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生本德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本德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本德育总结

第1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小学德育管理;实施;检控;创新

一、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家长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质量检控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评比只是手段,导向才是目的。而且评比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对学生的评比要抓“三头”带全校,期末,学校对三类学生代表表彰:进步大的学生,兴趣特长获奖学生,三好学生好干部,针对不同情况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全面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分别让他们代表在校会上发言,带动各类学生前进。激励其他学生争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好学生。

四、总结创新

一个月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董祥智,萧斌衡.学校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3

[3]孙莉莉.网络对学校德育上作的挑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0.

[4]刘敏.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8.5

第2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构建学校大德育体系这个问题,从能搜索到的文本看,多有论及。比如,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的文章《育人为本 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资源论文《关于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重要性问题的探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陈智的论文《构建大德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及大德育体系构建。但这些论述无外乎只提及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道德形成的心理构成层次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品德,并研究这个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二是探讨构建大德育体系的重要性;三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怎样构建大德育体系。至于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构建大德育体系,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又使这方方面面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见。同时,毋庸讳言,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即重视教学质量而忽略德育工作,这并非一地一校的情况,使德育工作基本上走进了死胡同。

由此我们认为: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应该走务实工作的道路,应该让德育工作从喊口号、做材料、应付检查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德育有操作的平台、有要抓的实事,并有实在的效果。德育应该不是虚无缥缈的、摸不着看不到的,而是付出努力就能见到效果的。平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觉得德育工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又好像是凭空使拳,全不着力。我们成天说我们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主要抓的仅仅是教学工作而非教育工作。德育,因为没有具体的工作实践而成为了空架子。

同时,工作中处处有德育的要求,如品德课就是搞德育的、学科中也有渗透的任务、班会课和队会课也有德育任务、搞活动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德育功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举措等等。但据我们观察,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目标,各块工作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自为阵,这就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不到“功半”。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认为:努力实践、探索怎样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德育工作做成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为培养学生品德服务,研究怎样通过确定具体、统一的目标,把品德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课、主题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大型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有实际效果的德育工作体系,即我们主张的“大德育体系”,是具有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这个问题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德育实践问题。德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规定有多种形式表现。例如,小学的品德课在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另外,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有渗透德育的要求。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等。但据观察,真正把德育工作像考试科目一样认真抓的学校总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精英化的而非大众化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学生的案例都是英雄式的,而常人是无法达到的。既然如此,品德教育做起来就觉得空泛,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自己都觉得无法说服自己,遑论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的观念问题。由于德育工作不及教学工作那么见效快,体现不出教学业绩,所以教师总是热衷于抓教学质量而淡于做德育工作。品德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科渗透更是应付了事。至于其他德育工作,只是上级要求严格检查时随意做一下,能应付过检查就行了。三是社会影响。实话说,我们的社会表面看起来好像并不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因为很多在学生眼中或所受教育中被认为是缺乏道德的人却是成功人士。这样的导向就这样影响学生,即人主要是要有本事,品德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德育实践才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我们搞这项研究,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从基本的道德目标层面使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各种手段的整合问题。德育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外乎是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教育。但这些工作都没有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下,于是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就各自为阵。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在德育实践中探索整合各种德育工作手段,以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德育的需要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德育实践,从实际出发,放弃高标的、不切实际的空洞德育,定立具体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素养的、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校德育工作就教师而言,不会成为一种教师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无用功、苦差事,不再是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枯燥说教。我们的研究,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切合实际、讲求实效,做真正的德育工作。二是解决德育工作需要有统一的目标而谋求实效与德育工作各种手段过分分散的矛盾。目前,德育工作各种形式手段各自为阵,用力分散,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明确具体的目标,把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统一在这个目标之下,使得各种德育形式手段就在短期内形成了合力,便于把德育根本目标的难度进行分解,使学生品德培养工作步入渐进的、有效的良性工作循环,使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手段增强其有效性,不至于打空拳。

