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关于中秋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中秋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中秋的诗歌

第1篇: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现实需求;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14—02

2008年彻底爆发的美国严重次贷危机影响全球,中国在抵抗这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国金融业虽没触礁却也受到一定冲击,这反映了中国金融监管并不到位,金融监管法律体制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体制与存在问题

1.三足鼎立的监管格局。199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又陆续公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确定了分业经营体制。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分业监管的体制步伐加快。1998年保监会成立,同时证券机构监管业务由央行划转到证监会,2003年银监会成立,承接了央行对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职能。至此,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格局形成。2003年9月18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召开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通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

2.中国监管法律体制的弊端。以机构划分的多头分业监管不可避免地存在监管竞争和监管真空,有明显的不足: (1)部门与地方行政干预严重。中国属于中央集权国家,为单级监管模式,银监会与央行实行大区行相比,其派出机构的设立仍然按行政区域划分,并且在省级派出机构行政级别上与央行大区行相同,久而久之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因此,在GDP政绩时代,部门或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自主经营的现象广泛存在,面对大量不良贷款,金融监管机构或怕“结仇”或怕“露丑”,在庞大的“人情网”和“关系网”束缚下,往往采取“捂盖子”的方式。(2)功能性监管缺失。中国金融监管虽严格按监管对象性质或监管市场进行划分,但并没有树立功能性监管的理念,监管机构内部设置上亦同。以银监会为例,下设银行监管一、二、三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分别负责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产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和城市存款类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3)联席会议制度不合理。三足鼎立的监管模式,从参加主体看,“三会”均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单位,各自独立,即使建立了三方联席监管会议制度同样存在很大的缺陷。“三会”是平级部门,一旦监管理念出现差异,就陷入“谁也不听谁”的僵局,会议不具备决策职能,也无法使各方统一意见,往往各自以部门利益为导向,使协作监管落空。

二、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制改变的现实需求

1.分业界限早被逾越。虽然中国法律对于金融业分业经营做了明确规定,但从实务层面看,分业经营的界限已被悄然逾越。主要表现在:其一,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均可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通过参与资金拆入与拆出,调节短期资金余缺;① 其二,银行与券商之间的合作不断展开。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各金融资产治理公司从事债转股等业务,银证在证券资金法人结算、银行转账、资金拆借、债券业务、资产抵押贷款、资产治理、基金托管等方面全面合作;其三,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资金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进入证券市场,近年来进入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不断扩大,投资对象也不断放宽,可直接投资债券和股票,并且通过保险QDII进军国外证券市场;其四,银保合作,银行人寿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窗口推广保险合约。

2.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冲击。随着金融创新,各种新型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如基金公司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推出的投资理财计划都极大地冲击着分业经营体制。此外,股指期货的推出更是对分业经营的一次巨大的冲击。

3.金融集团纷纷建立。加入WTO时承诺,2006年起中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多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混业经营,典型如荷兰国际集团(ING)。中国本土的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也早已成为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金融帝国。2009年后大型商业银行全面进军证券保险。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北京银行成为首批试点的4家银行,并且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对口的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相应的券商牌照。其时,中国分业经营已名存实亡。

三、金融监管法律体制改革路径

金融危机时,强化监管,主张集权的声音充斥,成立金融大部的呼声此起彼伏。2008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为热点之一。然而从大部制最后的方案来看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机构数仅从28个变为27个,且能源大部改革缓行,可看出在利益集团影响下,政府机构改革举步维艰。金融领域有“一行三会”四个正部级机构,且四大机构的分支机构和人员编制数目巨大,组建金融大部比能源大部任务更为艰巨。即使金融大部成为日后金融监管主流的趋势,但此时,在中国谈组建金融大部是不切实际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只能寄望于现有的“一行三会”和三方联席体制的调整完善,再伺机过渡到金融大部。

(一)法规先行

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是以《备忘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而《备忘录》并非法律法规,不具备约束能力。中国金融监管领域存在选择性执法的难题,对于毫无法律效力的《备忘录》,其同样有可能受到选择性执行甚至虚置。因此,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备忘录》进行确认是必要的。

