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融资范文

银行融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融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融资

第1篇:银行融资范文

本规定自之日起执行,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同时废止。

新规定与暂行规定比较,有以下特点:

第一,标准的行业覆盖面广,基本涵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

第二,指标选取注重灵活性。《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新的标准结合行业的具体情况。

第三,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这次标准修订的重要突破,也是一大亮点就是参照一些国家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的通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在中型和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

第四,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参照执行范围。个体工商户具有特殊性,目前在法律上个体工商户适用《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不是企业。但考虑到个体工商户按规模应为小型或微型企业范畴,且数量大、就业人数多。为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发挥其在解决社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新标准将个体工商户纳入标准范围,参照新标准执行。

过往银行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聚焦至小企业,原因有三:第一,收益高,大中型企业贷款执行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或下浮10%,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可达基准利率上浮40%;第二,风险分散,银行为一家大中型企业银行动辄放款1个亿,而1个亿可以支持多达50多家中小型企业;第三,储备优质潜力客户,银行将从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潜在收益。

一、我国小企业的主要特征

(一)数量多,行业分布广

在我国,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很广,几乎涉及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近两年国家为拉动内需和保证就业,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对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会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力度,部分银行在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方面也开始了相应模型设计和政策探索,需找相应的切合点。

(二)区域特征明显,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东部发展比较成熟,而西部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三)民营资本为主导,家族式管理现象突出

小企业大多数为民间积累资本投资组建,或由原中小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而成。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家族式管理现象突出,表现在部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核心家族成员手中高度集中,企业的发展受家族成员个人意志的影响很大,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更多的考虑是企业经营者的过往经历和诚信。

(四)市场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高

伴随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国内产业发展越来越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方向发展,小企业独立产业能力很难达到直接进入门槛,发展初期往往是作为大型企业的配套企业或渠道伙伴。产业中的配角定位及其自身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使小企业始终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议价能力不强

小企业由于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也相对困难,因此生产规模扩张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小企业在开办的前3年约有13~12关闭,关闭率非常高,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高;在市场中,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市场地位低,议价能力不强。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特点

(一)银企信息不对称

大部分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落后,信息不透明,外部监管要求不高,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经营业绩很难通过报表准确反映。另外,小企业普遍具有信用水平低的特点。这些都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财务信息调查难度和信用的评估难度,造成了银企间信息的不对称。

(二)资产规模小,难以取得有效担保

首先是抵押难。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缺少可对外抵押的有效资产。其次是保证难。经济实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为防范风险,通常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即使同意担保,反担保的条件也很苛刻。

(三)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融资成本较高

我国小企业融资结构中主要以内源融资为主,大部分来自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银行贷款、证券等外源融资比重较低,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议价能力强,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四)资金需求短、频、急

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需求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划,往往在需要借贷时,要求资金在短期内快速到位。资金用途经常用于补充流动性不足,为节省利息支出,借贷的期限也比较短。小企业资金需求总体表现出数额小、频率高、流动性强的特征。

第2篇:银行融资范文

产品创新种类

银行融资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其本质是利用境内外、本外币、即远期之间的价格差异,来达到规避风险、绕开限制、获取收益、解决资金、结算扩张等目的。从近期银行产品创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融资类

银行融资类产品,是以解决企业资金需求为根本目的,按进出口方向来区分,主要包括出口融资和进口融资;按融资单证的不同分为押汇、贴现、打包贷款、订单融资、发票融资;按第三方参与者的不同分为保理、福费廷、海外代付、信保融资,等等。以下主要介绍直融通及跨境参融通两种产品。

(1)直融通——境外银行融资,境内银行参与

主要特点:具体是指在跨境贸易项下,银行的境外机构与境内客户签订融资合同,提供基于跨境贸易项下的融资,境内银行以非融资性参贷的方式接受境外机构的邀请参贷客户信用风险。目前该产品主要集中在工商银行。

具体案例:2013年1月,MXD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外方签订了65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在境内工行的协助下,企业凭此合同与境外银行签订了“直融通”协议。按照产品约定,境内工行在对企业贸易真实性进行审核无误后,境外银行于2月4日向MXD公司汇入1999.99万人民币融资款,融资期限是半年,年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10%,即6.16%。半年后,工行负责将企业所收货款归还境外银行。

双方收益:对境内银行来说,可以利用境外的资金,缓解银行信贷规模紧张的局面,而且由于借款主体是境外银行,境内银行不受外债管理限制。对企业来说,如果境内贸易融资人民币的话,其利率大约是基准上浮20%左右,即6.72%,显然直融通的成本更低些。同时相比原出货合同的收款约定,资金回笼时间提前,这样可以扩大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2)跨境参融通—境内银行融资,境外参与放款

主要特点:跨境参融通是指银行境内分行作为发起方,邀请该行海外分支机构或行,共同参与境内分行客户国际贸易项下进出口贸易融资,境内分行对参与行的融资部分本息还款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类似这种由境外行提供出口融资的产品,还包括中行的人民币协议融资、交行的出口风险参与、建行的出口再融资(2012年按规定转入表内后就暂停该产品)等。

具体案例:2013年4月,WL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阿拉伯公司签订了一笔250.5万美元的出口合同。为组织生产,企业持出口订单向农行申请贸易融资。农行为了解决信贷规模紧张的问题,邀请迪拜农行进行跨境参融通。5月30日,迪拜农行在审核贸易合同并报价放款后,境内农行与境内企业签订出口贸易融资协议(没有单独的跨境参融通协议),融资总额1000万人民币,融资期限半年,年利率是7%,并在空白条款中注明“通过跨境参融通获得该笔融资款”,最后将款项汇入企业账户。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由于跨境参融通属表外业务,不占用境内银行信贷规模,可以轻松解决银行因信贷规模紧张而无法满足客户贷款需求的困难,还能够赚取2.5%左右的利差收益(年化收益率)。对企业来说,订单融资手续简便,能够解决出口生产前的资金需求,而且跨境参融通的利率与境内贸易融资利率基本一致,因此在成本无差异的情况下能融资是企业的首选。

2 套利类

银行套利类产品,是在企业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客户和自身套取本外币、境内外利差的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套利产品都是与融资类产品组合在一起,其生命力也随着利差的变化不断增强或减弱。以下主要介绍协议付款及保付加签+福费廷转卖两种业务。

(1)议付款——利用境内外存贷差赚取差价

主要特点:协议付款业务是指银行国内分行按海外机构的指示,与国内分行推荐的国内进口商(简称“进口商”)签订合同,安排海外机构为进口商通过国内分行对外支付的进口结算业务提供短期融资,并由海外机构将该融资款项按国内分行指示对外付款的业务。目前该产品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其他类似的产品还包括:各行的海外代付(很多银行因为纳入表内而暂停)、农行的跨境贸融通。

