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教育方针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方针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方针的定义

第1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一、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内涵

关于课程评价的内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著名的论述,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到:评价的实质在于测定行为改变究竟实际发展到什么程度[1]。卢布姆在《为改善学习而评价》中论及“评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2]”。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1981年给评价下的定义是:对某一对象的价值或优点所作的系统探查。我国学者张华对教学与课程评价的定义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的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3]。而本文是从历史学科教育评价入手,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涉及范围也比较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历史学科教育目标评价

教育目标是依据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任务,结合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学科的特点而制定的,它也是个目标体系[4]。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以社会发展、学生现有水平、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等方面综合去考虑,去制定。不仅要完整的揭示包括德、智、体、美诸育的历史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在这一目标中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目标层次,而且还要揭示由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所组成的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于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层次的不同,还由于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差别等等原因,教育目标不仅需要合理定制,而且应该有区别的加以分类,制定出分类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目的的任务明确而具体,才可能更加有效的凭借着教育教学目标,去评价教育教学贯彻的程度或者效果。因此,教育教学的进行和后效的检测评定,皆有赖于教育教学贯彻的程度或者效果。

(二)教师素质评价

教育教学目标,因其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贯彻完成的,所以既要评价教育教学目标本身,更要评价教育教学目标的贯彻过程,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它却是由多方面多渠道得到反映和鉴别的,评价也就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自身素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教师的素质评价还包括由职业上的事业心、工作上的积极性、素质上的创新性、思想上的道德性、行为上的楷模性等组成的心理素质的评价。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当然也得包括历史专业知识、历史教学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专业教学素质的评价。然而专业教学素质的评价,应该着重置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考察中予以完成。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地是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的主要方面。

(三)学生人才质量评价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评价,既然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部分,那么学生受教育的成才质量之评价则理所当然成为教育评价的另外一重要部分。学生是教育培养的对象,应该作为人才看待,更应该以人才的要求去加以培养,人才的标志,决不能以简单的百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而应该以和谐发展的程度作为标尺。和谐发展指的是以全面性发展为基础但具有个性特点和能力专长、和谐发展的成才要求,决定着人才质量的评价。一方面是过程性发展变化的评价,另一方面是诊断性的反馈评价,二者最终归结到成就性的检验评价。总之,学生人才质量的评价,其意义的重要性、评价工作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要求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教育评价的又一重要内涵。

以上就是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历史学科教学的内涵,这仅仅是比较重要或者说是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而其内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二、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方法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所谓量化评价方法,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所谓质性评价方法,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意义,促进理解。[5]而对于具体的历史学科来说,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则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首先要说的就是广度。所谓学生获得知识的广度则大体与前面提到的量化评价方法相类似,指的是历史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教授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涉及面是否广。优秀的历史教育者能够做到在尽可能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所谓的深度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其讲述知识的理解程度。讲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教师对讲课深度的把握与学生掌握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是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二者任何一个有所偏重则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也体现了教师授课的成功与否,因此这对历史学科评价至关重要。

(二)教师预期目标的实现

作为教学过程的又一重要主体,教师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的预期目标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授课有一个计划,即备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在授课过程中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是全部学生都掌握呢,还是了解到了就行了。若是教师的预期目标是讲完前两节,并且要求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得掌握,但由于对班级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对其具体情况没有掌握好,因而导致课的进度减慢,同时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课程,那么这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有很多。

因此教师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对于课程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这一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从而使自己的课程能更好的进行。这一意义在后面部分会有详细论述。

(三)社会的反响

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主要参与者,还应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因此社会的反响就成为我们补课忽视的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例如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成员、社会上一些对教育比较关注的人等等。他们对教育虽然不起主导作用,但其对教师授课的一些反响与评价,往往可以成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授课如果能受到社会上的高度评价以及一些关注,那么这个教学可以说是成功的,相反,如果收到的批评比较多,那么则说明这个教学存在着相对较多的不足。因此,社会的反响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的好坏,是教学评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意义

