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素质教育范文

谈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一、对师德及为人师表的要求

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并具有渊博的学识,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还应勇于创新。没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二、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破除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确保基础理论“必要与够用”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实践性比例。由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会应试,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美国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加强学术气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对教师知识更新的要求

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更新、转化非常之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教师来说知识更新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四、对教师个人能力结构的要求

教师能力结构中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一)言语表达能力

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施加影响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言语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第一,准确通俗。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

第二,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运用判断去推理和论证时,必须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应以口头言语为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板书)和书面言语“口头化”交替使用。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同时使用,即要借助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加强自己言语的表现力。教师在讲课时,要一面讲授,一面仔细地听着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我的监听和听众的反应,随时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

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可得,它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词汇储备,掌握语法的规律,有一定的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修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发展。

(二)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构成为一个集体的班级,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综合性能力。除了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上。教师必须善于计划和安排,要有周详的布置和检查,并形成完好的秩序和制度,造成良好的环境,使学生都认真地去实现教师的指导。

教师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地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推动各项工作,尽量避免“单枪匹马作战”。实践证明,通过小组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帮助去解决某些棘手的问题,往往比教师亲自处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才能,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一个教师可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本领,但是如果他没有迅速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本领的能力,在突然出现某种新的问题或意外的情况面前,他就很可能束手无策,难于应付。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在瞬息之间,能正确地估计情势、掌握大量的“情报”,并估计自己行动的环境。在选择行为措施时,要注意到教师自己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的性质,还要估计对学生集体可能产生的教育影响。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后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重要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手段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赞许、奖励、惩罚、谴责等措施。用之得当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不加分析,一味滥用,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教师机智与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性情的陶冶。要学会遇事能够镇静、安详,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能轻松而准确地判断情况,谨慎而迅速地做出反应,满腔热情地进行工作。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还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简洁.高校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

第2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内涵;教育目标; 偏离;回归

教育目的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各个问题、各个环节之中。一旦教育目标定位错误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偏离,对整个教育事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认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在教育者层面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偏离。本文试论述素质教育目标的现实偏离、偏离的原因及回归的对策。

一、 素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定位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是否正确理解素质的概念、人的素质结构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目的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在对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素质,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之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是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等要素的综合。它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是保持人同一性的基本原因 [1]。人的素质结构是由3G(三个球形结构)组成,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其中知识结构:由信息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和技能四部分组成,知识性知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到“工具”的作用。能力结构:由二维因素组成,一是内容维度,包括空间、语言、数字和行为四个方面;二是操作维度,包括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五个方面。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个体知识具有运作和操作的功能。非认知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大方面。非认知因素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指挥、调控”作用[2]。

根据素质的内涵、人的素质结构的组成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使他们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非认识因素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与提高。

二、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指的是素质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实际存在状况,是素质教育目标在不同的主体身上的表现。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在现实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下简称双基);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二:双基+特长;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三:双基+特长+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四:双基+特长+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之五:双基+智力+个性;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六:双基+特长+非认知因素。

三、从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与应然目标的距离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全面认识的过程。素质教育目标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结构认识而不断演进。素质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四个时期,四次进化:第一个阶段偏重知识结构,表现为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光强调双基教育不重视学生能力、智力是不够的,容易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高分低能”“书呆子”,因此,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纳入教育目的的范畴。第三阶段:人们在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又发现学生的一些非认知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目标又变成“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第四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要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四个阶段展现的是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但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来看,人们似乎还没做到与时俱进,没跟上素质教育目标的步伐。很多人实践素质教育目标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大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大部分家长、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目标还没达到第一阶段水平,他们的目标还是瞄准考试,认为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与学的目标就是考试拿高分。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能在某一方面学有所长,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所以加上个性发展。当然,不可否认,他们这种“组合式”“合金式”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摆脱“片面素质”教育的事实,都与应然的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四、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的原因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然与实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们在践行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目标与国家层面制定的素质教育“理想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为什么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会偏离目标?什么原因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人们对素质教育、素质结构认识模糊,导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目标迷失

