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监测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监测系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监测系统论文

第1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1.1水质环境条件要求

经过分析调查,水产渔业对水质的监测主要需求为:对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这些参数发生变化或不符合标准,将严重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因此,需对此类参数通过进行实时监控。

1.2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由水质数据采集层、数据汇集层、监测中心层构成,水质数据采集层是由测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的相应传感器组成的,将其部署在水中,实现对相关参数的采集,再通过WiFi将所采集数据发送至AP节点进行数据汇聚,再由AP节点通过WiFi将汇集数据发送至监测中心。

2WiFi节点硬件设计

WiFi又称IEEE802.11b标准,IEEE802.11b无线网络规范是对IEEE802.11的改进,其最高带宽为11Mbp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时,可自动调整为5.5,2或1Mbps。本系统中带宽为11Mbps。本系统需完成对终端节点、AP节点的制作,并且需实现将各个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WiFi传输至上位机,实现上位机对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2.1电源模块

本系统中各个模块所需的工作电压均为3.3V,因此,可用2节AA电池通过电压转换电路得到3.3V,从而避免了使用市电供电,使系统更加无线化。

2.2WiFi无线通信模块

本模块采用的是GainSpan公司的GS1011片上系统,其内部集成了WiFi物理层,装上天线和射频功放即可完成数据的接收与发送,该芯片功耗超低,为双ARM7核结构,其中一个用于处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工作,一个用于实现软件应用。芯片内嵌的FLASH和SRAM用于储存程序和数据,编程和调试可通过JTAG口实现;ADC,I2C总线,GPIO等接口用于接收来自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实现通过串口与单片机通信,其工作电压为3.3V。

2.3处理器模块

本次通与终端节点相连的处理器采用STC89LE52C单片机。该单片机IO口可模拟I2C接口来接收传感器模块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其工作电压为3.3V。AP节点无需处理器。

2.4串口模块

串口模块采用MAX232实现了单片机模块和WiFi模块之间的通信,并通过USB转串口进行程序配置。

2.5传感器模块

本设计中采用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生产的DS18B20数字化温度传感器,适用电压范围为3.0~5.5V;通过串行数据线DQ与单片机的P1.2口相连实现温度数据的传输。DQ上需接一只4.7kΩ上拉电阻器,以实现对DS18B20的控制,完成读写温度数据功能。pH值传感器采用雷磁E—201—C型pH复合电极,溶解氧浓度传感器采用雷磁公司的DO—955溶氧电极,传感器终端与单片机连接的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3节点软件设计

在系统中,IEEE802.11b采用的是Infrasture组网模式,通信协议为TCP/IP,具体目标是为实现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汇聚到AP节点,在通过WiFi后传输至监测中心。具体的软件设计步骤为:首先通过gs_flashprogram软件编写WiFiProtectedSetup(WPS)程序,且在程序中内嵌TCP/IP协议,将该程序烧写入GS1011模块;然后,通过Keil软件对单片机进行编程设计,其软件结构由AT指令,各传感器的程序和API接口组成。在本系统中,传感器节点定时向AP节点发送数据,AP节点定时接收,并通过WiFi传输至监测中心的上位机,实现对水质的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系统每30min采集一次水质参数,因此,可通过定时器来控制终端节点连续给AP节点的工作状态,当定时器被唤醒时,向上位机发送数据,定时器满,停止发送,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定时器被唤醒。在进入休眠状态时,终端节点与AP节点处于中断状态,且传感器暂时停止工作。

4管理系统的实现

系统的管理核心为上位机,主要需实现串口接收程序和上位机管理程序等功能,本系统上位机通过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软件采用的是里面的MFC应用程序框架进行设计的上位机程序。从而实现对传感器设计查询、数据接收、数据存放及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当监控人员登陆界面查找相关资料时,系统通过调用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并且可以以视图的形式将数据发送到客户端,实现了远程监控功能。

5系统测试

在某水产养殖基地对本设计系统进行了测试。实验时部署了4个终端节点,分别放在4个养殖池中,部署2个路由节点,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溶氧度传感器集成在终端节点上。终端节点仅需2节普通5号电池。节点固定在鱼塘中心位置,且内离水面1m处。传感器终端每隔30min对水质参数进行一次采样,并将采样数据发送至上位机后,自动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采样指令的盗垒。其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监测结果。

6结束语

第2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1.1节能改造措施该大楼经过20多年的使用,存在办公环境差,外立面效果为脏、乱;存在结构、消防安全隐患;室内舒适性差,建筑能耗高;生产流线不合理;部分建筑设备及建筑构件老化及超过使用年限等问题。这次改造采用的技术主要有:遮阳、通风等被动式节能技术;外窗改造优先的围护结构改造技术;以人为本高能效的空调系统改造技术;高效节能的供水系统改造技术;切合实际的供配电和照明系统改造技术;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智能可控的空调集中系统及能耗监测系统。由于原来的屋面为架空预制钢筋砼隔热板,开裂老化严重,防水年限过期。外墙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粘土多孔砖,外窗是铝合金框普通玻璃推拉窗,没有外遮阳措施,且气密性、水密性差。这次护结构节能改造,采用倒置式防水屋面进行防水层改造,采用40厚挤塑聚苯板敷设保温隔热层,进行了局部屋顶绿化,并增加太阳能光伏板。建筑外墙基本不变,减少南向带型窗面积,增设窗间墙。改动墙体部分采用自保温墙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南向窗台部分加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增强内保温。减少南向外墙面积,控制窗墙比。南、北、东、西向外窗更换为普通铝合金框中空玻璃。结合建筑外立面增设外遮阳,沿街北、西、部分南向外墙立面增设固定翼型遮阳百叶,沿街东向外墙立面增设电动式固定翼型遮阳百叶。通风设计结合内装修平面调整,通过室内办公空间分隔和家具排列顺应和引导自然通风,合理组织通风线路。供配电方面重新对供配电容量、敷设电缆、供配电线路保护和保护电器的选择性配合等参数进行核算;低压配电室、层分配电箱尽量设在负荷中心;低压配电室设集中无功补偿和“电容器+电抗器”组合的无源滤波治理措施。结合屋面节能改造,安装总容量50KWp的屋顶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供配电系统结合屋顶50KWp太阳能光伏发电进行配电。照明部分因为原有照明系传统照明灯具,采用电感整流器,无照明自控系统。现在选用发光效率高的光源、灯具效率高的灯具及能耗等级高的镇流器,如办公室均采用T5细管径荧光灯和格栅灯盘,选用能耗低的电子整流器;公共部位采用光控和时间控制等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根据照度、人员活动区域自动控制照明。另外办公区照明结合办公功能和自然采光,合理采用分区、分组、集中和分散方式来安排照明;采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采用合理的灯具安装方式;在满足安装高度及美观需求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供水方面原来一层生活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二层以上由合用水箱上行下给供水;埋地合用水池、合用水箱、镀锌钢管给水管材不能满足卫生需求;无水表计量装置。现利用市政压力直接供水的层数提至三层;四层以上由屋面生活水箱供水,并根据季节和用水状况采用市政压力之二组补水或加压泵补水;水箱改用不锈钢材质,给水管材改为卫生、综合造价低的管材;增加了水表计量装置;增设了水池、水箱超高水位报警功能;并增加了直饮水系统,为办公人员提供了健康、安全的饮水条件。空调原来是分体空调,无新风系统;室外机设置在临近外墙,显得比较凌乱。改造采用分区VRV+部分新风系统;VRV变冷媒新风机组采用高效能的变频一拖多空调系统,能效4.2以上;利用冷热交换机组,利用排风的余冷(热)量来预冷(热)室外新风;室外机组集中屋面,不影响外墙整体效果。另外还设置了相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建立和利用福建省能耗监测系统展示平台,对节能改造系统集成展示。

