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史全部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史全部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第1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教材资源; 整合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疑惑和困难

1.对于教材的困惑

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我们从细节看,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全部给学生讲呢?这样一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

2.要求提高,资源不足

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更加高了。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工具性,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发挥教材的应有的功效。

对学生来说,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教师困惑,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愚以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整合教材的尝试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

1.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为例,必修3思想文化史,在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另外选修部分,我们选择的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几乎在每本书上都有涉及到古希腊的知识点。如果是高三复习,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方法初探,抛砖引玉

我们要求高效,有目的性的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能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把个人方法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围绕他们的哲学观点让学生理解,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归纳总结并进行比较,加深他们的认识。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模块教学,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必修部分3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

第2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改;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0-02

历史是悠久而漫长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在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有着收获,同样也有着诸多的困惑。带着这些困惑我引领学生感受历史、感悟历史。看到色彩斑斓的历史,也品到多滋多味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教学正在经历着新一轮课改的冲击,如何教好历史,如何学好历史,让历史从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发展为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是历史教师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现今历史课改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同时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一、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历史是编年史,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家长、领导都重视不够。而高中历史是专题史,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要求有初中的编年史做基础。但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的储备不够,学习方法单一,只靠死记硬背,缺乏独立分析、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初中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的衔接显得比较困难。学生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紧、任务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怎么办?我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总结出,要做好衔接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观念。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以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多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把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贯彻到位,尤其不能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块。

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丰富的历史书籍,博学的同行和老师中间汲取营养,形成一套自己的历史教学方法,有一种对历史教育的热情和热爱,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

3.历史教学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依赖丰富的史料、实物,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要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纵向联系。在教学中可节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这一阶段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这就是横向联系。而不同阶段的相似事件又可以建立起纵向联系。通过横纵向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这就是知识体系。

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二、怎样处理好“一标多本”的问题

新课程一标多本,采用专题模块形式。专题模块教学,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章节式编年史的结构,拿到教材,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进入了高考的第二轮专题复习,这是很多历史教师在进入新课改后的共同感觉。现在各地主要使用的几个版本有岳麓版、人教课标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等。各地版本虽不同,可高考是以课标为准的,需要处理的知识点是相同的。所以怎样来处理知识,处理到什么程度,哪些该讲,哪些可以省略,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首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应将教科书看作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材料和资源,应将教科书视为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助力工具之一而不是万能的。这种意识的明确,观念的改变既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其次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注重新情景、新意境材料的应用。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和不断充实上来的知识去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透视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第三、重视课标的指导性和充分利用各教材的互补性。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否则只是教一个版本教材,那肯定是要吃亏的,因为你可能会由于只教了这个版本的教材而忽略了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集中解读和指导。

三、怎样更好地处理教材

你可能会问,这还算是困惑吗?处理的不就是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内容,不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吗,把教材内容全部吃透,把考纲考点全部落实到位不就得了吗。可是这样的上历史课,“一讲到底”,讲的内容非常枯燥,教师“发放”的尽是课本知识,从概念来到概念去,历史知识并未因教师的讲解而变得活起来,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书。所以这就看出历史教师面临的新的危机和问题——能力储备危机。

四、怎样让历史课成为充满个性的历史课

第3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下学期如何提高历史成绩?这是很多高一文科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和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政治和历史学习方法学政治光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治有很多知识点需要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才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做题时才会更容易去分析懂。现在考试考查的不仅仅是识记能力,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要以学会为主。

学历史首先也是要背下来,然后各章节知识点要综合起来学,不能孤立地看,因为高考考查的多是综合题,所以要想考高分就要多做历史题目多练习,题目做多了还要反观出题者的命题意图,然后学会总结答题思路,学文并不比学理简单。文科虽然不需要计算,但是却要求同学们理解能力极强,会分析、思路清晰,能找到采分点,所以答题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无论是学政治还是学历史,都不简单,大家可以选择一科自己擅长的去学,这样考试才会得心应手。

二.如何学好政治历史首先,在以前你自认为背得很熟练时,其实知识的掌握时很不牢固的!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多翻书,“万变不离其宗”,你不要忽略书上的每一句话,特别时正文后的小字,很多选择题中不清楚的知识点在书上可是有原文的!这一点我以前吃了很大的亏!

