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第1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认真思考。在不违背语文学科特点、有助于语文学习的前提下,笔者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效果明显。

一、诗歌朗诵比赛

基于必修三第一单元是诗歌,笔者先在班级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比赛。由同学们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如精选10组参赛选手(每小组2个),推荐10个评委(5男5女,每小组2人)、2个计分人员和4名主持人(2男2女)。计划与执行最好隔上一周到一周半的时间,这几天学生都会为自己的表演竭尽全力地准备,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期。当时,有个男生写随笔的时候写道,“苦等了一上午,才盼来了语文课”。布置黑板、调整坐席(评委及计分人员前坐)、安排摄像、打开多媒体,一切就绪,学生那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与兴趣持续地高涨。活动结束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自由发言,“听××的朗诵,我学到了什么”,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生收获满满。

二、话剧表演

必修三中文言文居多,为了让其趣味化,笔者先后举行了两次话剧表演。第一次话剧表演安排在教室,篇目为《烛之武退秦师》,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效果一般,但有收获,也有教训。所以,当时我就趁热打铁,安排一个月后的《鸿门宴》,这回有了充分的排练时间。同时,笔者将表演地点安排在了课外,想让学生上语文课有新鲜感。于是,我们在学校西南角的小树林旁安营扎寨,学生很投入,拿着各种道具,并投入地表演,不惜脏了自己的衣服。表演结束后,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答题卡,让他们就这次话剧表演写三个优点和三个建议,张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共同交流。笔者也写了一份:优点是专心投入的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和趋于完美的意识;建议是角色意识、细节意识和集体意识。与其说表演是目的,不如说交流信息、提升能力是学生最终的收获。

三、专题讲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方面,笔者抓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擅长,将它限制地放大化,让其他学生羡慕,更让他们“见贤思齐”。讲《林黛玉进贾府》时,选择了读《红楼梦》N遍的李双双给29、30班各上一节《红楼梦》。她之前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在教案、讲解、课件、板书上下了很大功夫。她的课堂对同学们充满了吸引力,同学们都觉得新鲜、好奇、刺激。他们一个个都仔细听,听的同时也会自觉地理解、感悟、分析、比较。可以说,是特长成就了李双双,是兴趣促进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思考。

四、小老师课堂

专题讲座是针对拔尖的同学,那么水平一般同学也得有机会登台。笔者专门找了几个成绩不佳的同学,让他们一一给大家上课。一人讲上一段,并接受台下的质疑和提问。这些同学在备课时会有困难,就向教师和学生求助;讲完后,教师一一记下他们的问题,逐一提醒。这里的每一步不就是学生成长的台阶吗?

五、知识竞答

单调的提问不能让学生产生兴奋感,学生甚至会反感、机械化。于是笔者就模仿江苏台《一站到底》节目的形式在班级内部展开一场语文文言知识大比拼。先面向全部同学征题,要求必须原创,附带答案,然后汇总、校对、分组,最后展开多种形式的比赛。按积分制评出最佳小组和个人,一一表彰。现在回想:征题时,学生复习巩固了;答题时,学生交流学习了;比赛后,学生反思找不足。这种自出题目、自定规则、自我评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习了知识,寓教于乐,岂不乐哉?

六、互帮互助搞落实

第2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

语文老师天天在阅读,备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的成果化。

网络让查找资料如此便捷,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感受,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自我的话语权。有的老师宣读这种成果的道行越来越深,课讲的很熟,洋洋洒洒。在一些公开课评课时甚至把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作为标准来评价语文老师的高下,殊不知这里更多的是评价录音和复读的水平而已。教学中的复制粘贴已使语文教师越来越丧失主体性,从而消蚀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泯灭了我们的热情,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渐渐陷入理想虚无的困境,对职业深感倦怠乏味,对整天录音机和传声筒样的生活无可奈何。看完《摩登时代》我们含泪微笑,它足以警醒我们自己,我们不是机器的奴隶,然而我们的工作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记记背背说说……开始可能有点新鲜感,但日复一日,谁不会渐生厌倦之感呢?

