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挑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约克大学城市学院院长Roger Keil(罗杰·凯尔)教授,在2012年1月19日作了题为“城市管理:全球城市郊区化的挑战”的学术报告,分析了近年来加拿大城市郊区化出现的三种变化:一是郊区发展更加多元化,郊区的同质程度和富有程度均不相同;二是新自由主义与郊区发展的“分裂”重新定位了大都市政策;三是区域化和重新分配的政治平衡形势严峻,原因在于加拿大激进的郊区政策制度在地区甚至联邦层面都势力强大,通过其政治基础在根本上改变了大都市政治的含义。凯尔教授指出,郊区政治中心急欲成为大都市政治的中心,郊区特征的多样性也极大地扩展了政治在郊区自身和大都市区域的范畴。
二、景观应取代建筑成为城市的基本要素
作为“景观都市主义”一词的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于2012年1月26日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做了题为“景观都市主义”的深度学术讲座,全面阐述了在当今经济危机和城市化大环境下,景观城市主义对城市经济与城市生态的重要关系,强调了在城市这个区域尺度上需要富有生态内涵的景观思想的移植和介入。瓦尔德海姆教授进而指出,景观既是表现城市交替生态的界面,又是容纳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景观应成为提供与支持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从而构筑当今城市能行使各项功能设施的生态协调的动态体系。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须实现多要素集成协调
西英格兰大学建筑设计系教授Rob Atkinson(罗伯·阿特金森),在2012年2月8日作了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学术报告,聚焦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工具。阿特金森教授通过对三个泛欧洲项目的分析,阐释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方案”的重要性。他认为,综合性方案应涵盖城市区域的战略计划、可持续性、当地居民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及他们掌握的知识类型,以期打造宜居城市。
四、紧凑型发展才能使城市更多获益
美国犹他大学城市规划教授Reid Ewing(里德·尤因),在去年12月1日做了题为“城市蔓延的巨大代价”的学术讲座。他以美国盐湖城为例,指出二战之后,城乡蔓延发展已成为美国的主流发展模式。在比较了城市蔓延与步行、公共交通工具、肥胖率、温室气体排放等的关系因素后,尤因教授认为,过度蔓延将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而紧凑型发展才能使城市获益——更少的汽车尾气排放、能源消耗、交通事故,更多的身体活动与社交行为。尤因教授还强调,在新开发或重新开发地区,实行紧凑型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城市低保 挑战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18-02
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及其运行
(一)城市低保制度
城市低保制度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简称,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实行差额补助的社会救助制度。城市低保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城市社会救助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表现。
城市低保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有利之举。通过实施城市低保制度,对那些城市困难家庭提供最起码的、人道的基本生活保障。避免贫困差距拉大,缓解群体利益结构性矛盾加大,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二)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实施现状
我国的城市低保制度起源于上海。上海市最早开始了改革传统城市社会救济办法的尝试。从1993年6月上海初创城市低保制度到现在,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基本经历了探索、推广、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和全面法制化五个阶段。目前,城市低保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145.7万户、2276.8万人。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6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2.0亿元,占总支出的76.1%。2011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87.6元/人、月,比上年增长14.5%;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240.3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比上年提高27.1%。2011年城市“三无”救济19.3万人,比去年增长30.9%。
二、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运行中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无论是其制度本身,还是在实际实施中,一些潜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城市低保标准制定得不够科学
低保标准是低保制度的核心。虽然城市低保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但缺乏可操作性。各地执行起来也是五花八门,特别是受当地财力情况限制比较大,真正科学制定低保标准的地方不多。具体说来,一是低保标准偏低,部分保障对象基本生活难以维持。2011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87.6元/人、月,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低保标准仅占一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没有适当考虑相对贫困。按照欧盟的模式,社会救助标准应该在社会平均收入的 50%~60%之间,由此可见,低保标准是非常低的。二是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对于物价上涨等突发问题时,应对能力不足,时效性差。
(二)低保家庭的资格认定难
低保标准制定后,如何准确核定收入,从而认定低保家庭资格,一直是一个难题。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调查方式不规范、现金交易盛行、用工制度不规范、各部门信息不能共享的情况下,准确核定低保申请人的家庭财产以及收入情况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到相对准确。
(三)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不足
