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学生政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政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政治论文

第1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公寓内度过,这就使得公寓的育人功能越发突出,在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领域。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公寓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公寓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公寓育人工作。

2.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要在公寓中和谐共处、全面发展,这对公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公寓育人工作中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自强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公寓成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3.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要把公寓作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公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整合资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合力育人的主旋律,创建安全、规范、文明、和谐的学生公寓。

二、目前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培养对象的多样化,课堂教育的流动性和公开性,使学生公寓愈加成为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存着诸多困难。

1.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个高校也加大了在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比如加大了在公寓内的宣传,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可行的方法,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很多学校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达到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2.学生公寓内缺少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场所

学生公寓在建设的初期没有专门辟出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后面即使学校重视,想在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很困难。

3.缺少一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公寓

公寓物业管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的主要工作还是做好学生的后勤服务保障,很难利用他们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进行,很少深入到学生宿舍。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

加强组织领导要转变传统认识,更新观念,后勤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在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物业人员负责,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生公寓,加强在学生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公寓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的地位。学校应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组长应由分管学生工作及后勤的校领导担任,组员包括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宣传部、后勤部门的领导,全面负责学生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领导重视,投入增加,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二)完善制度建设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在高校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制定和完善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从而给学生在公寓内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为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制度包括学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公寓制度、二级学院学生公寓工作考核办法、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学生公寓内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等。将学生在学生公寓内的表现和学生评奖评优挂钩,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起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1.首先是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专职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

目前,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支专职的公寓辅导员队伍,虽然各个学院也都有辅导员,但是由于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忙于日常性的事务工作,很少深入学生公寓。只有成立一支专职的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真正做到全天在学生公寓,才能了解学生在公寓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和引导班主任进公寓

辅导员人数有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往往一名辅导员负责两百甚至三百名以上的学生,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都了解,要充分依靠班主任,加强和引导班主任走进学生公寓,一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要经常性的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引导他们掌握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充分利用好党团学生组织、学生骨干,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学生公寓内通过设立党员寝室、班长寝室,发挥学生骨干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些学生骨干和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的帮助老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加强公寓文化建设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

以学生群体为主体,以物质、意识及制度等为内容,对强化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伦理道德及道德修养,规范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对大学生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加强公寓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公寓文化硬件基础建设,包括各种生活设施、活动设施、娱乐设施。如在学生公寓内设立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电视机室等等,通过这样一些载体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如每学期举办一次文明寝室建设月,每年举办一次公寓文化节,学生公寓吉尼斯大赛,寝室美化大赛,寝室心理情景剧大赛,学生公寓安全知识竞赛等等,通过开展丰富的公寓文化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五)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

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较为单一,传递的信息量也有限,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要应对网络的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自身创新,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充分利用网络,通过QQ群、微信群、博客等新媒体,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六)建立和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

第2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和任课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选择课堂和教师的自由,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和任课教师都是由教务部门事先统一安排确定,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接受规定的教师授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则给予学生相当大的自主性,对课程的讲授人、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也就是给予学生选课堂和选教师的自由。选课堂和选教师的自主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安排个人学习的机会,也让教师在压力状态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选课堂、选教师的自由,并不是盲目和毫无边际的选择,而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的。首先,选课堂、选教师是建立在有课可选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承担课程的学院和教务部门,要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总体安排,提前确立并在教务网公布下一学期所要开设的相关课程和年级。第二,设定课堂的规模人数、上课地点和任课教师,并把教师的相关信息在教务网上公示,供学生理性选择。第三,设定选课的最后时间,下达教学任务。在选课堂、选教师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因故漏选的学生,以及没有达到选课学生最低人数的课堂和教师的调剂工作。比如,在实践中,对于学生很少选择的教师,学院应当派督导组听课,了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二)学生自主选择部分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课时和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统一性。在实践中,则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和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其体系和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滞后于现实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又需要时时更新:一方面,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和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鲜经验和鲜活实例有必要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要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把教材内容与教材以外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即把大学生不知道却又想知道、弄不清楚却又想弄清楚的问题穿插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些教学内容,教师结合课程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使课程教学真正深入学生的心坎,产生共鸣,解决其思想深处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部分教学内容的操作办法有很多。比如,每次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1~5个自己最关心、最关注、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选择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由教师进行专门解答。这种解答式教学法在实践中效果较好:首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其次,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学生理想、信念以及思想上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社会主义信仰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再次,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氛围。让学生选择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等形式,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产生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通过学生的提问,将许多教材来不及涵盖、教师疏于关注的内容添加进课堂,更新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部分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选择部分教学内容前要有引导。由于课堂学生多,学生关注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在学生提问的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提出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具有重要价值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选择的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符合,起到教材与自主选择内容相互补充的效果。二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整理,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进行正面引导和解答。三是对个别学生提出的偏激极端的问题,不宜在课堂上公开批评,而应该在私下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客观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对一些有严重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必要时要与其所在院系辅导员进行沟通。