第2篇: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中秋”

三、活动时间:20XX年9月9日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六、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二、活动准备:

收集当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以及中秋节的相关故事、传说、诗词等资料。

三、活动实录

1、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花好月圆》,营造一种中秋的氛围,同时展示圆月的画面,引出仅次于春节的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辅导员: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那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

(1)出示月相图(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

辅导员: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辅导员: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由来。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辅导员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见附后资料)辅导员: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导队员讲出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动画图片。)

辅导员(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2)队员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辅导员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我们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月中玉兔》、《吴刚伐挂树》

3、中秋佳句知多少

辅导员: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谁会背关于月亮的诗歌呢?队员齐背《静夜思》。

4、欢乐过中秋

辅导员: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全班品尝月饼。

5、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505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最后,我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三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在这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决定利用这个节日,举行一次少先队中秋节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学校利用宣传栏、雏鹰小广播等舆论工具,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来历等有关知识。

二、在中秋节假期期间,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词,起源等知识,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收集的材料回校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归类整理上交学校)

三、各中队举行一次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班队会。可以诗词朗诵,也可以是中秋节故事会,还可以举行一次中秋节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请各中队在9月12日前,上交本中队的活动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照片。(照片上要能明显的看出是中秋节班队活动)

希望各中队辅导员老师能认真对待,本次活动将列入班级考核,切实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提高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极大热情,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16小学中秋节活动方案

2.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篇

3.幼儿园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小学中秋节手抄报活动策划方案

5.2016年中秋节幼儿园活动方案

第3篇: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见月

中元见月(明)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斋中作

中元日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內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中元夜百花洲作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中元雨中呈子晋(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遊。

日赠张尊师

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观法事

中元日观法事(唐)卢 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观法事步虚虛

中元观法事步虚虛(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虛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虛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飄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

中元夜寄道侣(选 一)(唐)陆龟蒙

第4篇: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3月30日,两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仪式前整理服装。当日,13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来到山东曲阜孔林,身着汉服,手执笏板,以古礼向孔子表达尊崇之意。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

银川市各大陵园内,很多人把祈福卡挂在墓地旁的树木上,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新华社记者马俊摄

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节就是祭祖和扫墓。民俗专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含义。追思逝者的同时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促使清明“生死经济”中“生”者部分得以凸显出来。

据南京迪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对南京市民关于如何度过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位的过节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扫墓。老南京的扫墓习惯是“赶前不赶后”,尤其是不能过了清明再去扫墓,因此仅有近两成市民会选择假日期间祭祀先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陶思炎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极大误读。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阴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净明洁。后人将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纷纷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线游。中青旅国内部相关负责人姜鹏表示,各省省内及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将成为今年清明出游的热点,主推踏青游、民俗游。

陶思炎说,其实古人也和我们一样,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户外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组织了一些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

秦淮放灯习俗中断了七八十年

南京夫子庙的秦淮灯彩闻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间将举行一系列的“传承民俗文化、情系十里秦淮”活动。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举行的“放灯”仪式。人们可以花上10元购买或自己动手制作一盏荷花灯,写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忆先祖的同时,也为生者祈福。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古时就有“清明赐火”的习俗,如今已是鲜为人知。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皇帝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据介绍,这一活动还借鉴了民俗“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其中有普渡众生的含义。

人称“金陵灯彩陆”的花灯老艺人陆有昌告诉记者,秦淮河放河灯的习俗已经中断了七八十年,现在的扎灯人都没有做过,这次大家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才制作出了简单、安全的荷花灯。而将荷花灯放置河中,随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

此外,陆有昌还大胆设想,将清明节的标志——“柳枝”,与花灯结合起来。据说“柳枝”对于清明节而言,就如同桂花之于中秋、之于重阳。

陶思炎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是因为传说介子推是抱着柳树死去的,二来杨柳正是清明前后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借此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愿望。

民间文化“传承”之外更要“创新”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这些传统节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动,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圆,元宵闹花灯等等。时至今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节似乎仅剩下一个“烧”字。

