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校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来自于“数字地球”,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数字化校园,顾名思义,数字化校园指的是依托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上的教育信息化,可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分配。在数字化校园中,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教育模式以及科研活动的质量。现如今,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了。全新的教育学习设备仪器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模式。高校的学生们在获取知识时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数字化校园是个新兴的概念,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曾遇到过一系列问题。有部分高校把校园网当做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但是其运作以及管理模式还是遵循传统,没有进行改革创新。这种误解没有实现数字化校园的精髓。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现在,全国主要高校的校园网都与之进行了连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立实现了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校园网络的功能,实现了整个数字化校园的统筹功能。在教育部的倡议之下,各大地方高校纷纷进行相应,揭开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序幕。数字化校园的内涵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在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成为可提高的目标项目。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聚居分布不均,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问题,都影响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探讨制约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水平的院校需要一个良好的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张,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散、信息传递减弱、准确性不佳等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这也为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也成为目前很多高校建设的目标。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伴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扶持,有些地方高校成为CERNET2核心节点,有些高校计划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精品课程开发工作成效显著,高校中100%的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民族地区高校累计投入8850余万元用于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
各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有更多高校启动了本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势头良好。
二、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的构成与基本要求
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包含教学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以及科研数字化等方面。这些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校园广播电视、一卡通系统、会议厅音响、图书馆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在教学数字化的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高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其中包括课程学习,作业在线提交以及在线测评。这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一对多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借此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从而更高效率的进行学习。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高校的图书馆系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极为丰富的图书期刊资源。这样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及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够产生更好地教学效果。
在服务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应当极大地提高在校师生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效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新媒体、一卡通系统、教室查询系统等等多包含在服务数字化中。校园广播电视能够及时的为广大师生提供资讯;校园新媒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这一点与传统的交流模式相比发生了革命性地变化,实时性是服务数字化的一个标志特色;一卡通系统可以为师生提供各种校园内的缴费服务,使得学生可以完成校园内一卡在手,万事皆通的目的;教室查询系统可以方便在校学生查询实时的教室情况,可以明确哪些教室是没有课程的空余教室,方便查找自习室。除此之外公告查询、车位查询等都是服务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联网的支持,这也是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管理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校务管理数字化、教务管理数字化。校务管理包含党委活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人事管理等方面,要完成整个校园事物的管理以及人力物力的统筹分配,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管理数字化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更高效率的工作。教务管理包括选课上课以及考试安排的管理。借助管理数字化,可以更好地对教务活动进行安排分析。管理数字化能够提高整个校园的校园的效率,及时的安排事物并进行全方面的通知公告。管理数字化也是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科研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更高效率地进行科研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尤其是在科研活动中,能够合适地利用数字化条件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在民族地方高校中,学习必要的软件进行科研已经成为了必修课,C语言、3dmax等都是现在大学生们所熟悉掌握的技能了。科研数字化使科研的效率极大地提高,这也成为现在全国乃至全球高水平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三、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探索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条理念:
(一)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
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校园里的各个设施关联起来,各重要的是应当具备思想上的变革。先进的模式配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将数字化校园的思想进行贯彻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加强人员素质。这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以及学生,这些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校园意识以及操作技能。建立民族数字化校园,需要师生携手共建。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
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们应当具备随时使用数字化校园的意识,主动地在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活动进行数字化校园活动。学校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建模,并且为所作决策进行评价
(二)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当今校园网具有较强的通信能力,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通信需求。校园网是在校师生使用网络服务的入口,校园网具有良好的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功能。
民族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平台包括中心机房建设、综合布线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网络交换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这些硬件设备应该与软件设施相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优功效。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一卡通系统、有线电视系统、LED屏幕显示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监控及报警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软硬件的结合。
