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争力分析范文

竞争力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争力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争力分析

第1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56-03

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服务经济时代。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的加深,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也得到加快,服务贸易也相应取得了长足进展。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进口方面,中国也超越德国排名第二。但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只有1 702.5亿美元,排名第四。而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在2009年就已达到4 700亿美元,高居榜首。需要指出的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是贸易逆差国。中国虽已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量分析。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进展显著。从规模来看,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总量也不断扩大,多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 624.2亿美元。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在近二十年里有了较大提高,但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还非常低,在最多的2009年也仅占4.5%,而美国占了14.7%。从增长率来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6.4%,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33%,远高于美国的14.6%,英国的18.3%。此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靡,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为-12.2%,降幅低于世界多数国家;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服务出口仍保持着32.4%的高水平增长率。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分析。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进出口部门,2010年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 006.9亿美元、974.7亿美元和527.6亿美元。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在行业结构发展上呈现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服务贸易在进口和出口上均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2010年运输和旅游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47%,而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通讯等在中国服务贸易中占的份额很小。第二,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和运输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不断扩大,而且在服务质量与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第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行业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还不到20%,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服务人才的匮乏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3.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区域分析。从国内发展来看,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较小,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国际来看,2010年,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继续成为中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实现服务进出口2 209.1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1%。由于香港的发展对国内的依存度较高,中国对香港地区保持贸易顺差;然而由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服务业高度发达,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均表现为逆差。

二、基于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数额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映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不仅考虑了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考虑了其面对进口的竞争能力,它剔除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贸易竞争力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表示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TC =(Xij - Mij)/(Xij + 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表示i国(地区)服务贸易j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数介于±1之间。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1则竞争力越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完全出口专业化;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等于-1表示该产业完全进口专业化。

各项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在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各行业TC指数都在缓慢上升,接均水平,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从各行业分项目来看,旅游和运输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运输服务作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头,竞争力一直较低,近年来有所提高,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2009年之后TC指数又有所下降。而同为中国进出口贸易老大的旅游服务业竞争力虽然高于平均水平,但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已低于平均水平。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与保险服务的贸易竞争力非常低,进口专业化程度很高。同时,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竞争力不强,相比之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建筑服务发展迅速。

与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相比,中国的竞争力略低于平均水平,与日本、意大利处于比较劣势,美国、英国、西班牙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并有所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这些劣势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善,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但这同时也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应该积极制定战略提升对策并落实行动。

三、制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智力支持是制约中国服务贸易等新兴知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紧缺、尤其是新兴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与中国软环境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等原因导致人才长期外流。因此人力资本的匮乏使得中国难以深入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与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质量。

2. 服务贸易发展结构失衡。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而全球对现代服务业如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的需求迅速扩大,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却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并且中国服务贸易在地区分布上也表现失衡,难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3.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时间很晚,还处在有选择的逐步的开放过程中,许多行业如金融、通讯业还处在对外资禁止或部分禁止状态,对外开放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高门槛的设置不仅使中国的企业无法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海外市场,也使得外资和高新技术难以进入到中国。

4.国内服务需求程度不高。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消费需求迅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一个商品或产业才有得以支撑的市场,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由于区域、城乡、行业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水平存在差距,直接制约了国内对服务的需求。

5.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不健全。目前中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中央和地方部门对服务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也存在差异,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空白,部分已有的规定也缺乏可操作性或不符合国际规范;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经营混乱、行业垄断,不利于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服务人才。首先,中国需加大对高等、专科、培训院校的服务贸易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加强专门培训。其次,增加服务贸易专业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创新。最后,加强国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尊重人才,科学评估,防止人才的流失。

2.升级服务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旅游、餐饮、对外工程承包等行业,需要继续深化这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保持其比较优势。同时积极鼓励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龙头产业,发展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贸易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尤其是鼓励金融、保险等行业以合资、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推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3.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服务贸易“走出去”。现阶段中国对服务贸易应实行适度保护政策,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一方面,吸引外商服务投资,充分利用广交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内容,加速外资向服务产业部门移动,引入技术和竞争,增强国内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保护措施,防止国外服务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过大、竞争过度给国内服务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并且,在国际上增进与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合作,巩固提高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服务市场,开拓非洲、南美市场,增强国际直接投资,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4.提高服务需求比重,扩大有效市场规模。国家应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挖掘农村潜在服务需求;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对服务的需求;积极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从而提高服务需求的比重。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制定服务业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其次,建立行业协会,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再次,加强政府在国际间的服务贸易谈判,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中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国际地位和根本利益。最后,还应加深对WTO、GATT、CATS等相关条款的研究,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加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卫旭东,胡君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1,(3):22-28.