前面部分主要论述了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内涵、方法,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科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导向作用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任务,再根据教育任务制定教育方针。教育方针一旦制定之后,有个稳定的贯彻阶段,但是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育方针作适当的调整。教育评价甚至是缩小范围后的教学评价,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他们对教育方针的制定贯彻和调整,起着肯定、维系和局部否定功能。历史学科教育评价,对于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目标有着评价作用,促使教育教学目标纳入教育方针所规定的的相对固定的轨道,对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贯彻过程及效果,发挥着检验和评价的功用。由此而言,历史学科教育评价,引导推动着教育教学按照教育方针制约着的学科教学目标向前发展。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学科教学评价则会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一个导向作用,使得教育教学与教学目标无限接近。

(二)教学工作的评估目标

除了导向作用之外,还是教学工作的评估目标。历史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检验评价的工具之一便是历史教学评价的一系列标准。历史教学评价的内容决定并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因此历史教学评价的标准,包容了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因此可以成为各级教育教学行政部门评比检查、督促推动教学工作的准绳,同时也成为听课观摩、评教研讨的同行们用以比较、衡量和借鉴学习的尺度。同样,依据此种准绳和尺度,执教者也可以自我评价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既能反馈作用于教学,又能鞭策自身的进修提高,有利于改进教学质量。

在一系列的准则要求之下,执教者会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将历史教学评价的外延扩大,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评价就可以成为历史教师教育教学中作的评估目标。这个功能也能使教学工作者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完整。

(三)反馈、调整过程

反馈和调整过程对于教育教学评价来说是最主要的功能,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略有提及,这里将会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的症结、能力和性格的倾向等方面都可以在教学评价方法中体现出来,执教者根据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可以制定相应的计划或者对已有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这些弊病都是需要诊断的,只有及时进行诊断并科学的分析诊断结果,才能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历史课改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要注意拓展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6]。历史教学与文章的第二部分教学评价的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反响来评判教育过程是否成功,与此同时,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体现,从而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即就是通过诊断、调整、改进、补偿、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

以上三点就是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意义,其不仅有导向作用,而且还在改进和推动教学的向前发展,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历史学科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基础作用来讲,它可以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

结语

第2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一、 相关概念的解析

1.(辞源)上讲,“病”指“疾病”、“生病”,也就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随着对疾病研究之深入.医学上产生了一门基础学科―― 病理学。所谓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专业名词。它是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患病集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状况,以认识和掌握各种疾病的症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据此.我们把病理定义为疾病及其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和原理。“病理”一词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判。病理的反面是健康健康是人们所期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和被作为目标的状态;而病理则是人们不希望的,是需要克服和治疗的状态。

2. 教育病理及教育病理学的名称。教育病理学是德国莱德齐大学教授司托里音伯耳首先使用的,早在1890年司氏就在自己的著连中使用了教育病理学的名称。而日本学者们对教育病理的研究比较深入,由此涌现出众多的的研究者,使日本成为教育病理研究的典型代表,但是所谓教育病理,在日本并无明确统一的定义,有时指“教育的病理”,即作为结果或症状出现在教育领域中的病理现象;有时则指“病理的教育”,即作为病理之原因的教育问题;有时则指这两方面的综合。本文所探讨的教育病理,主要是指前者,即如日本教育学者大桥熏所界定的那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多种越轨行为的过程。

3.教育管理病理及学校管理病理。教育管理,在汉语里,既指宏观的教育行政活动,又指微观的校务管理活动;在英语里,则主要指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具体的经营和对教育的组织领导。教育管理学,在美英等国,其研究巳走向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多元并置和多元融合的发展之路;在中国则还处于经验科学的发展阶段。根据陈孝彬先生的定义: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教育管理学和狭义的教育管理学两大类。所谓广义的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所谓狭义的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二、 校长负责制病因分析

校长负责制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确实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校长负责制出现了许多的漏洞,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造成了学校管理的病理,其病因如下:

首先,校长负责制中的校长主要是实行任命制。这一体制中由于校长主要是由政府任命,校长基本上也只对上级政府负责,上级用管理政党干部的方法管理校长,一大批校长的任用与管理归组织或人事部门,无形中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导致教育行政部门事权与人权不统一。比如有些学校行政级别高,教育主管部门行政级别低,教育部门就管不了学校。一些行政领导又常被任命到学校担当领导职责,从而导致了学校政府化,校长官员化和行为媚上化。

第二、就校长本身的素质来看。现在的许多校长素质不高,这里的素质包括自身的道德素质与人际关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领导水平。有的校长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缺乏管理学校的技能和方法;有的是领导水平不高;有的则是知识与能力结构不良;当然也不乏有的道德品质低下,欺上媚下,靠吹、拉、捧走上领导岗位的。