在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且量级颇大,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服务器进行支持。目前,一般的校园网都是用以太网,这能够达到千兆的速率,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颇为成熟了。
在软件方面,已经有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投入使用,各大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相应的校园网络平台以及bbs电子公告板进行交流。随着移动设施的发展,很多安卓客户端应用也投入使用,这些软件方面的发展,都为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必须考虑当地的现实情况。在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会减少很多,相对顺畅。发达地区的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各项基础全部达标的基础上,其管理模式在运转中强调了之于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以及数字化结构的优化。在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遇到相对较大的阻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细致的规划以及操作。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应当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基础,其次,应当注重规范化建设以及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再次,应当发挥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够一步步稳扎稳打,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建立数字化校园服务。
(四)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有明确的目标
除了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以及因地制宜之外,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统一的资源配置与管理,这些都是在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
我们建立的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并且覆盖全校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有线无线网络通信的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是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更好地交流平台、更快捷的生活服务、更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有了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导思想,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道路将会更加顺畅。
>> 红色资源开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开发本土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模型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研究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魏晓文,金彦超.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化校园,portlet,门户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智能化的数字化校园正成为众多高校信息化推进的重要部分。论文格式。数字化校园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校园的各项资源、管理及服务流程数字化,形成校园的数字环境,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凭借信息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信息门户平台是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个性化应用集成和信息整合平台,它为师生访问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服务和有关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统一入口。[1]该系统应拥有风格管理、页面设置、日程安排、收藏夹等友好而又灵活的个性化设置功能;并通过深入的应用集成,把OA、人事、科研、教务、财务、教学测评、档案等业务管理系统整合在一起;并提供了众多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服务信息,例如:校车、校历、校内电话黄页、学校地图、天气、列车、航班等。
1 需求特点
由于信息门户是一个统一入口,而用户可以是拥有不同身份的人员,所以在用户单点登录后,无论是从操作方便还是安全方面考虑都只能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界面,这就不得不提到信息门户的首要特性:用户化(Customization)。
l根据角色或者组织来提供能够使用的功能。论文格式。比如学生可以选课,老师就不可以;
l根据角色或者组织来提供不同的界面外观。
为了门户适应个人的使用,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个性化界面和内容,即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包括:
l调整页面排版;
l再页面中添加或者删除频道;
l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主题、颜色;
l支持不同的Client。
除此之外,为了与不同的系统集成,还应具有适应性(Adaptive);门户的安全性(Secured)也是基本要求。
2 portal技术概述
门户开发技术从动态页面制作到界面与数据库集成,并发展至今,所实现的价值和成本也都发展到一定规模,如图一所示。Portal技术也作为一种主流的门户开发技术收到重视。“ Portal ”一词在英语中解释为“入口,大门”,中文翻译为“门户”。论文格式。在 Sun 的 Portlet 技术规范 JSR-168 ( Java Specification Request 168 )中定义为: Portal 是基于 Web 的应用,通常提供个性化,单点登录,整合不同资源的综合信息展示平台。
Portal 展现在最终用户面前的是类似于 Web 网页的 Portal 页面,有些 Portal 主页制作的更像是一个桌面系统的界面,更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构成 Portal 页面的是能够建立和展现不同内容的一系列 Portlet 。 Portal 使用Portlet 作为可插拔用户接口组件,提供信息系统的表示层。 Portlet 是部署在特定容器内用来生成动态内容的可重用 Web 组件。 Portlet 处理从Portal 传递来的用户请求,动态生成输出内容的一个片段,展现在 Portal 页面的某个位置上。
图一门户发展历程
3 门户平台开发流程
建立 Portal 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各式各样的 Portlet 组件,实现应用系统的各种功能。虽然多数 Portal 系统会附送一些常用的 Portlet 组件,可以满足一些公共服务需要,但跟工作事务和业务处理相关的大量Portlet 组件必须有专门人员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开发。
Portlet 的设计开发有必要遵循 JSR-168 规范和 WSRP 标准,以适合各种类型的 Portal 服务器。在具体的实现上,也将会用到 WSDL 、 SOAP 和 UDDI 相关技术规范,以便同 Web 服务应用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处理。
开发 Portlet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借助于 Portal 产品商提供的可视化的预制开发工具,二是应用 Java 语言直接编程。预制开发工具为 Portlet 开发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如自动产生必要的配置文件,预制了程序代码框架,提供所见即所得编辑和调试环境等等。但无论如何, Portlet 开发的重点是 Portlet 片段内容的产生和处理,主要以 JSP 为主配合 HTML 和JavaScript 等网页开发技术,再借用 JSF ,Struts , Hibernate 等框架来简化开发。
针对高校情况,虽然具体略有不同,但门户系统的开发一般按照如下步骤来实现:
•获取相关数据、确定硬件需求:
1)评估学校用户数
2)评估学校机器数
3)预测上网峰值用户数
4)预测使用门户的峰值用户数
5)预测门户的峰值并发用户数
6)由同时使用门户的峰值用户数决定
•设计部署方案:
1)根据相关数据和硬件设计部署方案
2)操作系统、AppServer、数据库、身份认证系统、Portal的安装
•调研需求:
1)需要的模块
2)需要集成的资源
3)需要集成的数据
•应用开发
•调试部署:
1)开发机调试
2)部署到服务器
4 单点登录和权限控制
单点登录是为了方便用户进入多个应用系统,减少用户多次登录,免除用户记忆多套用户名和密码的麻烦。[2]
单点登录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身份认证,二是权限控制。
身份认证是 Portal 系统提供访问控制的第一步,即确认用户是谁,能否进入系统。通常要求用户提供用户名和口令,必要时要求提供用户的数字证书,也可以配合使用 IC 卡、指纹等验证手段。
权限控制或授权确定一个用户的角色和级别,从而控制用户的访问许可,即决定用户能查阅哪些资料,能进行哪些操作等等。 Java EE 架构采用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 RBAC )。 RBAC 的基本思想是把对用户的授权划分成两个分配关系,即“用户—角色”和“角色—权限”。 RBAC 的好处是便于应用系统的开发,使得程序设计相对独立和透明化,只是在应用系统部署使用时才通过“角色”把“用户”和“权限”关联起来,而且对用户和权限的调整配置容易实施。
用户与角色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用户可以被分配给多个角色,多个用户也可以分配给同一个角色。
角色与权限之间也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权限可以与多个角色相关,一个角色也可以包含多重权限。
在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方面,无论是商业的或开源的 Portal 产品多数喜欢采用 LDAP ,当然也有的支持使用数据库。 LDAP 的好处一是它可以方便的按类别存储任何类型的数据信息;其二,它的树形存储结构类似于一个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容易对应;三是它同应用系统接口容易,各个 LDAP 产品的接口都一致无需特别配置;四是它对数据信息的访问安全控制方便;五是它偏向于相对固定数据信息的查询使用,效率较高,维护也方便。LDAP与portal之间的业务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系统业务层次
