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对消费品的需求不断攀升,而近年来由产品质量原因引发的一系列危害性事件,严重说明了在产品质量的检验和监督上明显存在不足,需要迫切改进。需要从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和管理,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管理意识出发,把产品质量检验和管理落到实处。
二、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效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企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并赢得发展,就必须确保其产品的质量。而制造企业要对其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从而更好的实现有效控制,就有必要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制造、检验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决定了产品的先天性质量,而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和检验过程则是实现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方法应该是一个基于全过程的管理方案,加强产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当前我国产品质量管理检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生产产品质量同国际领域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没有实现全面自动化。同时,人员操作技术水平较低,呈现流动率较大的状况。一些工作人员由于没能充分了解产品标准以及技术要求,进一步对产品质量形成了不良影响。另外,工作人员由于素质水平有限没能实现对企业的科学管控。在原材料以及辅助生产材料的采购验收环节把关较松,基于产品质量不良缺陷,令原材料与能源面临了不良浪费。同时还会导致对环境条件与水资源的不良污染,令人力资源无法全面发挥核心价值。通过我国质监总局的质量数据统计研究不难看出,一些城市有近三分之一的产品质量出现不稳定状况,优良品质水平则较低,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三鹿奶粉事件则更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由此可见,优化提升产品质量,科学应对检验管理工作成为首要目标任务。企业只有加强技术监督,履行国际行业标准,更新落后设施、创新生产工艺,强化测试管理,优化机构建设,方能真正促进产品质量的优化提升,真正生产出优质、良好的产品,提供价值化信息以及技术支撑,确保执法公平合理。
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管理工作的措施
1.优化产品质量监督与抽查检验 当前,我国质量监督管理检验的类别主体包括,国家抽查,即全国联动的抽样检验、省际互相检验与联动检查;监督抽查,即定期进行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做好日常管理核查等。无论应用何类检验抽查手段,均应做到全面真实的映射生产单位整体产品质量状况,首要目标便应为确保产品质量水平的优化提升。因此,应全面注重产品质量监督,为我国宏观调控管理、决策制定、市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必要依据,明确实践发展方向。产品质量核查检验包括全数的验证以及抽样核查检验两类方式。在检验阶段中应依据科学实践方式以及行业标准,对同一批次以及相同周期生产产品的整体实施检验测量,按照规范标准做好比较分析。基于产品总体数量以及特性因素等,在对各类批量产品质量实施判定验证阶段中,无需进行逐个的检查,可由总体产品之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实施检测核查,依据规范标准作出科学判定,得出产品总体质量的合格性以及优质性结论。
2.保证质检机构内部质量机制处于高效运行的状态 具体而言,保证每一个实验室所检测出来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化和清晰化,不能存在疑问和模糊等问题;确保各种原始数据、原始单据以及原始资料等均保存完整、信息真实、记录准确,保证每一项监督检验的报告要规范、准确和公正。对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而言,监督检验方法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是否科学合理、方向是否正确。具体的保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处理有关数据和信息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可疑数据或者数据存在不妥之处,便要及时处理,并迅速核查和落实;如果发现边缘数据,并且时间充裕的话,则要有效利用多种不同仪器或者不同人员进行对比,保证整个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客户提供的数据或者信息存在错误时,则必须向其告知,并与之一起协商之后妥善处理。
3.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的生产工序 重视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从市场研究到开发、设计、制定产品规格、制定生产工艺、采购原材料、直接生产过程、工序控制、质量检验、产品测试,再到销售、售后服务,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出。在这一过程中,管理水平越高,如先进的工艺安排、准时生产制、ERP物料管理系统等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而且也体现了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4.加强质量检验的力度 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原始记录,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实行质量追踪。生产工人不能只管生产,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要先进行检验,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相结合。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任何部门和人员都不能干预,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
5.提高检验过程计算电算化水平 对每一类产品所有检验项目在检验过程中涉及到的计算建立Excel数据库,将每一检验项目计算公式中涉及的参数编制计算程序,检验人员只需录入原始数据,即可得出结果,可以避免检验人员用手工或计算器计算的容易出错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数据计算的速度,特别是在完成批量大、涉及的计算量较大的监督抽查、工商委托抽样任务时可以发挥较大的优势。
6.提高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管理 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a.关键工序、重要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可针对关键工序和重要工序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以指导一线人员进行制造生产,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协商解决。b. 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与培训,例如在管理制度上通过制定企业的质量教育考核评估制度,把质量教育考核同个人绩效挂钩,进而将员工的质量意识真正确立起来。c. 加强产品制造过程的检验控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线人员的自检控制活动。自检不但能够判断工序控制是否有效、工序质量是否合格,还可以提前发现不合格品,并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避免出现成批量的不合格品,以降低损失。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管理对于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的重要性。为了树立良好的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在全面、全程、全员开展质量基础管理,对关键工序进行监控和持续改进,对产品开展严格程序的检验和监督。虽然目前还存在一定力度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措施,保证产品的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1]刘超.对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的思考[J].标准计量与质量,2010(1):23~27.[2]李军.浅析如何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7).
