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综合分析研判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家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疫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病例呈快速增加趋势。二是病例仍以输入性为主。
下一阶段,我国将以“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为重点,加强学校、社区等场所的防控工作,强化疫情监测、重症病例救治,科学合理使用防控资源,做好各项工作准备。
7月1日,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技组公布了我国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产品统一测试结果,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的8种产品通过了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产品统一测试。
这8种试剂由7家单位研制。据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杨哲介绍,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技组向社会公开征集甲型H1N1流感快速检测试剂,共征集到93种。在此基础上,委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牵头,会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共同负责快速检测试剂的现场测试。经过初步筛选、调查核实、企业自测、现场统一复测等系列程序,在6月30日筛选出7家单位的8种核酸检测试剂。
7月2日,中国卫生部长陈竺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世界卫生部长会议上说,中国将积极修订国家流感大流行预案,以应对下一阶段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形势。
陈竺向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者介绍了中国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措施,并分析了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点。
陈竺指出,中国政府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点和发展趋势,计划修订国家流感大流行预案,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与措施。下一阶段中国政府将加大监测力度,使检测网络覆盖全国50%以上的地级市,并通过在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增设实验室和哨点医院确保早期发现病例,及时跟踪掌握病毒变异情况。
7月3日,陈竺在参加世界卫生部长会议期间表示,中国政府针对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作好准备。
陈竺说,中国政府在此前就预料到甲型H1N1流感在继出现输入病例和二代感染病例后,将会出现少量社区、学校聚集性疫情。以往的季节性流感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而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人群恰好为青少年和年轻人,所以一些国家最早的集中暴发都在学校。他认为,从7月开始学校将进入假期,这有利于减少最易感人群聚集性的感染暴发。
陈竺表示非常有信心应对下一阶段秋冬季可能暴发的流感疫情,中国的防控措施也一定能抢在时间的前面。
当天,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分析当前疫情特点和态势,研究部署下一步防控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力做好下一步防控工作。
7月6日,梁万年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召开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新闻会上表示:我国内地将逐步调整和完善甲型H1N1流感各项防控措施,并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常态化和程序化。
新华社北京7月7日讯,为确保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今年7月6日起,全面展开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械的督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防控药械的违法行为。
根据安排,这次督查将集中力量对甲型H1N1流感发病地区的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储备、使用环节进行核查。防控药品核查的重点是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流感疫苗的研发、生产、使用、储备以及卫生部推荐的药品等重点品种。防控医疗器械核查的重点是《关于加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通知》涉及的医疗器械等重点品种。
7月8日,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
调整完善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措施。卫生部要求,对入境人员中有发热(≥37.5℃)或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全部转交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排查和治疗,卫生部门在接到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接运。对所有密切接触者不再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由卫生部门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或随访。对无固定居所的人员,可在住地或指定的医学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
调整完善诊断程序。卫生部要求各省(区、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开展诊断工作。对辖区内续发病例,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辖区疫情情况决定,由省级、地市级专家组或医疗机构,综合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作为病例确诊的依据。
实行分类收治的治疗措施,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工作。卫生部要求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应收治到定点医院治疗。对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的轻症病例也可考虑居家隔离治疗,具体情况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辖区疫情防控形势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自行确定。
卫生部同时要求有病例发生的地区要重点做好重症病例集中收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努力降低重症患者发生率和病死率。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讯,在结合我国病例特点和治疗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甲型H1N1流感最新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并于当日印发。