对素质、素质教育定义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是导致素质教育目标迷失的根本原因。对于素质教育是什么,教育界存在以下看法。①素质教育就是“跑、唱、跳、琴、棋、书、画”的教育。②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3]” 。 ④“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4]。”当然,素质教育的定义远远不止这四种。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回答,有人曾作过一个简单的统计,1996年上半年,素质教育已有9类15个定义,两年之后,定义不下30种。如果现在有谁愿意再作统计,可以肯定地说,一定超过了30种。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素质教育”定义大丰收,使“素质教育”走入了一条死胡同。理论层面未曾达成共识,基层领导和广大教师对这一概念或主张更难明确认识和领悟,因而导致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迷失。造成了人人都认为自己搞的是素质教育,而结果人人搞的都不是素质教育的局面发生。

对人的素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教育理论者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有人认为:人的素质结构是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四部分构成。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组成。还有人认为素质结构就是包含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内容。由于人们对于素质结构的组成不明确,导致对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素质的判断失误。结果导致了片面的素质教育观的践行。

2.应试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完全对立,导致素质教育主途径偏离

由于人们总是用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而应试教育总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联系,与知识讲授方式相统一。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搞素质教育应该抛弃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这一命题存在前后是否匹配的问题[5]。传统的课堂无法培养学生认知以外的素质。全面的素质教育离不开扩展和丰富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时空界限,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扩展到学校、社会之中,将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活动都纳入其范围。这种丰富和发展了的课堂观,其实就是人生处处皆课堂、处处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观念的反应。号召人们把素质教育的重任从学校、课堂之上移到社会、课堂之外。转贴于

3.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观,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考试是我国现行的主要的人才选拔与评价制度。受其自身的局限,考试一般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的内容也往往侧重于文化知识层面。对于任何一种优质资源,社会都会制定一整套分配方针,以便排除多数人的资格,在少数人中进行分配。而考试就是教育资源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方式。学生是否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享有接受哪一类型的教育机会都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由于受分数在学生升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及“以分数论英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的影响,对高分的追逐成为家长、学生甚至教师的目标。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力素质、非认知因素等无法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测与评价,而相对被人们所忽视。

此外,由于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而相对放松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放松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搞素质教育,教师、学生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放到了素质教育课上、放到兴趣小组上、放到课外活动上,用来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少了,也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素质教育似乎与考试完全对立。而人们对分数的执着追逐,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排弃,最终导致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上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4.技术操作失误,导致目标实际偏离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依也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模式可以循。一线工作者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谁也不清楚究竟怎么搞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由于每个践行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模索性,因此,难免会有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的现象发生。

五、 素质教育目标的回归

1.规范素质教育的概念,明确素质的组成要素,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来的,目的是彻底抨弃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教育模式,建立有助于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一看法或意见,已有学者表达过了,只是未被当一回事,以至于大家都专注于对一个含义宽泛、歧义丛生的素质概念,作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种种探讨,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如何针对应试教育弊病作出改革本身及其探讨,却不经意地被疏忽了。其结果是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因此增进,反而越来越糊涂,而对此进行改革的明确目标却被搞模糊了。概念、内涵对人们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目标关系重大。笔者认为,具体对“什么是素质”和“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个关键性的概念国家层面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界定。

2.目标表述具体明确,避免对教育目标的理解错误

我们国家教育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虽然表述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记,但却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实践操作。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德的构成、智的成分、体的方面、美的部分都缺乏详细、具体解说。以至于广大一线教师、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认识模糊,不知道要究竟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3.正确处理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实现教育目的考试化向考试目的教育化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素质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的知识能力、涵养等各方面的综合提高,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自我、战胜自我的意识与能力整体增强,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与抉择,是知、能、情、意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乎考试,考取高分。考试只不过是教育的一种检测、评价手段。要充分利用考试的功能,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评价。建立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考试机制。

4.加强纠偏力度,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途径的正确

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社交活动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素质,但这些都只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辅助方式而不是主要途径。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素质、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又因为学生在校的时间80%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的信息知识、经验和技能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载体、以书本为媒介、通过课堂进行传播的。学生的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加以形成、发展、提高的。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健康发展。由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本身的优势,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从在社会之中,在课堂之外转移到学校之中,在课堂之内。当然,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以改革。

