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师德建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节约资源 综合效益
高校为了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及各种专业评估等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建、扩建与新建了实验室,这对实验室档次的提高、实验条件的改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存在过于追求实验室上档次、比先进的攀比之风,使大量的还具有一定使用价值或者是虽然过时但经过改造、维修升级后还能使用的仪器设备被淘汰,变成废品或垃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的现象应引起重视。我国人均教育投入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因此怎样节约建设资金,合理利用实验资源,让实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对于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手段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从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共用与管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综合效益的目的出发,将实验课程组建成以学科群为主体的教学实验室,以“学科专业提升基础发展,基础发展促进学科专业提升”的指导思想规划实验室建设;淡化单一课程发展,优化相近学科融合,淡化验证性实验,优化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将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要,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1.2实验室建设要做到先进性与适用性并存。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注重先进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节约建设资金,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应具有一定先进性、系统性、社会性和前瞻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每个实验室都要高级、先进,更不是越先进越好,应从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社会效益及学校的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全方位综合考虑。实验仪器的购置必须与实验室建设及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突出重点。要考虑实际需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片面追求高精度,合理配置档次。对一些基础的、对仪器设备要求不是很高的实验室,要注重其适用性,只要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即可,过高配置既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效能,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3实验室建设应做到勤俭节约、物尽其用。
节约实验资源,不仅是创建节约型实验室的内在要求,更是保障教学科研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仪器设备购置应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方针,统筹安排,精打细算,有效利用资金,避免积压浪费。对已损坏或停用的旧仪器应尽量进行修复、组装、拼装、维修、升级,尽可能发挥每台仪器的最大效益。通过对现有仪器设备修旧利废、拼装升级,一方面可以节约资金,充实资源,提高仪器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完备实验室技术队伍,提高业务素质。
2.措施和方法
2.1建立综合实验室,将教学、科研、本科、研究生教育相互融合。
教学和科研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体。科学研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主要源泉,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增强实验教师整体素质。教学需要科研的支持,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由科研来解决,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更有利于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搞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解决实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两者的结合。
借鉴国外经验,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联系在一起,把创新的科研方法、内容和研究成果贯穿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建设高、中、低档仪器组合的综合实验室,提供多种实验方案、路线供学生选择,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达到最佳实验要求作为评分准则,让学生掌握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究方法。
开放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课程,使研究生和本科生实验相互渗透;鼓励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促进科研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本科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设计型、综合型层次的科学研究。既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又使学生得到了教师、学长的更多指导,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2.2优化仪器设备的配置,建立校园实验仪器设备共用平台。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立仪器设备先进、适用、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配置具有前瞻性、品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的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为实验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克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金浪费、利用率低等弊病,建立校园实验仪器设备共用信息网,公开各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制定合理的实验设施共用政策,使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利用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加强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和网上辅助教学。各实验室将自己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相关内容(实验大纲、实验指导、实验录像等)上网,供学生浏览;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在网上公布,实现设备的共享,为实验室全面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行全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逐渐改变以往按班级安排实验时间、内容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中心网站,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对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活动及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等实行全面开放与预约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3加强管理,建立实验室奖惩制度,鼓励节约、创新、自主研制。
