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摊放在手心里,沿着那纵横交错的叶脉,看着那历久而弥新的面貌,我追溯着根源。
那时何等美丽的叶子,略长的椭圆形,像镀金般散发出光芒,轻抚它,像抚摩一位熟睡的孩子,在它的梦中,我看到这般的故事。
隋朝末年,各路英雄揭竿而起。同样有一颗种子在李家人心里培育,那是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这一株希望逐渐生根发芽,最后变得强大起来。江山易主,李家的天下,大唐的未来,都成为现实。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场持续一百二十年的盛宴。起始李士民,中承武昭仪,后至李隆基,三代人竟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来得客人真多啊,李白,王维,杜甫,岑参,孟浩然,好多人都来捧场,真热闹啊!中华的诗歌达到了颠峰!
一阵风吹过,把沉浸在繁华中的我吹醒,落叶竟兀自翻转过来,定睛一看,黯然失色。
是歌舞的糜烂,是酒肉的腥臭,是街头的乞人,是路边的冻死骨!是烽火,是硝烟,是家破,是人亡1更是繁华背后的触目惊心。
不忍再看再想,却又多顾及一眼。
看到茅屋前振臂高呼的老人,听到夜幕下秦淮路人的慨叹,想到安禄山史思明麾下被践踏的江山。
想一想,那两句留传千年的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到这一切的悲剧和那送荔枝的差使有关?还是有着“羞花”之貌的杨玉环?或是那终日饮酒赏舞的唐玄宗?或许谁都不怨,它生时的浮华注定了它倾颓的下场。
落叶终归是落叶,生时枝繁叶茂,灭时只留给白头宫女闲聊的谈资。
收起它,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暇思,浮华背后,剩下的只有颓废,那些表面繁华的事物,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枚落叶还是有作用的,它虽韶光不再,却给后人留下一记警钟。
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不同,我们不再需要吃糙米饭、住茅草屋、睡门板床,文人们大可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舒适。比如你不爱吃粗茶淡饭,你不妨天天虫草鲍鱼,只要不浪费,没人敢说你半个字;比如你不愿住狭窄的公寓,你完全可以买一栋别墅,想喝水进专门的茶水间,想读书进书房;比如你上班不想坐公交车,觉得那样掉价,你大可以购一辆豪华的私家车,想开到哪里就开到哪里;比如你不希望自己“平庸”,希望出人头地,你完全可以大量谋求各种荣誉,做这个“先进”那个“模范”……一个人的“繁华”只要来路正当,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违反道德和法律,我们就没有权力对他说三道四。
不过,我理解一些人对繁华的追求,尊重他们选择的权利,却并不敬仰他们,我真正敬仰的是默默守卫着自己那个世界的素心人。在我看来,尊重与敬仰是有区别的,尊重是一种礼貌、一种教养,敬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钦佩,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折服。
在世人都纷纷追逐繁华的时代,做素心人是不容易的。首先,素心人得放弃过多的享受欲。一个人品格的纯度、在事业上达到的高度与其物质欲望,往往是成反比的。物欲太强,弄钱的念头太浓,做事就会非常讲功利,特别在乎利益的即时实现,这样的人很难走向大目标。有心做素心人,你就要对物质利益看淡些,有它当然好,无它想得通。其次,做素心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本质是趋利的,你想做素心人,就要有此种准备:在一段时间之内,你周围的人都可能活得比你春风得意,得到更多的物质好处,面对诱惑,你不要“心动”,更不可“行动”,只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靠耐力去获取最后那个闪闪发光的金果。
世界上凡是获得大成功者,几乎都是敢于为“素心”舍弃“繁华”的。爱因斯坦成名后,以色列邀请他参选总统,他坚决拒绝,捍卫了科学的独立价值;一生为了自己的理想数次辞官,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大学理念,终成一代教育伟人;为了保留批评政府的权利,不同意提名其为总统候选人……对于这些人,“繁华”唾手可得,但他们之所以让人尊敬,并不在于这种获取“繁华”的能力,而在于其对物质利益对荣耀的坚决舍弃。
摘要人类起源神话是创世神话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希伯来圣经《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里都有具体表现。本文运用跨文本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两个文本进行解读。通过在两个文本之间,多次创造性的跨越,作者希望对《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里的人类起源神话,乃至两种文化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通过两个文本彼此的视角,想要说明“神圣”和“凡俗”,是《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各自人类起源观的基本特征。由此而来的对人类死亡的态度也表现不一,前者无法泰然面对死亡的大限,对待死亡采取消极的态度;后者对死亡的态度则显得比较超脱。
关键词:《创世记》1-3汉籍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圣凡俗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
人类起源神话在创世神话里有特殊地位。它和宇宙起源神话共同构成创世神话的两大基本主题。《创世记》1-3和汉籍创世神话是两种异质文化下的人类起源说,本文采用跨文本方法,将《创世记》1-3的人类创造叙事看成文本A,将汉籍创世神话里的人类起源神话看成文本B,在它们之间进行跨文本阅读,以求在彼此的亮光下,达到对自身以及对方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深入认识。
一希中人类起源说
《创世记》1-3里,创造人类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祭司作者对上帝造人的描述:“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 ),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上帝就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世记》1:26-27)这里的“人”()指“人类”(humankind)。人类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创造出来,他们都分享上帝的荣耀,管理人以外的其他生命。
