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语文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对于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师不能逐篇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要审视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5篇写人物的课文组成,教师应从这些名人传记式的课文中发现规律,总结出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伴随着艰辛与困苦,需历经磨难,要有奋斗不息与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从而把本单元的课文中心整合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的主题,通过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篇课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异同点以及应学习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等。只有了解掌握课文的编排目的,教师才能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有意识地在教学时分析能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或以人物成长发展为线索的课文片段,从而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写人作文。
[关键字]初中语文;高校课堂;重要性;对策
初中阶段正是处于学生身体以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关键性时期。所谓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间以及空间下,采用针对性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以及语文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促使传统语文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这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以及语文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以及语文学习热情,就地取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学习中,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生活。通过初中语文生活实践,不断丰富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能够直接抒发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发现生活以及热爱生活。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在中考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教师利用科学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更好的答题技巧,有效掌握教学知识点,能够更好的应对中考考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知识内容较为丰富,但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体现文化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民族精神、文化作品的综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对策
1.营造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教学形式,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更加自由学习氛围。情境教学形式更加新颖、更加生动,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文章思想,结合教学目标来设置教学情况,促使学生了解文章主题思想,突出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实际上涵盖了非常多的事件以及任务,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活情况、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小组方式来进行小组角色表演,一个学生扮演皇帝、一个学生扮演随从,其他学生则是扮演小孩儿等角色,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于课文内容自己角色理解来促使学生脱离课文,演绎更加完善的情境,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情感以及课文思想来模式皇帝、随从、小孩语气和语调,体现出索要体现出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初中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维持学生更好学习的巨大动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上教学与课下沟通相结合方式来掌握学生兴趣点,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热情,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初中语文教学。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视频材料以及《黄河颂》的组曲,这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课文内容,阅读情感更加饱满,提升学生初中语文课堂参与积极性,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3.激发初中语文教学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简单的六个字却包括了太多的内容,字、词、句、修辞、文体常识、文学常识、作者信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侧重记忆,需要反复背诵,有的重在练习,文章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提高,有的则需要不断地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不同的语文基础知识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1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例如,汉字、词语等,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的学习,进行作文写作,可见,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将会影响到其他学习项目的学习质量;②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语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2.1趣味策略,培养学习兴趣
从年龄特点分析,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有悬念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搜集各个旅游胜地冬天的美景,如哈尔滨的冰雕、冰灯、树挂、滑雪等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看冰雕或者滑雪的经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里冬天的景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哈尔滨”。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美丽有趣,那么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兴趣也被点燃,于是十分积极地投入对这篇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教学法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激趣法外,还有比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都可拿来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三五随机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挑写、默写生字词,然后选派代表参与班级生字词的比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免值日一次。以实际事物作为奖励,很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背写生字词,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因此,成语接龙、比赛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可以用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2.2评价策略,树立学习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M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在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有着一定的艰涩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不稳定期,对一些艰涩的知识往往没有学习的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语文基础知识本事产生兴趣。