1.2节能改造后节能改造后,对各部门的房间格局进行了重新设计,集体办公区主要以大开间为主,并将分体式空调改造为中央空调。改造后各楼层北楼和南楼的年总能耗、人均能耗及单位面积能耗统计如表1.4、表1.5所示。分析计算改造后各楼层单位面积年能耗量如表1.6所示。为了更直观的对比改造前后各楼层单位面积年能耗量,以柱状图的形式表示如图1.1所示。

2数据及效益分析

该办公楼节能改造项目已于2013年完成,经数据对比、分析和计算,改造后建筑节能率可达到50.17%。其中,供水系统改造后,由于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及减压控流等技术措施,每年可节水约为0.2万吨,节水率约为22.5%。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改造后,同比预期每年可节省3.2万kWh电量,屋顶50kWp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可发电约4.5万kWh。暖通专业节能改造后,一方面因建筑围护改造,隔热保温性能提高,设备配置的负荷容量降低了8%左右,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降低,另一方面,大楼改造前空调采用分体空调,效率低下,设备的能效比仅为2.6~2.7kw/kw,采用能效高的VRV空调系统后,制冷COP值达4.2kw/kw,IPLV值为5.4kw/kw。核算改造前空调年耗电量约45万kWh,改造后空调年耗电量仅约为25万kWh,改造前后空调年耗电节省量约18.13万kWh。总计年节约的电能,按发电煤耗计算,共能节省65.3吨标煤,实现减排161.4吨CO2,削减4.9吨SO2等。由此可见,本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措施是有效和可行的。特别是,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采用的技术和方案基本上都是常规技术,除增加屋顶50kWp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外,改造所花费的投资也是正常的需求投资,但采用这些技术的理念都是先进和最适宜的。改造取得了节能的效果外,外立面有了焕然一新的现代建筑风格,室内办公环境极大改善,舒适性提高,生产流线合理、建筑设备使用便捷、安全。

3能耗监测系统

改造前,该建筑物没有安装能耗监测和分析系统,所以各分项能耗和总能耗只能通过人工统计和估算得出,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部门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时段工作时间长短的不同,导致所得能耗统计数据与实际能耗有一定的偏差,准确性不高。改造后,该建筑物引进了能耗监测和分项计量系统,系统如图1.2所示。该系统分为现场监控层、通讯管理层和监控主站层。现场监控层由多功能电能仪表组成,分别就地安装在各自的配电箱上,并以现场总线形式接入通讯管理层,介质采用屏蔽双绞线,主要完成测量、电量参数等相关信号采集上传等功能;通讯管理层主要由通讯管理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数据的处理、存放、调配,通信规约的转换,各个区间的通信衔接以及对本地系统状态的监视等;监控主站层由监控主机、UPS、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分项计量及能耗监测系统应用软件组成。监控主站层通过以太网与通讯管理层相连,实时采集现场监控层的监控数据,可完成包括能耗数据采集、能耗分项计量、能耗区域管理、能耗设备管理、能效数据分析评估、系统优化策略、节能潜力评估、能效信息和用户定制等若干系统功能。能耗监测平台能够简化人工抄表及统计的烦琐工序,只要各仪表根据标准接入采集网络,监控中心就能定时、定点地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在平台上简单的设置及操作即可对各建筑数据统一管理。而且数据采集设备采用的是系统开发商自主研发的控制代码,不需操作系统支持,不被网络病毒侵害,能够免受外界网络攻击。另外,要求采集设备能保证断电一定时间内数据不丢失,或通讯异常时,设备能保存重要数据,通讯恢复后向监控中心断点续传重要数据。

4结语

第3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根据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功能的不同,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分别予以设计。

1.1温湿度数据采集模块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对ZigBee节点内部的单片机模块进行编程。首先考虑到CC2530有3个8位端口组成,端口1、2、3分别用P0,P1,P2来表示,其中,P0和P1是完全的8位端口,而P2仅有5位可用。所有的端口均可以通过SFR寄存器P0、P1和P2位寻址和字节寻址。传感器芯片只提供2个I/O端口:DA-TA和SCK,前者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后者为只可输入的时钟信号端口。因此将P0_0与SCK相连以提供时钟序列,P0_1与DATA相连以读写温湿度数据。在了解硬件连接基础上对数据采集模块进行软件设计,程序由3部分构成:(1)主函数部分:首先调用函数初始化串口通信以及温湿度传感器,然后调用函数获取温湿度数据,最后将数据处理后调用串口控制函数,打印调试信息。(2)温湿度传感器控制部分:具体实现初始化传感器函数,即设置P0端口的相关寄存器;实现获取温湿度数据的函数,根据传感器资料说明,端口按照一定时序发出特定的序列即可进行相应控制;实现将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修正的函数。(3)串口打印控制部分:包括从串口获取PC键盘按键值、发送一个字符、发送一串字符等功能使主函数的打印信息能显示在串口通信软件界面上。其主要部分的流程图见图2。