第一,人员偏少,每名工作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大,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势必会降低工作标准,导致政策的贯彻执行不够彻底,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第二,大部分低保工作人员没有正式工作编制,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第三,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上,低保工作牵扯面广,在标准制定、资金筹集和发放等环节需要诸多部门的广泛参与,其中任何一方不配合,不投入精力,就会出现协调不畅,影响工作进度。第四,低保救助的组织结构过于单一,缺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
(四)城市低保制度与就业促进缺乏有效衔接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悬的失业风险与艰难的就业形势使无业、失业人群对自身社会层次的思考逐渐陷于停顿,对于领取低保救助可能带来的耻辱感变得麻木甚至感到理所应当。同时,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注重授人以渔,过于关注“输血型”保障,而轻视“造血型”保障,就业服务远远跟不上现实需求。低保制度的附带福利,一定程度上使失业、无业人群产生安于现状的依赖。
(五)城市低保信息网络化建设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的低保管理信息系统,未实现低保数据的网络化传输和低保事务的网络化管理,低保工作的网络化监督以及低保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还没有实现。
三、完善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低保标准,建立城市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贫困线的测定和低保待遇水平的设定应该放弃现行的绝对贫困测量方法,取而代之以相对贫困测量方法,将社会救助的目标从克服收入贫困上升到消除能力贫困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从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水平。因此,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城市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应深入研究城市低保标准制定时参考的因素,从技术上加以慎重考虑,用加权的方式突出“食品类”和“居住类”的影响,也可以用专门对低收入群体采集数据的方式,做一个“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指数”[1],实事求是地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各地要建立健全城市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当粮、油、肉、菜等基本生活消费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时,为低保家庭发放物价补贴。
(二)建立家庭收入核查制度和居民收入财产信息共享机制
严格家庭财产和收入核查是确认城市低保对象的基础。应探索建立城市家庭收入核查制度。民政部门在核查低保申请人家庭财产和收入时,面临着部门间信息无法共享的难题。只有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才有可能更为准确地核查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建议各地像上海那样成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中心这样的机构[2],开发相应的信息平台,与银行、证劵、房地产、车辆管理、保险、户籍、就业、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系统对接和信息交换,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运用技术手段来认定城市低保对象,达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退进退的目标。
(三)加强低保工作的能力建设
第一,政府通过提高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来鼓励年轻的大学生投身于低保工作。第二,增加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数量来保证低保工作的顺利展开。第三,开发适合于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教材,同时应定期组织低保业务培训,尽可能使基层新人经过培训后再上岗,这样才能确保低保工作的质量。第四,在低保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相关部门要给予配合。第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救助的积极性,弘扬慈善精神,不断提高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强化促进就业的功能
一是要加大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强化个人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二是应在制度中体现就业激励机制。完善收入抵扣方式,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不同情况,结合现行制度和低保家庭的总体收入水平,平衡两者之间的连带关系,科学设定低保收入豁免上限以及对豁免上限以上部分收入的抵扣率,从而拉开就业和不就业低保对象之间的差距。三是积极发展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与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四是考虑把附带福利的申请资格,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或有某种特殊困难家庭,弱化附带福利对低保对象退出救助的影响。
(五)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信息网络化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低保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全面建设从省到市、县、街道、社区的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低保数据的网络化传输、低保事务的网络化管理、低保工作的网络化监督、低保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视台;新生媒体;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98-01
