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归有光妻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老妪复述归有光母亲周孺人对有光的疼爱时,归有光写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回忆祖母当年持一象笏至,并勉励归有光“他日汝当用之”时,归有光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泣”和“长号”响亮有力,音满意足。而在忆亡妻时则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既不“泣”,更不“长号”,甚而无一“哀”字!如果,鉴此认为此处的情感表达力度减弱或认为这三种情感表达理解为并列之举都欠妥当。其实,这三者之间层层递进,波澜渐续。只是情随事迁,时移势易,表达方式别样而已。
我们知道《项脊轩志》是作者分两次写作而成,文中所记的祖孙和母子之事,据赵伯陶先生考证,约写于嘉靖三年,时年归有光18岁。而补记夫妻情的文字则是在至少13年后,学者一般认为当时归有光已35岁。同样是丧亲之痛,18岁时的表达直白响亮,35岁的表达则隐忍内敛。循着这条别样的情感表达线索,本文探讨归有光在科举仕途上及齐家兴族上的坎坷遭际。
一、扬眉瞬目少年事
明人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记载:周孺人怀归有光时“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有光’,甫其字也”。父辈早将这种仕举成功的心理预期根植于归有光心中。这种“天授大任而佑之”的神秘猜想在选文中也可窥见:“轩凡四遭火,能不焚者,殆有神护者”。对于项脊轩能幸免火灾的原因,归有光认为是上苍属意其身,促其读书取有成效之举。这显然是一个封建士子在身处衰境时对自我命运的坚信和肯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苏教版教材“殆有神护者”之后,编者在选入教材时删除了“项脊生曰”部分,即:
项脊生日: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蜀清指巴蜀寡妇清,她自珍名节,经营朱砂矿,后得始皇帝敬重。诸葛亮起于陇亩而得辅佐刘备,功业千秋。此处归有光以“清”和“孔明”自喻,以“丹穴”和“陇中”来比项脊轩,在自嘲沾沾自喜的同时也是对自我人生终极目标的预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18岁少年的拿云心志。
事实的确如此,在归有光叙写祖孙和母子情时,“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业已三年,离考取秀才并补苏州府学生员还有一年。可以说此时他处于人生发端,意气扬扬,激越奋进。虽说母亲、祖母已相继过世,大家族也经历了“诸父异爨”的变故,但毕竟憧憬在前,自信在身。这时的“泣”和“长号”,是少年在痛彻心扉后找到的宣泄式呐喊,这种伤痛可以在强大的自信和生活的拼搏中得以抚平。所以说在描述祖孙情和母子情时虽则是痛苦的叙述,但其内蕴的基调却是激越昂扬、踔厉风发的。
二、仕途蹭蹬销壮志
据学者考证,《项脊轩志》中记叙夫妻情的部分大约于35岁补记。此时,岁月已将归有光推至中年。9岁即文章,10岁洋洋洒洒挥就数千言,12岁时“慨然有古人志”,14岁应童子试,20岁得补生员。按照他前期科举高歌猛进的速率,归有光应如其他名流般科第早登而成青年俊彦,但他的后续科考却坎坷多磨砺,趔趄常蹭蹬。他乡试六次,远赴南京,连连落第。
无论是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亦或是妻子和娘家诸小妹谈论自家的“项脊轩”,从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令归有光最难以释怀的愧疚来自于妻子对于他学识的器重和对他举业能成的期盼。而现实连续六次的失败已经让他再难有成就向亡妻明证。一方面是名落孙山的屡屡遭际,另一方面则是家人殷切的目光,在残酷现实的“冰”与亲人关切之“火”的夹击中,归有光只能将此种愧怍,裹挟着对自我的懊恨寄寓在妻子手植的枇杷树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当年的拿云心志也在这一次次的磨砺和洗刷下消失殆尽,早已无有当年的豪壮和高度自信。归有光此时只有尽己能,听天命的无奈和趋随。所以归有光在叙说夫妻情后,不再“泣”,更不会“长号”,而将痛苦深深潜藏于心,任其咬啮和撕扯。
三、家业凋零人寥落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士人追求的平生抱负。归有光自取号为“项脊生”,是因为其二世祖归道隆曾居住在项脊泾边,所以借地名作书斋名,并以此作为自号,来表达不忘远祖的情怀也暗表振兴家业的希冀。少年时的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即有此心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虽然寥寥数语,用语也冷静克制,但我们从中仍可以感受到个中隐痛。先前的“南北为一”被如今的多道“门墙”界分;先前的安宁和谐被如今的鸡鸣犬吠充盈。面对家族成员日益加深的隔阂,面对家族的分崩离析,归有光的内心倍感悲痛。但这种伤痛对于正奋力向前,冲突进击的归有光而言正激发了他埋首苦读来博取功名、复兴家业的拳拳之心。因而,当祖母拿象笏勉励他“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时,就瞬间触发了潜藏的豪情壮志而“长号不自禁”。