1.2温湿度数据传输模块该模块分为两部分,一为基于Z-Stack协议栈开发使节点与协调器自动组网形成ZigBee网络,并通过该网络实现数据无线传输;二为使协调器与嵌入式核心板中ARM处理器进行串行异步通信,将数据最终交由嵌入式平台处理。Z-Stack采用分布式寻址,兼容AODV路由协议,可以满足近程通信的要求,即使通信链路失效发生也可有效工作。为了区分Z-Stack协议栈中复杂的硬件驱动系统,又提供了OSAL层[10](类似于单片机上的操作系统,实则为根据所触发的事件选择调度相应任务),可调度APP层的任务。另外,Z-Stack提供了源码例程SampleApp。该例程实现的功能主要是协调器自启动(组网)和节点设备自动入网。在了解Z-Stack的工作流程后,程序的开发将在APP层对Sam-pleApp.c进行改写完成。这部分程序主要为利用OSAL层任务事件轮询调度机制,通过系统周期性定时广播数据到group1中去实现。当ZigBee节点加入网络后触发状态改变事件,系统开启定时器,定时时间一到就触发广播消息事件;系统为其创建相应的任务ID,调用广播消息函数;节点端的广播消息函数读取前一个模块得到的数据,利用AF_DataRequest()函数接口调用下层射频硬件驱动函数发送温湿度数据;触发协调器端的接收数据事件处理函数SampleApp_MessageMSGCB(),将捕获的温湿度数据处理后,以字符串的形式通过串口显示在宿主机的终端中,以方便调试和开发。另外,协调器通过异步串行接口将数据交由ARM处理器。

1.3温湿度处理模块为了后续拓展,为可处理多个节点温湿度数据,该模块设计采用服务器与客户端两进程间通信来实现[11]。将接收ZigBee协调器通过异步串行通信发送过来的数据作为服务器进程,并封装ZigBee功能提供相应应用接口。客户端进程则主要是用于同服务器端进行交互,解析获取温湿度数据,同时为实现UI图形界面提供封装好的接口,为此还需用Qt设计UI界面。其中双方是利用套接口(Socket)来使进程之间通信,但是由于Socket本身不支持同时等待和超时处理,所以它不能直接用来完成多进程之间的相互实时通信。本实验采用事件驱动库libev的方式构建服务器模型。Libev是一种高性能事件循环/事件驱动库。需要循环探测事件是否产生,其循环体用ev_loop结构来表达,并用ev_loop()来启动。用户需要做的仅仅是在合适的时候,将某些ev_io从ev_loop加入或剔除。服务器主要实现流程:首先开启一个Zigbee后台线程(底层)监听服务器调用信息,接着利用ev_io_start(loop,&ev_io_watcher)启动一个接收线程,专门用来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命令数据帧;然后按照相应的协议进行解析,跳转到相应的接口,进一步调用底层Zigbee协调器并返回正确的信息给客户端。客户端主要实现流程:首先调用GetConnect接口函数连接到服务器的端口,然后开启一个Zigbeetopo线程用来调用接口函数,发出获取ZigBee网络拓扑结构信息的数据帧,创建另一线程接收并解析服务器端返回的数据帧,同时已创建的UI界面设置定时器,动态刷新加载温湿度数据,绘制成温湿度曲线图。服务器与客户端进程间通信模型如图3所示。此外还需利用Qt对UI界面设计。首先利用Qt-designer为整体界面布局,其中包括背景显示框、LCD数值显示框以及曲线图显示框,编译生成一个UI类;然后采用多继承的方法构造新类,并使用Qt中的信号与槽函数机制,使得接收到温湿度数据触发LCD数值显示和曲线图显示槽函数动作。设计流程见图4。

2Web服务搭建

以上只是完成了温湿度的采集显示,还未真正发挥出物联网所实现的人与物相连,这部分就需要搭建Web服务来实现。实现Web服务需要移植嵌入式服务器,设计动态网页,并通过WiFi最终在已搭建好的局域网内实现手机、PC等可实时查看数据。

2.1嵌入式服务器移植由于嵌入式设备资源一般都比较有限,并且也不需要同时处理多用户的请求,因此不能使用Linux下最常用的如Apache等服务器,而需要使用一些专门为嵌入式设备设计的Web服务器。常见的嵌入式Web服务器主要有:lighttpd、thttpd、shttpd和BOA等。本文选择移植BOA作为嵌入式服务器。BOA是一个非常小巧的Web服务器,可执行代码只有约60KB,它是一个单任务Web服务器,只能依次完成用户的请求,而不会fork出新的进程来处理并发连接请求,但BOA支持CGI,能够为CGI程序fork出一个进程来执行。对BOA服务器的配置主要是在/etc/boa目录下创建一个boa.conf文件,此文件包括服务器将使用主机的端口号、运行服务器的身份、错误信息记录的指定文件、存放html文件的目录、默认首页文件等相关信息,此外还需根据配置信息在相应的一些目录下创建文件。

2.2网页设计及动态显示网页设计则是利用html制作静态页面,并结合JavaScript实现动态显示。JavaScript是一种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相对安全性的客户端脚本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广泛用于客户端Web开发的脚本语言,常用来给HTML网页添加动态功能,比如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JavaScript脚本可以独立成文件,也可以内联到HTML文档之中。另外,利用AJAX实时刷新网页数据。AJAX:异步JavaScript和XML,它是一种在无需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就能更新部分网页的技术[14]。它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的数据交换,便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这意味着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的某部分元素进行更新。由于温湿度数据放入数据缓冲区,是利用fopen、fread、fwrite以及fseek函数将数据缓冲区内数据写入XML文本适当位置中,要想读取XML文档中的数据并将它显示在Web页面上,需将XML文件转化为XMLDOM(XML文档对象模型),然后再利用JavaScript来解析并实时它。

2.3WIFI模块搭建通过搭建WIFI模块,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支持WIFI的设备比如手机等更加便捷地查看温湿度数据。WIFI是一个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品牌,WIFI的运作至少需要1个AP和1个或1个以上的client。AP由路由器搭建的局域网充当,将插上无线网卡的嵌入式开发板看作一个client,然后就可以与其他client进行通信。要使无线网卡能正常工作,首先需加载驱动,然后对其进行一系列设置,使之加入到局域网中。由于开发板上配置有服务器,因此设置好合适IP以后,在手机等浏览器中输入IP,就能查看温湿度数据。

3结束语

第4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县乡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现状

勉县于2005年实施乡镇畜牧兽医管理改革,撤销原乡镇畜牧兽医站,剥离出治疗、、饲料兽药销售等经营项目,重新组建了25个乡镇畜牧防疫站,为全民事业单位,定编68人。但大多数属于定补人员,基本工资的40%由财政拨付,其余60%没有着落。止2011年3月底,25个乡镇站共有在职人员66人,其中全额财政供养人员31人,定补人员35人(占53%);本科1人,大专17人,中专、高中26人,初中22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45人(其中初级37人,中级8人),技术工人19人,职员2人;50岁以上的30人(占45.5%),40~49岁的21人,30~39岁的8人,30岁以下的6人。乡镇畜牧防疫站由于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及其产品,大多是独立建房办公。通过近年来的冷链体系、扩大内需等项目建设,13个乡镇站的房屋经过重点建设或维修,基本满足办公条件;4个乡镇站无房,借住在乡镇政府机关办公;8个站的房屋均为上世纪70~80年代建设,目前处于危房无法使用状态,常年租用居民住房办公。25个乡镇站配备有冷链、检疫、化验、扑杀、消毒、办公等设备677台(件),已经基本满足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勉县于1999年成立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为科级事业单位,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担负全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动物卫生监督等工作。中心定编35人,现有在岗人员29人(占编制的83%)。其中:男18人,女11人;大专以上17人,中专6人,初、高中文化6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10人,初级2人),占45%;30岁以下1人,31~40岁8人,41~49岁14人(占48%),50岁以上6人(占21%)。2.2.2基础设施状况近年来,中心通过扩大内需等项目建设,新建了电化教育室、生猪良种供精中心,完善了县级动物疫病分析诊断检测化验室,增添了冷链防护、检疫检测、现代办公等设施设备141台套,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观。