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时时刻刻不忘创新。就阅读来说,创新似不及写作或是教法的改变来得自然和直接,但也并非痴人说梦,遥不可及。

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新鲜感。

教师对文本必须保持新鲜感,尤其是对熟悉的文章。我们如果不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搁置”起来,没有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鲜,怎可能会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呢?当然对于教材中不断输入的“新鲜血液”,我们不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熟悉的课文就难些,因为多次的阅读反而使我们感觉迟钝,也会使我们一次次滑入思维定式的泥淖,使我们固步自封。一个语文老师会不断面对这样的考验,基本上每三年就会教一次《荷塘月色》、《烛之武退秦师》这样的经典篇目。如果懒惰苟且了,你将逐渐深陷在这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状况,请你清空那些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静下心来调动你的感知力、想象力、判断力和欣赏力,回头细细品味原文,最好把那些抄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的备课笔记本束之高阁,尽量如第一次阅读一样,对熟悉的文章持有一种新鲜感,也许这样比较困难,但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拨云见日,甚至能走进一个连你自己都惊讶的崭新世界。

教师阅读文本时保持“新鲜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动态建构去完成。

为此,首先要求我们要善于读出时代精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的观察和解读都是以当代为坐标和出发点的。所有文本都具有历史性,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摇篮曲》在舒伯特的有生之年换不来一顿最简单的午餐,现在却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界名曲。司汤达、卡夫卡也都是生前落寞,身后才被发现和推崇。优秀作品意蕴丰富,往往是超越时代的,是历久弥新的。王冶秋说《阿Q正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也许是警报器”,但这是他读第十几遍才得出的感悟。春节晚会上,来自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国际友人同唱中文歌,许多国家又发现《论语》《孟子》的人文价值,刘心武对《红楼梦》中秦可卿身世的解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都说明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品中不断读出新意。

其次,教师必须读出个人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具体体验当然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甚至是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加深或有所不同。面对钱钟书的《围城》,16岁时青春活力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18岁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28岁身为人母后关切孙柔嘉内心的纠结和委屈,38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48岁又悟出主人公在围城中或许还有那么一份可以学习的小智慧……这恰好说明即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并以自己创造性的解读去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作出示范。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受害者,还是听任摆布的宿命论者,抑或是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普通又可爱的女性?例如学生学了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所了解,按正统的观点,王熙凤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典型人物,一般来说,读者对这个人物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通过王熙凤料理宁国府,我们可以看到她有过人的管理才能;通过她深得贾母欢心,可以看出她很会处理与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就拿逼尤二组吞金自尽来说,放在当今社会,说不定人们还会因她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而使第三者得到可悲下场的聪明拍手叫绝呢。

其实对老师来说,“新鲜感”体验还应该贯穿在与编者的对话中。尤其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文设题,不必唯课后习题是用。

《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用教案上的一两个词就能总结的。笔者教《雷雨》,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悖论:“有人指出,周朴园并非如作者所说的‘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理由有四:一、逼走鲁侍萍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封建宗法制度、门第观念;二、周朴园30年前对鲁侍萍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始乱终弃’,两人当初确实情意绵绵;三、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周朴园的许多行为足以证明他多情;四、开除鲁大海实属无奈,何况他已送给侍萍五千元钱,完全可以使他们母子生活无忧,这说明他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这一观点一抛出,立即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没有细读过课文的同学连连点头赞同,而预习充分的同学马上提出“抗议”。一时间,“同情派”和“抗议派”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我一看时机成熟,就要求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分组展开讨论。经过深入研讨,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认识到支持上述悖论的几条“理由”有正有误,但总体上认定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反面形象。于是“同情派”恍然大悟,“抗议派”也领会得更全面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悖论的涵盖面大,对学生多方查找参与辩驳的例证、多角度展开争鸣极为有利。另外,我还安排过多次课堂辩论,如“害死祥林嫂的凶手究竟是谁”、“我看别里科夫”、“说毛遂之短”等等。

只要教师阅读时尽量把所谓的轻车熟路化为似曾相识,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就会较少因简单重复而带来的烦躁疲乏等负面效应,会使文章日读日新,课常讲常新,每每可以收到不小的惊喜。

当然,在保持陌生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变成任意解读,变成任何理解都有道理的倾向。因为阅读教学中的经典文章,大多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部分,对它们的阅读学习,很多时候就是经受心灵的净化、洗礼。

舒婷如是赞美她心中的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觉得一生离不开阅读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参作者等平等交流,才能常教常新,永褒教学的青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