管理方案指出,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是否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由定点医院经治医师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甲型H1N1流感相关诊疗方案和患者具体病情确定,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
人民日报北京7月21日讯,近日,我国一些地区在学生暑期集中活动中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了防范甲型H1N1流感通过学生暑期夏令营、少年军校、集中考察、培训班等活动传播扩散,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卫生部等要求,加强暑期学生集中活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暑期学生集中活动中一旦发现疫情,活动承办单位要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
7月1日至31日,我国内地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80例,至此,我国内地累计报告209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1912例,没有因甲型H1N1流感所致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香港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4458例,至此,香港共确诊367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澳门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59例,至此,澳门甲型H1N1流感累计病例已有185例。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前期策划;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模式及合同
我国房地产业界现在对房地产项目策划一般分为房地产战略策划模式、房地产全程策划模式、房地产品牌策划模式、房地产产品策划模式及房地产营销策划模式。对于房地产专业策划公司而言, 通常建议房地产开发商采取房地产全程策划模式,即从房地产公司拿地到建设、销售、物业移交全过程参与。该模式由原深圳万科冯佳先生提出, 以土地价值最大化策划为核心, 包含市场研究、土地研判、项目分析、项目规划、概念设计、形象设计、营销策略、物业服务、品牌培植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时间跨度自开发商拿地至项目建设、销售、物业移交、物业管理公司开始行使物业管理权之日止。
房地产项目的前期策划也与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密切联系, 许多项目都采取策划合同与销售合同合并签订的办法。在很多城市, 还出现了房地产专业策划公司免策划服务费、只收取销售费的新模式。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合同从法律上定性, 属于一种技术咨询合同。它具备技术咨询合同的法律特征:
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合同是受托人为委托人提供决策参考所订立的合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软科学研究,凡属工程设计、工程验收、技术转让等实质性技术活动不属此类合同调整, 它主要发生在项目实施之前。
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属于决策服务, 合同履行的结果仅为委托人可供选择的咨询报告。除合同另有约定之外, 委托人将受托人提出的咨询报告和意见付诸实施所发生的损失, 受托人不承担责任。
二、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重要性的表现
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成功与否,是房地产项目成功开发的关键。成功的前期策划,能充分挖掘项目的价值,并实现企业利益大化。而失败的前期策划,则足以让整个项目开发落败,从而让企业蒙受损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房地产市场,前期策划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缺乏前期策划或者前期策划不到位往往会给项目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通常在以下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2.1项目定位失误
开发商在高档区域开发低档房, 使土地资源造成浪费, 土地的级差效益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这种定位失误是最为典型的缺乏前期策划、 对区域因素缺乏研判的结果。
2.2功能定位与设计不匹配
有的商品房小区在设计功能、选料过程中与小区的功能定位脱节,或者有的高档商品房外立面、小区规划优秀,但功能设计低档、房型设计不合理, 与高档社区本身不相匹配。
2.3房型设计与套内面积控制的矛盾
有的刚需产房住宅小区, 却又追求过大的厅,过大的辅助设施面积,使套内面积大大超出需求对象的实际消费能力,套内面积大,虽然单价不高,但总价都大大超过消费承受能力。类似这种房型设计脱离市场定位, 套内面积控制与房型设计自相矛盾等并不少见。
2.4项目定位与实际规划建设不匹配
有的小区号称经济适用房,但错误地把城市规划的手法用到小区规划里, 大搞集中绿化、轴心大道丘陵式绿化、大型人工喷泉等等, 其结果是华而不实,徒然增加成本、增加购房者负担, 而居民住宅前后绿化却受到冷遇。
三、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的工作内容
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工作过程,是开发商通过分析自身能力和项目条件,了解环境特性和趋势,制定项目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产品卖给谁、产品怎么卖、项目什么时间开发、项目怎么开发的战略部署。具体内容如下:
3.1项目市场调查分析
(1)城市的宏观环境:对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城市化水平、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城市今后发展趋势分析。
(2)中观环境:对项目所在大板块即以区乡镇一级为基础,对此区域内的经济、交通、文化、人员构成,发展趋势,房地产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做进一步的分析。
(3)微观环境:本项目所在地块环境分析,竞争对手情况调查、同类物业情况调查,市场前景预测。
环境分析是从事房地产策划的立足点和根本前提,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只有深入细致地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把握消费者需求, 才能认清本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补短,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在变化中谋到稳定。
3.2目标客户群分析
通过市场调查,房地产商可以准确的知道要“卖什么样的房子”、“房子卖给谁”、“怎样卖房子”, 也就是说市场能够帮助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正确的项目定位,这些正是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市场调查还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通过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从而确定企业今后的经营方向;市场调查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适时开发新产品。
3.3项目方案策划分析
(1)地块情况
对项目地块的交通、环境、周边配套,区域发展现远景做分析,全面阐述项目的“SWOT”,这是整个策划方案成功的前提,只有深刻分析地块各个方面的特性及利弊,才能找到项目的突破点。
(2)项目市场定位