存在问题

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制约产业发展勉县畜牧公共服务队伍一直存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年龄老化,后备人才紧。县畜牧中心实有在岗人员占定编人数的83%,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45%。乡镇畜牧防疫站按照省农业厅等6厅委(陕农业发[2007]241号)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标准(试行)》测算,应编制96人,实有在岗人员66人,相差28人,并有5人因病无法正常工作;5年内到达退休年龄24人(2011年内退休5人),40岁以下不足10人,有1/3的站只有1人支撑工作。定补人员工资待遇不能落实乡镇站在现有的66人中,定补人员就达35人,都承担的是技术推广、动物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无其他任何收入。他们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致使信心不足,影响工作的更好开展。乡镇站基础设施差,在建项目经费紧缺在25个乡镇站中,有8个站仍无办公场所。近年来,虽然省、市先后下达13个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但项目资金较少,每个乡镇站项目建设资金仅有10余万元,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项目实施艰难,乡镇站面貌难有较大改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制约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1缺乏经费畜牧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没有经费投入,新的技术难以引进,技术人员得不到知识更新,对养殖户的培训开展困难,致使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动物防疫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防疫工作经费短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虽勉强建立,但因补助偏少,队伍难以稳定。检测诊断手段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缺乏与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相适应的快速诊断试纸、试剂、诊断盒等,难以对动物疫病、违禁投入品等进行及时排查、发现和处理。县上虽然有一个设施相对齐全的兽医化验室,但因缺乏工作经费和一些检测必需品,难以全面开展工作。

第5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检测系统由数据采集端、嵌入式网关远程发送端以及检测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首先,传感器通过ZigBee协议发送所采集的植物生理参数信息到网关中的协调器节点,协调器将数据通过RS—232串口发送到基于ARM9的CDMADTU嵌入式模块,CDMADTU模块对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CDMA2000网络和Internet网络将数据发送到由PC构建的Web服务器,发送到服务器的优点是数据易存储易查询。最后,检测中心还能通过基于LabVIEW编写的上位机软件根据已知的数据分析出植物的生理生长状况,并设计了一种根据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等参数的自动报警界面,从而可以更精确地判断和控制植物的长势和各项经济指标。

2系统硬件设计

2.1数据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数据采集节点组要负责采集植物的各项生理参数(茎秆与果实直径、叶绿素含量、植物茎流等)和无线发送采集到的数据。无线收发芯片选用TI公司推出的CC2530作为ZigBee网络的射频收发送模块。CC2530是应用于ZigBee网络的真正片上系统(SOC)解决方案,包括一个高性能的2.4GHz射频收发器,内含一个高性能、低功耗的增强型8051内核和一个8通道12位A/D转换器。CC2530较以往常用的CC2430芯片具有灵敏度更高、功耗更小、通信距离更远等优点,因此,满足无线传感器及其网络对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本设计中需要测量的茎秆直径采用基于LVDT的植物茎秆传感器,叶绿素含量测量采用基于透射型活体叶绿素传感器,植物茎流测量采用基于热平衡法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输出均为模拟信号,在传感器部分对输出信号进行调理就能够直接与CC2530芯片连接。

2.2嵌入式网关硬件设计

嵌入式网关主要负责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存储,并实现ZigBee协议与TCP/IP协议之间的转换,从而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检测系统。嵌入式网关主要由协调器和基于AM9的CDMADTU模块组成,CDMADTU模块包括AM9微处理器和DTU发送模块。本设计的CDMADTU选用CDMA2000通信模块,该模块采用AM9高性能工业级嵌入式处理器,供电范围宽(5~32VDC),数据传输速度高,系统稳定可靠。在使用CDMADTU之前需要做两步准备:一是因为本设计采用动态IP链接Internet网络与Web服务器,因此,要申请域名,申请域名解析服务后可以通过域名自动建立通信。接入CDMA网络前,需要向电信公司申请SIM卡,SIM卡可为CDMADTU提供链接Internet网络服务。二是使用前需要用终端软件或AT命令对参数设置,以决定进入网络透明数据传输模式的工作方式。

2.3锂电池供电模块设计

植物生理检测系统的实际应用环境很复杂,电源供给很难保障,因此,本设计中采用3.6V锂电池供电。但植物生理检测系统中传感器模块、CC2530等模块需要不同的电源供给,因此,本设计采用DC-DC芯片NCP500SN33G获得稳定的3.3V,该电压适用于SOC工作电压。采用TPS61040将3.6V自举到适用于各类传感器工作的12V电压。其电路图分别如图4、图5所示。

3系统软件设计

3.1数据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采集端传感器节点主要负责采集植物各项生理信息并组网将数据发送给嵌入式网关。本设计采用IAR集成开发环境自底向上构建ZigBee网络。为了节省电量,采用的传感器节点一般处于低功耗模式,直到收到上位机命令后才将对应的检测数据上传到网关。为了提高效率,上位机可设置每隔一段时间后对传感器发送上传数据命令。另外,还采用了中值平均滤波算法来消除个别传感器系统内部的随机干扰,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3.2嵌入式网关软件设计

嵌入式网关的软件设计是建立在Linuxredhatlinux操作系统上的,该操作系统具有多任务操作进程、支持硬件广泛、程序模块化、源代码公开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使用IAR集成开发环境来建立嵌入式网关和远程检测管理中心的网络连接。

3.3上位机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LabVIEW平台编写上位机软件,根据设计要求,将软件分为数据显示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存储三大模块。数据显示模块主要是将接收到的数据和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在上位机的前面板上。数据分析模块主要是根据所要检测植物参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本系统分析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当测量数据在正常范围内时指示灯显示绿色,表示植物长势正常。当某一参数超出或者低于正常范围时,其对应的指示灯显示红色报警。数据存储模块主要是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由于LabVIEW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因此,采用SQL语言来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