(三)学生自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中,课堂纪律、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核心环节。通过学生自动参与到这些教学环节,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首先,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动性。课堂纪律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纪律不好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影响教师和部分学生的情绪。旷课、迟到、早退、讲话和玩手机等,是当前课堂纪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传统的维持纪律的方式主要靠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和批评等,不仅加速了师生间的不信任感,也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动性,如通过排列位置等他律措施与学生自律相结合,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其次,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动性。针对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个人表现欲和张扬个性的特点,在课堂中多开展一些讨论、演讲和辩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选题、内容、形式和规章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商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能动性能够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三,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实践教学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目前由于经费、场地、交通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学校和课程只能选择大实践的方式,即把外出参观、假期调查、听学术报告、参加社会活动以及第二课堂等都纳入实践教学活动的范围。尽管如此,这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了其能动性。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实践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有评价和考核的机制,包括荣誉奖励或者课堂表扬,使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有成就感,激励更多的学生参加。

(四)学生自觉进行教学考核考评

考核考评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考核考评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这种考核考评方式,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很难使学生养成自觉能动的学习习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强调自觉进行考核考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发挥学生在考核考评中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考试,自觉地进行考核考评。首先,考试纪律上的自律。在许多课程的考试中,无论是开卷考查,还是闭卷考试,总是安排监考教师,并动用监控手段,以保证考试的纪律。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实行无监考化考试,让学生通过平时学习奠定的实力和充分备考的信心,以及道德的自我约束,在没有任何监督的环境中完成考试。其次,自觉选择考试内容和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考试评价中,一般都是由教师确定考试方式、题型和内容,并严格保密,学生无选择性。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全校学生在同一学期、由众多教师同时授课并参加统一的考试,所以即便是任课教师在考试的内容上也无选择性。这种模式固然保证了公平公正,可也养成了学生为了应试被动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强调考试自觉性,就是打破统一的命题和组织考试,由教师主导考试范围,由学生自觉选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在操作中,不再是一次性的考试,而是多次考试;不再是统一命题,而是让学生选择题目。比如,对期中考查作业、期末考试或平时作业,不设定统一的题目,只划定考核的范围,让学生自主命题并自主完成。再次,自觉进行考试成绩评定。在传统的考试制度下,平时、期中和期末成绩由教师统一评分。这种做法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且不能保证公平。比如,由于学生数量多,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很可能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并没有真正了解,导致评价的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少数同学向老师要高分的事情常有发生。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考试成绩评定的自觉性,就是不由教师评定而是由学生自我评定成绩。在操作上,平时成绩由学生自己打分,同学互相打分,或者学生干部组织的评分小组打分;而试卷的成绩评定,由教师公布标准答案,学生自己改卷、同学交叉改卷和教师进行抽查复查等方式来完成。强调让学生自觉进行教学考核考评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推卸教师责任,反而要求教师提前缜密设定考试内容,让学生在设定的范围内进行考核评定。在考核方式上,在有利于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大胆创新,通过组合成绩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笔试和面试、讨论和实践成绩、理论和实践成绩、平时和期末成绩。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其自觉性,教师则起发挥主导和监督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涌现出了案例教学、研讨性教学、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模式,应该承认这些教学模式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但它们往往侧重单一方面的教学方法改革,受课程性质、内容体系、教学重点、课时的限制,有些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课程。比如案例教学,基础课、概论课可以实施,但对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原理课程,就难以实施,或者难以有好的效果。又如,问题切入式或讨论式的教学,对课时有限、大班教学的课堂,也不具有实施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遵循总体改进的理念,才能保证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课程、不同班级的广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不同于上述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它从根本上打破了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任何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其成熟建立和广泛推行,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教师主体性丧失的问题、学生的选择偏离课程内容的问题等。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弊端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选课、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的组织实施,应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基本,要想尽办法维持这种自主、自由、自觉、自动性。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在纠正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偏颇的同时,往往又会忽视或抑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引导、组织和鼓励,“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单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就教育过程而论,调动学生主动性实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开展得是否成功,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得如何,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和设计。因此,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在高屋建瓴地把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与学生深度沟通,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性,娴熟驾驭互动式课堂的素质。因此,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好“四位一体”的关系