5.加强对教师素质培训,提高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能力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目标必须借助于教师才能付诸于实践。教师是教育目标的直接践行者。教师对素质教育目标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素质难以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欠缺,又缺乏反思教学、研究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以走进课堂。加强教师培训,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核心和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会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

[3] 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3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个人有个人的信仰,民族自然就有民族的信仰,民族信仰总是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存法宝。这应该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存法宝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互补,归根结底还是观念的问题,这包括社会的、家长的、老师的、以及学生的。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观念至关重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人际交往、价值认同、消费理念、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长在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在温润的滋养中渐渐形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如果家长不加以正面引导,学习的动力一旦失去,哪会有学习的兴趣。

有一次,我以美国的印第安人打比方,告诫学生们现在虽然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如果不肯学习,说不定将来会因为没有文化而被遗弃。这个道理他们不懂,也不想搞懂,私底下还可能对老师嗤之以鼻。他们很现实主义,他们不规划今后的人生。他们从小就在财富的庸俗中长大,脑子里满是不劳而获、游手好闲、风光享乐。这些孩子的思想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学生填写父母的爱好时,有人填“麻将”,有人填“请客”,有人填“送礼”,还有人填“包二奶”。这样家庭的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渐渐对父母失去信心,再慢慢对社会失去信心,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都在抗拒教育,更不用说学习知识的兴趣。我们能指望他们长大后去发展文化经济吗?可能他们连做文化的消费者都不够格。家长素质好的呢,也可能存在着一个问题,面对财富主导社会地位的潮流,一部分家长开始迷失教育的方向。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既然发展文化经济是大势所趋,是未来经济的主流,那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文化品位。作为家长,不要过多地去说教,应该尽量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涵养的一面,以良好的修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第4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舞蹈魅力。不同民族的舞蹈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能反映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及精神气质,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社会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发展规律及关系。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我国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给学生,让舞蹈教学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间断,这就更加注重了审美意识与情趣。

一、舞蹈教育的审美功能

美育是培养人们完全理解和正确地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才能的一种教育。舞蹈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有很大作用。从古至今,不论是我国古代的宫廷舞蹈,还是欧洲歌剧的足尖芭蕾,对于各种多姿多彩的舞蹈,无一不是以人类肢体为工具或含蓄或直白地表人的心灵体验和精神要求。通过舞蹈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舞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使学生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

二、舞蹈教育的益智功能

舞蹈教育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着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还可以启迪智慧、活化思维。在舞蹈学习中,需用全身配合来感知节奏、感知意识,让大脑得到全方位、均衡的锻炼和发展,在音乐中完成身、心、脑的统一。每一次舞蹈训练都是对学生智力的一次有效开发。

舞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学生在面对观众时,能不恐慌、自信自如地表演不是一件易事。所以,用舞蹈这种特殊的形式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其次,舞蹈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每一次舞蹈,师生间都要共同来剖析它的内容,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形体和各种感官来理解、接受舞蹈表达的内容,进而能完美展现出来。再次,舞蹈还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我曾上过《草原英雄小姐妹》,音乐具体形象,有暴风雪的声音,还有小姐妹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上课时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提示,先请他们欣赏音乐,然后讲出自己感受的情景,这时学生情绪激动、讨论热烈,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接着我让学生听着音乐编排《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舞蹈动作。经过多次练习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看似简单的情节和动作,在经过艺术加工、重复和创新的过程中,就会使学生对某一件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最终让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个新的突破,学生也因此而跳出对音乐的感受。所以,利用舞蹈开启思维的方式更为直接,更全面有效。

三、舞蹈教育的健体功能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增强青少年的消化机能,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的韧带、肌肉进行延展训练,纠正错误姿态,加强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从而使青少年的身体塑造得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而且舒展优美的姿态还可以赢得十足的自信和轻松,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调整学生不佳的心理情绪,使他们在舞蹈中释放出内心的畏惧与焦虑,改善其心境。久而久之,就会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学生的毅力得到充分的磨炼。

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练习舞蹈的人都有一种优雅的气质、阳光般的笑脸,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人的精力充沛了,工作、学习才会充满热情。而且,训练有素的舞者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灵气,举手投足与众不同,透着美感。他们往往兴趣广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也很强。在舞蹈课堂上,教师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讲述着形体美的要诀,让学生的形体语言化、情感化,表现出时代的需求。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美丽的形体艺术,当学生走进舞蹈艺术世界时,他们会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

