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行政单位财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单位财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政单位财务总结

第1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随着近年来行政单位的改革,财务管理也被列为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行政单位预算核算管理的加强越加重要。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正常运行,关系到整体的工作情况发展。因此,要想加强行政单位的稳定运行,就应当对财务管理工作保持重视,并对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预算风险进行深入研究。

一、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的内容

财务风险的实际含义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对与财务活动的未来发生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二是财务活动在未来结果的预算上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三是未来的结果会偏离预期的发展预算和收益结果。而在行政单位中的财务管理风险,则是在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财务资源不能及时、有效的取得并进行利用,这样就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职能发挥,进而失去了为公共服务提供帮助的主要支撑。

二、影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控制因素

(一)财务控制预算不规范

现在许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依然是以手工预算的方式为基础,在财务处理、内部控制、会计档案保存的方面并没有相关变化,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财务管理上并没有统一的条例规定,对会计核算缺乏合理预算,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间容易出现脱节[1]。在预算编制中的时间也过短,内容不够全面,分析不够科学,就造成预算不准确,资金效益难以评估,不能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等情况发生。

(二)内部财务关系紊乱,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浅薄

许多地方的行政单位存在政企不分现象,使得财务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尤其在对财务资源进行管理利用时,会存在各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再加上一些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认为依照工作编制过程进行就不会有财务风险,即使造成风险也是由国家承担损失。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漏洞,会使得工作中的财务资源使用率下降,甚至造成财务资金的大规模流失,给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行政单位的投资、筹资风险较大

行政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的财政拨款,但由于行政单位并不属于盈利机构,所以受各种因素影响,他的日常支出已经大大超过了财政资金的范畴。并且在经营投资的活动中还会受到相关的规定制约,一般都只是进行基础的设施建设,设备更新等一些长期的项目投资活动。[2]由于项目的投入资本大,回收周期较长,所以当前我国的行政单位大都处于负债70%-90%的状态,这也增加了行政单位的投资风险。

三、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

(一)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依据行政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财务控制制度的建立:如加强内部的财务控制,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条例,使得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明确行政单位的财务控制方法和流程,不同人员的责任安排应落实到位。形成制单、审核和二次审核的管理模式,进而确保行政单位的财务数据准确。

(二)加强财务控制的核算

作为财务控制重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在财务控制上应该以收支平衡为第一原则,依据之前的发展规划进行财务收支预算的科学编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和内部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并进行统筹兼顾,将各方因素综合考虑。以勤俭节约为原则,多将经费投入到新的技术开发上,并对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3]。利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及时了解各部门的预算使用情况,在保障本部门预算不超支的情况下,在对企业部门进行适当调整,严格维持财务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对预算进行灵活的调整控制,确保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改进财务控制系统

保证行政单位的财务信息及时性,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网络体系。保障行政单位财务系统的准确运行,建立专门的更新分析部门,进行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并对费用的去向信息如员工工资、管理成本等进行公开。加强监督体制的完善工作,财务控制系统更加完善实用。对行政单位的工作目标进行明确,使财务工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让过程更为有序合理,明确人员的工作管理职责,强化财务控制,使得行政单位的资金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

(四)培养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为适应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需要,对专业人才展开知识技能的培训,使财务人员能够将计算机的相关工作软件以及新技术熟练运用,从而提升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的培养,将财务管理工作建立的更为严密完整。防患于未然,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逐步完善。

四、总结

在社会经济日益进步的今天,完善行政单位的财务工作。通过对内部的有效控制和风险防范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相关对策,从而对事业单位展开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继续进行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 关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分析[J]. 中国经贸, 2014(22):196-196.

第2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基层行政单位 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 预算执行 绩效管理

一、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行政单位预算是计划年度内各项业务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行政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预算管理是将行政单位的发展目标整合为一个目标体系,通过预算,行政单位战略、年度工作任务计划都可以得到具体落实,各部门、各科室对业务目标达到统一的认识,并与行政单位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预算,将行政单位管理高层的管理意图传递到各职能部门、科室和全体员工,促进部门或科室目标的落实,保证了行政单位年度业务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了行政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避免盲目性、防范业务风险

行政单位预算贯穿于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全过程,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严格的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全面反映了行政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状况,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可以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根据预算与实际的偏差能随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纠正不良偏差,防范行政单位业务风险。

(三)有利于提高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保证行政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有效地实施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最关键是要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支出进行细化和规范,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支出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因此,加强对行政单位预算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提高单位资金的利用率,确保行政单位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有效地推动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水平。

(四)为行政单位的业绩考核评价、部门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预算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预算一旦经过全单位各部门充分酝酿、讨论、起草、修改,就可以确立为行政单位内部各部门、科室、员工行动的目标和考核的经济责任。预算作为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行为标准,使各项活动的实际执行有章可循。预算标准可以作为行政单位各部门责任考核的依据。经过分解落实的预算规划目标能与部门、责任人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成为奖勤罚懒、评估优劣的准绳。