2.3引导策略,夯实知识基础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3 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项目,也是教师开展其他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高度的重视,以全面的提高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净磊.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误区及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4.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面对教与学的理念,每一位老师都在思考如何把这些新理念运用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过程中,着重就导入和总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索,现就自己在导入和总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的做法和思考作一些粗浅的总结,与同行们互相交流。
语文新课程和课标,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联系起来,把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有机地统整,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感到语文学生枯燥乏味,是一件苦差事。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有意义地进行语文学生。这一理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时,在导入和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时,就把这一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山的那一边》这一课时,课题板书完毕,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爬过山吗?”“你在山里居住过吗?”这时,同学们就回答道:“爬过”,有学生还回答说:“我家就在山里,经常爬山”。接着我又问道:“你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吗?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时同学们都纷纷议论起来,说自己在爬山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好多同学都说到,自己在爬山过程中感到很累,不想爬了,是家长或老师鼓励自己爬上山顶的。“那么老师和家长是怎么鼓励你爬上山顶的?是什么吸引着你呢”?学生们说:“爬上山顶就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更为广阔的一片天地,是这吸引着我们继续爬上山顶的。”家在山里的学生还说到:“我家住在山里,我感觉到那里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很不方便,很落后,我想住到平川来,这里的生活空间更广阔,更大,生活丰富、精彩,我爸爸正准备把我家搬迁到山外边来呢!”到这时,我引导说:“你们对山顶充满了渴望,对山那边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是山顶美丽的景色和山那边更广阔、精彩的世界吸引了你们,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看一看作者小时候为什么爬山,是什么吸引着他?”这时,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课文之中,随着学生的阅读,课文内容已经清楚于心。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同样课题板书完毕后,设计了下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发言,“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总结过经验和教训吗?悟出过什么道理吗?它对你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过帮助和启迪吗?”学生有从生活方面谈的;有从学习某门功课中谈的,很具体,有过程,有经验教训,有悟出的道理。这时,我话锋一转,学生就自然地进入了课文之中。随着阅读,文章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最后悟出了什么道理”自然就明白了,课文内容就清楚了,复述起来就很容易了。
再如教学《生命生命》时,一上课,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在读书、学习、生活过程中记下的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格言、精辟的论述等,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等同学们交流完毕后,老师引导道:“这些名言、警句、格言都是这些人对‘生命’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才总结出来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对一些生命现象做了深刻思考后写出来的,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哪些生命现象,有怎样的深刻思考。”自然,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很快地进入了课文之中,感知了课文内容。
一、依据课本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由于农村条件如前文所述,因此,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有改变课本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没有我歌多》,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山里的传说》,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史略》,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实验前期准备
1.搭建实验环境
此次实验依托语文实践课《对联》为实践案例,选取长春市103中学七年级六班为电子书包实验班,在2014年5月完成了实验环境的搭建。实验器材包括:电子黑板一块、电子书包学生机51部(一对一配发)、电子书包教师机1部以及由3部路由器搭建的无线局域网覆盖的教室。
2.选取实验对象
实验选取七年级六班和七班两个各方面情况相近的班级为实验对象。七年级六班为电子书包实验班,七年级七班为对照班。七年级六班共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19人,年龄分布在12~13岁,七年级七班有学生42人。
3.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材料: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实践课是帮助学生吸收中国文化精华、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智慧形成的阶梯。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被称为“诗中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测试材料:问卷测试,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的问卷记录,实验所使用问卷调查由我们自主设计,从学生使用电子书包操作情况、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几个方面进行测试。
4.熟悉实验产品
在实验开展前,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对所选用品牌的电子书包进行了三个月产品体验,熟悉并挖掘电子书包产品在教学应用中的软硬件功能。并在2014年3月份,由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对长春103中学电子书包实验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产品使用培训。通过理论讲解、实物操作的方法来教授师生使用电子书包,通过一节课的真实课堂环境使用确保师生掌握电子书包的操作,并在实验开展前的学习中逐渐熟悉产品功能,将电子书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应用实验过程
实验实施过程中,两个班级由同一学科教师陈明老师执教,教学内容、进度相同,两个班上课的课时相同。对照班照常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班在实验前期减少普通课堂授课,更改为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随着教师和学生对产品的进一步掌握,由每周的一次增加到每周两次、三次。教师在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进行了《对联》一课的教学,笔者在学校进行听课、观摩、记录。实验班具体应用学习过程如下。
1.课下学习
【赏对联】在上课开始之前,学生利用对联专题网站自主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记录总结并在交流区,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心得。
2.课上学习
【引对联】师:请大家打开电子书包,找到对联图片,从这幅对联中猜一猜,老师是从哪里来?(教师公布答案:合肥)我在来合肥之前,别人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合肥的传说、谜语,还有人送给我一副对联,对联的上联是:读信要开封;下联是:相扑须合肥。对联是中国特有民俗,无论是皇帝的金銮殿还是百姓的茅草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广阔的对联世界。