三、怎样进行大德育实践

(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实践法。在课题观念指导下确定目标,再在目标指导下确定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追求效果、总结经验、提炼观点。

2.比较法。比较实施课题前后学生的品德表现,即验证德育实践的效果,从而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3.观察法。观察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品德表现,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查法。包括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检查德育工作和课题实验的成果(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将经验在反复论证中形成论文,推广成果。

第3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评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32-01

1 职业教育开展德育评估的必要性

1.1 德育工作的成败得失需要通过德育评估来验证总结

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方面的辅导与培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性。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包含目标设定、过程实施、工作总结以及评估反馈等基本环节。德育评估工作在其中不可或缺,一是它能够为德育工作目标的设定提供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二是在德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评估及时修正目标,保障德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三是通过评估对德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总结,依据评估的结果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2 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德育评估来保障

通过对德育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和总结,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基于此对德育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先进保持良好的德育工作态势,鞭策后进及时纠正问题迎头赶上,通过评估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才能保障德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1.3 德育评估能促进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德育教育队伍。因此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德育评估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它对德育工作者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由于众多客观因素,当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对较差,但同时他们又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一个关键年龄段,因此德育教育工作难度很大。而通过德育评估,使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查找自身的不足与劣势,不断增强个人的理论知识、沟通能力和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胜任德育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职业教育德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学校德育评估缺乏理论依据

自188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教育评估的实践工作和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时至今日,专门从事德育评估研究的学者和文献却少之又少。而这些有限的学者和文献在研究中又偏重高效教育评估工作,这与当前主席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严重不符。虽然很多职业院校的德育评估工作已经开展,但缺乏德育评估理论上的支撑和方法上的指导,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德育评估工作进展困难重重。

2.2 对德育评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德育评估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技能教育的开展乃至最终职业人才的培养都意义重大,它是整个职业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当期我国职业学校仍片面重视技能教育,对德育评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德育评估对加强和改进职校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股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职业学校办学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重要作用。

2.3 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2014年4月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征求意见稿)指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这一目标对很多职业院校而言仍然是一个笼统和抽象的概念,因此虽然我国很多职业学校已经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构建了自身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动态的目标体系,远未建立其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德育评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3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评估内容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同时具备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的内容也与普通教育不尽相同。所以德育工作评估的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学校的特点,笔者认为德育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的能力、素质以及精神的培养,应当充分体现在德育评估工作的内容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最终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其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扎实的职业技能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就是素质教育,让学生具备相当的道德修养、健康心理和学习能力。

3.2 将德育工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阶段

实践课是职业院校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职业道德素养。此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也应结合实践课的内容和特点,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课阶段应当重点关注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德育渗透等,突出实训实习阶段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及评价。

3.3 优化德育工作课程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育学生现代人格和创新能力上,因此在德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在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应深挖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实践中提升德育工作的课程理念是指标体系建设中首要关注的问题,优化德育工作课程,有机整合各项德育常规工作,才能切实提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3.4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健康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当前国家已经在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其中,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也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其内。在德育课课程安排中必须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评估中要对是否配备心理辅导室、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资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数量等进行考量。

参考文献

[1] 王可业.职业教育中德育评估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1).

第4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 环节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崭新的教学形式,广泛运用于法学领域、医学领域、工商管理学领域、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师资培训领域及中学基础学科领域。就德育课堂而言,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政治、经济、法律、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一、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上课时,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有: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教师念案例;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因为在课前准备中己经把文字案例给学生,所以最好采用后两种方法来呈现案例,会增加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时间的整体安排,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的整个过程、具体细节和相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消化分解案例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有效的案例教学中,这个环节需要向前延伸,也就是在案例教学准备时,学生要提前认真研读案例。

