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索寓言范文

西索寓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索寓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索寓言

第1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背景;方法;问题;探索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自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的一项体验式的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背景

国际背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原有的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难以胜任,于是研究性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可以说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同时还特别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三学时,这为各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实践机会,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足,把认识过程还给了学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从我校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到了重新定论、重新规划、寻找新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关键时刻。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新目标,并决定在2004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把它作为学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来提升平昌中学的办学理念,丰富我们的办学内涵,为实现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发展作准备。所以,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方法

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10人。在分组时征求班主任意见和学生意愿,做到人员配合尽可能公平合理,一个小组能代表一个班级的缩影。由学生自己选举组长、信息采集员、资料整理员、联络统计员等,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以专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或小组到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搜取资料。以探究为重心:以学生探究过程为重心。从研究的专题确定,到研究的过程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结果的文字表达,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独立完成,教师所作的一切指导,要围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我校特点,教师精心设计调查研究内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辩论,对不同素质不同情况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实行小组奖励:小组奖励。每个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能获得提高分,进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对小组贡献就越大。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对进步大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过程

课题准备:学习文献宣传发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主要研究方法、设置研究专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题,我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方式》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的资料与总结)、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讲明选题的意义,掌握选题的方法,怎样进行实践。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主题内容。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课题。题目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建立机构,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自己挑选出组长,组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研究经费共同分担。为了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学习文档的撰写》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述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表、统计图)和开题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记录、调查记录、心得体会等的撰写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研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集体专题交谈法、搜集经验法、全面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实验设计法、电话访谈法等。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同学们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条件来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任何一个课题的资料搜集,都需要针对各种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旦研究方法确定以后,就要撰写开题报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但是谁也没有撰写开题报告的经验,于是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课题组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确定内容,撰写出课题开题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发给小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分担的工作,认真学习报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

课题实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测试、跟踪指导因材施教。所有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实施前,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调查对象。然后各课题组统筹安排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先后和路线等,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都参与调查采访。随机抽样调查是调查最常见的方法。学生两三人为一个小组,对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事前向指导老师汇报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笔记,每次填写好活动记录。事后向指导老师汇报,以求得进一步的指导,并召集情况交流会,汇总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对调查中出现的困难,运用集体的智慧,想办法在下一步的调查中给与解决。问卷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的内容。根据调查的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采访调查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比较全面的、比较权威的、大量可信度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组的同学通过结合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分别采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全面了解被采访部门的过去和现在。采访后,立即写出采访纪要,以备研究之用。实施阶段由学生实践完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必须实施全程指导。这一阶段的指导呈现出小型、零散和及时性特征,更为具体,需要更强的针对性。例如有些课题组的同学到学校有些部门去调查,他们不予支持。教师及时指导如何沟通,阐明来意,消除误解,协调人际关系。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交际,最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课题总结: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各研究课题的现状,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寻找材料的共同点。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该要则要,不该要的则去掉。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完成结题答辩。为此,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材料中的结题报告部分内容,掌握结题报告的写法,由一人执笔,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结题报告。准备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完成汇报型的结题答辩。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问题与思考

第2篇:西索寓言范文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主要内容(表1)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流程

三、典型案例解析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解析

[例1]甲公司有关涉税业务如下:(1)2010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800万元,坏账准备计提比例10%,甲公司期末计提了坏账准备80万元,甲公司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账户的期初余额都是0。(2)2011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2000万元,甲公司根据规定计提了120万元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期末余额变为200万元。甲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2010和2012年税前会计利润都是500万元。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

要求:请分别核算2010和2011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010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计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甲公司 2010 年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800-80=

720(万元)

甲公司2010年末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800(万元)

根据本文图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0万元。

解析:该案例中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80万元的主要原因,表面看是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实质则是税法不认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计提的坏账准备80万元,在企业所得税计算中属于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项目。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2010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80×25%=20(万元)

2010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发生额=20(万元)

解析:甲公司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账户都没有期初余额,在没有其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下,可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是0,2010年末,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就是该年该账户的发生额。

第三步,计算所得税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010年甲公司应交所得税=(500+80)×25%=145(万元)

2010年所得税费用=145-20=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45

解析:不少会计人员对第三步核算中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理解不透彻,经常把加减弄混了。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办法,在第三步中,计算完应交所得税后,先写会计分录,后计算所得税费用。在这个会计分录中,借方一定有“所得税费用”科目,贷方一定有“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该登记在借方还是贷方,可以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发生额增减变动来判断,因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资产类账户,增加应该登记在会计分录的借方,反之登记在贷方。在本例中,该账户发生额增加了20万元,因此,应该登记在分录的借方,这样,借方“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就是145-20=125万元。可以看出,通过先编分录,后计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就迎刃而解了。

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计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甲公司2011年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2000-200