第三、就办学思想来看。办学思想是指对办好学校的整体认识,它是校长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和教育方针,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的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决定着该学校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该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而有的校长对办学思想的认识模糊;有的校长其办学思想处于“缺失”形态,比如行政经验型的、实务忙碌型的、平安度日型的和盲目模仿型的;还有一些校长固守着错误的办学思想,把盈利创收放在首位,以应试为工作中心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及管理

第四、从校长领导的有效性来看。有很多校长并不能有效的领导学校,原因有很多:一是对教育方针不能正确理解;二是不能相信和依靠教师办学;三是激励能力不够;四是缺乏足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没有管理欲望;六是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当然还由于现行的校长负责制并没有给校长足够的自,影响其管理的效率。

最后,就校长的考核及监督机制来看。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本身就是滋生专制和腐败的温床。君不见,一年一度的对校长的考核也不过是走走过场缺乏实际的监管作用。每一年度的对校长的考核虽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导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拉开了帷幕,教师们拿起残存的权力去给校长们进行民主评议,可是这样的评议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最后的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在这样的格局下,校长只需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样而这些校长们又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利益,因而这种系统内的监督,又有何作用呢?

三、 校长负责制的治疗方案

那么针对学校管理中的这个病理,我们又该采取何种方法去根治它?

1. 针对任命制,实行校长选拔制。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校长的选拔标准。国外学校对校长的选拔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英国,无论是中学和小学,要当一名校长,必须有8―10年的学校工作经历,必须具有成功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行政工作政绩。在美国,要成为一名中学校长,候选人必须具有一定年限(至少3年)的教学经验,获得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学 位,取得州教育部门颁发的校长资格证书,且具备管理和督导方面的专门知识,拥有某些行政经验和管理能力 。在德国,大学毕业者到中小学校实习2―3年,再经过各州的统一考试,合格者由州教育部分配到各个学校。经过学校 10年左右的教学生涯,且必须是优秀教师, 担任过副校长者才有资格应聘校长。

其次还要广开选才之路。1986年,美国教育部在《美国初等教育改革报告》中提出,“担任校长职务的人不应只是现任教师,各行各业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均可担任此职。”这一建议虽然遭到校长组织的反对,未能实现。但突破常规选拔校长的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共鸣。纽约市政委员会也在一份建议中提出,“校长职务的大门应向企业界、高教界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打开。”贝内特在他的1988年《改革报告》中也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并欢迎有才干的人到学校来任领导的职务。”新泽西州教育专员曾提出一项选拔校长的方案,该方案规定无公立学校教学经验者,但如具有管理学硕士学位,通过审查、考试和学校见习,亦可作为校长侯选人。

2.树立校长职业意识,促使专业发展,提高校长的素质。提高校长的素质就是:首先要树立校长职业意识。2001年,以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主任王继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对校长职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他们认为:“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 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要“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强化校长的职业观念;淡化校长的权力观念,强化校长的能力观念;淡化校长的教育事业观,强化校长的教育产业观。”

第3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边区政府采取的是分步实施,逐渐解决的办法。《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规定,“义务教育之实施,分于六年内逐步推行,至第六年起开始普遍的义务教育”“儿童已达规定入学年龄而家庭贫困无力供给入学或已经入学而家庭无力继续供给者,由当地乡、区、县政府调查属实后,酌情采取下列办法以补助:一,减少或免除其家庭之义务劳动;二,县政府给予救济或发动群众予以救济”[1]。边区政府为了逐步减轻和免除群众的经济负担还规定:“一是各县筹措之教育经费来源,仅限于以下四种:各县原已确定为教产(包括土地、房屋、林业、营业、牲畜在内)及教育基金(指现金)之常年花利收益;买卖婚姻、赌博、缠足之没收款及罚款;学校自行生产之收益;在自愿原则下,向人民劝募之学款。二是各县原已确定为教产及原已确定为教育基金之现金,均作为教育基金,不得动用。以该项基金之常年花利作为常年教育经费。三是各县原无教产者,得以下列办法建立之:原由该县县政府所管有之公田,拨归教产;尚未分配之荒地或熟地,全部或部分拨归教产;原属神庙产,人民自愿拨归教产;一姓或数姓所有之坟地,在一姓或数姓同意下,归为学田。四是所没收之买卖婚姻款或经县政府判决没收之赌博罚金,以及经县政府判决之缠足罚金,均全部作为教育经费之收入。五是各学校自行生产之收益,均作为教育经费之收入。六是各县教育经费常年收入尚不敷常年你支出者,得向各县人民在自顾原则下劝募之。七是各县筹措之教育经费,如开始时因特殊情形一时不能筹措齐全,不足该县开支者,得由该县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提出,经由县政府审查,呈请教育厅批准后酌量补发。”[2]这些办法有效减轻了群众的负担,逐步让群众享受到了基本免费的教育。第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制度,明确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是政府,由政府承担实施责任。陕甘宁边区义务教育始终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应切实负责”,并指出对“其推行工作著有成绩者,由教育厅呈请边区政府奖励之,其推行不力,不能按预定计划完成任务者,应由直属上级予以申斥或记过处分。”[1]

