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韩金蓉(1990.7-),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一、引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深化“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同时,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在此形势下,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排名情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二、构建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选择现状

目前,以城市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分析尚未成熟,国家相关部委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探讨。科学性、操作性、适宜性、可持续性是现在很多研究人员遵循的原则,目前相对全面的是中央编译局组织研究并与2009年7月8日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此外,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定义为四大部分,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本文主要也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分析。

2.指标体系选择思路

a.生态经济主要指标为: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指标,数值越高生态建设支撑越牢固;三产占比反映经济结构,结构越合理生态污染越少;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循环经济力度,数值越高说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b.生态环境主要指标为: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淡水资源量、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单位GDP能耗、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生态环境直接反映生态建设质量好坏,是人们可以直观观察和感受到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资源量是自然资源情况,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基础;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是主要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这些指标情况好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因素,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和感觉到的;单位GDP能耗是环境效益指标,可以反映资源节约情况,有些研究将其放入到生态意识,但考虑到其也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故本文将其放入到生态环境。

c.生态意识(文化)指标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直接反映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其值越高说明越重视生态建设;生活用水重复率直接反映人民生活中节约生态意识的高低,重复利用率越高说明生态意识越强;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以及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都间接说明了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情况。

d.生态制度指标为: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弱项,很多地方仍然以GDP为大,不注重生态环境不重视集约发展;政府绿色采购比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都是需要提升和重视的。

3.指标体系具体选择

在具体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指标没有数据或者数据不可算得,因此,我们进行了变通和剔除,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生态经济指标中工业用水重复率中工业重复用水量难以找到,所以我们以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代替。

生态环境指标中污水集中处理率难以算得,故我们用城镇污水处理率来代替。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现已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取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因为是总量指标,和地域及实际面积有很大关系,故将其剔除。

生态意识指标和生态制度指标中,很多都是实际现状中的弱项,在年鉴和公报中都难以找到,所以我们据以剔除,只保留生态意识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这项指标。

另因为有很多数据没有,故也将其舍弃,只分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

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量和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均有相关关系,故我们剔除掉人均淡水量这项指标,因为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均为生态建设比较重要指标,故两者均保留。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1大庆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2015年,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2006年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5.1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1.3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2000年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3大庆“十三五”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十三五”期间,大庆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加强防洪河道治理、水利风景区创建、河湖湿地修复、地下水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以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完整优美、水管理科学规范为目标,着力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和水管理体系“三大体系”。

3.1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

开源节流,有效保障居民用水、人畜饮水、油田石化等重要工矿企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未来各行业用水量基本遵循“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微增长、城市用水小增长、生态用水大增长”的发展规律。1)进一步加大引水量。结合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给我市增加净供水量5亿m3,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尤其是西南部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建设。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60万hm2旱涝保收田,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低到20m3以下。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稳定在200万m3左右,以保障近400万人口的供水需求,水质标准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标准。全面推广和使用节水型器具普及。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控制在11%左右。计划用水率达到95%,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达到220l/d,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达到70—100l/d。3)严格限制新建排污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全市共计27个水功能区。国家要求2015年达标60%,2020年达标8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4)严格保护地水资源。城市地下水利用量控制在2.0亿m3以内(市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2.3亿m3),地下水漏斗区实现采补平衡。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控制在300km2以内,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高程达到132m。

3.2建立健全水生态体系

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和“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及滨水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雨洪资源的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打造“山青、水净、岸绿、河畅、湖美”的水生态环境。1)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全市实现年生态环境补水量达到4.5亿m3以上(现状2.3亿m3),其中市区年生态补水1.3亿m3,以大庆水库和东城水库作为主要补水水源。2)加大河湖治理力度。主城区河湖治理率达到100%,水域面积率≥13.5%,水体质量达到地面水Ⅲ-Ⅴ类标准。在主城区构建“六河连通40湖”河湖水系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东西互济、南北畅通”;严格遵守河湖水系蓝线划分标准,留足河湖水系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湿地管理,明确管理单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治理、统一管理。3)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2020年有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其中强度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100%。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四是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将连环湖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龙凤湿地申请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乘风湖、黎明湖2个生态园区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形成我市8个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格局,其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3.3建立健全水管理体系

建立涉水行政事务城乡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理顺水土保持、城市供水、城市河湖管理等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务管理现代化水平。1)在洪水管理上,实现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调度。2)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3)理顺城市供水和河湖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水价形成机制。4)在水资源管理保护方面,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三条红线”。尤其是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等方面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加强管理。5)在水土保持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监督、治理、管理和维护体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审批率。6)在水利投入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7)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价调整,加强水利行政执法。8)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学习、加强培训,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提高水平、规范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务行政管理队伍。