学生积极踊跃地抢答,仔细认真地听教师讲解。
【说对联】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自学网站预习。下面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感受或者发现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预习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赏对联】师:(将学生分成春联、寿联、商业联和励志联四个合作小组)请各组同学在电子书包中进入对联欣赏工具,根据出示的图片或对联上句,选出你们成果中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推屏展示。各组派一名同学阐述理由,时间5分钟。
各个小组分别进入对联欣赏工具,和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最后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阐述理由。
【写对联】根据赏对联环节中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总结创作对联的方法:联想想象、善用修辞、巧用典故、修改成联。接下来,根据赏对联时教师的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师生共同对出下联。
【贴对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电子书包分别给出书房、葬礼、寺庙、婚庆、店铺、新年的大门口等场景,并提供几十副对联,要求学生将对联贴入相应的场景中。另外,学生可以现场用笔墨纸砚题对联。
测试分析方法
1.课堂结构调研
为了测试分析基于电子书包环境下《对联》这节课例的课堂结构是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有转型,因此通过对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观察,采用弗兰德斯的分析方法进行课堂结构调研。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L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Ned Fland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结构性的、定量的课堂行为分析技术。该系统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①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主要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将课堂的言语活动分成10个种类,如表1所示。②观察和记录编码。观察和记录编码时,弗兰德斯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每隔3秒钟研究者依照分类表记录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种类的相应编码,记在相应的表格中。③对得到的数字进行数学处理。采用的数学处理方法包括矩阵分析或曲线分析。
表1
分类 编码 内容
教师
语言 间接影响 1 表达情感
2 鼓励表扬
3 采纳意见
4 提 问
直接影响 5 讲 授
6 指 令
7 批 评
学生语言 8 学生反应
9 学生主动讲话
沉默 10 无有效语言
2.问卷调研
(1)电子书包应用效果测试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哪些因素影响电子书包在该节课例中的应用成效。分析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以及对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调查研究。
实验前问卷的编制主要从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电子书包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使用电子书包学习的态度以及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应用这四个维度来展开。其中,基本信息(1~2题)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先前知识经验(3~5题)主要包括是否听说过电子书包或使用过类似的产品;使用电子书包学习的态度(6~8题)主要包括是否喜欢及原因、是否愿意使用;教学模式应用(9~11题)主要包括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
实验后问卷的编制主要从产品对教学的支持、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对语文学习的改变这三个维度来展开的。其中,产品对教学的支持(1~2题)主要包括产品支持教学存在的问题;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3~6题)主要从凯勒的ARCS模型的四个方面考量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有影响;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改变(7~12题)主要从学习效率、参与主动性等方面考量电子书包教学模式是否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改善。
(2)学生批判性能力测试
该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使用电子书包构建的智慧课案例《对联》之后,与传统课堂教学同样课程相对比,其批判性能力是否有提升。因此,笔者根据批判能力测量问卷《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为设计依据,在(CCTDI)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能够有效地测评批判性人格特质。这一测量表CCTDI共有7个维度,其中思维开放性的一致性最低。人们可以通过分析CCTDI的7个维度看到,该维度体现的文化特征最为明显。思维开放性维度的内在一致较低。
将问卷分别发予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从而分析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对联》课例是否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能力。
(3)学生创造性能力测试
为了进一步获取实验班与对比班在实验之后,学生创造性能力是否提升的问题,笔者参照了托兰斯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TTCT),制定了测试学生创造性能力的问卷。测验共由3个任务组成,分别为“同句不同语境任务(T1)”、“不同语气表达任务(T2)”和“词语流畅性任务(T3)”。T1、T2、T3均为笔试,3个任务均限时5分钟,共需15分钟。
(4)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测试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样是考量课堂教学情况的重要评价标准,根据本实验的需要笔者参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征求了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意见,制定了相应的考查问题解决能力的问卷与评价指标(如表2)。
表2
问题
解决
能力 能从信息中提出相关问题
能与已知知识产生联系
能从生活中收集信息
能够认识到与同学讨论的意义
能够及时总结反思
能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成效测试与结果分析
1.课堂结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节《对联》课例课片长45分钟,采用3秒的间隔抽样,编码时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课堂行为作如下具体界定: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多种行为,记录下所有的行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都参与活动,积极发言、互相讨论,这些都记作“学生主动讲话”;学生计算问题时的沉默记作“学生反应”;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没有语言行为的情况,记作“教师讲授”。
经过对课堂的记录分析,我们得到了如图1、图2所示的数据分析结果。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该课堂中教师语言比率为26.5%,学生语言比率为68.3%,学生的语言行为占较大比重;课堂沉寂比率为5.3%,说明课堂结构的安排合理,堂氛围融洽;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例为119.8%,说明本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为188.5%也可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讲话以接纳、鼓励为主,从而使整堂课的气氛比较宽松,进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图2教师和学生语言比率动态特征曲线中可以看出,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果较好,这有利于师生情感间的沟通和交流,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说明这节课例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转变成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从课堂体例上可以看出,将课堂充分地还给了学生。
