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常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

一、常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等值线中等高线部分。

等高线的教学先由教师解释等高线的定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山和谷、断崖等)的等高线,并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的特点,如等高线的疏密所代表的意义和实际生活中关于开发的相关知识点;河流在等高线图中的应用(只能出现在山谷中,等高线要由低凸向高,河水由高流向低);地形剖面线的应用(站在某点能否看到另外一点的相关问题);断崖的崖底、崖顶和崖高的计算等相关问题。

2.优势:知识系统性好。

这是一种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主要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讲述地理知识,在没有多媒体的时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实际地理教学应用中也会采用到地图挂图和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模型之类的工具辅助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系统地接收地理知识,笔记也能记得相当好,而且知识点有遗忘也可以从自己的笔记和教科书复习,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系统性比较好。

3.不足之处:教师太主导,学生太被动,课外知识涉及少。

但是这种地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全堂课除了偶尔提问学生以外基本上由地理老师主导,学生基本上是在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表现为地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但是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手上都在飞快地记录着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和所举的例子。整个过程学生太被动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二、多媒体课件的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地球的自转。

用多媒体课件(最好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解释地球自转的意义(地方时、时区和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昼夜更替),并且用多媒体展示练习,以复习本节所学的知识要点。

2.优势:直观,容量大,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于地理常规教学手段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地理教学手段,特别是当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地理教师注意到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能将原来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特别是空间想象部分的地理知识趣味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对于地理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而言有很大帮助。它能直观地把地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甚至还包括声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作用比有时地理老师用嘴和地理模型手舞足蹈地解释几遍都更有效果。这样的课容量也较大,有时可以加入大量的课后材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利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不足之处:容量与学生掌握量之间的矛盾较为严重。

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学还是无法经常上多媒体课的,相当一部分中学至今还没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就算有,也是摆设,根本没有用,只是有人来参观或观摩时才偶尔用一下。再说每节都用课件上,对学生而言就像是看电影一样,当时可能会印象深刻但过一些时间就会对部分的知识有所遗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后,上课有时不按教科书的知识顺序来上,学生上完课后回家根本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看起,且这对老师的备课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经常可以从地理教师那里听到:“用多媒体上课好是好啊,学生上课气氛很好,反应也很积极主动,但课后一检查学生的书和笔记基本都是空的,很担心这样的教学质量啊。”如何处理好多媒体的容量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地理老师所考虑和尽力解决的。

三、常规与课件教学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手段

1.教学案例框架:气候部分。

先用常规的方法解释三圈环流,讲述完后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再用常规的方法解释各种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解释几种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和沿海的沙漠气候),并且在讲述到各种气候的时候适时地用多媒体展示该种气候的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气候的感性认知。再用多媒体来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展示几题练习来巩固本节的知识要点。

2.优势:大容量,知识感性程度高,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的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是很满的,很多教学进度也是比较紧的,所以常规教学有时无法满足这一特点,必须找到一种既能克服完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只顾量而不顾学生理解掌握量的缺点,又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大容量特点的教学手段,我认为那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它是常规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有机结合。一节课应既用常规教学法又用课件辅助教学法,特别是当地理教师在授课中用言语和平面图无法或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时,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求较多。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控制与转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开始展示课件,当授课过程中有些知识点需要用到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时就要马上展示出来。展示完了以后如果需要用到常规教学手段讲述地理知识,则要转换回来。展示太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展示太迟会使课堂有些难以控制。其次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做笔记,对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相关知识,当时要理解并做好相应的标记,能够在课堂上跟着地理教师走,也可以对教师的课件进行拷贝,以便复习时用。再次对学校要求也很高,既要求学校组织和培训教师掌握多媒体系统的相关知识,熟练转换,又要求学校有相关设施,即每间教室都要有多媒体设施,这是一个巨大的设备投资,要专人专门维护这些设备。