近一时期,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在各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有的生产企业不按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有的建材市场经销企业非法经营无产品名称、无厂名、无厂址(以下简称“三无”)的节能材料和产品;有的建筑工程违规购买和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这些行为严重扰乱、违反了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正常的生产秩序、流通秩序和使用程序,也给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及时纠正和预防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新建、改造过程中节能材料和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所使用的节能材料和产品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工程质量,现就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抓好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提高认识。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全面完成建筑节能工作任务,促进建筑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近一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务见实效。
(二)明确监管重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一般包括围护结构和用能系统两大类。主要有墙体屋面保温材料及其辅料、节能门窗幕墙,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热水供应等设施相关的产品。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对当地建筑节能材料、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环节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依法查处一批,曝光一批。要重点查验生产企业是否按照材料、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建材市场有无销售“三无”节能材料、产品,建筑工程有无采购和使用不合格节能材料、产品的现象。
二、严控源头,加强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管
(三)进一步健全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生产标准。国家将不断修订和完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标准。对一些性能可靠、经济适用但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建筑节能新材料和新产品,其生产企业要及时制订材料和产品的企业标准,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备案、,但其性能指标应严于已有类似材料和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要求。
(四)严格按照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按规定进行产品的型式检验、出厂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出厂销售。要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计量管理制度,重点抓好原材料进货质量和配比、生产工艺工序、产品出厂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控制,同时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室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经依法检定合格。
(五)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大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力度,重点查处不按材料、产品标准进行生产,不对材料、产品按规定进行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或者将不合格产品出厂销售等行为。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全面建立企业质量档案。除日常监管外,各地今后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对违规企业依法处理。要加大对建筑工程中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使用不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
三、规范市场,加强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管
(六)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流通市场监管。强化市场主办者的责任,经销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市场主办者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督促建材经销企业建立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确保其依法销售质量合格、手续齐备的节能材料和产品,严禁采购和销售“三无”节能材料和产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流通市场的监管,对节能材料和产品的经销企业销售的材料和产品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手续进行查验,及时查处无照经营、销售“三无”节能材料和产品、冒用他人产品商标、厂名、厂址及检验报告、利用广告对产品质量做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销售企业,切实净化流通市场。
(七)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流通市场监测、巡查和专项检查制度。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在加大日常检查、巡查力度的同时,加强质量监测,针对当地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及时向社会曝光重大、典型案例。
四、多措并举,提高对节能材料和产品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监管水平
(八)进一步落实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推广、限制、淘汰公告制度。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并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推广、限制和淘汰目录,指导建筑工程正确选购。
(九)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登记、公示制度。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资源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推广目录。对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在质量合格和手续齐全的前提下,由设区市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公示。鼓励建筑工程使用经过备案、登记、公示的节能材料和产品。