二、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

单位领导作为预算管理的决策者,他的重视与否,对单位预算管理的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可在基层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领导不重视财务,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与单位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不重视或不够重视预算管理;不设置预算组织机构或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高。认为预算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他业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不重视预算编制过程,只重视预算编制的结果;不重视预算执行和预算绩效管理。

(二)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多是从其他岗位调剂过来,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学习,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人。而这些老前辈自己大多也是没经过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学习,他们专业知识欠缺、思想观念陈旧,很难适应新会计制度要求,预算管理的理念更不可能靠这些人去传承和发扬。

(三)预算编制存在多方面缺陷

1.预算编制过程短、时间紧,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编制,通常从预算年度第一季度初开始,第一季度末结束,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预算编制的“两上两下”整个过程就结束了。整个编制过程太短、时间太紧,而且目前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基本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参与度极低。财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很好地核实单位的基础数据,掌握行政单位的战略目标和预算年度工作任务,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影响预算期收支的有关信息,准确理解当年预算编制的要求。

2.缺少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质量,决定预算编制质量。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的部门多,需要的信息量大,涉及行政单位本期和长期战略目标的规划。预算编制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全面、高质,单位的人员情况,资产占有使用情况,横向涵盖单位各个业务支出情况,纵向的历史支出水平以及未来的工作构想。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缺少这样一个信息平台,收集、筛选、更新行政单位各部门的各种信息。缺少信息的预算只能闭门造车、缘木求鱼,不具有科学性和可执行性。

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近几年预算体制改革,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行政单位仍实行“基数法”,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情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而习惯地以过去的基数为基础,支出层层切块、分配,层层留机动,其结果是预算往往不切实际,难以执行。

(四)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在行政单位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指标分解不严谨,没有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预算指标分解不能做到围绕单位的战略目标和行政任务或者虽然围绕着单位的行政任务,却没有提出管理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没有使组织的全体成员认识到这一年应该花什么钱,花多少钱,按什么原则去花,怎样做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预算执行审批环节,行政管理代替预算管理,审批程序混乱。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支出控制不严,存在前半年观望不敢花钱,后半年“突击花钱”、“必须花完”,没有项目凑项目,支不出去调剂到别处支出,支出随意、浪费现象严重。预算执行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预算执行结果好坏一个样,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不能充分客观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五)缺乏必要的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目标管理是源头管理,是绩效执行和考评的依据。抓住源头,确立目标,将单位或组织的整体目标做好分解细化,科学地制定绩效指标体系。绩效导向管理是方向指引,是资金运行和预算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确定方向,贯穿始终,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责任追究管理是责任履行情况评价的依据。目标对比、绩效问责,对无绩效或低绩效部门,进行责任追究。但就目前来看,多数的行政单位在实际预算绩效管理中,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或建立了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却只注重形式,没有实际意义。导致没有及时对预算的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很多单位在这一环节只是走一过场和形式,可操作性不强,且不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一些行政单位对自身资金利用率以及实际预算支出情况和资金流向是否合理都没有加强重视,这样就造成预算约束力的弱化,也使预算管理利用率较低。责任追究在很多单位实际操作中,更是不痛不痒,奖励优秀、不罚落后,一团和气,没有达到责任追究管理的目的。

三、科学规范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观念,建立健全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要想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强调全员的预算管理意识,改变领导及管理者们的观念。这就需要相关业务部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更新知识、改变观念,使行政单位内部从领导到基层职工对预算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思想上接受,行动上配合,积极参与其中。

基层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绩效考核等事宜。

建立预算执行责任机制,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通报并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在绩效执行管理中建立绩效动态监控和纠偏机制。

(二)提高人员素质

对于从其他岗位调剂过来的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经过教育培训仍不能胜任财务工作的人员,建议调剂到别的岗位。把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从别的岗位调剂到财务岗位,以提高财务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预算编制缺陷的改进

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做好预算编制准备工作。预算编制时间应从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开始,预算编制年度的第一季度结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做好预算准备工作。核实单位的基础数据,即人员情况和资产情况;掌握预算年度内单位的战略目标和行政任务;正确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对上年度预算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掌握财务收支和财务活动的规律,总结财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本年度增收结支措施,为安排好本年度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就是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行政单位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信息平台,各部门将经过合理筛选、核对、整合的有用信息上传,包括政策战略、工作任务、预算编制要求,人员、资产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在这个系统都可信手拈来,指导本年度预算编制工作。财务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在汇总、审核各部门提交的预算草案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综合考虑。