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实验仪器修理、改造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技术开发、实验装置的研制或改造、软件开发和某些实验室管理工作,不但可以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节约出时间对旧仪器进行充分的组合,更好地利用资源,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学到更多的仪器仪表知识,使学生在这些工作中受到更多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发挥实验室育人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仪器维修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实验室工作积极性。无论是实验室建设发展还是学科专业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可以设置实验室建设贡献奖,对凡在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与维护保养、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取得明显成绩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记入档案,作为晋升的参考。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维护保养,使完好率和使用率均保持在先进水平;对仪器设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与维修工作。通过必备的检修设备和有效的工艺手段,使仪器设备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对精密度下降,性能落后的仪器设备,经改装以后确能提高性能及精度,或经改装后可作其他使用,且效益高于原水平的,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使仪器设备功能明显改进,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应鼓励改装利用。
在用仪器设备技术指标下降,但未达到报废程度,可降级使用或调剂。仪器设备结构陈旧,性能落后,已经破损或丧失功能的,没有维修价值,经技术鉴定,分别列为淘汰品和报废品。淘汰设备调拨给其他可设法利用的单位使用或拆件利用,或作为培训技术人员的实习用具。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设计学习用具,为学生课外实验提供条件。报废仪器进行拆解处理,把有用的东西作为实验耗材用,将报废报损残值变价的收入应用于维修、更新仪器设备。
对责任心不强,造成仪器设备丢失、损坏、提前报废者,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失者,视损失大小,情节轻重令其经济赔偿或给予纪律处分。对事故隐瞒不报者,要加重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和领导责任。
3.现实意义
3.1节约建设经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提高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利用率。实验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为研究生、本科生论文实验提供了条件,如果能认真考虑对废旧实验仪器的再利用,则不仅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校节约大量的建设经费,提高经费的利用率,让学校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
3.2养成爱惜设备、管好设备的良好作风。
养成良好的爱惜设备、管好设备的作风非常重要,不爱惜设备,违规操作,损坏后不及时维修,设备的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通过对实验室教师的教育和严格要求,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教师和学生都养成了爱护实验设备的良好作风,提高了经济效益,锻炼了实验技术队伍,提高了业务素质。
4.结语
总之,实验室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硬件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抓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产出和学科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经验,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体系,通过各项措施,使实验室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更高。
参考文献:
[1]张淑玲,李继峰.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48-150.
[2]张晓蓉.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19-121.
[3]韩露.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38-39.
[4]周宦银,房宗良,刘家华,等.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41-143.
[5]张小燕,李杨,刘金秀.节约型校园建设下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文化建构[J].黑龙江教育,2010,(1):88-90.
在“新常态”下,搞好师德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教师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之师德又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道德,还牵涉教师对道德的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信念层面、行为层面等,甚至渗透到习惯层面,是一项需要关注的长期工作。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师德建设则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基石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情操,深厚的学术功底,并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二、“新常态”下师德建设问题厘清
1.国家制度层面
我国在师德建设的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现阶段,高校在师德建设中缺乏适合教师且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出台,对此的理论研究成果颇多,实践性成果则较为缺乏。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无法与师德建设措施相结合。
第二,教师师德规范模糊,缺乏制度层面的制约和奖惩机制。高校的师德建设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往往重视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学生感知、师德建设等一系列“软任务”。
第三,学校有关师德建设的培训、考核、评价、总结等制度还不够完善,且缺乏持续性。师德培训形式化、师德考核无法量化,最终导致师德评价的失真以及师德总结缺乏信度。归根结底,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师德评价标准的确定与现实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评价标准迟迟难以确定和量化。除此之外,评价主体不够全面,一般来说,高校师德评价的主体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和同事,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这不免带有相当程度上的主观性,造成评价的不公正。
2.个人意识层面
其一,缺乏政治理论修养。部分高校教师不注重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我国历史也不甚了解,因此导致这一部分教师缺乏历史使命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认识不清,对我国的基本国策、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把握不到位,甚至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功利性解读。同时,专业教师不愿主动了解国际国内时势,片面地重专业知识、轻政治理论知识,认为只需要精通本专业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缺乏基本的政治意识和观念。长此以往,教师将无法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引导,甚至在分析社会问题上,思想激进、偏颇,观点有悖于国家的政策精神,这种现象在某些高校已开始出现。