4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对设计的系统性能各方面进行验证,在29℃的温室环境下选择了4株番茄做为测试对象,4株番茄均匀分布于250mm×250mm的测试区域,将协调器放置在温室的中心区域从而组建星型网络结构。每株番茄同时采集茎流、叶绿素含量、番茄果实的直径等生理参数并将参数发送到上位机显示界面,采集间隔为2h,总检测时间为24h。

5结论

第6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 言

防排烟系统设施是高层民用建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缺少的消防安全设施 ,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关于防排烟系统方面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或标准,暖通设计人员主要依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防排烟系统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防排烟设施的结构、作用、性能缺乏了解 ,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够透彻,往往导致在设计 、施工中出现防排烟系统设施配置被忽略或有配置而功能不全等现象。

2防排烟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排烟系统主要包括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封闭楼梯间、避难层( 间 ) 等场所设置的防烟设施,地下室、内走道、中庭、无窗或设有固定窗房间等部位设置的排烟设施,防烟分区之间的挡烟垂壁等。笔者在参与工程验收时发现建成工程中的防排烟系统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2.1 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排烟要求

自然排烟是一种经济、简单、易操作、维护管理方便的排烟方式,但由于部分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往往导致工程完工后,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或不具备排烟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

2.1.1 自然排烟窗的位置设置不当

从自然排烟效果考虑,排烟窗应尽量靠近墙的上部设置,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自然排烟窗不是设置在墙的上部,而是下部,距顶板、吊顶的距离较大,不利于自然排烟。

2.1.2 自然排烟窗的开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采用 自然排烟部位的开窗面积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部分设计人员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认真计算,或将固定窗的面积计算在排烟窗面积之内,导致部分工程排烟窗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直接影响排烟效果。

2.1.3自然排烟窗的结构形式不合理

有的把排烟窗做成不可开启的固定窗,有的将窗的上部做成固定窗 ,把可开启的排烟窗设在窗的下部,严重影响排烟功能和效果。

2.2 机械防烟设施达不到防烟要求送风道界面尺寸过小,送风口尺寸、正压送风系统余压值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现象在工程中相当普遍,往往出现送风口实际送风量严重不足 ,开启门洞处风速近似于零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风机选型不当

按规范要求,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当计算值和规范规定的值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而有的设计者往往不经过计算直接按规范给定的值确定,导致选用的风机风量、风压偏小,不能满足要求;

2.2.2 送风道阻力过大,风压损失严重

在实际工程验收时,往往发现送风口的尺寸、以及选用的风机风量和风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但实测其送风口风速却很小 ;离风机较近的送风口风速偏大、较远送风口无风等现象,难以满足产生余压和门洞风速的要求 。究其原因是由于风管竖井施工质量差,漏风严重。有相当多的工程因送风道尺寸偏小、施工中混凝土风道内壁未作处理,管道连接不严实,常闭风口关闭不严密,漏风十分严重,导致送风口的风速、风量达不到规范要求。

2.2.3 正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设施重复设置

对于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loom的居住建筑,按 《高规》要求,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有的工程在上述部位同时又采用了自然排烟,导致火灾情况下,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自然排烟窗同时开启时,防烟楼梯间难以形成正压,达不到防烟效果。

2.3 机械排烟设施达不到排烟要求

2.3.1 排烟量达不到规范要求

在验收中往往发现排烟口风量、排烟口的风速甚至接近于零 ,有的设计采用通风与机械排烟合用系统,但施工中未按设计要求选用双速风机;有的建设单位不按设计的风机型号订货 ,购买功率规格较小的风机,导致风机风量严重不足。有的施工单位甚至取消了竖井连接吊顶风口的风管,利用吊顶闷顶空间代替风管,也往往造成风管风口风速接近于零。

2.3.2 排烟口的布置不符合烟气流动规律

排烟口应尽量是指在顶棚上或靠近墙的上部设置,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排烟口不是设置在墙的上部,而是下部,距顶板、吊顶的距离较大,不利于排烟。有的排烟口位置设置不当,致使烟气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同,甚至有的将排烟口设置在安全出口的正上方或跨过安全出口,不仅不利于排烟反而把烟气引向安全出口。

2.3.3 走道内的排烟口选型不正确

按照烟气的流动规律,走道内的排烟口应该设置在顶棚上,并选用条缝全宽型排烟口,这样有利于有效排烟。

2.3.4 应设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设置超过20米无 自然排烟的内走道,有的设计人员因与其相连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有 自然排烟,认为其具备自然排烟的条件,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2.3.5 排烟风机应与排烟口实现联动

排烟机与排烟口应设有连锁装置,当任何一个排烟口开启时,排烟机能 自动启动,即一经报警,确认发生火灾时 ,右手动火又消防控制室遥控开气派烟口,则排烟机立即投人运行,同时能立即关闭着火区的通风空调系统,使非着火区保持正压,以减少烟气的蔓延扩散。

3造成上述诸多向肠的主要原因

3.1 防排烟系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建筑工程项 目中的防排烟设施 ,是防止火灾和在火灾发生时减少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保障系统 ,是消防工程 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人们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 的东西了,消防监督部门在审核 、验收时往往注重 自动报警系统 、消防给水系统等消防设施 ,而对防排烟系统不够重视 ,这种意识和现象 ,本身就是消防工作

的一大隐患。

3.2 设计把关不严,存在不按规范设计配置的问题

有的建筑物虽然设计有排烟送风系统,但却与通风、空调系统混在一起,认为在暖通图纸上的防排烟系统,属于空调系统专业,不是消防系统,只有防排烟的联动部分,才属于消防系统。这样没有把防排烟系统区分成独立的系统,也没有单独绘制施工图,这也是造成防排烟系统被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出现先天隐患。

3.3 施工把关不严

防排烟设施是建筑 自动消防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其施工应由消防设施施工单位承担,但目前很多项 目的防排烟设施施工均是由空调专业施工单位负责安装。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排烟、送排风系统往往交给不具备消防施工资质的空调工程公司或一般安装公司承包施工,超范围承包防排烟系统的安装施工,其技术人员往往并不通晓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功能原理和施工要求。这样的施工 ,往往漏洞很多,很难保证质量。

4解决上迷问厄的方法及对策

4.1 从功能划分上,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消防系统 ,强调防排烟设施的重要性 ,与“自动报警系统”、 “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平行分列在一起所谓消防“防排烟系统”,就是一个包括排烟风机、送风风机、风管或风井、各种排烟防火阀门、风口以及联动系统等设施,直接受消防中心控制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与生活通风、空调系统完全分开的独立系统。只有这样 ,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提出来,才能促进人们在消防工程实践中,重视它、完善它,而不至于把它忽略。