第2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94-02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2]。新课改下的课程将不仅仅是学科的总和,它是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的有机统一体。故而在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中,只要有利于地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标准和达到地理教育目的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称为地理课程资源。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探究学生生活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因此,本文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生所在的学校乃至社区的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地理要素,包括家乡的基本地理知识、民风习惯、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课程资源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途径。此后,有人对课程资源的目标与要求、知识与理论、过程与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的人很多,有进行理论研究的,也有进行实践探讨的。这些研究在明确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包含的内容以及教学意义等,并认为我们应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实践方面,一些课程专家、学者、一线地理教师纷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针对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尹耀武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把澧县地理课程资源做了分析,并通过调查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给学校、老师、社会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周顺心则从“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研究理论入手,探究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从教材方面来谈如何开发地理乡土课程。此外,他还实地调查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认为我们可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来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另外,在张碧秋和焦洪霞的文章中,她们都认为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十分必要,她们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还不能自成体系。针对这种现象,她们总结出了一些原则、提出了个人建议,以促进我国各地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教育界研究“乡土地理”,一般是从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入手,但有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广东省是最早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因此笔者选择深圳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三、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师为对象,用抽样调查法对深圳市的初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主要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相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所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情况分析如下:

1.教师对有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

调查发现:只有8.5%的教师比较了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相关理论,23.6%的教师不了解,其余教师只是听过并不清楚,这与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有关。

2.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置

“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是指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地理课程的认识情况。”[3]为了了解深圳市初中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情况,本文的调查主要涉及:多媒体教室、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地理图书室以及相关参考书的配备。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3.5%,为地理教师订阅或购买相应参考书的只有35.2%;而地理图书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却只有12.5%,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仅9.6%。可见,深圳市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之一。

3.教师、学校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认识

绝大多数一线地理教师支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肯定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有96.9%的学校没有地理课外活动小组,87.5%的学校没有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校本教材。由此可知,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绝大多数的学校仍缺乏应有的开发利用意识,对此并不重视。虽然我国施行了三级课程体系,但对于国家课程的关注远超过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巨大漏洞。

调查表明,在初中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方面,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部分“知识目标”,却相对缺乏“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科学化的地理教育目标。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上,绝大部分地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4.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

由调查可知,88.3%的教师没有调查过当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58.3%的教师只是偶尔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学校附近自然、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而经常收集并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用于教学的教师只有17.5%,另有10.7%的教师想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但不能将其很好地制成教学课件。这说明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还很低,这些都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此外,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资料、课时不允许。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因而学校、社会不重视初中的地理教育。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资源范围的识别、利用的程度及效益发挥的水平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把提高教师素质始终放在首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真正主动地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此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地理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外出进行交流学习,把“新课程、新思想、新教法”带回来。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地发现和接纳新的对教学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能。

2.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

“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是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完善初中教育质量检测机制。通过完善考核制度来增强各界对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视。

此外,要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地理图书室、地理实验室、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等。也可以多校联合共同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选派地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骨干教师带头组织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定期进行资料汇总,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网站等,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3.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缺少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主要是融入平常的地理课堂教学,常见的方式有“新课导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补充和丰富地理教材内容等”。所以,教师平时要自觉地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分析调查学校周边可利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结合相关章节内容,把“乡土、乡风、乡俗、乡情”等直接或间接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4.注重乡土地理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活动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材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日程生活中的地理小常识、趣闻,开展地理辩论赛、乡土地理知识讲座,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等,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编排小栏目、播放自排节目……这些方式更精彩灵活、操作简便,经济实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尽管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很大问题,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对此,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利用技能;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外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9.