新兴城市电视台首先就要认识到现在城市电视台所共同面对的困境。随着央视和各省级卫视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城市电视台面临的重大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资源危机、收支危机、人才危机、节目危机、收视危机、“入世”危机、管理危机等。其实质就是:一、基于事业振兴鼓励城市台发展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应对新情况规范城市台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来临。二、电视传媒作为卖方市场的发展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受众、客户作为买方市场的发展阶段已经来临。三、城市电视台第一个20年的辉煌发展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决定其未来20年命运的关键时期已经来临。
看清了这些危机的实质,新兴城市电视台才能闻“机”起舞去科学预防危机,理性规避危机,积极应对危机,妥善处理危机,有效化解危机,最终战胜危机。
分析危机及其实质的目的在于主动应对危机。要把危机作为契机,并努力转化为城市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新的生机。
1.紧抓发展机遇,办台起点要高,站位要高。新兴城市电视台的机遇在于新兴城市对自身电视媒体建设的迫切需求,使其在政策、资金、人员上能得到较大倾斜。长白山电视台是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成立后,以市、州级政府级别建立起的电视台,作为全国著名旅游管理区的电视台,借省政府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对外宣传旅游的刚性需求,长白山电视台的成立得到了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从人员配备、资金支持、设备购置等方面都优于已有的老城市电视台。新兴城市电视台的这个“新”看似是它发展的劣势,其实如果能精心谋划,这个“新”字则完全是它发展的优势。长白山电视台在办台之初便以起点高、站位高为标准,在设备购置上选择当前最先进的数字摄、录、制系统,其中的高清摄像机和同步编辑系统一度冠绝东北三省包括卫视在内的各级电视台。高起点、高站位,也使长白山电视台成立不到一年就制作出了一部荣获国际电视大奖的纪录片《山之魂》。与吉林卫视合作完成了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长白山》,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2.创新经营的理念,将原来城市电视台单一的广告经营上升为媒体经营。长期以来,城市电视台多把媒体经营与广告经营混为一谈,以为媒体经营就是广告经营,使得广告经营成为城市台经营的单一支撑。实际上,媒体经营不只是广告经营,广告“蛋糕”也不可能无限大地做下去,广告业本是一个波动很大的产业,单一依赖广告会使城市电视台经营充满风险,尤其是当广告销售竞争极其激烈的时候,城市电视台还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和低俗运作的境地,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朝不保夕。因此,新兴城市电视台在建台之初就应树立媒体经营与经营媒体的新理念,实施经营媒体的新战略,积极寻求和开拓多点支撑、多元化经营的新路子,少走弯路直达通途。近年来,一些广电媒体通过社会融资,发挥自身优势,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源为内在凝结点和纽带,积极拓展影视剧业、新媒体业、演艺业、会展业和品牌节目衍生产品业等,形成了产业发展有效的价值链,分散了广告经营风险,这是新兴城市电视台值得用“拿来主义”发展自己宝贵经验和直接有效的方式。
3.筑巢引凤,广纳人才,向高素质队伍要动力支撑。人才问题是事关城市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危机是最大、最深层、最根本的危机。就新兴城市电视台而言,一切有可能都是从零开始,抑或是旧有人马重组。与传统城市电视台一样,新兴城市电视台最缺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创意策划人才和能集采、编、播、主持、评论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这些人才不用心去招,是断然招不到的。因此,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城市台人事录用制度,下工夫向社会公开选招,优中选优,以提升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新兴城市在招募人才的时候存在全新创业环境可吸引有创业精神的人才的优势,也同时具有新兴城市建设初期各项基础设施难有吸引力的劣势,所以新兴城市电视台在招纳人才的时候要舍得下本,对优秀人才要提供优厚条件将其留下为己所用。其次要尽量控制“关系户”,不进平庸之人。除了把好进人关以外,还要在内部大力建设学习型单位,建立健全“有效培训”和“优胜劣汰”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和队伍结构;要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建立岗位绩效薪酬制,分配政策向要害岗位、关键岗位和特殊优秀人才等倾斜,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出色;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等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帮助人,使人人得到理解、工作环境和谐。新兴城市电视台的领导干部也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营管理知识、文化产业知识、广电专业知识等,要紧盯广电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新情况、新信息、新经验,结合实际加以运用,不断成为高素质的领军人物。
邓宇翰: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有了很多的豪华酒店,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与其他竞争对手一样,之后的3至5年逸东品牌的重点还是会放在亚洲市场,5年内于亚洲地区发展约10家酒店,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将会是重中之重。
《环球财经》:您认为像逸东这样的酒店品牌进军二三线城市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邓宇翰:我认为人力资源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我在中国生活过两年,时间虽短,但我发现中国人很热衷于工作,很好学而且学习能力非常强。二三线城市没有像一线城市这样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储备。比如香港,如果我们有新的酒店要开,招聘信息一出来就会吸引很多应征者。我们在准备上海南桥逸东智酒店开业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南桥相对比较偏远,很难在当地招到人,还是得在市区进行招聘。同样在二三线城市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培养专业人才,并开展大量的培训课程。我们会先集中精力培养出一批酒店方面的专业培训师,再由他们进一步培养新人,包括最基本的英文能力及基本的酒店技能。
在逸东的商业理念中,员工是最重要的“客人”。如果把酒店的事业比作一幅宏伟的拼图,那么,每位员工都是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并没有这块比那块重要之分,缺少任何一块都不完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逸东把员工看得很重。
《环球财经》:在酒店选址方面有怎样的考量?