(十)建筑工程各方主体应严格履行职责确保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必须采购和使用质量合格、手续齐备的节能材料和产品,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商)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使用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节能材料和产品;设计单位不得设计不符合标准规范及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和产品;施工图审查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程、规范进行节能审查;施工单位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进行查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不得进场使用,并按照有关施工质量验收规程要求进行产品的抽样检测;工程监理单位要组织对进场材料和产品见证取样,签字验收,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的,不得在建筑上使用或者安装;建筑工程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和产品,有关部门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备案。
五、部门联动,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十一)建立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要依据有关职能组织联合检查,依照有关规定和标准,针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存在的质量突出问题,对需要重点检查的节能材料和产品进行汇总归纳,列出检查清单,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安排进行产品质量抽查、监测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抽查、监测结果要在当地的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布,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和单位要依法予以处罚。
(十二)落实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地要联合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信用分类管理机制,按照企业违法违规程度和频次,对违反规定的节能材料和产品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建筑工程使用单位进行不良信誉记录,对一定时期内未出现不良记录的守法企业建立企业优良信誉记录,并予以公示。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违法违规企业信息要及时予以通报,限制或禁止其参加建设工程材料投标,确保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使用合格的节能材料和产品。要推广合同示范文本,清理建材市场的霸王合同条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十三)建立服务机制。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及时编制配套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图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应用质量水平。各地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经销优质节能材料和产品的企业进入当地建材市场并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在生产、使用等环节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及指导。各地建筑节能材料、产品所属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制订会员章程,加强行业的产品质量自律和价格自律,制止低价恶性竞争等不良行为。
(十四)建立舆论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各地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质量情况及时进行公示,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监督建筑节能材料、产品质量以及工程质量的良好氛围,指导公众增强对节能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识别能力。
第一条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保护用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国际贸易和发展国际质量认证作,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产品质量认证(以下简称认证)是依据产品
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
第三条企业对有国家标准呀者行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或者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设立的行业认证委员会申请认证。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规定不经认证不得销售、进口和使用的产品,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
第四条认证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实行安全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中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实行合格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标准化法》规定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五条获准认证的产品,除接爱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检查外,免于其他检查,并享有实行优质优价、优先推荐评为国优产品等国家规定的优惠。
第六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的认证工作;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设立的或者授权国务院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行业认证委员会负责认证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认证工作的职责是:
(一)制定认证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
(二)统一规定或者批准认证标志的样式;
(三)审批认证委员会的组成、章程;
(四)审批承担认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
(五)对承担认证工作的检查人员进行注册管理;
(六)审批并可以开展认证的产品目录;
(七)公布获准认证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名录;
(八)归口管理有关认证的国际活动;
(九)对认证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十)对认证工作实行监督。
第八条认证委员会由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科研、质量监督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其职责是:
(一)提出可以开展认证的产品目录方案;
(二)制定实施认证的具体办法;
(三)确认用于认证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四)推荐承担认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
(五)受理认证申请;
(六)组织对申请认证的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查;
(七)批准谁,颁发认证证书,并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八)处理有关认证的争议问题;
(九)负责对获准认证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十)依法撤销认证证书。
第九条县级以上(含县,下同)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对认证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其职责是:
(一)查处不符合认证时所采用标准的产品、假冒认证标志的产品;
