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内部控制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控制研究

第1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企事业单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正式重视内部控制,2006年开始步入风险管控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组织上下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从风险管控入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已初步完成内部控制理论引进工作,但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的研究很少,更缺乏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广东OC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研究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理论上剖析国内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机理,总结其特征与问题,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内部控制演进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谢志华, 2007)” 的观点,从风险控制视角讨论了财产实物风险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三种风险控制思想的理性加强、风险评估思想的产生与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确立等五个发展阶段。张砚与李凤鸣等则侧重内部控制范围和手段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发展阶段。就演进过程看,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为,早期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是财物保管中的失窃风险,后来是投资中的财务报告风险,再后是企业经营风险,再其后是风险控制的理性加强及风险管控体系的确立。李凤鸣等则指出,早期内部控制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事项;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就相应地超越了会计与财务范畴,逐步从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但注册会计师仍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内部控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向纵深发展,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比上述有关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两种阐释,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从诺斯(2008)的制度变迁路径看,都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财物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内外部动态环境下的互动博弈行为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我国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和运作之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所有者基本是缺位的或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发展缓慢。然而,其后几年内部控制则发展迅猛,这与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二)内部控制演进原因 李凤鸣和韩晓梅(2001)认为,推动内部控制演进的原因是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则认为,内部控制演进是组织与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虽然两者都认为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但后者强调了组织变迁因素。程新生(2004)认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但也没有言明具体的作用主体构成。结合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国有属性,需要明确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私人企业的不同之处。

三、内部控制演进案例分析:以广东OC医院为例

(一)广东OC医院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建院于1978年的广东OC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开放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广东OC医院当前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是:抓住时机,更新思维,选准方向,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预算与规模投资相配合,合理调节运作资金,并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战略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总资产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亿元 ,开放床位900张,拥有高场强磁共振、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直线加速器及伽玛刀肿瘤治疗仪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一直占医院总资产一半以上的比例。广东OC建院之初,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曾一度达到75%。当各科室的医疗设备逐步添置齐全后,医院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固定资产比例逐渐下降,到九十年代初时已下降到60%左右,20世纪初时进一步降低到50%以下。但随着广东OC医院新战略实施,筹建新综合大楼、添置床位和各类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了55%,且近几年继续维持这个高位。从内部控制视角看,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过程滞后于流动资产管理,其内部控制可分为防控阶段、制度规范阶段和效益阶段。

第一阶段:防控阶段(1981-1999)。广东OC医院早期几乎没有正式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完全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以院为家的归属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变成一个影响医院正常经营的因素。1995~1996年间相继发生员工私占照相机、科室领导不当占用电脑、科室拆分带来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缺失等事件,使得医院不得不提出“反私占挪用、防账物不符”的号召,并出台《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可移动办公器材及设备的使用区间、使用规则和设备管理与护养等。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阶段(2000-2006)。经过前一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改进,账物不符、私占挪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2000年中开始,随着广东OC医院的迅速发展及与周边医院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科室纷纷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淘汰旧设备。这一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到位,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设备添置问题,有些科室未经审批,就私下试用甚至使用某供货商提供的新设备,到审批下达时,有些设备实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除了使一部分人不当得益外,还有可能因为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带来一些潜在的纠纷,如试用中的设备损害,试用后不购买该设备等。旧设备淘汰问题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相关科室不说明该设备性能状况,设备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其作废品处理了。实际上,旧设备淘汰中如果管理不善,潜存的风险更大,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影响更大。

通过调研和分析现存问题及此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医院管理层认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同行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将比其他一般性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进行“防范、规范和示范”,也就是采购和报废时的问题防范,使用中的使用和护养规范,成功或失败的防范与规范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示范作用。这需要采用一个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试点,广东OC医院在随后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实施细则》(200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005)、《广东OC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2006)。

第三阶段:效益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后,珠三角地区医院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兼并区级医院、与企业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或装修医疗大楼、购置高端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等。广东OC医院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让各科室不断配备高端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此时,全国医疗系统也开始正式实施国资委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措施。在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12月广东OC医院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战略目标”。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引进中,出现了几起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如2007年2月,医院肾移植科花费50多万元采购一台高性能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但使用时才发现,这套设备与其他一般设备不同,不能使用普通蒸馏水或纯净水,必须用特殊净化水。这台新设备使用几次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闲置。但2008年8月就蒸汽房更新设备的一次“节能减排”专题研讨上,“先管理节能、再技术节能”的观点让医院受益匪浅。结果,医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几起例子让管理层意识到风险因素对医院经营成败的影响,遂于2010年年底固定资产管理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双效益、又增值”的目标,强调效益意识是保值增值的前提,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新目标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

(二)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从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随着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医院整体经营规模和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升级。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医院固定资产构成及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应地,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医院在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又带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模式的改进。

医院发展早期,固定资产主要以不动产和一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为主,还包括一些日常办公设备与用品。总体来讲,这一阶段还处于改革开放早期,以院为家和爱护公物的单位观念及社会风气较浓,即使有些不当行为,也主要是些办公设备与器材的私占挪用问题。这一阶段医院也还没有太多市场经营的概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1996年明确提出的“防账物不符、反私占挪用”措施正反映出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早期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手段比较简单,基本停留在账与物的简单管理层面。因此,这一阶段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产丢失,防止内部人行为不当导致企事业单位损失。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人不当得利的方式逐渐增多,除了少量私占挪用医院财物外,大多采用其他手段如转移医院财产或限制医院投资机会的不当得利行为。内部控制从先前的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控制逐渐发展到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表明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基于经营事项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方式不足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更需要一个包括内外部环境控制、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解决内部人道德风险与不当得利行为。因此,这一阶段广东OC医院采取了一套制度性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规范和示范”措施。