邓宇翰:我们曾选择在奉贤南桥建造酒店,这是因为奉贤这样一个有很多国外企业聚集的工业开发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商机。各地新的开发区也是未来几年重要的开发方向,对我们来说蕴藏着非常大的潜力。今后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也会遵循这一规律。
《环球财经》:国外品牌酒店来到中国,就要面临本土化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是现在中国的一个关键词。酒店业在“赶时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如何为酒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邓宇翰: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个理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理智、很专业的方式。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发挥了主动性。比如现在的酒店房间的空调都是能调节温度的,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背后需要很好的技术支持。
酒店做环保并不是只为了省下成本,事实上,酒店将节省下来的费用捐赠给社区或慈善组织、环保组织。所以,在逸东看来,可持续发展并不直指“酒店成本”,而应该是让“社会受益”。
《环球财经》:外资酒店想要在二三线城市站稳脚跟,不仅要适应本土化需要,业主的支持更是必不可少的。您能谈一下外资酒店进入二三线城市后,可以为业主带来哪些回报?旅客又会享受到哪些不一样的服务?
据悉,这是一汽丰田旗舰品牌CROWN皇冠连续第二年全程冠名赞助此项赛事。在去年的天津分站赛上,选手张保平击出神奇的一杆,白色小球飞出184码后直落洞底,赢得了“一杆进洞奖”――一辆全新3.0L Royal Saloon皇冠,一时传为佳话。
据介绍,在去年皇冠杯高尔夫球赛引起广泛关注的情况下,今年的赛事规模和选手水平将更上层楼。自今年起,中高协决定将赛事名称正式确定为“皇冠杯中国业余高尔夫球城市精英挑战赛”,使城市赛的定位更为突出。目前计划于5月-9月在天津、北京、广州、长沙、青岛、杭州、上海、大连、成都、深圳、昆明和福州举办12场选拔赛,并将在10月举办年度总决赛,采用选拔赛以个人比杆赛、总决赛以个人比杆赛和城市团体比杆赛的形式,为广大业余球员搭建更广泛、更专业的赛事平台。与此同时,赛事继续获得了一汽丰田皇冠品牌的倾力赞助,每站城市选拔赛与全国总决赛均设有一杆进洞奖,奖品为全新皇冠轿车一辆;总决赛成绩优异的选手,将获得中高协认定的业余选手积分;同时更有机会免费参加澳洲高尔夫之旅。此外,为进一步扩大皇冠杯高尔夫球赛的影响,促进高尔夫球运动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展,一汽丰田皇冠品牌特别配合本次大赛举办了“2011皇冠青少年高尔夫夏令营”。本次夏令营面向全国的8-17岁青少年,分为上海、成都和深圳三站,届时也将与2011皇冠杯中国业余高尔夫球城市精英挑战赛在三地的分站赛同步举行。
“高尔夫球运动已列入2016年奥运会比赛项目,说明这项运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喜爱。高尔夫球运动追求卓越与优雅高尚完美统一的知性之美,这与皇冠品牌大气儒雅的品牌内涵是高度契合的。”一汽丰田副总经理高放表示,“从2007年起,皇冠一直举办全国性的高尔夫球赛。去年起,我们与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合作举办国内顶级赛事,参赛范围从皇冠车主扩展到全国的高尔夫球爱好者。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业余球员竞技水平,也为推动国内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天津站的比赛吸引了近200人报名参赛,经过筛选最终120人获得正式比赛的资格,这其中不乏2010年参加该赛事的选手,一杆进洞的张保平,全明三、王永明、邓洪青、陈明刚等选手悉数到场。经过一天激烈的争夺,最终尹春光与全明三双双打出71杆的成绩,不过根据规则,“以后9洞成绩较佳者名次列前,如仍然相同则以最后一洞开始逐洞倒计数的方式决定,成绩较佳者名次列前”,最终尹春光获得了冠军,全明三获得亚军,季军被王永明获得(72杆)。另外三名获得晋级总决赛资格的选手是何玉利(73杆)、邓洪青(76杆)和耿国京(76杆)。
2011“腾麒杯”高球赛广州站
5月12日, 2011“腾麒杯”高尔夫业余精英赛揭幕战――广州站比赛在广州南沙高尔夫俱乐部圆满举行。该赛事由致力于打造中国钢板加工业高尔夫交流圈的领先者――腾麒机械(TCSF)主办。上午11时,嘉宾陆续来到广州南沙高尔夫乡村俱乐部,老友欢聚,现场氛围十分热烈。中午12时,开球仪式在1号洞发球台简单而隆重地举行,130余名钢板行业的领军人物及精英人士、高尔夫爱好者们一同出席。
开球仪式上,腾麒机械董事长周文益和广州南沙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霍锦明分别发言。周文益先生的发言幽默简短,“今年,‘腾麒杯’高球赛将举办3站比赛,其中广州站、上海站、黄山站比赛分别于5月12日、7月5日、10月21日在广州南沙高尔夫俱乐部、上海新天鸿名人高尔夫乡村俱乐部、黄山松柏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举办。” 除了介绍2011年“腾麒杯”赛程规划,周文益还向莅临现场的嘉宾发出上海站、黄山站比赛的英雄邀请贴,并向长期以来给予腾麒机械大力支持的企业、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表示感谢。