三、集体交流,讨论案例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即集体交流,讨论案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集中集体的智慧,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借鉴能力。集体交流有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形式。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按老师提供的案例讨论问题的顺序简单的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难点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补充。注意在小组范围内不一定要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种意见都要允许。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进行引导,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在讨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讨论时往往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讨论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提示或提供结论给学生,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为了使这个重要环节能够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也必须向前延伸,也就是说,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阶段,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由各小组选派1~2名学生到讲台前介绍本小组讨论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组员也可以相互补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升,但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甚至争吵,或者出现“冷场”、“走过场”等现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面临的考验最大,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当然也最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课堂讨论有序、有效进行。当课堂发言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课堂发言偏离案例主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把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课堂发言争执不下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刹车”,将问题暂时“存而不论”,留待课堂总结和课后再仔细深入研讨等。总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够保证课堂发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四、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证明,教师精彩的总结点评往往能够消除学生心头的疑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点评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因为总结点评是否精当与教师的思维是否严密明彻、语言是否条理清晰、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总结发言时,不应对案例讨论结果简单下结论,关键是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中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案例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重在说明处理的理由,没有答案的,老师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总结发言的分寸,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要能够做到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上述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减少一个环节,也并非不可以,最重要的是达成案例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章福.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

第5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一、提升德育质量,大育化小,回归教育原点

小微德育成长工程的目标,指向提升学校育人能力,挖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力点,增强德育工作时效性,把握德育工作总体要求,形成工作体系,聚焦在一点上做文章、立柱子、寻突破,不求气势磅礴的大叙事,强调充满个性的小情怀,使中小学德育工作实现由大到小、由空洞到具体、由体现共性到体现个性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微德育成长工程模式的实施不仅是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沈河教育提升德育质量、厚积薄发的智慧之举。

1.以人的成长规律为原点

“原点”是事物的起点,教育的原点在哪里?就在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微德育就是以此为原点“立德树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原点,就是德育时效性的起点。

2.以最近发展区为逻辑起点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把握好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的发展。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情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德育工作也可以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小微德育工程,立足生命的成长,关注立德树人的良好品德和习性的构建,从生活常态中选取熟悉的事项入手,加之以逐层深化的引导,集体中的相互沁润,所营造氛围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由熟悉的领域扩展到未知领域,使其德行得以深化与提升。

3.以德育工作的系统性为发展支架

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各校基于自身学校文化、办学目标而推进的育人手段,也是“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保障。因此,德育工作因校而异,有各自的内容系统性,而这也为各校的小微德育成长工程搭建了从小而实到逐步成长壮大的整体发展链条和相互支撑保障的系统发展路径,成为助推小微德育工程的发展支架。

4.以沈河区“适合的教育”为生命土壤

沈河区有中小学校50所,其中小学30所,初中11所,高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各阶段在校学生52666人。

长期以来,沈河区以“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核心理念,努力兴办“适合的教育”,以尊重学生个性为核心理念,以多样实践为形态特征,以主动选择为行为方式,以终生发展为育人目标。以“适合的教育”为主导思想,要求各校的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学校实情,搭建整体德育的工作框架。而做细做小做实,成为各校德育实效性、针对性、丰富性、可感性的工作立足点和实施操作的基本手段。“适合的教育”成为小微德育成长工程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生命土壤。

5.以“一校一品”的深化和发展为目标

沈河区坚持“以特长促特点、以特点促特色、以特色促品牌”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一班一色、一生一长” 的育人格局。在德育、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在省市乃至全国富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小微德育成长工程的“微+项目”,深化了学校“一校一品”的工作体系和内涵,使学校的品牌可操作、可实施,让品牌落地,做实“最后一公里”。

二、提升德育质量,以小求精,历练工作智慧

为了推进小微德育成长工程,沈河区教育局遵循“工作有部署、过程有指导、成果有展示”的工作步骤,实施了“明确主体、全面动员、典型引领、持续坚守”的工作策略,全程推进小微德育成长工程。