其二,价值观趋于功利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在各国创办孔子学院,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迎来腾飞期,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受到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输出的影响,以致公众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许多来自欧美的电视剧和电影传递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青年教师才踏入社会,在进入工作岗位初期面临着如买房买车等现实压力,把教师职业仅看作谋生工具,忽视其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解惑之社会使命,甚至把在校外创收作为第一要务,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在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他们往往会优先选择满足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大步向“钱”走,追名逐利之风盛行,缺乏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品质修养,没有把重心放在学生上,自我要求也不严,最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只是浮于表面。
3.个人行为层面
第一,忽视育人职能。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只注重容易进行量化考核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而忽视不易量化考评的德育工作与师德塑造。部分青年教师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引导,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只是停留在通过讲授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层面。
第二,交流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平时很少与学生交流,对迟到、早退、旷课、作弊的情况也视而不见。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与学生交流方面少有成文规范。客观上,教师只有上课时间在教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与中小学相比,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大幅减少。主观上,部分青年教师不愿与学生交流,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认为这是高校辅导员的任务,而来自各方的压力也迫使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科学研究、职称评聘等方面。这种冷漠的师生关系最终将影响学风甚至校风。
第三,学术趋利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主要把科学研究量化成果作为衡量教师的标杆,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学术水准,但不能作为考核的唯一手段。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直接挂钩,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利化的现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态度不严谨,在撰写论文与专著的过程中,随意拼凑,伪造数据,不做调查,只是简单调整段落结构与粉饰修改文字;更甚者,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以违法方式买卖或占据他人的学术成果。学术趋利化现象不仅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在高校形成不良学术风气,还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学术进步。
第四,师表作用欠佳。近年来,个别教师行为严重失范,具体表现为:不注意仪容仪表,言谈粗俗,精神萎靡;上课自由散漫,随意接打电话,甚至把个人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下课后生活作风不检点。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损害了教师形象,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新常态”下高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应增强制度保障,净化学术氛围。青年教师应不断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视育人职责与交流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端正师德。同时,应注意到,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去努力维护现有的师德建设成果,祛除不利于师德发展的因素。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师德现状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在2014年教师节座谈时讲到: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规模迅速变大,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带来考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教师价值观念变形,甚至出现失德、违纪行为。
1高校师德研究现状
在师德现状与对策研究方面,部分学者[1-5]从教书育人观念淡薄、治学作风不严谨、举止行为不规范、奉献意识淡化、团队意识差、缺乏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等方面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思想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师德宣传、注重典型示范、强化制度建设和职业技能建设、改革教师评价与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师德考核体系构建方面,部分学者[6-10]从师德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师德践行的层次划分着手,提出从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在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范围、评价程序等方面构建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但目前涉及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和系统化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少。
2高校师德建设和考核评价面临的问题
2.1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上呈现健康向上的态势,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和物质追求等影响,师德失范等突出问题也进一步暴露。
(1)重“物质”轻“精神”。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物质满足,仅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过分注重个人经济利益甚至获取不当得利,忽视育人教育。
(2)重“业务”轻“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大都熟悉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部分教师从事着本职工作外的“第二职业”,轻校内教学重校外兼职,有些甚至个人特长发挥失重,不注重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3)重“功利”轻“诚信”。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工作中,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成果等占比较大,导致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在功利面前屈膝投降,学术造假、缺乏诚信,少数功利思想严重的教师,只重视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4)育人观念淡薄,不为人师表。教师除了“言传”重在“身教”,对学生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有些教师只注重课堂自我讲授,不管课堂纪律,无教学互动与交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问题等漠不关心,忘记了最基本的育人职责;有些教师心高气傲、愤世嫉俗,举止行为不规范,甚至散布负面言论,发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观点,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2.2师德考核评价面临的问题