[2] 周少芬,何传添.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比较与提升竞争力之见解[J].现代财经,2011,(2):51-57.

[3] 邢孝兵,张清.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7):39-43.

[4] 何亚东.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3):5-15.

[5] 李玲慧.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71-72.

[6] 蔡国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1):58-59.

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rade in Service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DING 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Do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100083,China)

第2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一个组织内部并能够使组织逐渐强大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1 核心竞争力的类别

1.1.1 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一个组织的资源。

1.1.2 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

1.1.3 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从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组织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组织专有的知识信息,是组织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1.1.4 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组织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组织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为组织带来绩效;(2)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有别于其他组织;(3)竞争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是组织自有的;(4)系统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在组织内部互补;(5)扩展性:从一个组织未来成长的维度看,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2.影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2.1 当代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困境

2.1.1 教育制度失范,学生人格教育缺失

民办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人生态度、合理的人生规划。这一方面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关,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忽视了人格培养这门课程,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在融入新的环境时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缺少合理的人生规划。

2.1.2经费融资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融资体制主要是依靠社会办学,即遵循“以学养学”、“个人捐赠”、“社会捐资”的融资模式。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在融资结构上做出相应调整。一种是以“以学养学”为主,“股份制投资”为辅。即依靠多个投资主体,以投资入股方式联合办学。民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融资模式较为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经费状况不容乐观。

2.1.3目标规划机制不明确

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并且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中断历程,可以说整个民办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地。对于民办高校究竟何去何从的问题,政府没有指导性建议,而学校也缺乏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基本办学理念和宗旨,随波逐流倾向明显。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合理估计和教育地位的准确定位是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桎梏。要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么追求精英治学,在缺乏办学特色的同时,容易走入管理死穴。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

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民办高校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民办高校的决策者还未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民办高校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学校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2.3 民办高校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

师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而民办高校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及待遇不符合激励机制的方向,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状师资队伍,民办高校缺少教师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4 民办高校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民办院校经营者观念落后,不愿投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民办院校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民办教师对学校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 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

民办高校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都是从市场为主体,高校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校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高校所需资源的争夺战,民办高校竞争力是高校争夺社会学生资源的能力。为确保民办高校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高校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订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高校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3.2 建立规范的现代教育制度,提高民办高校管理水平

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高校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高校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民办高校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配置资源和社会就业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民办高校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

实行股份制改革,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民办高校管理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3 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民办高校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术的竞争,民办高校要完善以高校自身为主体的学术创新体系, 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各学科共性和关键学术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学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高校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学术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教育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4 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着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就业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民办高校未来竞争优势。民办高校能否对就业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就业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民办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民办高校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3.5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第3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2009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钢材43 185万t,其中生产板带材21 646万t,板带比达到50.1%,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中,钢材产量超过100万t、板带比超过80%的以生产板材品种为主的有17家,按生产规模划分大致可分为3类,见表1。第一类是大型国有企业,代表企业是宝钢股份、鞍钢、武钢、邯钢、太钢和本钢。其主要标志是,钢材产量在880万t以上,宽规格板材品种齐全,不生产或生产极少量的窄带钢品种;主体装备实现大型化、现代化,有多套现代化水平的厚板轧机、热轧宽带钢轧机、冷连轧机及涂镀层机组,有高水平冷轧硅钢生产能力。其中,太钢和宝钢是我国最大的不锈钢板生产企业,宝钢、鞍钢、武钢是我国少数能够参与国际高端板材市场竞争的企业。第二类是民营钢铁企业,代表企业是冀津地区的主要生产中宽带和热轧窄带钢产品的企业,如唐山国丰、河北纵横、德龙钢铁、唐山瑞丰、唐山港陆、天津荣程、河北前进等。其主要标志是,钢材产量在200万t~650万t,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基本以一次材为主,没有冷轧板、涂镀层板等深加工品种,并且热轧窄带钢占很大比例;主体装备没有实现大型化,轧钢设备多以中宽带钢轧机为主,部分企业仍保留落后的热轧窄带钢轧机。第三类是单一中厚板企业,代表企业是舞钢、南阳汉冶和营口中板厂。以舞钢为例,其主要标志是,钢材产量在200万t左右,产品全部是中厚板,以生产机械、建筑、压力容器、锅炉、桥梁、海洋结构等专用钢为主,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板材轧机装备组成