5 门户系统架构与实现
Portal Server是整个Portal系统的运行支撑环境,是一个标准的Web 应用程序,运行于J2EE Application Server 环境中。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能够实现的系统技术架构。
图三系统技术架构
在高等教育创新性需求的发展下,数字化校园正在向智能化与特色化方向发展,门户系统的开发需要适应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更加灵活与方便地提供相应用户所需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1].茅维华;唐守国;高淑娟;白雪松;杨虹;周斌.校园信息化关键技术平台之研究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2].邓志宏,蔡海滨,蔡悦华.基于数字化校园门户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08).
[3].赖维玮.信息化门户系统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2009/09
关键词:数字校园 电子化参与 电子化民主 数字校园民主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论点之后,2012年3月,教育部又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可以说,这两个文件奠定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调。
我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向来走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在刚颁布的《规划》中,专列一章论述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等。
可以看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将是引领和代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一个典型样板。它将直接决定整个高校信息化的水平与方向,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重新认识高校的数字校园
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其所依据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
在20世纪末,当高校数字校园初建之时,它通常也已水到渠成,稳步发展;管理似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校园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呢?
本质上说,数字校园是展示信息技术对高校整体性、全方位和结构性深刻影响的重要舞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信息时代社会变革整体背景下的共同发展趋势。它的核心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之目标,最终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简言之,就是要用“数字校园6E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型。
“数字校园6E理论”认为,数字校园是由6个要素组成: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科研信息化(E-research)、校园网络生活方式(E-lifestyle)、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这6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构成数字校园的基本结构(见图1),各要素之间既有先后顺序,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大基本职能。相应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也是围绕着这3个核心来展开和延伸,即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和科研信息化(E-research)。进一步讲,数字校园还构成了大学的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tyle),即一个由信息通讯技术所构成的工作、学习与交往的“数字虚拟生活环境”。它主要是针对大学校园中数量最多、最为活跃和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而言的,他们是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核心主体和代表人物。
在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就是“网络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信息与数据的传递与交换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改变仅是手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之,以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为核心,以网络生活方式为表现形式,最终实现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是大学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也是认识数字校园建设重大作用和意义的基本出发点。
理解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管理民主化
我们认为,当前数字校园对大学的影响与作用正在进入一个更深的层面:高校的管理民主化问题。教育民主化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初看起来似乎与教育技术关联不大,但实际上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数字校园将可能会对高校的教育民主化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值得重视和研究。
当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管理学家克里斯第纳·贝勒梅等人(Christine Bellamy&John A,Taylor)曾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现存的政治制度能否找到一种同信息通讯技术联系的新形式,借以更新它的合法性,并在新的民主政治中适得其所,将至关重要。”确实如此,放眼世界,在当代民主化研究的诸多思潮中,“各种民主理论都力图同信息通讯技术‘交朋结友’,然而又都将信息通讯技术视为手段”。
【摘要题】实践研究
1调查情况介绍
为了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十五”期间的建设和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下称联盟)工作的开展,2002年4月,CALIS在成员馆中间发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2002年5月和6月在联盟理事馆(注: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馆都是CALIS成员馆。)中间发放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
截至2002年6月30日,共回收《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89份,其中书面报告22份,电子版报告67份。这些调查报告中有29份来自综合性院校,34份来自工科院校,9份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来自其他专业性院校,如医学类院校、农林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报告分别为5份、4份和6份。图1给出对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根据统计数字和图表可以看到,此次在CALIS成员馆中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情况。
图1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统计的结果
对于在22个联盟理事馆中间进行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重点调研,各单位均及时对调查内容进行了反馈。
针对上面的三份调查,本文第二部分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给出CALIS在“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两个子项目“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间开展的情况;最后对目前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
2整体分析
通过CALIS的宣传和培训,大部分成员馆意识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前后成员馆根据各自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现有基础、阶段性工作重点、人员情况,开始从专业性或校园范围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推动图书馆向电子化、数字化方面发展,并在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予以重视。