=1800(万元)

甲公司2011年末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2000(万元)

根据本文图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累计额200万元。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2011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200×25%=50(万元)

2011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发生额=50-20=30(万元)

解析:甲公司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是20万元,2011年末,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时50万元,双方的差额就是该年该账户的发生额。

第三步,计算所得税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011年甲公司应交所得税=(500+200)×25%=175(万元)

2011年所得税费用=175-30=14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45

递延所得税资产 3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75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务处理解析

[例2]乙公司于2007年12月底购入机器一台,当月投入使用,购入成本54万元,预计净残值0,预计使用年限5年。会计核算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计税时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的净残值和折旧年限与会计相同。该公司各会计期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无其他税会差异。乙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各年税前会计利润都是10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期初余额是0。

要求:请分别核算2008-2012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8年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如下:

第一步,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乙公司 2008 年末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4-10.8=

43.2(万元)

第3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信息技术;协作学习

现如今,组织并实施小学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重要结合,而在这其中,合作学习又占据了关键地位。笔者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目标

时展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知识有一定掌握,更要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这对新时期的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包括:

1.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从自身学习的要求出发,有重点、主动进行信息的发掘,通过信息媒介,例如,电视、网络、报纸,或者亲身进行调研,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具有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此外还能够判断、甄别信息的可信度,然后再对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

整合并综合多渠道得到的相同类别的信息,并与现有知识进行综合,将信息重新储存、整理,尽可能更简洁地将信息传递给需要者。

4.信息创新的能力

加工信息的过程中,通过综合、归纳、联系的手段,找到有规律、有联系的线索,从表面现象中探索事物发展的根源,得到有价值的创新信息。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职能

现阶段的教师职责并不完全是对知识的传递,更偏向于对学生进行鼓励。除了传统的教学职能以外,教师更像一个教学方面的顾问,更像一个帮助学生的参与者,这就代表:教师在职能方面更趋向于一个导师。这样一来,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具备了一系列创新、研究等能力与素质,才能够与研究性的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削减原有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职能得到了增强,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获悉,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更加对教师的职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职责与能力。相信会对信息教学中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4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C语言 程序设计 实践教学

一、前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C语言在以其目标代码质量高,使用灵活,数据类型丰富,可移植性好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在系统软件开发、科学计算、自动控制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在众多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竞显风流的当今社会,C语言以其强大的功能仍在高级程序设计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C语言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开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程序设计过程理念的形成都与C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C语言有着其它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不可比拟的优点,同时也有其较难学习的一面。由于现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原因,所以在学习中普遍反映“难学”、“不懂“,这也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

二、现行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完全分离,不能相互促进。理论课中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知识的分析和灌输,在广度上对知识没有拓展和延伸,必定会影响对知识深度的剖析,也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而实践课程通常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很多时候是在走形式:一方面,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往往用上网来对付实践课;另一方面,老师很难监控到每个学生,了解他们是否都在认真编写、调试程序。这就造成理论课没有起到为实践课打基础的作用,实践课也没有起到巩固、应用理论课的作用。

2.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不深入,严重影响了C语言的学习。因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延续性和拓展性非常的强,包含了算法、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相关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课程的知识。在C语言教学中涉及到进制转换、取值范围和顺序存储等基础知识时,发现很多学生还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甚至根本不理解。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C语言教学很难顺利进行。

3.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停留在表面、对知识学的一知半解。由于接受的多是课本知识,所以动手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导致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堂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堂课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课,如介绍C语言的发展、特点、优点等内容,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到程序设计部分。其实恰恰相反,上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学生是否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渴望进行后继内容的学习问题,所以绝对不能照本喧科。而对C语言的发展追本溯源,将C语言领域的开发投入、研发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对C语言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C++、VC++进行介绍,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推动后续知识的学习。

2.详细讲解基础知识,深度剖析与后继课程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涉及的数据类型、取值范围、运算符、优先级、表达式等内容虽是基础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迈入程序设计大门的第一步。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便无从谈及程序设计,所以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一定要详细。比如遇到整型数据的取值范围问题时,可以适当拓展一些原码和反码的知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链表知识是C语言的难点,这部分内容和数据结构联系密切,所以要深度剖析,尤其是对带表头结点的单、双链表更要讲解的清晰、透彻,为数据结构、JAVA语言等后继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继往开来,不仅可以巩固以前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重点分析程序设计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很多学生认为,进行程序设计就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写源代码,这其实是学习程序设计的一个误区,编写源代码仅仅是完成了程序的编码,而程序设计从问题分析就开始了,它包括分析问题、选择算法、绘制流程图、编写源代码、调试并测试程序,直到取得正确结果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绘制流程图能使程序员在编程时思路清晰,减少编程错误。利用流程图来分析、查找、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能够一目了然。例如:下面这一简单的while循环结构,用流程图便可以轻易发现错误所在。图1是错误代码的流程图,它使程序陷入了死循环,图2是正确的流程图。所以绘制正确的流程图,是减少代码错误的有效手段。