(二)配合认证委员会对获准认证的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
(三)查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规定的有关认证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条件和程序
第十条中国企业、外国企业均可提出认证申请。提出申请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要求;
关键词:消防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我国消防产品质量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科技、新材料逐步应用于消防产品之中,促进了我国消防市场的繁荣与进步。可是,消防产品的整体质量却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有些生产与加工消防产品的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火灾危害的严重性,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消防产品的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工程建设与施工部门安全责任意识淡薄,为了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对建筑内部的消防施工应付了事,故意购买价格低廉的不合格产品。由于以上原因,现阶段我国的消防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产品品牌越来越多,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采用低价策略。可是为了降低成本,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生产出来的消防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流入市场,主要还是因为质量监督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法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消防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可是法律法规方面却不是很完善。传统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一、《消防法》中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只有经过技术鉴定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可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鉴定方法,所以很多新的消防产品无法进入市场;第二、消防所涉及的部门众多,但分工与职责不够明确;第三、未明确规定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各质量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消防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难以得到落实,制假、售假、用假情况严重。
2.2 技术手段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行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是现阶段我国的监督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消防部门的监督管理水平。第一、基层消防部门消防产品现场检查仪器设备配置严重不足,对产品质量的现场检查和质量判定缺乏有效的工具;第二、缺乏对消防产品各环节的信息跟踪手段,导致对产品生产企业确认难;第三、各地消防产品质检站检测能力薄弱,检测产品单一,大部分消防产品需送国家检测中心检验,检验周期长。
2.3 监督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监督管理人员是进行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主体,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以经验,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是,目前我国所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普遍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经验有限,很容易让一些不法商贩钻了空子;第二、部分监督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甚至存在道德品质上的问题,为了获取不正当收入,而与不法商贩勾结,放任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3、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3.1 正确解读《消防法》,进一步理清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思路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领会《消防法》对消防产品监管规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理清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思路,紧紧抓住消防产品使用领域这一环节,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消防产品使用领域的监督检查工作。
3.2 不断完善质量监督的内容和程序
第一、要了解和掌握消防器材技术标准,在质量监督方面拟定计划。第二、进行测量。采用计算器具、测量仪器和工具,对设备进行检验,从而可以对器材的质量进行一系列测量得出数据,以数据来获取信息。第三、进行比较。就是把检验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判别器材质量特性值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第四、做出判定。根据器材检验比较的结果,来判断器材是否合格,对合格的器材产品进行评定,不合格的产品进行维修或者进行报废处理,对不合格的产品要及时更换。
3.3 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整顿和规范消防产品市场环境,需要各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联合行动。既分工明确,又形成合力。针对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各部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要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各自监管领域内的工作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举行相关部门参加的消防产品质量联合整治行动,理顺部门联合执法程序,增强部门联合监管合力,严肃查处各类制假、售假、用假的违法行为。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督 抽样检验 理论研究
一、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的概念分析
首先,抽样检验是以“用尽量少的样本量n来尽量准确地评判产品总体(批)”为主线的科学。抽样检验的理论依据是概率论、数理统计、管理学和经济学,它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持过程。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抽样检验分为质量监督抽样检验与质量验收抽样检验。质量监督抽样检验与质量验收抽样检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按照自身工作性质与对象所行使的两种不同的检验方案。质量监督抽样检验不同于生产企业中的质量控制抽样检验和质量验收抽样检验,它属于政府部门进行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行为,是以监督方独立对产品进行的,决定被监督产品总体是否可通过的抽样检验。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是在产品质量验收检验总体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检验,一般是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产品质量总体,这些产品总体的不合格率一般都严重地偏离规定的质量水平Po。因此,它既是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又是对生产企业(商场)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也包括对验收抽样检验实施情况的检查,但它不能代替质量验收抽样检验。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是通过暴露问题发挥惩戒和威慑的机制(即经过质量监督抽样检验不合格的被监督产品总体一般都伴随着严厉的惩罚措施),促使生产企业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商场认真把好进货验收关,从而全面提高各类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P。