第二个造人神话出自雅威的创造叙事:“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 )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他到那人跟前。”(《创世记》2:7,21-22)
耶和华像个陶匠亲自造人,他对人吹了一口“生气”。这一方面强调了气息和生命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它和上帝的“形象”、“样式”一样,都使人分享了上帝的神性特质,分享了创造的好处。而“形象”和“样式”,又使人类的生命和其他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
《创世记》1-3里,耶和华从男人的肋骨造出女人,性别随之出现。古代苏美尔语里肋骨和生命表达了双关涵义。古代以色列人继承了这样的文化传统,也认可肋骨和生命之间的关联。但是由于古代苏美尔语和希伯来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将原来的双关涵义用希伯来语表达时,原先的生命( )和肋骨( )之间因为语音相近的双关成分就丧失了。
汉籍创世神话里造人的版本有许多。较早的说法,认为阴阳二神造就了人类:“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淮南子・精神训》)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阴阳二神开创天地,浑浊的空气变成了虫鱼鸟兽等低等生物,而清新的空气变做人类。总之,这是一种气体变化人类的说法。
三国时期,人类的起源和创造天地的盘古大神联系在了一起:“(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这是说盘古“垂死化身”的时候,身上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因风所感”,变化成人类。无论世界,还是人类,都是盘古巨人身体的一部分。世界和人类,共享盘古身躯,天人的关系被古人概括为“天人合一”非常贴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则汉籍创世神话里的人类,由盘古身上的寄生虫变化而来,其出身似乎过于卑微。
最为人知的汉籍造人神话,是女娲抟土做人的神话。这个神话说人类原是女娲独立创造出来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类,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洹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洹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
女娲这个女性创造主,在此被描写成和雅威一样的陶匠。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使作者注意到,《创世记》2里造人的叙事也强调人类是从泥土中被创造出来。希伯来语“人类”( )和“泥土”( )是一对同源词语。而且在伊甸园的故事里,它们构成双关语。 最初和是一体的,创造它的时候前者才从后者分离出来,这表明人和泥土亲密的关系以及创造通过“分离”( )而来的本质。最终人死后仍要归于尘土(3:19),因此人最终仍要和泥土成为一体。而且人和土地的关系在以后也是伴随一生的:人要耕种地土,终生劳作(3:19)。
在女娲造人的神话里,人是从黄土里被造的;不过泥土和人之间没有希伯来语和 语音或者语意上的关联,但是中国人通常会认为自己的黄皮肤和黄土的颜色是一样的。通过这种跨文本阅读,作者意识到人和土地紧密的关系,通常被看成古人――无论是古代以色列人还是古代中国人――存在的一种本质元素。
女娲还具有化育万物、创造生命的特质。许慎在《说文》里对“女娲”一词的解释是:“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这个解释和《淮南子・说林训》“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的主题相应,都表达了女娲是(或者参与)化育万物的女性造物者。从女娲化育万物的特质来看《创世记》2-3里的夏娃,“夏娃”的希伯来语是 。女人是“众生之母“(Eve),她是所有(living being)的母亲。从词源上讲,和都源自动词。这说明《创世记》1-3亦强调女人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陈建宪认为,女娲就是掌管妇女生殖的地母神灵,女娲化育万物,其实就是大地生出生命之意。既然是大地生育生命,那么从泥土造人的神话也就找到理解的根源了。这样的解释,照亮了作者对夏娃和泥土之间关系的考虑。《创世记》2-3里,夏娃和泥土之间的关联,似乎没有亚当和泥土之间的关系来得直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 有“人类”之意,女性也被包括在内。既然雅威从泥土中创造出,那么,女人也就和泥土( )有关,更何况孕育众生的母亲。因此,作者从女娲――地母的形象,认识到在《创世记》2-3里的夏娃,作为众生之母,她和泥土之间可能的关联。但是《创世记》1-3的编作者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兴趣。作者猜测,也许编作者在编辑那些神话材料的时候,把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做了选择性地删减。
由《创世记》1-3的编作者选择性地删减经文的可能,作者猜测女娲造人神话的最后一句,也许是后来的编者加上去的。因为《太平御览》本身就是写给黄帝看的书,一些符合帝王将相口味的内容是少不了的。于是编者以女娲造出富贵者和贫贱者,为世俗统治寻找合法依据。这种人为加做的痕迹,让这段神话蒙上世俗主义的影子。
反观《创世记》1-3章,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男造女,并且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人类从被造之时就享受着创造的好处,上帝在人类创造完毕后,才认为创造是圆满的。它从一开始就强调造人的神圣维度。通过这样的跨文本阅读,作者认为神圣维度的缺失,恰是汉籍人类起源神话的特点。人和神的界限在中国古人看来,并不明显。
二超越死亡和必死的命运
神话关注人类的起源,生命的开端。作为人类的思维习惯,神话又必然关注人类的死亡和延年益寿的大事。对不死的想望和追求,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变的梦想。
作者认为《创世记》1-3章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和生命树以及分别善恶树有关。《创世记》2: 9里,生命( )是对生命树( )初也是最直接的解释。随后的“永生”( )意义(3:22)在此并未提及。因此, 象征了纯粹的没有被限制的生命,这里没有关于死亡的意识。生命树指示伊甸园的生命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置于园中央的原因。