从制度层面看,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原则。边区政府确定义务教育的基本方针是:“要使儿童身体、头脑和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要激发儿童的民族觉悟和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并且养成革命精神;要指导儿童求得日常生活及抗战建国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成为抗战中大众教育的传播者;要提高儿童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要指导儿童在自动学习中,发挥独立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其成为抗战建国的干部。”[3]各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开展了思想教育活动。课程内容主要以抗战为主,并实行开放式教学,请当地劳模、英雄来校作报告,打破只以课堂为主的呆板的教学方式,做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时事教育与文化教育相配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与战争生活相结合。二是制定了有助于推广与普及的“民办公助”方针。边区政府于1944年提出实行“民办公助”,要求每村都有一所民办的村学,在村学的协助下来办冬学、夜校、识字组,以达到消灭文盲之目的。“民办公助”的学校发展迅速,至1945年在边区的小学中有76%是民办的,民办小学的学生占到了小学学生人数的一半。“民办公助”的实质,就是根据群众的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达到推广与普及的目的。“民办公助”的学校与公办学校在目标上是统一的,在关系上是相互联系的。三是为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首先,建立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边区政府强调小学教员为国民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在社会地位上应该尊重与爱护。还颁布“训令”,责令各级不得任意调动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级教育干部,并规定:“第一,在社会地位方面,免服兵役,可兼任文化教育、群众团体方面的相关职务,可参加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关会议;第二,在工作方面,不得无故解除小学教员职务,要按时发给学校经费,尽量采纳小学教员对其工作提出的意见;第三,在生活方面,按时发给薪金、津贴、粮食、制服、被褥以及医药费等,即使在其他行政工作人员缓发或停发时,对小学教员仍应照发;第四,在学习和深造方面,书报费必须按时发给,提供学习上所需要的帮助。对工作积极、艰苦奋斗、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以奖励。”[3]其次,建立经费管理制度。边区政府规定:各县“所得之教育经费,不得移作其他用途”[2]。

