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成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也越加细致,就体育教育人才而言,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影响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提出了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构建相关的人才模式体系,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现存的问题
体育课程的多元化目标对今后体育教师提出了更为具体性的要求,假如不具备接受、消化、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多元目标能力,该类教师就会被体育教学拒之门外。因此,需要将体育教育人才的输出进行关卡的把握,将人才的培养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提升[1]。
与国外的该项内容比较,我国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重视学术轻视学科,课程设置存在学科与学术知识比例不合理的情况,学生在体育院校的学习阶段,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了专项训练上。
除了以上的问题以外,实习教育是学生检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内容,学生可以在实习阶段,将不同的体育游戏展现在不同学生的教育内容中,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体会到体育的实际运用。但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师培养阶段,很多实习学生在经过实习之后再进行体育游戏课程的实践,其游戏内容就会出现不可规避的约束现象。并且,现阶段的课程结业都放在实习期期间,学生为了保证毕业的论文能够有质量的完成,很多学生也会放弃进行实习的机会,为了修够学校的学分整天在学校里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2]。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后人才培养的对策
体育课程的内容改革给我国体育学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内容性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3]。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将运动技能的学习分成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态度与观念三部分,这三部分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落实,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为了充分展现课程改革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华部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体育课程改革之后的内容只是将学习目标、内容框架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对于教学内容并没有明确的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方便体育教师的潜力开发,充分展现体育教师的智慧,并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这种全新的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全面的方向引导,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的多元化能力培养,以方便适应今后的人才需求。
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课程改革的出现就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提出了全新要求的内容落实,加快教学的改革内容,努力服务于基础教育。合理的安排理论客户才能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状况,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进行进一步的划就是现阶段改革的一项必备内容。想要将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教案的撰写比赛、学科的教学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找到自身与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方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个良好的铺垫,让学生能够在实习阶段更好的锻炼自己[5]。
最后,还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安排,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整合,假如把体育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样既可以整合课程的知识内容,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这些课程的熟悉程度。必修课程书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础技能的根本保证,但随着学校对于选修课程的程度不断加强,必修课程的课程数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挤压。所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将相近的课程进行统一性的课程处理,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仅可以服从课程的整体结构,还能够保留必要的基础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
(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的体育院校缺乏系统有效的训练培养,这种内容的缺乏与学校的场地与师资力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学生喜欢就业面比较宽的网球,但由于学校的场地不允许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导致学生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开展。或者学生只是有单一的专业知识,这种单一知识的构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在具有强大实力的主项基础上,学生还应该有副项基础作为支撑,增加学生的这种多元化学习能力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知识,还能够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应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改进将是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面对的一项内容。在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中,其相关问题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入手,在教学中进行内容的改进,以方便这种内容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体育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性保证。
参考文献:
[1]付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贺慧.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3]杨雪.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教学内容;阶段;实习项目;验证性;竞技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86-03
一 引言
现代产业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及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等[1]。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的新尝试[2]。
二 金工实训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设置的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金工实训是工程实训的基础性实践教学课程,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模式下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较长时间认识机械专业知识的工程实训教学环节,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习工程材料成型、数控技术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的先导课程。通过金工实训,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掌握金属加工的主要方法,为后续专业理论课、专业实验课等建立感性认识,是专业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纽带。同时,金工实训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遵守纪律、安全意识、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培养计划”中的通识平台课程,是最多地渗透和穿插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内涵的课程。因此,做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和企业实训实践的基础先行课程,也必须按照卓越计划的宗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三 卓越计划下金工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金工实训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实践教学,一是它具有学生首次接触机械知识及操作实际的基础性;二是兼备机械制图、公差互换、机械制造技术、材料成型工艺、数控技术、特种加工等多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宽泛性;三是训练操作技能,应用现场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实践性。
根据金工实训教学的特点,它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在围绕预设教学目标的理论内容和掌握设备工具的操作技能,更要有体现合理选择应用、综合、实践理论内容的载体,即金工实训作品,同时兼顾卓越计划“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金工实训虽要求教学内容重基础,但围绕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宽泛,因此合理设置金工实训教学内容是实现“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传统金工实训,卓越计划下金工实训教学内容改革总的宗旨是让学生“印象深、多实践、打基础、立素质”。
1 分析学生特点,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