其次,做题的时候要仔细,不要以为时文科就可以马虎,举个例子,我以前错的,历史考试时列举了一位老人在南京马关辛丑各个条约签订后的生活状况变化,提的问题目时“请问这位老人生活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签订的哪个条约中的哪些内容有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只答了哪些条约,而忽略了内容!

第三点,背书背得太死而不会运用,这点可以多看点例题,如果时间紧没时间做题可以买一本全部是例题讲解的书,我以前用的是历史的《题典》,还不错,没有一道是需要动笔的,题目也很典型很多时候地方期末考试题都是上面的原题!

三.高中政治历史怎么考高分(一)我的高中政治老师经常说文科并不是只靠背!学好政治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背是必须的,因为答题的时候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理论的积淀,就什么也打不出来,但只靠背的话。没有思路,仍然没法得高分!首先,认真听课,把知识归类,多问老师;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历史学科更需要融会贯通,历史事件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去记忆.会好很多!有个应试技巧:题目中文根本原因时。往往选择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关的答案!可是尝试一下。

第4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高考选择题的考察依然注重基础知识,但是不再是单纯考察某个单一知识点,试题大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察学生把基础知识和所给材料相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时更需要建立起宏观上的知识框架体系,才能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因此,单纯按照通史线索梳理和记忆背基础知识的复习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高考,必须改变传统复习中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割裂的复习方式,进行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题复习。

新课标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注重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环境和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备考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在备考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材体系,整合教材内容,打破传统的高考历史复习思路和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和过程,实施通史复习、专题复习和中外对比复习,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理清基史实,厘清历史概念和结论,弄清历史阶段特征和各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体现的历史趋势,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教材体系弊端和传统一轮、二轮复习模式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通史复习时必须的,这是打牢基础的关键。

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人民版,都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如果按照教材体系进行复习,学生脑中形成的只会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他只知道历史事件的本身,而不知道这件事同时或者前后有哪些重大事件,不能形成完整的史知识体系。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通史复习是必要的。

其次,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将其完全割裂。

一方面,通史复习也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分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进行梳理,学生缺乏归纳性,复习之后仍然是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形成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趋势的总体认识,更谈不上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要在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都梳理完之后及时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一轮的通史复习需要较长时间,最少也要5个月左右,学生的知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遗忘,等通史复习全部结束,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很大一部分,这时候再进行专题复习,学生难以做到知识之间的古今贯通、中外联系,只能完全被动地听教师阐述,这对思维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极为不利。因此,传统的一轮、二轮复习割裂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将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进行有机结合,协调系统地推进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才是是构建知识体系较为有效的复习策略。

三.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具体实施办法和建议

第一,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和时间。高三复习时间紧迫,在仅有的时间内要实现高效复习,就必须把要把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和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这几个环节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详尽合理的计划,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要做实,做到位。

第二,通史阶段的划分必须科学。在进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协调推进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阶段的划分,这种划分必须清晰合理,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否则只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混乱。

第三,通史复习时要特别强调细致,扎实,要对所有考点进行地毯式的梳理,不留知识盲点,甚至对老教材的一些重要知识要进行适当补充。知识积累是学生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贯通古今、中外联系的专题复习就只是空中楼阁,知识框架的构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第5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中学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学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讲的就是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原则。其意思就是指教师在发现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不懂而且在极力的想理清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发现学生想表达一定的思想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引导。这里面强调了二个要点。其一是学生需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不是仅仅等教师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其二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度,一定的技巧,不能将全部答案告诉学生。这具体到现代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称之为启发式教学。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虽然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通过对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应用进行讨论,进而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讨论以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以及启发,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索和探讨进而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种教学方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启发式教学包含了情景启发、发问式启发以及正面启发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而已,由于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需要对大量的时间、人物和事件进行记忆,显得过于枯燥,进而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有的学生虽然能够坚持学习历史知识,但积极性不高,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则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首先,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进而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以及讨论,使得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积极性不足以及对学习的抗拒心理。其次,在课堂上引入启发式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历史课堂上主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学习,但通过学习、交流以及对历史的剖析可以在学生之间碰撞出新的历史观点和对不同人物、事件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就是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学习和教学工作中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走入了误区。首先,部分教师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没有掌握其中的要点,将重点放在了启发上而不是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实际上就是授学生以鱼,而不是授学生以渔。这种局限个例的启发难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能在单一的问题上找出答案则难以在之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索和思考去解决其他历史有关的问题。这一误区在表面上并看不出来,只有学生在深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后才会发现难以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其次,在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对“启发”理解错误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又回到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在启发式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题。而仅仅由教师提问的方式则使得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被教师剥夺了。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启发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一个使用启发式教学的误区就是教师过于迫切的对问题和讨论进行总结。这一误区的形成事实上还是传统教学法在影响,教师主导者课堂的发展。甚至存在着学生讨论和提问的内容与教师总结大相径庭的现象。这就说明了启发式教学法仅仅存在于表面,而实际上教师还是采用的传统授课方法。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讨论