陕甘宁边区的义务教育制度保障了边区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尽管在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但总体上是成功的。从其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看,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也是相符合的。认真研究陕甘宁边区的义务教育制度,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第一,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想共识。陕甘宁边区的义务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始终把消除青少年文盲与培养建设人才结合起来,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出了大批抗战建国的有用人才。虽然时过五十多年,其使儿童“身体、头脑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方针,仍是熠熠闪光的。然而,我国现今的教育却出现了无可忌言的险境。“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顶尖人才”这一轰动全国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是对目前严重存在的应试教育怪现象的尖锐批判。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扼杀人才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创造潜能很难发挥出来。为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些现状的疑虑和不满上,而应该来一场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想共识。如果永远沉溺于考试为本,分数至上,那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组织教学,真正从制度层面上把教育和生活打成一片,把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陕甘宁边区的做法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第二,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是人民群众最强烈的诉求,教育公平是每个家庭最热切的期盼。陕甘宁边区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可以说开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先河。首先,在配置教育资源方面做到了基本均衡。即使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保证了教学所需的基本费用,保证了学生的正常开餐,保证了对贫困学生的救济,保证了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其次,在保证受教育权利方面做到了基本均衡。使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反思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但由于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加上“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教育公平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一是在教育观念上,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与教师优劣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目前还低于许多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是优质资源大多向“重点”和城市学校倾斜,使得“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薄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只把促进“教育公平”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深刻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心真正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来。第三,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把政府和家庭、学校、社会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立体的、前瞻的义务教育责任体系。陕甘宁边区的义务教育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由政府切实负责,应该说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也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边区政府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实行,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扫除义务教育的障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实践告诉我们,实施义务教育一方面必须以政府为主体,另一方面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义务教育虽然具有强迫性,实施起来仍然离不开群众的自觉性。陕甘宁边区以农业为主,村庄分散,劳动力不足,群众生活并不充裕,加上旧的观念影响,许多家长宁肯让子女参加劳动也不愿送去读书。边区政府为保证入学率制定了一些强迫性制度,如处罚时除罚金外,还予以拘留,直到儿童入学后才予放出,等等。这些制度在当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操作起来容易脱离群众,难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义务教育,核心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义务,进入21世纪,义务教育不只是限于父母的义务,而是扩展到了政府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义务,并且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义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政府和家庭、学校、社会融为一体,统筹解决义务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变“政府要我入学”为“政府要我入学,学校欢迎入学,群众自觉入学”,从制度上构成一种立体的、前瞻的基础教育责任体系。

作者:徐声慧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第4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那么,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在学前教育中设置体育游戏有何重要的意义呢?果如一些人认为的只是简单地锻炼了身体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再次认真学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泛查阅了当前学前教育的论著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历,略有心得,简述如下:

一、遵循学前教育方针正确理解健康涵义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首先就提出了健康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要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提出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其中户外游戏(体育游戏)又是学前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可见:一切回避室外体育游戏的做法和想法都是错误的,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思想。

(2)身体健康的定义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把幼儿培养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体育活动课责无旁贷。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意味着在对进行幼儿体育游戏的时候不只是教会他们东奔西跑、嘻嘻哈哈。还要求老师在对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对幼儿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各种体育游戏的教学对幼儿渗透情感教育,教会幼儿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各种体育游戏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发挥体育游戏功能渗透多项教育内容

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兴趣浓厚、情绪亢奋、一定想把游戏中最开心的事情告诉同伴,此时思维活跃的他,组织语言的能力特强,可以说是出口成章,教师要适当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加以引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语盲表达能力。

体育游戏中的趣味性、竞技性,除了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外,更能在心理上使幼儿体验备种感受: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希望的实现与落空。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抓住机会集体或个别对幼儿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幼儿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这就是在教育分类上为什么要把体育游戏作为综合教育课程,是因为它包含了一个对幼儿进行多重心理素质培养和个性调教过程。是因为它的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培养幼儿自强、自信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风貌的塑造上。一个有效的体育游戏应该既能表现个人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教师在科学设计体育游戏时,应有意识地把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不搞单一的个人项目游戏,也不搞单一的集体项目游戏。也就是说,那些表现个人技能的游戏最好都用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的强大,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协作理念,形成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三、科学安排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创新能力

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旺盛期,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体育活动因其所特有的动感、角色、情节等特点,成了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体育游戏也随之成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主阵地。

诗人泰戈尔说:孩子的创造天赋往往是无意识的。体育游戏中,在幼儿理解游戏的内容、玩法,明确了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后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动脑去争取成功。教师在游戏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定难度的困境,鼓励幼儿遇到难题要学会互相协作,共同探讨,大胆尝试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幼儿天生好动,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让幼儿用单纯的动作模仿、枯燥的重复练习和用固定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这样会使幼儿对体育游戏失去兴趣,创新将成一纸空谈。游戏中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发展态势灵活掌控、随机应变、正确引导,适时表扬鼓励。这样,一定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将游戏进行下去,并能激发幼儿不断地进行游戏创新。从而开发了幼儿的智力,为幼儿将来更广泛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论文摘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校园文化,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旨在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实例来说明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素质教育观”,原则是“灵活、多变的基础性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有关专家作了合理的分析,认为校园文化包括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两方面。静态文化是指校园精神风貌与道德情操、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学校的教育成果和校园环境;而动态文化是指对师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作风、行为习惯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项目。

扬州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扬大附小)坚决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坚持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完整、统一。