具体案例:2013年6月,JLF商城有限公司与境外出口商签订706万美元进口合同,结算方式为D/P即期。境外银行在向境内银行发放单据后,中国银行通知企业付款赎单。事前,中国银行已经与境外分行签订总协议,约定了协议付款的总额度,并在此协议框架下,境内中行与JLF商城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付款合同。针对该笔付汇,企业向中行递交了协议付款申请书并存100%人民币保证金,中行据此通知海外银行代为支付货款。半年后,企业将获得在中行的半年期存款利率1.525%,支付境外融资利率1.0%,也就是说,企业100万的半年收益将达到3万元人民币,即100*(1.525%01.0%)*6.15=3.23万元人民币。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在协议付款方式下,境内银行由借款方成为资金中介,负责联系境外放款机构的具体放款对象,它在记账方式上与原来意义上的“海外代付”有较大差异,因此无需受到海外代付项下短债指标限制。对企业来说,如果资金充足,可以通过增加人民币资产、外债负债,来赚取境内外存贷款利差。

(2)保付加签+福费廷转卖

主要特点:保付加签业务是指在以D/A或T/T方式结算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对进口商的信誉难以确定,要求第三方(一般是银行)对进口商的资信和清偿能力进行担保。出口商持经银行加签的单证向银行申请福费廷转卖,再将融资款支付上家货款。目前该产品集中在农业银行,类似的产品还有工行的保融通。

具体案例:2013年6月,JLF商城有限公司与其境外子公司HAPPY BLOOM及HAPPY BLOOM在境内农行开立了NRA账户(NRA账户是指境外机构在境内开立的外汇账户,也就是港、澳、台及境外合法注册成立的机构,在依法具有吸收公众存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等业务经营资格的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开立的外汇账户。)签订了2570万美元的铜进口合同,结算方式为D/A远期360天。当月JLF收到该合同项下的货权凭证后,向农行申请保付加签。在收到100%保证金并签订保付加签合同后,农行出具承兑报文,NRA账户企业据此向农行申请福费廷转卖,并将转卖款支付上家货款。此时JLF商城则将货权单据转卖给另一家企业,即期收到货款后进入下一轮转卖过程。这期间,JLF商城可以获得年利率为LIBOR+140个点(2.1%)的存款利息,虽然NRA企业需要支付LIBOR+120个点(1.9%)的融资成本,但企业利差仍有0.2%(前几个月拉存款高峰期利差曾达2%),加上企业可以就外汇存款通过掉期增加收益,并签订远期结售汇获取汇兑收益。经测算,企业的综合收益要达到2%03%左右。

双方收益:对银行来说,100%保证金存款项下的保付,是一种低风险的业务,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存款,扩大结算规模。对境内企业来说,只要有一笔初始资金,就能够实现企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变,并获得存贷款利差、汇兑收益等。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银行产品创新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使得资金轨迹改变,造成短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银行融资工具的创新主要是围绕自身信贷资产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即当自有资金不足或境外资金成本较低时,就会考虑利用境外资金。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说,资金跨境已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直融通项下,增加了企业境外借款项下的收入和支出;协议付款项下,企业原有的货款支付时间推迟,即时的外汇支出变成了后期的外汇支出;跨境参融通项下,金融机构自身对外负债增加。这些都造成了短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影响了外汇收支分析的准确性。

二是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使收汇和付汇之间的时间差扩大。银行融资产品的创新,有效缩短了办理过程和资金在途时间。如保付加签项+福费廷转卖项下,境外企业NRA账户行与境内进口商账户行一致,商业单据的流转在同一银行完成,因此从NRA企业申请到转卖资金入账,基本控制在3天左右。直融通、协议付款项下,从递交申请至海外代付仅需102天。如LF金属贸易有限公司5月8日签订镍进口合同,当天签订转卖合同,对方均为香港企业。5月中旬货物从荷兰装运后,5月23日企业收到D/P项下单据,5月24日银行协议付款并向第三方邮寄单据、申请货款,5月28日企业收到转卖项下的收入,整个过程仅20天。资金在途时间的减少,大大缩短了境内企业资金回笼或拿到单据的时间,这使得收汇和付汇之间的时间差扩大。

三是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增加了利差收益,容易派生出更多的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以上银行产品创新很多用于转口贸易,如协议付款、保付加签等,这不仅推高了转口贸易的发生,也因此派生出很多外汇收支和结售汇。例如,对于没有转口贸易初始资金的企业来说,只能通过转卖后的收入支付进口货款,但在贸易融资创新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先收后支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而且贸易融资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境内外存贷款利差,在做得多赚得多的情况下,将会使资金重复多次往返境内外,这就派生出更多的外汇收支和结售汇。如果按照60天的船期来计算,20天完成首轮流转,之后由于不涉及装船限制,因此基本上5010天能够完成再次流转,这样基本就能够增加408次外汇收入和支出,等于把外汇收支放大了5倍左右。

第3篇:银行融资范文

但是,与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成比例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即“麦克米伦缺口”(MacmilfanGap)。早在1931年,英国的麦克米伦在向金融产业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中小企业对债务和资本的需求都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量,因此中小企业同时存在着债务融资缺口和资本融资缺口。

一、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成因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成因可以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予以解释。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关信息;第二,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是清楚的。这种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谓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无知来获取额外利益。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签定合同的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而另一方又无法加以确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降低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市场交易的停顿。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分布是普遍存在的,其有可能阻碍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信息不对称对于任何市场主体都是适用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后果在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上的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逆向选择的发生具有事前性。如果信息是完全的,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的和合理的,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但是,在资金借贷市场上,作为借款者的中小企业通常比贷款者更清楚信贷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所以在申请贷款时,借款者通常倾向于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而隐瞒对自己获得贷款不利的信息。对于银行而言,在这期间便存在决策风险问题,为了平衡这一风险可能给银行贷款这一资产业务所带来的损失,银行要求的利率就会较高。这样,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而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风险项目,使贷款利率的平均水平随之提高。还有,当利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上升,又会导致经营稳健、信誉良好的借款者减少或不再借款,以避免承担较重的利息负担。这样,银行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认识最有可能偿还贷款的最优借款者不会前来借款,而前来借款的借款者的不偿还风险加大。受这种思维的影响,金融机构就很可能不发放贷款或少发放,从而形成了逆向选择。很明显,若发生了逆向选择,信贷资源就会得不到有效配置,银行往往宁可不贷也不去冒风险。另外一种情况会发生在抵押贷款行为中。银行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可能会要求借款者提供抵押担保。显然,企业对于自己各种可供抵押的资产比银行更加了解,更加知道底细。由于抵押协议中的抵押物很有可能是企业的低质资产,当银行贷款资金不能正常收回时,抵押物不能完全补偿资金损失,不良资产就形成了。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完成之后的风险。贷款者放贷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贷款者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导致贷款难以归还,如借款者获得一笔贷款后,受高利润的吸引,他们很可能改变贷款用途,转而去从事与高风险相伴的高收益项目,或干脆将银行贷款用于消费,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降低借款者的还贷能力,从而影响到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的存在也是贷款者贷款意愿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对策