1.构思小微工程,确定“13355”模式

小微德育成长工程是以“小”和“微”为形式,寻求细化“立德树人”工作的操作系统,可概括为“13355”模式。“1”是指把握一个操作理念,即从一个“微+项目”做起,微是形式,项目则是具体的育人方略或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德育工作落小落细落实;第一个“3”是指向三个维度,即加强学生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教育;第二个“3”是开发三个层次项目(课程),即优秀传统项目、持续发展项目和年度创新项目;第一个“5”指向五个实施主体,即学校、班级、社团、家庭、社区;第二个“5”是实现五个追求,即以小求实、以小求精、以小求适、以小求新、以小求长。

在此基础上,沈河区教育局还构建了“四个平台六个体系”小微德育工作框架,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人文教育资源”四个平台,“课堂渠道渗透、班队活动强化、节日文化熏陶、生活情境实践、社会实践体验、国学经典传承”六大体系,全面推进小微德育进程。在实施过程中,沈河区教育局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牢牢抓住“以小求实,以小求适”的基本原则,把握“育人”这个中心不动摇,切实将工作重心放到提升公民素养上来。

2.组织专家论证,制定工作实施意见

在区域层面,沈河区教育局召开了小微德育成长工程专家论证会,组织专家对德育工作思路和相关措施进行了论证。并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下发了《沈河区中小学推进小微德育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将实施主体定位为全区中小学校,重点开发提炼和认证学校“微+项目(课程)”,并指导学校结合工作意见,以班级和家庭为主体开发提炼特色“微+项目”。

“微+项目(课程)”是小微德育成长工程的工作支撑,是表现形式,也是具体要求,正在成为沈河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常态。所有学校都要认真研究办学思想、校风校训,对过去的工作状况、有无德育特色项目、效果如何等方面认真梳理,具体定位在主渠道教育、德育常规管理、德育队伍建设、德育活动(课程)、家校共育等方面寻找破题点,进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微+项目(课程)”。

3.全面动员部署,组织学校提炼

捕捉“微现象”,预防“微问题”,开发“微课程”,创设“微组织”,实现“微体验”,搭建“微平台”……经过重新梳理和认真定位,一个个独具特色、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微+德育项目”纷纷涌现。

沈阳市岸英小学以榜样引领为项目,充分利用学校岸英文化馆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榜样,一个展馆,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个行动”的学生成长印记;沈阳市同泽女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开展了“晨说巾帼”项目,形成了“一段历史,一个时段,一名巾帼,一个感悟,一个价值”的学生成长模式;沈阳市育源中学,以“小团队,微管理”为学生小微成长项目,建设友善团队,发挥德育功能,形成了“一组团队,一个主题,一次合作,一次评价,一个价值”的班集体建设模式。

此外,全区多所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总结提炼了小微特色成长项目。

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以加强诚信教育为重点,设计了一系列小微工程项目,其中诚信考场和诚信水站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沈河区泉园二校设计了“时事沙龙”项目,遵循“明确主题、收集素材、确定观点、交流辩论、点拨提升”的工作步骤,促进学生不断成长;沈河区二经二校把家长资源请进了校园,“三微见行”把学校、孩子、家长编织成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张网络;沈阳市第七中学德育工作遵循“七中七德七微养德”工作理念,通过“以餐明义、以餐明知、以餐明礼、以餐明责、以餐明德”活动,使学生良好的品德在就餐过程中逐渐养成;沈河区文艺二校提出“小习惯大未来”的“微+项目”,通过微小行动从“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沈阳市第143中学提出“自省微课”项目,每天的班长总结、课代表总结、自省反思、荣誉时刻、教师总结等一系列微环节,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明确价值观的内涵;沈河区大南一校的“千人午诵”,使每名学生都以最饱满的状态诠释着传统文化的经典;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小实践、微课题”、第八中学的“微视频讲价值观”、第九中学的“名师微导读”、文化路小学的“读书微漂流”、82中学的“校园达人秀”……每一个“微+项目”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现。