“腾麒杯”高尔夫业余精英赛作为腾麒机械答谢客户、战略合作伙伴、赞助商、媒体朋友的高端平台,因其在中国钢板业的影响力及赛事的专业化操作,自2007年诞生以来,已打造成钢板材业最隆重的盛会,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的业余赛事之一。今年,比赛继续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2011年赛事三站同时报名情况尤为踊跃。作为2011揭幕战和首发站的广州站比赛,是2011“腾麒杯”全年规划3战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迈出了“腾麒杯”5年征程非常重要的一步。合作中建立友谊,球场上一比高低,这一充满战略意义、被誉为“中国钢板业盛会”的赛事,无疑是中国钢板业届风云人物在高坛的再一次交锋。
据了解,赛事主办方腾麒机械已走过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发展为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金属卷板的裁剪加工设备、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人民币的亚洲最大的专业制造厂,成为亚洲钢板材设备制造业的标杆企业,赢得了“全亚洲最具规模生产钢板纵剪机及钢板整平横切机的制造商”的美誉。
2011年SGA高尔夫学院高尔夫日
【关键词】电视媒体 媒介产业 媒体企业化
国内新崛起的强势媒体集团完成了在本地的扩张和资本积累以后将向其他地区扩张,因而对众多势力薄弱的地方性媒体形成全面冲击。另外,受数字电视的逐渐普及的影响,观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了,原来各自拥有的大小不等而又带有垄断性质的传播市场正在被瓦解。几乎在全国所有的新闻传播市场上都或明或暗地涌动着资源重组、市场重组、媒介重粗、力量重组的浪潮。原有的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媒体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不足以抗击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和境内外强势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各省级卫视以及境外媒体的巨大压力,城市电视媒体都在积极地寻找转变和改革的出路,然而在政策、资金、人力等发面都很有限的情况
下,改革的步伐缓慢,问题重重。
一、企业化改革的“有名无实”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转贴于
二、“股份制”反而强化了“旧体制”
为了加快电视台的企业化进程,各地电视台开始尝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很多人希望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但其实通过股份制解决分配问题是成本最高的一个办法,而几乎所有搞股份制改革的电视台又都是以全员持股的方式进行改革的。这样企业将来发展的成本将会很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体制的钢化和重建,等于强化旧体制。在旧体制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搞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之后,这个问题回更加严重。纵观整个市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体现为大家普遍公认的“主人翁责任感”,可惜这种责任感往往不是体现在发展上而是体现在分配上,在事业发展上则往往持反对态度。比如随着电视台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新栏目的组建,职业化的有更高素质的新人,那原来的“老人”怎么办?“老人”往往对引入新人持反对态度,甚至有的地方台竟然可笑地搞起了所谓的“人事封锁”,大连电视台竟然5年没有引进新的人才,表面的原因说是由于内部人员饱和,其实是因为“老人”们怕年轻人抢饭碗,多一个人分羹,每个人就少分一点。可“老人”们却不曾想到,不引进新的“厨师”,羹只会越和越少,越喝越差。(以上为笔者在大连电视台实习工作,调研结果)试问,在电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电视台若想发展,并跟上时代的步伐,怎能5年不引进新人才呢?另外,台内的人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很强的在退休前把电视台“分尽吃空”的动机。但丛企业长期发展来讲,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从整体上看,用全员持股这种方式来搞股份制,不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超产权”论,认为并不是搞了产权明晰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笔者赞成这种看法,事实证明,股份制并不一定就能解决电视台的竞争力问题。比如,浙江温州电视台,搞股份制改革比较早,但采取新机制的作用并不像原来期望的那么明显。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股份制能不能增强竞争机制,怎么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激励机制,我们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确实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电视台发展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7.