随着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医院纷纷走上竞争手段升级之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选手段之一,包括添置更新的高端医疗设备、扩大医院建筑面积以增添病床数量和办公用地。与前两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不同,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旦投资与经营失败,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该阶段2007年弃置先进设备、2008年护养设备失败就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典型事例。至此阶段,医院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心必须从防止内部人不轨行为和制度规范转移到医院经营风险控制上来。2010年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根据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现状,广东OC医院发展至今,虽然开始有了风险意识,甚至采取了一些初步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但仍然处于转型期,尚未真正进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因此,从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看,仍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广东OC医院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医院虽然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但却没有设定风险偏好,包括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范围。正是因为医院采取“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思路,而在扩大再生产投资中却未能及时改进与升级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几次较大的投资失误。再者,从医院内部环境看,医院组织文化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强调不多,一般员工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通常情况下,医院组织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止医疗事故,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理解不到位。医院普通员工,甚至一些中基层管理者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高管层考虑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固定资产使用是各业务科室的事,但风险控制则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其三,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就谈不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即使有一两次成功的风险控制行为,也只能算是意外得来的收获。其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东OC医院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如各类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考核等,但这些只是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形成的控制活动,并没有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立足点。在引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后,这些控制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在目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相对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演进机理: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一)广东OC医院内部控制历程 广东OC医院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对比之下,这三个阶段发展特点与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基于过程控制的“制度基础控制阶段”特征基本吻合,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

纵观广东OC医院三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是四个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所有者(即股东/国资委)和固定资产管理者(即广东OC医院)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市场环境,固定资产管理者与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之间的互动博弈。早期,固定资产所有者并没有明显的保值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只是防止私占挪用,尽量做到账物相符,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即早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功能只起到防范内部人明显不当行为,如私占挪用和偷盗。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段逐渐变得隐蔽,固定资产管理者开始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得不主动积极地做好内部控制。这样,医院开始主动地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从“制度规范”入手,防范、规范和示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直到2004年,医院响应当时政策,提出资产管理要保值增值,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随着2006年前后开始的地区性同业竞争升级,各医院纷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失败问题开始出现,这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与内部人的不当得利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才是真正致命的。于是医院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双效益、又增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广东OC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趋势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分两个阶段:2004年前(医疗系统则是2006年前)基本属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内部不当得利者和医院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博弈的结果;但其后则更多属国资委保值增值考核要求推动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为自发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内在要求;但后者是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要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有效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其他作用主体积极参与。广东OC医院要顺利演进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有赖于以下方面的改进:目前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比较弱;国资委尽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示,但并没有一个明确考核指标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地区性大医院同业竞争恢复相对均衡状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医院业务迅速增多,良好的财务状况会在一点程度上降低大家对固定资产风险管控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当然,随着医院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法也更加隐蔽。

五、结论

为探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演进机理和未来发展动态,笔者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特点、作用主体、制度变迁特征和未来演进趋势。分析表明,广东OC医院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从制度变迁特征看,受国资委角色影响,2004年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其后属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OC医院只有高度重视和把握相关的变数,才有可能顺利地步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第2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尽快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目前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特别是内部控制流于形式,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内部控制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管理,特别是基于风险管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高效。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关系分析

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可靠,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高效有序,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系列控制管理活动,最终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了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管理、内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管理等几大要素。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运用各种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方法,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管理等管理活动确保经营管理的稳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都涵盖着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和合法合规目标要求,在整体框架上分析,企业的风险管理涵盖着内部控制。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以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作为基础,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支撑企业风险管理的开展。而内部控制由于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需要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基于风险管理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企业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有待优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对于企业内部的管控能力非常弱。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导向性不强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关键还应该以风险管理作为导向,但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开展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隐患问题。

(三)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

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但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结果可信度不高,内部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三、基于风险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按照相应的原则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

基于风险控制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明确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全面性的原则,内部控制管理应该涵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应该组织企业内部员工共同参与。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管理应该突出重点,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有侧重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约束性的原则,内部控制管理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确保达到责权利的平衡。适应性的原则,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完善,确保与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以及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二)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管理基础,基于风险控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前提就是应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一方面,企业应该进一步改进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要对企业董事会、经营层以及股东会的权限进行明确,并充分明确企业监事会的具体职能,通过对各自职能的明确,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注重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规模以及内部组织框架等情况,成立单独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基于风险导向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完善风险评估管理环节。首先,应该明确企业风险评估的主要目标,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战略发展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资金运作风险、投资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问题的控制应对。在具体的风险评估应对阶段,首要工作是全面的识别分析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并深入的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项财务会计信息,根据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对风险影响以及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评估,进而依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应对,以有效规避企业风险问题对企业运营的冲击。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风险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风险评估管理方面应该有所侧重,根据风险发生概率的不同及时的调险应对策略。