第二棵树是“分别善恶树”()。“善恶”( )在这里是一组意义平凡的词,不做任何伦理或者道德上的解释。这组词不应该用严格的理性加以解释,而应该从实际生活的意义出发:前者表示有用或者有益的活动;后者是有害的、不利的事物。“分别”()并不指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实践的和生存意义上的“知道”、“了解”,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现实生活里的感觉和经验促成这种知道、分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动词形式不仅有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而且包括对人的了解,这时候它含蓄地指对异性肉体上的了解。最显见的例子就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生出该隐:“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 ),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创世记》4: 1)
这里的“同房”居然使用了和“知道”同义的词,因此,性行为和知识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到“分别善恶”
这个短语,它强调一种分辩的能力,一种基于感觉经验的知识。因此它应该是“知道一切”(know everything),不仅识物,同时也知人。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了人类,但是圣经并没有就此肯定,人在被逐出伊甸园之前和上帝一样永生。亚当所生之子,其形象样式也和他相似(《创世记》5:1-3)。因此,人类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并不能成为他获得永生的筹码。《创世记》2-3想表达的是人曾经有机会得着永生,但最终没有获取。因此,人的限制就是人一定会死。而上帝是永恒不朽的。这样,讨论人的死生问题,在《创世记》1-3里,其实与神人关系分不开。
《创世记》1-3里,上帝和人类的生命在本质上的差异,通过和汉籍创世神话进行跨文本阅读,会加深这方面的理解。无论是古代以色列人还是中国古人的观念里,死亡总代表了有限的状态,它是一种负面的东西。在希伯来语里,“死掉”()也被翻译成“杀戮”(to kill),或者“杀害”(to slay)。因此,古代以色列人对死亡,尤其是非自然的死亡,充满了恐惧。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也体现在《创世记》1-3里。这些章节里,首次提到“死”的概念是耶和华将人安置在伊甸园的时候: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创世记》2:17)
这时候,人还不知道死亡对他意味着什么,但是和禁止的命令相关的东西,应该是对人的限制。在男人和妻子吃了禁果以后,他们对违反命令的恐惧,可以被理解成对所谓“死亡”的恐惧:“那人和他妻子听见上帝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上帝的面……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 )……’”(《创世记》3:8-10)
严格来讲,这时候的男人和女人,还是不明白死亡为何物。直到耶和华宣判的时候,才对死亡做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后跟。……我必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3:15-19)
人和凶猛动物之间彼此为仇,实际上是对人类管理空海陆各样生物权力的否定。没有这样的权力,动物不再温顺,人为了自卫,不得不和动物彼此伤害。人和动物之间和谐关系的破裂,使生命处处受到威胁。其次,在古代社会,女人生产经常要冒生命危险。因为难产或者其他意外,都可能导致产妇和婴儿丧命。因此,生育对古代以色列人来说,既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也可能意味着死亡的到来。这样,生育就变成夹杂着对死亡之恐惧的喜悦。最后的“归于尘土”是对死亡最直白的表达。人的生命是有血气的,也就是有限制的。如果前面那些对生命的威胁可以逃过,但是这个大限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
从《创世记》1-3反映出古代以色列人对死亡的恐惧,作者再看满载着汉籍创世神话的《庄子》一书,对死亡报持的态度。《庄子》承认依据自然生活也就是尊重规律,承认死亡是人的大限,是生命的归途。这是将生命和死亡等量齐观,而不是一味地延长人寿数的态度,这一点和《创世记》1-3章看待死亡不可回避的本质是相通的。不过,《庄子》考虑人的存在是从生命的本质和天地原理出发。他认为生和死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必须报以积极的态度:“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
庄子用他的头脑和智慧观察宇宙。生与死是自然秩序,无人能够豁免。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我们没有理由喜欢一个而憎恶另一个。死亡不应该被看成是令人悲伤的损失,生命也不应该只被看成恩赐的礼物。然而,这样的态度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厌弃生命而欢庆死亡。事实上,庄子呼吁人们要超越这相反的两极。
从庄子的角度再来看《创世记》1-3,祭司编者绝对地筹划一切价值的态度昭然若揭。在他们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和反面。这样,生命充满了短暂和荒谬的诸多规限,享受生活却被许多突如其来的死亡打断。只有神才能不受死亡的威胁,享受永远不死的快乐。
从庄子的眼光,我们看到《创世记》1-3的编作者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甚至从整个太古叙事(《创世记》1―11)的框架来看,还把死亡看成是对人类的惩罚。因此,他们无法游刃有余地应对死亡,而是深受其扰。从《创世记》1-3的立场上来说,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无能为力。
作者认为,《创世记》1-3的编作者从来不会拥抱死亡的态度,要归因于其绝对的上帝的观念,这个创造者和生命的赋予者,人类和他在死亡问题上,是不可能有对话或者讨价还价的。正如使徒保罗受圣灵感动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林前13:13)他纪念弟兄姐妹“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又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林后5:7)由此可见,“信”在属灵的生命和生活事奉上是何等的重要。这也是信仰者消解生存局限最为直接的动因。