多年的实训教学发现,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的表现可分为虚心求教、跃跃欲试和自我满足三个阶段。由于金工实训是学生第一个形式有别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加之受到实训动员的鼓舞,实训刚开始时大部分学生情绪高涨,学练积极性很高,这一时期是“虚心求教阶段”;随着几个工种的实践过后,学生具备了一定操作技能,已实训过工种的学习迁移效用也使得新工种的知识与操作接受理解起来更快,学生这个阶段往往表现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工作品,不满足于规定的实训内容,这一时期是“跃跃欲试阶段”;实训后期,由于体力疲乏,年轻人缺少恒心和只求已知不求熟练(甚解)的自满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操作技能、工艺知识,有的学生丧失了实训积极性,往往在最后两个工种实训时松懈随意,这是“自我满足阶段”。
为调动学生实训积极性,遵循学习认知规律,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三个阶段,将金工实训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按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方式分别对应每个工种学习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设计创新阶段[3]。由于学生缺乏机械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基础训练阶段在老师引领下按规定项目讲解基本理论和工艺,学习设备、工具等使用与操作技能,这阶段除学习基本操作外,作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与考核,每个学生需独立加工一件作品,如小锤。
综合应用阶段以3~4名学生为小组进行基于工程实际的项目化金工实训。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自行讨论、制订一个多零件、多工艺的较复杂产品的加工,比如桌虎钳。学生小组独立制定各个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基本独立完成产品的加工制作,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和所学工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满足学生跃跃欲试的思维要求。
设计创新阶段以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来共同完成产品的创意构思、结构设计、工艺制定和制作加工等整个产品实现环节[4]。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层次渐进,满足学生不断增高的知识渴求和实践欲望。
2 开发提升学生兴趣的验证性、竞赛性实训项目
金工实训项目是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项目的内容结构、功能检验与考核方式等会直接关系到实训内容是否充实,能否实现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否体现探索性、研究性、项目化等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否提高学生实训积极性。
基础训练阶段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练习,比如车削加工的基本知识,操作主要是车端面、车外圆、车圆锥、车内孔等,以及按照老师讲授的加工工艺车削一个锤柄,并以其做为本阶段考核的依据。那么接下来如何在基础训练阶段以后让学生的“跃跃欲试”得以满足。在以往的实训报告中很多学生提出能不能在掌握基本操作后不按老师给定的加工工艺,自己解决一下问题试试。因此,本次教改设想让学生依据所学操作技能及工艺知识,自主加工一件作品,并且作品蕴含其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可验证性,建立可验证、可竞技实训项目的目标,实现学生对自己加工作品功能的自我验证,并且可相互之间进行功能水平的比试,把竞赛引入实训。
基于此理念,在实训内容中开发出桌虎钳项目、油壶活塞项目和水管焊接项目等多个可验性、竞赛性实训项目。桌虎钳项目的零件需要在多个工种、用不同机床加工完成,由同台机床的学生自己讨论工艺过程、自主加工,钳工装配后,自己检验桌虎钳的动钳口滑动、配合间隙、钳口夹紧、与桌面的锁紧等功能。油壶活塞项目学生自己测试油壶上部小油缸内径,根据小油缸内径设计并加工小活塞杆及活塞,装配后油壶内装水检验能否将水喷出,学生之间可以比比谁的油壶喷水距离远,并将比赛结果做为第二阶段考核和加分的内容。水管焊接项目在焊接基础训练完成后进行,学生将两段水管对焊,然后将焊管的一端堵死,另一端连接试压水泵,检验所焊圆焊缝是否漏水。这些项目中融合了探究性、问题式、自主式学习,学生讨论积极,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遇到问题时教导老师启发,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验证性、竞赛性实训项目也较好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学生在每个工种经过基础训练阶段以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机械工艺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
3 增设加工难度系数大、多种加工方法的实训项目
实践需要以具体任务为中心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如果实训项目只是一些简单的零件加工,实训内容单调,不够充实,不能体现出实践知识的综合过程,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更说不上对后续课程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有关选择合理加工方法、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起不到了解和铺垫作用。
以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训项目是加工一个小锤子,车工再加工一个包含T形螺纹、圆锥面、半球面、圆柱面的综合件,实训项目结构过于简单、加工精度低,不具有明显的“真实”产品的特征,实训过程不能将各个工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工程体系,这对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体验产品生产全过程,树立工程意识效果不明显。因此,在金工实训教学中开发出了微型桌虎钳。微型桌虎钳包括钳身、动钳口、静钳口、夹紧斜块、丝杠、手柄、压紧盘、钳口铁等11个零件,零件数量多、加工难度加大,加工精度也明显提高。加工内容大体包括车端面、车外圆、攻螺纹、套螺纹、锪孔、铰孔、铣平面、铣台阶、锯削、锉削、装配等多种加工方法,增加了加工方法和各工种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加工方法和操作各种加工机床。综合应用阶段使用有难度、各工种相关联的实训项目,增强了学生实训的目的性,调动了实训积极性。
4 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自我满足感
学生在完成综合应用阶段的实训后,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专业基础知识获得了综合应用,初步完成了产品全过程的制造和运行环节,按照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要求及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应把工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尚缺少设计及工艺环节。结合实训中学生出现的“自我满足”状况,为使学生全面了解、体验工程的全过程,使大学以来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训的最后时期鼓励开展自选创新项目。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自己设计产品,可以是运动机构、实用的工装具等,但必须是机械方面的作品,要求具有装配关系和一定的加工精度。各组学生按照真实企业的生产要求画出详尽的设计图纸,细致地标注尺寸和各项公差。尤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每个加工零件的加工工艺卡,分析其加工过程,选择要使用的机床、刀具、夹具等,学生虽然还没有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有关“工艺规程设计”的相关知识,但有意识地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中的工艺规程内容提前安排在实训中,打破原来先学后干的顺序,让学生先接触和编制工艺卡片,初步了解和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原则、步骤和方法,增加工艺规程设计的感性认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时打下知识对接的基础[4]。
四 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这次的金工实训教学改革,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优于原有实训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和工程素养的提高
由于缩短了“基础训练”的实训时间,在后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实训延展至课外,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后续专业知识的预习。在国内知名企业与毕业生座谈时,多名毕业生对金工实训学习过程和指导教师印象深刻,并反映说金工实训时学到的技能在就业后对本岗工作帮助很大,有些技能直接应用在平时的维修保养中。
2 分阶段实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分A段实训和“竞技性”项目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强化,学生在实训过程的热情明显高于教学改革前。2015年卓越金工实训 的8名学生分2组参加了“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分获第3名。实践证明,参加过该项目训练的学生应知应会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员。
3 创新实践贯彻始终,侧重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本次教改中,对每个实训项目都强调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自行完成创意作品的设计制作,把实践创新贯彻于实训始终。按自己想法干,做自己想做的,大大提升了实训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3.
[2]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83.
【关 键 词】 良好;习惯;养成;策略
一、精选内容,突出养成教育的重点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多,要对所有的良好习惯进行养成教育显然不可能也不现实。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贪多求全,要有计划、分学段、有重点地实施,保持教育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循序渐进,让好习惯一个个地养成。为此,学校应当组织行政领导和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深入调研,结合学校实际特点和具体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精选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要紧紧围绕《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内容精选,突出重点。要对传统的养成教育内容大胆扬弃,加入时代元素,体现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新要求。要摒弃远离学生实际、违背儿童天性的“高、大、全”要求,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