师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规范做出是非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11]。
(1)师德内涵不明,评价无实际效果。高校教师评价和考核内容集中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居于首位,但因量化困难导致评价不易操作,主要原因是评价者一般习惯于将“德”等同于思想品德或政治素质,如果教师没出教学事故、政治偏差等大问题,“德”之评价都不至于太差。师德评价也因此失去了本质意义,也没有体现出以德为先的重要性。
(2)缺乏师德评价细则和标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内容进行了宏观规范和指导,但仍欠缺可操作性强的师德考核指标,高校只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若指标设计不全面不科学,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受到一定影响。
(3)评价标准不能满足个体差异性。部分高校制定的师德评价标准实用性不强、指标单一,评价标准大体相同,没有分类评价、各有侧重,也就不能如实反映师德评价的真实情况,最终造成师德评价仍以教学科研量化业绩为主的考核模式。
(4)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大部分高校都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由二级部门党政联席会或部门领导主导,甚至出现论资排辈轮流获奖,导致师德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公开透明。
(5)评价结果的激励效果不佳。考核的目的在于激励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师工作职责,其结果直接与晋级、聘岗、评优等教师切身利益挂钩。但实际操作中基本上奖多罚少或只奖不罚,评价结果无反馈,师德评价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评价年年搞、师德师风不见提高的现象。
3健全师德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明确的要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次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并首次针对高校教师划出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参与和管理者,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催化剂和健康成长的保证,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4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对策
4.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1)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学记》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是培养人才的职业,应充分认识肩负的重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2)提升业务水平,加强自我修养。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完善和丰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反思慎独,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和“君子独处而慎行”。
4.2明确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
(1)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结合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为师德考核评价确定标准。
(2)实施分类动态考核评价。按照校院两级纵向分类与不同岗位类别教师横向分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德考核评价,学校制定宏观考核原则,各二级部门制定符合部门实际的详细考核指标;师德考核既要看结果也要看动态变化的过程,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对教师师德进行评判。
(3)评价主体多元化。要避免领导一支笔考核模式,借用多主体评价的方法,采取个人总结、学生测评、同事互评、组织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要健全完善学生测评机制。考核结果要存入教师考核档案。
4.3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1)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方法,明确师德内涵。通过举行新教师入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2)加强师德宣传。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契机,通过网站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环境,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
(3)强化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完善师德奖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专家推荐、职务晋升和岗位聘用等的首要条件,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严格师德惩处,以“红七条”为戒,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4)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成立师德师风监督工作组,负责师德师风的抽查研究、检查评估等工作。建立师德失范行为举报平台,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
5结语
师德考核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又要制定或选择合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要能通过考核为教师找到自身发展的缺失,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实现发展的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要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可见,高等教育及其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及其考核评价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2(2):70-71.
[2]李晓君.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初步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10,24(4):180-182.
[3]许俊.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20):43-44.
[4]郁建民.论师德内涵和高校师德建设[J].合肥学院学报,2007,9(24):121-122.
[5]王文涛.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中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
[6]刘文.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66-67.
[7]郑秀明.关于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6):100-102.
[8]黄丽贞.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完善师德评价机制[J].大学教育,2012,3(3):77-79.
[9]陈振仪.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估的现状及改进方向[J].陕西教育,2008(8):49-50.
[10]赵江涛.从师德现状看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建设[J].鸭绿江,2014(3):359-360.