任何教学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四位一体”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也是如此。自由选择课堂和教师、自主选择部分教学内容、自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自觉进行教学考核考评是一个整体的要求,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四位”要紧紧围绕着“一体”来展开和进行,而不能游离于这一目标之外,为了改革而改革。

(三)正确处理好中心和补充的关系

第3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与竞争欲望,但是这样的心理有时也会异化为一种无原则的争强好斗甚至逞强,这样的心理对学生而言是不利的。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甚至致人死伤的案件,都与学生无原则的争强好斗心理有关。笔者在教学中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对这类学生进行宽容谦让的教育。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该视频讲述的是某市两名中学生因为一瓶开水而大打出手,结果造成一人重伤一人死亡的惨痛案例。以这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矛盾、小冲突引发的案件作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要求学生针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两名学生错在哪里?如果他们换一种解决矛盾的方式会怎样?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通过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让学生对无原则的争强好斗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存在着一些争强好斗思想倾向的学生而言,是一次非常深刻震撼的教育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宽容谦让之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孤独排外的学生,引导其融入集体生活

在初中生群体中,有些学生会处于一种孤独排外的状态,不愿意融入集体当中。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成为集体中快乐的成员,教师对存在孤独排外心理的学生要给予格外的关注。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这类学生。例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受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集体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让孤独排外的学生明白集体是个人可以依靠的强大组织,使他们在思想上能够逐步走出孤独封闭的状态,为有效融入集体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例如组织课外调研活动,将孤独排外的学生编入各个调研小组,要求其他学生积极帮助引导他们,给他们分派一些具体的调研任务,大家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调研任务。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孤独排外的学生能够逐步走出封闭的状态,融入小集体中,为进一步融入班级奠定基础。

三、关注情绪多变的学生,使其乐观向上

第4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一)政治系统中的政府职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

政府职能即是国家行政职能,是指导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准则。政府的职能设定以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标准,政府的宗旨是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为履行这一社会职能,政府需要不断改革,通过改变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健全政府组织形式,通过创新自身管理体制而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以便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始终如一的保障公共利益。由此,知识型政府应运而生。

(二)经济因素上组织竞争力以知识运用为关键

在科技为主导生产力的时代,公共组织为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经济上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这种科技竞争力主要源自先进的科技知识。通过先进科技知识的不断汇集使得公共组织自身的管理方式倾向于知识管理,通过知识资源的不断聚集而完善知识管理系统。根据周民良的观点,知识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是要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政府组织的效能及竞争力。政府效能的提高程度主要取决于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知识管理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依赖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归根结底,知识的运用成为增强政府组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政府组织运用知识增强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构成知识型政府要素的产生。

二、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分析知识型政府要素的主要构成

(一)以社会环境对公共行政影响角度

1.知识经济是重要基础

当前各国政府的生存发展时期,知识经济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充斥在国际环境中。它主要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产物。在知识型政府的各组成要素中,知识经济是作为重要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着知识型政府的主要结构。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对知识资源的利用,这也将导致政府与社会对有效知识资源的追求达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知识经济是知识型政府要素中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2.电子网络是主要构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文庭孝博士认为,知识型政府在目前其实是一个概念合集,与其相关的概念很多,其中就包含电子政府。在如今电子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的运行机制更多的依赖于电子网络的高效便捷,在今后将形成的知识型政府中将尤其重视电子网络系统的建立健全。电子网络是知识型政府接收与传播信息的重要桥梁,是支持知识型政府良好运作的必要环境,是知识型政府集中掌控重要知识的保障。由此可见,电子网络构建了知识型政府要素的主要发展环境。

(二)以公共行政对社会环境的作用角度

1.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方向

20世纪90年代英国BP石油公司创立了T型管理模式,它主要指组织中知识的自由分享与组织各层级部门业绩之间的交集。由于T型管理模式中知识的自由分享导致组织中各层级部门能获得足够的知识资源,促进组织成员知识创新思想的产生,从而提升组织业绩。由此可知,T型管理模式能够刺激知识创新能力的产生。知识型政府本身就是一种组织制度的创新,以知识创新是知识型政府的指导核心,若借用T管理模式来激励知识创新能力将有助于知识型政府建立更加人性的知识创新机制。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知识创新必将成为知识型政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2.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支撑