再次,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的目的与要求是寻找出不符合事先规定的质量水平Po的不合格产品总体,而不是证明被监督产品总体是合格总体。它主要关心否定结论的正确性,即尽量不把合格产品总体判为不合格,而不保证肯定结论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样本量咒比较小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没有通过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的被监督产品总体可视为不合格的产品总体,而能通过质量监督抽样检验并不等于“确认”该被监督产品总体合格。
二、质量监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
在以物易物的时代,由于产品种类不多、性能单一,双方对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比较明确,产品的特性也便于鉴别。交换中引起产品质量争议后,经鉴别谁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责任就是谁的。货币出现后,货币成了产品交换的中间媒介,买卖双方不一定见面,买方是按照事先对产品要求(包括价值、使用价值等)通过货币这个中间媒介来实现。由于产品交换区域的扩大,特别是产品的结构与性能越来越复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质量争议也越来越多,除非是买方不按要求使用产品造成质量问题外,其他的质量问题均要产品的生产者负责。为了解决质量争议,交换双方就得找“调解人”和“仲裁者”来进行“调解”和“仲裁”。这种调解和仲裁是质量监督的一种形式,也是质量监督的雏形。
国际上通行质量监督的定义是“为了保证满足规定的要求,对实体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纪录进行分析。”这里的实体主要指产品。现行的我国质量监督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介,消费者以及生产企业自己等各方面,形成对产品进行的质量监督。但通常大家比较习惯一个狭义的理解,即仅把政府职能部门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批准的标准等进行的执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叫作质量监督。
三、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的程序
从产品的形成、流通过程来看,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质量监督可从不同阶段人手。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是我国产品质量监督制度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要体现出客观、科学、公正,而且还要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要求从事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的工作人员既要做到各项程序要科学、严谨,使质量监督抽样检验工作达到统一、规范、准确的要求,又要通过质量监督促进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实现质量监督,达到质量监督抽样检验工作的公正、有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以及正确推断被监督产品总体质量状况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监督计划。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当前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或自身工作的要求而制定监督计划,制定监督计划既是质量监督工作的需要,也是落实政府质量方针与目标的要求。质量监督工作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不是每次的质量监督都要对每种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其次,制定抽样检验方案(n;Re)。抽样检验方案(n;Re)的制定不仅是一项行政管理的问题,而且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是政府或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该类产品质量水平P0的要求,也是做到科学反映存在质量问题生产(经销)企业的工作方案。因此,科学、准确地制定出抽样检验方案(n;Re)是整个质量监督检查的关键所在。
再次,抽取样品。检验样品的抽样是一项纯技术问题,它是根据检验方案(n;Re),应用相应的随机抽样方法在被监督产品总体N中抽取n个样品。
第四,样品检验判定。样品检验也是一项纯技术问题,它是按照标准的检测方法对样品n逐个进行检测,并把检测获得的数据对照产品标准的特性要求进行判别,来决定样品是否合格或质量等级。
第五,提出整改措施。产品质量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P,整改措施就是根据质量监督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而制定的整改方案。生产(经销)企业应该努力整改,并做到举一反三,而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督促生产(经销)企业落实执行,使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P通过监督不断得到提高。
四、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的工作原则
首先,科学公正的原则。为了保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因此要求对检测机构进行考核与授权,确保其具有公正性的地位和认定的检验能力;要求承担监督与检验的人员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层层审查,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偏差。
其次,依法检验原则。在质量监督检验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工作过程要严格按照监督检验程序进行,而且检测的方法也要严格按有关标准或规定进行,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无误。
再次,确定判定原则。检验结果要依据各类产(商)品所执行的标准进行判定、对合同及说明书中明示的质量要求进行判定,必要时要区别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和劣质产(商)品之分,并杜绝人为或随意判定,切实做到综合判定合理。
最后,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我国质量监督工作的特色,在质量监督检验中要注意查处与帮促相结合,其目的是促生产(经销)企业提高产(商)品质量。
总之,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越来越多,产品特性越来越复杂,交易的区域与范围也越来越广,再加上受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影响,产品质量信息传播往往被生产企业有意无意地美化或改变,使广大用户或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当前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曲杰玉,李林.产品质量检验的抽样方法[J].企业标准化.2007(7).
[2] 鲁文瑛,李燕.论抽样检验方法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重要性[J].山西统计.2001(9).
[3] 刘国刚.对市场经济中产品质量检验的认识[J].1994(4).