关键词:学生;师德规范;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24-02
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定义和理解也在悄然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探析学生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明晰师德规范的转变,将有利于将师德规范建设落实在实处,加快师德规范建设步伐。
一、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调查
为切实理解新时期大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内容,便于有针对性的规范师德建设,本次调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6大方面调查学生对师德建设内容的认知和反馈。本次调查,师德建设覆盖范围不仅包含大学生对一线授课教师的师德认知和要求,还包含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实验管理人员等和教学相关的一切广义教师队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69份。
二、学生视角下的师德规范内容
从反馈的内容来看,学生对师德建设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师德建设内容的框架,但在某些具体细节上,随着新媒体及电子文化的出现,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总体来看,受调研高校学生对师德内容展现重要性依次排序为: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生活关心、教学内容。89.34%的受访学生把教学态度列为教师体现师德的第一要素,83.3%的受访学生把教学理念列为教师体现师德的第二要素,教学方法被列为第三要素。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及教师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分列师德展现的第四、第五位。但两者之间学生的选取趋向没有明显的差距,数值差距不到2个百分点。教学内容被排在教师体现师德的最末位,受访学生选取比例为53.94%,与第一要素教学态度相比数值低30%以上。
受调研高校学生视角下师德内容的具体体现事无巨细,教师队伍在授课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均是师德的体现,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和课后总结均有所涉及。课前准备包括:课前预习、实验准备、备课和教案是否准备充分,是否和学生进行课前沟通,是否随意调停课等;课中讲授包括:授课态度是否认真、授课内容是否合理且重点突出、课堂管理是否严格、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思想引领是否适当、是否采用普通话授课、个人形象是否得当、授课材料是否齐全、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新颖、课堂是否随意接打电话、上课有无迟到早退等;课后总结包括:作业布置是否合理、作业批阅是否认真、实验报告是否及时反馈、习题答案是否解析清楚、考题是否难易适当、考题是否泄漏、监考是否严格、授课学时是否合理、是否敬业爱生等。但不管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变的教学手段、还是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认为最能体现一位教师师德的具体内容仍然是教师的教学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认为课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师德规范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飞信、微信、易信等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实时无障碍联系,师生之间的沟通打破了传统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虽然将近3/4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但仍然表示希望教师从严要求,肩负起课堂管理的责任。同时,学生还将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科研岗位等都列为师德建设范围。
三、学生视角下师德规范建设
1.师德规范建设基本标准。学生视角下的师德建设基本标准并没有因为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宏观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使得教师对师德建设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汹涌而至的经济浪潮影响下,部分教师不自觉的用新的社会标准审查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以新的价值坐标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原有的价值取向发生倾斜,更多地关注工作付出与经济回报的关系,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悄然滋生蔓延[1,2]。但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思想与理念中师德标准的定义与框架,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而有改变。形成了师生对师德标准认知的误差。
2.衡量师德规范的第一要素。学生视角下教学态度是衡量教师师德规范的第一要素。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三方面。教学认知制约着情感,继而制约着相应的教学行为倾向[3]。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行为包括:唤醒、赏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为依据,以此为基点做好教学工作,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3.师德规范下的沟通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运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多元化,建立了多维的沟通交流方式与渠道,获取了立体的教育空间。新媒体的外延范围广泛,包含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手机报纸、移动电视、微博、微信、播客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具有无界性、迅速性、共享性、互动性的特点,基于这样的特点,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追求个性思想的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4,5]。据调查,很多教师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和使用落后于青年学生,教育时间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还没有被合理利用与充分发掘。但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这种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满足于以往的传统手段,必须改变观念,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要求教育工作者作出积极的应对与改变。
四、小结与建议
目前,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但专门针对师德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明确的制度规范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保证,各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使教师的道德行为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中,同时以此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奖惩长效机制。
中国的师德建设自古以自我修养为主,通过“身正是范”来影响学生。同时,大家对教师也一直以“为人师表”为师德标准,要求教师时时、事事、处处不仅要“学高为师”,更要“德高为师”。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注重个人业务技能发展,更要求教师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自律、自控的内在规范和约束。同时教学单位及教育管理机构应大力倡导良好师德风尚,优化德育环境,营造教育诚信良好氛围。通过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师德建设大讨论、师德先进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宣传教书育人先进典型事迹。让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深化与完善师德建设和师德建设内容。同时,应顺应信息化时展的要求,加强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扩展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实现多维度无障碍交流,使师德的体现变得立体多维化,公开透明化,同时具有可监督性。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123-125.
[2]余仕鹏,温晓兰.谈高校师德建设的“几个底线”原则[J].艺术科技,2014,(3):327.