第3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积极意义

(一)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和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传统地理教学僵化死板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制,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地理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奠定了基础。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有机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这无疑会使学生处于心情愉悦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子白板技术能够实现圈点、拖动、旋转、放大缩小等动作演示,这些功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强调性暗示,使学生能够更加注意知识细节,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二)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讲解初中地理教学难点在初中地理的授课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立体、复杂的知识点,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这些知识点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多次演示才能被学生吸收。电子白板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能够克服这一难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具体。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重点难点形象化、具体化。如在初中地理的地域产生原因的学习中,可以将演化形式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地球运动的知识难点地球公转中,可以导入地球公转的三维立体动画,配合动画进行灵活的教学演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转的特点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的产生原因。

(三)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记录探究过程,教师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如在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铁路干线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状况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后进行小组展示绘图,将结果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演示。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让学生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教学应用电子白板的现状分析

(一)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流于形式化在应用电子白板的初中地理的授课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的应用的都是将电子白板作为传统黑板或是播放PPT的投影仪,没有真正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作用,没有根本上改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活跃度。仅仅应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和展示功能,实质上是把电子白板作为了一种彰显教学信息化的工具,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策略。实际上电子白板完全可以取代黑板和投影设备,只有完全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优势才能实现交互参与的教学创新。

(二)课堂主体之间互动协同性较低电子白板应用技术的一大亮点是让学生走到讲台前进行参与和分享,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一设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只使用了电子笔拖拽、移动、旋转等基本操作,这种的层面的交互操作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互动协调的重点不在于技术层面的应用,而在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唯有将同学们带入电子白板构建的初中地理授课环境中,带动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和演示,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学习和高阶的思维拓展。

(三)现有教学素材有限,教师备课压力大教师的授课素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才能丰富起来,PPT授课模式普及以来,几乎所有的教师手头的课件都是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课件,教师已经习惯、擅长修改PPT课件资源。相对的,电子白板技术普及时间尚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的NoteBook课件素材非常少,课件素材的积累要从零开始。而初中地理知识有着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琐碎复杂的特点,这就更加大了教学素材整合的难度,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很大。

三、初中地理应用电子白板策略研究

(一)培训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电子白板的能力教师对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电子白板的实际应用和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培训应当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对教师加强训练,首先要使参训教师大量观摩优秀教学应用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提炼出其优点和缺;其次给教师以锻炼和应用的机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模仿优秀案例进行课程设计,逐步熟悉电子白板的功能应用;最后要引导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多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鼓励教师参与电子白板教学案例研讨,交流心得与体会,推动教师提高自身技术应用水平,切实发挥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二)融合教学目标适当穿插新奇事物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在整合中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先,一方面不能为了使用新技术而简单堆砌教学素材,仅用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教学形式的工具,会导致本末倒置,失去整合初衷;另一方面,不能过多或过少依赖电子白板,对电子白板与初中地理授课的盲目整合将会导致教学方式的喧宾夺主,忽视对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大纲之外,可以在授课时适当的穿插新奇的内容,但穿插内容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最好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如结合初中地理的授课知识穿插历史知识、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等。教师要把握好课外知识拓展的深度和广度,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又不背离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三)加强教师本身与白板技术教学应用的配合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自觉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更多相关的教学理论,还需要在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定位自身与电子白板这一授课方式的关系,技术不能取代教师本身,要意识到任何硬件资源和软件技术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四、结语

目前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现应用电子白板技术的教学创新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加强我国学校师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积极意义的认识,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瑞军.借电子白板打造活力四射的地理课堂.考试周刊,2013,(46):140-141.

第4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和范围,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技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的培训,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要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地理教师外出学习,接受新课程、新教法,回来后要举行观摩课,撰写外出学习后的心得,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业务练兵活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学许多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地理的学科内容已经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地理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因此,努力提高农村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势在必行。在对您所在的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或学者进行相关地理知识讲座或报告情况的调查发现,84.4%的学校没有聘请过,15.6%的学校只是偶尔聘请。因此,学校要努力增加一线地理教师与专家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能让专家们直接倾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心声,也能把先进的理念、理论面对面的传授给地理教师,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二、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地理教具缺乏的乡村学校,地理教师应当重视地理板图、板画的运用。教师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注意随时随地的搜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图片、资料等,日积月累,建立教师个人地理课程资源库,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总之,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学校,地理教师不能等、不能靠,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在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识别的范围、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在对教师毕业院校及所学专业的构成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50%的教师虽毕业于师范院校,但并非地理专业。另据走访得知,现在许多乡镇一级的学校,地理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不能胜任某些主科的教师来临时担任。有的学校是没有地理专业教师,临时抓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照顾,针对此情况,学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合格学历的进修,达到所教学科与所进修的学历相符,提高学历层次,努力改变“万能”教师教“万能”学科的现象。