2.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1)学生批判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做了如下处理,班级学生数47人,参加测试人数45人,其中有无效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40份,所有数据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在每个量表中,分数处于10~30分这一区间里,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较差;处于40~60分这一区间,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较强。对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批判性思维有所提高。总分在210~280分之间,表明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处于矛盾的范围内;低于210分者,表明被试者的倾向与批判性思维严重对立;达到或高于350分者,表明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全面增强。从测试结果得出被测班级的平均分明显提高,说明学生的评判能力有所提高,且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利用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这节《对联》课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语文相比,学生的总体批判能力大幅度提高,且效果显著。
(3)学生创新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分别对A、B班进行创新能力前测,测试结果如表3。
表3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总分 平均分
A班 45 8 2 199 4.7
B班 45 8 2 202 4.8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知,在未使用电子书包的情况下,两个班级创造性思维平均分分别为4.7、4.8,分数偏低,学生创造性思维较差,在整理问卷过成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做答问题时的变通性和独特性很差,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较好,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局限性。
经过对A班实验班进行《对联》一课在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例与对比班B班以传统方式进行《对联》一课的学习之后,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创新能力后测,测试结果如表4。
表4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总分 平均分
A班 45 9 3 243 5.8
B班 45 8 2 204 4.9
通过后测成绩可以看出,A班应用电子书包后,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且高于B班;且可以看出B班前后测的平均分值变不大,说明其班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并没有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做了如下处理,班级学生数47人,全部参加测试,共回收45份有效量表,所有数据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从表5中可以看出前测的标准差为1.08,后测标准差为1.26,说明大部分学生分数与平均分之间差异不大;平均分由2.78提高至4.16,上升幅度很大,效果显著;从图3可以看出前测分数大部分集中在2~4分,后测分数大部分集中在3~6分,得4分以上的学生数明显上升。
综上所述,利用电子书包语文实践课《对联》中,相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语文,学生的总体问题解决能力有所提高,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自主性 学生为主体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与传统的语文学习,它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打破了传统语文学习的“三中心”论,通过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综合性学习也有其自身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以下就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认识,总结出一些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一、设定的适当的学习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拘泥于既定的、固有的教学目标,它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多层性,目标在整个活动过程是不断生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多元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过程即目标。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并善于及时地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师应对教学过程有清醒的认识,并给予引导和协调,鼓励学生质疑,但对学生的质疑要有及时的回应,以使师生对学习目标逐步达成共识。先让学生对课程资源有一个较为通透的了解,教师相应给予适当的了解与介绍,当学生对这个主题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扎实的知识背景后,方可组织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此主题的学习尚不满足,方才需要组织学生的置疑。同学们可能有各自的不同表现和言说方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但这正是要达成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是仅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春》、《夏感》、《秋》和《济南的冬天》等,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了解各个季节的生物和景色,而是要让学生围绕“自然”这一主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选择自己感兴的内容或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点拨学生分析整理,进行讨论探究,让学生在“自然”启发下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可以很丰富,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师生要建立大语文的学习理念,使课程资源上升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高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科技及文化现象作为学习的对象,把语文课程当作是有待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和不断开发的学习资源。要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开发促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以活动推动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自然、社会生活、家庭、社区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比如:教科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婚丧礼节、书法、篆刻、历史文化名人、现代人物等自然、社会、人文资源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阶段性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因为每个学生掌握的语文资源都是不同,通过交流学习和切磋,同学们也可以增加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的综合性中,学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学生意识,即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为学生创设相应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初中生好奇心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共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活动中处在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探究的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培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综合性学习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素质。