综上所述,通过在《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人类起源神话之间的跨文本阅读,在彼此的亮光下,反思人类的起源,以及生命和死亡等诸神话,作者对《创世记》1-3里上帝造人神话的神圣维度有了深入的理解。
对于死亡,从庄子的眼光看《创世记》1-3,显然后者无法泰然面对死亡的大限,对待死亡采取消极的态度;从《创世记》1-3章的处境看庄子,庄子对死亡的超脱是非前者所能比的。在彼此的照亮下,显现的差异和特性,在作者看来都要归结为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即神人关系(或者天人关系)。
参考文献:
[1] 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李炽昌编:《亚洲处境与圣经诠释》,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年。
[3] (西汉)刘安、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
【关键词】 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
现我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谈点我个人的理解。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物质本身的性质,而外因是指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光辐射、超声波等都属于外因。下来我具体谈一下这两方面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内因既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化学物质由于化学性质存在差别,化学反应的快慢自然也就不同了。我们在学习碱金属的时候知道,锂、钠、钾、铷、铯、钫的化学性质有较大差异的。锂到钫活泼性在增强。如果用相同状态的金属钠和金属钾与相同的水反应时,它们的速率就不同。金属钾的反应速率要比金属钠的要快。这一事实就充分说明参加化学物质的性质对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影响。既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性质越活泼,反应就越快。
外因是指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温度越低化学反应越慢。这适应所有的化学反应。那为什么温度越高化学反应就越快呢?我们知道温度升高,一方面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就能获得更多的能量,分子的运动速度提高,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就会提高,反应速率也就会提高。另一方面,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获得搞得能量后变成了活化分子,从而提高了活化分子的数目,那么分子间的有效碰撞就会增多,化学反应速率也会提高的。例如,我们吃的食物,夏天要比冬天时腐败变质的速率快一些。再比如说氢气和氧气在常温下,它们是不反应的,但点燃的条件下它们能剧烈的反应。这些都说明了温度高反应越快。
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降低。那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浓度增大时,此时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并没有变化,但反应容器里的反应物分子数会增多,活化分子数也就增多。这样,化学反应的速率就会提高了。那反之,化学反应速率就降低。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看到用锅炉里的燃煤,用鼓风机鼓风后燃烧的比不鼓风时烧得更旺。这是因为鼓风后氧气的浓度增大了。还有我们在在做制氢气的实验时,浓度大的盐酸和锌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要比浓度小的盐酸和锌放出氢气的速度快。这些例子都是在增大浓度时,使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数增加,活化分子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率就加快了。
压强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是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而言的。如果化学反应中没有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那压强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例如,把氧化钙固体放入水水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对于这个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反应的速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又是怎么改变的呢?如果改变压强后反应容器内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会改变;压强改变没有影响到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浓度,那么化学反应的速率就不变。例如,在一个密闭的反应容器中,氢气与碘蒸气反应生成碘化氢气体,如果使容器的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其它条件不变,那化学反应的速率就会增大。这是在减小容器的体积时,容器内的压强增大,而各物质的浓度也增大,反应速率就加快。反之,压强减小,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就降低。
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为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能降低后,本来不是活化分子的反应物分子,也能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物分子间有效碰撞的几率就会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就会加快。例如,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来制氧气时,不加催化剂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速度很慢,但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后,化学反应的速率明显加快。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还有光辐射、电磁辐射、超声波等因素。高中阶段主要掌握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恶意诉讼自古即有之,不独中国特有,西方国家亦有之。在西方的法律中,对恶意诉讼的防范和制止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诚信诉讼的规定。中国人奉行“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向来“耻诉”。但是近年来,恶意诉讼却不断增加,在媒体侵权案件中更占不小比例。