知识型政府的构建需要相应的支撑环境为基础,在稳定的支撑环境内由技术支撑系统及非技术支撑系统共同构成知识型政府的运行主体。技术支撑系统主要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而技术创新是指突破创新信息技术来实现更加全面高效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是技术支撑系统的生机与活力,是政府组织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型政府的构成要素的中流砥柱。

三、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归纳知识型政府要素构建治理模式的途径

(一)在统一社会制度下,以政府推介为主要方式

各国社会制度不大相同,政府为便于管理实行统一社会制度,知识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是其健全的知识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理应配合其知识管理体制来执行,政府通过知识资源的收集、分发及调配来实现社会公众的知识交流及沟通,借此获得较大的知识效能。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知识的吸纳、管理和分配中枢,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通道,履行政府的多重职能。知识型政府职能有三点:第一,作为监管者,从政府组织内部及外部获取足够的知识来源。第二,作为发言者,政府要运用知识资源公共政策及相关信息。第三,作为指导者,政府施行有效的知识资源分配来引导高校治理模式的建设。

(二)在异质化社会制度下,建立不同制度评价体系

异质化的社会制度即是在同一政府治理下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针对此情况,通过建立不同评价体系来治理才能适应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知识型政府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及主体的差异,通过知识资源的不断搜集分析对不同社会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归纳不同社会制度的共性与个性,以各种社会制度的共性建立评价标准的对比表,便于查看各种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指标的差异,为治理模式的调整提供依据。评价主体的客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不同评价主体对评价标准的看法各不相同。具体可以分为:第一,政府自身评价,指政府以公共监督管理者及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评价不同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知识型政府对于自身的评价关注于知识效能最大化的标准,这也是履行知识型政府自我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社会舆论评价,指社会公众及媒体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出发,以社会道德规范为衡量标准,对不同社会制度治理模式进行评价。在知识型政府的治理下,社会公众及媒体的公共利益及道德衡量标准将更多的依赖于政府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从行政生态学角度预测知识型政府要素及其治理模式的社会意义

(一)开辟知识管理链的构建

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r•singh于1998年从组织内部的知识和核心竞争力出发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它是指组织在一个链条网络中不断收集、分析、整合知识资源,最终实现知识创新以增加资源价值的一种网络架构。在知识型政府中,对于知识资源的管理正是建立在知识链的基础上,政府治理对知识的依赖迫使其开辟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链模式,寻找信息来源汲取知识资源,将知识输入政府组织内部,再将其转化成有效资源传播给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企业团体最大效率的发挥知识效用。如此反复,构建知识资源吸取及分发的循环系统使政府与社会公众处于持续互助的过程。知识型政府借用知识管理链网络构成政府与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传送渠道,完善了知识管理体系,为实现知识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第5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一.把培养学生树立交往意识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锻炼起来的,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有支配作用,要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人际交往能力,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去和别人交往。在观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愿和别人主动交往,即没有人际交往意识。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交往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让学生脑袋里时时刻刻有交往意识,有交往欲望。这就有利于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去和别人交往,从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二、在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相比,除了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仍然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常会在班上设立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学生参加到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互相经常接触,研究学习,探讨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过,在分政治学习兴趣小组时,应该考虑到有意识把善交往的学生和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善交往的学生带动不善交往的学生。如果只把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把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就会使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能搞好学习,而且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增强,不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不能搞好学习,而且也难以培养出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很多方面都是通过问题讨论达到问题讨论指的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终达成共识的活动。这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大力利用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体可以这样做:一是在上某一教学内容时,大力利用教材上的“各抒己见”、“七嘴八舌”、“练习与探究题”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见解。二是教师设问或学生提问进行讨论,如果学生经常举行问题讨论,学生之间沟通多了,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四、在心得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设置了“心得点滴”栏目,它要求学生在学这一课后,写心得点滴。笔者认为这个栏目的设置有许多好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课堂小结的任务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小论文的写作水平。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各自的心得点滴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通过谈心得体会,学生之间是可以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心得点滴,并面对面口头交流。超级秘书网