为了更好地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提高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连续性和好操作性,学校可以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力量,精选内容,分年级、分内容、有层次地制定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读本作为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和培养。
二、深化课改,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如语数学科要重点开展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相关单元的主题内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班队课应积极探索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新课型、新模式。其他学科教育也要依据各自特点,设立养成教育目标,开展有富有学科特色的养成研究和探索。
三、强化训练,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有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百炼才能成钢。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得以养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对学生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
因此,要求学校行政教师要勤于督促,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对于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要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以及反复督促、绝不放松的态势,即使遇到学生出现了反复的情况也不放弃、不气馁,孜孜不倦的、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为此,学校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实践活动,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特别注重在活动中培育其良好习惯。
四、课题实施,探索养成教育的路径及模式
通过课题化的形式实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避免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养成教育系列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如为了探索养成教育的路径和模式,我们片区的教研共同体学校共同制定了《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课题方案,并成功申报为市级课题。在总课题的基础上,共同体又拟定了十多个分课题和子课题,分解安排到各个共同体成员校认领研究,各成员校再把认领的子课题分解布置到各个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开展研究。各学校和教师紧紧围绕课题设定的目标,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共同探索养成教育的路径及模式,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从一开始就迈上正规化和科学化轨道。通过共同体各成员校的共同研究,并经常开展研讨和交流,可以真正实现学校和教师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一条具有共同体教研特色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五、优化环境,营造养成教育的氛围
优美环境能够教育人,优良文化能够熏陶人。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来创设各种育人氛围,让学生在优美化的环境中和立体化的文化中耳濡目染,接触体验,逐渐达到育人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要创设优美化的校园育人环境
环境能够改变人,优美化的校园环境能够教育人。育人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教育效果才能达到最好。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加大投入,努力创设优美、洁净、有品味的校园环境。如校园路面干净、整洁,学生就容易养成不随地吐痰、扔纸屑的习惯,教室楼道墙面洁白,学生就会养成不随便涂画的习惯。校园绿地、花圃美丽,学生就会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的习惯。
要教育学生以校为家,做学校的主人,要通过开展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爱护、呵护校园环境。在优美化的校园环境中体会到爱护校园环境是自己义务,也是责任,自己是学校管理者也是践行者,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养成爱环境、爱卫生、爱公物的好习惯。
(二)要创设立体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使小学生良好习惯能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潜移物化的熏陶与提升。
校园文化要突出立体化熏陶,要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形式营造立体化的养成教育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来熏陶学生。
如在校园围墙、楼道、走廊等墙面的布置,内容要丰富多元。既要有反映校园精神的校训、校风、学风,校歌、校标,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也要有反映学生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守则、规范、名人名言等,还要有反映传统文化的经典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等。可以利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每月打出一条本月应养成的习惯,让学生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可以每周打出一条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阅读、自悟;可以每月定期出版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班校黑板报,让学生观看、学习;可以在红领巾广播中播报关于养成教育的故事,表扬表现突出的同学等等。通过立体化的校园文化营造,形成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
六、家校合作,提高养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要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只有家校联手、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养成教育的成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家校合作:
1. 让家长提高认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校互动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家庭养成教育宣传加强家校联系,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情感,推广家庭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的育儿水平。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使学校的养成教育通过家长可以更有效地得到落实和显现。
2. 让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协调一致。让学生把家庭教育的好习惯带到学校,同时让学生把学校教育的好习惯带回家,寻求家长的支持、见证、督促与强化,实现家校教育的协调一致,达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让家长养成良好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良好习惯模仿的直接榜样。通过要求和倡导,营造家庭养成教育的好环境,以家长的正能量催生孩子的好习惯,以家长的好习惯影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学校开展养成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共同体学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探索和实践,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 小学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经谈及如何做人,如何培养个人的良好修养。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标准。孟子认为对学生除了要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即所谓的“养”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圣先贤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养成教育,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尤其重视,也从不同层面涉及养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质。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青少年需要从小就从生活与社会中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良好习惯”也尤为重视,他在自己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创造环境对学生进行养成训练。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邢国忠对养成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强调高校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时也强调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承担主要责任,但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他把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成了三个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认为通过研究和遵循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手法,对整体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对偏差学生的言行进行纠正,并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柳国强等认为,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他的研究重视手段的多样化,重视学生自主养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为养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乔多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认识与柳国强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强调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氛围创造和长期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使理论与实践、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强调家庭、学校及社会作用的分工与统一。