首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启发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其中正面启发主要是用于在面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去解决问题。而类比启发则主要通过将不同的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进而综合了解这些有关联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进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解近我国代史的过程中,清王朝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包括 、、等诸多条约。通过使用类比启发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上述条约在背景、条约内容以及造成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异同,进而更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其次,使用启发式教学还需要教师能够更多的运用情景式启发教学方法。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建立,同时其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这一时期,通过增加历史课堂上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的环境和氛围就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变法对国家的影响。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以及日本在变法之后国家实力得到快速的增长进而可以使得学生明白变法对于中国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第三,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观察、扩散等启发方法。所谓观察启发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各类多媒体影像资料的形式进行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扩散启发则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诸多的历史知识点中设立一个基准点。然后通过将其他若干知识点与这一基准点建立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事实上,上述两类启发式教学还可以进行充分的融合。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的电影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作为一个知识基准点。进而通过将之前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两国军事经济政治的对比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与基准点进行关联,就可以使得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为详细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陈锋.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

第6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指:1.有效果,指对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评价。2.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3.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4.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能明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减轻同学们课下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同学们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的综合素质,因为就历史课来讲它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可谓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及,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例如:在讲到元朝铁木真灭宋时我给同学们讲了关于爱国英雄文天祥的一些故事,还有关于铁木真的一些英雄事迹,每当我讲起这些故事来同学们就特别来精神,都会竖起耳朵来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作为老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时候语言就是是吸引学生们听课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表达要明确要斩钉截铁,这样才具有高的可行度,千万不要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这样不但同学们听了会半信半疑,而且会引起同学们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让同学们赏心悦目,处于愉快的氛围中,当然会对教学产生很好效果。达到提高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抓住历史教材的特点

教材是经过专家仔细研究,多年总结,精心编制的,因此其质量应该说是相当可靠的。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现在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的教材,这本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科书不管是在导入新课时还是在课本的内容中都用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再如,在讲“推恩令”时正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推恩令这个名词,因为这个词毕竟太过抽象,并不容易理解,所以文中就以非常形象具体的语言来讲述了这一节。这样作为教师我们就要顺应教材的这种编排形式,来引导同学们,使同学们对即将的要讲的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切不可像有些教师一样认为这些是次要的东西,考试也不会考,所以就直接略过,直接讲他所谓的考试内容,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情绪,就算是努力学习的同学们老是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也难提高。因此抓住教材的特点,应用到教学策略中,并且充分合理的应用这一特点来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只限用于灌输式,老师在上面讲,同学们在下边听,这种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同学们积极性不高,当然也起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让同学们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例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必要一味的去强调重点的考点,因为讲授新课并不像总复习那样需要针对考试,讲授新课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在我的教学中,除了讲课以外,我通常会适时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一些有关历史的视频和图片,同学们当然会非常欢迎,课堂气氛也是更加活跃。

再如:我会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以为在历史的学习中有太多的文字,同学们总是面对枯燥的文字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讲到《》时其中的赔款银两合计为八亿九千万两白银,我让同学们计算如按当时的16两制换算成斤计算,相当于多少斤,再按2000斤为一吨换算,也即相当于多少吨白银。如果用每辆十吨的大卡车装载,要用多少辆同样的卡车才能一次装完。这样通过计算,使同学们更加具体的认识到了《》赔款的巨额性,进一步感受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另外,在课堂教学上还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只有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老师才能更加清楚同学们听课的效果,同学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作为老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之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完备更适合同学们。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注重历史知识系统化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也很零碎,记忆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老师就应该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穿成串使知识更加系统,通过一个线索就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都拉出来,这样记忆起来就能比较容易了。通常情况下历史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横向的,即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主要的大事,如:将同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另一条纵向的就是时间,如:政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经济随时间的变化等。当然还有很多小的线索,也可以把一些事件联系起来,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留心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鼓励同学们自己发现线索用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综上所述,要想把握好有效教学,使其能真正的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化,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彰显的是学生的“人本”意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才会生机盎然,有效教学才会如花似锦。

参考文献:

[1]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05).