从轧机装备组成看,第一类企业板材轧机配套齐全,分工合理,各有侧重,装备水平先进;第二类企业已经从热轧窄带钢轧机过渡到中宽带轧机,并逐步发展到热轧宽带钢轧机,只不过轧机规格多在1 450mm以下;第三类企业近几年新建的厚板轧机工艺装备水平较高,营口中板厂5 000mm双机架宽厚板轧机和舞钢3 800mm双机架中厚板轧机在同类轧机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上述板材生产企业的板材轧机组成见表2。

三、品种竞争力分析

在上述3类板材生产企业中,第一类基本属于特大型长流程钢铁联合企业,企业经济实力雄厚,工艺装备水平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强,产品品种规格齐全,产品实物质量优异,国际影响力大,是我国钢铁行业的领导者和支柱,代表着我国钢铁工业的未来。

第二类基本属于生产板材的民营中等规模长流程钢铁联合企业,这类企业有一定经济实力,工艺装备水平一般,基本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大多数只能生产偏窄规格、仅能满足区域市场需求的大路货产品。但是,这类企业负担较轻,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销售机制灵活,劳动定员较少,劳动力成本较低;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在市场需求低迷的时候,可以采取减产甚至停产的经营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这类企业是我国钢铁工业的有效补充,同时也将是未来特大型、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的对象。

第三类生产规模较小,全部生产中厚板产品。3个企业3个档次:舞钢工艺装备水平最先进,全部采用电炉炼钢,炉外精炼设施齐全,轧机工艺装备水平先进,热处理设备配套齐全,部分高档次品种规格的产品采用模铸钢锭轧制工艺,主要占领中厚板专用品种的高端市场。同时,舞钢自主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品实物质量优异,市场竞争能力很强。营口中板厂目前全部采用转炉-连铸生产工艺,难以生产高档次、高强度的专用板,2 800mm中板轧机装备水平落后,产品档次较低;新区的铁、钢、轧设备即将全面投产,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大量外购板坯维持生产的局面,其中新建的5 000mm宽厚板轧机的工艺装备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今后生产高档专用板在工艺装备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该企业没有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南阳汉冶特钢现有 1 套 3 200/3 500mm 双机架中厚板轧机,在建1套3 800mm双机架中厚板轧机,未来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t以上,该企业同样没有自主技术研发能力。

下面就企业的规模效应、品种结构、主体装备水平、品种研发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品牌效应、产品实物质量、上游原材料掌控能力和下游产品议价能力等诸多方面,对3类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第三类中,舞钢综合竞争力较强,而南阳汉冶和营口中板厂相比之下较弱,所以分析第三类企业以舞钢为代表。

第4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

一、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强劲之势一直延续至今。纵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迅速,但各主要贸易区发展不平衡。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高达24150亿美元,与1970年仅710亿美元的出口额相比,35年间增长了33倍;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五分之一,增至90年代的四分之一。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世界各主要贸易区又是不平衡的。欧洲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居前列,2005年欧盟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104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欧洲发达国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业部门。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多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总体发展水平低于西欧,但经济发展速度快,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地区总体排名仅次于欧洲。