(四)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执行管理

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有效防范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问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尤其是确保各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对于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全面梳理,确保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防范重要岗位出现风险问题。完善内部授权审批管理制度,对于审批的主要程序、权限范围、资金额度标准等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行明确。实施利益冲突回避制度,对于内部可能存在影响履职或者是其他违规行为的,应该落实利益冲突回避。加强绩效考评管理,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与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挂钩,定期开展绩效考核。落实经营活动分析制度,定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经营、投资以及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加强防范管理。强化重大风险预警管理,对于潜在隐患较大的风险问题,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预警管理,防范风险问题发生。

(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对于企业内部监督,应该将工作的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上。首先,应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特别是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干扰,并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明确。其次,应该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第三,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全面准确的掌握企业的经营和内部管理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把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向业务经营活动扩展,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基于风险控制改进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风险管理的控制环境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评估以及内部控制活动实施,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监督,以防范企业内部风险问题,并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高鹏 单位:山东圣泰农村合作银行

参考文献:

[1]袁蓉丽,陈黎明,文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自愿披露的经济效果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

[2]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

第3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无控性”目标;实施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内部控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国家。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而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要受到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制约,不能无限度地任意扩展而侵犯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否则合约所约定的条款就会遭到破坏,企业就会从新组合,签订新的合约,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利益主体。

内部控制的发展正是利益各方相互博弈不断制定和完善游戏规则的过程,“无论是审计人员、企业管理者、企业投资者还是监管者,每一个需求在现实中都代表一种视角,但每一个视角的内部控制鉴于其需求差异或专业领域限制都只能是围绕自己需求和专业领域的那一部分内部控制,都不能代表内部控制的全部”(张宜霞,2007)。“其实,内部控制一直是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起来。一条线是组织形式变革、管理手段进步所导致的自控制的发展”(管理视角),“另一条线是会计和审计手段变革所产生的他控制的发展”(审计视角)(张砚,2005)。本文试图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

二、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

美国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在世界内部控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各国在制定内部控制政策时都对其进行了有益的借鉴。2007年3月2日,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尤其是COSO框架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基本规范中。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

(一)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

“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可划分为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控制环境

企业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基调和氛围,一个企业的控制环境能够塑造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为它们提供约束和结构。控制环境要素包括企业员工诚信与价值观、员工能力提高及发展促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权责分工、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董事和专门委员会。评估控制环境是否有效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控制环境的每一个因素。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是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经营目标后,对在实现经营目标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判别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控制环境的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发生重大变化,风险处处存在,并给组织目标的实现带来威胁,任何企业都时刻面临来自组织内、外部的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据此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以及各种风险的识别、应对。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它是管理者为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阶层和所有的职能部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审查、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工等多种活动。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4、信息与沟通

信息是指来源于企业外部以及内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两大类。企业生存在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外部环境当中,因此,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种外部信息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沟通是指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监管者、股东等外部环境之间的流动。有效的沟通必须广泛进行,从上而下、从下而上地贯穿整个组织。内部沟通是指在企业内部范围内进行的沟通,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两个途径。外部沟通是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可以了解客户和供应商对于产品与服务的设计或质量方面的要求,从而使企业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偏好。与外界各方的沟通通常能够提供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功能的重要信息,其中外部审计对于企业经营,相关业务以及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尤为重要。

5、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内部因素的变动而不断对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进行评价的过程,是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内部控制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对企业已经发生的错弊及时予以纠正,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及改进意见不断反馈给管理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时予以弥补,对发生的新的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调整。监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持续性的监督、内部审计、独立的评估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系统通常是完善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持续地监督自身活动。内部控制系统持续性监督的有效程度越高,对单独评估的要求程度就越高。管理层为了合理确认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所必须进行的单独评估的频率,它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

(二)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的制度性评述

从上面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各要素的介绍可以看出,COSO报告5要素框架的制度性特征是很明显的。除了在控制环境中对“员工诚信与价值观、员工能力提高及发展促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等“软”性因素的基础性作用的肯定外,在其他各要素中很难发现“软”性因素的“身影”。可见,各要素的衔接性是存在问题的。

三、企业管理范式的演进

(一)企业管理范式

1、古典理论范式

古典理论范式主要是: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分别是亨利・法约尔与马克斯・韦伯。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思想:专业分工思想;最优化思想;标准化思想;“经济人”思想。

亨利・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理论由三方面的思想构成:管理的概念与职能、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职能。同时,法约尔强调了对于管理知识的教育问题。他的理论根据是:管理是一种单独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在管理层的地位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并且管理是能够传授的。另外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需要懂得的不仅是管理原则和如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还必须对他管理的企业活动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法约尔的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技能,构成了法约尔的古典管理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由三个方面的思想构成:行政组织形式、组织中权力基础与行政组织管理制度。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2、行为科学理论范式

行为科学理论范式的代表理论有:人际关系学说、群体与领导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理论。

早期的行为科学研究-人际关系学说,而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源自霍桑实验。从通过霍桑实验学者们终于在人群中发现了人的一些内部规律: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个体行为理论,个体作为组成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组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活动的基础。主要代表理论是马斯洛的人类需要5层次理论。

群体与领导行为理论,主要包括: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训练理论;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利克特的“密执安研究”;布莱克与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3、企业文化理论范式

