳业20.01%的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虽然达能并购娃哈哈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但是在外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手入侵面前,缺乏现代金融支持的中国产业资本很难独自与其对抗。

2008年上半年,中国CPI高企,生猪价格高涨后,养猪成为比较有潜力的行业,而著名国际投行高盛也对此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7月份开始,有消息称高盛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以国际投行一贯的操作手法,我们认为这种可能非常大。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要想达到欧美70%~80%的集中化大规模养殖,一体化厂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整合过程,而专门做养殖的企业由于技术和管理门槛都很高,土地、人才等资源稀缺导致其一旦建成规模就难以复制,其对一体化厂商的价值也就越发重要,养殖企业在投行眼里自然成为一个长期看涨的资产。拥有双汇集团控股权的高盛,不会担心手中的养殖业资产卖不出去,只是在等产业资本整合产业链的下一波高峰出手即可,毕竟买卖双方的资源都握在自己手中是完全可以放心的。这里我们不禁会提出一个疑问:高盛会将手中看涨的资产卖给中国企业吗?我们并不看好这一点。一旦卖给外资企业,中国食品的国家安全将遭遇极大的挑战。

反之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中铝公司投资力拓虽然成功了,但却是交了900亿元的学费。因此,成功的产业资本并购很难离开发达的现代金融支持。同时,发达经济国家则非常看重本国

的资源和产业安全,中国也应该高度重视中国的经济安全了。

四、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配套方能推进中国强国之路

1.金融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关联共同体

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两个运动过程,他们有时独立,有时交叉交融,有时良性互动,有时剧烈冲突,形成了当今社会经济起伏跌宕、惊心动魄、光怪陆离的迷幻世界。金融与实体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关联共同体,两者相互作用,任一不可偏废。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的高速有效发展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当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现代金融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转移市场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2007年,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以超常规速度增长,但是当经济增长速度面临减缓时,中国的金融资产和资本市场规模也开始加速缩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作用得以显现。同时,过度的、远远脱离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则会造成金融体系受损、经济基础也会严重受到损伤,美国金融危机正是这样的经典案例。

2.中国金融业必须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虽然这期间相对落后的金融曾经使中国产业遭遇蚕食,但中国在成长为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拥有金融核武器装备的中国产业资本方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加速实现,中国的经济基础更为牢靠。

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模式,它既能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又能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相对落后的金融使我们成功躲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但落后并不能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不能再落后他们又一圈了,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回顾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对本国大型金融机构注资的进程中,许多私有化多年的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暂时归为国有,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全球新的金融机构国有化改革,市场上也充斥着国有与私有优劣比较的论调。中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而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国家的积极保护,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仍需看到许多不足。多年来,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银行的兴衰决定着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命运。近期,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大型国有化银行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多数银行走向股份制或完成上市后,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时,中国的金融机构是否也应该尽早尝试并实现金融混业呢?现实中,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光大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都早已经尝试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而银行控股公司模式是否也应该尽早推出呢?经过对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原因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本身并没有问题,而过度的创新和监管滞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后的极度不透明才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型金融机构无论是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还是银行控股公司模式开展混业经营,都会使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多方机构和行业受益,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竞争有利地位。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外来挑战和内部挑衅。与此同时,社会财富规模的增长和结构的演变,以及产业资本的逐渐壮大,也内在地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金融机构自身存在强烈的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动力。因此,积极推进多层级金融市场建设,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前提,将金融机构中介功能加速升级为财富管理功能是推进金融体系升级的有效手段,开展大型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是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成为现代金融的重要保证,也只有超大型综合化金融机构能够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核武器装备。同时,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我国的金融监管应该与世界加速接轨,英国超级监管模式非常值得中国探索与学习。当然,我国现行“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也可以加强合作与协调,积极推进混业监管模式探讨与实践,为大型金融机构混业做好铺垫和准备。

现代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并购活动,而资本则是推动这两个轮子发展的动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银行的壮大加速了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速度。中国的资本市场短期内遭遇寒冬,证券业可能面临行业整合和并购,已经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中国商业银行可否借此机会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呢?以工商银行为例,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办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经过近七年发展,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国内监管框架、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内外部经营约束条件的投行业务发展道路,形成了咨询顾问类、重组并购类、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类、直接融资类等四大投行业务线。投行业务收入从零起步持续跨越式增长到2008年的71.9亿元,成为全行中间业务第二大收入来源和第一大收入增长来源,并在重组并购、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领域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因此,面对全球化竞争和本土证券业遭遇困境的背景,具有成熟投资银行业务的中国商业银行加速功能转型与结构演进是必然发展趋势。

3.中国必须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提前准备

美国金融危机危及全球并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面临发展缓慢的局面,而持续3轮的全球降息大潮,使部分国家不惜以零利率刺激经济的增长。当国际大宗商品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幅下跌的同时,欧美经济体加速对能源性稀缺资源的储备力度。欧美大型金融机构也在一片狼藉中开始整合与重组,但是这次却少了中国资本的影子。以上三方面因素表明,欧美国家已经启动新一轮经济和金融发展计划,很可能已经开始在为下一轮经济周期做准备。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中国的实体经济经历了太多失败:许多企业在大宗商品上被天价深深套住,并且大规模的存储使其成本尽失,海外抄底更是血本无归,对赌几乎使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逐渐受到严重侵犯。未来,欧美已经行动了,我们也必须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提前准备,并且要以超常规的速度进行。在大宗商品处于较低价位时,长期大规模的存储可以为将来做好储备,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海外并购将为我们提供长期战略储备,既然金融投资是长期投资,那么放在眼前的便宜股价和资产为什么不能放手继续收购呢?我们认为即使未来全球经济和金融继续恶化,发达经济体老牌金融企业的股价未来下跌空间都非常有限,而经济和金融状况回暖的话,金融企业的股价可能会大幅上升。与此同时,海外资源型企业近期遭遇价格困境,而在当今世界资源又日益稀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恰逢其时。但是,中国公司海外资源型投资总体上还是要谨慎行事。要考虑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当地的基础设施、物资供应等因素。我们认为:目前国外的实体产业和金融机构都是比较便宜的,产业并购和金融并购可以同步进行。

[注 释]

①国际贸易依赖度:国际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②证券运用率:金融机构证券运用总额÷金融机构总存款额。

③证券化率:证券市场市值÷国内生产总值。

④现代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功能包括资产定价、流动性提供、风险分散和转移、价值增值,上述四个组成部分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地构成了“财富管理”功能。吴晓求(2008)。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勇.现代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Capital: the Balance between Weak Finance and Developing Economy

Yin Zhifeng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