秦淮区旅游局局长姜勇美认为,清明小长假的到来,为恢复发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

据了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机将4月旅游淡季做“旺”,除了开辟短线游市场之外,还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

陶思炎认为,应借节日效应恢复更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食品。比如放风筝,意味着去掉以前的秽气;荡秋千,又称为“半仙之戏”,有千秋万代、长寿健康的意思;此外还有打马球、斗鸡、取火比赛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团和糖藕之外,过去还有吃燕子型枣泥糕的习俗,象征着呼唤春天的到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能够让人们在追忆祖先的同时净化心灵,心怀感恩与敬畏之情,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但他也强调,民间文化活动“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节日过于“概念化”,没有适合的活动载体。商家的大声吆喝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毕竟局限于“消费”层面。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清明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惟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原本是历法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就是说,这个节气万物复苏,已是合适的耕种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乌丙安说,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愈发凸显,清明节于是发展为朝野上下共同重视的重要传统节日。

海外侨胞、全球华人都非常重视这个民俗节日。每到清明节,很多港澳台民众和旅居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要回大陆祭奠先人、认祖归宗。清明节已经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浓于水、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诗歌最多最好

作为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

清明处于春光明媚的季节,是人们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的传统节日,所以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诗歌雅兴。从唐玄宗这样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这样的诗词名家,都喜欢在清明节引吭高歌。《全唐诗》和《全宋词》的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日子,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第5篇: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英语教学 预设与生成 留白

根据《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内容与环境整合;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预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潜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全面成长,利用“留白”艺术,可以有效实现这些目标。

一、预设教学目标时“巧留白”。

1.预设认知目标“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预设认知目标时,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知识“空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既能开阔视野,增知启智,更能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而英语课堂教学正是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2.预设情感目标“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学习乐趣。

英语语篇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情境教学法,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Halloween”这一课时,笔者利用自制的南瓜灯,面具等物,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欧洲国家人们过万圣节的氛围。同时,自备了月饼,下载了许多关于中秋的诗歌、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回味中国自己的中秋节。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同学们能很清晰地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产生热爱中国传统节日的情感。

3.预设能力目标“留白”,让学生自我感知无形成果。

无形的成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自信心、探索的精神,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积极态度、责任感、学习中自我管理能力等情感体验和收获。在预设能力目标时应留出空白,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和提升,包括理智受到的挑战、震撼和鼓励,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二、实施教学过程中“多留白”。

1.“留白”促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们不应以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要将探究知识的心理过程还给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让英语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即我们应该留出足够的空白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One E部分时,笔者先留出时间,让同学们观察句型:“Who’s the boy in the tree?”与“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同学们马上提出,同样是在树上,为什么一个用in,一个用on呢?于是笔者在黑板上画上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和一棵爬着一个小男孩的苹果树,让同学们观察思考:同样是在树上,人在树上和苹果在树上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很快地就说出:“人是爬在树上,而苹果是长在树上。”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教学in the tree(在树上)和on the tree(长在树上),就非常简单了。

2.“留白”促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努力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发挥学习个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认知水平、能力结构、课前准备都不相同,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预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着眼因材施教,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给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现英语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留白”促进生成,成就真正精彩的课堂。

第6篇: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端午节纪念屈原演讲稿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小编收集了20xx年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欢迎阅读。

如火的石榴点缀着初夏的阳光,淡雾弥漫成朦胧的温暖。顺着时光的小路走向前去,我们触到了五月的尾音——端午节。小编收集了20xx年小学生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欢迎阅读。

尊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下面是语文谜小编汇总的端午节升旗演讲稿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你有深入了解过端午节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小学生端午节演讲稿,欢迎阅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名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依稀可以看见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浓情端午节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小编收集了20xx年端午节纪念屈原演讲稿,欢迎阅读。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小编收集了端午节纪念屈原演讲稿,欢迎阅读。

端午节纪念屈原演讲稿

耐人寻味的端午——为纪念一个忠心爱国的诗人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泪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

你,就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 ——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今天,我们仍然过着这,为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xx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纪念屈原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节。

端午节,门查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在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