Main(0

{int i,sum;

i=sum=0;

While(i

Sum+=i;

i++;

Printf(“1+2+3+…+100=%d’,sum);

}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即使对简单的程序设计的讲解也严格的按照程序设计的过程一步步的进行分析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4.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体会程序设计全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学生通常在C语言的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时间,但却离实际要求相差很远。因为缺乏了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计算机类学生的通病。为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实验可以说是学习C程序设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故意将赋值符号“=”和等号“= =”互换、漏写分号“;”和大括号“{}“,设置一些待解决的错误,引导学生在编程和调试过程中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巩固理论知识、养成编程的好习惯,更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积极性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

5.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来,逐渐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传统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以便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注重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按章节、按阶段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把模块化的知识连接起来,系统、全面的掌握所学内容。

四、结束语

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杨路明等.C/C++程序设计教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谭浩强.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

随着信息技术和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广播电视台正在加快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电视节目的采集、编辑、存储、播出交换以及相关管理等辅助功能的广播电视全台网。浙江传媒学院是以广电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按照广电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规范,已建成了前期摄像实验室、演播室、虚拟演播室、硬盘播出系统实验室、广电发送技术实验室等广电类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未能在物理上和业务上实现数字化的互联互通,各个实验室之间不能实现全程无带化节目交换,也不能实现各实训系统的资源共享。

制作与媒资系统实验室的建设,将使我校广电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等实验实训环节中的节目素材统一存储、编目与利用,最终构建以媒资系统为业务核心的广播电视全台网实验室,满足学生广播电视全台业务实训以及校内节目资源共享的目的。

1 制作与媒资系统功能

制作与媒资系统实验室主要面向学生实训,同时又要兼顾校园电视台的实际应用。在系统功能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符合电视台的实际操作流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实战的环境平台。系统按照稳定性、安全性、先进性、开放性、扩展性等原则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与校内现有制作、播出、直播等实验室之间互联互通的要求,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独立性,系统互连应采用松散藕合方式。系统配置了数据库、媒资内容管理、流媒体、任务调度、转码、归档、收录等服务器。为满足学生大批量的实训要求,配置了18台制作/编目工作站、4台有卡上载工作站、1台配音工作站、1台审片工作站,制作与媒资实验室采用在国内各大电视台有较高占有率的成都索贝的非编与媒资系统软件,能够较好的满足学生实训和实际应用的需要。

1.1节目制作系统

节目制作系统采用索贝公司的NOVA工作站,配置了18台无卡粗编工作站和4台有卡精编工作站,软件采用第二代CPU+GPU编解码技术,高标清兼容,能支持多层、多格式、高低码率视音频素材实时混编,多层特技实时处理,采用基于软件编码的实时长GOP压缩编码格式,支持目前几乎所有的HD/SD 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支持VTR、XDCAM、DVD、蓝光光盘、P2卡等多种模式上下载,同时还可通过 IT接口(1394或以太网接口)导入原始码率的数据文件。支持多种方式的节目输出,如素材生成,文件输出,单帧输出,生成 TGA序列等,功能完善,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能与学校现有的播出系统等第三方软件无缝连接。

1.2媒资管理系统

媒资管理系统主要是将视音频素材进行上载、转码、归档存储,并能快速检索、回迁和下载。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资料上载、资料挑选、资料审核、编目、编目审核、媒体资产管理中心、资料平台等典型的媒资应用功能,能够满足用户对媒体素材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再利用的需求。图1和图2是当一个用户通过VTR上载采集素材进入媒资库后,再通过检索发起使用申请,将申请的素材回迁到非编系统的流程框图。

编目工作是对上载进入系统内的节目进行编目工作,编目人员通过编目任务认领,根据媒体资料选择适用的编目体系对指定的素材进行分层编目,分层编目采用分层结构,提供节目、片段、场景、镜头等详细属性信息的描述, 以方便用户能更快速的查询到需要的素材。

媒资系统软件提供了非常快捷和功能强大的B/S模式的资料检索门户,门户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包括全文检索、高级(参量)检索、分类检索、标签检索、编目检索、主题检索,同时辅以输入提示、智能纠错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检索门户打开IE浏览器,输入检索门户地址就可以方便的按各种条件进行检索,选择需要的素材,可对其进行播放、申请下载、收藏等相关操作,也可根据权限申请下载输出。

媒资系统还提供了直观的任务流程监控功能,通过任务控制中心,用户可以查看、执行、终止当前提交到系统的各类任务(迁移、转码、整理、自动备份等),并对这些任务进行控制和管理。