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好可以营造氛围,启发学生对事物作深入研究,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课本上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以新的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语文老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当学生面对浩瀚的互联网,或许会在搜集资料方面遇到困难,或许看到诸多鱼龙混杂的材料,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要给学生以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要积极采用读书报告会、专题研究、参观访问、课堂讨论、演讲、游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打破学校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体验学习、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师和学生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和学习策略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且在开展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体验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认识方式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已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选择,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袁爱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J]
关键词 有效性教学 初中语文 课堂的实施
当前的教学理念不再是以知识为一切的应试教育,而是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有效性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有效性教学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在有效性教学的概念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路者。
那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是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呢?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现状
(一)“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同的弊端。一种情况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学生却在下面埋首抄课堂笔记,课堂氛围非常沉闷,学生自然对语文提不起学习兴趣;另一种情况是采取“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很多任务和问题,课堂气氛看似非常热闹,但是学生的积极性还没真正调动起来。
(二)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以教材为教学中心
在不少教师心目中,教材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是教案,还是课堂教学都是紧紧地围绕着教材。可是,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教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需要对教材进行弹性的处理,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的差异,进行动态处理。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低效、无效的教学表现。因此,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二、初中语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初中语文课堂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二是采取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
(一)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必然会调动内在的动力,克服各种困难来学习语文知识。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的课堂内容才算形象、生动呢?
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工作,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录像视频,并且制作成幻灯片。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悬念,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来,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朱自清的《春》,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生机情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课前多搜集春光明媚的图片和视频,突出花草树木、山水阳光的变化。所谓“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想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文导入语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重视,花点心思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我们教师不妨这样说:“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图片,到底是哪个季节的?嗯,对了,大家都很聪明,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前,我们同学在小学的时候,也曾经写过不少春天景物的文章了。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对比一下,是你们写得好呢,还是朱自清写得好?为什么?”这样的课文导入方式,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勾起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的写作经历,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动力,希望从本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采取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再代替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而是作为一个引导的旁观者,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点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个体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团队性和互动性。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个体的独立自主的思考,就不会发现问题,发掘不出自己的意见的和看法;有了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后,通过团队的交流和讨论,就能获取更深入的理解,正如人们所说的,“你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了,仍然还是一个苹果;你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了,就变成两种想法”。
例如,人教版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故乡》,为了赏析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我们教师不妨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分析闰土,一组负责分析杨二嫂。每一组的成员,再分工合作,分别找出人物的前后变化(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分析其中的原因。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然后两大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讨论,对比一下,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导致的原因是否一样呢?
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聆听老师讲课,机械地记录老师的归纳与总结,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自主地学习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有关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措施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限于笔者水平有限,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功。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学理论与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06) .
[2]邓华丽.主体参与式教学之我见[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1,(01) .