面临恶意新闻侵权诉讼,媒体和作者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该忍气吞声,应该及时提起反诉。反诉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向本诉的原告提出的一种独立的特殊之诉。反诉是一种特殊之诉,其特殊性表现在:(1)反诉是被告提出的独立的反请求;(2)本诉的原告不因反诉的提起丧失本诉原告的资格,本诉的被告也不因反诉的提起丧失本诉被告的资格,本诉的原被告和反诉的原被告互不影响;(3)被告提起反诉,必须具有的权利,并向受理本速的法院提起;(4)反诉是在本诉经法院受理后提出的,是同本诉相对的。如果反诉提出在先,则该反诉就是本诉;(5)即使没有本诉的存在,被告也可以提出另外的诉讼启动新的司法程序;(6)无论原告提出的本诉是哪一种,被告可以提出任何形式的反诉,包括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7)反诉提出后不因本诉的撤回或者法院驳回而失去效力。
反诉不同于反驳。民事诉讼中的反驳是指被告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以否定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的一项权利。反驳可以分为程序法上的反驳和实体法上的反驳。程序法上的反驳指被告根据民诉法规定的证据来说明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是违法的;实体法上的反驳是被告以实体法为根据,通过实体法所规定的证据,来说明原告所提出的实体权利的请求全部或者部分不合法。
对恶意新闻侵权诉讼如何提起反诉 ?
首先,正确地认定恶意新闻侵权诉讼。构成恶意诉讼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1)诉讼发起人的主观意图具有恶意或重大过失。(2)人的诉讼行为具有违法性。(3)恶意诉讼给对方造成了损害。(4)恶意诉讼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司法实践中,恶意新闻侵权诉讼主要有以下类型:损害权益型、推卸责任型、恶作剧型、成名型等。
其次,提起反诉应该符合以下六个条件:(1)具备一般诉的条件,即《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另外,反诉不能超过诉讼时效,不能认为本诉在诉讼时效之内,反诉也自然在诉讼时效之内。当然本诉超过诉讼时效的,反诉不一定超过诉讼时效,应当允许提起反诉。(2)反诉还得具备一些特殊要件:第一,当事人条件。反诉的原被告与本诉的原被告得完全相反;第二,管辖条件。反诉只能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3)案件范围条件。反诉是民事诉讼(含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所独有,对于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来说,不允许提起反诉。(4)时间条件。有论者认为,按照国际惯例,为了防止诉讼袭击,反诉应当在法院受理本诉以后到庭审前的答辩期间为宜。(5)同种程序要求。特别程序不适用于反诉;反诉必须与本诉属于同一种程序,不能一个适用普通程序,另一个适用简易程序,更不能一个适用一审程序,另一个适用二审程序。(6)牵连性要件。即要求反诉的诉讼请求与本诉的请求必须有牵连,基于同一法律关系或同一事实关系或某种权利义务。
恶意新闻侵权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一般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如果情节严重,构成了刑事犯罪(如诽谤罪)得承当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行为、公开道歉、赔偿损失。诉讼费由反诉的被告支付。发表道歉的媒体和版面、时段、内容必须受法院指定或者双方约定。要赔偿的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物质损失包括受害人的误工费、通讯费、交通费以及其他因恶意新闻侵权诉讼导致的物质损失。正如前文所言,恶意新闻侵权诉讼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折磨,必须支付精神赔偿金。这里的物质赔偿和精神都应该是惩罚性赔偿而非补偿性赔偿,以提高恶意新闻侵权诉讼的诉讼成本。
关键词:教学设计;行动研究;学生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43-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早期提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勒温则认为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及实施三个阶段。[1]
化学概念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观的倡导下,如何在概念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最终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我们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思路的探索。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1.1 教学设计方案
以概念的讲授和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1.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以概念讲授展开教学,注重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的逻辑性,教师容易控制课堂。
问题:以概念传授为目的,教师讲授活动多而学生思考探究活动少,教学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兴趣,除概念知识外学生还能有什么收获?