2.1专业性、校园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CALIS在“九五”期间建设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四个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分别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全国和地区范围内行使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这些中心还不能满足所有高校图书馆和用户的全部需要。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目前有10个学校正在开展专业性或校园范围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构造有一定规模的“中文教育数字图书馆”,将分布于国内外的中文教育资源纳入统一的检索系统;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理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建设“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地区电子信息学科与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已具雏形;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筹建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多功能蒙古学文献信息研制服务中心”的建设颇具民族特色;安徽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建立与本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2.2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考虑图书馆的工作特点,针对图书馆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的各种应用系统,已经被列入各成员馆的计划中。本次调查发现有16个图书馆正在应用系统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其中开展数字图书馆原型试验系统研发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研制的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元数据、信息存储与检索、互操作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视频点播系统”,采用大容量存储设备存储多媒体资料在校园网内提供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料的网上实时点播;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电子资源跨平台检索系统”,实现统一界面查询,读者可以通过书刊名、文章名、关键词、著者、媒介类型、数据来源等检索项(包括组合检索项),查询系统连接的各个数据库;天津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图书馆专门成立了“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纸本文献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加工、电子剪报、数据库制作的相关硬件环境设备建设及软件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加工、分类标引、整合、、更新、维护等的完整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专题数据库系统”,为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提供平台,包括开发、分类、全文检索、远程查询、科学管理和升级等功能,能全面、准确、高效地达到网络化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标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相关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知识服务系统平台,开发了“服务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信息定制、协作咨询、知识挖掘、多媒体教学、VOD点播、重点学科导航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集中力量,依托CALIS西北地区中心搭建一个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地区性数字资源中心、数字化中心、存储中心、交换中心以及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中心,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智能服务。
2.3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尝试的主要选择。“九五”期间在CALIS的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下,一方面,各馆大幅度增加电子文献的引进,以网络版数据库为主,并引进部分光盘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在自建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CALIS组织成员馆共同建设了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库、学位论文文摘库等数据库。在提交调查报告的89所图书馆中,85%以上的图书馆参与了CALIS“九五”期间的子项目建设,在支持CALIS资源建设工作的同时推动本馆的数字化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CALIS有选择性地支持24个单位根据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特性,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特色馆藏,逐步把有价值的特色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建设成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以便比较集中、更深层次地揭示各高校收集的富有学科特色的文献。目前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包括24家成员馆建成的25个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数据量已达280万条以上,通过因特网进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CALIS的带动下,在24家成员馆的示范作用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其他的CALIS成员馆纷纷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调研、论证和建设工作。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CALIS成员馆有74所,每个馆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力,或者百花齐放,如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图书馆同时进行几个数据库的建设;或者一支独秀,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上下功夫。
成员馆自建的这些数据库围绕着CALIS制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和高等教育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的原则,或者对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或者做某个学科或专题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综合报道。数据库各具特色,有的体现中国文化渊源历史,有的介绍人物生平、业绩、著作,有的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做全面的介绍,有的展现科技动态。数据库形式多样,包括图象、文字、解说、全文和文摘,具有学科知识数据库的特点。揭示的内容比普通二次文献库要深,丰富了高校资源。数据库内容丰富,包含中外文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产品、事实数据、研究机构信息,或集各种信息于一体。有的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检索系统,提供WEB界面的查询,有些还使用全文检索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可提供全文、关键词、题名、出处、文摘等多检索点检索;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推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广大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聪明才智,给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弥补了图书馆经费紧缺造成的纸本资源的不足,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2.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各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发现,有28所图书馆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创造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环境。其中22所图书馆对本馆的自动化和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与改造,旨在建立先进可靠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日常业务科学全面的自动化管理,为国内外资源共享提供环境;9所学校建设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教室,提升了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4所院校还斥资数千万建设了新馆舍,给师生提供了舒适的教学科研环境。
2.5资金支持
《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中还包括对各个学校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及其来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分别来源于“211工程”建设经费“985”工程,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各省市教委、学校的专项拨款,与企业共建,捐助,图书馆年运作经费,学校自筹等10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图书馆动用了所有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小到学校,大到国家,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识都明显增强,对此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加,部分学校得到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更是令人可喜。表1将各馆数字图书馆经费情况按几个等级进行了统计。需要说明的是有17个学校未对数字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进行说明,无法进行统计。对72个成员馆的统计结果显示,38.9%的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大于100万,其中有8.3%的高校十分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数千万资金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图书馆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小于10万,无力开展规模性的、目的明确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活动。“十五”期间,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知、共享,CALIS任重道远。