五、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活动课,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后由知转化为行的有效载体。它分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列为一定教学学时计划的活动课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活动。由于这两种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它总是许多学生在一起开展,只能通过合作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为学生交往提供了难得机会。如果经常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活动课内容开展活动,同时也要精心设计课外活动开展的内容。

第6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积极心理学提出,自我决定性、乐观、主观满意程度等积极的人格都能够借助积极的感受而持续地累积获得,在个体经受了社会生活中非常多的积极感受后,就会自动地提升积极感受的基准线指标,就会自觉地提出越来越高的需要,进而推动形成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情感感受能够更加深入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推动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借助自身资源使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一方面,应当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态度,加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属于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前提,也是激发大学生追求价值目标与增强生活信心的基础保障。心理学的分析证实,决定个体情感情绪等感受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与认知,应当启发学生通过积极的思想正视问题、困难,有效地化解情感情绪问题,提高积极感知幸福的意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掌握积极地调控情感情绪的方式,像是放松的方法、转移的方法、宣泄的方法等等,增强学生自身的调控能力。应当启发大学生懂得积极地应对以往的得失,增强以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应对现实且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提高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期望,敢于挑战一切事物。积极心理学提出,所有的个体都具备潜力与优势,只有培育与增强个体本来具备的积极能力,才可以消除个体的消极思想。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通过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懂得激发学生的潜能,且进行激励与引导,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体现积极向上的能力。应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自己,发现自我的积极潜能与品质,懂得自我控制与调节,确保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泛化,进而可以在大学生生身上加以固定。积极心理学注重所有人的自我发展要求,且以此当作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营造情境、提供基础、创设机会的前提条件下,让人塑造良好的品质、思想,最终推动人的健康发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服务、管理、教育的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懂得给大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社会环境中融入个体的积极品质以及感受且进行考察,明确积极的社会文化、国家制度、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互相影响的理论。提出,环境跟人都具备能动与受动的方面,从本质上讲,它们是相互创造的。换言之,环境创造了,同样的,人也创造了环境。为此,基于的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体而言,高校需要积极地建设学校文化,创设健康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并且大学生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品质以及情绪情感感受也跟学校的环境密切相关。高校需要借助积极的学校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学校内部环境的创设,以使修德、好学、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可以组织班风大赛,以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组织宿舍文化节,以创设和谐的宿舍文化;还可以组织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以创设多样性的社团文化。并且,高校还需要体现舆论宣传的功能,懂得通过一系列的传媒在学校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积极的学校文化中感受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统一社会环境和自身学校环境的创设,进而给大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战场。高校能够联合家庭、企业、社区等,建设积极的实习环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积极感受,并且强化认知主流意识形态,像是借助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

三、结语

第7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1.1高职院校层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明显缺乏,迫切需要政治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而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思想政治队伍。而现如今,鉴于薪金待遇、社会地位等问题,有资历的高素质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职,致使高职院校学术氛围不浓,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落后。其次,高职院校普遍重技能,轻思想教育。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生活,不能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理论上,高职教育不仅涉及职业技能教育,还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当前的高职院校忽视了这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致使德育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再次,因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一味追求办学规模而忽视办学质量,使许多学习态度不端正,品行有问题的学生也进入了高职学生队伍,进而直接影响整个学习风气,加大了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难度。

1.2学生自身层面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是最大的问题,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既有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初中毕业生和成人学生,大多数学生法制观念和思想层面都没有达到合格境界。据调查,高职院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干扰,且法制观念淡漠,聚众斗殴,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是非观念差,自控能力差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除上述之外,高职院校学生表面浮躁,内心却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失败感和不信任感。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差,对于自身能力和所在院校没有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学习失败的表现。而且,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这更加恶化了学生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状。

2.提升高职政治思想教育效果的举措

2.1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突破学生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及时要发现学生的心里障碍,积极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消除学生潜在的失败感与不信任感。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演讲报告等活动,激励高职生的就业信心,改变自身定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引导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秉持公平公正的就业心态。

2.2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不光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还要加强学生党建带团建工作。优化教师资源整合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结合社会现实加强高职学生适应性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要强化德育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职场道德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做好铺垫。同时,高职院校也必须关注学校育人环境的改善,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这样有利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2.3为高职院校提供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国家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吸引和鼓励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带头进入高职院校工作,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职院校要抓好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实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培养计划,切实有效地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