当我们还沉寖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以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的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你不想吃,农耕社会时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术,我国造纸工业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和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手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落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用灵魂之歌来谱写生命之歌。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这种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虑过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其实又时刻都体现着忠,不计报酬与代价的忠与你自己,忠于你所爱的人,忠于爱你的人。平凡,朴实没什么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属于自己的光芒。

端午节纪念屈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第7篇:关于中秋的诗歌范文

1寒食节的演变及其主要活动

1.1寒食节的起源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曾盛极一时。该节在冬至后105日,在清明前两、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总其要略,大致可分为“子推说”和“改火说”两派观点。“子推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一个感人的传说[1]:介子推,又作介子绥,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从臣。他曾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险。流亡中饥饿难忍,介子推曾割其股肉为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后即位,成为晋文公,大行封赏,却忘了曾与他患难与共的这位贤臣。介之推耻于与同僚邀功争赏,偕母隐居山西绵山。晋文公为让其出山,从山三面举火,介之推与其母藏而不出,一起被焚死于绵山。晋文公为表达对介之推的怀念和铭记自己的过失,下令在其忌日不许动火,人皆寒食,寒食节即由此而来。“改火说”认为寒食节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在祀火时,各家都要“去旧取新”,即熄灭旧火,然后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活动约源起于周代。在熄灭旧火、钻取新火之时,中间有一段时间断火,就只能食用冷食,同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习俗。其中,“子推说”属坊间流传版,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也饶有趣味。“改火说”属学界考证版,论证较为严谨,更具说服力。2寒食节的演变因介子推的传说,寒食节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至唐宋时盛极一时。后来改火制逐渐淡化,寒食节在南宋时已开始不被重视。至元明时期,朝廷已不再举行钻火仪式。特别是在元代,改火制已废,但寒食节的部分习俗保留了下来。《岁时杂记》说:“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寒食节通常禁火三天,节日活动多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就不加区分了。随着改火、寒食等风俗的衰亡,寒食节逐渐为清明节所取代,以至现在人们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2]。

1.3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寒食作为唐代节日(元日、上元、中和、寒食、上巳、中秋、重阳、冬至)之一,尤为人们喜爱。唐代诗人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写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3],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寒食节的重视。在唐代,上起宫廷,下至民间,均视寒食为重要节令,并围绕寒食节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唐代寒食期间的活动主要包括:①禁火,即为纪念介子推而禁止举火,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②冷食,只吃节前储备的“冷”食,如“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③赐火,即寒食节即将结束时皇家御赐新火给近臣、权贵,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④扫墓,即拜扫、祭祀等,如“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⑤游乐,就是在户外进行的一些游玩、娱乐活动,如“香尘未歇暝烟收,城满笙歌事胜游”(李中《都下寒食夜作》)等。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游乐活动成为唐代人寒食节期间的主要内容和活动特色之一。

2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

唐诗是唐代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据笔者初步统计,在《全唐诗》中,内容含“寒食”一词的唐诗有200余首,表明寒食节成为唐代诗人关注的重要事象之一。在寒食题材的唐诗中,有60多首诗作描绘了寒食节期间人们的体育活动,为我们考察唐代体育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材料。寒食题材的唐诗对体育活动的描写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专门描写寒食节体育活动;第二类是仅仅提到某几项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类情况反映了唐代寒食节期间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本研究考察的主要内容。唐诗描绘的寒食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

2.1“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的寒食斗鸡斗鸡,即以鸡相斗为戏,早在春秋时就已产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斗鸡在以前的基础上更为兴盛。唐代喜爱斗鸡的阶层涉及到皇帝、诸王、重臣宠幸、四方豪客等,民间斗鸡之风也盛极一时。陈鸿在《东城老父传》中揭示了唐玄宗在宫中建立专门驯养斗鸡的机构“鸡坊”以及斗鸡场所“斗鸡台”的情况[4],反映出斗鸡是唐代较为流行的一项活动。唐代斗鸡活动主要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花蕊夫人的《宫词》中第一百二十四首诗专门描写了皇宫女伎在寒食节观看斗鸡比赛并打赌的情况:“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而杜淹的“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等诗句,则刻画了斗鸡比赛的壮观场景。另外,唐代诗人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寒食斗鸡的情况,如“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孟浩然《李少府与杨九再来》);“寒食空江曲,孤舟渺水前。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卢纶《舟中寒食》);“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韦承庆《寒食应制》)等,反映了斗鸡在寒食节期间普遍开展的情况。