所谓定位,是指企业为适应目标市场中消费者的特定需求,而设计和确定企业及产品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相对位置,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及企业形象相对而言的相对位置。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就是在详细的房地产市场调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市场,确定消费群体,明确项目档次,设计建设标准,使自身的房产项目有独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色,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锁定目标客户,实现抢占或侵蚀市场的目标。
(3)项目产品研发与设计
项目产品是提供给市场的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某种需求的任何有型建筑物、构筑物、土地和各种无形服务均为房地产产品。主要包括物业实体及其质量、特色、类型、品牌等; 以及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及信任感的服务、保证、物业形象、开发商声誉等,即房地产整体产品=有型实体+无型服务。房地产整体产品有三个层次的内容: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及延伸产品。
(4)开发建设、营销、物管方案
对开发建设的周期、进度安排,开发分布做总体规划;对营销的的节点做出总体的进度安排。这里着重指营销策略的安排,在项目形象导入期、树立期、拉升期等不同的环节分别辅助以不同的策略组合来完成,从而实现总体的营销目标;而在物管方面则应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物业先期进入的方法在总体上对物业进行安排和部署。
四、房地产前期策划中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
4.1减少项目开发经济风险
一个好的前期策划方案,至少在市场调查分析、项目投资分析、项目规划建议、项目可行性总评估分析等四个层面为开发商提供项目决策依据。认真做好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科学指导项目开发,能够降低项目的开发经济风险。
(1)充分评估项目地块特征、开发商的实际开发能力,提供具有前瞻性、独创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切实规避项目开发的经济风险。
(2)要收集好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获得开发土地的成本、开发地理位置、政府主管部门对开发项目规划控制指标、市政配套设施状况,自筹资金规模、建设规模等等。
(3)注重调查数据的来源和依据,注重资料的综合分析。分析论证要有科学性,对正式提交的方案要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和评定,使前期策划方案对开发项目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从而降低风险。
4.2房地产政策法规和政府有关措施的政策风险
目前国内房地产的发展受国家政策、行业法规制约影响大,在前期策划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国家的行业政策、税收信贷政策,比如“9070”政策、限购限贷政策及政府的控规调整等规避项目开发的政策风险。
4.3对项目开发的市场风险
房地产项目由于建设期比较长,且目前调控政策日趋严厉,由于市场供应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市场风险必须严加控制。重视营销,加快出货节凑并及时回收资金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最佳方式。
4.4 前期策划的时效性风险
前期策划是基于现状及相对未来一段是时期内所做的开发策划方案,所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故应要不断针对环境、市场及竞品的变化作局部的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地按前策方案实施,避免因策划时效性所产生的风险。
维护稳定,治安防控,公安科技触角全面延伸。
这一系列入室盗窃案件的告破,使__这座海滨城市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此案的快速侦破,只是近几年来__市公安局科技强警所结出的无数果实中的一颗。
在实施科技强警建设中,__市公安局积极贯彻“加快建设,突出应用,注重创新,强化培训,搞好保障”的工作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公安科技强警的“五大体系”,即:信息化框架体系,公安信息综合分析运用体系,信息侦查技术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公安信息应用体系等。并迅速推进实战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警务工作效能。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科技强警战略的实施及其显现的成效,已成为__全体民警谈论的热点话题。联接__公安所有科、所、队及社区警务室的公安信息网络,传递着各类警务信息和公安工作指令。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平台,治安工作平台,案事件工作平台,外事管理工作平台,指挥调度平台,交通管理工作平台等“九大信息应用平台”和“公安综合应用平台”的运用,加强了各业务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了数据关联查询和自动比对的高度共享,为全体民警应用公安信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__市地处##半岛最东端,辖3市、1区和两个开发区,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总人口248万。近年来,长年居住的外国人已达8000余人,每年暂住、流动人口800万人以上。人、财、物的大流动,增大了社会治安管控难度。
__市公安局全力加快科技强警建设,有效增强了公安机关在动态、复杂环境下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出入境人员信息数据库、安全重点单位信息数据库、警员基本信息数据库、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资源库、在逃人员信息资源库、被盗抢汽车信息资源库、机动车/驾驶人信息资源库等八个信息资源库已经全部建成。截至目前,全市人口基本数据库录入常住人口数据2490446条,暂住人口数据439385条;出入境人员信息数据库录入信息313944条;全市警员基本信息录入2657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768条;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录入17667
条;在逃人员信息录入388条;被盗抢汽车信息录入304条;机动车信息资源库全面完成数据入库,内有550621条机动车、606341条驾驶人员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使用,构成了全市公安信息应用的框架和基础,在各项警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基于各种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他们不断加大治安、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智能化防范科技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社会管理治安防控体系。他们从智能化、人性化交通管理入手,对交通指挥、交通诱导、交通组织、静态交通管理等交通指挥控制全面进行升级,所辖的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全部开通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监控点总数达到149个,冲红灯自动拍照71个,电子测速38个,电子治安卡口23个,等等,形成了完整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他们先后投资509万元,在全市23处卡口,112个路口,25个治安复杂地段和区域,1608家重点单位、要害部位,69个新竣工居民小区,安装了2083个监控摄像头,建立了城市动态电视监控系统。他们在110出警巡逻车、保安公司银行押运车、出租车等安装了GPS车载终端430多部,广泛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车辆调度服务网络。他们在全市836家宾馆、旅馆全部安装了旅馆业治安信息系统,系统覆盖率达到100。他们建起了机动车修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机动车维修单位的管理控制,堵住了非法机动车的销售渠道,有效遏制了盗抢机动车案的发生。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通讯、语音集成、网络集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建成了一套高性能的电话语音举报系统,现已接受2153人次语音报警,直接破案68起,间接破案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0余人,其中上网逃犯8人。