[4] 杨瑞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检验水平[J].中国冶金.2004(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03
1概述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着百姓的生活,更关乎着国计民生。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无论是直接消费还是间接消费,对产品质量安全十分关注,而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除了生产者所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义务外,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生产者对利益的诉求会致使其忽视产品质量安全,为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使市场稳定得到维护,就需要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来进行约束和把关。让真正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将不合格的劣质产品拒之门外。合理有效的监管,能够保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
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消费产品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损耗,以及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同时,也让农民的利益和市场安全得不到保障。虽然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其生产周期较长,而且环节较多。一个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的餐桌上,要经过产地环境、养殖收割,然后初步处理进入储藏运输环节,这又涉及到产品的保鲜、包装、存放等环节。在繁多的环节中,会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危害因素也较多,加上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方式较为分散,生产的规模普遍较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面向销售市场等,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增加了难度。也使农产品易存在由于种植环境受污染而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此外,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超标问题也较为突出。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是一种统一管理之下的部门分割结构,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几个行政机构监督管理工作。虽然体系实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针对现在市场上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解决不够完善与处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在监督管理的领域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和空白区。在日渐完善的监管体系下,存在着农业生产标准化进度滞后,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效果。部分地区存在现有的农业检测机构难以满足其监督工作需要的情况,而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也使得监督管理的实时检测和处理问题的难度加大。由于实际农产品的经营分散,导致了监管的实际操作难度加大。对安全意识的宣讲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够,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意识薄弱,而分散化的经营也难以使产品有统一的规格标准,使得标准的推行难度大,准入准出的实现也较难,执法处理也难以直接指向源头。起步较晚的基层监管也让监管队伍的力量较为薄弱。监管人员的经验积累,素质的高低,政策法规水平都是制约监管的现实因素。此外,设备跟不上,技术达不到都成为了制约基层监管的因素。体系日渐完善的背后,存在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度不够,监督管理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理顺。协调度不够造成了资料不能共享,也导致了各自职能不清,责任承担不清的问题。
4 对加强监管的思考及对策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涌现,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繁多又使得监管存在难以细致到位,此外还有分散经营的现状带来的监管标准难以推行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纳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反思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必须对问题重视并加以处理,改善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化解影响监管实行的阻碍,完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此,应当坚持做到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既重视当前,又放眼未来,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也要对源头性的问题进行关注和解决,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处理。针对农产品生产的长期性,应当做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出现相结合,并以预防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为先,加强对风险的检测和隐患的排查,对问题出现的趋势和规律有预判能力。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基层起步晚,因此要加快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下移工作重心,落实地方的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而各个部门之间也应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各项保障来提高质量,使各个部门相互协助,资源、信息共享,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此提高对问题的处理解决能力,完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面对分散化经营,造成的生产经营标准难以推行问题应当首先明确,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进行有效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基础条件,因此对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基础也是必要性条件。要使标准推行,就使推行的标准针对农村的生产经营实际,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充分发展进行鼓励和引导,对销量大的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制定相关生产标准,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制定合理的监测和检测体制,从源头把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面对源头多样的农产品,要借助市场监督,建立源头可溯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动态型监控,及时、准确把关。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逐依进行解决,突破,使监管的实际操作得以实现,使监管产生实际效果,真正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安全可追溯。
5结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是关系民生问题和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使监管具有针对性,并能有效进行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要求监督管理具有实际针对性,并从基层抓起,层层推进;各部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职责明确;监管标准合理准确,针对实际情况;监管达到源头可追溯,环环俱到;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监管人员执法行为准确有效;完备基层监管所需的设备,提高产品监管检测技术;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治,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从源头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关注和改善农产品养殖种植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避免源头污染的出现;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避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流通。