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行政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并对这些预算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达到行政单位预算控制的目的。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采用综合的方法编制年度预算,既要考虑到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又要科学的测算计划年度内各项工作对本单位的影响程度,统筹安排预算,既解决了单纯采用“零基预算法”工作量大、费用相对较高的问题,又解决了采用“增量预算法”不考虑已经发生的收支是否合理的弊端,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四)加强预算执行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在预算执行中,应建立科学的预算指标分解体系,行政单位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在预算执行中,应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开支,严肃预算执行审批制度。业务部门应当根据已批复的预算指标提出申请,不得超出可用指标额度,必须将指标额度、支出事项和执行申请一一对应。预算执行申请提出后,应当由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并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业务部门才能办理业务事项以及后续的报销事宜。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要求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及结果。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预算管理部门应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并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指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重大差异做出解释,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预算委员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预算审计,实施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五)加强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只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明确机构、人员的责任义务,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机构运行良好,才是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目标管理中引入审核淘汰机制,强化事前预期绩效审核评估,使其建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的绩效指标体系和制度,根据单位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不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抓好源头管理。在绩效导向管理中,建立有效的动态监控和纠偏机制,做到全程跟踪,建立预警机制,及时记录执行情况并通报。对绩效目标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跟踪监控,并根据监控目标实现程度,及时纠偏,保证绩效管理正常运行,不偏离轨道。通过对总体目标的细化分解,做到始终保持目标一致。在绩效追责管理中,建立评价奖罚机制,根据绩效执行结果,奖勤罚懒,追究责任。在绩效考评管理中完善绩效结果反馈应用机制,并抱着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逐步建立评价结果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给预算执行具体部门,要求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化资源配置。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女子监狱)

参考文献

[1] 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第3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政单位;部门预算;绩效评价

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表现模式,是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将财政宗旨表达和体现出来,不仅促进了行政单位自身的长足发展,也为政府制定政策、方针和方向提供了指标性的参考工具。从现实情况看,行政单位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还不够成熟,仍然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本文将在分析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完善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良好对策,从而促进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更上新台阶。

一、行政单位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行政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绩效意识比较薄弱。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行政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工作中,但由于受传统意义的管理体制以及经济观念的影响,很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仍缺乏足够重视,部门预算的分配情况和数据编制一直被视为关注的重点,但对预算数据支出情况的绩效评价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存在只重视项目资金的申请,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益、忽略资金产出量所带来的效果等,并且常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归属为财务部门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与理念。

2.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众所周知,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为工作开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从本质上说,预算绩效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将财政支出的评价作为基础前提,对单位的工作质量、产生效益以及公共财产等进行综合性的考核。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被评价对象的选择、评价方法、绩效目标、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以及评价职责的定位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也缺乏完善,造成了“评价不评价一个样、结果好不好一个样”的不良局面,无法使评价体系真正地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服务,也不利于行政单位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的发展。

3.评价分析缺乏全面。一般情况下,根据考核指标来进行分类,行政单位的绩效评价包括了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其中,业务考评主要包括目标完成情况、业务活动立项目标合理性和项目验收的有效性等方面,而财务考评则涵盖了资金的使用情况、财务信息质量等。由此可见,业务考评充分反映了单位预算支出的最终结果,是整个评价的关键和重点。但实际工作中多数行政单位仍以财务性指标和业务合规性指标为主,重心偏向于反映财务支出情况和项目管理状况,忽略了对项目的定量、定性以及全面动态性的评价,使得绩效评价的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完善行政单位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途径

1.搭好框架,重视设立绩效评价机构

要想构建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强化思想重视是关键。具体来讲,一是在思想重视方面,要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是行政单位各项资产管理的保障和基础,对资金的统筹安排与单位的预算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要对预算编制的内容做到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在预算编制方面,行政单位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必须符合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要不断地深化宣传和教导,通过专题会议、主题培训等形式将绩效评价思想融入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去,做到事半功倍;三是在绩效评价方面,要及时成立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协调绩效评价管理工作以及日常工作,根据职能的要求,实行分工责任制,促使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内里,逐步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行政单位实行预算绩效评价的核心在于合理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但从行政单位的性质及实际分析来看,其支出并不像企业那样具有直接性的经济效益,较难运用单一的产出、成本和效率等指标进行简单评估。因此,要逐步完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当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实际出发。

(1)从项目入手。选取与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部门职能息息相关、跟社会效益紧密相连的项目作为考评对象,从而研究制定合理的项目预算绩效考评指标,项目的目标与指标设置要有直接意义上的联系。

(2)多研究归纳。财政部门应当针对行政单位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或不同项目、不同特点等因素,将具有共性意义的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抽取,加快研究和制定具有共性的指标,促使绩效考评结果能够体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可比性和不同年度之间的纵向可比性。对于个性评价指标,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绩效目标以及考评对象的特征进行研究制定,并保证其持续稳定性和连贯性。