4.依据实施时间,明确项目类别

德育小微工程启动之初,学校的第一反应是松了一口气,因为历来德育大工程较多。但真正务到“小”之后,却发现很难把握,因为过去拼的是规模、拼的是场面、拼的是包装,真正去做小而精的东西反而不容易。

为了推动工作落实,首先组织全区中小学对以往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并结合学校工作进行开发和提炼。结果发现,有些学校的德育项目实施时间已经在10年以上,并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解决德育热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明显实效,对全区德育工作有示范推广价值。此类工作项目被定位为传统品牌项目。如岸英小学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小时段开展学习与交流,至今已经坚持了数十年,德育活动融入到一点一滴的互动中,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交流与体验中收获了成长。

实施时间在1~10年之间的项目,具有了一定的持久性,被定位为持续发展项目,如育源中学的项目。还有的项目是结合年度工作和新形势的要求,所开发的“微+项目”经过了一个学期以上的实践检验,具有应用推广价值,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和拉动学校德育工作,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此类项目被定位为年度创新项目,如同泽女中的“晨说巾帼”项目。

5.开展交流展示,持续推动发展

在项目定位评选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对小微项目的理解有误区,如在思想认识上,申报的项目大而广,不够具体,内容空洞,不足以支撑起项目;主题无特点,不能结合学校实际;无新意,无亮点;缺少理论依据,无可提升空间。在具体操作上没有时间和人员的实施保障;学生参与率低,受教育面窄;无明显的操作流程等。

针对基层单位存在的理解误区,沈河区教育局把小微项目申报和评选工作作为促进德育队伍能力提升和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提炼的良机。沈河区教育局召开了由初选学校的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以及德育科全体成员参加的德育小微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初选入围的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自我总结、修改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沈河区教育局对首批17个获奖的“优秀德育小微项目”及17位“优秀小微项目设计人”进行了网上展示和表彰,年底还将召开阶段工作总结会。

三、提升德育质量,小题大做,未来始于足下

小微德育工程在沈河区全面推开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中国文明网进行了全面报道,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辽宁省政府主办的民心网,推出了2015年7、8月城市经验信息评选结果,《沈阳沈河区:在全国首推小微德育成长工程》获得了冠军经验信息。2015年,小微德育成长工程获评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2016年,《中国德育》杂志对沈河区教育局侯德安局长进行了专访……

小微德育成长工程给学校、师生、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犹如教育的“新引擎”,为学生的成长开足了马力,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扎实了,使家庭更关注孩子的品行、习惯的培养了……在此期间,还涌现出大量的好人好事……

岸英小学一位学生突患白血病,班主任牵头在校内捐款。活动结束时,校长惊呆了:“全校捐款12万元,而事实上,学校90%以上学生家庭并不富裕。这笔巨款,生动地展现出孩子们心中价值观的光芒。”

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的“地铁男孩”、沈阳市第七中学的“地铁好少年”更是用自己的善举,折射着沈河区中小学生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价值成长。

梳理两年来的工作,我们有如下感悟:“小微德育成长工程”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德育思维的转变。

一是要以小求实,从小处着眼,让德育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这种对接,就是德育时效性的起点;二是要以小求精,让每一个教育者都俯下身去体察学情,把事情做深做透,这就是“精”的基础;三是要以小求适,沈河区“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小微德育的基本土壤,小微德育一定不是一刀切的德育,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要展现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四是要以小求新,在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德育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五是要以小求长,实践证明,“求实、求精、求适、求新”的项目,一定是能坚持做下去的事情,这是一个价值积累的过程,当价值的空间达到临界值时,就会涌出巨大的能量,实现令人震惊的变化。