无论是“长号”之悲痛亦或伤感的悲“泣”,都是愤怒、压力和力量的冲突与释放。少年时归有光将这种冲突与释放在岁月长河中又沉淀成一颗无限深潜的心,在仅方丈的项脊轩默默耕耘。但进入而立之年后的归有光,在仕途多舛后,对年少的壮志也心力交瘁,无有自信去实现了。归有光在近乎同期写就的《家谱记》中也表露了此种暗自伤悼,黯然神伤的心绪: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家业寥落的另一方面在于亲人的相继离世。归有光8岁丧母,四年后祖母去世,18岁时作《项脊轩志》前部分。23岁娶魏氏,但好景不常,28岁魏氏即卒。其间又还经历了夭折之痛。爱妻之死,丧女之痛不仅使归有光失去了精神依赖和情感慰藉,而且让一度平复的家庭分崩离析之悲、亲人多逝之痛卷土重来。如果说少年的伤痛因有壮志在胸而能坚挺越过过,可谓“伤则伤矣,尚可平矣”;而中年多年不利的科考对尤重功名的归有光来说已然摧毁了他的自信,其时内心存有的“坚持”也不能抵御因祖母、母亲、妻子、女儿一连串生命离去而带来的残酷的刺伤,真可谓“伤既伤亦,无以平复”。于是,作者只能将无法言说的痛苦寄与静默的枇杷树。让沉默的枇杷树转达他深沉的哀思和怀念。如果说“泣”与“长号”影现了壮志即酬、抱负得伸的自信,那么沉默的枇杷树则氤氲着“不如归去”的夕阳暮气。
还有人分析了《祝福》中的五张账单。1.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2.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3.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4.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5.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祥林嫂辛辛苦苦要做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地主对佣人盘剥之深;婆婆能从鲁家支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他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可见族权夫权势力之大;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可见神权对百姓的毒害之深。
这些内容都是研读者得出的结论,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没有直白的表达,他只是把这种现象列出来,这些深层次的东西,由读者自己去概括总结。笔者以为,这就是小说笔法,“蕴无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即钱钟书先生说的“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谈中国诗》)。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需要生活的触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首先触动了作者的心灵,作者才能把它作为素材创作出作品,用作品感动读者;如果作者都无动于衷,如何能感动读者?这是常识的性的问题。
但触动、感动了作者的情感事件,作者行之于笔却不一定能形成好作品,不一定能感动读者,因为它还有一个加工组织的过程。鲁迅先生曾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在情感激动时,人只能是“哭”,而不可能是“歌”;在“痛定之后”形成作品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能转化成了艺术构思,由激情变成凝神静思;开始是喜怒哀乐触心感动,写作时却是用心把喜怒哀乐艺术的表达出来。所以钱钟书先生说:“哭者情感之天然发泄,而歌者情感之艺术表现。”从“哭”到“歌”才是“抒情通乎造艺”,而不仅仅是“以宣泄为快”。所以,古希腊人说优秀的作品看起来气涌情溢,狂肆酣放,似乎是口不择言,而实际上出于作者的节制经营,字斟句酌。西方的美学家也说,艺术确实表现情感,但单纯凭借情感便成为艺术品的古今未有。所以,有诗人说,运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论语》评诗标准有“乐而不,哀而不伤”,“乐”与“哀”指的就是“热烈之情感”,而“不”“不伤”指的就是写作过程中加以节制,艺术的表达,即“冷静之心思”。
我们用这种理论去看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一段文字: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此处写自己的婚姻生活以及妻子死后对妻子的怀念,寥寥数笔,却情韵无穷。写妻子回娘家后转述小妹的话,小妹如何知道“姊家有阁子”?为何单问“且何谓阁子也”?这似乎显得有点突兀,然而往细处一想,却深有情味。小妹知道“姊家有阁子”,肯定是妻子告诉的——小妹问妻子生活得怎样,妻子什么都不说,单说“阁子”,可见妻子对“阁子”中夫妻恩爱和谐生活的满足。既然说“阁子”,就一定说到“阁子”中发生的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些事,在妻子心目中一定是最最幸福的事,她一定细细讲与小妹听了,才会如此强烈地引起小妹的兴趣。通过妻子转述小妹的问话,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提及,有种可有可无的意味,实则是对上文“时至轩中”美好和谐生活的侧面烘托,也与后面“吾妻死,室坏不修”,“复葺”后“不常居”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对比中,往事的温馨与现在的无聊尽显无遗,不言情而情尽在其中,以致情溢纸面。