(3)结合实际。要将定量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的参考,将定性指标作为辅助对象,对确实难以量化的影响以及支出效果应当运用定性指标去衡量,以强化预算绩效评价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操作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单位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完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切忌人云亦云,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促使制定的指标体系真正地为行政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而服务。

3.制度约束,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1)要建立预算管理和预算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和机制,对于在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财政部门与行政单位要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较强的整改方案,从而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

(2)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和预算资金分配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在安排以后年度预算时,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要将往年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对实施效果相对较差的项目进行减少或取消资金分配数额,不断优化和调整本部门以后年度预算支出的结构和发展走向。

(3)要尝试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引导更多的人员参与到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去,促使预算支出更具透明度和真实度。

4.有效监督,确保绩效评价全过程科学合理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与财政监督应贯穿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可实行项目前期设计概算管理、财政全程介入监督以及事后针对评价结果进行检查的工作形式,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及时有效地监督能够对绩效评价的最新情况作出总结,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合理参照。同时,运用适度的管理方法,确保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行政单位在绩效评价工作中,不仅要邀请相关的专家针对绩效评价的最新情况给予专业性的评估,还要鼓励全员积极参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保证绩效评价监督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在监督绩效执行过程中,不仅可以合理地运用民众评议的调查问卷,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中立的舆论调查机构进行辅助评估,以便增强评估的科学性。

5.法律保障,加快推进绩效评价法制化

要想顺利推进绩效管理,法律保障是必要环节。应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将预算支出绩效的程序、目的、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结果运用等固定下来,在法律框架的引领下,行政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将绩效评价的范围、时间安排和工作程序作出具体性的规定和说明,制定项目单位自评、财政部门考评及主管部门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不断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进程。

三、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促使行政单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改革和完善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为单位的管理效能与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坚实的保障。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利于行政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得以提高的良好方式和途径,从而为行政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活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傅道忠:《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价制度及其借鉴》.经济问题.2006(05).

[2]江世英:《财政预算绩效考评思考》.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第4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政单位 资产管理 问题 措施

行政单位的资金包含了财产、债券等,如: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单位资金管理模式是“国家统一安排和拨款”,典型的“粗放型”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如: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等,但主要还是政府拨款。单位构成也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构成也实现多元化。因此,在行政单位的资金管理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下面将从资产的配置。使用等角度对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

由于行政单位资产使用具有无偿性,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补贴和拨款,导致在购置设备时,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规划性,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购置和随意购置现象普遍,许多资产设备闲置无用。如,有的部门只看到局部利益,忽视部门发展具体情况,随意扩大规模,盲目增加投资,缺乏对投资项目的了解,导致,许多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较低,资产浪费严重。而有的部门为了固定资产利用方便,大量购买机器设备、忽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使购置的资产没有物尽其值。造成一面经费紧张,另一面资产闲置过多的局面。

(二)财产清查制度不健全,财产管理权责不明确

有些行政单位没有做到一年至少实物盘点清查一次的规定,忽视实物盘查的重要性,致使在资金管理过程中,一些暴露的管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造成财产缺失、被盗甚至自盗的情况经常发生。另外,财产管理权限不明确,没有制定资产调用移交手续以及财产报废办理手续的相关程序。对单位的资产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手续,有的行政单位人员擅自将单位的公有资产私有化,有的工作人员将固定资产无偿转送给上级领导,造成许多有账无实的虚假资产,造成资产严重流失。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收入管理不规范

行政单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完整是监督体系,导致法律意识淡薄,职责权限模糊。同时,国有资产取得经营收入管理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外经营或出租资产租金收入不全,甚至随意减免,或者在收取租金时,大多采取消极的态度,没有做到收支平衡管理,脱离了预算,导致资产流失。

二、改善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资产管理,提升使用效率

首先,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定期清点盘查,统计所有实物资产,确保账实相符。在实物清点盘查时,对资产的质量、数量、使用人、责任人等详细记录,编制记录登记簿。同时,实行资产和预算形结合的管理制度,对单位资产进行统一预算筹划,各行政部门也应该加强沟通,科学处置资产。其次,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根据单位实际需要情况采购机器设备,对闲置的固定资产充分加以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用,对报废的资产进行残值估算。

(二)建立健全财产清查制度

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盘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盘查,行政单位也同样需要这样做。行政单位在盘查时,严格记录盘查盘盈、盘亏情况,并编制相应的盘存表,通过设置“固定资产清查”以及“待处理财产损益”等会计科目,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盘查情况、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状况,根据这些资料追究固定资产减少的相关责任。