4.2 从设计环节着手,把防排烟系统与生活空调系统分开来设计

在每一个建筑工程项 目中,按国家规范要求进行防排烟系统设计 ,并且把它从“暖通”图中分离出来,单独制图,冠以 “消防防排烟”施工图图名。就像火灾报警系统的“电消”图、水灭火系统的“水消”图、气体灭火系统的“气消”图一样,没有人对它的消防工程属性产生丝毫怀疑,明确知道这就是消防工程施工图内容范围。

4.3 从施工监督管理方面抓落实

首先,消防监督部门加强工程设计审核、施工监督检查、竣工验收中防排烟系统的监督。再就是明确划定建筑工程项 目中的防排烟系统设施 ,属于消防工程内容范围,必须由具有消防工程施工资质的工程公司来安装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施工落到实处,保证每个建筑项 目的防排烟系统设施配置齐全,功能完善,真正起到防火减灾的作用。

结束语

人们只有端正对防排烟系统属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它,才能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保证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施工落到实处 ,保证每个建筑项目的防排烟系统设施配置齐全,功能完善,真正发挥其防火减灾的作用。

第7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区间信号,数据库设计,计算机辅助测试

城市轨道(简称城轨)交通区间信号系统是安全性苛求系统。在区间安全性控制和防护设备的研制、生产、使用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科学、高效、全面、按标准的检测和评估,以取代目前国内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进行的手工测试和实际线路试运行的非完善的方法,是十分迫切和必需的。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文中所建测试平台对城际铁路同样适用。

1区间信号系统测试平台的结构

城轨交通区间信号系统测试评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硬件采用分布式结构,如图1所示。平台由主控机、数据库机和仿真机组成[1]。被测系统通过网络与平台互联。网络通信采用TCP/IP协议。

图1平台分布式硬件结构示意图

平台软件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主控及测试案例自动生成子系统一方面向仿真子系统发送区间状态的仿真设置命令,另一方面动态监控现场信号状态等,实现测试案例的动态扩展和连续加载、测试结果的动态判定,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数据

图2区间信号测试系统的软件结构库。传输信道仿真及区间现场仿真子系统为被测系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传输仿真及现场环境。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在被测系统与仿真信道之间进行数据处理及转换。测试用基础数据生成子系统通过读取区间拓扑数据文件,生成区间测试用基础数据。专用数据库子系统负责存储各种测试用基础数据和测试结果。本文重点阐述平台专用数据库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2平台专用数据库设计

平台的数据库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库应用,它还负责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平台数据的类型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平台的测试水平。基于对平台数据以及平台分布式结构的考虑,经过深入的比较,选择SQLServer作为平台的数据库开发工具。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四步: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应用数据库设计理论,平台专用数据库设计的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

图3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2.1需求分析

平台的数据按其对时效性的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两大类[2]。动态数据是指具有严格时效性的数据,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动态刷新;静态数据则指相对稳定,不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2.1.1动态数据及其传输

平台动态数据是维持平台正常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下列3类数据:

·列车运行仿真命令、故障及干扰仿真命令。由主控机发出,用于控制仿真子系统进行相应仿真活动。

·区间信号设备状态及动作信息。指仿真机所模拟的实际区间信号设备的状态(如轨道区段是否有车占用等),主控机采集这些信息用于动态判定及显示测试过程的实际状态。

·测试结果信息。平台的测试结果记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动态数据,包括经信道传输前后的实时电信号(数据)。它们是评价被测系统的重要依据,必须完整、正确地记录。

动态数据传输首先必须满足实时性要求,当不能及时传送时,根据数据特性的不同,或丢弃,或重发。例如被测系统发送的数据如不能及时传送,或数据有误,则该数据必须丢弃。主控机发给仿真子系统的故障及干扰仿真命令、列车运行仿真命令,在网络传输出现差错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命令被正确执行,必须重发。

2.1.2静态数据及其复制

生成和校验正确后的静态数据,在平台对被测系统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不再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样需要对静态数据进行存储、查询、校验和修改等操作。平台静态数据可分为以下几类:

·信号设备数据。记录发送端、接收端、闭塞分区的排序序列号与设备名称之间的映射关系,设备的一些属性特征。例如:闭塞分区的编号、名称、位置、长度,道岔的编号、名称、位置、类型等。

·基本数据。包括区间基本特征、钢轨线路的一次参数、钢轨线路四端网参数、列车运行线路等重要数据。其中区间基本特征数据包括闭塞制式、轨道电路类型、道碴与枕轨类型、坡度、曲线及长度等。列车运行线路数据包括线路运行方向、经由闭塞分区编号、经由发送端、接收端编号。

·区间现场拓扑数据。包括闭塞分区、发送端、接收端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这种描述有两方面用途,一方面用于现场仿真的动态显示,另一方面是作为测试用基础数据生成的原始依据。静态数据的复制是通过开放式数据库互连(ODBC)机制实现的。

2.2概念设计

在数据库设计中,笔者使用实体-联系(ER)模型作为概念设计的工具,得到概念设计的E-R图。E-R图由实体、联系和属性3个基本成分组成。测试用基础数据所处理的基本实体是城市轨道交通区间的信号设备:接收端、发送端、闭塞分区;设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最直接的实体间联系。通过E-R图,可以十分清楚地描述测试用基础数据的结构。图4为列车运行线路数据的E-R图。

图4列车运行线路ER图

2.3逻辑设计

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过程是把概念设计的结果(如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的过程。为了消除关系模式的存储异常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化。

在本子系统数据库模式的规范化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减少数据冗余、消除存储异常情况,也要考虑现场仿真、主控等子系统读取数据及运算的花费。规范化测试用基础数据的关系子模式包括:发送端表、接收端表、闭塞分区表、列车运行线路表、区间基本特征表、钢轨线路一次参数表、钢轨线路四端网参数表等。

2.4物理设计

物理设计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相应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所能支持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以及资源来进行设计。SQLServer提供索引或表键机制来帮助SQLServer优化对查询的响应。在测试平台上,对结果数据的查询,是将记录计数号与测试项目的组合作为索引。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查询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将该两项作为SQL语句中WHERE子句后的首列。

3平台专用数据库接口的实现

平台采用客户端/服务器体系,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Server,前台应用程序开发工具采用VisualC++。前台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访问是通过ODBC机制实现的。

VisualC++对ODBC提供了两种支持:一种是API函数[3];另一种是对API函数进行封装的MFCODBC类,包括CDatabase(数据库类),CRecordSet(记录集类)和CRecordView(可视记录集类)。两种方式在平台上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ODBCAPI使客户应用程序能够从底层设置和控制数据库,完成一些高层数据库技术无法完成的功能。例如检测数据库是否连接、数据源配置是否正确等。

·MFCODBC类封装了多种数据库访问功能,使用简单方便。平台专用数据库定义了11个CRecord2Set类的子类,每一个子类对应专用数据库中的一个表,例如,B-JSSet类对应接收端表,B-BSFQSet类对应闭塞分区表。