企业文化是一门应用性的、实践性的科学,它又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体现出一种不断变革的动态发展观,把辩证的方法作为研究上的方法论。企业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两种方法的派别:一种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另一种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企业文化理论范式主要特征包括:从“人本文化”层次对企业组织行为进行研究。对人性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对人的精神、价值观、积极性等的研究。在具体管理的实施与操作上,从硬性的制度、方法转变为软硬结合的管理艺术。注重开发传统文化。

4、新管理理论范式

在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的管理理论与思想中,有一些是在原先的管理学理论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扩充的结果,也有一些理论有别于原先的理论范式,而具有新范式的特点。主要代表理论有: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再造(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典型的企业再造定义是:“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性的改善。”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根本;彻底;戏剧性;流程。企业再造理论适用于以下三类企业:问题丛生的企业;目前业绩尚可,但却潜伏着危机的企业;正处于事业发展巅峰的企业。企业再造理论有三个指导思想:顾客至上;以人为本;彻底改造。企业再造方式通常有两种:改良式再造;革命性再造。前者是在对现有流程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局部改良,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工作流程,达到期望的效果。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第一资源,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知识管理涵义包括: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知识管理过程本身是知识的学习、运用、创新和传播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和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一般地讲,企业知识管理分为内部知识管理和外部知识管理。总体上讲,知识管理有四个基本职能:外化;内化;中介;认知过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造和利用各种知识并使知识为企业所用,具体地讲就是:制定一个企业范围内开发、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决策;在企业各方面力量的帮助下,实现这一知识战略;利用知识以改变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检测和评估企业知识资产的价值;从知识的角度检测和评估企业的管理活动。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坚持三个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知识积累;知识共享;知识交流。

(二)企业管理范式评述

虽然古典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在切入点上有所不同: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侧重个人效率最大化问题;古典组织理论与行政组织理论则主要从组织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从管理职能入手,偏重于企业的组织效率最大化问题。但三者的哲学内涵与分析方法却是相同的,属于相同范式――三者的侧重点则在制度上。行为科学理论范式改变了古典理论范式对人的看法,重视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生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具有潜在的主动性、创造性、进取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范式在企业基本组织行为考察上,强调进入到“人本文化”深层次解决管理问题。纵观行为科学理论范式,企业文化理论范式,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一条主线是很明朗的:对人的思想层面、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给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体现。

四、内部控制的应用――“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是以制度为主导“硬”性控制,而由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知识管理、文化管理等企业管理理论的“软”性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大。从企业控制的战略层面来说,需要在现有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软”性升级,即“软”化的问题。同时,关键是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形成企业内部控制良性长效机制。

(一)“无控性”目标的主要理念

“无控”并不是不做控制,而是借助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组织和人的行为,最终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实现“无控性”是一项长期工作,而“无控性”同样也具有动态性、层次性、派生性、其他目标的交叉性、人的行为影响性等五大特征,一个刚柔并济的目标体系应该是一个趋于完美的目标体系。需指出的是,“无控性”在层次上应从属战略目标,而在理念上超越其他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在内)。引入的“无控性”目标不能涵盖内部控制的战略性应用问题的所有方面,但其在理念上对不同内部控制目标进行了的提升足可以涵盖内部控制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无控性”既是理念性的又是工具性的,因为不仅带来了理论上的提升,也带来了方法上的改进,即建立内部控制的可持续长效机制――内部控制“生态系统”(李永峰,2008)。

(二)“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

“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关键是将其嵌入其他目标之中,并选择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法。选择并实施的过程就是应用的过程。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将其与其他目标结合,根据其他各个子目标的评价指标设定“无控性”指标,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如果直接评价“无控性”目标实现程度不好界定,可采取间接评价的方式,即嵌入后的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评价“无控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2、李永峰.内部控制目标的新思考[J].财会研究,2008(3).

3、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第4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第一,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尚处于初步探索与发展的阶段,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管理制度失控,必要的内部控制理念缺乏。其中一些企业以财务制度代替会计内控制度,或者不从实际出发而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实施彻底,仅限于纸上谈兵。第二,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处于发展阶段,会计工作者的素质需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者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或者程序,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根本需要。但是,随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浑水摸鱼。第三,会计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内控制度不完善,需要不断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连贯性与科学性,难以发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是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即使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但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从整体上看仍不够完美,没有达到预期的从上到下的状态,缺乏合理性。

二、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当今社会,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涉及管理中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尤为重要。虽然,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有许多种方法,但更应在管理实践中寻找更多的方法。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策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点。总而言之,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向上发展。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遵循的原则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和实施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企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企制宜,见机行事,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最基本的原则。除了专注于最基本原则,还应该考虑到以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第一,治理结构原则。治理结构涉及企业各岗位,企业单位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明确赋予工作目标与职责范围。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角度看,假如开始的时候新设企业或转制企业就在治理结构设计等方面存在缺陷,则企业日后长远的发展必然受到巨大的影响。第二,效益优先原则。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因此,贯彻效益优先原则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通过实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单位在除去花费的代价之后获得利益,换一种说法就是,企业单位在实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控制成本与经济效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该控制措施不可行。根据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科学的控制点的数量。避免因控制点设立不合理,使投入产出比例倒挂。争取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时使用最小的控制成本。第三,协调配合原则。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和人员、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当相互协调、合作,防止矛盾的产生,以避免脱节现象,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正常性和连贯性。协调配合原则,是对治理结构原则的补充和深入。为切实实行协调配合原则,企业应注重办事效率,既做到相互牵制,又不要忘记协调发展,积极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努力完成工作。第四,程式定位原则。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具有防范性和建设性作用,是企业运转的保障。但与此同时,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也还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有利于保证企业经营进行得正常、有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揭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失控环节,分析失控性质、程度和潜在影响。评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了解实际工作中各控制点的执行程度。进一步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设置水平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第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因此需要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做铺垫。然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是由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态度决定的。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应该在思想上足够重视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学习有关的知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此同时,有效提高执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的素质,确保执行者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内部管理体系。其中,完善考核体系至关重要,这一策略有效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另外,财务部门的会计业务工作流程是通过企业会计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的,其内容可以根据企业下属行业类型和监管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结语