四、结语

第5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舞蹈是运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来反映人物和事物,表现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蹈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艺术活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直观的、时空的、动态的艺术。

幼儿舞蹈是符合身心特点的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得到美育,还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新的幼儿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部分,舞蹈教学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多种类型当中,舞蹈艺术教育,比之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类型更具有直观性、通俗性。由于是通过感官直接传授给幼儿的,因此对提高幼儿自身综合素质是十分有效的。通过舞蹈教育可以达到以美辅德、以美激替、以美健身的目的,使艺术教育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重性格培养,促进幼儿体、智、美全面发展。幼儿期是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开展舞蹈教育对促进身心,认识发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幼儿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1]

一、舞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以全身运动中促使幼儿手脑并用,借此愉悦身心,协调动作,增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幼儿园舞蹈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幼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成熟,大脑皮层对于刺激的反应也不是规律性的,一般规律是兴奋是大多数的,这就表现出非常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肢体不能协调发展,这样的具体表现是犯困。针对于这些身体机能的变化,幼儿舞蹈能相应地发挥作用,同时还能对孩子的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2]。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和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学习舞蹈《找朋友》,通过用鞠躬、敬礼、点头、握手等动作,可增强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在练习动作表演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秘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而且通过反复练习和老师的讲解,幼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知道鞠躬、敬礼、握手、再见等礼仪。由此可见,幼儿舞蹈对于发展幼儿的机能健康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舞蹈还可以培养幼儿肢体的节奏感和协调感。

二、幼儿舞蹈有利于幼儿性格和品德的培养

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塑造而成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现在幼儿园都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教育,通过让孩子感受音乐来促进他们身体的运动,同时使他们在轻松、愉悦、活泼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性格,在他们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舞蹈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舞蹈中,幼儿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有利于活泼、大方、热情、开朗的性格的培养。所以,一些教育同行发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幼儿舞蹈。

三、舞蹈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幼儿生性好动,喜欢唱唱、跳跳,善于幻想和创造。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舞蹈这门综合艺术及音乐感受,身体运动、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舞蹈语汇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表演能力,这时运用即兴创编舞蹈这种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舞蹈表演能力。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服装道具,这一切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幼儿的听觉、视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得到艺术陶冶的同时,不断提高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看,跳舞对人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全面开发起着积极作用。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指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全脑活动的结果,因此人的教育也应当是全脑的教育,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顶峰时期是3~5岁。因此,幼儿期就更应注意对右半球即艺术型脑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实,舞蹈是一种对右脑极为有益的运动,在舞蹈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调整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从而不断地开发大脑。所以,舞蹈能促使幼儿左右脑全面开发,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潜力极大地发挥出来。幼儿在学习舞蹈时,会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通过学习可以认识这些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及风土人情,于是便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四、舞蹈促使幼儿美育的发展

从幼儿园开始,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初步舞蹈艺术教育来进行美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小儿、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例如:朝鲜就要求对所有儿童进行艺术教育,要求每个儿童在小学阶段学习歌舞,懂得艺术;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在中小学、幼儿园中聘请优秀的舞蹈家及专业人员对幼儿进行合乎儿童心理特点的极为优美的、有趣味的、各种形式的舞蹈课。美国一位儿童舞蹈理论家露德曾指出:“舞蹈是儿童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舞蹈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儿童能在舞蹈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美化人们的心灵,美化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认识祖国自然美、社会和谐美和艺术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果我们不讲方式方法对孩子讲这些大道理,孩子是不容易接受的,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听不进去;如果我们以孩子的眼光了解事物、观察生活为出发点,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事物的实质为基础去编排舞蹈课程和构思舞蹈作品,抓住幼儿的童真、童趣和童心的特点,这样的舞蹈课,这样的舞蹈作品,孩子就爱跳,就爱演,就感兴趣。有一段时间,由于我们对幼儿舞蹈艺术的特性认识不足,在和孩子上课时只顾教动作,动作一个一个地推进,不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及趣味性,结果孩子学起来不感兴趣,什么都记不住,家长也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就应及时对幼儿舞蹈教育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作调整。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学会使用趣味性的词汇,再者就是特别注意满足孩子们的表演欲,有目的、有计划地排演一些舞蹈组合,或者学习模仿一些成品的舞蹈[3]。