[3]雷艳生.浅谈教学态度影响教学质量[J].黑河学刊,2012,174(01):143-144.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辅导员师德 建设
0引言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者已有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发展规模也到达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发展目标已逐步从过去外延扩大规模向提高教学质量、培育特色人才的内涵式道路转变。因此,就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其目标和要求已不是仅仅满足和停留在学生和校园的稳定方面,而是更需要有特色、有内涵的育人模式和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那么回到学生工作的主体——辅导员,我们不禁要问,辅导员究竟是干什么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才能满足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围绕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高等教育符合了时展的要求,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民办高校的发展虽然形势喜人,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就是现代高校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1辅导员师德的内涵
辅导员师德,简单地说就是辅导员老师应具备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或者说是辅导员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它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它比辅导员职业道德包含的内容多,辅导员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师德的一部分。另外辅导员师德和师德之间应该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就师德而言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的,在不同的时代,对师德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就目前的时代背景,本人认为辅导员师德的内涵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政治思想强,文化水平较高,热爱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完成工作的身体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受大学生欢迎的独自特色的人格。
2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2.1在辅导员中,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加强宣传善于发现先进辆导员事迹,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发挥师德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学先进、当先进,在全校树立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民办高校每年或者每一个季度选定一天集中开展辆导员师德宣传教育活动,表彰优秀辅导员,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途径宣传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形成“重德光荣,轻德可耻“的良好风气。
2.2建立辅导员师德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缺少稳定性,而辅导员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耍高度重视对辅导员建设考核和评价。民办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考核要符合民办的特点,采用混合形态的方法进行,既注重当前,又兼顾长远,既要考察量化指标,更要突出育人质量。要以制度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民办高校运行的客观、公正、便于操作的科学评价系统。系统的制定、运作要体现辅导员师德的动态性,工作手段上要体现出细致性,比如南昌理工学院.采取每位辅导员每周上报自己的上周的工作日志。把每位辅导员每周的工作量化,如每周听课三次,下到学生宿舍三次,检查学生迟到出勤情况三次,做学生思想工作至少五人次等等,以及日常的一些量化工作等。
3民办高校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的路径
3.1努力谋求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民办高校普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必须取得董事会和行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主管领导要经常向董事会和校务会通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说明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使董事会和行政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议事日程中,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从而获得董事会和行政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困难的理解,使董事会和学校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福利待遇等事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3.2把好准入关,加强培训要按照教育部、教育斤等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要求进行配备与选聘,把好入口关,杜绝随意安插。培训是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成长的必由路径。
3.3成立辅导员工作中心辅导员工作中心不是一个行政机构,与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相类似,主要是为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提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实践应用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加大培养力度,提高队伍整体和个体的工作能力,使辅导员真正满足大学生人生导师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工作中心主任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担任,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就业中心、思想政治教学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室等与学生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温珍奎.论新世纪的教师素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2]田大富.教育百科全书.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9年2月.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建设
学校发展以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德为先,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各高校引进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承担起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任。总体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师德师风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地显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虽然数量很小却直接影响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育人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由于父母过多的关爱和呵护,使他们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但却缺乏艰苦奋斗、求实奉献的精神。生活环境和背景的变化,使他们与老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解也不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除了一门心思的完成教学任务外,对课堂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错误的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育人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
2.缺乏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做好教师工作和履行教师义务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中的大多数都是刚走出校门,潜意识里面还不能完全适应角色的转换,一些言行举止还不够规范化,特别是有些敬业精神不够。他们简单的认为教书就是把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备课就是把教学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忽略了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他们有的口若悬河却离题万里;有的就是照本宣科毫无激情;有的上完课一走了之,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课后答疑等工作应付了事,从不进行教学总结;有的青年教师更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保底”工作,在外身兼数职,一心数用,使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能提高。
3.缺乏为人师表的表率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科研、职称以及生活等多方面压力,导致工作精力不能很好集中。有些青年教师不能正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持有冷淡、歧视的现象。个别青年教师沾染了社会一些不良习气,上课仪表不整、上课抽烟接电话,迟到早退、随意调停课等,甚至还有的青年教师经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在学生考试等工作中,暗示学生请客送礼,向学生索取金钱财物,弄虚作假,他们这些不良行为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4.缺乏集体意识