今年5月下旬,__市经区连续发生3起“探宝”诈骗案件,涉案金额7万余元。侦查人员通过信息网络确定3起案件应系湖南新化籍的外来人员所为,从而索定“目标”。然后通过治安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经区某旅馆入住一批湖南新化籍外来人员的信息,以信息网络导侦,快速抓获了6 名犯罪嫌疑人。
近几年来,__市治安、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明显减少,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据《20__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__市城市秩序与安全指数排在全国三甲行列,被认为是全国“最有安全感的城市”之一。
快速反应,痛击犯罪,现代科技锻造神警利剑
__市公安局以建设现代化的公安指挥中心为支撑,紧紧抓住接警快、出警快、处置快三个环节,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去年9月20日,全市110、122、119实行了“三台合一”,集中接警,统一调度,就近出警,无论是群众有何报警求助,只要拨打3个求助电话中的任一个号码即可,群众报警更加便捷。
9月5日,__市区戚东夼居民区的姜某家遭到一伙歹徒抢劫。姜某被歹徒用胶带五花大绑捆在椅子上。歹徒抢劫后迅速驾车逃走。姜某用脚趾拨打了110。由于姜某嘴被塞住,无法讲话。公安民警根据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电话号码,准确定位,火速出击,迅速解救了被害人。不足20分钟,出击迅速的民警在距市区30华里外的一路口处,将4名抢劫歹徒截获。
__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各基层单位通过网络直接录入在逃人员数据的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等公安信息为分析发案规律做好预警准备奠定了基础。20__年,全市运用网上查询比对,抓获各类逃犯247名,同比增加30.9。
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和最新式的监测跟踪手段使__警方受益匪浅,他们在快速反应与办案效率上往往胜人一筹。连续两年,在公安部组织的全国“网上追逃”、“网上打拐”等专项行动中,__警方抓获的在逃嫌疑人数、侦破案件数等多项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遥遥领先。
据悉,__市公安局建立了DNA数据库及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等,购置了文件检验仪、语图分析仪和刑侦专业视频模糊图象处理系统以及数码摄录象器材。各县级市局、分区刑事科学技术室硬件建设均已达到二级标准。在公安部部长批示督办的“5.4”涉外杀人抢劫案中,侦查人员综合使用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户籍信息管理系统、旅馆业自动报警系统、CCIC信息查询系统、刑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5套信息系统。节约了大量成本、极大缩短了调查时间。为案件的成功破获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省厅挂牌督办的“20__.1.29”杀人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技术人员将提取的犯罪分子的DNA信息与收集到的DNA数据进行全面比对,认定桥头镇、温泉镇等地发生的五起案与“1.29”案具备并案侦查的条件。确定目标,展开排查。于20__年4月13日抓获犯罪嫌疑人夏荣清,成功破获了
“1.29”杀人案件,并带破系列案件7起。今年以来,全市DNA测序仪在120余起刑事案件侦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在63起重大刑事案件侦破中发挥直接作用。利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直接认定案件213起,带破案件760余起。
在完善公安资料数据库查询系统的基础上,他们全力构建“大网侦”格局。缩短侦查反应时间,提高准确抓捕率。今年以来,通过网络侦查,已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6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0余人,其中公安部上网逃犯5人。
近几年来,高科技装备的广泛应用,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追捕逃犯、提取罪证等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侦破一些重大、疑难案件中,全是用高科技手段索定了‘目标’。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科技成为了打击犯罪的导航仪。据统计,20__-20__年的4年间,全市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直接破获刑事案件分别为466、635、714、823起,技术破案率分别达到20.1、23.5、25.7、26.5,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共发命案61起,破案54起,破案率88.5,其中有三个局命案全部破获。
着眼实战,更新观念,科技推进警务机制创新
__市公安局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公安现实斗争服务”,提出了“建设是基础,应用是核心,创新是灵魂”的口号。他们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公安工作模式,以网络化整合公安业务资源,全力推出了“五大机制”创新。
以“三台合一”为契机,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在110、122、119“三台合一”后,他们在__市区、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设立四个集中接警区,各集中接警区以“网格化”划分若干个出警警务区。110报警服务台直接通过350兆车载台、手持台下达指令到一线巡逻民警。各接警区实行了“1125”
网格化巡控出警制度,即:每一公里半径设置1个出警警务区,配备1辆警车、2名警察,保证5分钟内赶到现场。
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创新侦查工作机制。通过违法犯罪信息研判平台,及时获取外地犯罪信息和本地刑事发案信息,及时掌握发案类型、重点地段、时段、作案高危人群等规律特点。充分利用互通互联、关联查询的优势,积极开展网上排查、查证工作,查找各种破案线索和证据。形成了公安机关的网上追逃、刑科鉴定、实时比对、精确制导等现代化的侦查破案新机制。20__年以来抓获本地逃犯261名,抓获外地上网逃犯166名,__追逃工作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依托机关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创新办公机制。__市公安局及各直属单位均实现了内部公文的收、发、办、查询、传阅、归档等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紧急工作信息可通过移动警务通系统用短信的方式送达每一名基层民警,方便快捷,及时准确,使民警们从繁重枯燥的手抄、脑(笔)记的工作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