表1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状况统计
3重点调研
下面根据联盟理事馆对《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综合CALIS成员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对CALIS成员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3.1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CALIS“九五”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高校间开展文献传递的重要基础数据库之一。“九五”期间共有90余所成员馆参与了CALIS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的建设,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提交量已经达到10万条。由于学位论文内容丰富、新颖、情报价值高,对某一专题有独到的见解和系统论述,对科研和生产有较大参考价值,读者需求呈上升趋势,为此,“十五”期间,CALIS将在该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面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的共享。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调查》和《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调查》的统计结果,CALIS成员馆中有29家开展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其中13家来自联盟理事馆;目前这些学校学位论文的全文数据加起来有18100条,主要采用WORD和PDF格式保存,也有个别学校采用JPG格式和DJVU格式;其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建设工作开展较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模较大,有超过5000条的全文数据;已经具有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交系统的学校有11个,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不仅具有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而且同时开发了学位论文检索系统,并考虑了学位论文的编目、校验、统计,设计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目前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是开放的,读者可以检索到摘要级,其他学校的学位论文系统有的要进行用户认证,有的通过IP限制访问;对于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各个学校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法是和论文作者签署论文使用协议,限于校园网使用。成员馆的上述工作为“十五”期间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2002年5月底,CALIS管理中心邀请在学位论文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15个联盟理事馆召开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统一了对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认识,明确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在统一的建库标准规范下,实现共建、共享。会上大家总结出学位论文建设的主要环节包括总体工作流程、标准规范、论文提交、应用系统、管理与版权等。会后,CALIS管理中心根据各成员馆的意见,整理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参考》,为其他准备开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学校提供参考,加快高校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还表示愿意根据会议精神,在对各自的应用系统进行修改后,尽快向兄弟院校免费提供。与此同时,大家还认同了将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设计为“集中索引、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的思路。
3.2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
CALIS管理中心充分意识到,建设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一部分精选专业课的教学参考书提供上网服务,可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各校教参复本量少的问题,在“十五”期间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反馈的结果,目前CALIS成员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基本的情况是:14个学校已经建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另有11个学校开始筹划;其中教参数据库建库时间最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于199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年开始建库;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内的8所高校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建库;其他的图书馆是在近一年里才开始和计划进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这些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书目数据量加在一起有49500条,全文数据有5100条,其中复旦大学的书目数据量最多,已达26,500条,中国人民大学的全文数据最多,有3000条;对于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系统,有7所图书馆使用TRS全文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有3所图书馆采用快葳公司的DIPS系统,2所图书馆馆使用方正Apabi系统;选择MARC做为教参元数据进行著录的有5家,选择DC做元数据的有3家;对于全文,一般采用WORD和PDF格式;对于版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限于校园网使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对教师著作征询版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目前的政策是部分解决版权,同时结合访问控制,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考虑和专业公司合作,全面解决版权;目前在主页上有教学参考书项目链接的图书馆,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其中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非校园网用户可以浏览到书目级。
CALIS在6月中旬邀请22家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单位召开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研讨会”。会上,大家根据各自的工作经验对CALIS将在“十五”期间进行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标准规范方面:希望CALIS在标准、系统等方面提出方案与要求。(2)建设内容: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3)版权问题:提出统一的版权解决方案。(4)管理方面:以211工程或CALIS名义,请学校教务部门将教参书的收集纳入教务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参考书的权威性和新颖性。(5)建设方式:由CALIS组织购买一批有版权的电子参考书,同时在CALIS协调下,由部分高校分工建设,共享数据,成本分摊。(6)合作思路:和数据库商与系统商合作开发系统和解决版权。(7)系统建设:第一步参建各校分别建立教参信息库,同时把数据集中起来建立CALIS教学参考信息库;第二步建设电子全文数据库。
针对以上建议,CALIS正在积极征集包括系统、资源、读者使用、服务模式、实施、经费预算等在内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申报、调研、审批方式确定承建单位。
4小结
CALIS管理中心通过“数字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情况,同时掌握了CALIS“十五”期间将建设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中心;目录服务;高职院校; 实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6-2112-02
The Key Technology in Digital Campusof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Shao
(Anhui Huishang Vocational College, 230001 )
Abstract: Digital Campus(DC) is a complicated project.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building of current DC, propose the solution, In this solution ,architecture is divided in to network basis ,application suppor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ccumulating Thoughts .The basis is network layer ,and the application supporting layer an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layer provides application developing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serivices functionalities. All the interior resources and services will distributed by the portal through unified deployment which will come into the same DC windows.