2存储设计

系统的整体存储架构采用在线和近线分级存储,利用磁盘阵列与数据流磁带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媒体文件的分级存储。在线存储主要用于存储低码率的流媒体文件和临时的高码率的素材,对于需要长时间保存的素材则保存在近线存储数据流磁带库中,用户需要时可以迁回磁盘阵列中。

目前系统的在线存储磁盘阵列配置的容量为15TB,近线数据流磁带库采用可扩展的智能化磁带库平台昆腾Scalar i500,最多可配置4台 LTO 4 磁带机。考虑实验系统对存储容量要求不高,目前配置1台LTO 4 磁带机, 可容纳125张800GB 的LTO 4 磁带,4 盘清洗带,磁带库的有效容量达到98TB。今后根据实际需要可扩展容量,最大可配置200TB,完全可以满足实训与校内实验电视台节目存储的需要。

3网络架构

第6篇:西索寓言范文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第7篇:西索寓言范文

描述性研究:预算角色、动机及其绩效研究

管理会计教科书一般将预算定义为多目标角色,即预测、计划、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学术界对预算角色定位和预算动机的研究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预算的功能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对预算角色冲突的理论分析、预算角色的定位、预算与战略的关系以及预算动机对应绩效的实证研究等。

(一)预算角色间的冲突

M.Edgar Barrett 和 LeRoy B.Fraser 两位学者于1977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运营预算的角色冲突》一文。文中把预算分为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运营预算,进而主要研究运营预算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冲突。他们把预算归结为五个角色,其中三个主要角色是计划、激励和评估,两个次要角色是协调和教育,角色之间的需求存在着主要和次要的冲突(见图1)。第一,计划与激励的冲突。为使激励有效,预算应设置较为困难但能达到的目标,组织中的所有经理都能完成预算是不太可能的。计划的目的,需要经理对作业的可能水平做出最好的估计,经理们也知道为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遭遇不曾预料的困难,考虑这些因素,经理们在首次提交预算建议时经常感觉应粉饰,即所谓的“预算松弛”。为在预算与实际成果比较时处于有利地位,一些经理人员故意把目标设置在他们相信能完成的业绩水平之下。如果不能解决“预算松弛”问题,将会降低预算的计划和激励作用。第二,激励和评估的冲突。从激励角度看,预算设置的目标应被经理人员看作判断业绩的固定标准,支持这一观点的人相信,一旦目标确定,应相对固定以便经理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评估经理业绩时需剔除在预算期间不可控的成本费用和环境因素。激励与评估的冲突实质是固定标准和动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三,计划和评估的冲突。预算编制初期,管理层应根据公司和环境的关系估计最有可能的产出,这时评估的作用较弱,而后期的预算角色主要是评估,此时的预算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已作了调整和修改。如果忽略预算的激励功能,企业看上去似乎有两套预算,一套用于计划,另一套则用于评估。

(二)预算角色定位的行为后果

预算角色的不同定位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当预算作为控制机制和业绩评价标准时,实现预算的压力就产生了,执行预算时就会充满对预算压力的抱怨。因此预算通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压力”,不仅被指责为阻碍创新和学习(Argyris, 1977; Bartlett ,Ghoshal, 1993; Emmanuel, Otley, and Merchant,1990),而且过分注重预算的实现可能导致不当行为的发生,如操纵数字、部门间冲突、增加与工作相关的压力以及预算博弈等,因此很多研究结果对预算倾向于持负面态度。但是David Marginson和Stuart Ogden(2005) 通过对 Infotain plc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经理人员面临与角色模糊相关的不确定性时,做出的反应是积极致力于实现预算目标,而不是将预算当作压力,因为预算提供了结构性和确定性的资源,预算的实施对角色模糊的矫正有重要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角色模糊程度高的人比模糊程度低的人更可能致力于实现预算。

英国企业对预算压力的反应与美国企业截然不同。Stephen R.Lyne(1988)对13家英国大中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6%的回答者认为,增加预算压力是必需的,而且压力之下也没有功能混乱行为的产生,这与英国企业将预测未来业绩作为预算的首要角色有关,由预算导致的压力相对较小。

(三)预算管理的战略角色

预算角色定位于计划、协调、沟通、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是共识,大量研究集中在如何有效执行预算,关注业绩评估中使用预算控制引致的功能紊乱后果,但较少关注在预算执营计划和战略形成方面的功能,而这些被忽略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就有许多文献呼吁改善传统预算在关注经营计划和战略方面的不足。