作者:吴国权 单位:大庆市水务局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一、内蒙古生态文化研究会成立的意义成立生态文化研究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理念的提出,使林业建设由过去的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共存,逐步向现在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发展,特别是生态文化体系的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多年来,自治区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走保护优先、工程带动、产业拉动的发展之路,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但是,从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等方面来看,林业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力量。特别是,自治区生态建设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现代林业建设正处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些社会组织来研究和弘扬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促进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内蒙古生态文化研究会作为学术性社会团体,由生态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企业家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是连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桥梁纽带,通过深入研究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不仅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现代林业建设。成立生态文化研究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除了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色资源,还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导。林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林产品和丰富生态文化载体等多重使命。就自治区而言,当前的生态文化研究与弘扬还没能够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相协调,没有能够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己任的生态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在补齐短板,促进绿色发展,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态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宣传普及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对它的关注和培育,同时要适应新的世界发展潮流,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造福子孙。研究会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通过举办论坛、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组织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面向会员,面向社会,广泛宣传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全社会逐步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唤起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从而形成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共识与合力。桥梁纽带作用。研究会作为社会团体组织,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是服务、落实政府决策,联系社会各界的重要力量,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研究会将根据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会员权益、市场主体需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积极参与完善行业标准、行业自律公约,规范行业有序发展;积极反映会员的诉求,推进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与国内外有关组织、企业交流合作,搭建生态文化建设平台,吸引一批与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相关的组织和单位,共同推进内蒙古生态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服务助推作用。研究会将立足于林业,着眼于生态,致力于文化,广泛联系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构建生态文化研究、教育、传播体系。要紧紧抓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利用自治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生产工作一线同志们的作用,组织开展生态文化调查研究、学术研讨、交流学习等,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服务网络体系,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促进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化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三、生态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任务

生态文化研究会要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部署,努力为政府、部门、会员单位提供服务,着力开展生态文化的专题研究与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推动现代林业发展、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服务。为此,生态文化研究会要在主管单位林业厅和登记机关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下,做好以下工作。着力推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要通过舆论引导、媒体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更加深入人心。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荒漠化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周的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生态伦理,树立生态道德,崇尚生态文明,适时开展“美丽乡村纪实”“生态文化的故事”“森林文化的故事”等系列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特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沙漠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增强生态文化产业的活力。在全区森林、沙漠、湿地、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与实体产业配套的文化研究,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使生态文化切实为实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推动实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生态文化传播能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生态文化内容形式,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形式,使生态文化更加贴近百姓,深入群众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形成多层次的传播网络,扩大生态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生态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使生态文化发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生态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使人们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创造的空间,使高质量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研究会刚刚开始运转,在做好以上几项长期工作的同时,当前重点要抓以下几项紧要工作。一是结合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二是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和人才培训工作,择机举办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论坛;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企业和生态文化基地创建活动。

四、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会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必须有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68-01

生态经济是在人类面临环境与发展两大主题考验的时代背景下,维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而选择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且是人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变化及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加剧,迫使人类不得不正确应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而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1]。生态经济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经济学名词和经济发展所处的一个经济形态,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为此,对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再认识进行阐述,以尽早实现现代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

1 对生态经济的再认识

1.1 生态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其背景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环境破坏,以致于自然力通过各种生态灾难的方式来告诫和惩罚人类,进而促使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为方式[2-3]。从人类社会发展走过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进程看,无论原始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还是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不能仅限于以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考量,要用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发展进步是否违背自然法则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理念;特别要认识到,地球和自然界形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一旦自然界遭到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即使要恢复、修复,也需要漫长的过程,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以来,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又是破坏生态环境最严重的时期,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我国走过的发展历程即是明证。虽我国近3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最快,以至于发展速度直线上升,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但对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破坏较巨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可持续协调发展观。

1.2 全球生态危机的反思

一是每代人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辩证地去认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增强使命感,特别是当代地球人,既然选择了生态经济的模式,就要全力实施,以对历史和后代负责。二是反思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环节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角度,我们如何履行气候框架公约和我国的承诺;站在国家层面,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先进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借鉴别国好的经验和做法,少走弯路;站在自身工作层面,各行业、单位和个人还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并如何做的更好。