Key words: Digitalize Campus, Data exchanging Center, Directory Services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背景
1.1数字化校园的提出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消费、水电管理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数字化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内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1.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情况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基本具有以下的条件:存在多校区的学校在校区之间用光纤连接,整个校园网络主干千兆、甚至万兆,百兆到楼层/桌面,光纤Internet出口。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远程访问、FTP服务、文件共享、门户网站等。教学资源有电子图书馆、网上教育、网络课件、视频点播等。校内教务教学管理有相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该说目前高职院校已有了一定的数字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应用基础。
1.3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时间不长,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各个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才刚刚起步,都是在借鉴普通高校建设经验,并根据自身特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路上探索进行,所以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软硬件发展不够协调
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学校信息化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②信息缺乏有效共享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应用系统建设容易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交换,形成信息孤岛,更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③用缺乏有效集成
由于同样的原因应用系统可能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开发,并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各应用系统间也缺乏集成。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另外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又暴露出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弊端。
④用户缺乏统一的界面
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的逐个进入访问,缺乏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的接口。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管理规范建设和支持机制建设,用层次化和整体的观点来规划、实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搞好高职院校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1.4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高职院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状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字化校园资源配置总体设计方案。方案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分为网络基础层、应用支撑层、信息服务层三层。目的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影响力、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支撑体系。
2网络基础层
(1)硬件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规划时,应注意如下规划原则:
实用性。校园网的建设应从应用实际出发,坚持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方便的信息查询,提高教学、教务管理的服务质量,实用性是校园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先进性。校园网建设耗资较大,为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应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同时兼顾未来的网络发展趋势,既量力而行又适当超前,留有发展余地,以备网络升级。
可靠性。确保网络可靠运行,在网络的关键部分应具有容错能力。
安全性。提供网络安全保障,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因此,在总体规划时,应考虑提供公共网络连接、内部网络连接、通讯链路、服务器等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系统。
可管理性。从网络设计到设备选型都必须考虑整个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通过智能网管软件可实现动态网络配置,监控网络运行,优化网络性能。
开放性。校园网的设计应采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标准操作系统,标准网管软件,采用符合标准的设备,保证整个系统具有开放特点,也便于网络管理。
扩展性。应使整个校园主干网便于扩展,保证前期投资的有效性与后期投资的连续性。
(2)软件服务支持
如果说校园网是数字流动的基础设施,那么数字流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网络基本服务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如WWW、Email、Ftp、域名服务等。
目录服务指网络系统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信息集中管理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清单,提供对目录信息的访问以及在目录中增添、修改和删除信息的机制。具体而言,它把网络中所涉及的各个资源都作为目录信息,以树形结构分层存储,并且提供有效的管理和访问途径。
网络目录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网络资源的单一而统一的逻辑视图,做到网络资源在物理位置上的分布与逻辑上的集中式管理和访问控制相统一,减轻管理负担,同时支持资源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的自动备份,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另外在软件服务中还需要提供统一的机构部门设置、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运行日志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作为各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数据中心,统一存储账户信息。
3 应用支撑层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应用支撑层主要处理用户逻辑,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网络教学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网络办公环境,包括日常办公、文档管理和网络空间管理,使学校各类用户将办公的大多数环节搬到网上,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督办,真正实现网上办公与管理。
数字图书馆是将大学中各种数字图书资源(包括期刊、书籍、论文等)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管理起来,通过智能检索技术和宽带高速网络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给用户,它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剔除等的全过程;在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通过购买网络学术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等方式加快自己的数字化进程。