第8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

人文关怀是把人作为一切理论的目标,是对其身处的生活环境好坏的一种关怀,是一种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举措。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加入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作为即将步入社会,成为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关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思想教育中贯穿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增加也是对我国“以德树人”方针响应的举措。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首先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对所有合理的安排,不发表任何属于自己的看法,过分尊重别人的看法,把自己的自主选择权抛之脑后,缺少了自己的个性。再者现代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其人文关怀严重缺失的原因,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理念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也造成了在实际的教学中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任何事情学生都可以自作主张,他们的张扬个性也被尊重放大,不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此类老师的存在可有可无;一种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对自己权威性的运用,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或决定强加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刻板的管理、束缚,导致学生的个性被压制。虽然现代社会考核人才标准和理念,已经从单一的成绩单变成了对全方位的考量,可是现实教育理念在现代管理过程中推行的缓慢程度,也还是其不可忽略的情况。

二、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思想教育精神

对于高校来说,工作的内容和对象几乎以学生为主。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下把把人文关怀作为出发点,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更要考虑工作方法的创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推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和观念的创新。教育者在特定条件下鼓励学生,丰富学生自我精神家园才是高校教育人文情怀创新的本质,而不是把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接触什么事物都会激发其好奇心理,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会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精髓,把目标知识运用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及内容中,解决他们的疑问,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全体发展的需要,也要尊重个性区别化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到全体和个体两手抓,全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即将步入社会,可是由于接触的事物相对来说比较少,缺少了面对压力问题的经验,因此在面临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现实问题的时候,倘若处理不当容易给其带来消极心里,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加入人文关怀来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三)促进和谐校园建成

在提倡创造和谐人际,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也成了学校工作重心,而广大师生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力量,人文关怀对其提倡发表个人思想,尊重学生个性,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校园环境中,因为思想和理解的不同,大学生中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同声音,对于这些声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其归为不和谐因素而强加压制。而是应该通过途径找到问题的所在并用人性化的方式去看待,尊重学生意见,通过民主交流的方式去把我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学生想听到的信息相结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对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学生被养成了对灌输的有关规章制度或思想全部欣然接受,把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寄托予规定,按照规定去做或者不做,把自己固定在被选择的一方,丧失了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素养,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从潜意识里真正把自己看作主人翁。如何把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被选择转变成自主选择这是教育者要思考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再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上的个体差异,注重教育的层次性,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做到全面健康发展。

(二)更新教育者教育观念

人文关怀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使师生的关系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也是教育者人文素养的表现。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具备博大的胸怀,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可以交流沟通的对象。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于有目标,想法独特的学生更要给予支持。把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方面的灌输教育变成师生之间双向的认识与了解。教育者还要转变学生自我发现的特性,在沟通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长处,积极引导其按自己的个性特点去正确的学习和努力,减少学生迷茫的发生。

(三)健全有关的人文环境

首先,在管理上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管理建设工作,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在人际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对校园的和谐与安定起到直接影响,所以作为人文关怀的传播者的导师,应该发挥其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主动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最后,在服务上,学校各级部门应该通过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以及高质量的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深化教育理论的研究

在人文关怀还不是很成熟的大学生教育体制里,高校所能做的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注重对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刻研究,加入更多的人文把空洞的教育内容变成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符合精神需要的内容。同时,在加强理论应用实践的同时还要深入学生生活调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而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应该在反映时代要求的同时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以新的思维和视角出发,系统且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化的进行研究。最后,在制度方面可以探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真正做到老师对学生的全方位关心和了解。

(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因此作为老师特别是思想教育的传播者首先要做到的是自爱、正己再者才能律人。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言传身教的去教育学生,才会对学生有所影响。其次,作为不断接受新学生,新事物的教育者,要求老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探究,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需求。最后,在学校教学资源方面,为了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应该不定时给老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让教师队伍的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四、小结

第9篇: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需求引起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人们的行为,需求激励是所有管理激励的起始点。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在学校里的各类实践,包括课程考试、社团参与、恋爱、入党、考研、找工作等等都是他们作为需求的主体(激励客体)在这一时期需要得到满足的,当诸如此类的诉求愈来愈强烈,他们就会努力使之成为现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激励主体如果可以予以他们恰如其分的关心,了解其内心真正的合情合理的需求,并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能够有效地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当管理者充分了解人们的真实需要的基础上,施发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那么,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主要就是以满足学生某种需求而构建的,它相对于其他组织的激励构成更为单一、直接,主要包括两方面: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1.1物质激励