4结语

建立在SQLServer上的平台专用数据库要兼顾通用数据库的设计要求和区间测试平台的特殊性。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才能使专用数据库既高效又安全。当然,随着平台水平的不断提高,专用数据库的功能必将随之扩展,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芳美.铁路安全软件测试评估.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23

第8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流通环节[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023-02

1 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1.1 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010年2月以来我国实行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指导下,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分段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统一行动,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监管体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实际监管中出现的各部门的各自为政以及职能界限不清的体制弊病。原因在于食品安全委员会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对各部门缺乏统一指挥的权力,想让各部门实现监管信息共享进而实现监管行动无缝衔接就显得不太现实;各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在监管实践中仍然是各自为政,均不愿主动与其他部门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其结果是各部门在监管中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理以“一罚了之”的简单处理方式为主,很少将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告知其他部门进而统一行动,以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将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得到了一定的整合,监管体制从多段管理到两段管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有力的说明分段管理的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监管效果,这次的机构改革未必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1.2 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普及率不高,使得食品买卖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并不高,他们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偏远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城市中的农贸市场和农村的集贸市场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销售不合格不卫生食品的现象,他们大多只顾赚取利润,很少或从未想过销售劣质食品的危害以及应负的法律责任。其次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管理漏洞,一些靠批发或零售低劣食品牟取暴利并且对相关法律法规非常熟悉的企业或个人,他们故意在法律的盲区内活动,而依据现实的法律法规又很难将他们予以惩处;这样的事例在食品流通环节中并不罕见。

1.3 实际监管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工商管理部门有打击流通领域的走私贩私行为和经济违法违章行为的职责。但在现实中由于工商部门执法人员力量的不足,所以很难充分掌握所管辖区域内的流通领域的遵纪守法状况;城市里人员众多且流动性大,由于执法人员数量极其有限,掌握流通领域全部的食品安全信息实现更好的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对于工商部门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经营户较分散,基层监管力量明显不足[1],仅有的几名执法人员走访一遍所有村子就需要一两月的时间,对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难度很大,掌握的相关监管信息也是明显不足,很多的批发商就是利用农村的隐蔽性特点从事劣质食品的仓储工作。

1.4 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加剧了各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目前工商部门只是对各市场主体进行简单的登记工作,这对不法商贩的监管力度极其有限。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当工商部门对某一不法商贩查处后,由于社会对该商家的违法行为了解有限,该商家后续的经营几乎不受太大影响。这暴露出我们当前的管理体制的不足: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对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约束。

1.5 执法信息不公开,使得人民群众与监管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执行方式的改革。政府信息公开化是深化行政执行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从工商部门执法信息的公开现状来说,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的信息公开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实现更好的食品市场监管,从理论上来说工商部门应该将不涉及保密规定的具体执法信息公之于众,这样一方面可以接受公众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对不法商贩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2 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的对策建议

2.1 改革政府各职能部门分段监管的局面,建立信息通畅的管理体制

现代高效的行政组织系统必然是一个信息畅通、指挥统一、权责明确的有机系统,各部门不仅在信息上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而且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统一行动。欧盟的统一监管和美国的分类监管启示我们,同一种类产品的全部生产流通环节受到同一部门的监督,这种监管方式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加有效,并能节省监管成本[2]。鉴于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管理体制的严重弊病,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按产品种类进行监管的体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体制的权责划分明确,可有效避免现行体制中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病,从而有利于流通环节的监管。

2.2 加强食品安全常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改善消费者处于食品安全信息劣势的局面

鉴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常识的普及率较低的现状,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要切实负起责任,通过举办多种形式贴近人民群众的活动向公众宣传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及相关法律,提高公众辨别食品优劣的能力和法律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对市场流通主体的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努力使他们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2.3 建立食品安全流通环节社会监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监管网络的社会化

在当前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监管部门应该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向社会让渡部分管理职能,建立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电子网络系统,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工商等职能部门因监管力量不足而导致的所掌握的监管信息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充实了监管力量,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可以说社会监管网络的建立对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不法商贩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人民群众在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时候可以积极通过监管网络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这对监管部门实现良好地监管效果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保证社会监管网络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如对举报人的保密和奖励制度,采用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励人们参与到食品安全流通环节的监管中来。

2.4 建立食品安全流通环节信用体系,从深层次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食品安全监管只是治本,开发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治本之策。在借鉴银行业系统建立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工商部门应在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的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市场行为的信用记录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方便公众查询,这有利于缓解目前市场经济活动中各市场主体占有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相比目前的事后监管模式,信用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诚信记录的公开化使食品流通环节的各参与者占有更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一措施将极大地促进整个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的解决。

2.5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没有监管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已被证明了无数次的真理。加强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将对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取得良好监督效果的关键就是相关执法信息的公开。信息公开可以使公众了解更多食品流通环节执法的真实情况,这一方面可以使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规范自身监督行为,有效减少监管过程中营私舞弊和走过场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督促监管部门将监管工作常态化,改变现在靠开展专项行动突击检查的非良性监管模式,监管常态化有利于监管部门缓解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相关信息了解有限的局面,极大的提高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屏障;建设思路;保障条件

同志l999年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因此一定要搞好”。由此可见,加快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当务之急,关系到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大计,是利在当代、功及未来、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

1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1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成就

1.1.1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法规

自1995年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来,内蒙古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有关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调控,使生态环境建设步入法律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1.1.2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成果

①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的执行率达到10o%。②“一控双达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内蒙古实现“一控双达标”的企业已达88%。③内蒙古环保“321工程”实施已取得了可喜成绩。④取缔和关闭了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十五”小企业3462家。

1.1.3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

(1)启动了一批绿色工程项目。从1996年开始,历时l5年,分三期实施,每期5年,项目内容包括呼、包、乌海3市煤烟污染治理;黄河干支流、辽河、永定河支流、珧儿河的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项目;生活垃圾处置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2)退耕还林还牧,实施草畜平衡,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3)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近期目标。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建立10个特殊生态环境保护区,面积达23万,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20%。

(4)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喜人成就。现在全区有87个各级各类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从乡镇发展到旗县,从旗县发展到盟市。

(5)实施阴山北麓特殊功能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1.2内蒙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工程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加剧。

建筑垃圾

(1)土地退化问题。由于土地资源自身构成和所处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已成为全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

(2)草原生态退化问题。目前草场退化非常严重,放牧半径0.5km范围内几乎成为裸地,放牧半径2.5km内的草原植被被牲畜不喜食的杂草类或有毒有害草占据优势。现在,全区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已达2500多万hm2,占可利用草场的39.37%。