(三)建立监督机制,规范收入管理

行政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需要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对不同部门设置相关专业人员,对资产实现“有人抓、有人监管、有人负责”的目标。另外,注重加强对监督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促使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二,加强对购置资产的监督。统一实行集中采购、定时消费、招标采购等模式,确保资产在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形成财务、审计、供应商和公众全方面、多层次参与监督模式,杜绝弄虚作假情况发生,使经费使用发挥最大的效益。第三,加强对报废资产的监督。要严格执行资产报废年限制度,除非特殊情况,否则资产没有到达最低使用年限的不能进行报废。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综合性工作,现阶段,行政单位资金管理面临着严峻的社会环境,各个行政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及资产管理人员必须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管理思路,积极发挥各项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存问题,推动各行政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行政单位的资金发挥最大化作用,从而使行政单位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明.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8(10):111-112

第5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逐渐开始被重视,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继承中发展,这是和行政单位的目标、战略密切相关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为行政单位增加价值,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在内部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特点是强调风险控制。传统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在风险导向阶段,受托责任关系和管理控制的一些变化,通过和风险的结合,使得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现其管理控制机制。审计风险指的是外部独立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结论的风险,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和审计风险是有区别的,它不是审计风险。以风险导向为主体的内部审计即现代内部审计,其重点关注的问题为风险,是关注的使得单位内部可能会发生的不能够完成公司目标的风险,也就是单位风险。在进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时候,要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单位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进而改善原有的不足,实现一种新的目标。

二、风险导向与制度基础内部审计的差异

风险导向与制度基础内部审计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主要存在的区别是面对的方向不同、审计的重点不同、审计程序不同。具体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比情况如下:在审计内容侧重点方面,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活动更加关注,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审计重点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综合水平;在测试重点方面,制度基础内部审计主要针对控制活动,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则着重于降低风险。总体来看,二者的报告重点与审计结果分别侧重于内部控制和降低风险至安全范围。

三、我国目前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内部审计方面的职业规范体系框架已经逐步构建成型,基本形成了其独立的体系。在行政单位方面,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对自身在内部审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完善。然而,我国多数行政单位在内部审计方面仍有较大欠缺。

(一)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

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综合性较强,顺利实施后能够实现对查错防弊、兴利以及提升行政单位价值等目标,体现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先进性和高水平性。因此,在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实现风险的识别,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实现风险导向[3-4]。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的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财务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行政单位主要业务、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及计算机审计、掌握与审计相关的管理、金融、工程、信息以及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需要将其定位于综合性强、知识全能的高素质人才。从目前国内行政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配置情况来看还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主要体现在审计职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内部审计机构中专业构成单一、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师缺乏、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

(二)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我国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有国家的参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科学。虽然相关文件在一些方面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在行政单位内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尚需要解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等问题。

(三)内部审计有局限性

西方国家在内部审计方面,发展较快,审计类型丰富其已步入风险导向阶段。我国行政单位内部审计则发展较慢,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与和发达国家比较,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审计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依然停留在账项制度基础导向阶段,较少涉及内控审计、绩效审计;审计技术和方式比较落后;防控风险能力差;为行政单位增加价值功能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更加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也不能充分展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四、开展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一般来说,风险导向主要针对在内部审计中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是否有效、能够控制多大的风险以及是否会对日常管理产生影响等。尤其是在新审计环境下,更加要求审计人员要采用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与行政单位管理层进行有效的交流,为行政单位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二)明确内部审计目标,拓展业务范围

在目前行政单位制度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的目标已经逐渐由狭隘的财务统计转向单位治理结构层次。在现代内部审计过程中,明确实际而又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目前,国内内部审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确立“增加行政单位价值”这一目标是大势所趋。分析其原因主要为:该目标与企业的治理目标一致,符合行政单位的长远利益,能够在为行政单位提供高水平审计服务的同时促进行政单位各项业务有序高效开展;同时,该目标也符合内部审计职能在行政单位中的定位,符合其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重心已经逐渐由价值链的中段向前后两段进行移动,逐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促使行政单位价值不断增长的目的。

(三)提高业务素质

在现代内部审计的新环境下,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已经逐渐跟不上内部审计发展的步伐。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行政单位中的价值。从国内内部审计改革的经验来看,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需要由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构建信息平台。信息时代依托网络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引入先进审计手段。充分利用风险评估和内控测试等国内较为先进的内部审计手段,逐步替代传统的查账法。三是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改善行政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构成,要为内部审计配备既精通财务和审计知识又熟悉行政单位各项相关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逐步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四是定期考核。定期考核是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必要手段,从侧面也能促使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更新审计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和职业技能。

五、结束语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行政单位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措施进行完善,缓步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代替传统的审计方式,谨慎探索和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型和程序,鼓励行政单位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具体实施。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实施,相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行政单位的应用将会更加完善。

作者:张浩 单位:连云港市公安局审计处

参考文献:

[1]马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N].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

[2]李晓春,高维红,李艳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

第6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3.12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3-0255-02

1引言

为了发挥高校在自身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科研特色,构建相应科研项目管理实施体系。依据当前高校行政体系,学校法人代表应对学校科研项目管理负总责,分管科研的学校领导对学校科研项目负直接领导责任。科研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行法人负责制的项目由法人委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负直接责任,实行课题负责人制的项目应由项目负责人负全责。

2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中,一般说来,科技处是高校科研项目的主管职能部门,它需要与承担科研项目的相关校内二级行政单位共同负管理责任。高校需要设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是多层次、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协调项目执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相关业务需要接受学校科技处的指导,计划财务处发挥经费管理作用,审计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实施负有直接责任。项目负责人要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要确保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體系的构架由学校、二级行政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其中科技处是科研项目的主管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实施的负责人。

3科研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有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指学校在项目的申请立项、组织实施、验收结题和成果跟踪等全过程中对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及相关单位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科研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认真履行项目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中双方约定的条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申请及实施的全过程中应注重诚信,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实施数据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科技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和各二级行政单位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完成任务。

3.1科研项目的实施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签订项目合同(任务)书,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签订前,项目负责人应提供外协单位的资质、能力以及项目组成员与其无直接经济利益相关的承诺材料;所二级行政单位分管负责人应对合同的每一条款进行逐条审定,重点对技术条款、项目完成的基本保障条件、知识产权权属的约定以及外协单位的承担能力和执行责任、违约责任、争议纠纷等进行核查;涉外合同要明确约定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需在中国内地。科技处对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进行再审查,加盖学校公章后生效,盖有双方印章生效的合同(任务)书、协议书需报科技处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备案。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报送相关材料,并根据合同(任务)书要求按时完成任务,进行验收结题。按照合同(任务)委托方的要求,在发表研究论文和出版著作上标注项目资助来源和课题编号。项目验收结题应按相关程序执行。由项目负责人提交相关材料(如验收申请、总结报告和项目委托方的有关证明或双方约定的其他材料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科技处同意后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委托方认可。科技处代表学校接受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的委托,对项目进行验收结题。

3.2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负责人、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预算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变更,项目负责人和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应及时报科技处。科技处应敦促并协助课题组及相关二级行政单位按项目管理规定及合同要求履行变更手续。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应有充分的理由,并由项目负责人及时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同意后报科技处批准、备案。相关文件有具体要求的纵向项目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需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效。

3.3科研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情况

项目无法按期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至少提前3个月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包括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调整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由科技处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另一方认可后生效,因合同委托方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除外。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无法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提出申请终止或更换项目负责人,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处。由学校向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后生效。如终止项目,应及时完成财务决算和审计,项目经费按规定退还委托方或交学校处理。项目负责人应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时,应根据合同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和科技处同意,与委托方协商解决,签订项目终止合同。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合同的约定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

3.4建立健全科研信用管理体系

对申请、执行各类科技项目的二级行政单位和个人建立诚信档案,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作为申请项目和职务职称晋级等的评估依据。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课题组成员应做好科研工作的原始数据记录,保留各种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并由负责人或课题组指定专人归档保存10年以上。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经主管部门或委托方获准验收结题后,需将所有验收结题材料报送科技处并移交学校档案馆归档保存。

4结语

第7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1.违规处置国有资产。

一是低价变卖国有资产。个别单位以小车修理费高及耗油等原因,未经国有资产部门审核,将未达到报废年限的小车低价出售给相关单位和个人。此外,审计也发现,其他一些固定资产也因种种原因,出现同样情况;二是将单位用途不大的固定资产,随意赠送给相关单位,如:我们在某行政单位审计中,发现其将一台10万元余元的闲置设备,未经国有资产批准,随意赠送给相关单位。

2.国有资产账实不符。

一是个别单位部分国有资产划给下属单位使用。审计发现,某事业单位与下属公司国有资产理顺不清,部分国有资产有账无物,多年来,上百万资产无偿划给下属企业所有,账面未见国有资产租赁收益,该单位理由是支持企业改制所为;二是部分自行购置的国有资产未纳入固定资产账管理,形成账外资产,大大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审计发现,一些单位将购置的国有资产未纳入财务管理及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三是无偿赠送国有资产。审计发现,个别单位将购置的小车等国有资产无偿赠送给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部门,但财务账面未作处理,造成国有资产有账无物。

3.将房屋等国有资产无偿租赁给相关单位。

一是个别单位与原下属公司未完全政企脱钩,始终保持“明脱暗挂”关系。审计中发现某行政单位与下属企业“明脱暗挂”,将房屋无偿租赁给原下属公司,原下属公司则列支部分应由该行政单位承担的临时工工资等费用;二是个别单位将食堂、招待所等无偿承包给个人,单位则在食堂、招待所列支部分招待费,以冲抵房屋租金。