1 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因此,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轻;中小金融机构还拥有规模优势,交易成本低、监控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管理链条短、层次少、经营灵活、适应性强、控制风险能力强。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它必须包括一大批独立的民营中小银行或其他贷款性金融机构。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竞争,使中小金融机构有动力去接近中小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其次,这一金融体系中可以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合作性的金融机构,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大力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事业部,比方说中小企业信贷部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开始于1998年,经历了试点探索、政策推进和依法实施三个阶段。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1)担保机构规模普遍偏小。以2006年新成立的担保机构来看,平均注册资金只有3695万元。而2004年日本全国52家担保机构的总资产高达1180亿人民币,平均每家为20亿人民币。担保机构规模过小必然导致缺乏应有的规模效应;同时会导致银行的认同度不高,从而使得担保放大倍率偏低,担保效应难以发挥。(2)担保期限短。从担保期限和担保对象看,多数担保机构只为中小企业提供3~6个月的担保贷款,最长的也不超过12个月,担保业务品种也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担保,而很少涉及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之类的中长期贷款担保。(3)担保程序繁琐。从担保的运行机制上看,担保机构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要求企业对其担保的贷款提供反担保,且审批手续繁琐,保费普遍偏高。这样做就使得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显著上升,降低担保申请的积极性。此外,根据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规定,担保机构必须对贷款实行全额担保,这种将风险完全转嫁到担保机构的运行机制在加大了担保机构风险的同时,事实上也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担保体系是融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担保机构的支持,银行就可以降低风险,而中小企业就能更容易地获得贷款支持。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规模偏小、风险较大等问题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中央+地方+企业”,“再担保+担保+互担保”相结合的三层信用担保体系。调拨中央财政预算来充足“国家信用担保基金”,“地方信用担保基金”则由地方财政和入会企业支付。“地方信用担保基金”对企业进行担保,“国家信用担保基金”提供再担保,“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形成“企业互助担保,商业保险机构再担保”的模式。

3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不仅仅有利于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更主要的是使得资信优良的中小企业方便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信用评级体系不能采用同大企业一样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技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应采取如下的运作模式:由评级公司收集中小企业原始信息,加工整理成为统一的标准数据信息,依据标准数据信息形成评价报告,提供给申请评级人,同时将标准数据信息和评价报告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后报送信征中心。信征中心将中小企业标准数据信息、评级结果整理入库,形成征信中心评级数据库信用报告,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和相关部门服务。对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要特别注意两点:(1)要培育独立、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加强评级市场的市场化建设,逐步树立评级机构的权威性。(2)对于评级信息的使用上不能仅限于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也应该向中小企业开放,即凡是参加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均可以提出查询其生意伙伴信用报告的申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积极性。

第4篇:银行融资范文

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众多中小企业在创业与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尤其是融资困难的问题又使其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当前,如何拓展与畅通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小企业融资指的是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状况,和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融通资金,使企业及其内部各环节之间资金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企业融资按照有无金融中介而分为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不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短缺的单位直接与资金盈余的单位协商进行借贷,或通过有价证券及合资等方式进行的资金融通,如企业债券、股票、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内部融资等。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的融资活动,如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委托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贷款等。中小企业首选且最为频繁的融资驱动及方式是银行融资,但是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遇到了困境。

首先银行的准入门槛高,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获得率低。成都中小企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仅工业小企业总产值就占到了成都市工业总产值的 30%以上,但却只能利用到全市不到5%的金融机构贷款,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其所能占用的金融资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据人行成都分行2009年四季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机构对大、中、小型企业贷款条件收紧的比例依次为 9.33%、25.54%和 39.89%。而来自成都市2010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 2009年下半年,成都大企业的融资景气指数比上半年上升 1.51 点,但中小企业的融资景气指数却比上半年下降 8.07 点。可见相较于成都市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能力还是在获得的金融支持上均处于明显劣势,成都市的所有银行都对提供融资服务的企业设定了门槛,其设定标准往往是参照大企业的情况,中小企业无法得到准入资格,一一被拒门外,无法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

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少数成都市中小企业就算获得银行审批,但其过程中都会付出高昂的成本。首先是在审批过程中企业必须对经办的客户经理“示好”,请教其通过批准的要求及包装做法,而就算中小企业的条件符合银行审核要求,为了获得额外收益以及规避风险,银行也会让中小企业去找一家担保公司担保,这样又增加了企业担保的费用,并且担保公司又会重新审核一遍企业情况,并从中要求“好处”。一旦银行和担保公司达成贷款的协议,企业又面临大量的手续费,包括公证费、抵押登记费、财务顾问费、开户及交易费用等,2011年成都市所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均会基准利率上浮,最高的时候上浮50%—60%。其中让中小企业负担最重的是每笔贷款都得为银行做回报,也就是日均存款必须达到银行要求的数额,为此,银行一般会让企业在放款后马上做存单质押或者发放承兑汇票等,2011年成都市中小企业银行渠道的融资成本都在15%以上。相对于其盈利能力,此融资成本的负担较大。

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困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首先要有强烈的金融特别是融资意识。正因为银行对大企业的偏好,中小企业更应该在平时的经营过程中创造并完善自身的融资条件。可以适当考虑加入一些专业的融资人员或者提高财务人员的融资水平,注重保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树立企业有信誉的形象。在日常经营中适当为银行做些流水,关注企业的征信情况,提前与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提高资信力,切勿缺钱的时候、财务状况糟糕的时候才与其联系。

其次中小企业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新起步的民营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实现企业管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产权制度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严谨的财务会计制度,便于投资者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再次中小企业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支持。加强技术上的创新,完善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这对于中小企业吸引风险资本和获取政府支持都非常有利。

第二是加快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革新。

首先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澄清认识,消除“所有制”歧视,建立互利合作的银企关系,真正以经营效益为行为准则。中小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众创业,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他们既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享用者。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就是支持民众创业,就是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所以,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遵循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在重点支持国有大型企业的同时,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例,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第三是发挥政府扶持、引导及监督作用。