1.3 生态安全是国家的长期战略

生态安全同国家安全一样,是重要的、长期的国家战略。一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把环境保护列入国家战略,上项目、审批项目时,依法把好第一道关口,并采取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二是要制订详尽的、超前的环境考评标准,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严格依法管理,按岗考核。三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县及领导者个人的考核,要采取绿色GDP考核,即按照“经济总量-扣除资源价值-对环境造成破坏评估值-其他社会价值=GDP净值”进行考核。四是对致力于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友好使者的直接支出和间接劳动成本等,作为绿色GDP加分,甚至可加大奖励分值。五是要激励全社会以消灭自身“碳足迹”和购买“碳汇”等形式,为上代建设者和当代建设者偿还生态债务。

1.4 生态债务是良心债

要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使人人都明白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等生态债务,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实施主体,要清楚认识到自然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占有量上是人人均有且平等占用的,开发利用资源必须缴纳资源占用税、土地征用费、生态破坏必须缴补偿费,并将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税费纳入基金化管理和使用,重奖纳税缴费和自愿做公益性活动的光荣使者。特别是在生态危机和生态债务债台高筑的今天,应树立生态文明从我做起和始于足下的忧患意识,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2 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

(1)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特别是从优化国土空间开放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2)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保障和首要标志。人类的生存空间和一切活动都与其所处环境相关,建设好生态家园,彰显生态文明是人类及各国、各执政党和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做到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3)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经济社会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越是这样就越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重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同时,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

(4)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对于承担国际义务和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庄严承诺。做为企业、公民也应勇敢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3.1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应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原则。既然人类已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灾难,也找到了一个共同选择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为了真正按这条道路走下去,必须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即制度约束。

(1)立法执法。纵观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经验,无不是严格立法执法的结果。我国目前虽然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执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不太完善,尤其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的部门环节太多。为此,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下,制订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2)完善机制。特别是要完善考核机制。一是考核GDP应以绿色GDP为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和谁破坏谁治理意识的形成。三是加大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企业补偿及社会融资体系。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是关乎民生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在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

3.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政治改革进程的加快。否则管理上就难以适应,比如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源配置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往往政出多头、人浮于事等现象严重,需要从体制管理等政治层面加以改革。

3.3 强化“科技兴国”战略

科技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一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国防安全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只有国防强盛,才能为发展赢得和平环境。二是要加大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同样是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从科学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以引领和支撑发展。三是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尤其要重视尖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4]。

3.4 履行自身使命

一是积极宣传、倡导环境保护理念的全民养成。二是作为森林是陆地生态主体建设者的一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三是从消灭自身“碳足迹”做起,改掉不良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减排等公益性环境保护中,献智出力,争做贡献。

4 参考文献

[1] 谭艳华.论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 张小蕾.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9-20.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摘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障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解决观念、规划、科技创新、发展与保护、机制和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

关键词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党的十精神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我国的土地超过90%分布于县域,县域人口又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自然资源也大都分布于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我国县域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态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总体上不强,生态文化、生态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展步伐相对于城市较慢,又由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分布较分散,致使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感受不是那么强烈,还存在较为依赖政府的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眼前利益,短期效应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决策,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对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县域生态文明及道德观念还很淡薄。

2.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 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3.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4.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十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条。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应从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等,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加大投入、科技引领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课题编号:

L13BZZ007。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前沿,2008(8).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有哪些重要性呢?

第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此,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二,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了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如果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将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造一个符合人们内在需求的环境,使人获得稳定感、安全感、满足感和充实感,从而促进人的身心更加平衡,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

第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均资源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和1/3,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加之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支撑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完成十提出的四项任务,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两点:

第一,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把对干部的基本考察和政绩考核统一起来,把政府自身考核与人民群众满意度考核统一起来,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履行职责、落实政策好的给予奖励,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严肃追究责任。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思想是行动先导,“观念决定成败”。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相当多的人,包括某些领导者和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要在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实际,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的问题进行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继续因循传统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老路子,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指导发展?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破解了,认识飞跃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大步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例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立发展方向、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应当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

偿还生态欠债问题。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就是环境恶化、灾害加重、发展不可持续。要根本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偿还生态欠债,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偿还生态欠债,是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虽然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大小各有不同,但是为偿还生态欠债做出贡献,则责无旁贷。

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新的命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去探索、去实践。由李裴、邓玲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建设贵阳实践系列丛书》为我们总结了经验,提供了范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面喻。贵阳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擎火先行的探路者,其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如何使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贯穿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如何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全面系统研究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究,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通过阅读《丛书》获到启发、找到答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如何贯彻落实这重要精神,着力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丛书》展现的贵阳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模式、路径和策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构建生态倒逼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二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力;三是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动力;四是构建法制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力;五是构建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六是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力。