第6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1)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树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渔场的观念。(3)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门课就能做到的,它是学校所有学科、全部教育工作综合的结果。但是高职英语教学要尽其所能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能力上具有能动性、持续性。21世纪知识发展速度是空前的,如果高职教学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可能在学生出校门时就有50%以上的知识已经过时了,所以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坚持终身学习。

二、拓展教学内容

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学习与文化因素的关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发展往往又伴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变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文化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十分明了的。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恰当得体地使用外语和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现象,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其课文全部选用原文材料,许多课文语言和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既传授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词语丰富的内涵导入文化知识,通过结合句导入文化教学,通过历史典故和俚语导入文化知识,通过结合篇章导入文化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利用课内外英语语言环境创设教学模式

1.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转变。通过课堂提问、角色扮演、小组讲座和专题说话等方式,在设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按照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学习英语,使学生最终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功能――听说读写译五种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填鸭式、输入式等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导致外语能力上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较薄弱,缺乏运用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造课内外英语环境教学模式则克服了这些弊端,通过教学方法改革,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说话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大力发展讨论式、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做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在”的教学效果,从而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2.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创造内外英语语言环境教学模式,采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在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使教师从黑板、粉笔、按教科书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转变。如利用多媒体创造比较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录音机进行大量的外语刺激,使其养成英语语感。

3.以多项选择为主的客观测试是语言测试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创新,它的优点是所测项目覆盖面广,可以机器阅卷等。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它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师生花了过多的精力去划勾勾,再集中精力去备考,结果培养了一批会考不会用,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说的学习者。因此在期中、期末测试中淡化标准的客观测试,多采用要求学生动手的“主观评分试题”题型。这种测试方式的改革,既符合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又对扭转当前学生不爱动笔的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素质教育。(1)利用校建的英语广播电台、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英语角、英语节目表演和各种英语竞赛。(2)利用因特网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因特网载有浩瀚的真实英语材料,它提供了学生置身英语世界的学习环境。(3)用收音机收听校英语广播电台的节目和广播电台的《空中英语学校》和《大学英语》等节目。通过教学改革,可以全面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高职英语教学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张岩.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1999(3)

[2]陈吉生.浅谈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2(8)

第7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三、切实开展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

第8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这些年不仅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身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数学培养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今高中数学的教育现状及其相关问题,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目前的高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应试教育依旧是数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考一所好大学依旧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所期盼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就都成了次要的了。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提高都被老师所布置的题海战术、一味追求高分所取代,这严重忽视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和现今社会、科技相比较,高中数学有着明显的封闭性和慢节奏等特点,社会要求更加开放和富有动态性,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中数学教学却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目前高中数学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2、应试教育明显。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可如何在高中数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是所有老师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如何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将是今后教学的关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要求。

数学素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这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等等。数学教育对于中学生素质的培养更多则表现在数学知识和观念、思维方法和创造意识、能力的培养上。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数学教师的自身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师的职责和职务要求。在素质教育实行的今天,我们应当处处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师应当突出如何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体现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1,教师要以身作则,对自己做到严格要求,实行候课制度,不早退,不拖堂,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到耐心听取,耐心讲解。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磁场”来干扰学生,使学生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则更加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来学习数学,如何来进行数学思维。就象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一定的数学知识固然重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则更显得重要。3,启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提问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索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就进步。实践也证明,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往往是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剂”,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它能使中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到活跃状态,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及时更新数学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数学作为高中课堂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比它的知识性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时常回头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当然,目前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主流,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毕竟传统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上有着行之有效的作用。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它的改变应当有一个过程,更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其接受快慢程度。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通过借助多种教学教具,比如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中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现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来看,数学素质在很多教学环节都还没有得到体现或者重视,很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数学素质的重要性。随着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共识,也将是今后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立足教材,从高中数学的现实教学出发,通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将素质教育渐渐融入课堂教学中,让数学学习更加平易近人,贴近生活,学生才会对数学多一点理解和热爱。