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能够专心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事业、命运同国家、学校的前途联系起来。但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远大理想,安于现状,贪图享受。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有了一些偏差,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遇事先为自己着想,斤斤计较,向组织讲条件提要求,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集体意识。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岗位聘任等规定中,一部分青年教师重利轻义,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来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加强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1. 深化理论学习,加强岗前培训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岗前培训,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他们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明确教师的职责,掌握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做到为人师表,甘于奉献,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把对个人发展的关注和追求升华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高度。
2. 实行“导师制”,形成“传、帮、带”的培养模式
实行“导师制”,形成“传、帮、带”的培养模式,是指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他们不仅要为青年教师传授多年积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更要在思想上帮助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师德,言传身教,通过听课、助课等教学环节,逐渐养成尊重、爱护学生的良好心态,能以平常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不同的青年教师要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小结,及时了解青年教师在教学与思想的阶段性收获,并适时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对有待改进的地方给予合理的引导等,使青年教师在短期内不仅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在师德方面也能有质的飞跃。
3. 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我们必须改变重业务、轻道德的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标准,结合学校现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一套体现教师师德高低的、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师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套考核体系应该尽量涵盖教师师德的主要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书育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要定期进行测评,将评价结果装入教师档案,作为优先进修,晋升等的依据。
4. 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很多高校都面临新老交替的过渡阶段,青年教师一入校便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这使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师虽然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很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过程中采用激励机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斗志,磨炼他们的意志,促使他们理解师德的重要性。学校还应将师德考评标准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评价好的青年教师,结合教学、科研等方面,优先安排进行外出进修、深造等,奖罚分明,从而促进青年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真正使我们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参考文献:
[1] 火玥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管见》.《中国电力教育》.2007.1.
[关键词]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新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意见》之后,“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比较规范、统一的名称就确定下来,目前,它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新的教育模式的尝试者,他们与普通全日制高校第二批录取的本科学生相比,表现出如下群体特征:综合素质较高,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勤奋不够。社会活动能力强,但自信心不足;家庭条件优越,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上缺少自我约束力,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强;等等。
二、新时期独立学院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品质、道德、知识、能力、情感、行为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将关系到青年乃至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因此,师德建设不仅影响着教育,还对一个民族的未来起着深远的影响。
1.师德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周济部长曾经指出,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从而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2.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古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自古为师,当德才兼备。因此,师德建设应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是内涵性和基础性的建设。
3.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当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有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学应付等。鉴于此,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4.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西方文化、价值观将随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实践中加强师德修养的主要方式
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新特点,在实践中,如何根据我校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合格的人才是一个体育教师应该思考、实践的重点之一。本人在总结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新时期大学培养人的要求,结合体育课程的育人优势,在个人师德修养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明显。
1.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和广博的知识
第一,体育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热爱本职工作,辛勤耕耘,这是教书育人的首要条件。第二,体育教师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专业精益求精,不断开拓创新。第三,体育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运动基础,精通的专业知识,这两点是衡量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志。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要投入体力,还要投入智力,积极思维。因此,体育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只用体育术语描述动作顺序和动作要领的作法,而是采用体育术语与大众语言相结合,以及用生物力学原理来分析动作技术的做法。这样的讲解揭示了健体的本质,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许多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并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因此,体育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涉猎丰富的各学科知识,这样其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适当、准确、灵活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2.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体育教学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固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为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同班级的学生在体质上和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上课的各个部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的体现。
3.德育要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其身体全面发展,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理论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教材思想性强,教师通过理论课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信念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但教师切忌脱离教材进行空洞的思想教育,也要避免只注重知识而忽视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的作法。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意义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阐明体育课既要传授锻炼身体的方法,又要增强体质的双重任务。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生事物,其运营机制、学生特点与公办高校都有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适应独立学院的运营机制,了解学生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献身教育、服务学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而实现体育育人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宏斌.试论体育教师的师德[J].中州大学学报,2001,(8).