第二,国际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域扩大。二战之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务的输出输入上。二战之后,由于第三次产业发展,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比重较20世纪70年代下降很多,国际旅游的比重略有上升,其他服务包话电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利或许可、其他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等可统计项目。这些大都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项目,在新的科技浪潮推动下,增长速度很快,远远超过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比重较大的运输和旅游业的增长,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国际服务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与贸易壁垒并存。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已基本实现服务化,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不同,加之开放服务市场,意味着大量要素的跨国流动,一些敏感性领域,如金融、保险、通讯以及航空运输等,往往关系到服务贸易输入国的和安全,各国必然对相应的服务业进口进行限制。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诸如入境限制、技术标准、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第一,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层次尚低,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亦很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不仅总体的规模水平迅速的提高,其种类也日趋多样化。但真正起支撑作用的主要领域还仅仅局限于海运业、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旅游业这类资源充裕型产业。即便是旅游业,在旅游的“软件”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文化娱乐项目缺乏,专业导游人员匮乏等。

第二,服务贸易专业化水平呈现下滑趋势。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是用来衡量一国国际贸易是否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系数越大越有优势。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专业化系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服务贸易扩展的势头也越发强劲,而我国近年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呈下降态势。我国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及旅游业等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和政策会引起高技术人才的流动,通过培训和教育,人力资本的状况也会发生改变。然而,我国的高等生产要素缺乏,一些知识或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如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发展该方面的服务出口要求出口国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而这些恰恰是我国现阶段所缺少而又急需解决的。从以上分析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在我国,沿用传统比较优势思路运行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日趋增大,这有力地证明了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尤其在服务贸易中,拥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比较利益。

二、以进出口指标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指标

就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来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贸易上。近年来,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虽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最大比重。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之,我国服务贸易各项目的净出口指标显示出我国的竞争优势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仍处于相对劣势。

(二)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标

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就是服务贸易出口额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比例提高说明竞争力增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是世界上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达15%以上,其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其余7国。而我国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不足美国的1/5。我国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排在以上7国之后,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小的。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之间。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我国总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呈现出负数状态,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上看,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里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余下的所有其他项目服务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多为负数,着实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当低下,尤其是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

(四)服务贸易显示性优势指数

近年来,美国、法国、荷兰和英国的RCA指数均大于1,其中美国的RCA指数最高,一直保持在1.4左右,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很显然,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和德国的RCA指数多年来一直处于0.7左右,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而中国的RCA指数近年来一直徘徊于0.5-0.6之间,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属于服务贸易发展极其滞后的国家(见表2)。

综上所述,不管从RCA指数的大小还是其变化情况来看,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很弱。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培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除了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的稳定增长外,我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项目,包括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加大力度培养这些领域的应用性人才,汲取国外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加快金融服务发展。在我国的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如交通运输、旅游等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而当今国际服务业竞争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知识、技术、管理类的服务行业中,此类服务呈现出制约因素少、市场增长快、附加值高的特点。所以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知识、信息技术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此外,还要加速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服务在整个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它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提供关键性的重要服务。但由于监管的真空,导致了我国银行信用的缺失,从而使我国金融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无立足之地。所以,加快金融体制的进程,加快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是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第三,建立科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面对多行业、门类繁多的领域,其宏观管理将主要表现为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商务部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侧重于全国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协调和管理。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要加强政府间谈判与协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原则基础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越发显得重要,它有助于我们自己意见的表达,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对方的要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双边尤其是多边谈判,维护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在服务出口措施尤其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方面给予平等待遇,从而使我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环境中,以谋求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

2.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评论,2003(2).

3.黄俊.服务贸易壁垒的新特点与我国服务业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0).

4.郭怀英.我国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与研究,2003(7).

5.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6.王国安,扬军安.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7.韩可卫.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

8.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9.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0.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4(8).

11.周怀峰.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3).

第5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 保险 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外部来源 竞争力内部来源

1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外部来源

1.1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份额和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它反映产业组织竞争性质和垄断程度的基本要素。依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市场结构必然会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从而也会影响到市场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同,他们的市场表现也是不同的,对各个主体竞争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国保险市场从人保一家市场主体发展到目前市场主体超过一百家,市场集中度明显下降,作为市场主体的各家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变化是明显的。以人保为例,显而易见,在一家垄断和数家争鸣的市场下,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是不同的,在独家垄断下,人保具有垄断的竞争力,而在寡头垄断下,人保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变化。