这一课中除了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知识外,学生还应学会什么?化学除了其本体学科知识的功能外,还能发挥什么作用?从STS教育理念出发,应从生活、生产中选取教学素材,从学科中心回归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带着这些想法,对本课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
2 第二次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方案
2.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从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工业合成氨为例计算反应速率,将概念的教学与生活、生产有机结合,凸现化学学科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实验内容教材上已设计好,学生只是验证得出结论,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突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对本课进行第三次教学设计。
3 第三次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方案
3.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自主构建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加固体铁的量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洗涤剂起什么作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物O2的检验和催化剂都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吗?课堂生成的这些问题也成了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
问题:学生活动过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并非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
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那么在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如何?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本源性认识是什么?哪些活动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内容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在前设计的基础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将概念知识教学和学生探究活动整合再次进行了教学设计。
4 具体教学环节的探索
4.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探索
在学生对反应快慢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合成氨这一实例,运用具体的数据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新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计算学生能清晰地得出同一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可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意义相同,且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物质对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内涵。
4.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活动的设计探索
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一次教学设计,实验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仪器和药品只有一套,每次只有几个同学在做,其他同学在焦急等待结果。教学实践后发现教学机械化,耗时过长,实验只是少数同学参与,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第二次教学设计,将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移至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教学之中,通过实验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差异。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究浓度、温度和催化剂三种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但仍然是按教材内容实验,无创新内容。第三次教学设计,将学生分五组提供相应药品和仪器,增加:铁片、铁粉、稀盐酸、浓盐酸、试管和胶头滴管,探究增大固体和液体的用量,将固体粉碎增大接触面积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更强,实验中和实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虽然受学校实验条件的影响,五组同学在做不同的探索,但同时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4.3 活动记录表的设计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讨论中,都能有所收获,充分发挥合作和讨论的功能,设计了活动记录表。在活动记录表中,包含4部分:我的实验内容、我的观点、小组其他同学的观点、小组讨论后的共识。使用活动记录表,有如下收获:
①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任务,能保证讨论的效率;
②讨论有详细的记录,能体现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
③通过活动纪录表,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做出差异性和发展性评价。
本节课在福建省高考命题专家、高级教师郑昌福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分校高一年级进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让我在实践中享受教学研究的乐趣,体会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参考文献:
[1]陈柏华. 论课程行动研究.外国教育研究[J].2001(04).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并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让学生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并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1.初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我利用多媒体采用了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几幅图片,不仅从外界直接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还从学生内心深处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取有效的认知。
2.再用多媒体,凝思激趣,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这些与光、温度和水有关的生物资料,掌握知识,突破难点。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后用多媒体,激发欲望,结束课堂
我利用了两张种间斗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不仅是非生物因素,还包括生物因素,这样处理,使得整个教学环节很紧凑,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协作学习,活跃课堂,提高素养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图片,还有活跃的小组活动。课堂上,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人际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这些活动,也从多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自主总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关注学生,注重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能学有所获并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的目标。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观察和交流等活动,让每个同学都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前准备,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课前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每组同学分别搜集与光、温度和水有关的生物学现象,这样让他们课前就明确了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特藏;学科咨询服务