最后一句,怀念亡妻,归有光不言怀念之深、怀念之切,不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言“取次花丛懒回顾”,只淡淡地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似乎只叙述了一件事,然而平淡中情深意厚。“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谁“手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植”的这一年是“妻死”之年,因而,寻常的枇杷树便有了不寻常的意味;“今已亭亭如盖矣”,是对枇杷树的描写,枇杷树已长大长高“如盖”,说明妻子离归有光远去已有很长的时日了;“亭亭如盖”,说明枇杷树枝繁叶茂,而枝叶当中是不是包含了归有光对妻子的无尽思念之情呢?是不是有意说明随着时光流逝,对妻子的思念不是减少而是如枇杷树枝叶一样随年岁增长而增长呢?作者没有说出来,但聪明细心的读者,从归有光“不说出来的话”中定能体会到“说不出来的话”。
对归有光来说,往事的欢欣与现在的无聊,都是热烈的情感,然而,他只用淡笔勾勒,仿佛并不在意,用冷静客观的笔法加以表现,这就是“以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以“不说出”的方式表现“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艺术表达。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类似的体验。生活中的乐事与哀事触动内心,想行之于笔,但写出的东西却并不如想象中的好。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在艺术表达上,方法与技巧不一定把握了,这需要学习与锻炼;另一方面是刚发生的事情,喜怒还在心,正处“痛”时,还未到“痛定思痛”的时刻,“痛定思痛”之后,情感逐渐降温,艺术表达的技巧才会抬头。我们常说“需要时间的沉淀”,“时间沉淀”指的就是让“心思”“冷静”。
我国古代论戏子,有“戏子无情”一语,又有“先学无情后学戏”这种说法。两句话似乎都有对戏子的贬斥,其实这倒是道出了艺术表现的本质。美学家狄德罗说艺术家表演时,看起来喜怒哀乐像是自然流露,其实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是镇定沉着的矫揉造作,而这“镇定沉着的矫揉造作”就是“无情”,这无情就是“艺术表达”,就是“冷静之心思”。
关键词:项脊轩志;叠词;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30-1
《项脊轩志》是明代“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归有光的名篇。全文写了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文章借项脊轩的盛衰兴亡,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睹三代遗迹,睹物怀人,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笔墨清淡,然而感情浓烈真挚。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归有光主张写作“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散文承继欧阳修、曾巩的文风,并且扩大了散文表现范围,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被誉为“明文第一”。在当时,归有光还被称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论章法似乎很散,但其深层结构井然有序。全文以空间环境(轩内轩外四方)为经,以时间人事(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为纬,经纬交织,天衣无缝。中国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体性,发挥至于极致。论意境,则将一家三代人的性格和骨肉深情,青年主人公的襟怀抱负,全融于项脊轩一境。从寻常家庭,家常琐事,营造出小屋奇景、深情高致的意境,这是明代散文所开辟出来的新境界。
《项脊轩志》总共运用了六个双叠词。所谓叠词,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连起来而成的词。叠词能够表达多种语义色彩。因此,准确、恰当、自然而巧妙地使用叠词,既可以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也有助于理解。叠词有双叠、三叠、四叠等等之分。叠词在语言表达中的基本功能是描写,叠词比单个的词表示的程度要深,韵味要浓,音乐感更加强烈,在突出形象,丰富所写事物的情状方面显得更加精彩,也使语气语调更从容婉转,抒发的情感更加深刻。
叠词不但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一组一组地聚和起来,组成成语或句子。例如,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个叠词,下笔不凡,为全词笼罩了哀婉凄凉的感情氛围,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成为千古绝唱。
叠词的魅力非常奇特。秦牧在《叠句的魅力》中曾说:“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项脊轩志》篇幅不长,全文不到800字,然而作者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描绘更为形象,更加强调渲染,抒情更为细腻。朗诵起来,音节和谐,富于美感。正所谓“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文中叠词的运用恰恰也证明了黑格尔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这一真理。