一、发掘内涵底蕴,提升校园品质

我们认为学校要发掘学校的内涵底蕴,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建构校园的静态文化,形成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作风和精神。几年来,扬大附小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学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形成了“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坚持全面发展,品格、知识、能力、和谐统一,以服务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培养为宗旨” 的办学目标,追求“学校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团结高效的拼搏精神)”与“办学灵魂(爱心教育)”。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①校风:求实、团结、活泼、向上;②教风:虚心、耐心、细心、创新;③学风:好学、深思、多问、勤练;④校训“实”:“实”字,取“实”作为校训用,以上面的“宀”象征学校,下面的“贯”象征求学。治学办校旨在“实”,我们要构建“坚实稳固的教师队伍;实施踏实细致的常规管理;推进切实高效的教育科研;开展诚实守信的学校交流和安全扎实的后勤服务。

在扬大附小的校园里,赫然可见学校的“三风”和“校训”,时刻鞭策和引领全校师生团结友爱、活泼向上,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学校的精神文明园地。

二、素质教育领航,精致管理掌舵

我们不断探究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的引领下,实施了灵活、多变的精致化管理,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领航掌舵。学校至上而下地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扬州市中小学精致管理工作要求,明确了学校精致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目标精致,管理过程精细,管理方法精当,管理成果精美。学校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高效切实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学校修编了由五大版块构成、约36万字的《扬大附小管理手册》,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该手册的出台遵循民主讨论、修订、教职工大会通过等程序,实施扬大附小“星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中年教师发展,助推老教师提升”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快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成长步伐,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扬大附小改革创新,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推进“阳光体育”工程,启动“京剧进课堂”,促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渗透素质教育,最终促进学校特色化、自主化的可持续发展。

1公民教育开奇葩,德行笃实育灵魂

近年我们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积极实施“113”策略管理,即明确一个目标系列,形成一套教育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加强三方(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融合的育人氛围。

2民族文化进校园,知识富实结硕果

素质教育改革以来,“知识”的定义不断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涉及课内、课外,国内、国外,传统、现代,等等。 京剧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京剧进课堂”是党和国家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举措。 2008年3月,学校成为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它的试点实行有着深远的意义。学校自2008年3月接受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以来,音乐组教师经过两个月的材料收集,在2008年6月编写了学校第二本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京剧专辑。(学校曾在2006年编写第一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地方文化专辑。)

3阳光体育促和谐,身体健实求发展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群体促竞技、以普及促提高,坚持以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目标,积极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扎实抓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学校积极加强“阳光体育”工程建设,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确保学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励精图治谋发展,继往开来创名校

学校的发展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与岁月同步,与自然共进!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扬州大学附属小学这一百年老校将继续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钟添腾.面对课程改革谈校园文化的再生[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第6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1.教材分析

1.1 内容。集合,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首先结合实例引出了集合与集合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集合的表示方法,然后,从讨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入手,给出了子集的概念,此外,还给出了与子集相联系的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接着又讲述了集合运算的交集、并集的初步知识。鉴于不等式内容,目前初中数学只讲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虑到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考虑到下一章讨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需要,最后安排的是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2 作用。学习有关集合的初步知识,其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具体的说,就是学习其他知识时,能读懂其中的简单的集合概念和符号,在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能根据需要,运用集合语言进行描述。

1.3 特点。

1.3.1 新符号多。根据国家新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而用N+表示正整数集,“”都是表示包含关系,“”表示真子集,“CuA”表示U中子集A的补集。

1.3.2 概念引入更符合学生认识水平。①采用“象+(典型例证或典型操作)+(形式的共同特征)”定义概念。②先定义包含关系再定义子集。③先定义补集再定义全集。④通过文氏图观察,定义交集、并集而且同时进行。

1.4 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更好地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并且使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1.5 难点。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涵义以及这些概念互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是从本章才开始学习集合知识的,这部分内容包含比较多的新概念,还有相应的新符号,有些概念、符号容易混淆,这些因素都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2.新旧教材的对比

2.1 知识的编排次序作了调整。①把“有限集、无限集”的概念渗透到集合的表示方法之中,同时提出集合的图示法,把常用数集的表示提前到集合概念之后。②把“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分成两小节,即“子集、补集,全集”与“交集、并集”。此外,先介绍“包含、相等”关系,再介绍“子集”,先介绍“补集”,再介绍“全集”,“交集、并集”的概念同时介绍。