第6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从近年来首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来看,我们是重视德育研究的,不管是在市级层面,还是在区县层面,每年都提出了一批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课题作为决策咨询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成果在2004年、2007年、2012年的全市德育工作会议上都有集中展示和体现,更是融入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又深感我们对德育的研究深度是不够的,特别是相对于教学研究,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不够精准。对于我们的工作,总结、回顾和梳理都是必要的,从中提炼鲜活的经验、典型的案例、存在的问题,但是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就绝不能仅仅止于经验梳理和总结,就要开展德育研究,真正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了解需求、找出瓶颈,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做研究和做行政不一样,要讲究科研的方法和手段,追求规律的认识和发现。德育研究和教育领域的其他研究又不太一样,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而且道德的发展不同于知识的学习,自有其特殊规律,受各种隐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抓好德育,重视德育研究,必须要把握好三点:

第一,必须深入到区县和学校、家庭,深入到学生、教师、家长中间,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德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的研究需要特别重视调研,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务实、创新的研究作风,深入到实际中去。比如,我记得社会大课堂启动前,曾经对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与环境调查”做了专项调查,项目组访谈学生1231人,家长1185人,教师1190人,校长313人,并征询北京市58所德育信息基地校意见,获取了非常真实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调查,才使研究人员掌握了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数据和实例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工作建议和教育策略。

第二,必须从人的需求和特点出发,从工作需要和发展出发,确定德育研究的选题和关注点,开展实事求是、客观理智的分析研究。开展德育研究,必须以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目标,以加强、改进、创新德育工作为研究内容。既可以是德育的前瞻问题研究,也可以是德育的薄弱问题研究;既可以是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建设的研究,也可以是学校德育途径方法的研究;既要有对学生德育需求的层次性研究,也要有对教师家长需求的指导性研究。研究项目的确定必须是在调查研究、归结提炼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当前北京市德育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实践性探索、策略性研究。这样的研究,才会直接带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也将带动区县和学校德育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第7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在改革探索中一路前行。最先是对“”政治化德育的全盘否定,继之是对序列化德育大纲的实验研究,接着是对科学化德育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研制新德育课程标准为中心,对德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内容框架、教材开发、资源建设等开展了长达十数年的实验探索。可以肯定,这些努力改变了传统学校德育的面貌与格局,中小学德育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德育课,喜欢阅读德育教材。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生命力,由于传统德育模式的顽强惯性,由于道德教育的异常复杂性,更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我们应该承认,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必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我们认为,开展学校德育体系的科学研究,掌握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规律,对于迎接时代挑战,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是推动教育转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经之路。而且,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思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探索性教育实验,必将提高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水平,必将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德育理论。基于以上考虑,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组织了这组专栏文章,尝试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和不同视角来探索学校德育体系。

拙作《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一文,指出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以公民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二是实现学校德育的要素融合与整体提升;三是强化大中小学校德育的有机衔接;四是建构家庭—社会—学校的高效德育场;五是实现国家德育制度创新和学校制度生活变革。

卢旭博士的《学校德育的三大深层矛盾》认为,当前学校德育研究,亟待突破“问题—对策”的简单思路,运用矛盾分析来提示德育体系建设的路径。学校德育存在着三大深层矛盾,一是学校教育“知识授受”的功能限定与“品德培养”的功能期望的矛盾;二是“价值多元”的社会趋势与“价值一元”的教育导引的矛盾;三是学校教育的局部性、短期性与道德效应的全局性、长期性的矛盾。

喻学林博士在《论学校的道德要求与社会不道德现象之间的冲突》中,直面“学校的道德努力与社会的不道德现实”之间的冲突。他论证了学校教育的道德性质,分析了强权取代道德、富有驱逐道德、自私漠视道德三种社会不道德现象,指出了这些不道德遭遇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强调只能用道德的方式才能培养真正道德的国民。

师德建设在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中占有特殊地位,我国历来注重师德建设。不过,正如傅淳华博士在《师德建设的行动逻辑》中指出的,师德建设存在三大误区,即工作化、个体化和知识化,新时期师德建设必须回返师德建设的行动逻辑,那就是师德建设的人本属性、关系建构和积极倾向。