一、摹声真切
叠词能以声表形,闻声见形,从听觉上给人以美感和想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者归有光写他的小姐姐在老妪的怀里呱呱而泣,“呱呱”使人仿佛听到了小儿的啼哭声,既生动逼真,又富有情趣,使文章平添了一种动人的音乐美,增强了文章的生活真实感,还能引人联想,同时也为下文写母亲对女儿焦急地嘘寒问暖这样的浓浓的深厚的母爱埋下伏笔,让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位慈祥可亲的母亲形象。
二、描绘形象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庭阶“寂寂”,“珊珊”可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项脊轩清幽静谧、充满诗意的环境,把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态充分表现了出来,展示了一位意气风发、渴望考取功名、弘扬家族的勤奋的读书人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寂寂” 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又如作者写自己在轩中“默默”读书的情状,既状写攻读之刻苦,又把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三、强调渲染
如写家中内讧,墙“往往”而是,“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强调出了一个大家庭的衰颓,为“悲”奠定了基调,言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的哀痛。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归有光面对家庭衰颓而无可奈何的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灵性的情怀。
四、抒情细腻
作者把极深的丧妻之痛寄寓于一棵枇杷树,写树已“亭亭”如盖。高高耸立的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关键词:项脊轩志 主题 理想失落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叙写往昔琐事、感叹人生变故的名篇。王锡爵《明太仆寺臣归公墓志铭》认为,其文“无意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对于该文主题的分析,历来多重于其对家中人迁的抒写,认为该文主题在于家族分崩、家道中落、生活变迁、生死两隔等方面的悲惋。本文以为,对家中人迁的悲慨只为其表,内核恰是抒写理想失落的悲情。
归有光的理想是什么呢?就是渴望通过刻苦攻读以成就功名,从而重振归家昔日荣耀。事实上,对于家族的分崩离析,对于家道的中途衰落,对于亲人的殷殷期望,归有光确实感到责任在肩。
对于家族的分崩离析,文中写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而后来呢,“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所谓“盛筵必散”,当一个庞大家族分崩离析,叔伯至亲各自为炊,或隔篱,或筑墙,大家虽同一门楼、同一屋檐,却再也没有同处一桌吃饭谈天的其乐融融了。作者在所撰《归氏世谱后》中,谈到自己祖父的高祖归度曾训示子孙之言:“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析生”即为“分烟析生”,意为分家,分灶为炊、分割财产之意。当年归氏祖先一旦分家分产便不得列为归家家谱之言拳拳在耳,如今却是叔伯分家,各设篱墙,置家族宗法于不顾,抛至亲人伦于一隅,各为己甚,离心离德,这对于深慕先祖持家遗风、深受宗法传家影响的归有光来说,怎不痛心疾首,感慨万端,心生重振家族以往雄风的理想亦是情理之中。
事实上,就归家本身而言,确也曾有过家族的尊严和骄傲。《归氏世谱后》中写道高祖归璇之时:“吾归氏虽无位于朝,而居于乡者甚乐。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文中写到,作者祖母常于作者束发读书轩中之时到过看望一次。其间两处细节不可不察:其一是祖母所言“吾家读书久不效”,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归家很久没有人考中科举了。古人强调“学而优则仕”,踏入仕途被认为是读书人最终也是最理想的归宿,遗憾的是,归家读书人却很久于此无功。其二是祖母持一象笏至时所言另一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由这些可以看出归家在当地曾经拥有的声望和信誉,又可看出归家“读书久不效”后归有光重振家族荣耀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此外,在《项脊轩志》中还有一段通常被省略的文字,是这样写的: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自比清和诸葛亮两位名传天下的人,认为自己如今虽只是默默“处于败屋中”“昧昧于一隅”,而终将“有奇景”,并以“坎井之蛙”自我调侃,自嘲之中有着建立奇业的非凡自信。
而实际情况呢?按《明史?归有光传》记载,这个“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的才子,却在“嘉靖十九年举乡试”之后,“八上春官不第”,直到“(嘉靖)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而这一年,归有光已是六十岁了,更何况,一个“县令”之职与祖母执“象笏”上朝的期待相距甚远。此种状况,情何以堪?