管理会计研究倾向于将预算定位于“诊断系统”(Simons,1990),或定位于“回应系统”(Burchell et al. 1980),相当于评估和责任界定系统。实际上预算应该可用作管理层沟通和协调战略决策前的方法,并和薪酬体系连为一体,便于基层经理对战略做出承诺。预算也能作为对话、学习和思想创造的机制(Burchell et al. 1980),Simons 称之为“交互控制”系统。Margaret A.Abernethy和Peter Brownell(1999)通过对63家公立医院CEO的问卷调查,证明交互式预算能够减轻战略变革对绩效的破坏效应(见图2)。

基于权变的管理思想,研究者注意到环境对预算动机和角色定位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较为关注的是在不同环境下预算动机和角色的侧重点。Manzurul Alam(1997)研究了环境的不确定对预算动机的影响。他选择两家面临不同风险的孟加拉国国有企业进行个案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不确定性企业预算的动机,侧重于管理与企业相关的重要机构的外部关系,超过了对组织自身的管理,预算与组织任务的细节方面相对分离;而相对较低或中等不确定性企业预算的动机,则更多地是在实现组织任务中发挥作用。Stephen C.Hansen 和Wim A.Van der Stede(2004)对环境、预算动机重要性、业绩和组织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系统研究。他们把预算的动机概括为4个方面,即运营计划、业绩评估、目标沟通和战略形成,他们调查了57位负责预算编制经理。研究结果表明,预算的四个动机既相互重叠,在用途上也相对独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预算的动机不一样。如竞争激烈的情形下,预算更关注目标的沟通与战略的形成,而弱化业绩评价的作用。每个预算动机的业绩又与不同的预算特性(参与预算、滚动预算、预算重要性等)相关联。预算的整体满意度与预算在运营计划、业绩评估、目标沟通和战略形成等单方面的业绩显著正相关。

总之,预算动机和角色定位不仅停留在企业日常管理层面,而且对企业的战略形成和变革有重要意义。同时,预算角色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要求预算同时发挥其所有功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必然要求企业运用权变管理的思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预算动机和角色定位有所侧重。如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预算应更注重战略导向和管理外部关系,在环境相对稳定时,则注重预算在诸如计划和业绩评价等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探索性研究:对传统预算的批评及改进设想

(一)对传统预算的批评

1.预算目标的偏离。Peter Bunce et al.(1995)认为传统预算是以典型的旧管理哲学为基础,关注由上至下的计划和财务绩效,建立在等级特权的组织基础上,注重运营费用的控制。一些人甚至认为预算已沦落为财务预测和现金管理的角色。根据对CAM-I(Consortium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International )、 AMS( 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s)成员的调查数据,按预算目标的重要性排在前四位的均为财务目标,依次为财务预测、现金管理、成本控制和资本支出;接下来的才是运营目标,依次为设定目标、沟通计划、资源计划和公司趋势等。这表明预算是财务导向而非满足运营管理的需求。

2.预算编制的组织结构假设的偏离。传统预算是建立发展在传统组织结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为追求质量和效率要求经理们必须根据流程而非职能来思考。成功的企业必须创造价值,因此需要关注价值链和市场需求,而传统预算的资源分配因受制于时间而变得僵化。

Michael Bromwich 教授从战略一致性等5个方面归纳了传统预算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见表1)。

Neely et al.(2001)从文献综述中归纳出12条传统预算控制的弱点:(1)预算需花费时间整合;(2)预算强制性的责任经常成为变革的障碍;(3)预算很少聚焦战略并经常与之抵触;(4)预算几乎不增加价值,还需时间准备它们;(5)预算关注成本降低而不是价值创造;(6)预算加强了垂直的命令和控制;(7)预算对组织正在采用的网络结构视而不见;(8)预算鼓励博弈和不正当的行为;(9)预算发展和更新过于缓慢,周期通常为1年;(10)预算是基于不能支持的假设和猜测工作;(11)预算强化了部门樊篱,而非鼓励知识共享;(12)预算使得人们感觉被低估。

Stephen C.Hansen et al(2003)将12条进一步归纳为3类:第一,时间适应性差,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4,9);第二,聚焦成本降低而非创造价值(2,3,5,6);第三,垂直命令,责任中心预算控制,不能适应扁平化、网络化和以价值链为基础的组织结构(7,11)。

上述对预算的批评直接来源于预算实践的缺陷,Bo-GoÈran Ekholm 和Jan Wallin(2000)利用奥尔森的剩余盈余模型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他们认为,

传统预算是支持内部有效性的有效工具,只能维持公司的均衡价值,而在通过建立出色的外部有效性从而创造价值方面显得作用不大,预算显然不能担当积极的战略角色。

(二)预算改进的基本思路

1.在原基础上改进预算。为应对对传统预算的批评,也为解决预算中的实际问题,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发展预算方法上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先后出现了作业基础预算、零基预算、项目基础预算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在某一特定环境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均未被企业普遍接受。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主要概述最具代表性的作业基础预算(ABB)的研究成果。