三、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既综合了多个学科,又涉及到了许多部门。仅凭地理教师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要形成联合开发、多校共享的良性机制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可以由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成立一个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小组成员由地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这些成员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本资料等,每个学期结束,要将每个成员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门别类地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网站,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时间而持续性的工作,对于开发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及时寻求应对措施,以保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

四、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只能采取结合、渗透的方法,把乡土、乡情、乡风、乡俗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到初中地理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去,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目前,这是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中最常见、最实用而又简单易行的一种途径。它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由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喜好灵活掌握,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潜在的意义。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新课的导入犹如歌曲的前奏,亦如体育运动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具有思维活力。初中地理教学中恰当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同样具有上述功能。例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多变的天气”时,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谈论当地当日的天气情况,看看窗外就能回答上的问题,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乡土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为学生所熟知、所热爱,利用它导课既自然又让学生感到亲切,为教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才变得主动。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教学中若不注重选择恰当的方法,只会使学生像木偶一样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巧妙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往往会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季风气候显著”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季风”这一概念不理解,笔者就利用当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这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季风”这一概念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感受生活当中有地理的同时又学会了地理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也轻松了许多。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教材相关内容结合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来学习地理知识,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丰富了教材内容。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时,将当地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旱地为主的耕作类型、一年一熟的作物熟制、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以平顶为主的民居风格以及曲调优美的地方戏――黄龙戏,越扭越美的秧歌,越吹越响的唢呐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在亲近乡土、感受乡土的同时,了解了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方面与南方地区的差异,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第5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融合了先进的技术,为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的落后,使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发挥。文章通过解析微课的基本概念,结合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微课 初中历史教学 概念 作用 策略

一、微课的概念

榱舜锍尚驴纬谈母锏哪勘辏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把新型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就是正确的做法,特别是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当前教学要求,就需要了解微课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的影响,这是微课有效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微课是利用科学技术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记录重点难点,辅助教师教学和演示教学思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把针对课堂或课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的教学手段。微课不仅包括核心部分的视频或者教学案例,还有与之相关的课堂环节、教学设计、教学计划等。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资源,在提供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平台。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既有历史学科相关背景、意义等记忆的困难,又有初中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和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阻碍,而微课多样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针对日益增多的课程和作业,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的串联,利用趣味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历史的魅力。

(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非常琐碎,与微课精简的特性相匹配,在课堂中加以应用就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微课形式多样,可以把不同形式的内容比如讲座、影视作品、名师公开课等多样化地呈现,使学生能对初中历史的学习保持较高的热情,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学习的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是必然的。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还提高了课堂效率。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应用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能顾及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采取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科学技术的有效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微课作为承载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根据初中历史的特点和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具体了解与历史相关的名胜古迹,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兴趣,使其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习效率。而微课通过放映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更加直观地显示历史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保证了课堂质量。传统教法背诵朝代更替的方式枯燥无味,效率较低,不如把其做成疆域变化图片放映出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和深刻理解。除此之外,微课特有的在线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教师布置在线作业,让学生利用微课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实际上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注重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初中生处在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对许多事都充满好奇。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就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微课可以在平板电脑、手机上收集多种教学资源。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要考虑分层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对题目解读,扩展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发展的潜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历史是一门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和能力还未发展健全的初中时期,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微课利用优秀的声像效果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共鸣效应。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教育,又能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做好铺垫。