首先,可以建立公益性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基地面向全市中小企的经营者、高级管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提供融资辅导和培训,为中小企业成功融资提供服务。

第5篇:银行融资范文

   【关键字】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公司融资时,向资金融出方支付资金使用费,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代价。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形式,信誉高的企业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进行各种融资,一般企业需要担保、财产抵押、票据质押进行融资,这些都是企业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大众化的融资形式。但由于市场运行规律、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及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这种投入结构所需要的配置资本相对低下,一般可以通过自筹得到解决,或者说,内源融资正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相适应,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但这种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则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仅包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证券发行与转让的需要;并且,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同时,民间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率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而且为大量非法资金提供了活动空间等原因而大都属于政府限制的范畴。因此,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银行融资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交易进行的并不顺利,一方面,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尽管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相对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言仍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交易的不顺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一样,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如果银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惜贷”,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7-8%,利率浮动幅度虽然不大,但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更偏好贷款给大企业,做“批发业务”,而放弃向小企业贷款,不愿做“零售业务”。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机会利率,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小,则商业银行会停止向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比较小,则商业银行只向大企业贷款,不向中小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相当大,则商业银行就既向大企业贷款,又向小企业贷款。因此,要从根源上治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改变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难与之相兼容。

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上,因此,它们对那些预期的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已经失去兴趣。央行要求各大专业银行推行个人贷款负责制后,更没有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了。

(三)信用担保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个人信用更为落后,全社会有信用危机感。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呆坏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己经很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因而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证,这就有赖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企业和银行之间,担保人对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帮助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但是,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的匾乏、运作方式上的不规范不仅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贷歧视  

尽管许多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较为完善、资本结构因依托于内源融资机制也较为完备的优势,它们却很难与商业银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联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视。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仅占总数的

24%左右,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其主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国有银行不愿也没有必要因为给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即便是民生银行这样的纯粹的民营银行,主要客户也是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和大项目。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针对较大型企业制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而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中小企业无法相比的,该评定办法过于强调企业资产规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信心。

(五)企业自身

现实中,中小企业违约行为已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随着银行信贷业务趋于谨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信用度低、风险度高的中小企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中有22.5%是由于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这就是常说的“道德风险”。

总结

要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三方面的协调合作。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增强信用意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给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银行贷款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逃费银行贷款债务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产品的设计以及信贷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既方便民营企业贷款,又减轻其担保费用负担;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激活国有银行的活力,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完善银行业整体架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穆争社.“浅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3

2.牟伟明.“企业融资成本新探”,《经济师》,2003.8

第6篇:银行融资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直融资渠道风险和收益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据悉,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提供的出口占60%,上缴的税收占43%,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市场竞争、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意义

1、大客户贡献度下降速度加快,银行盈利空间逐步缩小

(1)大客户资金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大客户基本都建立了资金网络,资金实行集约化的管理,导致银行大企业存款、贷款业务份额逐步下降。

(2)大客户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渠道畅通,传统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例如,短期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使“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考验。

(3)银行同业目标市场趋同,激烈竞争导致银行在与大客户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贷款议价能力不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较低。迫于竞争压力,目前银行许多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及以下,特别是垄断性大集团客户大部分是基准利率下浮10%,而对大客户的中间业务也往往因追求可观的贷款利差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2、中小企业贡献度逐步上升,并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1)银行对于中小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高,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据某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调查数据显示,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70%,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浮20%,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公司类贷款利息收入的85%来自中小企业,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中小企业也是创收主力军。

(2)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分散集中度风险,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大部分为短期信贷产品,拓展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短期信贷产品,对于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有重要意义。

(3)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目前,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较多,而各家银行中小企业客户在总客户数中占比例极低,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因此,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和拓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贷款难原因分析

1、信用体系不完善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

从银行角度来看: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着天然的屏障。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非常短。根据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1993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有70%中小企业会在创业后的5年内被淘汰,而运行期超过10年的中小企业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就慎之又慎。

从企业角度来看:不少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再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使逃避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致使惜贷行为比较普遍。

2、有效担保抵押不足成为融资的首要障碍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地。房地产抵押是当前银行发放贷款通用的一种担保方式,也是担保公司防范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至少3个)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很难确定,加之常常以行政权代替土地资产经营权,带来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土地产权“边界纠纷”,导致的后果就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抵押问题。

《担保法》明确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3、信用管理和经营环境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和财务数据失真,造成银行贷前调查的困难和不实。我国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管理尚未形成。

四、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了银行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虽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成功的创业却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但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也就

是说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4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1、银行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需要调整

在大企业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谋求新的业务增长基础。我们应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坚持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来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在运用适合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技术、违约率统计、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技术等来规避小企业风险的同时,提高风险定价能力,通过提升价格来覆盖风险和成本,最终体现效益目标。

2、采用与大客户相同的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合小企业金融业务

以现有大企业金融业务的“一刀切”的经营管理机制来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很难对市场做出正确、快速反映,也难以有效防范小企业金融业务风险。首先,表现在小企业风险定价能力不强,没有体现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个性化差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的业务特点;其次,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不符合小企业风险较大,损失率较高的客观现实和市场规律,缺乏“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第三,资源配置大部分向大客户和大项目倾斜,银行网点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财务成本核算上看,如果仅做大项目,缺少中小企业客户,就不能完全摊销由此产生的成本。

3、缺乏针对小企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首先,小企业在融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合小企业特点,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难以准确识别客户风险。其次,与大企业采用一样的信贷操作流程不适合小企业特点。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就是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小企业量大面广,这些“零售”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中心必须下移,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才能了解真实的信息,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第三,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用同大企业一样的产品很难满足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

五、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建议

1、信贷资源应选择重点进行倾斜,“择优支持”是银行应坚持的政策取向

(1)重点支持中型企业。我们习惯于将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合称为“中小企业”,将两者同等看待。而实际上,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银行的贡献、贷款质量等方面都有天壤之别。中型企业贷款明显优于小型企业贷款。

(2)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支配着地方经济活力,并以中小企业为主,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对象,因而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都鼎力支持。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具有区域的“根植性”,即中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离不开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一般更愿意从事这个比较熟悉的行业,而不愿从事其他的行业。

(3)重点支持股份制、民营、外资等中小企业。据对几家商业银行贷款情况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风险也很不相同。贷款质量最好的是股份制企业,其次为民营企业,再次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主要是个体工商户)贷款质量较差。