2.2 概念的引入能够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基本上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新特点。

2.3 增加了“引言”与“阅读材料”。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导出本章的内容。首先,分析这个问题,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也就是把它数学化,这就需要集合的知识。其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集合的知识。阅读材料的编排既是对本章内容的巩固,同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4 删减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删减习题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负担,真正实施新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意概念的教学方法,不有意拓宽或加深。

3.1.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实例引出概念,理解概念后再会应用。特别是在处理简单实际问题时,能根据需要,运用集合语言表达。在安排训练时,要把握一定的分寸,不要搞偏题、怪题。例如,有关集合的证明,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又如,有些可能混淆但在实际问题中并不多见的关系,就不必故意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去辨析,象{}、、{0}等。

3.1.2 讲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及属于集合运算范畴的交、并、补。

3.1.3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2 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进——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更不要把教学模式八股化,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于学习主体为本,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创新,有时甚至可以冲破一节课的时空限制,不一定追求所谓形式的完整,因为学习主体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明白”与“不明白”的界限是模糊的,而且随时处于互相转化的状态,知识的明白,只有当学习的主体认识结构完整形成才可能实现。

3.3 容易出现的问题。

3.3.1 ∈与的区别:∈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不能写成2N。{1}∈N。

3.3.2 a与{α}的区别:一般地,a表示一个元素,而{α}表示只有一个元素a的一个集合。

3.3.3 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如{x|x2+2x+3=0}。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7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是有它的客观必要性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大,则国立强大。“而决定科技实力的是人才素质,只有科技发展,经济才能加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教育作为百年大计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这一重任。结合我们中国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风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社会上曾出现过很多“高分低能儿”、心理障碍儿童、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等等,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这种教育体制急需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关于素质

关于素质一词的定义,我们可以先从词语本身来说。“素”是指本身的、原来的。“质”是指事物最根本的特点。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定义。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杨和亭综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人先天俱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影响所形成的人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具体而言,人的素质应包括遗传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

二、关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我们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的这一定义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这里的基本素质是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其次,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发展,发展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应试教育”相对。最后,特别强调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存在众多弊端之后提出来的,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杨书胜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第一,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教的,为了考试而学的。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这就升华了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第二,应试教育针对的是想要通过考试的少数有升学欲望的学生,而造成的后果是会出现现在普遍看到的“高分低能儿”,扼杀有真正潜在能力的同学,他们不一定会考试得很高的分数,但却有其他与众不同的能力。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面向的是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这就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差异性。第三,应试教育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教师大力度灌输考试的规则,而忽视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应试教育也忽视学生心理的需要,有种急功近利的目的。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差异,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

(三)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虽然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先说明如下,对我们更好改进素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误区一:素质教育等于精英教育

在国外有一种教育模式叫做精英教育,就是针对少数学习顶尖的学生进行的特殊培训。通过这种高层次的教育,培养出为国家服务的高品质人才,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可是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中小学却正在进行着这种精英教育,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特别关照所谓的“尖子生”忽视学习不好的同学。我们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果单一的实行精英教育根本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其实,精英教育换一种说法是歧视教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说的是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所以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

误区二:素质教育等于技术教育

现阶段,不少学校认为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把教育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好多学校开设演讲口才培训班、英语口语培训班、电脑技术培训班等等技术类的培训班,这些方式确实可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不能把这些等同于素质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全部。

误区三:素质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包容性,它不是某一素质的培养,而是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学生的特长培养,开设很多专门的实验班,美术、书法、绘画、围棋等等特长班。甚至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让路给这些特长的学习。这是不可取的,特长的培养是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但是不等同于特长教学。所以说,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学生特长爱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杨书胜.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行动策略[D].山东大学,2008

第8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以学定教 课前预习 初中英语 牛津英语教材

一、精心设置合理英语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就长期学习效果而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若是学生能够掌握汲取新知识、探究新领域的方法,即使面临未知事物,也拥有自己的探索思路,而不会出现面对新知识、新领域无从下手的局面。而预习恰恰发挥了这种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独立探索新知、培养自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况且在预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更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短期学习效果而言,课前英语预习的实现,能够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对学生联系旧知识和解决对新知识的困惑都十分有效。因此,英语课前预习,对于提升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培育自主学习能力,意义重大、效果显著。但是要注意课前预习不能盲目,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教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对此,英语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设计合理的预习思路,规范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以精心设置合理英语课前预习方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和效果。例如,在进行《This is me》(译林版牛津英语七年级unit 1)的教学时,就可以彰显出英语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经过假期教学空缺,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生疏之感,合理的课前英语预习,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恢复英语学习的状态,开始新阶段的英语学习。