CAM-I的高级预算研究小组在对传统预算缺陷评论的基础上,把目标重心放在运营管理上,认为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系统必须与此相适应。这些目标为发展这一新方法提供了基本要素,可以概括如下:(1)启动与企业战略一致的作业计划;(2)资源消耗与流程产出相联系;(3)支持持续改进,包括渐进和突破;(4)构建支持性的适当行为;(5)通过计划和预算增加真实价值。

这些就形成了著名的“关键目标”,为这一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基础更关键的是,“目标”引导企业从关注狭窄的预算转移到更宽广的先进管理系统,关键目标的含义和可能的利益如表2所示。

Stephen C.Hansen et al.(2003)认为,ABB方法的精华在于闭环模型(见图3)。由运营环和财务环组成。阶段1的运营环:一旦作业和资源消耗需求已知,ABB方法的工作就是实现资源需求和可用资源(容量)的平衡;阶段2的财务环:在运营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财务计划,当财务计划与预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相适应时就达到了财务平衡。

ABB方法强调预算是由战略首先驱动运营,保证运营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结果和财务目标的平衡。与传统预算相比,ABB使得预算由侧重财务转向以战略为基础的运营计划,强调预算是由运营驱动的,真正发挥预算的管理功效。

2.超越预算。超越预算是一种彻底抛弃预算的思路。超越预算方法的意义在于考虑现有的战略管理流程和预算程序,并将两者相联系,创造一个独特的整合流程。通过削减财务计划流程更有效地联系其他要素,如战略陈述、报告和报酬机制(见图4)。

超越预算并不是说提供财务项目不重要,而是强调与战略要素的结合。超越预算的优点在于:第一,拓宽了企业视野,更关注非财务因素和无形资产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第二,新流程和新衡量工具的构造可满足企业的精确管理要求(见表3);第三,这类方法要求企业区别预期业绩和必需业绩,经理人员应追求更长远的目标。

对传统预算的批评和反思应该说是中肯和切中要害的,也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公认的。但对如何改进传统预算的既有缺陷则存在分歧。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是两种迥异的思路,一种是渐进式的改良,另一种则是“休克疗法”。从改革力度上看,超越预算似乎更具矫枉过正的意义,但从可行性角度看,改进预算则更可取。西方大部分企业仍将预算作为基本的控制方式,只有少数企业以新的战略管理工具取代传统预算。Bo-GoÈran Ekholm 和Jan Wallin(2000)以芬兰包括诺基亚在内的大公司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公司计划完全放弃年度预算,但即使坚持使用年度预算的公司仍然同意对传统预算的批评。有的公司认为,作为替代物的滚动预算、平衡记分卡和年度预算应该能够平行运行,传统的年度预算扮演着支撑内部有效性的角色,起到与外部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信息的作用。这就说明在原基础上的改进和超越预算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可以共存,相互补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预算技术的发展为预算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撑,预算的在线编制、实时监控节约了预算编制成本,提高了环境适应性等。更为重要的是,网络预算还扩大了预算涉及的范围,逐步从财务中心扩展到战略、运营和财务等各个方面,使预算真正成为“全面预算”,这就缩小了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的差异,使两种改进思路走向融合。从现有文献看,西方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很欠缺,可能源于网络预算技术尚未完善,目前仅仅作为手工预算的替代物出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预算技术的日臻完善,其对预算管理的改进是革命性的,必然会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解释性研究:预算行为的经验研究

预算行为研究一直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其研究成果颇丰。从西方经验研究成果来看,预算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参与预算以及由其引致的预算松弛这两个方面。我们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归纳了参与预算绩效和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一)参与预算的绩效

参与预算是指允许下级参加预算的编制,并能影响或决定预算水平。参与预算是通过提供与所有者共同决策的机会以激励雇员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正面的行动。参与预算允许经理积极参与预算的形成,他们因此更有责任执行预算。因此,我们通常认为参与预算一定会导致绩效的提高。但是西方实证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参与和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参与的效果。

1.个体因素。参与者的控制轨迹是决定参与绩效的重要因素。根据个性特征不同,控制轨迹可以分为自我控制型和外部控制型,分别与高参与程度和低参与程度配合,形成不同的绩效后果。高参与只有和自我控制相结合才能产生高绩效(见图5 )。

2.组织因素。组织层面变量主要有组织文化、组织分权和预算在绩效评价中的重要性等。

如果一个公司的文化与核心控制系统不同步协调,即使一个较好整合的核心控制系统也很难按照其既定的意图影响人们的行为。处于高规则导向和被传统文化束缚中的经理甚至认为预算参与只是假象。Hofstede的权力距离是组织文化的测量指标。在经理人员觉察到权力距离较低时,高参与会降低角色的模糊性,并能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而在权力距离较高的等级文化前提下,参与预算只是形式,不会产生实质性结果。