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对消费对象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消费对象,其质量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消费者的直接诉求,也是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和市场稳定的职责所在。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应当提高相关意识,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而相关职责部门,则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在体系化及不断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标准下,认真履行相关责任,确保职责的实施和监管效果的达到,从源头预防,到市场可追溯,全面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杨玲,盛松华,温少辉.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4):18-21.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技术创新
1.前言
众所周知,产品的质量直接关乎着企业的发展与命运。而产品质量的取得又与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密不可分。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过这样的名言:在产品质量上“ 不是100分就是0分”的理念是“差不多”理念的天然克星。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刚上市时,一位用户在使用洗衣机时不慎被进水口上的一个小毛刺划破了手,就是这样一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海尔洗衣机内部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海尔人认为,这个毛刺扎伤的不仅仅是用户的手,而是刺伤了用户的心。一个小小的毛刺让“产品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位海尔洗衣机员工的脑海。10年后,海尔洗衣机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入选首批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古希腊英雄阿基里斯有着超乎常人的神力和刀枪不入之躯,但全身唯一的弱点脚后跟却成了留给对手的致命一击之处。市场如战场,产品任何一个局部的、细微的质量问题,都可能成为竞争对手攻击的突破口,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崩溃。因此,在市场上进行质量竞争时,我们必须追求产品质量的“零缺陷”用心、用全力做好每一个产品局部的、细微的环节。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企业按照这样的质量理念才能生存和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理信息的应用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充分,意义更加深远,地理信息工作在现代化进程中地位愈显重要。因此,如何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质量,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容丝毫的懈怠与疏忽。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的创新。
2.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
近年来,我国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行业规范的不断提升也在要求我们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具备制度本身基本要求的同时,更要贴切行业需求、融入时代元素,并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与创新。使之成为规范管理、服务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激励员工奋发上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工具。
2.1 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由制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具备以下特点:符合性、唯一性、系统性、有效性、预防性、动态性、持续受控性和最佳性。
符合性就是要有规范的行业标准和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制度。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规范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决策负责,对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管理者代表和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惟一性就是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制定具有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制度。
系统性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包括:①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关系;②程序――规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过程运行和进行活动的依据;③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过程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④资源――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料件、能源、技术和方法等。
全面有效性即质量管理制度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
预防性是质量管理制度能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质量问题发生的能力。
动态性是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进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制度;还要支持质量管理职能部门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
持续受控性是质量管理制度所执行过程及其活动应持续受控。
最佳性是组织应综合考虑利益、成本和风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使其最佳化。
2.2 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来源于实践
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总结和完善。我院在质量管理制度推出了几个创新举措。
针对管理中出现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行驶职能不得力的现象。我们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出了一条有错能究、有错必究、追究有则的制度化管理之路。
有错能究:要建立定期更新机制。紧扣质量管理制度的动态性特征,由院长负责定期组织进行院质量管理制度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制度;支持质量管理职能部门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做到有错能究。
有错必究: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处理产品质量问题时,必然涉及到相关责任人的经济利益。为防止讲情面不讲原则。制定了一条以《测绘工程任务单》为主线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管理制度。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计划经营部在承接市场任务之初,将项目名称、设计工作内容、预估工作量、委托方要求、工期、提交成果资料等基本信息填写后,签发质量管理部;再由质量管理部根据项目要求,依据相关专业规范和规定,对产品质量目标和主要技术要求进一步明确后转发测绘工程部安排生产;测绘工程部根据作业工期、工作量、质量技术要求组织生产,同时将生产中的过程检查结果做出判定后转质量管理部进行最终检查。通过最终检查的产品,由总工程师签发后才可以提交项目验收或发送给客户。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由第一责任人签字。《测绘工程任务单》既能结算工天费又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我院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质量。
追究有则:就是质量问题追究要有原则,原则制定上的合理性、适度性,不仅关系到相关责任人的切身利益和工作热情,更影响到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为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原则的合理性,要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尽量全面考虑到。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客户的特殊要求制定各类补充细则。其次是原则的适度性,好的制度能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智慧,使企业的发展永运充满活力。既要赏罚分明、又要合理有度。并将预防和业务培训作为主要控制手段。根据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对可能产生质量缺陷的环节及早提醒,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知错不改、弄虚作假的测绘成果,根据制度严肃处理,绝不手软。