班主任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无疑是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李伟博士等在《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中,介绍了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坊”的可贵经验。班主任工作坊是由教育研究者与中小学一线教育者组成的,以闲暇文化、游戏精神和情感能量激发为核心底蕴,以“轻松、丰富、快乐、有意义”为发展宗旨,具有自然性、活泼性、情感性、团队性、场境实在性等基本特点的教师小团队式学习型组织和专业成长平台。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坊是一种蕴含新意与诗意、具备实效与长效、散发活力与魅力的当代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8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活动教学 快乐学习 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Learning by Activity and Learn Moral Education Happily

――Application of Activity Method in Technic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PENG Yun

(Guangdong Technical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50)

Abstract Activity method is a new method of teaching. It can make students learn happily from the activities and exercise their core competence of occupation. Setting suitable topics and carrying out them can make students feel happy from learning. A good result has been achieved by using this method.

Key words activity method of teaching; happy; moral education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学习知识。其特点是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它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下是笔者近几年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活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及体会。

1 营造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的氛围

活动教学法提倡全体参与,所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前提。因此首先,德育教师要做好德育课堂的导演,营造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的课堂氛围。这样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让课程顺利进行。其次,教师须改变传统思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出现,会使学生逆反,在心理上感到压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当代技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内在修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德育教师要走进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改变以往那种传统单向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参与学生喜欢的游戏、话题,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学生才会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2 活动主题设置原则

根据教材设置合适的活动主题是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关键。应该根据以下原则设置活动主题:第一,德育活动主题设置必须符合德育的目的。即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须是被社会所认可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第二,德育活动须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活动学生能得到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验。第三,德育活动的形式须符合技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第四,德育活动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想和行为选择空间,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实现对道德标准的体验和认同。

3 活动课的实施及过程控制

下面以《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第三课的“荣辱观”部分为例,介绍主题活动实施过程。(1)主题:知荣明耻,知行合一。(2)形式:小组讨论、情景还原(小品、情景剧等)。(3)时间:2课时,提前1周布置任务。(4)活动准备:活动负责人、主持人、小组长、组员、制定活动方案。(5)过程:提前对班级进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员、观察员。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要求,小组讨论调查校园内的“荣”与“耻”现象,并选定小组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小品、情景剧或是PPT。

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进行活动导入,由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观察员到位进行打分。学生分组以各种形式演绎校园内的“荣耻”现象,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及情绪体验下,学生取得了共鸣。最后从众多的“荣”与“耻”中,学生按自己喜欢及厌恶程度评选出校园的“十美”与“十丑”。最后评选出校园的模范人物,树标杆。并通过对照本班同学的错误思想及认识问题,通过讨论、体验、交流提升、行动检验加以重点解决。从而达到知荣明耻、知行合一的效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法,选出的学生观察员为各小组表现进行评分,各小组的平均得分就是各小组最后的分数,活动课成绩计入学生的最后总评成绩。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数据分析、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在实践实施这个活动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人必须知荣辱;第二,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补充;第三,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有深刻的认识。第四,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评及最后的总结提升。

活动结束后,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认识到光荣和耻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对人们意识和行为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帮助学生判断自身行为的好与坏,并不断对自身的行为和意识加以校正,从而使技校学生弃恶向善,避耻求荣。

4 总结与反思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活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观念与升华情感。在提升德育课程吸引力的同时,增强了德育课程的德育效果,避免了空洞枯燥的灌输给学生带来的认知心理障碍。“知行合一”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除了通过以活动为主的德育授课模式进行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三自教育及校内外顶岗实习中进一步落实。比如将德育课程成绩和校内操行分或是校内外顶岗实习结合,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考察学生的德育水平,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及相关教师的配合。

运用活动教学法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必须做好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备好课,学生提前分组准备好课堂上需要用到的资料并对活动内容和方式进行提前的设计;第二,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并能较好地把控课堂,对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的总结提升;第三,要在学生中指定一个助手对课堂进行协助,并且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四,活动主题必须明确,并告知学生活动的目的;第五,要注意处理好个别活动与集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做好最后的总结。