2、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贷款、品牌质押贷款服务。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办理保付、包买票据、福费廷等业务,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要充分利用银行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目前建设银行就针对中小企业推出来“速贷通”、“成长之路”一系列创新的金融产品。

3、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要加强对有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品质审查,特别注重审查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者的对外兼职情况,与家庭其他成员开办企业的合作关系,私人财产分布状况,历史上有无违法乱纪行为、银行个人信用记录等各种情况,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2)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贷前调查的深度,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尤其是要对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进行严格地审查。可从两个方面把关,一方面借助专门的中介机构对客户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要求提供审计报告;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信用评级软件系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分析判断其财务报表和盈利水平的其实性,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

(3)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增强贷款担保能力。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固有特征,为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可探索采取其他替代性的担保方式:一是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二是群体担保;有效减少银行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增强;三是与客户签订储蓄存款协议;四是争取利用政策性担保。

第7篇:银行融资范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测量方法 中小企业

随着社会资本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数量渐增,但由于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同,研究目的和侧重点各异,不同研究文献中采用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也差异巨大。在企业融资相关领域的文献中,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亦仍未形成共识,尤其欠缺较为深入全面测量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对相关文献中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相关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研究社会资本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有所启示和助益。

一、社会资本研究的分类与层次

(一)社会资本研究的两大学派

由于各学科对社会资本构成的看法不一,关注的问题不同,研究方法有异,已经自然地形成两个不同学派:结构分析学派和关系结构学派。结构分析学派源于组织社会学,采用结构分析方法,讨论结构性质对信息传递和网络控制的影响,主要代表学者包括Burt (1992, 2000a, 2000b, 2001), Lin (2001a, 2001b), 和Leenders & Gabbay (1999)等。他们认为社会资本的构成包括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和闭合性(network closure), 或桥连(bridging)与内连(bonding),或弱关系(weak tie)与强关系(strong tie)。

关系结构学派源于关系性质与结构分析,讨论网络结构、信任和规范等关系性质对资源获取和行动写作的影响,主要代表学者包括Nahapiet & Ghoshal (1998), Adlber and Kwon (2002), 和Fukuyama(1995)等。不过,对于社会资本的构成,关系结构学派内部也存在一些分歧,有的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信任,如Fukuyama(1995);有的认为本质上是友善(goodwill),如Adler & Kwon (2002);有的认为应该包括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如Nahapiet & Ghoshal (1998)。

一般认为,现有较完善的对社会资本构成的分类是Naphpiet & Goshal (1998)的分类。他们指出,人际关系提供信息转换的管道,关系的整体结构是构成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Nahapiet & Ghoshal,1998)。

(二)社会资本研究的层次

一般认为,社会资本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Brown, 1997),微观的社会资本包括了嵌入于社会结构的资源、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对资源的使用(Lin, 2001; Lin, Fu and Hsung, 2001, Burt, 1997b)。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包括个人因他/她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而对资源的可获得性(Lin, 2001; Lin, Fu and Hsung, 2001,),而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主要关注团体、组织、社会或国家中一个行动者群体对社会资本的占有情况。

与上不同的是,Adler and Kwon(2002)把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合称为“外在社会资本”,而宏观社会资本被称为“内在社会资本”,因为它形成于行动者(群体)内部的关系,其功能在于提升群体的集体行动水平,而前者归属于个人而且服务于个人的私人利益,因此Leana and Van Buren(1999)将其归为一种“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而后者被认为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二、现有企业融资相关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及评价

(一)区域社会资本。Luigi Guiso, Paola Sapienza, and Luigi Zingales(2004)采用公民“投票率”和“每100人献血量”来测量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并依此对意大利不同地区社会资本与当地融资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比较。采用这个测量维度的优点是便于获取数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测量了个人对政府的信任或公民行为,但个人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地区的公民行为与社会资本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却值得商榷。

(二)企业社会资本。Wayne E. Baker(1990)把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的社会资本分为“关系型”、“交易型”、和“混合型”。 其中,“关系型”社会资本指企业与一个或几个主银行之间的交易不由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是建立在长期关系基础上;“交易型”社会资本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竞争性市场上的银企关系,其市场联系是短命的(short-lived)和随机的(random)。采用的测量指标包括:(1)企业采用的投资银行数量;(2)、企业的主银行的数量;(3)、企业给予最主要使用银行的业务量比例(代表企业与银行关系强度)。

Brian Uzzi(1999)从两个方面对银企关系的结构性嵌入程度(structural embeddedness)进行了测量,一是企业与银行的并矢关系(dyadic tie),二是网络层次的银企关系。测量并矢关系采用的维度包括“关系持续的时间长度”、“关系的多重性(multiplexity)”两个维度。前者指银行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维持了多少年,后者指银行为企业家提供了多少种类的金融服务。测量网络联系时参考了Baker(1990)的方法,采用了 “市场联系”(arms' length tie)、“嵌系”(embedded tie)和“混合型联系”(mix of ties)三个维度,并使用郝芬达尔指数,使测量网络类型的指标成为0到1的联系变量,方便回归分析的操作。 Wayne和Uzzi的方法有点在于采用了直接测量指标,但缺点是没有区分联系的强弱和测量联系质量的指标。

Shane and Cable(2002)在研究企业家社会网络、声誉如何影响风险投资基金对新创企业的投资行为时,采用了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来测量社会资本,“直接联系”代表在融资行为发生之前,双方就已经有职业上或社交上的联系,而“间接联系”则代表双方通过自己信任的第三方可以获得关于对方的非公开信息。这种测量方法区分了联系的强弱,但无法测量规模与质量,其测量指标较为适合正式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的美国市场,但对于正式制度不健全,法律保护体系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嵌入性社会资本的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遭受规模歧视和信贷约束的中小企业,联系的质量和规模的差异均可能会影响到融资绩效(Lin, 1982)。

Bat Batjargal and Mannie Liu(2004)在Shane and Cable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三个维度测量中国新创企业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对风险资本家的投资决策的影响,包括“之前的关系”,“第三方推介”和“强联系”,“之前的关系”指在进行投资之前,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有职业上或社交上的联系,“第三方推介”指通过风险投资家通过自己信任的第三方可以获得关于企业家的非公开信息,而“强联系”指投资之前双方是私人朋友。这种测量方式强调了“强联系”,对于测量中国这种人情社会中的社会资本很有必要,但缺点是“之前的联系”与“强联系”可能出现重复交叉的地方,也无法测量联系的规模和质量。