3.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技术的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不仅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有科学先进的管理技术。而技术创新的根本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作业小组或检查人员在检查某一质量元素时,是采取低效率的原始作业的方法,还是借助先进的软件平台加以开发来取得全面高效的检查效果呢,我们不言而喻地会选择后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技术创新的理念和技术创新举措。近年来,我院从生产实际出发,通过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种种举措,有效推动了我院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作业人员技术素质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The new GMP will be issued soon which is known as the strictest GMP in history. If implemented suitably, mos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re facing large reshuffle. To be invincible in the reshuffl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must have a system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correct implementation to integrate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关键词:新版GMP;行业大洗牌;综合设计和正确实施的系统
Key words: new GMP;industry reshuffle;system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correct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92-01
1质量教育,常抓不懈
高度重视全员教育,实施切实有效的全员培训计划。在质量教育方面,重点突出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质量管理文件、SOP、微生物知识和质量管理文件、药品不良反应知识、质量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等内容;在培训执行方面,采取“3+2+1”模式(3为三级培训:全员培训+部门培训+班组培训;2为二重考核:理论考核+现场技能考核;1为每人一个培训档案),实现了员工理论知识的及时更新、岗位技能的稳步提高。在培训形式方面:采取以下多种形式全方位提高各级员工的质量意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①内部培训: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岗位SOP、药品不良反应、质量意识等知识的定期培训。②外派培训:派出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国家认证中心、药监局、药检所及精密仪器分析厂家等举办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③函授培训:管理干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关于管理知识、统计技术等内容的远程培训。④邀请专家来企业对内审员进行GMP、CGMP、EU-GMP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内审员的自检水平。
2质量管理,职责明确
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文件管理体系以及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职责等手段,实现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全渗透,产品质量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管理制度和文件严格按照GMP要求,管理文件涵盖药品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等物料管理及供应商管理;工艺用水系统管理;空气净化系统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点管理;计量管理;仓储管理;验证管理;偏差管理;变更管理;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管理;产品放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投诉及产品退回收回管理;根据岗位制定了相应的质量职责,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质量制度,严格执行
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方面,企业推行《内部顾客满意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质量部负责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督促各部门的实施;管理部定期对各车间、部室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人力资源部会同各级职能部门对检查结果进行考核,贯彻执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并在员工的收入和年终考评中予以体现,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4质量方针,层层推进
一方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质量,其内容进一步向市场服务质量、业务质量等方面拓展,要求企业生产、设备、仓储、质量、财务各系统作为营销的支持系统,不仅要努力为市场、客户和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安全的药品,更要从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客户和患者的利益,一切为市场服务,力求一切让客户满意。另一方面,层层分解落实各级部门的质量目标,各部门相应制定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使各级员工充分意识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5质量评审,切实有效
通过每月召开一次质量、技术分析会,详细讨论、分析产品质量及制度执行情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明确整改计划、要求和时间。为了有效预防生产过程中出现偏差,加强每一生产过程的监控,专职质监员对每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每个岗位的操作都符合SOP要求,审核每批生产记录;各级职能管理部门每日多次巡视生产现场,并按生产批次进行工艺查证和物料衡算;化验室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药品生产环境和工艺用水严格进行定期监控。
6质量奖惩,全员考核
企业需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奖惩制度,如《质量奖考核管理办法》、《日检查日考核制度》、《黄牌警告制度》、《合理化建议实施管理办法》等,进行全员考核。企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部门或车间组织的QC小组活动、技术创新等项目。推行工程及技术人员的考核聘用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人力资源部按照企业的奖惩制度和各级部门提供的对所负责的考核岗位、人员月度、年度质量考核结果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7质量把关,一票否决
质量部作为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在药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对购入原辅料、中间体及成品放行,物料供应商资质审计等各项管理中认真履行质量否决权。
现在国际上推行的ICH-Q9要求通过风险评估设计质量,2008年2月欧盟率先将“质量风险管理”引入药品GMP指南,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制药企业的薄弱环节。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制药企业必须从日常的每个风险评估中设计质量,通过在实施过程中,去发现漏洞,才能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齐二药”、“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生产企业、流通环节以及政府敲了一次警钟。虽然报道说监管方面有漏洞,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制药企业本身来说,质量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体现在执行力不够,所有的程序设计以及管理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落实,才造成了层层把关不利,以至于产品出问题,企业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随着新版GMP的逐步实施,中国药企通过洗牌整合后,将会更好地提升制药行业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ICH指导委员会.质量风险管理[Z].2005.
[2]ICH指导委员会.制药质量体系[Z].2007.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S].2009.
[4]钟汉清,戴久永,译.戴明论质量管理[M].2003.
上半年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上半年,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机长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2009年月日起至 月 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通过车间的几次质量事故,结合体系[本文 来源 于我 的学习 网 WWW.GZU521.COM )文件的要求,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