总之,活动教学法实施的目的不是一味追求花哨的课堂场面,而是通过营造愉快气氛后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学有所获,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掌握好这个教学法,就必须潜下心来,精心研究、大胆实践、认真总结,使学生对德育课始终保持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让技校德育教学走进一片新的天地,产生应有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生本德育总结范文

播种“火种”

学校推行以重视个体的认知、情感体验和意志行为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将真、善、美的“火种”植入学生心田,并内化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

序列养成教育,科学习惯培养

德育贵在养成。学校遵循“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制定《易三实验小学养成教育序列》,横向上,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分解为遵章守纪、文明礼仪、自理自立、勤学向上四个训导模块;纵向上,分解为一、二、三、四、五学段训导点,梯度分明。另外学校重课题引领,2011年学校《小学生诚信教育途径研究》被评为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承担国家、省级养成教育课题的研究,科学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深化课程德育,提高育人实效

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德育资源,努力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学校推出幸福课堂“六关注”,即关注学生、目标、学法、问题、训练、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健全了人格。

开发“教师即课程”资源。学校制定并推行《易三实验小学课堂德育实施意见》,从教师道德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管理、自主合作教学方式六个方面开发“教师即课程”资源,让教师真正走进课程,成为德育课程的要素之一。

星级少年评价,多员化全面育人

学校建构了“星级少年”育人评价体系,实行动态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班级评选出与学生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守纪星、礼仪星、感恩星、诚信星、学习星等十颗“星星”。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期末进行全校性的总结表彰。“星级少年”育人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入选了“全国德育一百例”。

点燃“火焰”

“火焰行动”中,学校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为依托,结合传统节日,借助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创设校园主题月。为培养学生懂得“关爱、创造、生存、奉献、科学”,学校创设爱国、环保、理想信念、感恩、法制、读书等8个主题教育月,每周围绕月教育主题设计系列子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性情,修德励志,提高综合素质。

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学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尊老敬老教育、热爱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其中,开展各项传统节日专题教育,释放潜在德育魅力,提高德育实效。

特色升旗教育。学校以规范升旗仪式、创新升旗教育、开展升旗手序列活动为重点,探索出七环节升旗教育。开展了升旗手感怀、升旗手跟踪调查、升旗手专题会、升旗手事迹报告会等升旗手序列教育。学校特色升旗教育作为蓬莱德育模块在全国德育现场中推崇展示。

校园“四节”显魅力。读书节让校园弥漫浓郁书香,体育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健康运动的快乐和自豪,校园“科技节”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科技、探究的意识,艺术节让每个生命都展现风采。学生在校园节日里接受道德熏陶,提高综合能力,也在此获得了承认和尊重。

幸福“典礼教育”。学校打造“典礼教育”,每个典礼场面宏大、环环相扣、隆重热烈、感人至深,极大的引导着学生自信、感恩、向上。“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被蓬莱市教体局作为德育模块向全市推广,并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活动中宣传观摩。

炫彩校园吉尼斯。为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冲击极限”的参与竞争意识,学校推出校园吉尼斯特色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一分钟跳绳、转呼啦圈、水面浮硬币等吉尼斯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燎原”社会

德育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学校的“星火”德育燎原行动使教育最终成就学生,带动家庭,辐射社会。

优办家长学校。学校开设“父母学堂”,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或利用家教光盘,组织家长聆听讲座。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级家长会,两周举办一次班级“家长开放日”,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访校、家校论坛、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节日活动等形式,提升了家长的育子能力。

“父母大讲堂”是学校开放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新举措。学校邀请各行业“专家型”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课,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和学做社会人的的能力,同时拉近了家长、教师、学校之间的距离。

拓展德育途径。为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挖掘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学校开展星火德育“燎原”活动。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教育资源,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高校、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关注社会,学会健康、负责、智慧、创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