第7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实施和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当前艺术考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基础,在当前江苏高考形势下,不少学习基础差,有艺术特长的学生选择艺术高考,这给他们带来新的机遇。但要顺利通过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又称小高考),这也给他们带来新挑战。

艺术生如何有机会参加高考,因此探讨和研究艺术生政治小高考复习的新路子及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高考政治总复习成效谈几点新对策。

一、面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起点,紧扣考纲,夯实基础

1.降低起点,欲快先慢

我在复习时适当降低起点,紧扣考纲,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对考点知识的归纳、整理精心设计,立足课本,先构知识框架,再分解知识点,讲解主观题时,重视分析过程,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方法,题目难度适中。在复习中做到坡度平一些,难度小一些,速度慢一些,以课本知识复习为主。

2.举一反三,讲清概念原理

学生往往复习时概念模糊,原理不清,似懂非懂。因此,一些核心概念原理的复习时,尽量讲清讲透,以便学生准确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语,通过举例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比较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只有通过适当练习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深化对考点知识的理解。

3.循序渐进,多次反复

针对一些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形成完整正确的知识网络,因此对那些重要的内容采取循序渐进,多次反复的方法,不断强化记忆,复习后面的内容尽量与前面的复习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基本考点的理解,又能巩固已复习过的知识内容。

二、加强对知识的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任何死记硬背、一知半解所得到的知识,在考试中都是无效的,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要求学生具有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三、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技巧正是培养他们自尊和自信。训练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对试题的理解如果不到位,回答问题的切入口不准确,就不能按照试题的要求作答,以局部代替整体,或零打碎敲,就不能形成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次,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表达,平时就注重训练学生用标准的政治术语回答问题,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注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不同题型的一般解题思路。第四,在练习中纠错、查漏、补缺,要求学生对练习中的错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犯错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错题进行知识点过关,过关时要结合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提升理解认识,这样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学生才会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

四、关注热点,掌握重点,回归课本三位一体,全面提升复习实效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生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生活,针对小高考是以热点带考点,以考点带知识点的特点,在复习时将知识点与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平时关注国家社会生活热点,注意对时政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全面和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有重点地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热点融合在一起复习。这样既关注了热点,掌握了重点,又回归到课本知识,全面提高了复习的成效,也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精心批改,及时反馈,加强辅导,促进提高

第8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训练目标;夫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63

高中政治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社会、时政等多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很强调理性分析能力,是中学生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形成认识世界能力的全面考察。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面对内容丰富的教材,不知道复习从何下手。复习,顾名思义,是对已有知识的全部回放和再学习。复习有两个大方向要把握:一是要加强学习那些初学时未能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二是要通过再学习把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刻把握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在复习中,应该做到准、细、全、精、实。

一、明确训练目标

在政治复习中有许多理论是精准思维的表现结果,甚至到了不可更易一字的地步,这就需要让学生精准记忆,深刻理解高考的能力要求,仔细研究高考标准对于各类知识点的能力要求,锻炼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是自己对4个能力非常熟悉,却忽视了有多少学生熟悉高考能力的要求,更缺少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导致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做题,而不去反思自己跟高考要求的差距和自己真正努力的方向。

首先,让学生锻炼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要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并进行整合,还要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把握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

其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然后,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便进行及时的重现和再认。

再次,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学生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有关现象,揭示本质。

最后,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有关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明确失分原因

许多学生的复习是不理智的,尽管有许多学生很用功,但仍然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究其原因,这和他们的复习方法有关。在复习中,很多学生注重背诵与做题,对于做错的题目也能够及时改正,但是却很少有学生能够深入地研究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审题不清,还是理论不扎实,还是把问题出在了分析综合的能力上呢?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导他们分析在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失分原因:基础不扎实、审题不仔细、术语用不好、要点不突出、思维不灵活、书写不规范等。这些都可能造成学生在考试中大面积丢分,很多学生往往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但就是考不好,原因就在这里。这些小毛病容易被忽视,却一点点地蚕食着学生的分数。

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错题本。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所有犯的错写下来,进行认真的归纳整理,分类写出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要让学生在错题本中反思自己如何杜绝这些问题。