管理学中对物质激励的定义为:管理者对为组织做出显著或重大贡献的个体(或群体)给予的物质上的奖励。奖赏,主要包括物质奖励等在内的经济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物质激励,通常体现在譬如奖学金制度或类似的物资鼓励制度,通过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1.2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即内在鼓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有时,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重要,效果也更明显。它包括对被管理者的信任、部分放权、公平的晋升制度或是自我提升的机会等等。精神激励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思想的外化于行对自身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的提升,为他们带来的来自小团体乃至社会的尊重,会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鼓励与惩罚的不平衡

这里主要是指不同的激励手段间的平衡。激励制度中的平衡,并不是折中的意思,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激励一词实际上是个多义词,其在管理学中的解释与我们日常用语中的词义是不同的。许多人长期以来对管理学中激励一词容易望文生义,与词语中的“激励”混淆,认为激励仅仅限于正面的奖励或表扬,并没有对激励的范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事实上,批评与惩罚是另一种激励的手段。在以往的高校管理中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更多地注重使用正面奖励的手段,而忽视了惩罚的作用。据一些调查发现,连同高校中的一些老师与学生都不认为惩罚也是激励手段的一种,他们也认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是依靠奖赏的方式得以实现的,而惩罚学生只会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认识到惩罚同样也具有激励的一面。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对于激励理论的实践还不够深入。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一定存在着与组织主体的目标期望不相符的个体行为,激励机制对这一集合也应有着负强化或惩罚措施。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而言,应具备能找准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中各个体的真实所需之能,辅以激励助长,将满足他们所需要的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2偏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

当今社会,对物质享受的强调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由此衍生出的一些观念,比如金钱万能论已经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一大批人,而这种影响也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主要体现在凡事过分强调物质化和功利性。正如,我们常常谈论到,高校如同一个个小社会一般,象牙塔的宁静正在被一点一点打破,社会上的许多风气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如果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过多强调物质利益,片面地强调物质激励,容易让学生走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那么本应宣传、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净地则会变为大家追名逐利的名利场,甚至成为培养一代善于伪装的高智商功利主义者的地方,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消解了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2.3激励的对象缺乏针对性

激励对象的针对性较弱,是指在面对各个激励客体时,激励主体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套用旧的管理方式与理念,空泛的对激励对象采用相似的甚至统一的激励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他们在需求上的差异性,不仅使管理流于形式,还会导致激励效果的弱化。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施者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征缺乏了解和把握,已然以过去对待大学生的方式对待当代大学生,循规蹈矩地对他们使用过去类似于空喊口号的方法进行广泛宣传,缺乏针对性,这样会大大减弱激励的效能。虽然大学生群体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累积,但由于个体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思想观念等的差异,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和需求也就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激励主体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授奖面过窄也是影响激励效果的原因之一。激励主体总是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的进步,容易打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激励机制也就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3.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中,对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平衡的把握,是激励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实施就需要同时兼顾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若二种手段既可达到优势互补,又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那么激励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了。

3.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针对性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针对性,就要加强激励的广度与深度。以激励的广度而言,要求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激励主体要确保激励客体和各种激励因素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要兼顾、有重点地对个体进行激励,使每个参与在内的激励客体都能感受到被激励。但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面”的范围。如强化理论中将激励分为两类:积极激励与消极激励。可以将这两类具体地表述为:在一个班集体中,以每个学年为单位对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分子给予奖励,那么此时的奖励便是正强化物;但如果广泛地对所有参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个体进行鼓励,但对每次评估不合格的学生,其所得到的奖励会被扣除,彼时的“被拿走的奖励”就是一种负强化物。所以,如何把握激励的“度”,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激励机制在内的所有激励机制中均需把握好的要素。若激励的面过窄,则容易使大部分人觉得激励目标过高,并且关注点都在少数人身上,容易打击到人们的信心;若激励的面过于宽泛,则会消解了激励的差异性,使个体们感觉不到自己的特殊性从而也会打消了积极性,所以这要求管理者根据现实情况灵活把握。以激励的深度(即强度)而言,也要求适度地把握激励的强度。如果激励的强度过低,不但不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容易使其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诚然,激励的强度也不是越大越好,把握其中的平衡,不仅是对管理者能力水平的衡量,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

3.3重视大学生个体需求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