王兰兰等认为,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孙圣勇等认为,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在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江浩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习论、学习环境场理论。石晓娟对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制度建设、教育契机、教育基地、榜样示范、强化训练等都不可少,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童政权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钟品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目标,突出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计划地进行。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心理品格、创新思维等多方面。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多元的,需要从建立科学的学生辅导系统、以教育促养成、完善制度促养成、以管理督促养成、创新认识促养成等六个方面进行。王剑认为,高职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包括:建立规则,设计活动,强化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个方面。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外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国外相关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从古至今,有影响的理论层出不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为朴素的养成教育理论,即德行出于习惯,认为要加强习惯培养。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论述之一,他认为通过优良的教育、理性的启蒙、内省及反复的练习可以使人形成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德行。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应提供博雅教育,大学的职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为。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非常客观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指出了养成教育长期渐进的必要性。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接受应有的道德训练。杜威的这个观念对养成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大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内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外,也强调了个人品行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美国高校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却有明显的道德培养倾向。在美国,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日本则非常注重大学生教学课程和养成教育的结合,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国外养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养成,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对国内外养成教育的归纳与评价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养成教育做了较多研究,尽管表达不同,具有共识。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要点:高校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体,家庭与社会是辅助系统,养成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手段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立足大学生“知、情、意、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办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注重“三养成”即,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养成;树立榜样,示范养成;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注重“三教育”,即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际,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养成教育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内容:认知养成、情感养成、意志养成、行为养成。此外,养成教育虽已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但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对象
目前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等的探索上,其中,针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不多,针对高职女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更近乎空白。
(二)研究深度
目前的研究过于注重从一般性和整体性上研究,而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群体养成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够,亟待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察。
四、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设想———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为例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现实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总体上来说,高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文明修养程度偏低;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意识;文化基础偏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不强;人生目标模糊等问题。由于中华女子学院的特殊性,女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而高职女生既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性别的特殊性。她们自我意识强烈,自控能力差;独立意识强,抗压能力差;普遍存在焦虑等现象。根据高职女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面开展养成教育。
(一)认知养成
认知是学生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它在养成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在认知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和规范教育。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进而规范行为,内化品质。
(二)情感养成
情感是一种心理表现,它伴随着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对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在情感养成的过程中,注重心理教育和赏识教育。根据高职女生心思细腻敏感,抗压能力差,个性较强,又易产生自卑等生理、心理特点,帮助用适当的途径缓解心理压力、管理情绪,同时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更加自觉地顺应学校规则的约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
(三)意志养成
意志是学生在实践某种理想时战胜困难的毅力,体现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持久动力。在意志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信仰教育、示范教育和熏陶教育。根据高职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意志力薄弱等问题,通过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信仰对意志养成的引导作用。树立正面典范,激发个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团队意识,以坚定意志和信念。
(四)行为养成
1高职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基础教育上已经开展的初具规模,但是在高职教育上的实施却相对落后。目前虽有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养成教育,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1缺乏正确认识
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将养成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仅仅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而忽视了对高职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及各种能力的关注。在实践中,养成教育还被错位地理解为一门短期课程,将开设课程作为高职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于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养成教育特征和实施规律的理解。