文中两次写到修葺项脊轩,但两次修葺的心境不同,其中也可见作者人生理想的改变。
第一次修缮是在作者青少年读书轩中之时,当时的项脊轩有三个不足:一是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老”,“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三是“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作者对其进行了整修革新,所为之事有五:一是“使不上漏”;二是“前辟四窗”;三是“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四是“杂植兰桂竹木”;五是“借书满架”。当然,作者在此时之所以对项脊轩这一百年老屋加以修缮,绝对不是心血来潮,闲来无事,看修缮之后项脊轩的情形即可略知一斑:其一,作者在其中“冥然兀坐”之时,只觉“万籁有声”;二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是“三五之夜”,明月桂影,“珊珊可爱”。这三方面描写突出读书轩中的一种情境:“宁静”。另外,作者在其中的生活怎样呢?既可“冥然兀坐”,又可“偃仰啸歌”,悠然自得,恬适静淡,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味,这又突出读书轩中的另一种情境:“淡泊”。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欧阳修在其《非非堂记》中也说“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这一间独立的房阁,恰恰利于静心攻读,明志致远。作者对修缮动作的连续表达,正向我们传递了当时作者意气风发,意欲有所建树、有大作为的高远理想和壮志雄心,而文后写到的祖母对作者读书寄予莫大期望一事,恰是最好佐证。
看第二次修缮项脊轩的情境可知作者心境的改变之大:作者先是“室坏不修”,后是“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与第一次修葺房屋之时的兴致盎然、壮志凌云不同,此次修葺的情境,乃重在“久卧病无聊”五字上。
可以想象,历经半世飘零、阅过人世沧桑、尝遍生活悲辛之后,久卧病榻,作者心中在想着些什么呢?已逝的岁月,已逝的至亲,如今都化为病榻上的缕缕伤心回忆;当年的踌躇满志,当年的万丈雄心,如今都化为病榻上的几声无奈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此时重修项脊轩,或许只是了却一份“伤逝的记忆”罢了。
文中写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也并非仅仅寓意作者对亡妻无尽的思念。此句更应有作者对岁月不居,时光匆匆的喟叹。为什么呢?且看此句在文中所处位置──它放于文章最后,是在叙说完妻死、久病、自己“多在外,不常居”之后轻轻拈出的,看似无意,其实匠心独运。
一般而言,抒写岁月易逝的伤情,往往伴有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之慨叹,换言之,正是因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才更添岁月匆匆、生命易逝之伤。设想,如若正处少年时光,虽未创立大业,然因青春正盛、精力正足,自有机会实现抱负,完成夙愿;而待年华老去、两鬓斑白之时,即便再有壮志雄心,又怎奈“光阴不待人”,能有多少可用时光呢?正是“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庄子也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枇杷种植之时,正是妻死之年,而如今树已“亭亭如盖”,正是流光之迅,易把人抛。此后作者久病卧床,所谓“病身最觉风露早”(王安石《葛溪驿》),更兼“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的漂泊憔悴、豪情消磨,虽然写作此文时,作者只在中年,对于当年那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到此时也难免沦为“岁月无情侵老境”(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的伤情。
女性作家的挥毫最能体现两性之间的等差,李清照自始至终都敢爱敢恨,了无禁忌,任性而为,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着自己人格的独立。她在《声声慢》中塑造的也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而这种形象又是在悲戚孤苦之中充实丰满起来的,酒不是耳热酒酣之酒,却是清酒,自然抵不过晚来风急,雁不是欣喜南迁之雁,而是“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赵嘏《塞塘》)的征雁,梧桐秋雨点点滴滴,开出的也是孤独之花。抒情的个体化,人格的独立性使得作者始终和被悼亡者站在一个圆点上相视,这沉默无语的感召力,建立在共同文化心理机制上的默契,使读者的心境也似乎置于萧瑟秋风之中,和作者同悲同苦,辗转不能入眠。归有光和苏轼虽为须眉,笔墨之间却充满了对女性的关注与爱护。两段姻缘,伉俪情深,琴瑟相和。归有光对母亲眷恋,对祖母敬爱,甚至于身份卑贱的老妪,对早逝而未谋面的姐姐都情意深深。虽对亡妻着墨不多,可是这相敬如宾的“可喜”场景,使得小小的项脊轩――破旧而古老的小书屋平添了无限生趣。“吾妻来归,时来轩中”一句,将最后两段所要着力刻画的人物与全文的主旨衔接起来,爱妻“问古事”、“学书”诸事,“述诸小妹语”,寥寥数笔不仅绘出夫妻间的恩爱缠绵,更写出了妻子与自己智趣相投和对自己的理解支持。足见其闺房雅趣,有类李清照夫妇斗茗谈欢,耳温燕婉之意,则又过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也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小轩窗,正梳妆”表现作者在梦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再现了青年时代夫妻生活的实际情景,不想思念,可思念情绪却浮上心头。三篇作品中这种两性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一片温馨中营造了惨痛的心境,而生死两界的相视无疑又为这种悲情涂上了更为浓重的一笔。
情感表达最强烈的要数《江城子》了。在词中透现出生与死默默地对话,因此梦成了生与死相约会的通衢。“十年”是从时间纬度上对生死相离相弃的规范。时间的绵长与无情阻隔了生死的相约,生死的不可通约性积淀着时间的冷漠和残忍,生与死的相隔,生者与死者的相离,凝结的本是悲伤与凄惨,然而作者打破了这种相离,“不思量,自难忘”,双方对对方的形容全无所知,但这也遮掩不了想念和感怀,这种情思上的连接已消除了界限,可作者又于“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自己和妻子陌生化,造成了生死的决绝,沧桑尽现。词的下阕突破重重阻隔实现了生与死的平等对话,“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此时似乎停下了时间的脚步,和多年前的生活场景拥抱在一起,千言万语都化为无语,一切尽在不言中。作者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林的冈垄上,妻子一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伤悲,写对方为怀念自己柔肠寸断,以景结情,对话的余音回荡不绝。《项脊轩志》中生与死以物连接,“娘以指扣门扉”的关爱,祖母“以手阖门”的期望,声犹在耳,此时亲历,生死鸿沟已在这关爱中填平,“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更是生死之间的平台,作者和爱妻在此相恋相依。在《声声慢》中,自始至终只有一个身影,身边只有凄凄风雨相伴,但整首词读来,感受到的是李清照向自己伴侣的殷殷倾诉,诉说着从早到晚割舍不断的愁绪。
三篇作品于两性、生死平等的对话中,体现的正是超越男女寻常爱情之上的精神深处的息息相通,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体贴照顾,所有这些微妙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伴侣一旦失去,将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而往昔的幸福亦是不可能复现的。