第5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基础控制;纪律控制;实场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65-01

1.凭证控制。凭证控制就是利用会计凭证对经济业务进行的控制。会计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原始凭据,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良好的凭证控制制度是其他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前提。要做好凭证控制,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都必须填制或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一切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有效的;(2)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和内容;(3)规定合理、有效的凭证传递程序;(4)在入账之前对所有的凭证都应严格审核,无效凭证一律不得入账;(5)做好会计凭证的保管工作。

2.账簿控制。账簿是全面地、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归类和整理经济活动数据的重要手段,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因此,账簿控制对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账簿控制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账簿体系要适应企业的规模和特点,切合企业管理的需要;(2)账簿的内容和格式应详简得当,既要保证记录系统的完整、准确性,又要注重会计工作的效率;(3)登账应以合法凭证为依据,遵循规定的会计处理程序,将会计凭证的经济业务分类记入账簿,做到全面地、连续地、系统地、及时地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4)所有的账簿都必须内容完整,手续齐备,按规定使用,并要妥善保管。

3.报表控制。会计报表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会计报表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报表控制的作用不言而喻。一般来说,报表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1)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内容应符合国家会计法、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2)报表的编制必须以核实后的账簿记录为依据,并做到数字准确,内容完整;(3)定时、按时编制规定的报表;(4)报送及时,为有关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

4.核对控制。它是利用记录与记录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记录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的控制,包括账实、账证、账账、账表及表表之间的核对。核对控制是会计活动的一种自我检查。完善的核对制度对有效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内部牵制。内部牵制是一种以事务分管为核心的自检系统,通过职责分工和业务程序的适当安排,使各项业务内容能自动被其他作业人员核对查证,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从纵向看,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经过上、下级有关人员之手,从而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制约;从横向看,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彼此不相隶属的两个部门的处理,从而使每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个部门的牵制。

2.内部稽核。从广义上讲,内部稽核包括由单位专设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内部审计和由会计主管及会计人员进行的内部审核。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评核工作,以检查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作为对管理当局提供服务的基础。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工作,其功能在于衡量与评定其他控制工作的效率[1] 。

第6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司绩效 内部控制缺陷 财务重述 非标准审计意见

一、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公司经营管理层若能够提供正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意见,并且获得监事会或独立董事的正面意见,或者取得了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应当较高(张国清,2009)。鉴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正面度量比较困难,因而大多数学者才开始转向以内部控制缺陷来反面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但目前国内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文献较少,尤其是通过内部控制缺陷事实来作为信息识别与认定方面。故本文拟通过针对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信息识别,从反面去考察内部控制,进而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由于内部控制缺陷毕竟是管理层自己评估并披露的,带有其主观动机,所以本文采用已经发生的事实,如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诉讼等分别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以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2002年美国颁布SOX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且需要经过外部审计审核,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从法案实施之后的经济后果。Bowman and Haire(1975)采用ROE指标衡量公司财务业绩,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财务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显著正相关。Lang and Lundholm(1993)通过对1985年至1989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分发现,当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绩效越不好的公司,其信息披露的评分等级就越低。Prqwitt et.al(2009)用内部控制综合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绩效。DeFond et al.(200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与公司的绩效负相关。Ge 和McVay(2005)发现,一项实质性漏洞的披露与公司的盈利能力负相关。Rahman (2002)认为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信息披露构成一个完整公司治理结构的联结框架,公司内部治理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企业业绩。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大都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二)国内文献 就国内而言,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且视角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的研究上,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较少。尤其是通过财务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等作为内部控制缺陷识别因素方面。周洋(2007)研究证明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报告重述时,公司很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2010)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钟玮、刘洋(2011),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模型,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梁松、史本山(2010),利用来自中国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测度,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正向显著且积极的影响。蔡吉甫(2005)以2003 年1251家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财务报告质量、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财务报告质量高、企业业绩好、财务状况正常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反之,披露的动力明显不足。