4.个人占用国有资产。

审计发现,部分单位因固定资产管理不善,公车私用的情况随有发生,部分电脑、照相机等办公用品也常为私人占用。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财产物资采购、验收、领用和保管要建立健全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

2.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来进行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无论是自行购置的财物或是受赠的固定资产,一律按固定资产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有资产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处置及转借国有资产,对于已交付使用但未进行工程决算的新增固定资产,应按财务制度规定预估入账。

3.保管和使用人调离单位时,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任何人不得自行处置、挪作私用国有资产。

第8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预算会计 现状 总体改革思路

一、预算会计的内容

1.财政总预算会计

按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其核算对象为各级政府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包括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管理体系和国家预算组成体系相一致,分五级,也就是一级政府要建立一级总预算,每一级政府的总预算都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对象特点和会计核算要求,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001年财政部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平时不作帐务处理,待年终结帐,再做处理。

2.行政单位会计

按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以及党派、政协机关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拨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它们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部门、本部门的全部会计工作。会计对象是各行政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采用借贷记账法来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并对旧制度的会计科目进行了撤并和增删。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报表说明书。

3.事业单位会计

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将其定义为: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使用者分别是政府、财政部门、外部使用者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会计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会计报表结构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说明书。

二、预算会计现状

通过考察,笔者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1.我国预算会计体系自1950年创建以来,其间虽有所调整,一直变化不大。1997年改革后形成的预算会计体系较以前有较大调整,1997年财政部将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把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分离,基本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2.预算会计逐步规范化,国际化。1997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改变了建国后实行的制度管理,开始走会计准则管理的路子,如,专门对事业单位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也是对国外政府会计改革和我国会计改革的经验的借鉴,有利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改收付实现制为以收付实现制为主,部分项目可使用权责发生制记帐法:为便于交流,统一会计语言,预算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重新进行了设计,使预算会计既能完整地反映出单位经济全貌,反映单位业务活动收支的主要类别、收支水平,又能详细反映出单位各项支出的用途以及主要基金的变动情况。

3.对预算外资金的核算要求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形式有了较大变化。单位为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收取的费用,未纳入预算管理的作为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1997年改革前,预算会计对事业单位按不同的预算管理形式来加以核算。由于不同管理形式的单位存在同样的资金筹集手段和运用方式,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界限,加之单位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取消了按不现预算管理形式实施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综上所述,现行预算会计虽然在以上述及的重大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或重新进行了规范,基本上满足了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对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打下了基础。但为了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迫切需要研究下如下问题:

1.研究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于预算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和对政府会计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并进而研究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2)研究政府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国际动态和各国在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供我国借鉴和参考。

(3)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及构成,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的具体步骤、方案和实施中需要配套改革的措施,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建设是否需要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应当制定哪些具体会计准则、每一项会计准则的具体结构等。

(4)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的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政府会计改革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的,在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上也将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基于此,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以及如何分阶段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哪些会计核算项目应当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2.国外政府会计的理论体系、运作模式和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对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机构或经济实体。关于其特征,美国会计学会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委员会报告》中称:通常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基础,乃是有无营利的动机,美国的非营利范围,包括联邦政府机关和州及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公立和私立的非营利组织,具体例子有学校、医院、慈善组织、教堂和基金会等。

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公立非营利事业体,民间非营利事业体。由上述考察,笔者得出如下认识:

其一、各国对非营利组织划分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划分的标准实际是一样的,即是以非营利为标准。

其二、这种划分都是为了便于核算和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2)非营利组织体系

如上所述,非营利组织是与营利组织(企业)相对而言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在许多方面与企业会计相近或相同,但在一些内容上仍有其特殊性。因此,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形成了适合本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3.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

我国企业会计自1993年来,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现在企业会计模式,所有的营利组织共用一套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并在此前提下,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别制定了三套会计制度来规范来各自类型的企业,即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股份公司、国有企业和集团公司;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规模较小和不适于用企业制度加以规范的小企业。企业会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运用会计准则加会计制度模式是适宜的,既与国际靠拢了又适应了国情。(2)营利组织虽有各行各业,但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都以营利为目标。所以,他们适用一套共同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对各项经济业务用具体会计准则来加以规定。对行业相差特别大的再制定少量制度来加以规范,以便于具体操作,而不是对营利组织内的各行各业分别制定不同的会计准则,(3)便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可比性。

参考文献:

[1]丛树海.中国预算体制重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5-20

[2]陈志斌.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J].会计研究,2003;6:36-38

(上接第65页)

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以适当地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来解决专业财务人员不足的困难,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从而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财务管理方法