第9篇:谈素质教育范文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45分钟(或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评价一堂课是否得到真正的优化,应坚持六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有利于全面提高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倡导的“优化课堂教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1.优化的目标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以现实的社会环境为条件,采取人为的调控方式,实行教育过程中多种因素与个体素质、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的、主动的活动,使自身个性充分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教育;而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优化的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学内容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目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最终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而应试教育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等方面,优化的是猜题捉题,考则教,不考就不教,“题海战术”,“堤内损失堤外补”等现象非常突出,学生不堪重负。

3.优化的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重视改革教法,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应试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动手的能力。

4.优化的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少数尖子生,造成学生的片面或畸形发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最终将会影响一代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教学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即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点应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

二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1.优化备课,坚持“六有六备”

对教师来说,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工作,有利于把课教得更好,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有利于养成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优化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轻松愉快。因而,每位教师要备课到位,做到“六有六备”。“六有”即胸中有“纲”(既要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胸中有“本”(对教材烂熟于心);目中有“人”(课堂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驾驭课堂,随机应变);心中有“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要有底);手中有“法”(要因课制宜地设计好教法与学法);行中有“导”(教学中利用反馈信息,指导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六备”即在备课工作中,要依纲据本,构筑好教学结构,做到备内容(依据教材确定好教学的具体内容);备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备教具(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准备教具、电教设备等);备提问(精心设计问题):备板书(纲目清楚,言简意赅,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体现美学);备练习(明确目的,注意整体,层次中有针对,掌握适度、适量,少、精、活,重视趣味,安排典型);备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集体的了解)。备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无比重要的意义。

2.优化上课,坚持“六为六突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一是要强化德育渗透意识,在各学科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二是要努力做到“六为”和“六突出”的要求。“六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目的。“六突出”即:突出学科特征、特点,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巧练,不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突出思维训练,不搞满堂灌、满堂问;突出教育教学效率,不大面积补课;突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不搞千人一面。对教师来说,坚持“六为六突出”的课堂教学规范化,使基础教育逐渐步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轨道。

3.优化听课,坚持“六有六明”

听课,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学习途径。在教师中开展相互随堂听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相互间随堂听课,既了解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又可获得学习、借鉴的方法。教师间开展随堂听课活动,对课上得好的教师是一种展示,对课上得一般的教师是一种促进。优化听课,坚持互帮互学,借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间开展随堂听课须做到“六有六明”,即:有目的(向别人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重点(选准听课内容和年级学科);有选择(选择听课的对象、内容),明确推广的经验;有记录,明确听课的意义;有过程(教法、学法),明确教路、学路;有探索(探索改进方法),明确关键所在;有参与(转换角色),明确追求的方向。随堂听课气氛逐渐升华为优化听课。坚持互帮互学,能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重建,提高对教学的监控能力,能使教师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

4.优化说课,坚持“六说三结合”

说课,就是授课,是教师在备课之后,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图)及理论根据,而由后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优化说课要坚持“六说”和“三结合”:一说目标(要紧扣总目标,掌握分目标,说清课文教学的小目标);二说教材(说教学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说教程(教程就是教一课时或一课书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即说教学前的预备、教学中的安排和教学后的延伸);四说教法(说运用什么教法,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依据,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及教学结构);五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学情,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自己读书);六说练习设计(练习是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要设计艺术性、游戏性练习,使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巩固新知,同时又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为将说课活动落到实处,须做到“三结合”:一要将说课与作课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要通过作课这一实践来检验);二要将说课与评课结合(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三要将说课与写课结合(参与活动者写课,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积累宝贵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说课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教研活动,坚持下去,教师业务素质定会上个新台阶。

5.优化评课,坚持“六评”,坚持自评与他评

评课,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得失的小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教学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自评就是自我评课,要求教师实事求是地评价得失。它迫使教师用心,认真反省,因而对优化课堂大有裨益;他评,就是听课的教师们都参加评课。一是评“六为六突出”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实;二是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三是评教学方案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教具、学具、电教手段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四是评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评是否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是否融进了美育;六是评教学密度是否科学合适。通过坚持开展互听互评,随听随评,执教者自评与他评,不仅能使执教者教学业务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