1.2养成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现在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所处时生了变化,他们注重个性的张扬,他们期望成为多元价值中的不一样。养成教育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得以开展,这些变化给高职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工作缺乏对当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思想观念变化的考虑,存在联系学生个体实际情况不够与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因而造成了有些高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收效并不大的状况。
1.3养成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强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走入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时期的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并增添新的教育内容,而部分高校养成教育的内容显得有些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使得高职学院在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新生事物与各种新的挑战时常常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不能与社会现实进行同步互动。
2加强高职养成教育的途径
上述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今日高职养成教育的实施效果,急切需要高职院校采取相应措施,遵循高职教育特征,关切高职学生身心特征,切实提高养成教育实施效果。
2.1规章制度建设,注重管理育人
规范养成管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是通过外在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建立完善制度对高职学生的品行进行有效地约束、控制之外,还要辅之以一定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措施,充分发挥校园舆论监督、抑恶扬善的作用,实现从规范他律性向高职学生自律性的转换。
2.2紧抓教育契机,适时养成学生
养成教育应该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适时地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在整个高职学习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好军训、新生入学教育、特殊节假日活动和政治时事参与,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强化。如军训可强化高职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新生入学教育可帮助新进学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群体,唱红歌、演讲比赛等各类主题活动能从不同侧面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熏陶。甚至,高职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经历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敲动心灵开启灵智的大门。
2.3树立榜样,示范养成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中,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培养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高职院校要善于发现和宣传社会中的正面典型,关键还要树立高职学生身边的典型,如优秀学生典型、优秀教师典型。要让真正优秀的榜样来自于高职学生所能感受和见证的真实世界,强化榜样的示范性,用榜样真实的一言一行回应高职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困惑,以此为契机直接或间接的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的价值观,在“亲其师”的过程中做到“信其道”和“践其行”。
2.4加强养成教育行为训练,实践养成
养成教育的实践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行为实践性训练,“让高职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并最终形成行为习惯”[2],使不自觉的行为逐步转变为自觉的行为。高职院校可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高职学生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适应能力、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语
当然,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也不能离开家庭和社会,除了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三者协调联动,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最终实现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
作者:陈艳芳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工作;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小学生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决定其此时正处于对外界事物进行接受及认知的时期,也是培养其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中十分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德育工作的开展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符合现今对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1习惯养成教育与小学德育工作
习惯对人的行为、语言、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习惯的形成与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可能会带来一生的影响。据调查显示,6~10岁是儿童形成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在这个时期利用习惯养成教育来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而如何加强在小学时期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在现今德育工作中应着重考虑的部分。目前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应用习惯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根据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来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习惯培养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2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学习与行为是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其包含的内容较多,并且较为琐碎,在这种条件下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从利用以下内容进行。
2.1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与要求
(1)学会倾听的习惯。倾听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也是小学生学习习惯中重点培养的部分之一,倾听习惯可以保证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倾听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而使其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避免其它事物对小学生的吸引,减少其在课堂中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次数,从而听从教师在学习上的安排。(2)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时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对其之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要着重培养其思维能力及思考习惯,培养其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其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3)自主读书的习惯。阅读是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要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2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1)举止文明的习惯。行为举止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因此需要对小学生的站姿、坐姿、行走、手势、表情等行为进行规范,对其不合礼仪的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并养成小学生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使其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从而体现出自身的文明修养。(2)诚实守信的习惯。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也是约束我们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对小学生来讲,诚实守信,就是要他们明白说了就要努力去做;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3)尊重他人的习惯。从小学阶段起,应该培养学生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勤俭节约的习惯。小学生要养成爱惜学习用品,不随便撕扯作业本;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等好习惯。(5)勤于动手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的意识和能力;做事不但利己还要利人,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3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这也需要多方的配合。
3.1加强德育教育的意识