席勒曾否认“悲剧引起人畏惧和怜悯”的说法,他认为艺术要取得成功不是悲剧主角死去的叹息让观众流出了眼泪,而是在唤起观众的掌声。三篇作品不约而同地运用艺术手段,运用艺术形式,消灭了由其悲剧内容所引起的畏惧和怜悯之情,让我们得到精神享受,从而得到了审美愉悦。不事雕琢的朴素语言,平淡真淳的琐闻细事,真挚深切的感情基调,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至情至性,主人公欲说还休的心路历程,融入到了阳刚与阴柔完美交融的意境之中。
李清照历来被称为婉约派词人,但《声声慢》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且屡用叠字和双声字,音调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主人公从清晨寻找依托,气候的变化,午日的凋零,守着窗儿独自到黑的全过程,用浅近自然的语言,如“时候”、“最难将息”、“独自怎生得黑”,表现的是真诚坦荡的情感,全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但又不乏细致,黄昏听雨的雅致,清婉与豪气并存。《江城子》首句,便有一个大势跨越,“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论时间与空间都给人以纵横驰骋的美感,而下阕却以“小轩窗,正梳妆”表现了夫妻的柔情蜜意,语言质朴平易,最后用“明月夜,短松冈”这具有清丽色彩的意象收束,以此否定了王若虚《滹南诗话》引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的看法,不仅以雄文大笔写豪迈之情,也善以柔婉语言写夫妻之情。归有光在小轩中能“偃仰啸歌”,也能写“珊珊可爱”;能“长号不自禁”,亦能“低声哭泣”、“冥然兀坐”,甚至“能以足音辨人”。
先说“趣味”。本文写自己的居室以及居室中的生活情景,写得饶有趣味。“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居室小得可爱。“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居室简陋、昏暗,却乐在其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稍加翻修,舒适明亮,怡然自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兰桂竹木,栏楯相隔,相映成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有书可读,或浅吟低唱,优哉游哉;或独自静坐,聆听大自然的心语,别有一番惬意。庭阶上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人的心性和自然交融,宁静和谐,物我相忘,乐趣无穷。“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月上树梢,清风徐徐,桂花飘香,身处其中,心旷神怡,令人迷醉。如此书屋,如此自然,如此心性,交相辉映,妙趣横生。
文章第五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妻子读书习字,乐趣无穷。“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回娘家捎回小妹的问话,妻子的俏皮、小妹的可爱,增添生活无限趣味。
再说“情味”。作者对往日生活的描述,平实淡然,但充满浓浓的真情,读来荡气回肠。文章写道:“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先介绍老妪的身份,可见她在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家人水融的感情,老妪的话就显得真实而亲切。某处,是你母亲经常站立之地。老妪话音未落,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浮现眼前,望着母亲曾站立的那块泥土,泥土上方那团温暖的空气,或许还能闻到母亲身上温暖的气息,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情景一一在脑海中浮现。作为儿子,或许还要站回母亲曾经立过的地方,与母亲相拥而泣。这会勾起怎样的一种回忆?心中会涌起怎样的难过和伤痛?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老妪继续用平实的话语再现着这个家庭往日深情的故事。你的姐姐在我怀中哭泣,你的母亲用手指扣着门扉问道:“我儿冷吗?她是要吃东西吗?”母亲的举止投足、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怎不为温柔、贤淑、慈祥的母亲动容落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温馨的话语显示祖母对我的担心和牵挂。很妙的一句是“大类女郎也?”一方面显示作者沉默、好静的个性,另一方面看出祖母调侃、乐观的性格。这样的祖母着实令人喜爱。“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转身离去,以手阖门,自言自语,展示遗物,祖母对我是多么的期待和器重。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而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通道,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学习我国传统的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创设鲜活情境,走进文言世界
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提高课堂上的文言文氛围,创设鲜活的场景,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建文言文情景的方式来提高课堂上的气氛。文言文情景的创设可以采用课本剧的方法,利用文言文教材中历史故事的演绎,来搭建文言文的情景舞台。近年来历史剧盛行,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历史剧这一点来采用课本剧的方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情景,将两人的事迹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台词也尽量采用原文章中的句子,如果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适当进行更改和删减,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含义和背景,对故事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使课本上的文章变的更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二、解读文言文,体会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归根到底是对文言文进行翻译、理解,文言文的创作时代距离现代相当遥远,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唯有通过翻译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意思,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在常用的字意义不一样,如果理解不当将会产生很大的误解。例如,“妻子”在现代文中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而在文言文中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注重对古今意义不同的辨析,防止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弄混、弄错。当学生对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明确的地方,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对相关内容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言文的意思,能够流畅的用现代汉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并能灵活地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进行应用。