二、精心设置合理英语课前预习的基本策略

1.课前预习涉及面广,综合听、说、读、写。英语课前预习对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作用显著。英语学习本质上就是语言的学习,然而英语学习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因而在设计英语课前预习时,应该全面涉及语言学习的四大方面,听、说、读、写都不能放松,都需在预习阶段得到充分的训练。结合英语学习的语言特点,英语课前预习既包含读和写的预习,还需要涵盖听和说的预习,四者都很重要,不能偏废其一。英语课前预习中的“听”和“读”:牛津教材的课文都是精选的美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听力素材,在课前预习中就要学生反复地听写和阅读,当然听写和阅读要建立在对生字词的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英语课前预习中的“说”: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口语问题,让学生进行提前准备;英语课前预习中的“写”:不必非得真正地写,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

2.以小组讨论为预习效果的主要检验方式。小组讨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课前预习效果的检验标准却不好把握,即使课前预习效果能够被检验出来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与高效初中英语课堂的构建目的不一致。以小组讨论为预习效果的主要检验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能够督促学生进行英语预习,保障课前预习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小组成员间的提问与回答、听写互帮、阅读问题回答等,可以从听、说、读、写多个方面,综合提高学生预习效率,进行课前预习效果的有效反馈,为教师“以学定教”奠定基础。

三、针对阅读、听说、写作和语法的差异性课前预习设计方案

合理的课前预习设计,不能只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粗略地理解,而应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思路。依据牛津英语教材,可以将英语课堂分为四种类型:阅读单项课、听说课、语法专项课和写作课。针对不同类型的预习安排具有的差异性,选取阅读专项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例如,译林版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8 的《Fashion》阅读教学。鉴于学生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对Fashion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课文理解上存在障碍,故而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先对Fashion的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初步的了解,完成background information的收集,然后进行词汇的深入学习,最后在进行全文通读。具体的课前预习实施策略:1.对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和重要词汇进行词汇风暴,结合已有的词汇、短语知识进行相应扩展,此预习作业的设计目的在于扩展学生词汇量,降低阅读障碍;2.以小组为讨论单位,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供其他小组进行回答,此预习作业的设计目的在于加强阅读的交流,扩展思维;3.就文章出现的单词、短语进行小组互测,对文章内容进行小组复述,此预习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检测和巩固英语课前预习效果。

四、结语

英语预习作业是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探索新知识的初次尝试,是英语学习和认知的第一步,学生在完成英语预习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自主研读――自主质疑――自主释疑――自主选择――自主总结五个阶段,这是贯彻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针和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第9篇:教育方针的定义范文

一、在课堂上贯穿于思想教育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实施者。如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又如教学“时、分、秒”时,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教育学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时、分、秒”快慢感受后,教师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又如教画长方体、正方体、圆形、利用对称图形及平移图形的特点设计多种组合图形的图案时,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又如教学大数的“读作、写作”时,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体会我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又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多姿多彩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成长岁月中的难忘回忆,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例如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大自然的变化,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全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活动,作为班主任,安排学生们天天诵读《弟子规》。弘扬祖国精髓的传统文化;在体育课中可以举行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等,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竞争活动,强身健体,提高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胆小闭锁心理。

三、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经常同学之间会发生矛盾,人际交往的意识淡薄,文明礼貌也显得比较薄弱。针对这种问题,从文明礼仪教育入手,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是进行教育最佳时期。如:与别人见面要说声 “您好”;跟别人道别说声“再见”;请求帮助,要说“请”;得到关心、帮助说声“谢谢”;打扰了或有愧于别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礼貌用语,用好“微笑、招手、点头、鞠躬、鼓掌、请进、敲门”等体态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教育时,这些“礼貌”就会深入人心;还有教师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要尊重父母,理解并能体谅父母的一番苦心;教师本身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和择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群体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这样,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四、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