在小学中德育工作不单单是某一教师群体或是某一部门来进行的,其也需要全体师生共同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需要在学校对德育工作进行宣传,从而为师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使德育观念对学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2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制定德育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时,需要广泛的吸取建议,并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对于这些建议合理的筛选,制定的实施方案需要具有针对性,并保证其内容的可行性,根据这些习惯养成的内容制成德育手册,保证其下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
3.3家长的协调配合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学校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明白德育工作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配合教师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4分层教育
在小学中,不同年龄阶段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变化,例如,低年级学生自控力较差,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观念,此时应注重对其学习习惯及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教育;其次是中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与较为自我的阶段,因此需要加强其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增强其集体意识;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此时则更应注重对其社会责任的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
3.5加强课堂德育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其教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课上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德育教育中,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要对习惯养成教育的教学条例进行确定并细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时期,其所产生的是长远意义上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在此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其可以健康的成长。在小学德育工作中,需要以教育改革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来面对学习与生活,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巴桑.小学德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J].科学导报,2015(17).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我国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本文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开展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阶段,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从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来看,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必要。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它不但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一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具体来说,体育生明显表现出以下特征:
1.自理能力强,但缺乏自律性
体育生由于长期参加大强度的体育专业技术训练,比较能吃苦耐劳,绝大部分的体育生进入大学后自理能力很强。但同时又比较自由散漫,不善于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迷恋电脑游戏、满口脏话、无故旷课、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2.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体育生从事专业技术训练挤占了文化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精神。上课迟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等现象非常普遍。
3.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体育专业学生大多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独立性很强。但是有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则表现出我行我素,而忽略他人感受。如有的同学因为个人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缺乏坚持性
体育生外向活泼,反应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很快。他们好奇心强,有激情,做事积极,但又缺乏坚持性。如大一之初,很多同学加入了学校各级社团组织,但新鲜劲一过,面对一些琐碎的具体事务时,很多同学往往不能持之以恒而选择了放弃。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状况反映出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反映出高校的整体风貌,更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高校的养成教育,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其明确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社会主义法制和校规校纪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法制观念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高校教育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此外,还需做好校纪校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3.文化素质教育
较好的文化素质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又重专业轻文化。但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因此,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4.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体育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应力、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等去完成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5.礼仪规范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业非常重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礼仪规范涉及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仪容仪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体育专业大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行为文明,培养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形象。
四、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之初,学校积极开展校纪校规学习、法制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特别是通过新生军训,引导学生增强法制安全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养成教育课程,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论是否专门的养成教育课,教育者都要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学习和行为习惯。
3.课外实践
养成教育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体,实践训练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养成教育的理论,深刻内化为自我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及行为习惯。
4.网络教育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教育者应该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同时也应认识到,高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要做到协调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农村幼儿;养成教育;习惯培养
加强农村幼儿在园生活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养成教育贯穿于农村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和生存实践意义。如何将幼儿养成教育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农村幼儿养成教育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指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形成的良好习惯。从小注重农村幼儿的养成教育,使农村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更是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以幼儿教育是影响个人一生思想健康的重要阶段。从现在来看,培养农村幼儿成为现代文明人,将来成为社会有素养的人,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成为素质高尚人的不可缺少的品质。从现实意义上分析,社会越进步,科学越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可见“养成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成长中养成高素质的必经之路。
二、注重过程管理,抓好各种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农村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农村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以常规教育方法和制度规范为主导。首先要让幼儿认知什么是卫生,什么是不卫生,懂得卫生常识,了解卫生习惯养成的好处。
(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生活习惯礼仪要求。如今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关心别人和周围的环境了,在加之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农村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尽量做。