其次,利用错题讲评课。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找到出错的题,分析错因,努力解决,在课上向学生讲明白这类题目应该如何避免再错;找到蒙对的题,解疑释惑,并顺藤摸瓜找到课本上知识点的出处,反复巩固正确的叙述;以自查自纠,找到错误的焦点,看看自己反复犯错的题目到底集中在哪里;利用小组合作,分头解决部分疑点,并把自己总结归纳的易错题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提出,把一个人的错误点形成多个人的错误点,通过相互提问和学习,复习更多的知识点。此外,教师还要指出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在课后要让学生做到:及时改错,总结错因,争取题不二错;及时积累,总结思路,见多才能识广;归类整理,举一反三,厚积才能薄发;多次翻看,反复巩固,变错误为财富,反馈信息,调整方法。

再次,强调和规范试卷。每次试卷评课,教师要根据高考阅卷标准,要求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面对涂鸦乱如麻的卷面,没有哪个教师可以做到心情愉悦。同样的答案,字迹清晰美观和模糊不堪的,肯定会有分数高低的区别,这就务必要求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答案的编写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让阅卷教师能够第一时间看见自己的知识点,不至于因为没有看见而无故丢分;答案的组织要做到面宽、点全、话精,要摒弃投机取巧心理。

最后,梳理知识点。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自助掌握考点;形成本课知识网络;明确易错点;回顾以前的错题。课中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回顾上节重点内容,温故才能知新;结合实际自主探究,查找知识漏洞;小组合作探究,知识大家共享;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点难点。课后:积累细点,夯基础;积累考点,知深浅;积累体系,更宏观;反馈信息,调方法;反思总结,明得失。

参考文献:

[1] 刘学明.浅谈学困生的转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2] 张云平.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德育,2008(10).

第9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重庆市高考实施自主命题已逾四年,由于高考试题是传达学习方向和要求水平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因而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层面都备受关注.重庆又是我国西南重镇,其命题反映着西南地区的特色和水平,示范性和方向性都非常值得关注.本文对其2004~2007“概率与统计”(理科)的数学命题特点进行分析.

1知识点的考纲要求水平统计

四年来“考试大纲”对“概率统计”知识点的要求水平有没有变化呢?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科考试大纲》(2004~2007,理科)和三年来重庆数学试题的实际呈现结果,我们析出了两大类共12个知识点作为本次研究的知识因素.两大类分别是概率和统计,其中概率包括一般随机事件、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与方差等7个知识点;统计包括抽样方法、用样本估计总体、正态分布、线性回归、频率分布直方图等5个知识点.其中隶属于分布列的“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是两个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属于考查范围内但没有单列;“频率分布直方图”属于2007年实际考查但并没有列入“考纲”的知识点.“考纲”具体要求水平如下表:

2知识点的考查次数统计

本部分将揭示:重庆命题组对“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是否有偏好?

在研究中,我们约定:同一知识点在同一小题中多次重复出现不进行累加;同一知识点在同一大题的不同小题或不同大题之间重复出现,其次数进行累加;如果同一道试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点来解答,而且方法是常规的、切实可行的,那么我们认为这些知识点在本题中都被涉及了,其次数也进行累加.所谓“非常规”、“不可行”方法是指虽然理论上这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但耗时太长以至于在考试中根本不可能实施的方法.“大题”指编号为1,2,……的题目;“小题”指在一个大题中编号为(Ⅰ),(Ⅱ),……的题目(如2007第18题).下面是知识点所属题号统计:

不难发现,命题组对“概率”在考查次数上的偏好是明显的,因为所有列出的知识点都已被测试过(尤其是等可能事件,每年必考且多个题目都涉及),而概率又集中于“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等规范概率模型;“统计”只在2006年测试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余的都没有被涉及,呈现出明显的“一边倒”情形.

2008关于“知识点侧重”的备考观点:

(1) 重复独立试验早就是考纲中的一员,其对应的二项分布更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概率模型.四年来,只被考查过一次显然不能体现它的分量,因此跳过一个2007年后,2008年继续对它实施考查可能性非常大.

(2) 渗透在常考知识点(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里面的是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分类计数和分布计数原理,他们是提高“概率与统计”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加强对二者的训练是必须而且是关键的.

(3) 尽管出区分度稍高的试题比较难,但鉴于“统计”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增加对它的考查是必然的.比如将“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正态分布曲线”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分布函数(试题中不会出现这个概念)的初步了解不失为一个好的想法.