[2]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3]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4]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
1.城市给水管网系统建模所面临的机遇
1.1给水管网微观动态建模
随着遥测远传设备价格的下降,SCADA系统和优化调度系统进入了实用化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GPS、GIS、MIS及OA等系统走向成熟;信息技术,传感器、电动执行机构、控制等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大型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水平提高;优化技术、模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模拟大型的动态变化的给水管网系统提供了条件。
1.2管网优化运行具有巨大潜力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发展快、自来水普及率提高迅速而导致供水系统布局和规划欠缺科学性,忽略了供水系统是一个多目标问题,致使管线连接复杂、铺设冗余,出现了管理困难、停留时间长、事故影响范围大等问题,故应在所建管网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管网布局以实现管网的优化运行。
1.3供水效益亟待提高
在满足用户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必须尽量降低供水成本。电费在供水成本中所占比例一般为30%~40%,故降低电耗始终是贯彻节能方针、提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管网漏失水量在计算供水成本时往往被忽视,2003年供水企业的漏损率为20.5%,因此管网水漏失率也应是影响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一般采用供水产销差代替漏失量进行统计分析。供水产销差过大是长期困扰我国供水行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劳动力成本成为供水成本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管网动态水力模型基础上建立给水管网的优化调度、优化运行和漏损控制能有效提高供水效益。
1.4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对水务的总投资将超过18000亿元,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的水利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防洪工程建设、水资源保障和城乡供水能力提高的工程建设以及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说,中国政府一直鼓励水利建设积极利用外资,“十一五”期间,积极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用于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如农田节水的建设、水土保持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还将积极地利用外资。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统计,2004年我国县级以上城市(包括县级市)共有661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9个。据《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报告分析,预计到2010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125个左右,其中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将达到50个左右,这些大城市急需管网建模来提高城市供水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对于那些中小城市也有同样的需求。
2.我国给水管网系统建模所面对的挑战
2.1模型的动态模拟缺乏长效性
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给水管网不断扩展,用水量布局不断变化,管网的拓扑结构、节点流量不断更新。而目前所建的模型还不能适应主要参数不断变化的状态,模型的动态模拟缺乏长效性,对其推广应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这也是国外管网建模软件未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提出建立“自适应”管网模型的新概念,即模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适应管网拓扑结构和主要参数的变化。供水管网水力模拟的过程,也是节点流量等不确定参数的估计过程。将人工智能理论、模糊推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其中,通过自适应改变权值实现对原管网参数估计值的修正,在自适应参数估计的基础上使管网模型体现出自适应特点。
另一种方法是对管网进行适当简化。一般情况下,给水管网GIS可以精细到入户管,但是建模需要对管网作一定程度的简化。从目前来讲,DN200以上(包括DN200)的管段参与建模是较合适的,模型维护相对容易,也可精细到包括DN100的管道。如果模型精细到DN50或更小的管道,考虑到口径较小管道的变化较频繁,将导致模型维护的工作量很大,可能造成模型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更新维护而失效。
2.2模型指导城市供水区块化亟待研究
实行区块化供水是降低电耗、降低漏耗、提高供水效益的重要途径,这已被国内外少数城市的实践所验证。对于如何使用给水管网模型指导城市供水区块化的问题,还需进行深入研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供水范围不断增大,可能出现相邻城市间管网相互连通的长距离输水的局面,但管网水质安全在长距离输配时难以得到保障。建立以配水管网水质在线监测为前提的管网区块化管理模式是保障管网水质的有效方法,通过动态水力计算,确定区块规模与边界,利用水质模型提出不同供水条件下的管网区块化管理方案,以保障水质的安全输配。
2.3管网水质分析的复杂性
关键词:测绘;数字城市
近年来,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或正在启动各自的数字城市建设计划。一个以“数字城市”为旗帜的城市信息化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这一变革中,测绘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及其构成
1.1“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它是一种数字革命,包括城市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城市的各个方面和坐标、时间、事物属性等多维空间,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再现,并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其概念的认识尽管尚不一致,但对于数字城市建设意义的认识则是相同的:即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全局上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构建“数字城市”的组成要素它的构建要素由电子地图,专业信息以及相关信息等构成:① 电子地图:作为“数字城市”所需要的一般是1:200~1:2000等比例尺专业使用的各种地图以及其它地图;②专业信息:各行各业的专业信息和数据库,主要包括图片、文档、数据库、多媒体信息等;③相关信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相关信息是指与各专业信息共用的信息,包括遥感图像、人口数据、城市面积、行政区划、其他共用的信息系统等。
2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地球上几乎7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球的空间位置有关,可见空间信息好比是数字城市的血液,没有它数字城市就只能是一个干枯的空壳,而空间位置的确定和空间信息的获取都离不开测绘科学。而建设数字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城市GIS 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平台,是其它各种专题信息系统的基础前提和有效载体。建立城市GIS 基础平台离不开多尺度和多分辨率、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数字线划矢量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这些图像和资料的获取又都离不开测绘工作。
2.1测绘提高了数字线划矢量图的生成效率数字线划矢量图(DLG)是数字城市基本图件的最主要形式,是建立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也是进行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城市建设与管理所使用的基本地形图比例尺主要有1:500、1:1000、1:2000、1:5000 和1:10 000 等5 种,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可以测绘各种相应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提供的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影像匹配技术以及多种高效实用的测图模式,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小范围和局部的地图测绘与更新可以采用数字化测图技术,以保持城市图形资料的现势性和实时性。