中国梦,激励召唤着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梦正在探索中。但梦就在脚下,只要我们信心百倍地投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作者系贵州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

第9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响水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1前言

党的十报告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应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响水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响水县实际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2响水县水系概况

响水是江苏省盐城市所辖县之一。位于长江江苏省东北部沿海,地处连云港、淮安、盐城三市交界处,东濒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隔海相望;北枕灌河,与灌南东北二镇相依;西与灌南、涟水两县交界,南抵中山河,与滨海县相邻。县域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21公里,总面积1461km2。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较大的过境河流有中山河、通榆河、灌河,另有民生河、南潮河等51条县级河道848.97km,乡级河道244条1094.77km,村级河道1446条4180km以及村庄沟塘。

3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难点

3.1河道水环境恶化

因受到垃圾倾倒、污水排放、农作物栽植等影响,有的河道水环境恶化。响水县7条河流、9处水质监测断面每月定期水质监测,控制河道总长261.9km。根据规范,对地表水体水质影响较大pH值、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氰化物和挥发酚等7项指标进行分析。按测次评价,2015年综合评价显示全县地表水体已无Ⅰ类的河段,Ⅳ类水及以下控制河长占控制总河长比例超过30%。

3.2违法占用河道

根据河道管理规定,河道管理范围包括河道、青坎、两岸堤防及堤外护堤地。在范围内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开展防洪评价工作,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是,境内一些河道管理范围被违法占用,如未批建设、未按照批复要求建设等,有的农村河道主河槽也被占用,对河道防洪排涝与水利规划的实施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防洪标准。

3.3农村河道权属不明

因历史等原因,有的河道河坡、青坎、河堤已被分到居民手中,用于种植麦子、玉米、青菜等植物。当遇到雨季耕作时,造成河坡塌方和水土流失。有的在河中打坝养殖、有的在河中设罾捕鱼,造成河道淤积加快,排灌能力下降。

3.4雨洪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项目区地处淮河入海尾闾,过境水量较多,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显著,河网调蓄能力有限,无水源调蓄工程,过境水难以充分利用,且本地区干旱缺水年份与流域同步,需水时来水量小,加上区域内部联通性较差,一旦发生干旱,河流水源匮乏。

3.5节水技术和设施推广不够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层次不高,区域部分生产企业中,中水回用和节约用水技术推广不够,存在用水效率不高等现象。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重过大,在农业用水中,水稻的节水控制灌溉等节水技术尚未完全推广,防渗管道、管道灌溉、喷、微灌等节水工程推广不够。

4响水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4.1实施河道整治

(1)河道疏浚与水系畅通。河道整治着力在河道疏浚上为主,内部配套实施拆违、清障、水系沟通工程,确保水系相互联通,不同级别的河道区别实施。对于灌河等市级以上管理的河道,均应当按照《灌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等实施,配套改造沿线口门闸站,确保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得到提升。县乡以及村庄河塘主要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为主,通过对县、乡、村三级河道的疏浚整治提高河网的调蓄能力,改善水环境,恢复河道的引排标准,达到“河畅、水洁、岸绿、堤固”的要求。(2)岸线利用与保护。根据河道水系和布局,合理确定防洪、排涝保留河道,划定河道蓝线范围,蓝线内区域不得随意开发、利用、侵占;对已被占用的河道管理范围,做好确权划界工作,拆除违法建筑,恢复河道功能;对因城市建设等确需占用河道的,按“占用补一”的原则,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责任单位负责恢复和调整水系,确保防洪、排涝能力不降低。(3)建设生态护岸(护坡)按照规划治导线实施,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防止过度“硬化、白化、渠化”。生态护(岸)坡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目前,周边地区工程上比较常见的有生态格宾护坡、绿化混凝土护坡、石笼、木桩等。