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因为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要对它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在未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现阶段微课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教学水平的有限和教学方法的落后还是限制了其发展,许多教师对教学时长把握不准确,不熟悉教学内容或者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把握时长,调整课程进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一视同仁”,整个课堂的进度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使课程的时长被拖延,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微课时长较短,符合5到10分钟时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规律。微课通过精简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教学课程的推进。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堂导入部分,由简短的新闻或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能在掌握课堂进度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二)丰富微课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现阶段的微课应用水平不高,许多教师用同一套教学内容,微课内容单一。但是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各班级的学习进度也有差异,这就使许多课程内容不再符合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及时r 调整和改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时就要进行必要的增删,每一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能引导基础好的学生用发散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进行知识梳理,能自行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更加丰富的微课内容符合每个学生的要求,能被更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例如,在进行《北方民族大融合》这部分历史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北朝并立形势图》等图示,使学生了解北方已经在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随后再为学生展示《耕牛图》《胡人汉服》等文史图片,可以更好地丰富微课内容,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三)提高教学水平,注重自我定位

许多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节课都放映微课的现象。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模糊了微课和教师的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只依靠微课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讲授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意义,才能获得有助于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微课内容的选择和时长的把握就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及时进行小结,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四、总结

总而言之,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现阶段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方法不当的缺陷,顺应了把科学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趋势,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还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第6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以旧带新导入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前后知识较有逻辑性。在开始新课的时候,可以采取以旧带新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例如学习“我与他人和集体”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前一章所学的内容,即“认识自我”。通过复习前一章节的知识点来正确认识自我的身心变化,学习如何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如何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等。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再学习“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的关系,学习如何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知识。

以旧带新导入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前面多学的知识点,更为新知识的学习牵线搭桥,一举两得。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复习旧知的时候一定要精炼、简洁,避免长篇大论而耽搁了新课程的学习。

二、生活情境导入法

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将生活情景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时政问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启发学生的思想,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案例来检验书本中的“真理”。例如在学习“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一章节中的“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列举活生生的时政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都是体现我国国家荣誉感的光荣社会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他们在为活动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们参与社会事务,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事件中,社会各界的团体、组织、个人都参与其中,为灾区人民服务、送温暖,他们的行为也正是体现了“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等优秀的思想品德。

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思考与讨论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其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三、游戏体验导入法

爱玩是人的天性,尤其是童心未泯的初中学生,对于玩游戏更是十分感兴趣。因此,采取游戏体验导入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游戏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角色扮演、猜谜语、找朋友、捉迷藏等等。在进行课堂导入时,一定要设计简短新颖的游戏,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游戏体验环节中,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例如在学习“交往的品德”中“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采取游戏体验的方式进行导入。

游戏一,让学生列举父母对自己说得最多的几句话。这个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提到,母亲对自己说得最多的话是“好好学习!”“好好吃饭”等,从而体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

游戏二,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自己惹父母生气之后,应该如何向父母认错、道歉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游戏体验,学生就会不自觉地理解到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奉献,就更能体会到养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学会感恩的美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提问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问与问题是启发我们思维大门的金钥匙。新课前的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课堂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提问质疑进行教学导入,用疑问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中“认识自我”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画像活动。问题:1.我是谁?2.我是怎么样的性格?3.我的优点是什么?4.我的缺点是什么?5.朋友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6.父母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等等。

第7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微型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由过去的纯文本化讲解开始向多媒体讲课方式转变,一直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已得到广泛普及。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不但体现了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体现了我国计算机教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媒体播放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而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书本、粉笔、黑板的传统式授课方式。多样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许多抽象的、理论化的计算机原理通过图像、声乐、案例重现等方式使其立体化、实践化,便于教师讲解和分析,也便于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这相较于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影响着教学理念的转变。