以智能化交通指挥控制系统为基础,创新交通管理机制。他们建成了由闭路电视监控、电子测速、冲红灯自动拍照、智能绿波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电子警察系统,民警由过去在固定岗点指挥交通变为流动巡逻管理交通。__是全国第一个城市中心城区“三无”(无岗台,无岗亭,无护栏)的城市。目前,__市区电子警察管控道路范围占市区道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__市“畅通工程”被评为全国一等管理水平,授予“模范管理城市”奖牌。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他们在治安、派出所、法制、户政及出入境、交通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将包括机动车挂牌、驾驶员学习报名、违章查询、消防报批、护照表格等群众需要的各种申领报表、信息查询等信息,能上网的全部上网,方便群众网上下载、查询。出入境管理实行人口基础信息系统、特殊人员登记备案系统、法定不准出境通报备案系统的“三大管理系统”的互联。大大加快了办公效率。前台业务接待每人次由原来的5分钟,缩短为2分钟。审批一个证件由公安部规定的15个工作日、省厅规定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7天。据统计,
20__年,全市出入境系统共审批签发各类证照与签注4.7万余人次,以仅占全省出入境系统7的警力完成了约占全省出入境18的工作量。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制发实现了一站式办理,为群众提供了极大方便。人口信息管理、车辆管理、按需申领护照管理、治安管理等大量基层窗口业务系统的应用,规范了窗口业务,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地震应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和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地震及火山灾害的应对工作。
1.4 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是应对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的主体。视省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国家地震应急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
2 组织体系
2.1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
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2 地方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当地、武警部队和民兵组织等,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3 响应机制
3.1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3.2 分级响应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4 监测报告
4.1 地震监测预报
中国地震局负责收集和管理全国各类地震观测数据,提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意见。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机构加强震情跟踪监测、预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及时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预报的震情决策临震预报,组织预报区加强应急防范措施。
4.2 震情速报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快速完成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速报参数的测定,报国务院,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4.3 灾情报告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时将震情、灾情等信息报上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民政部、中国地震局等部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灾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报国务院,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公安、安全生产监管、交通、铁道、水利、建设、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及时将收集了解的情况报国务院。
5 应急响应
各有关地方和部门根据灾情和抗灾救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5.1 搜救人员
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武警部队、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5.2 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5.3 安置受灾群众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处等问题;在受灾村镇、街道设置生活用品发放点,确保生活用品的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鼓励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5.4 抢修基础设施
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抢修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应急工作需要。
5.5 加强现场监测
地震局组织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实时跟踪地震序列活动,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对震区及全国震情形势进行研判。气象局加强气象监测,密切关注灾区重大气象变化。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专业力量加强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监测,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5.6 防御次生灾害
加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因强余震和降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交通堵塞;组织专家对水库、水电站、堤坝、堰塞湖等开展险情排查、评估和除险加固,必要时组织下游危险地区人员转移。
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输配电线路的受损情况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核电站等核工业生产科研重点设施,做好事故防范处置工作。
5.7 维护社会治安
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增设临时警务站,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5.8 开展社会动员
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及时开通志愿服务联系电话,统一接收志愿者组织报名,做好志愿者派遣和相关服务工作;根据灾区需求、交通运输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志愿服务需求指南,引导志愿者安全有序参与。
视情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加强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和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环节工作。
必要时,组织非灾区人民政府,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形式,对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和生产恢复等开展对口支援。