4.2加强水污染治理

(1)建设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充分发挥已建的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华清污水处理厂的功能,要求区域内的企业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尾水必须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对于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地区,加大建设力度,确保工业、生活污水集中排放、收集、处理、精化、处理;积极推广湿地系统,如潜流湿地系统,特点之一就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污水中的不溶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积、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而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过程分解去除。该技术除了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外,还应用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垃圾渗出液暴雨径流等多种废水的处理,表现出良好的净化效果。(2)控源截污。结合水文机构的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关闭偷排、暗排排污口;对直接入河排污口进行封闭,采取措施接入污水处理厂;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排污口进行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搬迁或停产;加快推进固废填埋场建设,全面完成企业智能化改造任务;加大农村垃圾池建设力度和数量,确保农村垃圾不入河;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积极推广平衡施肥,合理使用氮、磷、钾肥,改进施肥技术,广泛使用复合肥、有机肥、农家肥,努力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3)加强水生态监测。水生态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其通常的监测技术主要有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化技术、水文技术以及生态技术等等,对水环境中的生态环境主要因素、水体中的生物状况与环境的关联性、对水体中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采取监控以及测试的方式。在省级、市级水功能区监测断面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设立县级水功能区监测断面,实现水功能区监测全覆盖,及时掌握河道水环境状况。

4.3优化水资源配置

(1)建设平原水库,提高调蓄能力。响水县淡水资源缺乏,但因无水源调蓄工程,过境水难以充分利用。根据滨海闸水文站1980~2013年流量资料统计分析,中山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5.908亿m3,其中最大年入海水量19.69亿m3,最小年0.2810亿m3,极值比达70.1。从多年变化走势来看,2003年通榆河开通后废黄河入海水量年际起伏变化相对降小,水量稳定。因此,应当结合水利规划,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在陈家港滩涂区建设平原水库,提高对废黄河废弃水和当地排涝水调蓄利用能力,缓解沿海用水压力,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2)加强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的设施和政策,鼓励使用再生水。结合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多途径推进中水回用系统的建设,可根据污水处理能力的大小和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的回用方式,如:选择式回用方式、分区回用方式、全城回用方式,确保提高中水回用率、节约水资源;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企业(小区)建立集雨装置收集雨水,作为部分行业水源使用水源。(3)试点海水淡化技术。响水县濒临黄海,海水资源丰富,可积极试点海水淡化技术,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其具有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等特点,为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工业锅炉补水等提供水源。

4.4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加大中型灌区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响水县有黄响河灌区、双南干渠灌区等6个中型灌区,继续加大灌区改造力度,通过防渗渠道等工程节水措施提高输配水效率,推广旱作物微灌、滴灌、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2)推广工业新工艺和新技术。通过生产工艺改进和新技术的应用等综合节水措施,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按照要求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加大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逐步提高回水利用在企业中用水比重。(3)继续推进区域供水规划。通过供水管网、下水管道管网的改造,节水型器具的普及,公共用水设施的管理、建筑节水措施的实施,抑制生活用水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废污水排放量。

4.5建设水景观与水生态修复

以城市防洪河道为基础,兼顾城镇和开发区的建设,建设水景观、滨水绿化等。对于两岸房屋、厂房较为密集,征迁比较困难的河道,河道采用复合断面的形式,在常水位以下0.3m处设置1.0m左右宽的平台,上部种植亲水景观植物,下部平台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台阶与河道岸坡连接,形成通道,栏杆后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环保透水行人通道,种植景观植物,建设亲水廊道、观景亭等;对于现状尚未开发河道,要按照规划标准开挖,河道两侧可采用生态自然河坡、矮墙、木桩+自然河坡等防护,墙前设置不小于1.0m宽的平台并种植水生植物,墙后设置亲水步道,达到人水和谐的效果。另外,还应根据实际选择生态修复技术。如在已建混凝土驳岸两侧种植爬藤植物、种植灌木和花草等;在河道水面设置生态浮床;放养鱼、虾等底栖生物修复水底生态系统。

4.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兼顾河道功能、河道水质及县区的生态环境,继续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对县有河道、沟道及坡地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同步进行河道整治与水土保持工程,以达到保水保土的效果;除采取灌区改造、骨干河道绿化护坡等水土保持措施外,位于废黄河高亢地区的强度侵蚀区需重点进行治理,采取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平交沟、渠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涵洞、跌水等;增加农田地面覆盖,增温保墒,采用乔—灌—草生物措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采用农艺和生物措施对河坡、圩堤进行防护等。

5结语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除上述主要工程措施外,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也对响水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响水县水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符合响水县县情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下阶段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詹卫华,汪升华,李玮,等.水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及路径探讨[J].中国水利,2013(9):4~6.

[2]高芳.建湖县打造水生态文明高新区对策与成效[J].治淮,2016(10):37~39.

[3]罗玉林,金福祥.加强水工程综合整治,促进水生态文明发展——扬州市邗江区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J].水政水资源,2015(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