阅读是学习过程中的环节之一,在传统观念里,不少学生将其当作必须的任务,怀着被动的情绪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要想提升阅读效果,首要改善的就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设置情境导入,让学生对阅读材料形成深刻的印象,能够迅速掌握材料背景,进入阅读角色,让学生在充实的心理感知中建立阅读兴趣。以兴趣为向导,阅读教学才会真正发散出引导感知,启发思维的重要作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语言,生动影音资料等作为媒介。例如,在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中,笔者用图片展示的形式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旧时代儿童学习生活的情境。首先是漫画形式展示了儿童的学习生活日常,如日常衣着,私塾学习细节,以及常见的学习内容四书五经等;还有儿童们在课余斗蛐蛐、捉迷藏等游戏消遣。学生们都怀着新奇的心理认真了解。最后,教师还展示了课文中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实物照片,让学生们将图片与课文描述联系起来。带着立体印象投入阅读,学生们积极性提高很多,内心感知也丰满起来。
二、问题引导,强化阅读思维
阅读的表象在于“读”,而其深度探究则在于“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理解力已经开始大幅度提升,而独立思维的概念也正在逐渐形成,因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力量,让学生们进入深层次的阅读,获得深度的感受。在这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进行牵引,一方面让问题线索抓住学生的思维中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变化、层递性,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为学生打通思路屏障,让学生读与思相承,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八年级语文《家书》时,笔者让学生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1)从信中可见傅雷对儿子有着怎样的期望?(2)从信中可以体现出父子间怎样的关系?(3)为什么说《傅雷家书》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与阅读兴趣。循着问题线索,学生们找到并着重剖析了重点句:“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与这种幸福相比的呢?”等,对课文昭示出的宽容理解、从艺术到生活、从思想到亲情事无巨细的父子之情,发自深省,深刻领悟。
三、感官结合,开启阅读情感
阅读是感官互通的过程,尤其是阅读中的朗读,用声音、情绪等元素让感官感知扩散加深,从而令阅读的感染力更加深刻。由此可知,感官和阅读是不可缺一的联合体,在阅读的同时加强多方面的感官结合,能够令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阅读思想,强化阅读情感。情感是阅读的升华内涵,获得情感感悟才能够真正透彻课文的深度意义,而单纯的“读”是无法达到最佳感悟效果的,教师可以通过感官刺激来完成实施,也就是在阅读中通过配乐来促进阅读情感,提升艺术效果,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官牵引下爆发出外在情绪与内在情感。例如,在进行长春版七年级语文《诗曲五首:虞美人》的教学中,在诗人背景、诗词意义的讲解后,笔者用著名的琵琶名曲《琵琶词》作为配乐,带领学生们深情并茂地朗读诗词。乐曲哀婉、柔情、空灵的基调配合着诗词凄美、愁绪、伤恨元素,碰撞出一股浓厚的追忆感怀之情。学生们一边品鉴音乐一边朗诵抒感,在“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重点语句也准确地做出强弱区分。此时,“强化分析”成了多余,“以感激情”让学习效果更加深入内心。
四、鼓励想象,丰富阅读灵感
在讲求个性化的教育时代,学习不是同化,而是挖掘,让学生绽放出自己独特的潜力。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应当注重阅读中的灵感,灵感可以视作个性感知、个性运用,在灵感爆发的阅读中,学生们能够从更多角度,更贴近自我感知的方向理解、体会文章。阅读灵感是无法同化和代替的,因此需要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在实施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鼓励学生打开想象空间,融入生活感知,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感元素,以更好地为阅读理解、应用服务。例如,在学习长春版九年级语文《致大海》时,围绕作者向往自由,反对专制的情感抒发,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以大海的奔放壮美之景为比照,建立自己的想象思维。在教师“用你们亲眼见到的大海,在电视、书籍中了解到的大海,还有自己想象中的大海来进行想象”的提示下,学生们开启了灵感碰撞。有人想到了旭日初升中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想到了暴风雨中惊涛骇浪的大海;还有人想到了瞬息万变的深海。在大胆联想中,学生做到了情景交融,让阅读跳出约束,开辟出个性的灵感空间。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