1.2 产业竞争程度

按照波特关于产业五种竞争力的分析,我们知道,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程度,如果产业的五种竞争力较弱,这个行业一般就会有较高的产业利润率,那么产业中的主体(企业)也就相对有可观的利润,也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我们知道,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不高,也就是说保险企业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利润,短期内保险企业有着一定的竞争力。虽然,保险产业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必须指出,长期内竞争程度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相关关系仍不明确,这就又回到了经济学研究中有名的“两难境地”,即垄断程度越高,企业越能获得超额利润,但垄断会妨碍竞争,造成福利的损失。也就是说,竞争程度低,长期内企业是否会有竞争力,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这里举一个反例,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行业中,windows系统和unix系统几乎垄断市场,与其他行业相比,竞争程度相对不高,但这并未妨碍拥有windows的微软创新并获取高额利润,毫无疑问,微软有很强的竞争力。

1.3 产业政策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会以各种方式予以弥补并保障“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就会影响到市场主体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保险业,第一,我国保险业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政府(或监管部门)还有着不可替代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作为金融业“四个支柱”之一的保险业事关重大的国计民生,而且技术上其特殊性,政府的监管不可避免。所以,保险产业政策对我国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培育非常重要。此外,如果把产业政策的变化理解为政府出于某种原因而作的制度变化或者说制度创新,那么制度变迁理论也可用来解释产业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4 保险需求

我们知道,保险需求决定着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需求日益增加,保险企业的发展余地非常大,这样的市场有利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的培育。

需要指出,保险企业竞争力的上述四个外部来源不是孤立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程度休戚相关,而产业政策会影响市场结构和保险业竞争程度,反过来,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程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产业政策的发展。同样,保险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保险产业政策的制定,而产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保险需求。

2 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来源

2.1 制度安排

诺斯和戴维斯在《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利益机会的现成制度的变迁。诺斯认为,制度创新能给创新带来追加收入,产生这些追加收入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如果新制度安排有最大的净现值(收益现值减成本现值减利息)且大于零,则就是所期望的创新安排。阿尔钦和德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由于最终产出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进行准确地分解和观察,因此不可能按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只就导致“偷懒问题”,即团队成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监督者必须占有剩余利益,否则他也缺乏监督的积极性。詹森和麦克林用“成本”概念认为“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让经营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清除成本。委托——理论讨论的是如何解释委托者(股东/管理者)通过设计一项有激励意义的合约达到控制者(管理者/工人)的目的,以减少更广意义上的“偷懒问题”。无论团队生产理论,还是委托——理论,他们所提到的监督或者设计,就是企业(组织)的制度安排。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确实也面临着委托问题,包括所有者(股东或者国家)与经营者间和管理者与员工间的成本。如果在制度安排上有所创新,以减少成本,必然有利于加强保险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的培育。

2.2 人力资本

企业家和产出中投入的劳动力可以归入人力资本的范畴。奈特指出,在不确定情况下,实施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首要的问题或功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这首要的功能即企业家的功能。熊彼特提出,企业家为创新者,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的方式。而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舒尔茨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观点。他指出,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人的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在舒尔茨研究的基础上,贝克尔详细地讨论了在职培训问题,他指出,培训会降低现期收益并提高现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并不需要每个时期的支出等于工资,也不需要每个时期的收益等于最大可能的边际生产率,因为所有时期的支出与收益是相互关联的。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对于竞争力的提高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管理者(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他们的素质非常重要;第三,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他们在管理和工作实践中的提高和培训所带来的保险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2.3 非人力资本

有关非人力资本对于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所有者权益和资产两个角度来看。抛开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金和公积,可以说他们是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重要支撑基础,如果一个保险企业有充足的资本,他们的承保能力相应不低,就更有实力去分散风险,就能积聚更多的资金,就能更好地进行投资。资产方面,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这里不考虑递延资产),一家保险企业如果有高的物质投入,合适的流动资金、强大的品牌效应,无疑其竞争力就会更强。

2.4 管理

哈罗德和韦里克的经典教科书把管理定义为,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从管理的一般职能来看,管理可以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保险企业特殊的经营环节来看,管理可以渗透于产品设计、营销、承保核保、防灾防损、再保险、理赔、资金运用等保险经营的各环节之中,以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保险企业竞争力。