三、诵读文言文,领略古文风韵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新课标中关于诵读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诵读来领略古文中的风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对古文的感知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要结合文言文作品中的语气、节奏和情感来对文章进行熟悉和记忆,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字音进行纠正,并对文章的层次进行梳理,让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从而丰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文言文的韵味
鉴赏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是高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体现了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鉴赏能力培养的时候,可以主动地调动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感知能力,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调动各种感官和心理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塑造出新的形象。有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去,到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心情,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从而可以身历其境的把握作品的韵味。例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就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身处在归有光的项脊轩中,感受院子中的一草一木,感受作者思念妻子和家人的心情,学生就可以领会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感怀了。
五、在文言文的熏陶中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应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理解文言文,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综合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透彻的领悟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文言文的写作手法。高中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作品,都是经过百年的流传积累下来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性和美感,对学生的性格形成、人文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利用文言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吸收古人的优秀思想品德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使学生将中华传统的文学品味和素养进行传承,并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人文素养的熏陶过程,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来感受古人的风韵,感受古人的情怀,感受历史的沧桑。相信,通过教师匠心独运的文言文教学,能够切实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延航.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赵明阳.高中文言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贺文.高中文言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1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干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2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红楼梦》里的姑娘模样好看,名字好听,气味好闻。春困时发幽情,赏花时能作诗,斗起嘴来,经史子集张口就来。动起小心思,胭脂水粉也能杀人。
《金瓶梅》里的姑娘,雪夜弄琵琶,花园调爱婿,闲着荡秋千,没事儿打丫鬟。大腿白、口脂香、好风月,朱唇皓齿,掩袖回眸,颠鸾倒凤时也能唱小曲儿,长得是“生我之门死我户”,把身体当武器,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素女经》里的姑娘叫素女,每天的任务就是与皇帝探讨哪种姿势舒服,如何动作最养生。认为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素女是伟大的性教育老师,比起那些连不痛不痒的生理卫生课都不敢讲的老师,牛逼太多了。
《人体解剖学》里的姑娘显得有些狰狞,但我还是认真研读了,知道了属于女性生殖系统,用于哺育后代和后代他爹,具有审美学意义等等。懂得了姑娘的内部结构,更容易了解世界上最复杂的雌性生命体。
这几本书让我对姑娘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开始知道,姑娘是什么。
姑娘身上有吸引力。
姑娘们几乎是依靠吸引力生存,所以上床前她们洗澡一小时,约会时她们化妆三小时,每天往身上喷各种有香味的化学元素,不能容忍眼角有皱纹、脚后跟有角质层。走在路上,坐在办公室,永远都像一朵花一样,绽开巨大的花瓣,释放香气,闻之令人魂摇。
这种吸引力直接作用于男人,引发梦遗、思春、文学创作甚至是战争等人类一切与肾上腺素、荷尔蒙相关的行为。
姑娘比什么都丰富。
感谢伟大的生物多样性,同样的23对染色体,同样的脱氧核苷酸,世界上却没有相同的两个姑娘。
所以才有了李渔心目中的好姑娘。
肌肤要白、要嫩、身体要光滑,如绫罗纱绢。
眼睛要细、要长,眼珠要灵动,要黑白分明。
画眉更是学问,眉要像远山,像新月,最忌平空一抹,两笔斜冲。
手背要嫩,手指要尖,手臂要丰,手腕要厚。
脚要瘦欲无形,柔若无骨,白天越看越生怜惜,晚上越摸越不忍释手。
要有媚态,或娇羞腼腆,或顾盼生姿,见一面就让人想念,见一面就误了终身,想着想着就得了相思病,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愿意拿命来换。
所以才有了古龙笔下的妖姬。
她们为爱流泪,为恨流泪,眼泪比暗器更可怕,躲不开,逃不掉。暗器伤你身,姑娘眼泪伤你心。
男人喜欢听话的姑娘,可一旦喜欢上了,就开始听姑娘的话。
姑娘爱笑,姑娘会笑。
姑娘爱哭,姑娘会哭。
李寻欢这样的人物,心里苦得快死了,喝酒喝得快咳出肺了,还不是想着林诗音?