3被考查过的知识点的期望难度水平与实际难

度水平的差异比较本部分将揭示:重庆“概率与统计”试题的实际难度水平与期望难度水平(考纲要求水平)是否一致?

虽然理论上存在考查水平A(了解)的情形,但实际四年来所有试题均至少是在B(理解和掌握)水平上展开的(当然它包括了A水平).尽管如此,真正的试题还是不像“课标”或“考纲”那样对知识点的期望难度规定的比较具体,所以确定一道数学试题的实际难度水平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新课标对知识点要求水平的“行为动词表1”,以其中的“行为动词”为研究工具分析并描述试题的实际难度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用一道试题中知识点对应的“行为动词”所属的难度水平刻画该知识点的难度水平.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新课标中“掌握”是排在第三水平――掌握/应用/迁移中,考纲中“掌握”是排在第二水平――理解和掌握中.我们不纠缠于文字的表面差异,而是根据“行为动词”的实质内容将新课标中的“掌握”在难度水平上等同于考纲中的“灵活和综合应用”,其相应的“行为动词”用来刻画考纲中的“灵活和综合应用”而不是“掌握”.考纲中的“掌握”是用课标中“理解/独立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刻画.

另外,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约定:如果同一道试题多次涉及某一个知识点,那么我们将以难度水平最高的那次(水平)刻画该知识点在本道试题中的实际难度;如果在一套试卷中有多道题目涉及同一知识点,那么将以各道试题难度水平的均值刻画本套试卷中该知识点的实际难度;如果同一道试题用相同知识点来解有不同的解法,而各解法的难度水平又不一致,那么我们将用各难度水平的均值刻画该知识点的实际难度.如果同一道试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点来解答(视为不同的解法),其知识点难度水平以所讨论的知识点在试题中的实际呈现水平为准,整道试题的难度水平取不同解法难度水平的均值.为便于计算,水平A、B、C分别用1、2、3代替.统计结果如下:

其中,表中第3列的2.5计算方法是,2004年第18(Ⅱ)如果直接求解,其难度水平为3;如果借用18(Ⅰ)的结论,则其难度水平为2,取其难度水平的均值得到.

运用非参数(nonparametric tests)的双独立样本t检验(two-independent-samples tests)对四年来各个知识点实际考查水平与期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考纲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要求没有说明,所以它不进入分析)

上表显示:考纲的期望难度水平与2004~2007每年的实际难度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而且一致性良好.这表明重庆市“概率与统计”试题难度控制是稳定的,与考纲要求拟合度比较好.

因为我们想考察一种观念――“知识点有越考越难一点儿的趋势”――是否为真,所以对“早已入纲(2004年以前)的概率模型”(包括一般随机事件、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也进行了类似分析:

结果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上,上述5个知识点的期望与实际两个难度水平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其相应的显著性概率值都低于表6中的值.这表明在这5个知识点上,实际难度与期望难度的差异高于其他(含总体)知识点间相应的差异.

结论:命题组对“早已入纲的概率模型”在难度上也是有所偏重的,其实际难度水平稍高于期望难度水平(见下面的图2),但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对 “分布列和期望值、方差”等“新入纲概率模型”在难度上没有偏重,其实际难度水平与期望水平高度一致;总体上,被考查的7个知识点的实际难度水平与期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重庆市“概率与统计”试题的实际难度水平与“考纲”的期望水平非常接近,可以认为是一致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008关于“知识点难度”的备考观点:

(1) 由于2004年的第11题、2005年的第15题和第18(Ⅰ)题、2006年的第18(Ⅰ)题、2007年的第6和第18(Ⅰ)题均是在第三水平(而非“考纲”的第二水平)上测试相关知识点,所以,考纲中为“掌握”(处于第二水平)的知识点在实际训练中不宜按字面意思直接对号入座,有时候要按第三难度水平进行操作.因为事实表明,考纲和课标对“掌握”一词的界定和划分并不对等.

(2) “一般随机事件”的考纲要求是第一水平A(了解),但对试题解决过程中的实际“行为动词”的研究表明,2007这次考查(第6题)是在第2.5水平展开的.对其他省份(如2007,全国Ⅰ,18题;2007山东,18(Ⅰ)题)试题的考察也有类似的结论――略微高于考纲要求.所以,知识点范围被限制并不表明知识点的要求会被精确控制.