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浅显,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等方面,对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及其修正的研究还尚未展开,且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欠妥。同时,从信息识别方面来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尚缺乏一定的经验证据。鉴于此,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分别通过三种迹象认定,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实证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现代企业是以契约形式组成的多层次委托——关系的集合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可以根据委托关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因为股东的大众化使得股东放弃了经营权,而以委托的方式将资产托付于高层管理者经营,在此二者之间形成了第一层委托关系,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从而产生第一层次的控制关系,即从所有者角度出发,包括管理者本身实时监控的控制体系。其次,由于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业务的多元化、复杂化,高层管理者不得不再次通过授权将自身的委托责任分解给各部门负责人,由其完成。而各部门负责人又将接受委托的责任进一步分解到各班组员工,从而形成第二层、第三层委托关系,即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由此产生了内部控制的第二层,即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两个层次,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方式与控制关键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梁丽,2009)。基于上述分析,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安排,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制度安排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从内部控制的本质而言,内部控制就是制衡与监督相互耦合的控制机制。如果公司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公司的各个方面可以合理合规的规避风险,提高管理和营运的效率与效果。而反之,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多的重要或重大缺陷,其就不能合理的保证资产的安全,进而触发企业的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公司经营活动的损失,经营业绩的下降。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保证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的公司绩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通过传递的信号可将低质量或者有不利消息的公司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市场也会对此作出消极反映。通常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预期会下降,而那些没有内部控制缺陷迹象的公司则被认为是高质量的或有利好消息,其股价会上升。由于迹象本身会向外界传递一定的信息,外界就可以据此推断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上市公司以获取利润作为其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保证公司有效运营的措施,与公司的目标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其经营越有效率,盈利能力越高,从而公司绩效就越好,而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公司绩效相对不好。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公司绩效。目前对公司绩效的衡量一直是实证研究的难点。理论文献对公司绩效的衡量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或会计利润等指标。国外学者(阿尔弗雷德拉帕波特、杰弗里等)关于公司绩效的度量,一般选择经济增加值EVA、市值与面值比以及托宾Q值等指标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国内部分学者(向朝进、谢明、陆庆平等)认为绩效测评用企业价值度量。然而基于价值的绩效测评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Biddle(1996)证明EVA并没有显示出比剩余收益、盈余和营业现金流量三个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Dodd和Shimin Chen(1996)认为EVA 对股价多少有些预测作用,而ROA比EVA 的预测性要好得多。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2004)认为,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来说还不够成熟,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还有待规范,若用基于价值的指标来衡量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研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王化成等(2004)认为EVA在信息和增量信息含量方面没有显示出显著的优于净利润指标的特性。因此,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公司绩效的衡量采用会计利润指标,陈晓、江东(2000)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对净资产收益率;陈小悦、徐晓东(2001)采用主营业务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徐莉萍等(200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的经营绩效指数;陈芸、彭春丽(2011)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度量指标,并在稳健性测试中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予以度量。

(2)财务报告重述。内部控制是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 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性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以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COSO-ERM,2005)。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阻止或发现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和漏报,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因此,公司无论自愿还是被强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都意味着管理层在财务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意味着公司存在未被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即财务重述是内部控制缺陷迹象之一。Hogan和Wilkins(2008)、Krishnan et al.(2008)认为,低效的内部控制加大了财务报告(有意或无意)错报的可能性,即有财务重述报告的公司很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Doyle et al.(2007)等研究发现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务重述、企业重组或其他的坏消息。杨有红、陈凌云(2009)利用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证明存在重大会计差错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低。齐堡垒、田高良、李留闯(2010)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中,将重大会计差错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本文将财务报告重述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之一。

(3)非标准审计意见。除了财务报告重述,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也是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预期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还是上市公司拒绝按审计调整建议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以及审计工作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都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阚冠卿(2009)通过分析2004年至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淮无保留意见的年报,发现这些年报反映出许多与内部控制缺陷有关的问题。陈丽蓉、周曙光(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影响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因素。李红(2012)以我国2009 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风险与缺陷和非标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可见,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财务风险或信息的不确定性往往会更高。面对一个存在高财务风险的审计对象,为了规避风险,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鉴于此,本文将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之一。

(4)控制变量。公司治理特征和盈利性等财务特征也是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在检验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我们需要对影响公司绩效的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根据Dan(1999)、Dow and Raposo(2005)、Ge and S. McVay(2005)等学者的研究,选择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董事会规模(Boardsize)、董事结构(Ind_Dir)、高管薪酬(EP)、高管持股比例(EOS)、股东结构(CR10)、成长性(GROW)、行业哑变量(Industry)作为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检验分析

五、结论

本文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替代变量,基于已有的研究,在衡量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中加入内部控制缺陷的替代变量,拓展出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公司绩效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存在财务报告重述,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违规三种迹象之一的公司,即认定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其公司绩效较低;其中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高管薪酬(EP),即其公司绩效的好坏正相关,即说明公司规模、高管薪酬以及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公司负债程度(LEV)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其余公司绩效的程度负相关。而董事会规模(Boardsize)、董事结构(Ind_Dir)、高管持股比例(EOS)和股东结构(CR10)与公司绩效关系并不显著。本文的结论,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即较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应根据本公司现阶段的特点,如公司规模、财务特征、治理特征等,建立与自身相符合的内部控制系统,这样既能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又能提高公司绩效。然而,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由于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较多,本文并未完全考虑等,对于这些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再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会计研究》2011年第3期。

[2]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3]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

[4]周洋:《市场反应、价值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管理科学》2010年第13期。

[6]钟玮、刘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选择与优化——以公司效率为分析视角》,《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7]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8]王化成、程小可、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

[9]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1期。

[10]陈关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因素的实证分析》,《审计研究》2001年第5期。

[11]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2]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13]于忠泊、田高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的有用吗——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资源配置效率视角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14]Pr awitt, D. F, Smith. J. L, and Wood, D.A, 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9.