2.2测绘可实现数字高程模型的大规模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建立数字城市的基础信息之一,是赖以构建城市三维景观和进行各种工程设计的基础信息。目前我国仅有约1/8的城市建立了一定范围的DEM,使用的格网尺寸为5m~25m,格网点高程精度为0.25m~1.20m。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具有自动大规模生产DEM、自动生成等高线等功能,可提高生成等高线的效率。
2.3测绘便于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是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对中心投影的航空摄影像片进行纠正处理、消除了投影差的垂直投影影像地图。由于它包含地表的各种原始信息,而且通过纠正处理,比例尺和相关位置是准确的,可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灾害防治以及军事等多种领域。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数字正射影像图对于线划图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均少得多,覆盖范围也很有限。所用片种包括黑白、彩红外和真彩色三种,主要用途是城市规划、土地调查、资源管理和更新地形图。目前,数字正射影像图在世界范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随着1m 分辨率卫星影像投入使用,以及影像识别和单像特征提取技术的进展,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可以进行正射影像纠正、镶嵌、影像修补和任意影像的无缝镶嵌,此外将数字正射影像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叠加,可生成城市的三维景观图。
2.4测绘在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的组建和专题地图生成中的作用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是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三维地理坐标,构建真实的城市三维景观模型。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可根据大比例尺航空摄影像片通过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精确测得地物的空间三维坐标,由计算机软件自动生成建筑物的结构模型并贴上相应的纹理建成。数字城市建设所需的各种专题地图,例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管理图;电力、通讯、煤气、给排水等管网图;道路交通旅游线路图;水资源、环境监测图等资料的获取都离不开测绘工作。
3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数字城市”为测绘行业带来的机遇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数据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测绘作为空间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的最主要来源显然将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将数字城市建设列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甚至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项目,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运行,这无疑给测绘行业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有关方面所做的调查和分析:由于信息内容丰富、空间分辨率要求高、地物变化速度快,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生产与更新的费用高、周期长,我国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严重老化、现实性差的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当然也不能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因此测绘行业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充满机遇。
3.2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3.2.1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技术发展的挑战。测绘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技术。最近几十年,测绘的技术手段经历了多次巨大变革。传统的技术手段不断被新的技术和设备所取代,测绘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生命力不断增强。可以说,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大大促进了测绘业的发展,测绘的命运与技术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技术发展使测绘行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给测绘行业带来了挑战,增加了风险。目前测绘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与IT关系十分紧密。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导致了测绘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测绘部门不仅需要在新技术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新硬、软件购置、人员知识和作业习惯更新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投入,而且还必须面对诸如技术欠成熟、标准规范不适应、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以及人员流动等带来的问题。
3.2.2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信息需求的挑战。来自信息需求的挑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内容,二是信息的质量及信息获取和使用的代价。
就信息的内容而言,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各种信息资源,尽管地理空间信息工作者常说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信息70%与空间位置有关,但公众经常使用和感兴趣的信息却主要是关于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非空间信息”,实际上大部分非空间信息与位置均直接或间接有关。同时,空间信息也包罗万象,地形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虽然空间基础信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但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
信息的质量主要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现势性和完整性,而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代价与信息的质量密切相关。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和使用的基本准则,即:快、准、 全、廉。所谓“快”指的是数据获取的周期要短,信息的现势性要高;“准”表示适应应用需求的数据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应准确可靠;“全”反映的是为满足应用需求所获取和提供使用的数据在内容上应全面、完整,在时空表现上要真实;“廉”则是指经济性,就是说空间数据的获取特别是使用的经济代价应尽可能小。目前城市测绘离这些准则尚有差距。
总之,测绘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先行性的作用。要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必须要保证测绘工作提前落实,否则离开了测绘去构建“数字城市”无异于“空中楼阁”。作为测绘行业,必须要看清形势、明确任务,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宁津生、陈俊勇等:测绘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福海、禄丰年:3S测绘技术与数字地球[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2.