5.9 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及时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驻华机构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安排国外救援队入境救援行动,按规定办理外事手续,分配救援任务,做好相关保障;加强境外救援物资的接受和管理,按规定做好检验检疫、登记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安排境外新闻媒体进行采访。
5.10 信息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分别负责相应级别地震灾害信息工作,回应社会关切。信息要统一、及时、准确、客观。
5.11 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
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民政、地震、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灾区范围、受灾人口、成灾人口、人员伤亡数量、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等,组织专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
5.12 应急结束
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本抢修抢通、灾区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后,由启动应急响应的原机关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6 指挥与协调
6.1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6.1.1 先期保障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中国地震局的信息通报,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做好灾情航空侦察和机场、通信等先期保障工作。
(1)测绘地信局、民航局、总参谋部等迅速组织协调出动飞行器开展灾情航空侦察。
(2)总参谋部、民航局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相关机场的有序运转,组织修复灾区机场或开辟临时机场,并实行必要的飞行管制措施,保障抗震救灾工作需要。
(3)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抢修受损通信设施,协调应急通信资源,优先保障抗震救灾指挥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畅通。自有通信系统的部门尽快恢复本部门受到损坏的通信设施,协助保障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畅通。
6.1.2 地方政府应急处置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组织各类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受灾群众安置等,组织抢修重大关键基础设施,保护重要目标;国务院启动I级响应后,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领导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灾区所在市(地)、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组织基层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和医疗救护,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防范次生灾害,维护社会治安,同时提出需要支援的应急措施建议;按照上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安排部署,领导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6.1.3 国家应急处置
中国地震局或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实施国家地震应急Ⅰ级响应和需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启动Ⅰ级响应,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必要时,国务院直接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根据需要设立抢险救援、群众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处置、社会治安、救灾捐赠与涉外事务、涉港澳台事务、国外救援队伍协调事务、地震灾害调查及灾情损失评估、信息及宣传报道等工作组,国务院办公厅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以下工作:
(1)派遣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护队、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等各类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协调和武警部队派遣专业队伍,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幸存者和被困群众。
(2)组织跨地区调运救灾帐篷、生活必需品等救灾物资和装备,支援灾区保障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
(3)支援灾区开展伤病员和受灾群众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援助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实施跨地区大范围转移救治伤员,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秩序。
(4)组织抢修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抢险救援通信、电力以及救灾人员和物资交通运输的畅通。
(5)指导开展重大危险源、重要目标物、重大关键基础设施隐患排查与监测预警,防范次生衍生灾害。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组织快速抢险救援。
(6)派出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队伍,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密切监视震情发展,指导做好余震防范工作。
(7)协调加强重要目标警戒和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指导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8)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非灾区省级人民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9)视情实施限制前往或途经灾区旅游、跨省(区、市)和干线交通管制等特别管制措施。
(10)组织统一灾情和抗震救灾信息,指导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11)其他重要事项。
必要时,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1)了解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和灾区需求情况,督促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工作部署。
(2)根据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请求,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调集应急物资、装备。
(3)协调指导国家有关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以及各方面支援力量参与抗震救灾行动。
(4)协调公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和地方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5)协调安排灾区伤病群众转移治疗。