2.2“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的寒食秋千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在狩猎、劳动之余的一种嬉戏活动,传说起于山戎,到了汉武帝时成为后宫之戏[5]。秋千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人们主要从事的运动之一。在唐代,秋千先为宫内女子所喜好,后在民间盛行起来。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6]杜甫《清明》诗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表明,秋千已在唐代民间普遍开展。唐诗描写的寒食秋千活动,以女子为主。韩偓的《想得》勾画了一位女子面对秋千架的有趣景象:“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秋千架前欲上却怕、似喜又忧的“娇羞”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唐代有多位诗人描绘了寒食节期间女子打秋千的情况,如“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张籍《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元稹《杂忆五首》之二)等,描绘出唐代女子闲适、活泼的形象。另外,诸如“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寒食夜》);“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薛能《寒食日题》);“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羊士谔《雨中寒食》);“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騃女唤秋千”(白居易《寒食夜》);“彩索飏轻吹,黄鹂啼落花”(吴融《寒食洛阳道》)等诗篇,均说明秋千是寒食题材唐诗的重要意象,反映了秋千是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2.3“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的寒食蹴鞠从现有资料来看,蹴鞠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及。魏汉时出现了专门用于蹴鞠的场地“鞠城”。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踢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由八片熟皮缝制而成的充气球,以及双球门、单球门、一般场户、白打(即两人或多人进行对踢的一种玩法)等踢法[7],极大地促进了蹴鞠活动的开展。蹴鞠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的一项基本活动,多在宫中、军队以及民间举行。蹴鞠曾是古代训练军士的一项活动,韦应物的《寒食后北楼作》描写了在寒食节期间军中蹴鞠并擂鼓助兴的场面:“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在寒食节期间,唐代宫中开展具有组织性的蹴鞠活动。据《新唐书》记载,少府监下属的中尚署负责组织“献球”活动,其中就有蹴鞠表演[8]。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八十一首对此进行了描写:“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另外,描写寒食蹴鞠活动的唐诗还有:“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薛能《寒食有怀》);“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等,均反映了唐代人寒食节期间开展蹴鞠活动的情况。

2.4“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的寒食踏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百花烂漫,是踏青、出游的大好时机。众多富贵子弟、市民阶层、年轻女子以及文人墨客等,多外出留恋往返于绿树芳草、乡村旷野之间[9]。唐诗中有众多诗篇对寒食节期间人们的踏青活动进行了描述。胡曾的《寒食都门作》一诗,描写了节日期间都市市民竞相出游的热闹景象:“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傍花。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在暖日照耀,气温渐长的情况下,长时间或大量室外活动不免会饥肠辘辘,人困马乏,孟郊的《济源寒食》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此外,“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之一);“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四);“喧喧里巷蹋青归,笑闭柴门度寒食”(白居易《寒食卧病》);“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白居易《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李中《客中寒食》);“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齐己《寒节日寄乡友》)等诗篇,均反映了寒食节期间人们外出踏青、游玩的热闹纷繁景象。