网络教学指的是将网络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教学活动的进行环境仍然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处同一空间,网络只是教学环境的积极补充部分。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课上埋头抄板书、自学资源匮乏、课后交流不方便等问题,更容易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对于学习者来说,网络是一种学习资源,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
4 信息服务层
信息服务层主要处理业务逻辑,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支持系统,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使得各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应用间的系统级调用和统一的用户访问接口,从而实现应用的即插即用。
信息服务层的基本服务模块主要包括:
应用管理:为应用程序设定一系列外部接口规范,使得遵循标准的应用能够方便地集成,接口规范分为核心集、扩展集和可选集,支持不同级别接口规范的应用的集成度不同;
权限管理:为用户和应用、以及应用之间的访问权限管理提供统一的规范,使得新应用能够被自动发现并被用户使用;
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信息视图和标准的数据交换服务,使得应用之间数据交换规范化。
5 以数据积累思想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部署和实施已是大势所趋,资源共享和教育应用信息系统互操作已经成为基本要求。但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却是条块分割,系统之间无法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内耗。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信息孤岛下的应用系统只能管理静态的信息,无法管理动态的信息,也无法提供可共享的信息。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
数据中心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
建立校园数据中心,在机房建设的时候,统筹安排、规划,将校内重要应用的服务器集中存放,集中管理,提供一个完善的运行环境,避免重复投资。
2) 运行平台整合,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管理。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规划中,通过数据中心搭建一个总的运行体系结构框架,根据各系统使用情况统一规划,合理调配硬件资源,利于各应用系统的整合。在病毒泛滥、黑客猖獗的互联网上,要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还必须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校园数据中心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安全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形成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安全防范体系,以保证校园数据中心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 数据沟通,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
数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管理高度依赖于信息化设施的今天,数据支撑着学校的正常运行。因此,数据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各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许多数据会提供给各应用系统进行共享。如何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使各应用能够方便、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并且提供异地的备份,这是数据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证。
6 展望
本文虽然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资源配置总体方案,并且针对方案中重要的支撑部分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在以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1) 在总体设计方案中,重点放在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上,而对如何实施的缺少具体规划,使得方案的整体性有些欠缺。
2) 学校各部门在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时,需要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及成千上万的信息,所以,建立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系,对信息进行统一、科学、规范地分类和描述,使信息能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本文
后期的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力炜、徐鹰,徐知海等.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7):88~89.
[2] 万里鹏、陈雅等.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情报科学,2004,22(3):357~35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使用者视角;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57-04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校园网络为基础、各类应用系统及信息门户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资金投入有限、教师信息化培训不足、应用推进水平较低等原因致使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及其鲜明的行业特色等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其评价不能照搬其他类型学校,尤其是综合性本科院校。因此,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特征,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开放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述评
一直以来,数字化校园的评价研究都受到众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的关注,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数字化校园评价的内容(指标)、评价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研究应用三方面进行简要述评。
1、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的研究
这类研究专注于数字化校园评价内容及指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探讨评价的目的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原则,进而提出具体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安宝生等人从“描述系统状态”的角度提出数字化校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刘军跃等人在借鉴国家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费军、石青等从影响高校信息化评价的因素分析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复旦大学张成洪等人探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等。综观这类研究成果,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组织机构和管理这六大要素作为数字化校园评价的指标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可。
2、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对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进行构建的同时,不少学者更关注如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余丽华、张成洪、蔡海鹏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权重;吴亚丽等人基于模糊综合方法探讨了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梁培等人采用诊断性评价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评价进行研究。