组织分权化对参与预算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度分权的条件下,参与预算与绩效正相关;而在低度分权情形下,参与预算和绩效负相关。

预算重要性是指预算指标在组织绩效评价系统中的地位。在预算重要性不高的情形时,参与预算对绩效有弱的正向作用;当预算重要性很高时,提高预算参与程度对绩效有相对较强烈的正向影响。

3.环境因素。外部市场竞争越激烈,预算参与程度与业绩、工作满意度就越正相关。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参与预算就越有必要,参与的绩效也越好。

(二)预算松弛研究

预算松弛可定义为在预算中有意低估收入和生产力,而故意高估成本和完成工作所需资源。下属参与预算导致了预算松弛的产生。参与预算和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有的学者发现松弛倾向与参与程度正向联系,而另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矛盾的结论说明必然存在其他因素影响两者的关系。

1.个体因素。参与预算的下属制造了松弛,松弛可部分归因于他们的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型下属比非风险厌恶型下属倾向于建立更多的预算松弛。通过加入报酬计划变量研究发现,在松弛导向的报酬计划下,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型创造了相似的松弛水平,但在真实导向的报酬计划下,风险中性显著降低松弛水平,而风险厌恶型没有改变。

个体的组织承诺对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也有重大影响作用。对于具有较强组织承诺的个体,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是反向的,即高参与产生低松弛。相反,对于较弱组织承诺的个体,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是正向关系,即高参与导致高松弛。

对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的研究正逐步扩展到伦理道德、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对好声誉的追求会导致较低的预算松弛。进一步研究声誉、伦理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后发现,声誉和伦理对自利行为的控制是有作用的。在松弛导向型报酬计划下,对声誉、伦理的关注程度和预算松弛是反向关系。当有关生产能力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提高时,将因此降低上级对预算松弛的监控能力,下属降低对声誉的关注程度;但是对伦理的关注程度并未因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而降低,说明声誉是一种社会调控机制,而伦理则是发自内心的对机会主义自利行为的控制。

2.组织因素。真实导向型的报酬计划和信息不对称对松弛和绩效作用显著。在真实导向或松弛导向的报酬计划下,当信息不对称存在时,真实导向报酬计划基础的预算松弛较低。

进一步考虑预算重要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时,无论预算重要性程度如何,参与程度越高,创造松弛的倾向越低;反之,参与程度越低,创造松弛的倾向越高。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在高预算重要性条件下,参与程度和松弛倾向成反向关系,在低预算重要性条件下,参与程度和松弛倾向成正向关系。其原因在于下属参与预算时,可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预算目标,在高预算重要性条件下,即实现预算目标非常重要时,下属创造预算松弛的倾向较低,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参与预算的特权。

3.环境因素。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参与预算对减少预算松弛具有较大的作用,而当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参与预算对减少预算松弛的作用相对较小。

总结与展望

西方的预算研究从学术和实务两个层面展开,对参与预算、预算松弛的实证研究是主流,两个层面的研究从最终目标上看是殊途同归,就是如何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实务界的研究立足企业个案,直面预算管理的不足,因地制宜地提出改进措施。学术界的研究则从不同角度研究某个因素对预算有效性的影响,是多视角、多因素的研究,研究的目标是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研究结论对企业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企业可以间接地从这些因素着手改善预算管理。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对预算管理的实务和学术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员工、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变化对预算管理都会产生影响。第一,知识员工比例迅速提高,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要求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这与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是冲突的,如何协调冲突是企业面临的问题。知识员工的高工作自主性要求更大程度的参与预算,可能影响预算和绩效的关系。

第二,组织层面变革对预算管理研究的影响。预算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新型的网络结构、柔性结构、虚拟组织、战略联盟和业务外包等新的组织形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再造必然要求对预算管理进行改革。组织结构的变迁如何影响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如何应对都是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文化对预算的影响正逐步成为学者的研究兴趣,如有学者比较了中国和新加坡不同文化特征对预算的影响。大家意识到不同的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特征作为环境变量对研究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如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参与预算对提高激励的作用也不一样,权力距离大的国家参与预算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与通常认为的参与预算会加强激励的结论并不相同。因此,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将会成为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有待加强研究的还有信息技术对预算管理的影响。从现有文献看,对在新经济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及其对预算管理功能、预算行为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尚为欠缺,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因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预算改变了传统研究中的环境假设,必然对已有的研究结论造成一定的冲击。

第8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1916年,由巴利和薛施蔼等人在巴黎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在语言学界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这本书的编写者都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全名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学生,他们根据索绪尔1906年到1911年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时同学们记的笔记以及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和资料编写而成,并分别在1922年和1949年出版第二、第三版。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并于1980年出版中文译本(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各个高校的语言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也是现代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普通语言学的许多重要原理都是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区分了两对根本的范畴: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廓清了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即共时的语言学。