Jing Zhang,Vangelis Souitaris,Pek-hooi Soh Poh-kam Wong(2008)在研究新创企业家接近早期投资者的影响因素时,采用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变量测量其社会资本,主要包括职业地位和工作职能,职业地位包括现有职业地位和之前的职业地位(3代表高层管理者、2代表中层管理者,1代表中层以下)。工作职能则是企业家是否拥有管理和营销经验(哑变量)。此法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间接性,没有直接测量社会联系的规模、强度和质量的指标。

根据相关文献,本文将针对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进行了如下整理:

三、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相关社会资本测量指标

从上述文献可见,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银企关系和新创企业与风险基金的关系,着重于测量社会资本的强弱程度,而欠缺对对质量和规模的测量指标,一些则采用间接的变量进行测量,总的来说,目前还缺乏较为系统和直接测量融资相关的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的指标体系。

根据前人的研究文献,本文拟从网络理论角度,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较为全面系统的,适合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相关的社会资本测量指标体系。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多数历史短且规模较小,在融资中遭受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袁诚 周培奇,2010;张琦; 陈晓红; 蔡神元,2008;王霄,张捷,2003)),因此,企业家个人的信用成为对企业融资的重要担保手段,考察企业社会资本应结合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联系与企业的社会联系。

(一)关系质量。由于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仍然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承担更高的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除了可抵押资产等硬信息外,为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银行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潜在风险、企业家的信用记录等信息,以便在贷款前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贷款后进行监督。企业家与银行各层次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直接影响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流通,以及双方的信任程度。企业家与不同职业地位的银行人员的来往在质量上也有差异,即,与银行行长、中层管理人员、普通业务员的联系中产生的信息流和产生的信任具有质量的差异。例如,行长与企业家的直接联系能增进其对企业家经营业绩和个人信用了解,由于银行采用行长负责制,因此,行长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影响到贷款的决策,而与一般业务员的联系则作用小很多。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家联系的银行工作人员根据职业地位进行分类测量。

(二)关系强度。从组织层面看,企业与银行业务联系的强度、规模也影响了双方信息交流和资源流动。企业与银行的固定业务关系有助于银行掌握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和实际经营绩效,从而降低银行贷款的交易成本,建立固定业务关系的时间越长,银行对企业充分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与银行建立固定业务关系的时间长度应成为测量银企关系强度的重要指标。

(三)关系规模。企业拥有固定业务关系的银行越多,则越有利用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进行博弈的资本(Uzzi,1999, 2009)。由于国情限制,国内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浮动利率的范围很小,但对经营绩效和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的激烈争夺仍然是存在的。因此,企业固定业务关系银行的规模也是在融资研究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变量。

四、结论

鉴于社会资本在银行融资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实证研究却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方法,尤其缺乏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实际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而方法的差异决定了相关研究的结果缺乏可比性,难以形成学术对话,从而不利于理论的深入发展。本文从网络理论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尝试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适用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研究领域的社会资本测量方法。主要指标包括银行工作人员职业地位(网络质量)、企业与银行建立固定业务的时间长度(网络强度)和企业建立的固定业务银行的数量(网络规模)。网络规模决定了外部社会资源总储量,网络强度影响到资源的流量和流速,而网络质量则影响到外部资源的优劣程度。

注: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先进制造业的战略网络研究(项目编号:2010B070300039);广州市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课题“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广东省企业绩效研究”(09Y31)

参考文献:

1、Adler and Kwon, Social Capital: A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Vol.27.

2、Burt, R.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Jing Zhang,Vangelis Souitaris,Pek-hooi Soh Poh-kam Wong,A Contingent Model of Network Utilization in Early Financing of Technology Ventur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uly, 2008。

4、Lin, Nan, Karen Cook, and Ronald Burt. 2001.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5、Luigi Guiso, Paola Sapienza, and Luigi Zingales,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t,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Vol. 94, No.3. 526-556.

6、Scott Shane and Daniel Cable, Network Ties, Reputation, 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 [J],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8, No. 3 (Mar., 2002).

7、Uzzi , Brian ,James J. Gillespie,2009, Social Embeddedness and Corporate Financing: The Benefits of Social Networks in the Acquisition and Cost of Capital,working paper, 省略/.

8、Uzzi , Brian ,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 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 Vol.64.

9、罗家德,赵延东,“社会资本的层次及其测量方法”,《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0、罗家德,赵延东,“社会资本的层次及其测量方法”,《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1、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 经济研究,2003年7月。

12、袁诚 周培奇,中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所有制歧视:来自双差分估计的经验证据,[J], 《南方金融》,2010年12期;

13、张琦,陈晓红; 蔡神元,规模歧视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J], 系统工程,2008年10月;

14、朱仁宏,“社会资本、机会开发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6月4日。

第8篇:银行融资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政策:融资:构建

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瓶颈,融资难问题突出

就融资角度而言,其内在根源是: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其外在根源是:金融政策扶持不足,银行缺乏利益驱动。近几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金额大约15%。另外,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据有关机构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的最新调查,有6成的中小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其中民营中小企业接近70%的资金需求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集资,从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小于5%的企业比重为7%,有5%的企业融资利率大于20%,说明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成本是比较高的。

二、政策性支持环境的优劣对中小企业发展十分关键

政策支持环境与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可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防止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负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2)政府宏观政策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3)政府政策使中小企业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4)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对政府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形成激励作用。政策支持环境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如下图: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制度缺乏

近年来,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一些具体政策:如:探索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担保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实施微小企业培育工程,为商业银行推荐优质小企业客户;搭建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等。但是虽然采取了以上政策措施,但内源融资仍为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如: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泰国小企业金融局、韩国中小企业银行等。而我国虽然也建立了政策性银行体系,设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但二大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上却作用不大。中小企业都不是其主要的贷款对象。它们所设立的贷款条件对中小企业来说比较苛刻,很难达到,因此仅靠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制度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不可能的。

四、构建政策支持下的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体系是关键

由于资金是中小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政府支持中小企业金融融资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首先,在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要从税收、财政支出、贷款援助和直接融资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可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的商业银行实行冲销坏帐、补贴资本金等措施,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并要求商业银行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

其次,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改善银行信贷环境。由政府组织,在财政支持下由企业出资形成融资公司(集群互助担保机构或互助担保基金),既可以起到担保作用,又可以解决就业,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如下图:

上图说明:①政府政策、资金支持;②政府引导大型企业投资;③大型企业注资;④中小企业缴纳会费;⑤政府引导民间资金;⑥资产证券化融资;⑦集群互助担保机构向银行提供担保;⑧大型企业借贷;⑨中小企业借贷;⑩集群互助担保机构还本付息