2.5“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的寒食击鞠击鞠自汉代已出现于中原以至黄河流域,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球类运动中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10]。到了唐代,击鞠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唐代击鞠至少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参与阶层广泛,皇帝、诸王、大臣、军将等均热衷于此项运动,并乐此不疲,尤以玄宗、穆宗、敬宗、傅宗、昭宗等皇帝为代表;二是,建有专门活动场地,不但皇宫建有许多球场(如麟德殿、中和殿、梨园、飞龙院、清思殿、勤政楼、含光殿球场等),京畿以外的许多郡、县治所以及藩镇驻区,也建有球场;三是运动水平高,比赛激烈,场面壮观,唐代诗人韩愈、张建封、杨巨源、张祜等在其诗篇中作过精彩的描绘[11]。击鞠作为唐代最为流行的运动,也是寒食节期间开展的基本活动之一。张籍的《寒食内宴二首》描述了皇宫在寒食节这天御厨分冷食、殿前打马球的情况:“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另外,王冷然的“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王冷然《寒食篇》)等诗句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2.6唐诗对寒食节其他体育活动的描写上述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是唐代寒食节期间最主要的体育活动。除此之外,部分唐诗也提及了“捉迷藏”、“斗鸡卵”、放“纸鸢”以及“打猎”等活动。如“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杂忆五首》之三);“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元稹《寒食夜》);“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于濆《寒食》)等,均反映了唐代人节日期间较为丰富的户外活动。

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审美情趣对唐诗的鉴赏至少应从语言斟酌、意象刻画和意蕴渗透三个方面入手。如果说语言是唐诗的骨架,意象是唐诗的血肉,意蕴则为唐诗的灵魂。

3.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语言之美除了部分唐诗专门描述寒食节某项体育活动外,大多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往往是两种体育活动并提,构成对仗工整、格律优美的诗句。最常见的是将寒食节的重要活动“秋千”与“蹴鞠”并提,这样的诗句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如“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温庭筠《寒食日作》);“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韦应物《寒食》)等。唐代诗人对斗鸡的描写,往往与“走马”、“击鞠”、“秋千”等活动并提,也构成形式整齐、动态盎然的优美诗句。有的将“斗鸡”与“走马”联写,如“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王贞白《少年行二首》之二)等;有的将“斗鸡”与“击鞠”并提,如“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之一)等;有的将“斗鸡”与“秋千”联句,如“陌喧金距斗,树动彩绳悬”(白居易《会昌春连宴即事》之五)等。将两种寒食体育活动并提,一方面是作品遣词造句、对仗形式的需要,体现了唐诗的形式之美,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是唐代寒食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3.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象之真在文学视阈中,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它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唐代诗人在描写寒食体育活动时,塑造了斗鸡、击鞠、秋千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感悟。杜淹的《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诗,描写了当时民间寒食斗鸡的情景:“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花冠”、“芥羽”、“长翘”、“利爪”四词勾勒出斗鸡的雄健造型,“频扫”、“屡通”、“飞毛”、“洒血”则体现出斗鸡的矫捷与勇猛,一个英勇善战、百战不挠、不擅论功的“斗鸡”形象呼之欲出,是在描写具体的“斗鸡”,亦在颂扬心中的“斗士”、“骁将”。王冷然的《寒食篇》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描述道:“别殿前临走马台,金鞍更送彩球来。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别殿”、“香径”、“金鞍”、“彩球”四词交代了在寒食节打球的地点和器具,“球落画楼”、“攀柳取球”、“踏花而归”则描绘了打球的经过。整诗的文笔清新自然,事象刻画栩栩如生,全诗并未说出一个“春”字,但阳春三月驰马击球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唐人闲适、激情的生活志趣可见一斑。在唐代,有的女子艺高人胆大,秋千技艺让人称奇,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妇女的“另类”形象,如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对此描写道:“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似在“画阁”,又在“云里”;似是“神女”,又像“姮娥”。全诗虽没有用“高”、“险”之类的词语,但生动描绘出了女子打秋千“优美”“愉悦”“惊险”的形象,俨然一幅惟妙惟肖、情趣盎然的写意画,唐代妇女豪迈、无惧的独特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另外,部分唐诗描述了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几种事象,向后人集中展示了唐代人在寒食节进行各种活动的有趣画面。如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六首:“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全诗40字,描绘出在阳光明媚、碧草如茵的春日里,人们“镂鸡子”、“彩球花”、“追游骑”、“拜扫车”、荡“秋千”等活动,刻画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如李山甫的《寒食》:“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出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短短一首七言绝句,揭示了在和风荡漾、百卉争芳的季节里,人们从事“秋千”、“走马”、“斗鸡”等活动,活泼、欢悦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可以看出,这些唐诗是在写景、状物,也是在刻画人物、临摹生活。