1.做好出版社的财务预算工作

预算作为有效控制支出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运用,近年来,许多出版社的业务量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企业的效益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利润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财务预算是整个出版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出版社运营的各个方面,所以出版社要充分地做好预算工作,用严格的预算来指导企业的运营状况,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促进单位的发展。

2.单品种利润核算

转企改制后,出版社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单品种利润核算是出版社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单品种核算能准确统计单品种业务的赢利能力,为考核编辑和发行人员业绩提供数据支持,为出版企业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单品种核算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出版、编辑、发行等业务系统无缝对接。从单品种核算的要求出发,管理信息系统要以财务数据为中心重新设计,用技术手段保障单品种核算实现的可能性。加强财务管理,建立以图书单品种利润核算为核心理念的管理,必然能提高出版企业的竞争力。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财务管理工作就无法有序开展,财务状况就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出版社应该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结合出版行业自身的特点,制定详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在日常运行中能有效执行,各项业务能按章办事,从而规范有序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管理需要人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来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的任务,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满足管理层决策的需要。

三、总结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版行业竞争将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出版社更好地发展,就要求其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总体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振省.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 包卫国.出版业从业人员财会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丰盈.出版企业预算管理探讨[ J].出版经济,2004(6)

第9篇:行政单位财务总结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 重要性 问题 解决方法

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就是单位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它是国家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1]。所以对于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方法的探讨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直接关系着阳光、高效、透明、廉洁政府的建立。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创新能增强宏观调控

行政事业单位创新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规范政府行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政府预算能够及时的落实并执行,能够保证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2]。

(二)行政事业单位创新预算管理模式能提高办事效率

行政单位创新预算管理模式能够为行政单位的施政行为提供一个合理的标准,在这个标准范围内,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施政行为,提高行政单位的办事效率。

(三)行政事业单位创新预算管理模式能增强财政管理水平

财政管理的核心就是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创新预算管理模式,制定一个资金支出标准,按照具体部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高行政人员的预算管理水平,保证政府的相关条例能够有条不紊的得到落实,提高整体的财政管理水平,推动财政管理体系走上法制、科学、规范的轨道。

(四)行政事业单位创新预算管理模式能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如今竞争愈演愈烈。行政事业单位创新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支配资金的流动方向,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范围,保证在大的经济形势下能够选择最有力的项目投入有效的资金支持,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现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分别是“一级预算”管理模式和“二级预算”管理模式。

“一级预算”管理模式的含义是:以事业单位的整体活动为管理对象的预算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级预算”管理模式。“一级预算”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以控制支出为重点。缺点是:很难对资产的存量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二级预算”管理模式的含义是:以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为主的模式,我们称之为“二级预算”管理模式[3]。“二级预算”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以部门预算为主。优点是:能够实现预算资金使用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依然是以一级预算管理模式为主,就是在预算编制中把侧重点放在了控制投入(支出)的增长幅度和数量上;在预算执行中,把控制超支为重点。这种情况下,很难对资产的存量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这种以控制支出为重点的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当年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保持一致,而对于那些支出活动结束之后形成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还有那些与支出预算没有直接关系的资产往往不被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第二,在以控制支出为重点的管理模式下,单位或者部门往往自主的占用那些固定资产,部门和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也没有相关的能够激励工作人员的条规条款或者奖惩机制,导致很多资产闲置,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第三,在以控制支出为重点的管理模式下,管理资产的方法比较简单,预算的编制不够科学,同时缺乏健全的考核和监督体制,不能够保证预算管理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不能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

四、改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方法

第一,完善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管理不仅要加强对那些包括预算有关的资金的控制,同时要加强对那些与预算没有关系的资金的管理,保障预算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加强预算体系的包容性。

第二,编制合理的预算体系。编制合理的预算体系就要从一级预算管理模式向二级预算管理模式转变,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一级预算体系。一级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大纲,是二级预算编制的依据。要以业务计划为中心,在科学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前提下,采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一级预算体系,为二级预算的编制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其次要编制科学的二级预算。编制科学的二级预算体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要委派专业的人员进行二级预算的编制;第二阶段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来编制二级预算;第三阶段二级预算编制完成后要上报给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和确认。

第三,认真执行预算。首先,预算的管理人员要将预算视为“法规”,严格的遵守预算的条例;其次,建立并规范日常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防止出现预算资金随意支出的现象;最后,要尽量做到预算的透明化管理,做到预算方案的公开透明,资金支出的公开透明,执行结果的公开透明。

第四,加强预算的考核和监管。考核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预算的考核。首先,要制定规范的考核制度,做到一事一结;其次,预算管理单位要按照季度或者月度来进行预算管理的总结工作,自查自纠,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最后,将考核制度和绩效挂钩,通过奖惩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五、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预算管理模式尚不完善,急需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转变,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晓翠.新形势下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