2.5 技术

保险技术是特殊的技术,它由许多学科综合而来,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尤以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为重。风险本身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作为经营风险的保险企业来讲,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为被保险人减少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而计算的依据就是精算。所以说,保险企业的精算技术成熟,就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在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同时,也会稳定保险人的经营,也有利于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培育。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壮大,风险管理技术和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型寿险产品、保险证券化和APT(非传统风险转移)也蓬勃发展起来,保险企业经营就更有稳定性。

2.6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经营和员工行为的价值体系和经营观念。彼得斯和沃特曼、帕斯卡尔和艾索斯、威廉·大内等研究发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和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作用更大。D·法尼也认为,保险企业的决策受到保险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强烈影响,企业文化在所有层次上对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7 信息化

斯蒂格勒创造性地把信息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引入到对市场与价格行为的分析之中,从而把信息纳入到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方法之中。他认为,人们需要信息必然要搜寻信息,同时搜寻信息是有成本的,如花费时间等。

保险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来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加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内容以及企业与外部客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协调和合作的过程。这样,信息化将对保险企业自身的业务过程和其周围的市场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信息化必然对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第6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2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竟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3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4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1)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2)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谈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5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1)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2)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4)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6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4]年小山:品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7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采用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机会与政府行为六个要素分析了我国动漫产业竞争力现状,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动漫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钻石模型:动漫产业;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01-02

1 钻石模型概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家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该模型解释了一国某个特定产业是如何获得了长久的国际竞争力。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自身的竞争潜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六项,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机会与政府行为。其中前四个因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政府行为和机遇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2 我国动漫产业竞争力分析

2.1 生产要素

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该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我国动漫产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等。

(1)人力资源。动漫产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只有人才的集聚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所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不仅包括艺术性、技术型人才,还包括管理型、营销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我国在各种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末,全国开设了动漫专业的本专科院校1279所,设置动漫相关专业1877个。我国动漫企业数量和动漫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文化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动漫企业数量达到8360家,从业人员33.4万人,而2006年动漫企业只有1400家,从业人员为6.2万人。

(2)知识资源。优秀动漫作品的核心是生动的动漫形象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而动漫形象和故事情节主要来源于文化。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神话、典故、寓言故事等数不胜数。据统计,我国有近15万种古籍文献、1万多种古籍图书,300多万首民间歌谣,近200万篇民间故事,700多万条谚语,总字数超过40亿字,这些都是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资源。

(3)技术资源。近年来,我国数字、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三网融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移动3G牌照提前发放,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大中小城市,4G网络建设也全面提速。国产的数字电影娱乐设备取得重大进展,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推进。在动漫技术方面,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就是水墨动画,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在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得全球动漫业的称赞。

2.2 需求条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总体人口规模达13.3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一直没有完成,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2.6%,城镇化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数量庞大的城市人口是动漫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动漫产业最终消费者仍以儿童为主。2009年,中国1-12岁儿童人口数量为2亿,据艺恩咨询预测,到2015年,中国1-12岁儿童人口数量达到2.02亿,庞大的消费群体为动漫产业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

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居住等其他消费的比重将迅速上升,居民消费结构由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动漫产品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对其的消费数量也将不断增加。

2.3 相关和支持产业

波特认为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该国能为该产业提供健全的相关和支持产业。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必须有其他相关优势产业的支持,相关产业的壮大也会带动该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产业集群的出现就是该理论的一个表现形式。

动漫产业包含了动画片、漫画、新媒体动漫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就需要不同的传播媒介。动画片需要电视传媒的支持,漫画需要出版业的支持,新媒体动漫就需要IT、网络和手机业的支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视播映体系,为电视动画片的播映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我国有上星动漫频道五个,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卡酷动漫频道、炫动卡通频道、金鹰卡通频道、嘉佳卡通频道。2009年,我国的广播影视网覆盖的人口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90%,并且服务质量、播放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目前我国3D电视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就,首个3D电视频道已于2012年1月1日开播,该频道播放的主要内容有动漫、体育、影视娱乐等节目。根据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末,中国网民规模接近5亿。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产业的竞争力依赖于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力,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能够推动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美国动漫产业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就是该国拥有迪士尼、梦工厂这样的产业领军企业。近年来我国动漫机构数量增加迅速、总量庞大、企业资产整体规模有所扩大,但资金规模偏低且分散于众多中小动漫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国家工商总局2008年的企业登记信息显示,全国主营动漫业务的企业共有4927家,注册资本总计人民币118亿元。我国动漫企业注册资金低于人民币100万元的占企业总量的74%,注册资金在人民币100万到500万元的占企业总量的20%,而资金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仅为6%。虽然我国涌现了奥飞文化、中南卡通等一批通过国家认定并取得不俗业绩的大中型重点动漫企业,但与国外的大型动漫集团与精英工作室相比差距明显。