[15]W.Ge and S.McVay.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ccounting Horizons,2005.

第7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粉饰业绩获得上市、避免亏损或退市、企业管理者追逐自身利益、降低政治成本或满足债务条款等,而采取的主要方式则有会计活动操控及安排真实易活动。随着会计准则越来越完善,外部监管等越来越严,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但是毕竟这些手段都是从外部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沈烈、张西萍(2007)在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一文中指出:会计准则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客观上成为了反会计准则牵制的对手,两者在博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

从外部来约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如果企业建立较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着手来规范企业的行为,相信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是否真的有作用,是否能够提高盈余质量,其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本文就将梳理国内外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以期发现我国现阶段研究的不足,指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而发挥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提高盈余质量。

二、内部控制如何影响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影响盈余管理的手段

1.会计活动操纵。Jeffre et al.(2007) 以美国 2002年8月到2005年11月期间至少披露了一个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705家公司为主要样本进行研究,得出内部控制重大弱点与较低的应计质量相关联的结论,并推论内部控制问题正是应计质量较低的根源。张国清(2007)一文中说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限制对外报告信息的故意操纵、降低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无意的程序和估计差错风险,减轻可能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企业经营和战略的内在风险。杨有红等(2008)认为,财务报告质量有问题的公司,由于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财会人员、管理当局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从而可能导致他们不遵守相关的财务法规,甚至粉饰财务报表 ,而一个内部控制并不健全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能会得到更加强烈的负面市场反映。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内部控制约束了会计活动操控进而影响了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但是对于现在企业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也越来越隐蔽的真实性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又是否有效,它又是如何影响真实性盈余管理的,并没有相关的研究。

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这个概念最早由Schipper (1989)提出,直到Roychowdury(2006)才在度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将真实性盈余管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销售操控、生产成本操控和酌量性费用操控。而方红星等(2011)在《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一文中指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全面涵盖了财务报告控制、销售业务控制、资金活动控制和资产管理控制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销售、生产及支出等行为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高质量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盈余信息质量,同时可以防止公司不当行为的实际发生。但文中也只是简单的提出了内部控制如何影响真实性盈余管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

(二)从内部控制衍生出的其它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张晓岚等(2011)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盈余质量效应研究》一文中,通过分析2007-2009年沪深股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得出结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越高的上市公司其盈余质量越高,也即存在更少的盈余操纵行为。张龙平等(2010)实证分析沪市A 股公司2006―2008 年内部控制鉴证的经验证据,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在控制了管理层信号传递动机以后结论仍然稳健。根据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在财务报告信息的整个供应链上,人如果具有了资本市场动机、经理报酬契约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或政治成本动机等动机,就会产生机会主义倾向(李明辉,2003 ;陈关亭,2007 )。一旦产生内部控制机会、公司治理机会、会计政策机会和企业外部监管机会,人就会为自己的财务舞弊行为寻求借口,并伺机进行舞弊,操控盈余(陈关亭,2007 )。于是,从交易和事项发生的相关人、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到管理,会计信息生产的管理当局都有可能进行舞弊,操控盈余。而内部控制鉴证可从根本上发现并防止这种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杨德明等(2010)在《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一文中指出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降低),审计师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显著下降(提高)。这是因为,我国审计师非常关注审计风险,当审计师观察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就意味着审计师面临的风险不高。此时,无意追求高审计质量的审计师就会通过压缩实质性程序来节约有限的审计成本,从而导致审计师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降低。

三、总结

通过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发现,虽然在内部控制是否能提高盈余质量方面虽还存有一定的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认为内部控制能约束会计活动操控,进而提高盈余质量。但对于真实性盈余管理方面,内部控制能否约束真实性盈余管理从而提高盈余质量,以及其如何去影响真实性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外,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大多数为实证研究,内部控制约束盈余管理尤其是真实性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内部控制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生产出的财务信息质量可信度较高等,都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沈烈 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第8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内部控制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有效的内部控制一方面能够监督制度执行者的行为,另一方面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建立、健全与医院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改善医院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 因此, 医院必须要构建规范有序、高效可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医院内引进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提高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有效地进行财务内部控制,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管理者为确保法律法规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 保证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可靠性, 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 促进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 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 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 针对人、财、物等各种生产要素及相关的业务活动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等所形成的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财政拨款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日渐减少的情况下,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 需要增强竞争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靠自己解决维持自身正常业务开展和事业发展的经费,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保护资金和财产安全, 防范欺诈和舞弊, 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强化医院内部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目前,伴随着各个医院的革新,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越来越体现出一些不足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全面分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从中探寻出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出良策。

1、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缺乏重视

有的领导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汇总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有的领导在处理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认识上有偏差,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领导认为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就可以了,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更多的则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制度但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这主要是医院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起来力度不够,在工作流程中产生漏洞,直接造成医院经济损失。

2、内控人员素质不高,制度更新滞后

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需要人来实现,因而领导和财务相关主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掌握了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才能指导和制定出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就目前单位情况来看,很多医院缺乏经过正规培训的内部控制人员,单位会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不学习,不交流,会计控制松懈,职责操作意识不强,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人才匮乏,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思想上缺乏责任性,很多内部控制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和制度理解也不到位,这都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另一方面,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制度没有适时做出应有的补充和调整,墨守成规,缺乏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也给实行内部控制带来了影响。