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在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呈现和说明计算机运作原理和语言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入门学习,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思路,并且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其本身存在着思维断层和思考缓慢的情况,这相较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时不利的一面。WWW.133229.cOM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有利有弊,本人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就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展开简要分析。

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通过课件形式,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希望课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的确存在这优势。但是,大量的课件同时也造成了学生负担,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有些教师演示课件就需要十几二十分,这造成了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时间不足,学生虽然对教师的课件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低层次化的课件内容却很难进一步深化,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课堂开始阶段由大量的课件加以吸取后,对后期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兴趣缺缺。在这一层面上来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容易造成师生双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师生课堂思路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由于其表现形式具有统一性,基本都是通过图文音色的方式,这样的表现方式对解释说明教学原理和知识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无法达到知识的衍生和扩展。初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延伸发展为计算机系统知识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和思路的引导。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教师思维和思路往往可以通过黑板的板书内容给学生进行同步的演练和说明。学生在摘录老师的板书时,不但可以及时地理解到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吸收老师思路和思维方式等。这样的过程是多媒体技术无法展现的,多媒体技术展现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和片段的,连续性的思维和思路方式并不能得到诠释,因此,课堂上师生思路的结合和相互推进还是需要借助传统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而提出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平台学生省去了许多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这样的省略过程其实是不利于学生探究性的独立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未能很好的内化和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例如,在讲授basic语言时,学生对{}""这几种语言符号的代表范围和意义存在异议,有的学生愿意更为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这些符号在编程语言中的不同意义,但是,由于网络查询的方便和快捷,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很快查询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偷懒”,最终只是将他人的解答进行简单的记忆,并未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从这方面而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三、如何科学正确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中

针对上述的三点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经验,就如何科学正确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数量和频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具有唯一性和必须性,它的应用应该讲究课时性和阶段性。一般在知识点的开始阶段的前一两堂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需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内,这样才不会因课件繁多造成学生记忆的重复和浪费。在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后,就应该避免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知识的深化和讲解,而应尽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二)要多鼓励学生动手练习和操作,提倡其独立思考

计算机教学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这与大中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如在学习编程语言时,院校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编程练习,让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对于呈现现有知识和现有经验具有直观、具体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相反,如上述的问题之一,互联网的便捷性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惰性,遇到问题不愿思考而求助于网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而培养学生这样的思考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减小对多媒体授课技术的依赖。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来培养学生动手练习、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以疑问式和启发式内容为主

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上,课件的内容多为疑问式或启发式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若多媒体的课件内容多为讲述式、解析式的内容,则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思维的断层现象,这样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退化。可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择。

四、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案例

列举计算机教学中关于ppt制作和使用课时为教学案例,在本课堂开始阶段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显示成功的ppt案例,这样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应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控制在十张以内,更可以通过课件显示ppt使用前后的效果对比,来说明ppt制作技能的重要性。然后,课件显示完毕后,结合学生初中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引入ppt制作的初步知识,让学生通过回忆式学习法来了解ppt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入门后,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对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制作ppt,让学生适当操作和联系。最后在本章节进行到后期阶段时,可以讲ppt的模板制作的相关知识深化,由过去的系统自带模板向自做模板深化,待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学生的优秀成果并加以讲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热情。

五、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而发挥其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切实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要清晰把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的程度和频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要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更不能因为应用多媒体技术而最终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多媒体设备的“俘虏”。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术,改变其使用方式的单一性,最为重要的一点时,要尽量将教学的思维和思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不仅仅是接受现有的知识成果,更能接收到教师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思路,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海东.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j].魅力中国,2009,(02).