2011年8月,笔者有幸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访学。期间,针对图书馆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馆藏体系和布局、系统服务等业务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藉此了解到了国外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冀为本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书盈四壁,汗牛充栋――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概况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明大馆)位处明尼苏达州的双城区,始建于1851年,为综合性图书馆。主馆为威尔逊馆(人文社会科学馆),专业分馆有16个,散布在校区内,为6万名本校师生(其中2万名研究生)服务及社区读者提供服务。
明大馆是明尼苏达大学和明尼苏达州的信息资源中心,其实体馆藏资源数量及类型丰富,馆藏正式出版物达到700余万册,455万卷丛刊、575万张缩微胶片、265万份政府文件和40多万张地图,品种及数量的综合指标在ARL(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中位居15~20位之间[1]。
2 笃学不倦,日新月异――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的业务及特色介绍2.1 资源兼收并蓄――完善的藏书体系和杰出的特藏2.1.1 完善的藏书体系
明大馆资源丰富,藏书体系完善。明大馆除威尔逊图书馆(社会科学图书馆)之外,还有16个分馆,如法律图书馆、安徒生图书馆(特殊馆藏与档案)、音乐图书馆、沃尔特图书馆(物理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景观图书馆等[2]。分馆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大多靠近专业院系,按照学科收藏馆藏,形成了不同类型层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图书馆体系。
2.1.2 杰出的特藏
除拥有各种专业性基础馆藏外,明大馆还有值得称道的特藏。安徒生图书馆(特殊馆藏与档案馆),集中了全馆最具价值的特殊馆藏[3]。明大馆以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团体的不同兴趣爱好为目的,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特殊馆藏的收集。经长期积累,形成了特藏载体多样性、主题广博性和专深性的特点。明大馆珍藏着世界最早的羊皮航海地图、珍贵图书善本、YMCA档案、同性恋研究、移民史研究资料、儿童文学研究、明大档案、社会福利史档案等等。仅以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收藏为例,经过几十年(从1974年起)不遗余力地精心收藏,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包、前所未有的程度。收藏量共计有15 000多件,主要包括柯南・道尔原稿及50多种其他语言的译本、期刊、汽车牌照、故事片、动画片、音乐剧本、各类型原创作品、私人信件、游戏玩具等以及各种各样的载体的品种。这种拓展性、全面性收集使之成为世界上有关福尔摩斯最全最有影响力的收藏[4]。
2.2 服务内外兼修――出色的馆际互借和专深的学科咨询服务2.2.1 出色的馆际互借
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扎实的流通服务,从20世纪50年代伊始,明大馆就开展了馆际互借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以及1971年后建立了独树一帜的信息资源共享网(Minitex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Minitex)[5],利用Minitex,馆际互借形成了规模庞大、跨州的、多功能的工程业务,以每年40多万册的借还量,稳居ARL馆际互借之首。如威尔逊馆的馆际互借,馆际互借业务分为借进(向外馆借)和借出(借给外馆)。2010年的借进量为5万,借出量为40余万。
2.2.2 专深的学科咨询服务
(1)细致深入的咨询服务
明大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咨询服务,针对不同院系,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馆员[6],按学科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咨询地点一般设在图书馆入口处,读者利用起来非常方便。咨询内容何方式有来馆咨询、网络chat、邮箱咨询、电话咨询、约谈咨询等。明大馆咨询工作通过Desk tracker系统进行量化管理,可以对咨询的方式、咨询内容和咨询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掌握咨询工作的状态。由于咨询工作能做到“广、快、精、准、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了图书馆信息中介的功能,因此该项工作在明大拥有良好的影响力和口碑。
(2)专业的学科馆员服务
明大馆较早实行学科馆员服务。学科馆员分布在不同多个部门,如获取服务部、信息技术部、各个分馆等,其业务工作受馆藏发展部的指导。学科馆员是与院系或学科专业单位的联系人,是图书馆、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桥梁。学科馆员的主要任务和我国的学科馆员类似。明大馆的学科馆员活跃在校园内,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咨询服务的核心价值。
2.3 开放的学习中心――独创的智学辅导站
明大馆不仅是信息中心、服务中心,还是学校里极其重要的学习中心。除了为师生提供阅览场所外,在威尔逊馆、沃尔特馆和玛格拉斯馆设立了智慧学习空间(SMART Learning Commons智学辅导站)。智慧学习空间是图书馆内单独开辟的空间,在该空间内有可移动的桌椅、计算机和互联网、缩微设备、多媒体设备和书刊资源。综合使用空间和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咨询馆员、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peer student)的共同支持,智慧学习空间为读者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2.4 先进的数字化服务――数字图书馆和云服务
2.4.1 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
明大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采用Ex Libris的Aleph,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展,打造数字图书馆发展平台。数字图书馆的整合平台为Primo,兼容了Aleph OPAC、Metalib统一检索、SFX链接、Drupal、Google Scholar、ILL馆际互借、MnLink州际书目系统以及大学web搜索等等,为用户提供了数字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在管理软件上,还有Verde电子资源管理系统、Urchin & AWStats的日志分析、Retrospect的自动桌面备份系统、MS Active Directory的地址服务和用户/资源网络管理等等。平台软件的使用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质量。
2.4.2 云服务
明大馆肩负明尼苏达州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领军重任,近两年又率先在技术上采用云服务。现在,明大馆与google合作,采用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通过浏览器能获得Google提供的集成服务,如邮箱、日历、搜索服务。
应用Saas后,明在馆与Ex Libris继续合作,将于2012年采用最新的Alma云服务[7]。Alma将利用统一资源管理(URM)框架,支持整个图书馆的全部业务:所有资料的选择、采访、元数据管理、数字化以及日常业务。 明大馆将由原先单纯的服务提供者变成云计算的用户和信息资源的服务者,信息服务面向网络,服务内容与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给明大馆数字化建设及信息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访问明大馆后的思索
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达,名不虚传,而亲历明大馆更令人感叹。然而感叹之余,思索最多的是我们应该向明大馆学什么?反思是什么?