(3)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2007第18题表明命题人非常想让你通过求“对立事件”的概率而不是直接从正面突破来计算答案,从正面计算答案会增加试题对你个人的相对难度.这是知识点在运用策略或方法上的隐性难度.

(4) 年度平均难度发展的趋势,请看下面的折线图:(图2)

如果继续是保持“波动”的话,2008年的平均难度应该是比2007年高一点.

4增加试题难度的因素分析

首先,总的来讲,现在真正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是基于对大量随机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数理统计”,不是“概率”.而且,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数据分析过程对“概率的计算技巧”要求也并不高,甚至只是“算法”的.这一点在课标中已得到明确阐述.

其次,我们把难度因素分为两类:关于知识点的和关于试题的,二者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这种分类只是便于说明问题,没有特别的意义.

关于知识点的难度因素:

(1) 提高知识点“行为动词”的实际要求水平(简称“知识要求”).比如2007的第18(Ⅰ)题 对“互斥事件”的实际要求就略高于考纲期望要求.

(2) 设置比较生疏、复杂的情景或背景2(简称“背景”)使知识点所对应的数学模型难以被提取或者抽象出来.比如2006第18(Ⅰ)题,将“独立重复试验”这一模型从题目情境中提取或抽象出来就很不直观;该题如果使用“分类”和“分步”两个计数原理,思路虽然简单,但“分析”其中的各种情况却比较复杂.所以,“生疏”和“复杂”都是增加“概率”试题难度的手段,其中涉及的“分析”或“讨论”两个解题行为基本是在新课标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第三水平展开的,不是考纲中要求的第二水平,请特别留意.

(3) 改变考查知识点的视角(简称“考查视角”)

例如:分布列的“反向考查”――给出随机变量全部分布列的一部分,然后求它取某一具体值或取值范围的概率.比如下表,给出ξ全部分布列的一部分,求1)随机变量ξ取3的概率.

这种手法在2007年全国卷(Ⅱ)第18题(Ⅰ)考查“等可能事件”中出现过,重庆四年来的“概率与统计”试题中还未出现过类似思维.

关于试题的难度因素:

(4) 在同一道试题中增加知识点含量2(简称“知识含量”).比如,2004年第18题涉及四个知识点;2005年第18题涉及五个知识点.

(5) 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简称“方法选择”).比如前面已经介绍的2007第18题,求“对立事件”的概率将使问题变得简单,否则正面求解会花很多时间.

本部分的特殊难度因素:

(6) 整理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做一些渗透或铺垫(简称“知识整理”)

例如:还是上题(表9)的条件,求2)ξ取值在区间[2,4]上的概率;3)ξ在区间[2,4]上的期望值.当然,试题很可能会赋予分布列以实际意义.

为什么会有上述想法呢?首先,从大学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设置看,今后学生(无论是纯数学还是与数学有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都要接触“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概念.但求连续型随机变量在某个“点”上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都是零,因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都是在区间而非“点”上讨论的.为了让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学习连续型随机变量增加一点必要的过渡,命题人有理由设计上述考法.其次,从测试的角度来讲,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个“小范围”内的概率或数学期望比在“整个范围”内更经济,因为它在效度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减少了运算量,符合命题的经济性原则.

那么四年来六种难度因素出现的频数如何呢?

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约定:对“知识要求”因素,我们统计试题中知识点的实际难度水平超过期望水平的次数;对“背景”因素,我们统计使用“社会公共知识”或“学科情景”2作为情景的次数,因为一般学生对二者比较生疏;对“考查视角”因素,我们统计使用“反向考查”或“侧面考查”知识点的次数;对“知识含量”因素,统计一道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超过4个(含)的次数;对“方法选择”因素,统计存在多种解决方法且解法难度有差别的题目出现的次数;对“知识整理”因素,统计存在“知识整理”现象的题目出现的次数.结果请看下图3:

上图显示,“知识要求”和“背景”是重庆实现试题难度的两个最常用因素,“方法选择”次之;“考查视角”和“知识整理”还没有使用过.相比之下,重庆命题主要靠提高知识点的“质”性难度而较少使用增加知识点含量等“量”性措施来体现难度!

总之,透过对“概率与统计”部分命题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重庆市四年来试题的方向、重点都是清晰而明确的,其难度也是稳定的.认真理解和把握渗透在试题中的“方向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是切实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备考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D].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2004-2007重庆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4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