第8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尽管上述方向清晰,但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农村校开展美术课程实验的难处:1.学生情况,有的学生在初中没有上过美术课,或被其它学科占用,或美术老师不够重视。2.地理条件,地处农村,就南安而言,乡镇不如市区,市区不如泉州,学生接触美术作品的几率极低,比如说展览。3.高考现状,美术学科不能挤占高考学科的时间,只能在课堂内进行,有些美术课余作业无法完成。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农村美术教育的不同之外,以最小的代价促进课堂的变革,大胆推动理念及教学、教研的转变。

一、构筑更为宽泛、丰富的美术课堂模式及师生互动方式

我校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课堂上作了大量的尝试,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及课本中的要求,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合作的鉴赏活动过程,唤起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平常事物的关注,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懂得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艺术和世界,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美术课堂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案例。比如“我是谁”高一新生自我介绍课,让学生用独特的图文方式设计自已的姓名,然后在班级介绍,让老师和同学记住他(她),不仅加深了新同学的相互认识,也让美术老师更亲近每一位学生。还有“我眼中的自己”,让学生自画像,然后由其他同学辨认,让学生间增进感情及互动。“我拼我精彩”服装设计课,让学生找报刊、杂志或其它材料制作拼贴,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学生解说作业,不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提高的自我表现力,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又易于操作的课型,也是几年来我们比较成熟的常态课。

二、不断摸索具有时代性、本土化的美术研究性学习

我校在2006年8月份举办了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讲座,其中,美术学科的电视讲座从视觉感知能力、视觉思维能力、视觉表达能力、选题等方面系统介绍。在这期间,我校美术组教师一直在探索“研究性学习”如何融入高中美术课堂,并不断地进行实践。因为,单纯的美术欣赏活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深入一个学习领域,才会对某些美术门类有更深的体验和认识。我们深知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可以在多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题的开发,使美术教育与人文学科、时代内容相融合,增加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使美术教育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比较成功的案例是《闽南民居建筑风格研究》,教师通过利用校外的一些古大厝,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进行实际考察,从而在对现实的关注下加深对美术社会价值的理解。学生通过调查对问题作出回答,不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学生完全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研究,并且要完成学校的《综合实践手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记录表,加上老师的评价及学分认定。

三、努力尝试富有国光特色、亲近自然的美术校本课程

除了研究性学习之外,我们还重视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美术组开发了一个《国光风景速写》案例,是校园环境资源利用的典型,当把学生的作品展览出来的时候,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的赞赏和讨论,校本课程居然能做得这么美。可以看出校本资源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热情,是因为贴近学生生活,蕴涵情感因素,课堂形式多样、新颖,作业内容实用、体现价值。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对校本资源开发利用时,降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难度和要求,把学习艺术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升到艺术的学习层面,注重学生参与程度与过程的表现,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与学生的认知,情意和能力相适应。

四、以课题为依托,深化和巩固高中美术教研的成果

我们注重以课题的形式,把新课程实验以来美术教学成果理论化并巩固下来,所申报的课题《高中艺术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2006年9月通过泉州市教科所立项;2008年6月通过中期检查;2009年5月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这是美术组第一次做课题,我们认为很成功。这个过程中,美术组教师深入学习和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同时,注重联系教学实践,把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途径,对农村的高中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多项成果在市级研讨会交流,并发表于CN刊物上,有借鉴推广的作用。“名师引领进入角色、同伴互助智慧共享、立足反思扎实研究”是成功的窍门。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一是全面地整合学校的艺术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资源。二是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外的各种艺术教学资源并形成模式。三是“合作・探究”的艺术活动过程改变了师生的思维方式。所以,此课题获得我校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及福建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题。

五、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及处理与其它高考学科的关系

通过新课程以来的美术教学实践使教师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课标是大纲、课本是工具、学生是主体。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课标的纲领性,淡化课本的权威性。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落实新课标为终极目标来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把握课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与运用教材。有取有舍、有轻有重、“节外生枝”、“移花接木”、取长补短等手段,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处理教材的有益尝试,让课本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常常会用出新意来,用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如果按照教材内容,不考虑学校、学生实际,没有取舍,不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内容及模式,美术课也会了无情趣的。

第9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改革开放后,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多元化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