3、医院内控制度不健全

对资产的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采购部门之间的内控不够协调;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办理有关财产物资的报废、转移的手续,导致会计不能同步处理账务;资产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药品等验收入库单的经办人、验收人和负责人等分工不明、签章不齐;采购部门的请购、采购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授权。

三、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1、领导要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医院要建立现代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当加强领导重视,要把财务内部控制作为医院管理的重头戏。医院领导不仅自己要转变传统观念,而且要以身作则,带动全体财务工作人员开展思想创新、业务创新活动,积极投身到现代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来,努力在整个医院形成一种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同时医院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内部控制检查活动,认真监督、严格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此外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设备的购置上,努力形成一种规范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标准以及贷款行为。据调查显示,目前政府补偿不足,已成为既定的事实,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医院补偿方案,加大对医院建立现代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扶持力度。

2、提升医院会计人员的素质

(1)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会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思想和业务理论知识都应该是现代化的,所以会计人员应该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紧紧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还要把学习和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计电算化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运作方式,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对于信息的处理日趋复杂,信息传播的及时、快捷,对各个单位的会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的会计对网络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还必须把网络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会计的需要。

(3)医院还应该创造一切培训机会,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业务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活动,积极主动的钻研业务,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律和法规,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规章制度,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开阔自己的眼界,力争成为新时期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政策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过硬的新时期的会计人才。

(4)对会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应该贯穿在会计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因此各个部门都应该把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下去,通过各种手段和各种渠道,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自觉的遵守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3、加强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建设

(1)加强和完善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控制。对医院财产物资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一是限制接近。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接近资产,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以保护资产的安全。二是定期及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财产物资“账实相符”。三是通过财产保险的形式,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

(2)对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制度,即对单位财务机构设置和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业务的职务与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业务的职务要分离。

(3)实行全面预算控制制度。全面预算是为达到医院既定的目标,对医院各项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有:一是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医院的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二是在预算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加切实可行;三是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4)建立适合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推行并搞好目标成本控制。要建立目标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把目标成本管理纳入医院日常工作范畴,分析目标成本执行情况,定期考核目标成本。各成本责任中心根据成本管理小组下达的成本指标,结合工作量和相应的固定费用、变动费用等情况将指标落实到人,并采取奖罚措施,达到目标控制的目的。要提高全院卫生资源的使用率,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总成本,稳定病人诊疗费用,减少欠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建立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体系是运用管理学、财务管理学、数理统计方法,对医院及各科室在一定期间内的业务状况、资本运营效益及业绩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业绩评价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只有对各科室的业绩进行评价以后,才能根据其业绩的好坏进行奖惩。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性质和规模以及组织结构,设计一套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

总之,建立健全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使医院经济运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财务会计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预算、收入和支出各环节的控制,能较好地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医院成本费用支出大幅度下降,促使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同时促使我国医疗系统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俞斯海.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 中国卫生经济. 2010(01)

[2] 卢翠双.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探讨[J]. 财会通讯. 2009(11)

[3] 姚玥,巴志强. 浅淡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06)

[4] 王亦冬,朴春妍. 完善黑龙江省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 2008(63)

第9篇:内部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监控;内部监督;设计缺陷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均规定监控为其构成要素。监控这一概念实际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使用的监控的概念,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监控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内含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所采用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企业日常的重复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一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它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的系统有效性。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应对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当经常地进行评价。在企业主要战略或管理层发生变更、进行重大的收购或处置,或者经营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当关注企业所有重要活动有关的每一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当根据所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来确定。

个别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形式,即由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对其活动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别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为其常规性的职责,或根据企业董事会等上级机构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框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了解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所针对的内部控制的每个构成要素,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测试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框架》还要求对评价过程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强调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编制和保存内部控制相关记录的情况,为有效性评价提供支持。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向上报告,其中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定义为缺陷,明确了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交易或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控

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概念相同,监控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

持续监控活动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它实时地、动态地应对企业变化的情况,并植根于企业之中。持续监控活动一般由经营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

个别评价是用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动有效性越高,则越不需要个别评价。个别评价范围和频率,由管理当局根据本企业的情况作出决定,它取决于企业风险的重大性以及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过程中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企业的主要战略或管理当局发生变更、进行收购或外置、经济或政治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经营或信息处理方法变更时,则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价。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当着眼于风险管理在战略制订以及相关重大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风险管理中,个别评价有关的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方法等内容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基本相同。

关于缺陷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缺陷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它表示一个发现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或者一个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机会。企业风险管理缺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来源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个别评价,此外还来源于企业外部。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有已经识别的影响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以及设定和实现其目标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所识别的提高企业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机会等。报告的渠道既包括向直接的上级报告,也包括越级报告。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实际上等同于上述监控概念。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二)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三)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

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所谓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建立的内部控制不能充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谓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实施控制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内部控制不能按照建立阶段的意图运行,或运行中错误很多,或实施内部控制的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和目标等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某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设计得很完善,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内部控制的缺陷可以是单项的缺陷,也可以是多项组合的缺陷。

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除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

(四)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活动,可以等同于个别评价。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结合各项业务活动分散进行内部监督,后者针对企业内部某一特定业务或某一特定领域或部门进行局部内部监督。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个系统整体进行评价,以论证其有效性。企业应当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