阿飞整个人都像一把剑,衣服上都有杀气,还不是念着林仙儿?
所以才有了沈复的妻子。
写本日记,字字都是心头血,得一好姑娘,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得一好姑娘,才敢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所以才有了归有光写项脊轩,写南阁子,写妻子从余问古书,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渔、沈复、归有光、古龙、王小波他们都热爱姑娘。
所以他们成为我的偶像。
长大了,懂得了酒的好处,懂得了姑娘的好处,男人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不知道姑娘好看的,没有眼珠子!
窈窕淑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追不上好看的姑娘,活着还有什么兴味,晚上怎么睡得着!
姑娘给人体验。
等到情窦初开,爱上了第一个姑娘。
见到她的第一眼,瞬间明白了古人说的魂摇魄乱是什么意思。
看着她,她眼波一转,整个世界流光飞雪。
在她面前,我像个孩子,像个傻子,心里没有丝毫邪念,干净得像下雨后的湖面。
跟她在一起,满心满眼都是柔软,给她唱歌、念诗,躺在她怀里仰望她的鼻子。
那时候,尽管我年纪小,我已经清楚地明白,此情可待成追忆,心甘情愿。
如此深情厚谊,我不知道姑娘能记多久,但我会记一辈子。
好姑娘能给你天地间最隐秘、最复杂、最难以言说、最自相矛盾的体验。
生命中闯入的第二个姑娘,皮肤姣好,个子娇小,夏天敢穿超短的裙子,大腿白得晃眼,摸一下功德无量,拧一把精尽人亡。
熟稔了第二个礼拜,我就在自习室里摸她的大腿,凉,滑,紧致,像上好的老玉,像春蚕吐第一缕丝织成的缎子。
我说,你真好看。
她说,你真流氓。
我说,好看的姑娘就应该跟流氓在一起。
于是,好看的姑娘就和流氓在一起了。她二十岁生日,我带她去学校附近的小旅店,生日礼物是我的第一次。
我抱着她,外面有汽车开过,风鼓荡着窗帘,天上月亮刚出岫,我断了所有的邪念,满脑子想的都是,此生只为一人去。
然而,世间事,自己说了不算,时间地洪流扫过来,天上的比翼鸟、水中的连理枝都要东奔西突,各安天涯。
李贺没见到苏小小,可李贺写出了“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佳人已成鬼魂,但仍是风为裳,水为佩。千百年,转瞬即逝,忘不了苏小小歌,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尽管隔着千百年光阴,还是能见到苏小小的眉眼,脸浓花自发,眉恨柳长深。还是能体验苏小小的哀怨。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
好姑娘在男人的诗词里得到了永生。
姑娘有母爱。
天生的,水做的。
姑娘的母爱以爱情的形式作用于男人。
姑娘对男人有时肆虐,有时毫无所求,有时又欲求不满,
姑娘是陪伴男人后半生的母亲,而男人是姑娘后半生的父录
世间男女,若想长久,无非是互为儿女,互为父母。
包容,恒久忍耐,妥协,疼爱,存着悲悯之心,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滴水之情,涌泉之意。
写下姑娘的一些好处,对我而言是一种功德。
男人懂得了姑娘的好处,热爱姑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以后,我有了儿子,冬天,我领着他去天安门,告诉他,要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