3、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应用
现有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主要基于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而开展。如王翀等人以国家信息化指标和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2002)为基础,结合华北电力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相关指标体系对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可以发现,上述研究主要是从数字化校园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其目的是构建全面、精炼、实用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这类研究成果通过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推动了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的规范化。不过,这类评价适用于上级部门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外部评价和本校管理者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客观性评价。实际上,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师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利益相关方,往往在评价活动中缺席。另一方面,上述研究成果多以综合性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为评价对象,评价成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不适合评价数字化校园在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行业特色、拓展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数字化校园使用者的视角,立足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各类终端用户的需求,探讨数字化校园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以期从微观上考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效,作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 基于使用者视角的数字化校园评价的涵义
【关键字】数字化校史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
一、数字化校史馆与虚拟现实技术
校史馆是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陈列;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想象性和交互性的三大特征,与传统的二维技术相比,在视觉、听觉和触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整合在一个虚拟环境中,实现共享资源、相互交流和协作,从而使虚拟环境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具有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给浏览者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让参与者体验校园的历史变迁演绎,同时数字化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二、数字化校史馆的系统架构设计
数字校化史馆系统采用主流的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校史馆的系统架构
为了满足浏览者利用IE浏览器就可以进行灵活的浏览操作。服务器端需要配置Web服务和Java制作的Server服务应用程序,客户端需要在IE浏览器中安装三维浏览插件(BS Contact Vrml-X3D或者Cortona)和安装Java制作的Client客户应用程序。
三、数字化校史馆功能模块的制作
数字化校史馆功能模块具体制作中,主要用Autodesk3ds Max 2013建模技术来实现虚拟场景,用Avatar Studio软件来制作虚拟替身,用Java 9.0语言编写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应用程序来实现浏览者浏览、操作和视音频传输。
1、三维数字场景的制作
在数字化校史馆中,各种三维场景均采用Autodesk3ds Max 2013软件来构建三维数字场景。三维场景中的对象及其属性用节点(Node)描述,节点按照一定规则构成场景图(Scene Graph)。场景图中的第一类节点用于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对象,按照层次体系组织起来,反映境界的空间结构;第二类节点用于事件产生和路由机制,形成路由图(Route Graph),确定三维场景随时间的推移如何动态变化。
2、虚拟替身人物的制作
虚拟替身人物代表着三维场景中的浏览者,是浏览者能够以沉浸方式进行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现有的虚拟替身均采用Blaxxun公司的Avatar机制标准,可以使用Avatar Studio软件来进行制作。在Avatar Studio软件中,每一个虚拟替身的关节点模型(Joint Model)简化为头、手、手臂、脚、腿、身体上部和身体下部等七个部分。在制作过程中,利用软件提供的相应工具可以设置虚拟替身以上身体部位的动作动画。
3、视音频传输的实现
Java编写的服务器组播程序可以使得浏览者之间进行视音频数据交互,并且通过 SAI 接口将这些操作写入虚拟场景文件中,从而实现多用户的虚拟替身分布式实时同步,其中视频线程接收视频数据包进行解压缩及回放;音频线程接收音频数据包进行解压缩及播放。
·发送端:在主线程中,启动视音频两个线程分别对视音频进行采集,放入视音频缓冲区,同时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收到连接请求,建立信令通道(TCP连接),通过信令通道,向服务器分控中心发送播送地址及端口号,同时对应视音频两个线程,利用建立的视音频数据通道(UDP),对视/音频进行压缩编码、组播发送,实现视音频的双向传输。
·接收端:在主线程中,向发送端主机发出连接请求(CALL),三次握手建立信令通道(TCP连接),接收到组播地址及端口号后启动视/音频两个线程,完成建立视音频数据通道(UDP),加入视音频播组,接收压缩视音频包并解码显示和播放,从而实现视音频的双向传输。
三、数字化校史馆功能的实现
浏览者利用IE浏览器进入数字化校史馆时需要安装Vrml插件。Vrml插件既是浏览器,还是独立运行的应用程序,也是实时3D着色引擎,支持Nurbs曲线,粒子效果,雾化效果,支持多人的交互环境。同时要使用视频语音功能还需要安装视音频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及麦克风和视频摄像头等硬件设备。
图2数字化校史馆的运行界面
数字化校史馆浏览器的运行界面如图2所表示,其中图中1部分是虚拟场景和虚拟替身显示页面;图中2部分是用户视频画面显示窗口;图中3部分是用户列表显示页面;图中4部分是语音控制面板;图中5部分是综合控制面板。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校史馆应用的意义
在数字化校史馆中,学生可以实现数字漫游,看到和现实一样的景象,比空洞的实物更有说服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环境有望实现教育界理想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面向人文教育的数字化校史馆,以三维空间向量形式表示各人文教学模型体和位置相对关系,有效地节约了现实人文资源建设的成本,同时为浏览者提供了一个高度沉浸的网络学习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与人文精神在中小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随着Web3D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在人文教育中应用的深入,人文教育虚拟学习环境必将朝着三维虚拟社区化方向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数字化校史馆通过模仿现实的人文环境来构建高度沉浸性三维虚拟环境,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浏览者合成在3D虚拟环境中来进行交流和协作,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著,张天驰.陈怀友.《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冯锐.图书馆网络化进程与虚拟学习环境探讨[J].图书馆信息技术.2004(9)
[4]瞿炜娜.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3
[5]刘英杰.网络虚拟学习环境情感交互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