该模式的担保对象既包括股东企业,又包括非股东企业。这种模式克服了中小企业自身资产不足,即使在缺乏抵押品的前提下也可贷到款,同时由于互助担保机构的存在,也可以改善中小企业在与银行谈判中时的弱势地位,为中小企业争取更有利的贷款条件。

第三,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完善政策性银行制度。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的设立不仅能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同时也在贯彻政府有关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外在的示范和倡导效应,通过政策性融资活动间接地吸引和诱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和私人部门从事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具体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来源和网点设置的优势,以邮政储蓄银行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制度,避免新建机构带来的资源浪费,尽快发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作用。

(一)组织制度选择

国外其组织结构主要有以下二种模式:一是总分机构模式;二是单一机构模式;二是集团形式。总分机构模式有统有分,既便于开展业务,又便于管理,是金融机构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采用这种模式较为合适。我国邮政储蓄银行是采取总分机构模式的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全国乡镇和城市,所以利用邮政储蓄资金可以实现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就决定了在组织制度方面把其改造为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成为可能。

(二)业务制度设计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包括需要动用资金的业务和不需要动用资金的业务,前者主要是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方面,后者主要是非金融服务方面。

(1)资金来源

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资金。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应依靠政府资金,可由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一定比例出资提供资金;二是邮政储蓄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邮政储蓄资金成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资金的绝大部分来源于邮政储蓄,占其全部资金来源的85%以上;二是发行金融债券;四是借款;五是吸收存款。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因此还可以吸收一些中小企业的存款和其他方面的存款,以增加其营运资金。

政府资金是办好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首要条件,不仅可以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也是银行发挥政策性优势、保证资金投入能力的必然要求。不过鉴于目前我国邮政储蓄的资金比较充裕,政府资金可以不用大规模的投入,只要在银行中占主要控股地位就可以。但是要有严格的法律规范以确保财政每年拨入的资金规模,从而保证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投入能力和安全。

(2)资金运用

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主要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时保证微利经营,因此其资金运用也主要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贷款、担保和投资。

(3)非金融服务

对中小企业提供一些非金融服务,如管理咨询、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对中小企业家中的女性、残疾和退伍军人提供专门的援助以帮助他们熟悉和办好企业等。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占人多数,和人企业相比起点低,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来说都比较弱。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时,也有必要对其进行非金融服务。

(三)监管制度

在改造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后,首先应该建立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从立法上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其次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与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同,不应由中央银行一视同仁对其进行监管,而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政策的制定、执行及政策性银行的监督管理负责,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服务中小企业的目的。

(四)人员配置制度

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是集政策性和金融性为一体的金融机构,和一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同,所以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较高。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原有的员工实施培训提高素质,其次要建立市场化的优胜劣汰考评及退出机制,第三要加大社会公开招聘力度,搭建公平竞争平台,选拔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从业人员充实管理服务队伍,“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谢小梅中小企业融资的38种方式与实操技巧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2]杨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中国经验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第9篇:银行融资范文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融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70-05

资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银行可以永久性占用,可以用来吸收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损失,是银行资本的核心。相应地,附属资本不能由银行永久性占有,是银行资本的补充,它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新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同时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仅决定其价值,而且决定其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于实现商业银行的财务目标和稳健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财务的角度看,资本结构是指资本运动过程中各要素和各环节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具体包括筹资过程的资本结构、投资过程的资本结构和分配过程的资本结构。财务理论认为,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本文的研究内容是财务角度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长期资本的融通效率。

一、融资效率概念界定

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都涉及效率问题,融资也不例外。王广谦(1997)把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宋文兵(1997)在对股票融资和银行借贷两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时正式使用了融资效率这个概念。他指出,“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指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

笔者认为,融资活动追求的目标是融资效率的最大化,而效率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评价。投入即是否能以最少投入获得所需数额的资金,包括人力、财力等要素的投入;产出即是否能用所筹集的资金获得最大产出,如得到收益或增值。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现状描述性统计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开放的日益加速,中国的银行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其目的是促使国有银行由政策驱动转换为由利润和竞争驱动。目前,一个开放的竞争性的银行体系己初步建立起来,它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柱,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增长引擎,以地方商业银行和外资开放式银行为补充,而银行上市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表1列示了截至2012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数额及其构成比例。可以看出,各银行资本规模巨大,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总资本数额居于首位,四大国有银行资本总额在所有上市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中的比例高达68.44%。但是,由于银行业的特点,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2%以上,相对于巨额的总资本来看权益资本所占份额极少。

进一步考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权益资本及长期债务资本的构成及近些年的变动情况。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扩充长期资本的途径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发行普通股及内部留存等。

上市商业银行近三年较少采取发行普通股的方式筹集资本,除交通银行、兴业银行股本逐年递增,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在2011年以及民生银行于2012年扩大股本外,其他银行股本规模保持不变。2010—2012年各行获利能力较强,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了大量资本金。

2007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危机中,世界银行业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相关债券风险暴露有限以及监管当局采取的审慎监管政策,我国银行业在危机初期所受的影响较小,2008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仍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随着危机蔓延和向实体经济的渗透,整个宏观经济增长放缓,2009 年是在金融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一年。这一年,全球金融业在应对历史上罕见的危机中艰难跋涉,在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中,6家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负值,2008—2009年,银行通过留存收益增加的权益资本很少,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不足。而且在这两年中,我国中小企业大量倒闭,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致使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呈下降趋势,多数银行在2010年增发了股份以筹集资本。

因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为吸收存款,所以通过吸取定期存款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可利用资金。银行还可以通过发行一般金融债券扩充资本,但相比较而言,各银行更偏好于发行次级债券筹集资金。

2009年、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筹集的资金比例大幅下降。2010年,南京银行定期存款增长比例较2009年下降28.82%,北京银行下降23.97%。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最基本的DEA模型是由查恩斯、库珀和罗兹(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被称为C2R模型。该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然而,由于各决策单元因各种因素影响通常难以在最优规模上运行,使用C2R模型将会导致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混同在一起造成难以区分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班克、查恩斯和库珀(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提出了C2R模型的改进方法,用以分析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效率问题,即BC2模型。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使得在计算技术效率时可以去除规模效率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可以据此判断决策单元是否规模最优。其中,技术效率用来表明生产单位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使用同样的投入可以扩张出的生产能力;或者说如果取得相同的产出还可以压缩的投入使用量的能力。规模效率,用来表示生产单位的规模收益是否与投入等比例增加。本文采用基于这种改进的DEA模型来进行下面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筛选

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融资现状进行考察后,分析影响银行融资的诸多因素,建立与其融资效率相关的如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1. 输入指标。

(1)总资产——直观反映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理论上认为银行经营存在规模效益,银行规模大小对其融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