(6)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处置重大次生衍生灾害。
(7)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部署的其他任务。
6.2 重大地震灾害
6.2.1 地方政府应急处置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制订抢险救援力量及救灾物资装备配置方案,协调驻地、武警部队,组织各类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次生灾害防范和应急恢复等工作。需要国务院支持的事项,由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建议。
灾区所在市(地)、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抢险救灾等先期处置工作,同时提出需要支援的应急措施建议;按照上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安排部署,领导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6.2.2 国家应急处置
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上报相关信息,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同时通报有关部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应对工作需要,或者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请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应急措施:
(1)派遣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护队、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幸存者和被困群众,转移救治伤病员,开展卫生防疫等。必要时,协调、武警部队派遣专业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组织调运救灾帐篷、生活必需品等抗震救灾物资。
(3)指导、协助抢修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
(4)根据需要派出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群众生活、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恢复等工作组,赴灾区协助、指导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5)协调非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6)需要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解决的其他事项。
6.3 较大、一般地震灾害
市(地)、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各类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次生灾害防范和应急恢复等工作。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应对工作实际需要或下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协调派遣专业技术力量和救援队伍,组织调运抗震救灾物资装备,指导市(地)、县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必要时,请求国家有关部门予以支持。
根据灾区需求,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地方做好地震监测、趋势判定、房屋安全性鉴定和灾害损失调查评估,以及支援物资调运、灾民安置和社会稳定等工作。必要时,派遣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
7 恢复重建
7.1 恢复重建规划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灾区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7.2 恢复重建实施
灾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灾后恢复重建。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给予支持和指导。
8 保障措施
8.1 队伍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武警部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公安消防、陆地搜寻与救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护、医疗卫生救援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经常性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共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产权单位、管理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加强抢险抢修队伍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层地震抢险救灾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地震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加强地震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为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鉴定等提供人才保障。各有关研究机构加强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地震区划、应急处置技术、搜索与营救、建筑物抗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8.2 指挥平台保障
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综合利用自动监测、通信、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形成上下贯通、反应灵敏、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实现震情灾情快速响应、应急指挥决策、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地震趋势判断的快速反馈,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中进行合理调度、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
8.3 物资与资金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和生产、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所需生活救助物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医疗器械和药品等的生产供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并通过与有关生产经营企业签订协议等方式,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保障抗震救灾工作所需经费。中央财政对达到国家级灾害应急响应、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8.4 避难场所保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利用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