一、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

在语言学界崇尚历时研究的时期,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观与历时观。在当时的天文学、地质学、法律和政治制度等领域,虽然没有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明确区分开来,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已经在这些领域并存了。当时一般的研究者都以历时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但是作为历时语言学的发起者之一的索绪尔却透过历时性看到了共时性。他说:“先是必须在语言和言语之间进行选择;现在我们又处在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共时态。”而所谓的共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共时态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是区别两种语言或语音是否相同,或同一语言的两种词是否完全相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标志着语言学从印欧语系的比较声韵学走进了结构语言学。

语言的历时态是指语言的连续变化所显示的形态,是语言形态在时间轴上显示出来的状态变化。与共时态相反,历时态是从纵观的角度去审视语言所得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历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历时态的语言学。它研究的对象并不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是系统里的要素的演变,是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在现代语言学出现之前,大部分语言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语言。因此,与共时语言学相比,历时语言学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更加系统的资料。

二、确立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意义

索绪尔关于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在语言学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是静态语言学,它是研究在特定情况下的语言状态。而历时语言学则是演变的语言学,它是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的。索绪尔关于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区分旨在强调共时语言学的重要性。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性质不同。它们研究的是语言中的不同事物,是点和面的不同,是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因此这也决定了这两种语言学的研究势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索绪尔本人出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将其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扩展,他开创了研究语言的新篇章,促进了此后的各种结构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索绪尔关于对共时语言学重要性的确立,成为语言学的经典理论,为以后各种语言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关于历时和共时的区分也同样进入了其它学科领域。

三、关于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区分的争议

从布拉格学派开始,就一直有语言学家对索绪尔共时态与历时态、静态语言学与演化语言学的区分和理解持有异议,认为他将这两种状态和两种语言学彼此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索绪尔作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家,曾写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名篇《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奠定了内部拟测法的基础。并且,在他一生的教学中,以第一手资料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将印欧语系的主要语言讲过数遍,历史语言学的讲述更是用了很大的篇幅。他系统阐述了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区分理论,为现代语言学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方向,推动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与其成正比的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带动下发展起来的网络用语,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和年轻人用语充斥在日常的语言中,这成为语言里的一种独特现象。因此,较之以前,关于共时和历时的划分区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语言发展的时间段可能要有更细的划分。

综上所述,索绪尔曾经说过:“事实上,绝对的不变性是不存在的;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索绪尔是承认语言的可变性的。虽然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共时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已经有些不适应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有价值的地方,磨灭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2]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皮鸿鸣.《索绪尔语言学的根本原则》[J].武汉大学学报,1994。

第9篇:西索寓言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26-02

我们希望,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用新颖的事例、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通过问题空间的创设,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唤醒、激发学生自然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对学习与探究的终身热爱,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人生态度。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教师掌握研究性学习指导的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我们的课题正致力于此——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归纳出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方法和策略,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身体力行,获得自己的成功;使学生开拓视野,开发学习资源,投身到探究实践中,体验研究实践的困惑与挑战,体验合作的愉快与力量,享受探究的成功,享受自己的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选取研究课题的指导策略。

2学生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或方案的指导策略。

3.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达成研究目标的指导策略。

4.学生课题小组的组成与分工的指导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选取研究课题的指导。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开始时,选好研究的课题极其重要。因为它是研究的“核心”和“命脉”,直接关系到今后研究的方向、进程、成果和效益。

2.学生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或方案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案制订得是否科学严谨。指导学生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可以使研究过程做得有序、规范、可控。

3.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达成研究目标的指导。这属于过程性指导,要求教师的指导策略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地做出恰当的调整。

4.学生课题小组的组成与分工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程、遇到的困难,以及有哪些帮的需要,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具体内容是: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导与接受。教师主要是研究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获得发展。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小组分工、各有侧重、理论整合为主。

本课题研究主要方法为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叙事。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具体情况。主要用于确定研究目标,选择指导内容,以此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

(1)行动研究法:指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2)文献研究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途径,获取相关课题的资料信息,了解研究现状,调整研究措施,充实研究内容。

(3)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4)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形成的研究性学习指导案例,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指导过程“叙述”出来。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理论目标:构建具有校本特点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2.实践目标:指导学生亲身参与,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通过我们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并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苦辣,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从而激发起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综合运用知识,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中外科学史上,流传着不少由于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别人不曾注意的细节、追问别人不曾怀疑的问题而引发有价值的科学发明的故事。我们的指导就应着力于此,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的指导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处理信息;第三个层次是指导学生重新组织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总之,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指导学生沟通与合作,学会成果分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人们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指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