3.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蕴之幽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执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12]。唐代寒食节继承了前人的做法,主要活动为禁火、冷食、赐火、扫墓等,描写寒食节的基调以悼亡、别思、伤时等情绪为主。如“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李郢《寒食野望》);“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日》)之类的诗句,在寒食题材唐诗中俯拾皆是。正如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是寒食题材唐诗充满“悲催”的一面。但是,针对寒食节这一看似“抑郁”的节日,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类”画卷。“人在死亡的观照与参悟中获得生的意志和力量。死亡意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下的生命意识”[13]。唐代人在完成了悼亡等寒食节固有的仪式后,并未一直陷于悲伤氛围中,而是在感念过去的同时,在春日美景的感召下大胆享受现世的生活。唐代人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尊重与张扬,逐渐冲淡了寒食这一特定节日对鬼神的敬畏,转而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生命新的色彩[14]。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大量描写,完整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唐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珍惜,反映了唐代贵生、积极、活跃的社会生态和时代风貌———“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15]。

4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时代价值

4.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对我国古代体育特征的揭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受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生产节律的限制,再加之气候、节气以及政府对官员定期放假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形成一种节令性活动。节令性活动形成之后,再辅之以民间传说等人文素材,又形成了寒食节之于介子推、端午节之于屈原等民俗纪念活动。而作为节令、生产、人文综合产物的元宵夜游、寒食蹴鞠、阳春踏青、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体育活动应运而生。这些体育活动构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民俗“表现为一种习惯或定式,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具有相对稳定与长久遗存的特征”[16]。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产生后,以其固有的“规范性”一代代延续下来,这是中国古代部分体育活动流传至今的基本机制之一。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所揭示的古代体育的节令性、民俗性特征,对我们下一步发掘这一传统文化宝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学术意义文学作品是考察古代体育活动的一扇窗户,这是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留给我们最主要的学术启示。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诗文大家钱仲联对其价值进行了经典阐述:“唐之三百年,诗称极盛,朝廷以诗治世,文士以诗为用,人文风气丕变,而天地、山川、风云、草木、人情、世态皆可诗情,台省、幕府、市肆、庙观、楼馆、田园,无不播扬清音,为文学史一大奇观……其中峻伟精辟者,或著于诗史,或家弦户颂,至于东传西渐,举世视如瑰宝,实可证吾国文化之宏邈,文明之辉煌。”[17]其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作品数量亦相当可观。体育题材的唐诗,弥补了唐代体育资料的不足,并与历史资料、文物相互引证,对研究唐代体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推之,体育和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可能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如诗歌总集《诗经》、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分别是东、西方较早描写古代体育活动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开始,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汉赋(如《鞠城铭》)、唐诗(如《打球篇》)、宋词(如《酒泉子》)、元曲(如《仕女圆社气球双关》)以及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对体育活动的描述。这些文学作品成为考察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线索,成为体育史料、体育文物的重要补充和参照,因此,有必要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这一文史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4.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实践启迪寒食节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也是一项历史上曾经有过、现实中业已消亡的文化活动,更是一项独具民族特色、尚需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西方文化在国内的快速蔓延,“言必称希腊”、“数典而忘其祖”的现象日益严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而寒食节等传统节俗却逐渐淡漠。特别是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事件使我们严重意识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的基础上,在阐释传统节俗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变化,给予传统文化以新意,进行适度的开发,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体育活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寒食“禁火”,可引申为护林防火、保护生态等含义,开展寒食节“消防安全宣传”等活动;寒食“斗鸡”,可开发为斗鸡养殖、斗鸡肉食加工、斗鸡比赛表演等产业链群等。从体育角度而言,推而广之,结合我国体育现状,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建立与地域、气候、民族传统相适应的全国性或地方性体育节,大力开展节日体育活动,如寒食足球竞赛、端午龙舟竞赛、重阳登山比赛、冬至滑冰滑雪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发和开展,一方面,可以继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的体育和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为体育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刚健活跃的社会氛围[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