(2)资产负债率——反映上市商业银行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相对比率,银行运用的财务杠杆效应对其实现价值最大化有重要作用。

(3)营业收入增长率——代表上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处于高速成长中的银行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而能否获得充足的资金又对银行的稳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综合资本成本——反映上市商业银行为筹集资本所付出的代价,银行改变融资方式时,资本成本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综合资本成本体现了银行对融资渠道的选择。

(5)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的实际价值小于名义价值,因此为比较上市商业银行各年度融资效率的高低,应剔除各期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2. 输出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上市商业银行融资后的盈利能力,反映银行利用所筹集资金为所有者获取报酬的高低。

(2)托宾Q值——表示上市商业银行融资后的资产使用效率,反映银行在既定规模下实现的价值。

各指标计算方法归纳见表2。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选择样本(即决策单元)实际上就是确定相互比较的参考集。本文选择我国A股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作为参考集,以这14家样本银行2008—2012年财务报表数据作为计算投入和产出指标的依据,对融资效率进行评价。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各上市商业银行年报。

(三)结果分析与解释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EAP2.1版本进行运算分析,将计算整理的每项输入与输出指标导入软件,得出2008—2012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

当技术效率=1时,表明技术收益不变,即技术效率达到最优;同样,当规模效率=1时,表明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效率达到最优。得出的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效率越高。由上表可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融资效率较高。根据表3得出的实证结果,进一步汇总整理后在表4中列示。

通过表3与表4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普遍较高。但通过对近些年的融资状况进行进一步评价,发现2012年的整体融资效率较2011年及2010年有所下降。此外,2009—2011年,融资技术非有效的银行比规模非有效的银行要多。本文试图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来探究这种现象。

纵观近五年国际经济金融环境,2008年由于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至2009年,随着危机愈演愈烈,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暴跌,汇率市场波动不安,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融业在危机中艰难跋涉。从资金投入和救市措施来看,各国投入了大量资源,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走出衰退的泥沼,但各经济体复苏不均衡。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欧洲债务危机升级蔓延,经济下行风险凸显。截至2012年,世界经济开始进行深度转型与调整,但总体复苏步伐仍然缓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2010—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2%、3.8%、3.2%。

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一系列的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由适度宽松到稳健转变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金融业总体保持稳健的运行态势。国内商业银行运行平稳,资产负债规模与经营利润保持稳步增长,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中国银行业进入资本监管新时期。

在这种平稳有序的行业运行环境中,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融资的技术效率在近五年中略有波动,规模效率在2008—2011年稳中有升,但在2012年降到5年中最低。当经济进入衰退,通胀严重,物价上涨,利率下调,作为银行资本主要来源的吸收存款受到严重限制,体现在融资技术效率的不稳定。并且,在危机的影响下,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采取更谨慎的贷款策略,加上政府的有力监管措施及鼓励投资策略,银行资本的利用稳中有升,体现在融资的规模效率指标上,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追求规模收益最优。

规模效率的增加或是减少,均表明未达到最优状态,即商业银行只有当规模收益不变时,规模效率才达到最高。从表5可以看出,2008—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南京银行5家银行均实现了融资规模收益不变(即规模达到最优);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5家银行融资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融资规模收益由递增到不变。2010—2012年中14家上市商业银行有5家达到了融资规模收益最优。

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年融资规模及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银行采取了保守的筹资策略,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效率状态有10家为不变;另外2家融资规模效率非最优的银行,其融资技术效率也非最优,进一步表明了经济环境对银行融资效率的影响,即当实体经济运行不良时,银行资产的质量将下降,导致融资的效率不高。

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南京银行2008—2012年的融资效率均达到最优,这5个银行可以维持现有的资本补充战略。中国银行2012年总资产增长率比2011年总资产增长率下降了5.9%,而其融资规模效率由不变变为递增,表明其资本过剩,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中信银行融资状态在几年内一直不乐观,规模效率多处于递增状态,技术效率评价指标系数不高,总资产增长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25.88%,不良贷款较上年增加43.48%,表明其资本没能有效发挥作用,应该补充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以提高其融资效率。中信银行2012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比融资效率较高的工商银行低0.35%,成本收入比较其高出2.95%,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中信银行在2012年董事会、监事会的换届对公司的治理和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中国工商银行采取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多元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该行将资本占用少、附加值高、客户需求大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作为战略转型重点,促进了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变。工商银行的经营理念与方式是值得其他商业银行学习与借鉴的。

综上所述,归纳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 虽然商业银行融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涉及宏观与微观、国际与国内等方面,但其所处的实体经济环境对其作用最大。由于我国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加之在近5年中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使我国银行业在世界上正逐步走向一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融资效率整体较高。

2. 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在此时不应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持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以此来获得较好的融资效率。当经济由衰退步入复苏时,银行可以顺应形势扩充资本,以获得较高的融资技术效率,但由于资本的补充与资产的构建存在时间差,此时的融资规模效率通常不高。应该注意,无论何时,银行资产的质量是其关注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个体银行自身的发展,对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更是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综合之前对实证结果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文章从以下角度给出提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的相关建议:

(一)保持稳定增长的经济环境

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会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间接促进银行业市场的不断进步。要不断促进银行融资效率的提高,必须坚定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金融市场建设。

(二)控制利率风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变化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而且对于以吸收定期存款为主要可用资本来源的银行来说,它的影响因其存贷结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当利率升高时,在长期存款的存续期内,保有正缺口的银行利润上升更快;而从长期来看,在超过长期存款的存续期以后,保有正缺口的银行利润反而下降更快。当利率下降时,情况则相反。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银行对于存贷款利率只有一定程度浮动的选择权,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存贷款利率的制定权。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促进我国银行运行模式的健全和其融资效率的提高。

(三)更新经营理念,控制资本规模

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资产的规模与资本的规模同步增加,而不能一味追求规模的过度膨胀。从前面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多数融资规模效率都呈递增状态,说明资本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在银行经营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资产负债结构等因素,将资本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银行资本的稳定高效有序运营。

这一点对国有银行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规模已经处于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水平,若想进一步提高自身融资效率,就要更新经营理念,着眼于资产运营管理。

(四)稳步推进金融创新,通过收入积累资本

在市场经济中,我国商业银行补充外部资本的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缺乏。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定期存款、发行次级债券以及内部留存筹集长期资本。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并且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而我国一些中等规模银行资本利润率水平远低于国际优秀银行,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推进金融创新,增加中等规模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调整银行业收入结构,对提高整体利润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提升银行自身资本积累,改善融资速度和质量,帮助银行走出“融资——规模扩大——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2]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等.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