一、思想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动员
校党委关于开展2016年“师德建设月”活动的通知下发后,我院领导班子首先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明确活动主题,精心制定活动方案。5月7日下午,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对“师德建设月”活动进行深入动员,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营造师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确保活动主题深入人心,引导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组织机构健全,活动方案明确
为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其他学院领导及相关人员参与的“师德建设活动月”领导小组,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制定了本院的师德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学院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教职工进行动员,传达文件精神,确保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的、意义及任务。
三、活动内容丰富,工作成效显著
本次活动月我院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座谈讨论、报告录像及集中学习等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师德建设的主要内涵,取得了良好效果。
1、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廉洁从教意识。
我院充分利用周三下午政治学习时间及网络媒体等宣传阵地,认真组织教师学习《高校教师廉洁从教读本》等辅导教材和《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对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法纪法规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廉洁意识。
2、举办学术讲座,规范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
师德建设活动月期间,我院先后邀请了南京大学高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吉根林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会上,专家们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为师生阐述了在数据挖掘、信息技术安全等计算机专业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在报告会现场,部分同学和老师还与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报告,不仅让师生拓宽了学术视野,强化了学术精神,同时也为推进我院的学风建设,提升广大师生的科研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开展学风建设讨论,努力创建优良学风教风。
学院先后召开了专业课、公共课等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师生座谈会,分别就教师面临的廉洁从教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及解决途径展开了讨论,重点就“本学院学风建设和廉洁从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讨论中还听取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讨论,教师们师德修养进一步提高,学术思想进一步解放,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并且达到了交流经验的目的。
4、开展系列学风建设活动,使活动月主题延伸到学生中。
【关键词】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内涵;意义;提升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起草的《我们的信条》中提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一、师德的内涵和加强师德修养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使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尚的师德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大学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首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备课,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严格教育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好每一堂课,注意每一教学环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尚的师德能促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改革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个别教师学术不端,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有的患得患失、功利主义盛行、事事必讲报酬;有的心浮气躁,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因此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师学术自律意识,以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成为全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带头人。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的修养
所谓教师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夫。因此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就要加强自身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努力追求真、善、美的崇高道德境界,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如何加强自我修养、完善师德的自我教育呢?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尊重学生、培养学生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桥梁,也是最有效的教育语言,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等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教学和教育,只有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
2、钻研业务,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认真备课,搞好教学过程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要完全掌握,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要深入浅出、基本知识要融会贯通,做到胸有成竹。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把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新观点、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认真做好课外辅导和答疑,根据作业、实验、考试、提问问题等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辅导。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验、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听公开课和被听课的方式,认真向同事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教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争取用最佳的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认真做好课外辅导和答疑,根据作业、实验、考试、提问问题等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辅导。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验、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积极参加科学试验,成为一个具有师德修养的合格教育者
高校是由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构成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最基本的部分,二者应有机结合,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搞好教学,才能培养众多的科研人才,学科专业知识是科研的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科研能培养教师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从而促进教学。科研能培养教师科学态度,通过试验获得大量翔实的试验数据,只有通过逻辑思维进行科学抽象、严密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教师会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术视野、充实专业学术内容,在课堂上能融会贯通把试验方法、科学结论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进行验证性实验时,注意观察,对出现的新问题要独立思考,弄懂其中的原理。
4、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法律和政策为我们师德修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准绳。一个教师如果分不清道德善恶是非,让他按照师德规范行事是不可能的,只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钻研业务,勇于创新,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反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大力弘扬传统师德,牢固确立真善美的师德修养目标,孜孜以求于高尚师德的修养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养成优秀的师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正平.高校教师伦理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