2.5 机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引领我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尤其是关注中国的文化。国外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为我国动漫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手机、网络等通讯技术的发展,2D、3D影视技术的进步,以及动漫技术的不断完善,扫清了动漫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找到了动漫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2.6 政府行为

近年来,我国政府各部门为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颁布了多项政策。2009年7月22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文中提出“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2010年3月,等九部门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指出应从开发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养发展保险市场和建立全配套机制这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动漫产业列为11项重点产业之一,提出力争到2015年,动漫业增加值超300亿元,同时提出开展动漫振兴工程和国家动漫产业公共技术平台。

2012年7月12日文化部的《“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5至10个知名国产动漫品牌和骨干动漫企业,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培育新媒体动漫,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媒体动漫精品,发展壮大新媒体动漫产业。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省等地方部门也出台了地方性的动漫产业扶持政策,例如,广州市颁布了《关于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厦门市颁布了《关于推动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市场成果。

3 提升我国动漫产业竞争力路径选择

3.1 加强动漫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动漫企业应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审计流程、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提升自身财务信息透明度,为企业进行融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动漫企业应根据市场需要、自身优势以及产业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积极探索相应的商业模式,尽量避免动漫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提升自身的资本运营能力和赢利能力。例如,奥飞动漫投资1800万拍摄的52集电视动画《铠甲勇士》,该剧带动动漫玩具收入3个亿,毛利一个多亿。

3.2 培养动漫领域专业人才与领军人物

针对我国动漫产业目前的人才需要,应加大对专业高端动漫人才的培养,增强动漫产业发展的后劲。一方面,高校教育应根据市场需要并结合动漫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漫人才培养,不仅着重于培养艺术型、技术型人才,还应积极培养管理型、懂运营的人才,为中国动漫的产业发展、市场化运作输送懂市场、懂管理、懂运营的人才。另一方面,动漫企业、投融资结构等应积极发挥培养作用,挑选合适的人才进行进一步培训,在市场中磨砺出动漫知识与运营知识兼备的高端专业人才。

3.3 打造动漫品牌战略

动漫品牌是动漫文化内容在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商业标识。我国动漫企业发展时间较短,且一中小企业为主,对品牌的认识有限,大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高,对品牌运营的认识较为肤浅。品牌是动漫产业的核心和基石,是推动动漫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成功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动力。动漫品牌的多寡、强弱是衡量动漫企业竞争力、动漫产品影响力乃至国家动漫产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动漫企业仅仅拥有作品制作能力,却未能创建强势品牌,就难以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从长远看,动漫企业实际上经营的是品牌,品牌是企业资产价值的真正体现。动漫企业建立强势品牌,不仅能顺利实现跨行业延伸和异业合作,更能以它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因为商业模式可以学习,作品开发可以模仿,但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

3.4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知识产权是动漫产业营运的核心。国内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事件泛滥,严重阻碍了动漫产业的长远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为动漫产业资本运营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强对著作权、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然后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法的普法宣传工作,培养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其次,动漫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维权,采用法律手段打击盗版行为。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动漫运营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盗版、侵权的行为。

3.5 构造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完整的产业链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很多专家认为,动漫的原意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动漫不是指任何一部作品,而是代表了一个从上游制作,到下游营销、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我国与美日这些动漫强国之间的最大差距就是缺乏整个动漫产业链的协调。延长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动漫衍生品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动漫产业赢利的核心。

3.6 建设产业园区,发挥集群优势

随着各地产业的不断发展,集群发展的优势逐步显现,有些城市或地区在原有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内部自然结出了动漫产业集群,有些城市则自发形成了新的动漫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可以使园区内的企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所需资源和平等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财政资助及优惠政策,这样有助于企业积极沟通、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减少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高登第,李明轩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卢斌,郑玉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第8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设备制造公司;竞争力;因子分析方法