3.1 资源建设可兼收并蓄、特色为重
中国的高校图书馆均很重视资源建设,重量重质,注重连续性、系统性、针对性。由于时代的原因,建设上存在普遍问题,即:藏书模式、收藏范围普遍雷同,极少特色收藏。而明大馆的藏书宏富,特色收藏突出,彰显兼收并蓄的理念。这值得我们反思:许多馆的“家底”也殷实丰厚,但在收藏方面有否这么门类齐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籍收藏是历史传统,在传统之外,是否能有更多的特色收藏?在现今开放的时代,是否能对世界文化兼收并蓄?
3.2 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
美国向来有尊重服务的传统,该意识渗入到图书馆工作中,从制度到布局,从服务态度到服务内容,无不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如,图书馆全方位开架的服务体制,读者进出自由,无需出示证件。方便读者的室内室外还书箱,不需办理手续,把书丢进专设的窗口即可。馆内各楼层都设有自助复印机。随处可见的饮水机。每一项制度,每一个小细节都体现出人性化关怀。而馆员热情主动、深入而专业的服务,更值得我们学习与咀嚼。相比之下,我国图书馆或建新馆或加以改造,在建筑上、硬件上已不输于国外馆,RFID系统、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应用广泛,但在服务理念的践行上差距还很大。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需要如何践行?管理方法、管理制度需要如何变革?有什么是读者服务的创新,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
3.3 深化专业化与特色化服务
明大馆的咨询和学科馆员服务良好的口碑,已成为明大馆服务的品牌。现在,学科馆员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手段,在建制上与明大馆大体相似。但是推行该制度,因没有有效的组织制度和手段,实践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可以明大馆为榜样,学习宝贵经验,使图书馆的咨询和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的金字招牌。
图书馆不仅要有专业化服务,同时还需要有特色服务,智慧学习空间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现在一些图书馆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或学习共享空间,配备了先进的电脑和多媒体设施,但如何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吸引读者到图书馆,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3.4 能级对应,塑造高素质馆员队伍
现代管理学“人本原理”中重要的一条是能级对应原则,即对每个人都按其能量进行分级,使有相当能力的人处于相应能级的岗位。美国图书馆对馆员质素的要求很高。在学历上,要求专业馆员或者为图书馆信息学硕士,或者为双硕士,拥有图情专业及其它专业的硕士学位。工作上,要求馆员既是一、两个学科的专家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能在自已岗位上做出实绩。一般工作人员(clerk),则为职员,如果要晋升,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明大馆391名全职人员中,有119名馆员,其余为职员。虽然图书馆队伍有较明显的分工,但大家都坚守岗位,积极工作。参照美国的馆员制度,可发现一个馆要发展,建立相应的能级对应管理制度,培养多层次人才,塑造一支与信息化、服务专门化的人才群体,实为当务之急。
3.5 有勇气接受信息化挑战,不断创新技术服务
21世纪的图书馆面临着巨大挑战,明大馆能适应潮流,伺机而动,使用整合数字平台,打造了手机图书馆,更以非凡勇气加入Alma云服务。这也是明大馆服务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引领的重要动力。面对挑战,我们图书馆人做了什么?不少图书馆在OPAC上进行革新,升级web2.0 OPAC,但仅仅是OPAC的革新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整合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建立网络式统一检索馆藏目录、各种数据库的平台,实现互动式服务才是发展之道。目前,大多数馆对云服务似乎还有待认识,但可以肯定的这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技术。让我们学习明大馆,有勇气、有目光接受时代的挑战,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创新技术服务,赋予图书馆服务新的活力。
4 结 语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健全、科学,藏书体系合理和服务设施先进,人员素质较高,其多元化、人性化、现代化服务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EB/OL].http:∥省略/,2011-12-09.
[2]the U of M homepage[EB/OL].http:∥lib.umn.edu/,2011-12-09.
[3]特殊馆藏与档案馆[EB/OL].http:∥special.lib.umn.edu/,2011-12-09.
[4]钱承军.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与《福尔摩斯探案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
[5]美国明尼苏达信息资源共享网[EB/OL].http:∥minitex.umn.edu,20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