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保证通道、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8.5 基础设施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工作体系,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通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确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通信畅通。在基础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且短时间难以修复的极端情况下,立即启动应急卫星、短波等无线通信系统和终端设备,确保至少有一种以上临时通信手段有效、畅通。
广电部门完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立完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确保群众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的权威信息。
发展改革和电力监管部门指导、协调、监督电力运营企业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电力调度系统建设,保障地震现场应急装备的临时供电需求和灾区电力供应。
公安、交通运输、铁道、民航等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紧急运输保障体系,加强统一指挥调度,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
8.6 宣传、培训与演练
宣传、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地震等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提高全社会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加强防震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地震等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管理培训制度,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应急管理人员、救援人员、志愿者等进行地震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制定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和居委会、村委会、基层组织等,要结合实际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9 对港澳台地震灾害应急
9.1 对港澳地震灾害应急
香港、澳门发生地震灾害后,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报告震情,向国务院港澳办等部门通报情况,并组织对地震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国务院根据情况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出慰问电;根据特别行政区的请求,调派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协助救援,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进行支援。
9.2 对台湾地震灾害应急
台湾发生地震灾害后,国务院台办向台湾有关方面了解情况和对祖国大陆的需求。根据情况,祖国大陆对台湾地震灾区人民表示慰问。国务院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需求,协调调派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协助救援,援助救灾款物,为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台湾地震灾区的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便利。
10 其他地震及火山事件应急
10.1 强有感地震事件应急
当大中城市和大型水库、核电站等重要设施场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生强有感地震事件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中国地震局加强震情趋势研判,提出意见报告国务院,同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督导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做好新闻及信息与宣传工作,保持社会稳定。
10.2 海域地震事件应急
海域地震事件发生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当地海上搜救机构、海洋主管部门、海事管理部门等通报情况。国家海洋局接到海域地震信息后,立即开展分析,预测海域地震对我国沿海可能造成海啸灾害的影响程度,并及时相关的海啸灾害预警信息。当海域地震造成或可能造成船舶遇险、原油泄漏等突发事件时,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有关预案实施海上应急救援。当海域地震造成海底通信电缆中断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根据有关预案实施抢修。当海域地震波及陆地造成灾害事件时,参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相应级别实施应急。
10.3 火山灾害事件应急
当火山喷发或出现多种强烈临喷异常现象,中国地震局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国务院。中国地震局派出火山现场应急工作队伍赶赴灾区,对火山喷发或临喷异常现象进行实时监测,判定火山灾害类型和影响范围,划定隔离带,视情向灾区人民政府提出转移居民的建议。必要时,国务院研究、部署火山灾害应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支援。灾区人民政府组织火山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必要时组织转移居民。
10.4 对国外地震及火山灾害事件应急
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地震及火山灾害事件,外交部、商务部、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及时将了解到的受灾国的灾情等情况报国务院,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国际救援和援助行动。根据情况,信息,引导我国出境游客避免赴相关地区旅游,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协助安置或撤离我境外人员。当毗邻国家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事件造成我国境内灾害时,按照我国相关应急预案处置。
11 附则
11.1 奖励与责任
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造成损失的,严重虚报、瞒报灾情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1.2 预案管理与更新
中国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本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预案实施后,中国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修订完善本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订本行政区域地震应急预案,报上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能制订地震应急预案或包括抗震救灾内容的应急预案,报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和学校、医院,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或包括抗震救灾内容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11.3 以上、以下的含义
本预案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11.4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