(3)森林生态问题。“重采轻育”、“集中过伐”,迹地更新和中幼林抚育速度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原始森林面积锐减,林区植被遭到破坏,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导致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失去阻滞风沙危害的生态屏障作用,威胁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田生态问题。内蒙古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是贫瘠土壤的比例很高。目前,全区有84O万hm(12600万亩)农田,其中213是中低产田,并且大多数是坡耕地。长期以来,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也呈下降趋势。

(5)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问题。截至1996年,内蒙古已建成国有矿山569个,乡镇集体矿山3907个,个体矿山2298个,在矿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矿山用地中近91%的占地面积受到破坏,小型矿山企业对土地和矿山生态破坏更为严重。

(6)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危机。内蒙古具有森林、草原、湖泊、沙漠等不同生物环境类型,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地方,有的地区是珍贵稀缺动植物的生息地。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致使很多野生植物面临生存危机。

(7)水资源短缺,水体质量恶化。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京包铁路以北地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大范围的地下水下降,导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

水体恶化是内蒙古水资源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内蒙古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及农药、化肥使用等,污染的结果造成水体含盐量增加,消耗水生生物所需的溶解氧、水体高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平衡。

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2.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认为,生态屏障工程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现状,运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由众多类型的生态工程项目构成的一个复合带状生态系统,该系统可以保障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促进本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幅员辽阔,东西狭长,地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构建生态屏障工程的自然条件优越。我们认为,在东起大兴安岭东麓、西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广阔区域内,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以建立起包括天然保护林工程建设、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沙化与风蚀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控制在内的类型多样的生态工程,从而形成一道地跨“三北”、横贯内蒙古全境的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把关于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总称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也可以把该工程理解为通过生态改善促进内蒙古及毗邻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防线。

2.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建设思路

围绕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总体目标,从夯实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绿化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突出重点、梯度实施、防治结合、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以区域建设战略重点为核心轴、八类生态建设区为外延面、十大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点。轴面结合、工程支撑,以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为突破口,向外分期逐步扩大生态建设区域范围,保证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从而构建成中国北方东西2400Km长绿色生态屏障。

(1)核心轴。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大兴安岭森林保护区;科尔沁草原沙地主体区;浑善达克草原沙地极脆弱区;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黄河中上游(内蒙古区段)风水侵蚀区;阿盟三洲两带封育治理区。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最脆弱和最具有特殊生态保护功能的区域。空间上东西延伸分布,构成内蒙古绿色生态屏障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这对整个生态屏障建设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外延面。八类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区:以保护天然林资源为主的大兴安岭林区;以保护草甸草原为主的呼伦贝尔沙地;以保护和治理典型草原退化、沙化,恢复草原生态为主的科尔沁沙地;以治理半荒漠草原退化、沙化,增加草原植被为主的浑善达克沙地;以治理风蚀、水蚀,防止荒漠化为主的阴山南北麓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减少人黄泥沙量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保护现有旱生植被、控制荒漠化为主的阿拉善地区;环保重点治理区。八类生态建设区是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表植被条件和保护治理模式划分的,基本上涵盖了内蒙古从东到西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和旗县行政区,具有全覆盖性质。这对于从整体上建立全区性的生态屏障系统,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3)依托点。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以减少采伐,保护天然林资源为重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合理规划利用天然草场为主的天然草场保护工程;以坡耕地退耕,退化、沙化草场退牧,还林还草为重点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以重点旗县为建设单位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治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程;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生态防护林工程;以治理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城镇、流域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保工程;以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为重点的工程破坏区恢复工程;以自然保护区管护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工程。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是根据国家现行投资重点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在内蒙古的建设分布而提出的。它们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支持依托条件。

内蒙古经济实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又是跨时间、跨地域、以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因此,要保证十大工程顺利落实,必须借助国家投资和外资的支持,并结合自身的努力,完成生态屏障建设的艰巨任务。

3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必须有全方位保障条件来支持,是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的具体体现。

3.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政策法制保障体系

(1)加大现有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实施力度,重视立法工作。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先导,落实现有法律、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除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方面、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还要根据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急需制定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

(2)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生态建设法律法规,加强对破坏和污染环境、阻碍生态建设等行为的处罚,用法律准则来规范人们行为。

(3)推进有关生态屏障工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的社会化,唤醒公众法律意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让全区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唤醒公众的法律意识。

3.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管理保障

3.2.1.采用多种组织管理手段

(1)行政管理手段。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以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统抓统管,使规划在各个地区垂直落实,与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协调管理手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实施要从投资、政策、法规、技术、组织等许多方面得到保证,它不仅是环保部门和企业的事,而且也是各级政府以至全社会的事,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至关重要,是实现规划的重要组织保证。

(3)监督管理手段。首先,要形成法律监督管理子系统,其次,形成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子系统,第三,形成大众监督管理子系统,包括群众监督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管理。

3.2.2实行多种形式的目标管理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由于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屏障工程管理机构。通过立法形式规定这种机构的体制、分工、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2)采用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承包生态屏障工程建设项目,允许和吸纳科技人员承包项目,增大科技含量,为生态屏障工程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持。同时,允许、鼓励、指导个人家庭以劳力、资金、技术等为股份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或承包,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2.3建立激励制度和管护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一方面落实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形成对广大志愿建设者的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放宽政策,进行政策激励;第三,通过树立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典型形成荣誉激励。在组织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建立管护制度,坚持建设管护并重,组建专门的管护队伍,实施立体管护。

3.3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资金保障

为确保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从多方面挖掘潜力,拓宽资金流人渠道,对各项资金统筹安排,咨询国家有关资金管理办法,使各类项目资金尽可能地向生态建设方面倾斜。

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投资是多渠道,是广义环境费用,需从生态建设费、城市建设费和污染防治透支和企业自筹多等方面筹集。同时要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局面,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方位资金筹措体系。

(1)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投资效益。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急需项目工程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技术型生态保障工程规划向生态经济型生态屏障工程规划转化,形成自身造血系统。

(3)建立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基金。基金来源主要靠中央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也要适当投入,还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异地国内比例作为基金的来源。另外,可以向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筹集资金,使他们成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实施基金的资助者或投资者。基金应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运作,管理机构人员应由金融、生态、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4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技术保障

(1)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生态建设技术。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治沙技术、盐渍化治理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

(2)加强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与监督。要强化环境的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和信息科研工作要做到为环境管理服务;推广污染治理最佳实用技术,提高集中治理力度;启动环境技术监督管理技术系统;确定建设期内的主要技术政策路线和手段。

3.5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监测保障

确保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监测系统应包括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咨询、监测机构。

信息系统由生态屏障管理机构中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部门、人员、设备共同组成。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某种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在构建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后,还必须设立相应的咨询、监测机构,以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及时评判,实现人机交流,为主管机构及大众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决策者按实际需要局部变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或直接对规划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