[3] 赖明: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陈军:构建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A].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张辉峰:“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及应用的规划设想[A].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服务的几个问题[A].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7]、蔡力群:城市空间数据的现状与发展对策[A].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改革
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利率市场化在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自人世以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势在必行,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等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风险因素的挑战。第一,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利率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第二,利率市场化也将增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为了在竞争中吸引存款,银行往往会采用提高存款利率的方法,导致银行的资金平均成本提高。我国的利率管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银行的高利差,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较为单一,存贷款利差收入是主要的利润来源,被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将加剧。
在利率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业务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目前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发达城市大小银行扎堆。利率市场化初期,各家银行为了揽储必然会争相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就最近的几次的央行降息来看.各家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的上浮了存款利率。其中五大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08倍。而城市商业银行均不约而同地将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上浮到顶)。而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对贷款利率进行了相应的下浮。部分优质企业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7折。由此可见。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将进一步收窄,盈利能力将面临重大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设立的城市信用社。近几年,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的高速增长。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商行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家城商行的总资产、存贷规模、净利润逐年攀升,营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城商行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但是。城商行由于成立时间短、资产规模小、历史包袱沉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在风险管控、业务创新、资本实力、网点覆盖、硬件设施、人才储备、产品定价能力等方面较大中型商业银行依然有较大差距。一旦利率管制放开后,城商行为了揽储必然会围绕资金价格展开竞争,势必会相继提高存款利率,这样便会导致过高的融资成本;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这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存款保险制度也将择机出台,而城商行的信用等级较大中型商业银行低.较高的存款保险金又会进一步提高城商行的融资成本。可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城商行必然会处于竞争劣势。因此,我国城商行应尽早做好预防冲击的准备,调整现有发展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
(1)有助于动态经济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由帕累托最优条件可知,越接近完全竞争,资源配置越有效率,而利率市场化正是将经济主体放入一个竞争环境中,引导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3)改变银行竞争方式,推动银行管理转型。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实现全方位的竞争,推动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4)激发银行经营活力,加速金融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商业银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引导资金流向,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
1、转型方向,准确定位,差异化转型
不同类型的银行应确立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的理念,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并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制定有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如大银行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小银行向专业化、社区化发展等等。
2、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做大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息差收窄、银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现行依靠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将在转型中占得先机。因此需要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我国在金融市场改革中金融市场的主导作用,创新发展各类中间业务。
3、客户结构.细分客户群体,稳定负债来源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应明确定位客户群,并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业务。大型银行可以除了在大客户方面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向有较高利差水平的中小企业业务领域拓展。
4、风险监管.增强危机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根据客户信用、贷款期限和流动性等风险因素,结合自身的存贷结构、风险管理能力、发展战略等,积极运用先进管理技术,准确度量各种风险,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从规避风险、管理风险向经营风险的转变。
5、经管模式。加强有效监管,转变经营理念
要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型,加强数字化服务系统与管理,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愿意将资金贷出给大型企业,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小企业这一重要客户群体,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资金借贷,在巩固大型企业的客户基础的同时大力开拓发展潜在的中小企业。
6、加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环境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监督举报系统,对各种违规违法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治。第二,要积极推进银行业的各种鼓励性的政策方针的完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为银行业相关产品的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对于积极进行创新的企业和相关产品予以税务上的减收或免收和资金上的奖励,并积极促进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者的混业化经营,使三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时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制约性的政策,对有利于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创新性金融产品进行推广。第四,要加强商业银行和各科技单位以及企业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以科技的发展带动金融的发展,金融电子产品的开发、银行业自动化服务的优化等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鼎,陈晓丹.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