(三)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文明礼貌养成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内容有: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是非分明、先人后己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文明的种子。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一声轻轻的问侯,多一个甜蜜的微笑,多一个无微的关怀,多一个文明的行为都是影响幼儿的成长因素。更以模范标兵为典型,让幼儿懂得讲文明、讲诚实才是好孩子。
(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或是留守儿童,在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每天过着穿衣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在幼儿园班级要开展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小小值日生”、“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会动手的小聪聪”等。要树立好榜样教育,让大家都向他人学习,从而培养幼儿的自豪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班级服务,为小朋友服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各种活动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幼儿集体意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得到学习和发展。
三、塑形象重视示范性教育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高度崇拜,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幼儿。教师在工作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准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四、配合家长进行养成习惯教育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使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养成教育工作产生实效。
总之。加强农村幼儿在园生活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幼儿成长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
构建特色教学模式,发展养成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学校突破自身桎梏,实现教育新突破的有效渠道。而为了能够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本文针对师生成长视角下的养成教育特色进行几方面分析探究。
关键词:
师生成长;养成教育;特色
1引言
素质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养成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对于教师的成长也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在构建特色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同时进步,共同成长,我们应该将养成教育视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养成教育体系概述
养成教育与课堂教育有一定的相对性,所谓的“养成”,就是指脱离课堂之外,在生活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提升各方面的素养,主要在德行方面,在这些活动中,受教育者建立了自我意识、习惯以及要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或者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总之,“养成”教育的重点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动行为,以及自然行为,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被动的接受,而是跟随一定的自然方式所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加科学,更具合理性,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特点。学生养成教育更加侧重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养成,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主体。养成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教育功能上更加完整,它既包括社会功能,也包括学生个体功能,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教育对于人本主义理论更加突出,因此在养成教育理念下,提升人的地位、发展人的价值就成为一个最核心的内容。
3基于师生成长视角,打造养成教育特色
3.1教师方面研究备课,内容紧扣课堂教学在师生成长视角下的养成教育,教育的对象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学生”,在教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童年故事,自己的能力与修养也需要完善和提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这就是师生视角下养成教育的特点。在教师这个部分,首先教师需要做的是将自己教学的内容准备好,如与目前课本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多种媒体等等,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养成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教师本身也要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
3.2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在开展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个体道德意识的产生以及道德意志调度锻炼,与个体所在生活环境与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说,个体只有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其主体道德意识才能够得以形成并提升,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道德品质会不断完善,甚至是自我超越。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仅靠单纯空洞的知识传授、说教和灌输,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有责任。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的教育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占据了大多数学生的整个生活。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学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放任自流,致使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就所属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这三者本身都是具有不同社会学特征的三个“小社会”,学生在其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它们各自也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着种种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三者中的学校和同辈群体两大要素的影响施加区域主要都是发生在学校当中。伴随着年龄增长,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将会弱化,而学校和同辈群体对其的影响效应将会不断增强。因此,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在学校区域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甚至是影响终身的。
3.3逐步完善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在养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层面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众所周知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大量的实践研究中发现,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家长联盟,建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建立这样一个有效的链条,实现学校资源与家庭资源的共享,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在这样一个链条得以构建之后,家长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家校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文明、读书、旅行、服装、环保、美术、感恩、历史、理财等多个领域,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校教育的维度。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有效沟通,不仅培养了班主任的家校沟通能力,更提高了家长对于学校的理解度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三位一体。
4结束语
养成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自身素养的完善与健康人格的构建,学校整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两个方面,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队伍的共同成长,也实现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摆脱了传统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建立自己的行为道德标准,独自去判断行为的对与错,教师、家长给予他们适当的点拔和引导,同时社会各界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一来,我国教育才能够有所突破,才能够摆脱课堂的桎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德凤.浅谈小学“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J].科技咨询导报,2013,(18).
[2]温耿元.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点[J].特区经济,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