一、引言

随着电改逐渐深化,电力设备公司之间的竞争力日趋激烈,电力设备公司逐渐意识到评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对电力设备公司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时,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权重的精确性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子分析法起源于20世纪初,K.皮尔逊和C.斯皮尔曼等学者为定义和测定智力所作的统计分析。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对我国电力设备制造公司具有借鉴意义。

一、电力设备制造公司竞争力实证研究

本文以深、沪两地市值前20家的电力设备制造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所用资料均为各公司近七年的年报。运行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本文选入了五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 754 。通过SPSS软件对提取的5个公因子Fl、 F2、 F3、 F4、 F5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如表3),将指标分成5个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F1在X1.X2.X3. X4. X5. X6上有较大的载荷,可称为盈利和持续稳定能力因子;第二个公因子F2在X7.

X8.X9.X10上有较大的载荷,称为经营管理能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F3在X17. X18.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其为技术创新能力因子;第四个公因子F4在X11. X12.X13上有较大的载荷,称为资本运作能力因子;第五个公因子F5在X14.X15.X16上有较大的载荷,称为资金流动能力因子。

用回归法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并计算出综合得分,来分析电力设备制造公司竞争力的具体特征。综合得分F的计算公式如下:F=34.758F1+18.222F2+17.678F3+11.319F4+5.777F5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我国的电力设备上市公司各因子得分和排名以及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名情况。

从综合排名来看,东方电器、特变电工、正泰电器、中南西电和华锐风电分别是我国竞争力较强的一批上市电力设备公司,而阳光电源、鼎汉技术、丹甫股份、东源电器和银河投资分别是排名后五位的电力设备公司。但不同电力设备公司对应的各因子排名与最后的综合排名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公司各因子的单项排名与其最后的综合排名存在着很大差距,说明上市电力设备公司在各因子代表的因素上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了综合竞争力排名。

从各因子排名分析① 正泰电器、东方电气、长园集团、智慧能源和汉川科技在盈利和持续稳定能力因子得分领先于其他各家电力设备公司,并借此提升了整体的竞争力排名。② 在经营管理能力因子上,银河投资表现出色,但在技术创新能力和资金流动能力方面却位居后列,需要不断提升这两方面来提升其总体竞争力。③在技术创新能力因子上,东方电器、特变电工、正泰电器、中数据整体表现不错,遥遥领先于其他电力设备公司。同时在资金流动能力上也占有一定优势,最终导致了较高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较前的综合竞争力排名。④在资本运作能力因子上,特变电工、中南西电、平高电气、得分较高。这些电力设备公司有着较强的规模实力和市场占有能力,但其综合竞争力与排名靠前的电力设备公司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这几家电力设备公司应不断突破保守陈旧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在确保稳定性和加强风险防范的同时实现快速扩张。⑤ 在技术创新能力这一因子上,东方电器、特变电工、正泰电器、有着明确的市场定位,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发展各项业务,勇于创新和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其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

参考文献:

第9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特征;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与竞争对手竞争时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核心竞争优势的内在支持。

拥有关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开发,才能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回答。

1.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解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点有:①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而非要素性的、显性的。②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企业可以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另一种资源;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易为某个人或某小组完全掌握。

2.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判定标准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长期产生竞争优势的竞争力,然而,并不是企业所有的竞争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根据对核心竞争力要求的描述来识别和判断哪些竞争力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是价值高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那些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竞争能力,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2)核心竞争力是稀有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竞争能力。即使一种竞争能力很有价值,但是如果可以被许多竞争对手所拥有,那它产生的则只能是竞争均势而不是竞争优势。

(3)核心竞争力是难以模仿和学习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的,并且模仿和学习的成本很高。在以下情况下形成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学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条件。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以下特性时,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用户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价值保障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它要求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价值的有效传递,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价值增值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价值创新则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企业运用核心竞争力开发研制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

(2)延展性。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企业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延展性,在新的领域内积极运用而得以实现的。延展性使核心竞争力更能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成功。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

参考文献:

[1]拉母·查兰.持续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李世成.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5.

[5]余来文.战略决定成败[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6]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